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倫敦產業發展

倫敦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6 13:42:51

1. 去英國留學一年費用多少

首先說下英國留學的優勢:

1.學制短,費用低:英國中學GCSE僅需2年,英國高中A LEVEL僅需2年,英國本科僅需3年,英國研究生大部分專業僅需1年。整體學制與國內相比更短,其中,研究生階段的花費可控制在30萬~35萬之間,部分生活成本較低地區的花費也可控制在30萬以內

2.院校認可度高,教學含金量高: 英國作為現代教育的發源地,中學階段私校教育世界聞名。公立院校由於其合理的收費,獨特的教學模式和突出的學術表現也受到廣大家長學生的認可;世界排名Top200的大學里英國院校佔14%。其中,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名校的全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3.主流留學國家: 英國是英語的發源地,語言環境純正,領略文化的同時掌握真正的皇室英語。英美作為長期以來的主流留學國家為我國輸入了很多頂尖人才,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學術環境,都非常適合個人發展。

4.脫歐後工作機會多:留學英國的國際畢業生可以在畢業後獲得留英兩年的PSW簽證。

英國脫歐後由於簽證問題,部分歐洲雇員不得不返回自己所在的國家,崗位空缺使得英國政府更重視國際人才的價值。

5.文化氣息濃厚:英國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發祥地,擁有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劇院,畫廊等文化藝術場所,且英國國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較高,國民福利待遇高,犯罪率較低,是理想的留學國家。從英國可選擇搭乘渡輪、火車或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訪問巴黎、羅馬和馬德里等歐洲主要城市,感受歐洲大陸多元的文化和歷史面貌,還有機會學習一門歐洲語言。

下面給大家說說去英國留學一年費用是多少?

院校申請費

中學申請基本都有申請費,一般在50-500英鎊之間。本科碩士申請費在50-100英鎊之間(大部分學校沒有)。

語言培訓費

根據學生水平而定。一個階段在2萬元人民幣左右。

雅思考試費

最近幾年來,雅思考試費用逐年上漲,現在普通A類雅思的考試費用是1960元,而UKVI類雅思考試是2000元。

簽證費

英國簽證費用上調:各類簽證費用上漲2%,學生簽證費用上漲為3015元。加急費用上漲23%;3-5天加急費用為人民幣1656元,24小時加急費用為8271元。

體檢費

英國留學群需要進行體檢,費用基本在550元。

醫療保險費

醫療保險費為150英鎊。

機票

英國的飛機票一般是7000至9000之間

擔保金

英國留學的擔保金是25至30萬人民幣

學費

之前一些報道說英國大學學費上漲,但其實是針對英國本土和歐盟的學生,這些學生本來享受著巨大的學費優惠,學費上漲是為了彌補教育資金的不足,與英國本土學生之間的學費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系,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碩士的學費一般在12000-20000英鎊/年。

生活費

英國的生活費會因為地區不同因此會有所不同。倫敦地區的生活費一個月一般大約1100英鎊,非倫敦地區一個月是900英鎊左右。

住宿費

英國留學除了學費外,生活費用最大的支出花費就是住宿費。如果留學生是住宿舍,一般在80-250英鎊/周。如果在校外租房則價格不定,要看留學生選擇的地理位置、房屋條件等來確定。

