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紡織品產業鏈

紡織品產業鏈

發布時間:2020-11-26 13:12:58

1. 為什麼中國要實行貿易保護政策

十幾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於「復關」和「入世」的談判,不斷地削減貿易壁壘,提高市場准入程度,逐步朝著自由化方向發展。但同時,歷史和現實中理論與實踐的矛盾,使得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中國外貿政策的定位問題。

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總政策並不明確,有的只是整體經濟的「對外開放」總政策。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一個健全科學的對外貿易總政策是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中國對外貿易改革和發展中所表現出的一些弊端,與此不無關系。

傳統的過度貿易保護政策,對國內企業過度保護,造成國內企業效率低下,國際競爭力不高,不能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緩慢。

對外開放和改革,又要求國內企業直接或間接地面對國際競爭。由於缺乏明確的宏觀貿易政策的指導和保障,一方面缺乏科學、合理,符合國際規范的配套的宏觀管理措施;另一方面僅有的限制性政策也得不到統一恪守。外貿經營秩序混亂,走向極度自由化,對內抬價收購,對外削價競銷,造成肥水外流,國民財富流失。當然經過多年的不斷改革、調整,加上隨著中國「復關」及「入世」的進程,中國外貿體制已朝著更加科學、合理和符合國際慣例的方面邁進了一大步,並日臻配套和完善,但仍需改進。

通過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歷史的回顧與規律探尋,我們知道,貿易政策沒有孰優孰劣,而是應與本國的國情,本國經濟的發展階段,本國與世界各國的競爭比較相結合,來制定適宜的貿易政策。本世紀的經濟發展趨勢是以自由貿易政策為主導,而事實上,我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要求我國的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接軌,深化改革開放,逐步邁向自由貿易。但在客觀上,我國的經濟現狀導致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發展對外貿易,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這就決定了我們要恰當的把自由貿易理論和保護貿易理論結合起來,實行適度的保護貿易政策,並在現實的基礎上,掌握好開放的「度」,即開放型適度貿易保護政策。

開放型適度保護政策應包括三層含義:1.符合國情,使國際競爭限制在中國目前所能承受的范圍內。

2.具有動態性,逐步向WTO所要求的國際規范靠攏。

3.有利於發展我國生產力,確定好幼稚工業的保護范圍及保護程度。

在實施過程中,應著重注意的是:首先,相對落後國家中提出保護貿易理論就是從保護一國的生產力發展出發的,一國在國際貿易中實行什麼樣的政策,首先必須考慮是否有利於國內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從交換中獲得的財富的多少。

其次,貿易保護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保護本國產業,特別是幼稚產業的發展,正是為了增強一國的國際競爭力,最終創造出相對平等競爭、自由競爭的條件和國際經濟環境,促成世界經濟在相對平衡中穩定發展,共同繁榮,實現自由貿易所帶來的全球福利。而且即使在貿易保護期間,也並不排斥國際競爭,只是把這一競爭限制在本國幼稚產業或支柱產業所承受的范圍之內。

再次,貿易保護不是自我封閉。它只是側重點不同,絕非閉關鎖國,斷絕國際經濟往來。

第四,貿易保護著眼於資源的動態化配置和經濟共同發展的長遠利益。保護目前尚無優勢,經不起外來的強大競爭,但將來定能成長壯大,且對本國經濟甚關重要的產業。這裡面存在動態效益,而不是自由貿易理論所主張的按靜態的資源稟賦等比較優勢來參與國際分工。

第五、站在一國經濟穩定的角度來看,如果是臨時性的保護,為防止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對國內經濟的過度沖擊;為保證國內經濟結構調整順利進行;為保證國際收支平衡、為防止侵害性競爭等而實行的保護,相對於發達國家實施的進攻性的保護政策來說是絕對應該得到認可的。

總之,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的繁榮富強,我國也理應以民族利益的高度出發,在朝著自由化邁進的征途上,不能放棄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並適時調整、優化自己的貿易政策體系,使之更能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

2. 紡織技術的發展趨勢

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紡織工業規模效益、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綠色發展已經具備向中高端邁進的實力。

我國擁有完整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和龐大的市場網路,隨著我國人民收入增長、城鎮化水平提高、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國內衣著類 的消費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其中產用紡織品的需求,我們判斷還將快於衣著類的消費。

目前活躍在國內市場的服裝品牌約3500個,全行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00多個,120家服裝家紡品牌企業成為我部重點跟蹤培育對象。一批服裝家紡品牌在海外建立了設 計機構和銷售網路,更多設計師的作品在國際舞台展示交流。

