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對文化產業的發展

對文化產業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4 21:18:49

⑴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因為近幾年來 國外的文化深深的進入了國人內心 比如一些洋節 特別集中於青年 我國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國家 歷史文化悠久 國家希望在吸取國外精神的同時能夠把本國精髓發揚光大

⑵ 如何看待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作用

如何看待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作用

前些天去一個景區參加項目論證會,該景區計劃投資10多億元建一個博物館群。會上很多嘉賓發言熱烈,其中,發言最為熱烈的是當地一位退居二線的官員。他潛心研究當地文化,發掘出當地許多文化資源,這點值得我們敬佩。但這位官員利用自己的影響使政府撥巨款建博物館群以展示他發掘的這些文化,卻讓人有些憤慨。會上,當地一部分文化學者談起他們的文化發現時極其興奮。但是,從我及同行的觀點看,這些文化並無突出特色和重要價值,甚至正史都無記載。其實這些人的發言中也無意中透露,這些文化其實並無代表性。而當地最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是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及原生態文化,大規模的建設只會破壞這些原本很好的文化資源,用這些毫無生氣和知名度的所謂博物館來吸引遊客,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實,大造文化工程,一定程度上說是中國發展飢渴帶來的一種後患。過去全國上下的GDP熱,使許多有價值的文化遺存盪然無存,現如今,文化產業的熱潮又促使人們大興土木,人造文化工程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這豈不可悲?這使我對未來產生一種可怕的預想,幾年後,這些沒有進行科學論證的文化形象工程的下場又將如何呢?也許是被人冷落,或者是被拆除。
那麼,如何看待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政府作用呢?首先要分清文化包含的內容。文化可分為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公共文化屬於公共產品與服務的范疇,其特點是具有非競爭性,容易出現市場失靈,因此,主要由政府來提供與承擔。此外,文化產業作為經濟領域的一部分,雖然主要應由市場調節,但是由於文化產業屬於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對文化產業大包大攬,不尊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而是應以科學的方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實踐證明,根據現代政府的職能與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徵,政府在發展文化產業中要定位於加強規劃,培育環境,制定政策,注重引導,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持與保障。主要包括:
一是提供基礎設施。創建和維護使人民文化生活繁榮的環境,是政府的一項基本功能。這項職能是由公共部門提供有形和無形的基礎設施而形成的,這些文化基礎設施既要能保護和促進公共利益,又能促進市場有效運作。對於發展中國家,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基礎設施,尤其需要的是信息與通信技術。
二是提供財政與投資支持。傳統上,政府文化部門的投資和規劃主要針對某些項目、機構和大型企業,它們都嚴重依賴公共激勵和資助,現在,政府在為公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資金方面,已經超越了僅僅對核心藝術和重大文化活動的關注,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
三是改革創新體制機制。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一些體制缺陷限制了文化發展。比如,北京市目前的文化市場是按部門、行業和區域分割的,使本應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發生斷裂,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
四是健全政策法規。健全的適應國情和國力的政策法規對文化發展具有根本性促進作用。比如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財政金融政策等。
五是支持文化走出去。此外,政府職能還包括建立文化創意集群、提升文化創意企業家能力等。

⑶ 資本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否有促進作用

有促進作用
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強調「有進有退」,要抓住「進」的機遇,通過制定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各類資金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進入文化產業,實現投資的多元化。
首先,要營造公平、公開和公正的投資環境。要發揮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和文化市場的作用,就必須營造公平、公開和公正的投資環境,必須堅持法治的原則,堅持法律的前提下讓市場對投資者進行選擇、淘汰和激勵。當前,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另一方面要對現有國有文化企業實施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造,打破壟斷和壁壘,對新組建的文化企業一開始就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建立合理的股權體系。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的文化企業來說,由原事業單位轉型而來的要盡快完成體制改造,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三會制度」,以後新成立的所有文化企業必須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設立和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市場,便於融資工作的開展。
其次,要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要創新文化產業投資機制,拓寬投資渠道,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引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在方式上可以靈活多樣,除股份制外還可以採取合夥制、個體私營等,與國有資本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當然,非公有制資本在投資文化產業時,要充分了解文化產業的屬性和特點,審慎選擇投資方向和目標,把握國家文化產業政策走向,在捕捉投資商機的同時實現穩健發展。
再次,要促進外資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在不影響國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修改和完善外資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相關政策和法規,逐漸降低外資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的門檻,積極引導和鼓勵外資以獨資或合資、合作的方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為吸收外資,國家已出台了一些文化產業領域的法律法規,一方面應當及時研究跟進這些法律法規在執行中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堅持文化意識形態屬性和政治屬性,在引進外資時堅持適度開放、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引進國外資本的同時,還要注意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文化產業的管理水平,提高生產效率。