2. 紐約、倫敦、東京、首爾、新竹有沒什麼產業園區

劍橋科技工業園:英國從60年代開始,由於英政府執行減輕倫敦市人口密集壓力的政策,於1970年在劍橋市東北角聖三學院一塊閑置20多年的土地上(0.53平方公里),模仿美國的矽谷建立科技工業園區,其後科技工業園在英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慕尼黑高科技工業園區:始創於1984年,是德國最為突出的鼓勵高科技創業發展的科技園區。由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會共投資成立。園區面積當時為2平方公里,由於符合支助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形勢,受到企業界普遍歡迎。到1990年,園區面積擴展2倍。1992年投資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大樓建設。
海德堡科技園區:創建於1985年,是一個迅猛發展的國際科學園,為專門從事生物技術、生物信息學、醫葯技術和環境技術研究的公司提供設施和管理服務。其股東是海德堡市政府和萊茵奈克工商會
巴黎經濟區和巴黎科技工業園區:在法國巴黎北部,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整個巴黎的經濟結構呈放射狀,其放射源就是巴黎老城區,以凱旋門作為中心,經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巴黎市政府就意識到巴黎經濟對這一中心的依賴度過大,必須通過發展一些有經濟實力的企業扶持和帶動北部經濟的發展,巴黎北部經濟區的概念由此產生,主要依託雪鐵龍汽車、標志汽車、歐萊亞化妝品等大企業確立,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左右。巴黎經濟區設有管委會,並建企業孵化中心2000多平米,從創業到現在,孵化過和正在孵化的企業有300多家
瑞士蘇黎世溫特斯高等技術專科學院
新竹科學園區:已逐漸成為北台灣的科技中心,並且按國家發展計畫擴大基地,目前擴充計畫包括苗栗銅鑼園區、桃園龍潭園區、竹北生物醫學園區以及宜蘭園區。亦由於其成功經驗,政府陸續在其他地區設立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及中部科學工業園區

3. 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的發展歷史

1878 成立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技術教育促進會;
1879 成立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藝術學校;
1887 舉辦第一場海外考試;
1900 榮獲皇家特許證,為個人、公司和社區實現各自的目標提供資金與動力;
1907 成立帝國學院(由倫敦城市行業協會學院、皇家理工學院和皇家礦業學院組成)
1910 24,000名考生參加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舉辦的考試
1951 愛丁堡公爵出任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會長
1953 成立英國聯合考試局,由倫敦城市行業協會管理
1964 創建國家考試局管理學考試培訓中心
1966 英國倫敦城市行業舉辦計算考試(屬英國首家舉辦此類考試的機構)
1973 成立技術教育委員會和商業教育委員會,由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管理。不久,二者合並成為英國商業與技術教育委員會。
1986 職業資格證書復審;成立英國國家職業資格委員會
1990 收購必文考試學會
1997 英國教育授權檢定協會與英國倫敦城市 行業協會建立密切友好合作關系
2001 菲利普王子殿下作為(ILM)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編制會長慶祝50周年
2002 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啟動SmarScreen .co .uk互動式網上服務,為學員和教師提供支持 (www .smartscreen .co .uk)
2003 英國倫敦城市行業協會125周年紀念

4. 英國脫歐以後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雖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隨著英國「脫歐」進入操作階段,它的潛在影響必將逐漸顯現。那麼,對於中國而言,脫歐可能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英國和歐盟間經貿安排對華重要

在歐盟內部,英國僅次於德國,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16年中英雙邊貨物貿易額為743.4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556.9億美元,進口186.5億美元。因此,「脫歐」後,英國和歐盟未來的經貿安排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對中英經貿影響利弊兼有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認為,單就中英經貿關系而言,「脫歐」可謂利弊兼有。弊在於,很多中國企業投資英國,目的在於借機進入歐盟市場。英脫歐後,相關企業需要重新考慮這一策略,並作出相應調整。利在於,離開歐盟後,英國將加速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合作制度。

對此,倫敦金融城管理者也表示,在即將退出歐盟單一市場之際,英國政府也開始將目光轉向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而中國作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被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英國「脫歐」是否會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呢?目前,倫敦集中了全世界約41%的外匯交易,倫敦已經成為僅次於中國香港的第二大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如果英國「脫歐」,倫敦作為全球頂級金融中心的地位或將面臨挑戰,這對人民幣的國際化和中國資本的「走出去」多多少少會有些影響。

旅遊留學是否會受影響?