未來,紡織服裝行業要逐步剝離「微利行業、汗水經濟、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製造業」這些傳統的印象標簽,實現自身的「產業再定位」。

時尚產業必須成為紡織服裝行業未來發展的個性標注,時尚經濟必然成為添加時代魅力的行業名片,也註定成為提升行業地位、關注度、話語權的必要通路。

未來責任就是要積極把握需求增長與消費升級的趨勢,利用好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保證紡織工業保持中高速發展,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在規模、效益、納稅、消費、出口、就業等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要進一步鞏固提高紡織工業在生產製造和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和地位,形成創新驅動發展、質量效益提升、品牌效應明顯、國際合作加強的紡織工業發展格局,創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建成紡織強國,把紡織工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創造國際化新優勢產業的強國事業推向歷史新高度。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是紡織行業「優術、明道、取勢」的科學發展路徑選擇。換言之,科技進步與產品創新是基礎、成本控制與質量管理是保障、生態安全與公平競爭是責任、時尚導向與消費升級是目標。

要促進紡織產品和服務創新,培育自主品牌,催生新興業態,引領時尚消費,制定時尚標准,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時尚話語權。

「十二五」期間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國紡織工業規模效益、產業結構、科技創新、品牌建設、綠色發展已經具備向中高端邁進的實力。