⑷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意義

一是實現經濟與文化的良性互動,提升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文化產業的一個主要作用,就是運用文化元素來聚集資金、發展經濟,再用聚集來的資金、通過產業化的形式來發展文化,從而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把發展文化產業擺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文化產業規模超過了農業等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攀升,甚至成為這些國家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例如,日本大力發展動漫行業,其動漫行業經營收入已經超過了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的收入。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不但促進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觀上為該國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基礎和有效的運作方式,從而提升了該國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二是開發國際市場、傳播文化理念,提升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文化傳播能力與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直接相關,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這個地方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地流傳,誰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從這個角度說,作為文化產業主要組成部分的傳媒產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文化的影響力。
三是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提升文化的凝聚力與感召力。文化產業提供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要的文化產品,而大多數的文化產品又承載著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念,並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起到凝聚和感召作用。例如,我們依據從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獲得的知識與信息進行決策和行動;通過參與各式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調節身心;欣賞文藝表演和藝術作品來交流情感和思想等等。而提供這些文化產品的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就成為宣傳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提升國民思想文化素質、增強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載體。

⑸ 如何認識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認識階段(1979-1992年)
該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了很大成績。文化的發展則相對滯後,嚴重製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目前,市場經濟體制與文化發展現有機制的嚴重矛盾造成國家財政統包的藝術團體、出版業、影視業面臨著自身生存、發展的重大危機。人們認識到傳統文化管理體制嚴重製約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必須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協調。1979年,廣東東方賓館誕生了大陸第一家音樂茶座,這標志著我國文化娛樂市場發展的開始。這一時期,由於缺乏法律支持,政府對個體和私營文化經營活動的管理相當混亂。直到1987年,文化部、公關部、國家工商局聯合發出了《關於改進營業性舞會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明確了舉辦營業性舞會的合法性質,政府從法律上確認了文化市場的合法地位。
2.初步發展階段(1993-2002年)
著一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文化的經濟屬性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且逐步深化。1993年,文化部頒布了 《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管理辦法》,對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的申報和審批、場地和設施、經驗與管理、獎勵和處罰做出了規定,這是對娛樂業經濟屬性的充分肯定。1996年,經中共中央宣傳部同意,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了廣州日報社進行報業集團改革試點,廣州日報業集團正式掛牌面世。這標志著文化產業的價值屬性得到了廣泛的認同。隨後,廣播影視業、圖書出版業等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逐步進行,部分建立起企業化運營機制。
3.全面推動階段(2002年至今)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3]68隨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全面展開,特別是在經營機制、投融資機制、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的產業化改革全面展開。在投資機制上,資本開始進入傳媒,廣電系統的上市公司有湖南電廣傳媒、北京歌華有線、中央電視台中視傳媒、陝西廣電網路、上海東方明珠等5家。在管理體制上,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深化了文化企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
1.對文化產業的理論認識逐步形成共識,文化產業政策有了基本框架
經過對文化的產業屬性的理論探討,人們對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逐步取得共識。文化產業也真正落實到了具體實踐中。
2.文化產業發展的勢頭好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音像、娛樂、報刊、影視、演出等行業的文化進程推進很快,有些行業或文化門類已經完全市場化產業化了。第二,國內多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以各種方式投資文化產業。第三,是文化產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並逐漸成為了大中城市的支柱型產業。
3.文化體制改革繼續推進
在1993年,原國家體改委對媒體管理體制進行了創新,成立了有公司投資創辦的《中國改革報》,打破了以往僅靠政府辦機關報的先例。1998年,湖南廣電集團成立,打破了行業界限,涉及到多種媒體經營。
4.文化產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加快 入世之後,我國將在3至5年內逐步取消包括廣告領域的限制,允許外資參與改造、改建中國影院等。

⑹ 對中國文化產業的感想(1000字)