除去經貿和貨幣層面的影響,對普通百姓而言,「脫歐」可能會為我們的赴英旅遊和留學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自去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後,英鎊連續大幅貶值,對美元下跌了17%左右,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進而導致整體物價上漲。這種匯率跌、物價漲的局面導致了留學學費成本降低但生活費提高。有英國機構調查顯示,一旦脫離歐洲,英國作為國際留學目的地可能會失去它背後的「歐盟概念」,導致對國際學生的吸引力降低。

「脫歐」影響存在滯後性 需長期觀察

不過,由於「脫歐」是一條全新的路,沒人能夠預測未來的路是平坦還是坎坷。「脫歐」後英國與歐洲甚至全世界的經濟前景關鍵取決於英歐雙方的談判結果,而這個過程將持續兩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因此,具體影響還需要人們更長時間去觀察和評估。

5. 航空公司有多掙錢

拿一例子來看航空公司賺不賺錢:我們熟知的中型客機波音737,從北京直飛上海。計算各種收入與支出後可得單程一次航班的總盈利。波音737大概有190個座位,為了計算簡便,我們不分艙位,機票均價定位700元(已經很低了),則機票的總收入為133000元

6. 強大的工業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一舉完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中國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的夙願。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提出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搞「去工業化」。
那麼,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么?
一、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1、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
英倫三島孤懸海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咸魚翻身的機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
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僅用於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後被用於紡織業——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之後,蒸汽機又被應用於冶金工業、鐵路運輸、蒸汽船等領域。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台(37.5萬馬力),從礦山到工廠,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賓士......
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實現機械化,還在交通、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21%。
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業基礎,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
2、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國際秩序的能力
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佔比僅為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加上德意志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以至於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陸地屬於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籲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至1846年,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 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擁有蒸汽機1139台(2.17萬馬力)。至1848年,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
隨後,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涌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法國、中國等國家的戰爭賠款,德國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至一戰前夕,德國城市化率達到60%,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5.7%,鋼產量是英國的2.26倍,發電量是英國的3.2倍,鐵路里程達60521公里,是英國的90%,煤炭產量為英國的95%,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
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於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
3、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後國際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同時也出產木材、礦產等原材料;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
在南北戰爭後,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從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鋼、煤、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每年產4萬架飛機,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戰前夕,俄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2%,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本國重工業只佔全部工業的1/5,也正是因此,俄國被稱為「泥足巨人」。
在一戰中,俄軍裝備大幅遜色於德軍,局部甚至出現了3名士兵共用一隻步槍的情況。在蘇聯建立後,特別是在斯大林的鋼鐵工業化指導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下,迎來了高速工業化的時代,至二戰前夕,蘇聯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6%,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重工為主體。
正是依靠強大的重工業,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4萬架飛機,並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與盟軍在易北河會師,和美國一道重新劃定了戰後國際秩序。
二、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強大之工業
1、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
回溯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徒有戰勝國之名,卻無有戰勝國之實——一戰結束後,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二戰後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綜合國力不如人,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有限的工廠大多數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從小到鐵釘,大到飛機、坦克、戰艦基本依賴進口。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法則下,自然飽受欺凌,即便是中國的國家主權也被列強視為可以隨意處分的對象。
正是因為自1840年以來,因工業實力不如人而備受欺凌的百年國恥,促使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重工業有著近乎宗教般的熱忱,即便是節衣縮食,忍飢挨餓也必須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建立強大的國防工業——1949年,中國是一個滿目瘡痍、貧窮弱後的農業國,1976年,中國成為了擁有齊全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的世界第六工業國。中國藉此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印象,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獲得了與美國、蘇聯、英國、法國這些老牌國際強權平等對話的地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大張旗鼓的「去工業化」,以及東亞國家竭盡所能發展工業,使全球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大工業中心,這導致過去白人獨霸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東亞國家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從冷戰期間的「兩極對抗」,到後冷戰時代的「一超多強」,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歐——東亞」三足鼎立時代——各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變遷,說到底還是由工業實力所決定的。