3. 垃圾分類分哪四類

垃圾分類從大方向說,可以分為不具有使用或者食用價值的東西和不具有正常與人類共處能力的人。單從物品來講,比如用過的食品包裝袋有比如廢棄的邊角料等都可以稱為垃圾,又根據是否可回收再利用分為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4. 強大的工業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一舉完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中國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的夙願。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提出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搞「去工業化」。
那麼,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么?
一、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1、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
英倫三島孤懸海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咸魚翻身的機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
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僅用於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後被用於紡織業——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之後,蒸汽機又被應用於冶金工業、鐵路運輸、蒸汽船等領域。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台(37.5萬馬力),從礦山到工廠,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賓士......
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實現機械化,還在交通、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21%。
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業基礎,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
2、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國際秩序的能力
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佔比僅為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加上德意志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以至於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陸地屬於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籲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至1846年,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 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擁有蒸汽機1139台(2.17萬馬力)。至1848年,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
隨後,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涌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法國、中國等國家的戰爭賠款,德國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至一戰前夕,德國城市化率達到60%,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5.7%,鋼產量是英國的2.26倍,發電量是英國的3.2倍,鐵路里程達60521公里,是英國的90%,煤炭產量為英國的95%,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
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於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
3、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後國際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同時也出產木材、礦產等原材料;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
在南北戰爭後,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從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鋼、煤、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每年產4萬架飛機,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戰前夕,俄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2%,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本國重工業只佔全部工業的1/5,也正是因此,俄國被稱為「泥足巨人」。
在一戰中,俄軍裝備大幅遜色於德軍,局部甚至出現了3名士兵共用一隻步槍的情況。在蘇聯建立後,特別是在斯大林的鋼鐵工業化指導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下,迎來了高速工業化的時代,至二戰前夕,蘇聯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6%,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重工為主體。
正是依靠強大的重工業,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4萬架飛機,並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與盟軍在易北河會師,和美國一道重新劃定了戰後國際秩序。
二、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強大之工業
1、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
回溯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徒有戰勝國之名,卻無有戰勝國之實——一戰結束後,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二戰後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綜合國力不如人,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有限的工廠大多數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從小到鐵釘,大到飛機、坦克、戰艦基本依賴進口。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法則下,自然飽受欺凌,即便是中國的國家主權也被列強視為可以隨意處分的對象。
正是因為自1840年以來,因工業實力不如人而備受欺凌的百年國恥,促使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重工業有著近乎宗教般的熱忱,即便是節衣縮食,忍飢挨餓也必須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建立強大的國防工業——1949年,中國是一個滿目瘡痍、貧窮弱後的農業國,1976年,中國成為了擁有齊全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的世界第六工業國。中國藉此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印象,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獲得了與美國、蘇聯、英國、法國這些老牌國際強權平等對話的地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大張旗鼓的「去工業化」,以及東亞國家竭盡所能發展工業,使全球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大工業中心,這導致過去白人獨霸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東亞國家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從冷戰期間的「兩極對抗」,到後冷戰時代的「一超多強」,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歐——東亞」三足鼎立時代——各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變遷,說到底還是由工業實力所決定的。
2、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經濟一落千丈,中國經濟異軍突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根本就在於中國高速增長的工業實力。德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歐洲的領導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後,掌握了處分他國國家主權的權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盡全功的事業,也是源於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若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資源,可風光一時,但卻無法風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國資源,阿根廷在20世紀初就是比較富裕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又得益於日本經濟崛起,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鐵礦石、石油、大豆的價格飛漲,支撐起了阿根廷的經濟繁榮,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發達國家門檻,但隨著日本對原材料需求的飽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經濟隨之遭受重創,加上民粹主義和國內政客的短視,使阿根廷成為全球唯二的,從發達國家「轉型」為發展中國家的笑柄(另一個是南非)。
巴西對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難兄難弟,一方面因為資源出口受日本經濟發展形勢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開放市場化改革,使本國工業受到國外產品的嚴重沖擊,製造業在巴西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由上世紀80年代的29%,萎縮至現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遠的喪失了搭載工業化末班車的機遇。
3、西方衰弱在於「去工業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一方面鑄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同時降低了本國因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失業人口則向服務業轉移,並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於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西方國家的這些舉措曾經一度被視為明智之舉,甚至是很多國內經濟學者所無比推崇的,有的學者還獻計獻策要求中國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業化」危害盡顯。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曾經的全球霸主給予子孫們留下了異常雄厚的家底,雖然在數次敗家之後,依舊有羅爾斯羅伊斯等一批技術底蘊深厚的老牌企業。
但在倫敦金融城的燈紅酒綠之下,難掩英國工業衰敗的現實——作為建設全世界第一條鐵路的國家,居然無力更新自己的鐵路網路,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幫助建設高鐵;作為老牌工業強國,本國相當一部分通信網路建設居然由中國的華為、中興等通信公司包辦,甚至連英國議會都采購華為的產品;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電技術方面缺乏建樹,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和法國的技術支持......
當英國遭受金融危機和歐債風暴影響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詢問經濟成功的秘訣,默克爾悠悠地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
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美國也飽嘗「去工業化」的苦果,國民經濟在錢生錢的金融游戲下,越玩越虛弱——在低端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後,造血能力日益匱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權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業在支撐。
從工業從轉移出來的人口則進入服務業,而作為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服務業,也是分為高端服務業和低端服務業,前者主要包括金融、會計、法律、醫療、教育等需要專業知識的服務業崗位,收入較高,門檻也高,而且就業崗位較少;而低端服務業則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門檻低,但收入偏低。而社會的中間階層——藍領工人則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消亡,這一方面加速了美國社會貧富兩級分化,在社會各階級之間築起藩籬,激化了階級矛盾;另一方面導致美國精神淪喪。
曾幾何時,勤勞、勇敢、自信、自強等中國人擁有的優異品質,美國人同樣擁有——今天西方人感慨於中國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100年前歐洲人感慨美國用一年多時間就建成了帝國大廈如出一轍,正是這種精神使原本落後的美國成為世紀頭號工業強國。
而隨著「去工業化」,大批工人階級失業,而美國金融業者、會計師、律師、醫師的教育成本和門檻異常高昂,這些崗位的稀缺性和專業性造成子承父業內循環的情況異常普遍,階層流動趨於停滯。
教育不再能改變普羅大眾的命運,對家庭而言也成為負投資,這直接導致反智主義盛行,人口素質下滑,犯罪率飆升(美國人口佔全世界5%,監獄中囚犯數量卻佔全球囚犯總量的25% ),進而又激化了國內種族問題、非法移民問題等潛藏的矛盾......
在勤勞無法致富,在教育無法改變人生命運的情況下,原本充滿正能量的美國精神,必然被奢靡主義、享樂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國的精英階層可以世襲罔替,永遠高高在上,而平民階層只能隨波逐流,逐漸沉淪。
正是「去工業化」對美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為挽救美國的頹勢,奧巴馬著手大張旗鼓的搞「再工業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提出「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製造業的磁場」,鼓勵製造業迴流,其目的就在於力爭用強大的工業振興美國。
三、以史為鑒,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
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20%,是德國的346%,是日本的235%。讓西方政客更加心驚膽顫的是,2007年的時候中國工業產值才僅僅是美國工業產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國哪怕不顧自己在中東還沒填平的大坑,也要堅定不移的重返亞太,在經濟上試圖和美國在亞太的馬仔達成TPP,力圖孤立中國;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賓等馬前卒與中國製造摩擦;在軍事上將F22、F35、薩德系統等先進裝備和精銳部隊部署到亞太,並頻頻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舉行軍演......
相對於美國曾經的三個對手——德國、日本、蘇聯,三國的工業巔峰實力也就只有美國的70%,美國從來未面對過中國這樣的對手——兼具人口龐大、國土廣闊、教育發達、工業體系完備、文明底蘊深厚等特點於一身,確切的說,中國的工業潛力遠勝於美國!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製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
而「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則直指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和美元霸權——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完全瞄準了美國的軟肋,一旦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被削弱、高端製造業被中國沖擊、美元霸權被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美國軍事力量全球回縮將不可避免。而中國完全沒有必要與美國爭一時之長短,只需發展工業,苦練內功,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將美國勢力逐出亞太的可能性。
如果國人在某些經濟學家的忽悠下,搞「去工業化」,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則完全是自廢武功——當年南非的工業不可謂不強,不僅一隻腳跨進核門檻,還能生產號角mk2坦克、蜜獾戰車、石茶隼、G5等先進裝備,但在曼德拉上台後,遵循西方的價值觀,自覺或不自覺的「去工業化」,使南非從發達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而蘇聯的教訓則更為深刻,蘇聯解體後,原本完備的工業體系支離破碎,在解體後的二十多年裡,俄羅斯已從昔日蘇聯時期的工業帝國,淪落為以出售石油、天然氣和蘇聯時期遺留的家底為生的資源型國家,被譽為「擁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烏克蘭、敘利亞這種低烈度的沖突,俄羅斯的干涉和介入不僅造成了本國經濟的嚴重內傷,實際干涉、介入能力相較於蘇聯時期可謂天上地下。
縱覽列強興衰成敗,可謂成於工業化,敗於「去工業化」。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希望國人引以為鑒,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