中國文化淵源流長,紛繁復雜,沒有中國文化產業的振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可能走得長遠。所以,中國文化產業對於整個國民經濟,乃至中華民族都十分重要。因此,需要下大力氣去發展中華文化產業。
首先,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文化屬社會意識,是上層建築范疇的概念。因此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什麼樣的文化產業,所以要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有個良好的經濟基礎。文化產業是文化需要的衍生產品。要走一條良性的文化產業路子,必須要有對良好社會文化的巨大需求。因此必須引導文化消費。進行適量正當的文化消費。
其次,中國文化產業有多種衍生,需要進行選擇。我們發展文化產業,就需要立足中國,穩穩地實踐,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照搬照抄他國文化經濟模式。這樣,很容易掩蓋住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獨特特點,而簡單復制了垃圾文化。
文化是一種精神需要。文化產業的發展折射出經濟發展的背景。文化產業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特點。這樣的文化才是中國特有的,土生土長的中國文化。當然,文化也不是一層不變的。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與外來的先進文化產生融合。
中國文化產業的多樣性,由此而產生了源於本土的文化與輸入性的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以後產生的新的中國文化產業之間,有了對立。這就需要進行甄別。不能一概而論,社會主義的苗好,資本主義的草不好。關鍵是文化的發展能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有益的。
再次,凡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發展中國文化產業最初,必須進行規範文化產業。建立良好的文化市場經濟秩序。使文化經濟的發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文化產業發展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文化與人的結合。有文化的人,就具有比缺少文化素養的人有價值。這個提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個真命題。有文化素養的人能更好地貫徹領導交辦的工作,處理的事務更貼近人性。因此,能更獲得市場的青睞。能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是,人和人在本質上是平等的。無論正常人、殘疾人,有文化還是沒文化,都是平等的。這是憲法的原則。那麼,如何,體現有文化素養的人與沒文化素養的人的差別呢?
不能簡單化處理。這就需要建立文化市場。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經濟。以使有文化素養的人能夠發揮一己之長,為更多的人民服務,得到社會的認同。
發展中國文化產業,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國家是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很低。因此,需要實事求是的從自身需要出發走節約的發展道路。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的發揚。

⑺ 文化產業對文化發展的利與弊

利 :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實現文化的繁榮發展,促進 精神文明的建設和提高弊:文化是有精華的,另一方面也有糟粕的地方,過度的強調某一方面的文化會加劇文化的不平衡

⑻ 對於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你有何好的建議

一、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發揮文化產業對於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戰略樞紐作用「十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發展速度並沒有提高,這種情況在「十一五」期間有望扭轉。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大大提前,2015年提前實現小康,到202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我國人均消費到2020年將可能實現年均10.8%的增長,新的消費高峰就要來臨,文化消費將真正成為拉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這兩年來已經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下一輪消費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商品等。此外,「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加強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約居民消費支出的因素將進一步得到解除,消費升級的速度將會更快。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動向充分說明,以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對於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樞紐性作用。我們應該加快改革步伐,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的重大舉措盡早地啟動新一輪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增長周期。建議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制訂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為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描繪出藍圖。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新的產業格局和市場格局2006年是文化體制改革在全國推開的第一年,體制改革的效應將開始全面釋放,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2003年以來,試點地區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體制改革目標模式已經基本清晰。可以預見,存量領域國有文化資產之間兼並、重組、整合的速度將加快,迅速產生一批跨行業、跨媒體、具有品牌競爭力和戰略投資力的產業集團,大大提高我國文化市場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產業格局將有利於政府對文化產業實施基於市場的內容監管,推動「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的形成。我國文化管理體制將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統一框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全面融入國民經濟的統一市場。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諧發展,走向現代國家的一場革命。建議吸取經濟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組成多部門參與的文化體制改革指導機構,開展全面調研,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積極穩妥地加以推進。三、統一和規范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經過「十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文化產品和服務比較豐富,人民群眾自主消費文化產品的權利基本得到落實,但是自主生產文化產品的權利還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具體表現為:產品市場已經形成,要素市場還沒有統一(投融資體制改革還在破題階段);不同所有制之間,增量領域和存量領域之間還存在壁壘。隨著「十一五」規劃對於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的明確,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系正在積極推進,國有文化企業中現代企業制度正在逐漸建立,股份化過程將逐步實現,投融資市場將形成,統一規范的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將真正建立起來。國有和民營文化資本在統一市場體系中並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有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特點。在國有文化機構不能迅速松綁的情況下,民間資本挾技術與資金雙重優勢異軍突起是不可避免的。從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看,「增量改革」在體制轉型的特定階段必不可免。就目前而言,開放市場、鼓勵非公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在文化領域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的重點,具有明顯的促進改革的積極作用。活躍民間投資將提高體制內閑置資源要素的價值,並提高延遲改革的「機會成本」,使得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產生「內生動力」,並使加快改革以「盤活存量資源」更為容易。「十五」以來我們一直實行以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市場開放的戰略,「十一五」期間應該轉變為以全面開放和構建文化市場推動產業發展的新階段。四、關注技術進步,在文化產業結構重組中實現體制和機制創新2006年文化產業的結構變化將可能由技術和資本唱主角。由於技術進步,寬頻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歷史性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台和商業平台正在出現,商業模式趨於成熟,資本市場再度活躍,新興文化產業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局面,打破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的格局,推動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的重組,對文化體制改革產生巨大壓力。在這個意義上說,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的建議具有重大意義。新興文化產業領域歷史包袱較少,將成為新型的傳媒監管體制的試驗場所,從而與體制內文化體制改革遙相呼應。我們應該抓住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歷史性契機,最大限度地放開市場准入,統一體制性環境和政策性環境,將發展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建議有關部門抓住數字電視、網路電視、以及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的歷史機遇,革除束縛國有文化資本發展壯大的體制性障礙,主導終端消費市場的整合,抓住這一契機,走向新的發展階段。五、加強區域協調,尋求產業發展新機遇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國家將區域協調發展列為「十一五」規劃的重點。2005年以來,各地都在積極制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經濟、社會現代化呈現一種從東到西、從城市到農村逐步展開的分梯度非均衡發展態勢。處在經濟、文化發展歷史邏輯的不同階段上的各個地區,應該在差別競爭的基礎上,加強整合與合作。沿海發達地區,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發展程度較高,已經處在與全球化最前沿領域「接軌」狀態,可以制定「外向型發展戰略」,著眼於盡快成為全球性文化產業競爭的「一極」,並帶動中西部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如果進一步對近年來兩岸四地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互動的新態勢在戰略和政策層面予以關注和鼓勵,將有效推動中華文化在東亞以至於全球文化產業競爭中佔領先機。中西部地區發展程度較低,應該在政府主導下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市場建設,整理文化資源,找造文化品牌,開發特色文化產業。從全局著眼,我國文化產業東部實力強大而西部資源豐富,因此,產業發展的龍頭在東部,但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西部。無論在東部還是中西部,文化產業都將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心。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到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以替代傳統產業的階段,中西部地區也應該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結構調整的整體戰略,作為「新興工業化道路」的一種重要選擇。中西部地區是我國文化資源的富集地區,文化產業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特點,如果成功替代傳統產業,將改寫中西部地區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和路徑。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新局面「十一五」期間將成為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轉折時期。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闡述。我們應該認識到,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極不平衡,既有所發展又極為不足;廣大農村文化市場的發育極不平衡,既有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不能滿足的問題,又有基本文化權益不能保障的問題。對此,我們既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克服市場失靈,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又需要積極培育市場機制,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將文化建設轉移到新的體制基礎上來。