2、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經濟一落千丈,中國經濟異軍突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根本就在於中國高速增長的工業實力。德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歐洲的領導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後,掌握了處分他國國家主權的權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盡全功的事業,也是源於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若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資源,可風光一時,但卻無法風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國資源,阿根廷在20世紀初就是比較富裕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又得益於日本經濟崛起,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鐵礦石、石油、大豆的價格飛漲,支撐起了阿根廷的經濟繁榮,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發達國家門檻,但隨著日本對原材料需求的飽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經濟隨之遭受重創,加上民粹主義和國內政客的短視,使阿根廷成為全球唯二的,從發達國家「轉型」為發展中國家的笑柄(另一個是南非)。
巴西對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難兄難弟,一方面因為資源出口受日本經濟發展形勢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開放市場化改革,使本國工業受到國外產品的嚴重沖擊,製造業在巴西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由上世紀80年代的29%,萎縮至現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遠的喪失了搭載工業化末班車的機遇。
3、西方衰弱在於「去工業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一方面鑄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同時降低了本國因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失業人口則向服務業轉移,並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於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西方國家的這些舉措曾經一度被視為明智之舉,甚至是很多國內經濟學者所無比推崇的,有的學者還獻計獻策要求中國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業化」危害盡顯。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曾經的全球霸主給予子孫們留下了異常雄厚的家底,雖然在數次敗家之後,依舊有羅爾斯羅伊斯等一批技術底蘊深厚的老牌企業。
但在倫敦金融城的燈紅酒綠之下,難掩英國工業衰敗的現實——作為建設全世界第一條鐵路的國家,居然無力更新自己的鐵路網路,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幫助建設高鐵;作為老牌工業強國,本國相當一部分通信網路建設居然由中國的華為、中興等通信公司包辦,甚至連英國議會都采購華為的產品;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電技術方面缺乏建樹,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和法國的技術支持......
當英國遭受金融危機和歐債風暴影響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詢問經濟成功的秘訣,默克爾悠悠地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
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美國也飽嘗「去工業化」的苦果,國民經濟在錢生錢的金融游戲下,越玩越虛弱——在低端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後,造血能力日益匱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權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業在支撐。
從工業從轉移出來的人口則進入服務業,而作為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服務業,也是分為高端服務業和低端服務業,前者主要包括金融、會計、法律、醫療、教育等需要專業知識的服務業崗位,收入較高,門檻也高,而且就業崗位較少;而低端服務業則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門檻低,但收入偏低。而社會的中間階層——藍領工人則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消亡,這一方面加速了美國社會貧富兩級分化,在社會各階級之間築起藩籬,激化了階級矛盾;另一方面導致美國精神淪喪。
曾幾何時,勤勞、勇敢、自信、自強等中國人擁有的優異品質,美國人同樣擁有——今天西方人感慨於中國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100年前歐洲人感慨美國用一年多時間就建成了帝國大廈如出一轍,正是這種精神使原本落後的美國成為世紀頭號工業強國。
而隨著「去工業化」,大批工人階級失業,而美國金融業者、會計師、律師、醫師的教育成本和門檻異常高昂,這些崗位的稀缺性和專業性造成子承父業內循環的情況異常普遍,階層流動趨於停滯。
教育不再能改變普羅大眾的命運,對家庭而言也成為負投資,這直接導致反智主義盛行,人口素質下滑,犯罪率飆升(美國人口佔全世界5%,監獄中囚犯數量卻佔全球囚犯總量的25% ),進而又激化了國內種族問題、非法移民問題等潛藏的矛盾......
在勤勞無法致富,在教育無法改變人生命運的情況下,原本充滿正能量的美國精神,必然被奢靡主義、享樂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國的精英階層可以世襲罔替,永遠高高在上,而平民階層只能隨波逐流,逐漸沉淪。
正是「去工業化」對美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為挽救美國的頹勢,奧巴馬著手大張旗鼓的搞「再工業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提出「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製造業的磁場」,鼓勵製造業迴流,其目的就在於力爭用強大的工業振興美國。
三、以史為鑒,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
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20%,是德國的346%,是日本的235%。讓西方政客更加心驚膽顫的是,2007年的時候中國工業產值才僅僅是美國工業產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國哪怕不顧自己在中東還沒填平的大坑,也要堅定不移的重返亞太,在經濟上試圖和美國在亞太的馬仔達成TPP,力圖孤立中國;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賓等馬前卒與中國製造摩擦;在軍事上將F22、F35、薩德系統等先進裝備和精銳部隊部署到亞太,並頻頻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舉行軍演......
相對於美國曾經的三個對手——德國、日本、蘇聯,三國的工業巔峰實力也就只有美國的70%,美國從來未面對過中國這樣的對手——兼具人口龐大、國土廣闊、教育發達、工業體系完備、文明底蘊深厚等特點於一身,確切的說,中國的工業潛力遠勝於美國!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製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
而「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則直指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和美元霸權——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完全瞄準了美國的軟肋,一旦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被削弱、高端製造業被中國沖擊、美元霸權被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美國軍事力量全球回縮將不可避免。而中國完全沒有必要與美國爭一時之長短,只需發展工業,苦練內功,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將美國勢力逐出亞太的可能性。
如果國人在某些經濟學家的忽悠下,搞「去工業化」,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則完全是自廢武功——當年南非的工業不可謂不強,不僅一隻腳跨進核門檻,還能生產號角mk2坦克、蜜獾戰車、石茶隼、G5等先進裝備,但在曼德拉上台後,遵循西方的價值觀,自覺或不自覺的「去工業化」,使南非從發達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而蘇聯的教訓則更為深刻,蘇聯解體後,原本完備的工業體系支離破碎,在解體後的二十多年裡,俄羅斯已從昔日蘇聯時期的工業帝國,淪落為以出售石油、天然氣和蘇聯時期遺留的家底為生的資源型國家,被譽為「擁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烏克蘭、敘利亞這種低烈度的沖突,俄羅斯的干涉和介入不僅造成了本國經濟的嚴重內傷,實際干涉、介入能力相較於蘇聯時期可謂天上地下。
縱覽列強興衰成敗,可謂成於工業化,敗於「去工業化」。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希望國人引以為鑒,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

