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持續壯大

產業發展持續壯大

發布時間:2020-11-26 13:11:19

Ⅰ 為什麼要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我從別的網站上貼過來的,希望對你有用。。。。

第一,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這是發展理念變革、模式轉型、路徑創新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轉變。其中,調整經濟結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贏得國際經濟競爭主動權的戰略重點和根本途徑。調整經濟結構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路技術廣泛運用。
第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首先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合作,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其次

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工業化和城鎮化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工業化以城鎮化為載體,工業化以城鎮化為載體,工業化的過程也是城鎮化的過程,二者的互動才能實現良性發展。

再次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城鎮化發展的顯著標志是城鎮人口所佔比重不斷提高,這一變化是建立在農業現代化發展基礎上。

最後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現代化是一個整體,「四化」的同步發展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

第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定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基本內涵: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加註重協同創新,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是要增強自主創新力,最緊迫的是要破粗機制體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Ⅱ 中國農業新產業在不斷的壯大嗎

據報道,據農業部網站消息,前三季度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向優,年糧食有望繼續豐收,全年糧食有望繼續豐收,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壯大,產業融合明顯加快。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778元,同比增長7.5%,分別高於GDP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0.6個和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1,農村創業創新人數超過700萬人,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

希望新的產業發展可以帶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Ⅲ 如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當前農村一些地方之所以生產效益低,就在於個體農戶分散落後的生產方式。由於個體分散,生產技術、管理、科技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水平偏低,在面對國內國際大市場競爭時,處於不利地位,對市場的預測、需求把握不準,對市場的波動帶來的風險沒有抵禦的能力。要實現分散個體的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一方面要引進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或訂單農業來實現。另一方面,可以發動農民自己組織起來應對市場。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除了政府營造好的外部環境外,對於實體經濟自身更重要的是及時轉型升級,培育有競爭力的核心技術。沒有核心競爭力,外部條件再好,僅靠補貼、靠優惠政策生存,是不可持續的,也不可能發展壯大。核心技術可以自己研發,也可以從內地引進,但必須與當地自然條件、生產要素、市場方向緊密結合,靠高質量的發展壯大起來。

Ⅳ 一個企業是否能持續發展壯大必須具備五要素:第一,擁

一個企業是否能持續發展壯大必須具備五要素:第一,擁有所在行業的先進的核心技術,具備行業技術壁壘;第二,具備清晰的、可持續的贏利模式;第三,擁有完善的、堅固的銷售渠道;第四,有完善的員工持股機制,實現企業、員工、大股東實際控股人及持股機構的利益高度一致,同心協力發展使企業發展壯大;第五,小市值、小公司、大市場,企業對自身產品擁有決對的定價權。

Ⅳ 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原因

第一,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這是發展理念變革、模式轉型、路徑創新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轉變。其中,調整經濟結構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贏得國際經濟競爭主動權的戰略重點和根本途徑。調整經濟結構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強化需求導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進信息網路技術廣泛運用。
第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首先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合作,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其次
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工業化和城鎮化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工業化以城鎮化為載體,工業化以城鎮化為載體,工業化的過程也是城鎮化的過程,二者的互動才能實現良性發展。
再次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城鎮化發展的顯著標志是城鎮人口所佔比重不斷提高,這一變化是建立在農業現代化發展基礎上。
最後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現代化是一個整體,「四化」的同步發展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
第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定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面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基本內涵: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加註重協同創新,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是要增強自主創新力,最緊迫的是要破粗機制體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Ⅵ 什麼是關系生物能源產業規模化、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土地與水
土地與水是關系生物能源產業規模化、
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

Ⅶ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不是毫無基礎的發展與升級傳統產業相比是否更有利於可持續發展。

前瞻咨詢網分析了目前我國科學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近十年全國科技成果數量一直穩步上升,2011年全國共登記科技成果44208項,比上年增長4.99%。其中,地方登記35038項,增長5.80%;國務院有關部門登記9170項,增長2.00%。盡管我國科技成果數量增長發展迅速,但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科學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卻一直很低,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亟待提高。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的發展也得到政府的關注和肯定,《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要求,要大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等高技術服務業。對我國來講,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行業的發展方興未艾。

Ⅷ 第三產業佔比持續提高意味著會如何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去年我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佔比繼續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達46.6%。這意味著什麼?第三產業佔比持續上升表明,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轉型升級已到了關鍵階段,值得關注。


■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第一大產業。此事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亟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也需通過提升競爭力、攀升價值鏈實現轉型,這些都需要第三產業的支撐;另一方面,第三產業成為第一大產業,意味著我國經濟工作著力點更多向第三產業轉移,通過構建良好制度環境、實施有效的政策措施,進一步促進第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各種趨勢性因素分析,第三產業比重的持續提高將是趨勢性的,其主導作用將會進一步顯現,服務業(即第三產業)超越製造業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將是常態。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養老、健康服務業、信息消費、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將是我國當前及下階段經濟增長的新潛力、新空間。


第三產業繼續加快增長,比重不斷提升


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812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23871億元,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25361億元,增長8.0%。增速分別快於一、二產業4.1和0.6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看,第三產業比重處於提升趨勢,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46.6%,比2013年提升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