5. 國家對舊衣回收有何法規

《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規范》團體標准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循環發展引領行動》《關於加快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戰略部署,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壯大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積極響應國家推動「無廢城市」和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工作要求,加快構建廢舊紡織品回收、運輸、貯存、分揀、消毒、再利用、再生利用全產業鏈,根據團體標准《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規范》(T/CACE 012-2019)的有關要求,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旨在發揮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領域規范企業的引領作用,凝聚行業力量,提升科技水平,開展企業自律,推動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第三條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廢紡專委會」)負責《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申請文件的受理、評價、公示、公布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第四條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對符合《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規范》要求的企業予以公布,企業名單實行動態管理。

第二章 申請條件

第五條申請符合《規范》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企業,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二)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的要求,具有較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和較強的行業代表性。

(三)符合《規范》中有關規定的要求。

(四)企業建設項目相關手續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和建設項目管理程序要求。

(五)企業生產及產品銷售符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節能環保要求。

(六)安全生產條件符合有關規定要求,依法依規履行各項安全生產手續。

第六條符合本辦法

第五條所列條件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企業可向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提交《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規范申請書》(附件1)及企業情況說明和相關資料清單(附件2),並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第七條同一個企業法人擁有多個位於不同地址的廠區或生產車間的,每個廠區或生產車間需要單獨填寫《申請書》。

第三章 評價與公布

第八條評價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對企業的申請材料進行綜合評價,並對申請單位進行實地考察,提出評價意見。

第九條 公布根據評價意見,將符合《規范》要求的企業名單在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或廢紡專委會網站上公示7日,對公示無異議的企業名單予以發布。

第十條實施符合《規范》要求的企業要加強組織實施,開展行業自律,結合產業發展情況,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水平。

第四章 組織管理

第十一條進入公布名單的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企業要嚴格按照《規范》的要求進行相關經營活動,並對照《規范》定期開展自查。已公布企業的相關情況將在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或廢紡專委會網站、微信訂閱號上進行發布。

第十二條 協會和廢紡專委會將在政策扶持、標准化建設、技術對接、投融資服務、國際合作、宣傳推廣等方面對符合《規范》要求的企業予以支持。第十三條已公布企業應於每年3月31日前將上一年度工作進展情況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報送至廢紡專委會。第十四條已公布企業有下列情況之一,撤銷符合《規范》企業名單。

(一)不執行《規范》條件。

(二)報送的申請文件及相關材料有弄虛作假行為。

(三)發生重大安全生產和污染環境事故。

(四)發生重大違法行為。

第五章 附則

第十五條本辦法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專業委員會負責解釋,並根據行業發展情況進行修訂。

第十六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閱讀全文

與紡織品產業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