7. 材料一:自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開始,世博會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的盛會,成為各國人民總

(1)①可以有效促進投資,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②有助於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③有助於更好地促進我國和世界各國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提高我國的科技水平,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④有助於展示我國的經濟建設成就,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2)①這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丹麥希望運用自己的優勢助力中國發展,符合我國與丹麥的共同利益。②這是市場經濟開放性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的開放性要求世界各國必須利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丹麥希望運用自己的優勢助力中國發展,對丹麥來說,是為其優勢技術尋找國際市場,對中國而言,是利用國際技術資源發展自我。③丹麥希望運用自己的優勢助力中國發展是一件雙贏互利的事情,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繁榮。

8. 中國足球發展史

不能單純地說中國足球技術菜,也不能說中國足球爛泥扶不上牆,而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咱們來逐一說明下。

最後再說說技術上的問題,中國足球運動員的確是有些好球員,但如果跟外國一些強勁的團隊相比較,中國足球運動員在技術、意識上,與人家差太多了。人家講究的是團隊配合,而咱們國家的運動員卻很少配合,可以說他們沒有配合的意識,也可以說他們不會配合。與其說是在踢足球,都不如說他們是在配合外國足球隊演戲。我也算是老球迷了,但從2002年米盧那幾場球賽之後,我就再不關注足球了,哪怕是非常喜歡足球。但看過國足踢球的樣子,雖然我還不如他們,但真的挺失望的,身體上沒優勢可以去拼,但思想和意識上的缺陷又拿什麼去彌補?

閱讀全文

與倫敦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