1.第三產業投資增速高於第二產業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17.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4820億元,同比增長24.1%;第二產業投資89186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投資118764億元,增長19.5%,高於5.2個百分點。


2.批發零售業增長領先


從第三產業的構成看,批零貿易、交通運輸、餐飲等傳統第三產業增勢平穩,為增加就業、方便群眾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第三產業中,上半年,批發零售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8%,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20.3%;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6.8%,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1.3%;住宿餐飲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6.2%,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4.2%。


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旅遊等現代第三產業實現高速增長,大大提高了第三產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9.7%,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所佔比重為14.7%。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2.5%,所佔比重為13.9%。


3.成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發展,陸續出台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節能、家政服務、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從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第三產業占就業比重在2011年首次超過第一產業,躍居第一,此後逐年增加,已成為吸納就業的絕對主力。2013年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佔31.4%,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佔30.1%,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佔38.5%。


4.第三產業吸收外資比重繼續提高


2014年中國利用外資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一直在擴大,而製造業的比重則趨於下降,這是利用外資的兩大趨勢。數據顯示,今年1-5月,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75億美元,同比增長19.5%,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56.2%;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74億美元,同比下降16.5%,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35.6%。


由於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存在巨大商機,產業結構調整也給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更多機會,而且第三產業對外開放的領域會越來越廣、越來越多,這些因素使得第三產業實際使用外資保持快速增長。統計顯示,1-5月累計,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8744家,同比增長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010.9億元人民幣(摺合489.1億美元),同比增長2.8%(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國內政治穩定、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產業領域加大開放、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吸引外資仍具有比較突出的綜合優勢。隨著中國營商環境的改善,對外資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


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主要得益於國家扶持的政策效應,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第三產業發展,陸續出台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節能、家政服務、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不斷深化、細化和完善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重點從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第三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現階段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意義重大


1.第三產業是連接就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


第三產業具有生產與消費統一,點多面廣、小型分散,易於吸納勞動力的特點,對解決就業、開辟市場起著越發重要的作用,其發展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與質量,體現出部分對整體的影響以及結構優化能使整體發揮最大的功能,有利於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第三產業和消費的關系最為直接,而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是最可靠、最具可持續性的拉動力量


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於消費拉動,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多年來均保持在70%左右。過去重工輕商、重生產輕消費,導致長期以來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偏低,內需也一直偏弱,這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長期面臨的一個難點。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第三產業出現了加速發展的良好局面。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第三產業增加值這兩年增長速度加快,第三產業增速持續高於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也穩步提高並超過第二產業。


2013年,三產佔GDP的比重為46.1%,第一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繼續保持了這一增勢。這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一個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更重要的是,第三產業比重的持續提高是趨勢性的,這就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3.第三產業是吸納就業的天然「蓄水池」


第三產業可吸納大批勞動力就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第三產業具有就業彈性大,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並存的特點,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夠吸納各種不同素質的勞動者就業。此外,第三產業就業受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小,與工農業就業彈性相比,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始終處於較高水平。當前,在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穩增長、擴大就業成為當務之急。


在西方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對就業的貢獻率在70%以上,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就業貢獻率也非常高。從優勢上看,第三產業就業容量最大。據測算,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重工業是400個,輕工業是700個,第三產業是1000個。因此,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於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非常大的作用,而充分就業又是激活消費、拉動內需的一個重要因素。以美國為例,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初,勞動力在第三產業就業的人數只佔總數的50%,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達到了80%,就業的充分曾對保持美國消費的持續旺盛作出了重要貢獻。


4.提升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需要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的產業鏈條相對短,投資的強度不如工業,勞動生產率短期來講也不如工業,第三產業的增長短期內不一定能彌補工業增速下行帶來的影響,但第三產業主要是滿足國內需求,受國際之間匯率和價格的變化影響相對較小,因此第三產業主導型經濟的增長波動相對較小,有利於提升經濟增長的穩定性。


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


雖然第三產業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但從國際比較和我國國情看,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仍然比較低,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相對滯後


2012年,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70%。與我國發展水平相近的中等收入國家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達到54%,高收入國家佔比達到74%,分別比我國高7個和27個百分點。相對於製造業而言,我國第三產業發展也較為滯後。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1.3%,製造業在全球的份額上升到24.2%,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相當於全球的7.3%。從第三產業增加值的絕對值看,2012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僅相當於美國的29%。同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已超過美國,相當於美國的125%,中美第三產業差距的絕對值已超過中美國內生產總值差距的絕對值。換言之,如果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能達到美國的規模,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就能超過美國。


2.國際競爭力較弱


2006-2012年間,中國服務貿易額占貿易總額(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之和)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2012年這一比重為10.5%。2013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在全球的排名由2006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3位。與貨物貿易相比,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還相對滯後。2012年,中國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佔比僅為5.6%,是貨物貿易所佔比重的一半左右。