⑼ 談談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認識

新華網深圳5月18日電 盡管國際金融危機還在進一步蔓延和擴散,但在第五屆中國(深圳)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現場,熱鬧的展示、紅火的交易卻讓人感受著文化產業特有的活力。

據統計,18日閉幕的第五屆文博會入場觀眾達351.7萬人次,比上屆增加83萬人次。專業觀眾總數達到36.8萬人次,其中境外專業觀眾7.46萬人次;總成交額達到877.62億元,比上屆增加了175.3億元,其中文化產品出口達87.66億元。

金融危機之下,中國經濟受到巨大沖擊,然而文化產業卻逆勢飄紅,文化出口蓬勃發展。據統計,2008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15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在跨境文化服務貿易方面,2008年實現文化服務進出口48.16億美元,同比增長29.5%。

歷屆文博會回顧
第五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877.62億元。

第四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702.32億元。

第三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到499.13億元。

第二屆文博會:簽約金額211.4億元。

首屆文博會:合同總成交額31.36億元

目前各省市都在積極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本人對我市的文化產業狀況了解,濟南市將重點培育108個文化產業項目,並面向全社會招商融資,投融資總額達人民幣172億元。
據相關報道,濟南市要對金鑾大廈、金帝利大酒店、普利大廈、東航三角地片區、濟南市藝術大廈、濟南箱包市場等幾處地產進行整合,從而打造濟南市規模最大的動漫影視藝術文化創意中心,力爭成為濟南及山東省動漫產業核心區和示範區。
另外重點開發的齊魯文化產業中心,位於長清大學科技園,距濟南主城區16公里,規劃佔地面積800畝,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景色宜人,周圍現有高校9所,主要建設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會展中心等約20萬平方米,將成為濟南、山東的公共文化中心,同時具有公務和交易功能,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藝術中心。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據有關數據顯示發達國家文化產業佔GDP總量50%,目前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還是中國目前政策上對文化產業的各種支持所帶來的引導效果值得深思。

數據來源:齊魯文化產業園

閱讀全文

與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