與世界第一大服務貿易國的美國相比,中國仍有較大差距。與貨物貿易長期處於順差狀態相反,中國服務貿易連續12年處於逆差狀態。由於服務貿易增長仍主要由內需拉動,進口增速高於出口,因而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一直較大。2013年,中國服務進出口逆差118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4%,成為全球服務進出口逆差最大的國家之一。從1992年開始,我國服務貿易總體競爭力指數持續為負,我國生產性第三產業的大多數行業貿易競爭力指數也為負,表明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一直較弱。


從行業看,我國服務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運輸服務、旅遊和保險服務以及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等領域,表明國內經濟和貨物貿易發展所產生的國際航運、貨運保險、先進技術等方面,我國服務貿易主要以旅遊、運輸等傳統性行業為主,而在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服務方面則較為薄弱,導致我國整體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還處於比較劣勢。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我國金融、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通訊服務等四類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服務出口僅占出口總額的11.2%,比重依然較低,規模較小,競爭實力偏低。


3.區域發展仍不平衡


我國區域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而且現有發展格局呈現強者恆強態勢。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看,第三產業佔比最高的地區達75%以上,而最低的地區不到30%,差距非常明顯。


從大區域看,以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計算,東部地區差不多是西部地區的3倍,而中西部地區不存在顯著差異。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排名前5的省級單位全部屬於東部地區,前10名中則有9家來自東部地區。東部地區11個省級單位全部進入了人均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前20名。從算術平均值來看,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東部地區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


採取措施促進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1.全面深化改革,釋放發展潛力


我國第三產業制度建設和創新相對滯後,具體表現為體制機制僵化、市場化程度不高、社會分工程度較低、政府規制不到位、市場與政府的邊界不清晰。應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第三產業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改革釋放持續發展的潛力,將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戰略重點之一。今後要加強第三產業的總體規劃和引導,促進現代第三產業有序、健康、協調發展,適應新一輪以全球化為主要驅動力的第三產業發展潮流,把實現第三產業開放性跨越式升級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之一。當前,尤需積極開放市場、打破行業壟斷、鼓勵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完善政府規制。


2.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鎮化和第三產業發展良性互動


城鎮化與第三產業發展歷來是相互促進的。縱觀歷史,城鎮化是一種產業結構及其空間分布的轉化,是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化。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理想空間,城鎮既承載著人口和各種要素集聚及由此帶來的巨大服務需求和規模效應,更通過人口與要素集聚促進經濟社會主體彼此學習和競爭,從而提高第三產業效率和品質。因此,通過積極有序推進城鎮化為第三產業發展創造有利載體和條件,是極為重要的路徑選擇。


3.深化分工與合作,推動第三產業與製造業融合


當前,第三產業與製造業的聯系日益緊密,呈現融合互動發展態勢。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物質生產需要相關生產性服務的投入,其發展壯大以生產性第三產業特別是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為先導,通過與研發、物流、營銷等環節協調互動,才能創造物質財富。同樣,服務方式的實現、服務行為的完成也離不開製造業、製成品這個物質載體。服務與產品互相依賴,共同滿足市場需求。我們既不能走傳統工業化和製造業發展的老路,也不能脫離工業孤立地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第三產業,而應在分工與互動中實施現代製造業與生產性第三產業「雙輪驅動」戰略,將高端服務元素堅實地嵌入製造業之中,通過發展生產性第三產業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


4.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要加強服務市場的開發,加強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這是一個貿易強國的必備條件。為此,我國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斷對現有第三產業進行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力爭早日與國際市場接軌,加強服務出口,大力提高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的份額。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Ⅸ 如何才能讓企業不斷的發展壯大

企業不斷的發展壯大要做的有很多,例如:
善於運用奇正策略:
企業要想不斷的發展壯大必須善於運用奇正策略,學會度勢控變,做到以不變應萬變,以權變來制勝。要設立研發機構,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獲得產品技術上的提高,不斷推出市場需求、款式新穎的新產品,採取別出心裁、出人意外的新舉措,開拓新興的、有潛力的新市場。

揚長避短乘勢而行,善於運用聚焦策略:
運用市場聚焦策略,揚長避短,把有限的資源、資金、力量集中到能夠形成自身優勢的領域和目標上來,或者謀求成本領先地位,或者爭取產品差別優勢,如有可能兩者兼而有之。在形成相對競爭優勢後,要乘勢而行,努力使聚焦策略不斷取得戰果,使企業在該目標區域內呈鼎立之態,形成核心競爭力。

善於運用借勢策略:
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分工越來越細,企業間協作空間也越來越寬廣,中小企業一定要在整個產業組織鏈中選准自己的位 。

Ⅹ 請問,有沒有經濟理論可以證明下列觀點:一個產業要發展壯大,需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感謝

有呀來。微觀經濟學自里,有關於企業能夠把固定成本分攤出去的最低規模。對於一個產業來講,固定資產投資、辦公費用、人員工資等都需要一定的規模才能分攤出去的。另外,在產業經濟學裡面,產業剛剛萌芽的時候,其相關的配套和服務體系都還沒有形成,制約他的發展。只有達到一定規模,其他配套產業才能形成並足以支撐產業發展壯大。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成熟的產業都不一定是他們最先發展起來的,已經有不少企業當了烈士了,沒有撐到發展壯大的機會來臨。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持續壯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