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丹陽文化產業

丹陽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6 13:10:41

『壹』 傳播在旅遊業的實際應用

試論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旅遊傳播

[關鍵詞]:旅遊 傳播 特殊性 可持續發展

[內容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題是旅遊傳播,探討了旅遊傳播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的理論依據和 現實意義,闡述了旅遊傳播的四大功能,並提出了實現有效旅遊傳播的原則和方法。從傳播學角度研 究旅遊是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試圖對旅遊行為進行一種新的審視,探索其中的規律,來觀照現實的 旅遊學實踐。

[關鍵詞] 旅遊;傳播;特殊性;可持續發展

美國作家亨德里克·房龍在《寬容》①一書的開篇塑造 了一個孤獨的旅遊者的形象。在自由本質的驅使下,旅遊 者超越部落所居的無名山谷,走到山外,找到一條通向更 美好家園的大道。這位勇敢的漫遊者,向部落成員道出了 山外世界的真相,為部落成員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指明了方 向。若干年後,無名山谷遇到乾旱,人們沿著這位先驅者 的道路,走出了原始家園,獲得了新生。

我們在專注於漫遊者的勇敢與冒險的同時,應該發現 這樣一個現象:如果漫遊者不向山谷的居民傳播山外的信 息,如果沒有漫遊者一路留下出山的記號,無知山谷的人 們早已餓死,這個家園的文明也將永遠無法傳承下來。

所以,在漫遊者的旅遊途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特殊的 話語:傳播。人類的文明需要依靠傳播活動來繼承和發展。 而旅遊,由於其本身所固有的傳播性,客觀上決定了它是 一種非常特殊的傳播活動。

一、旅遊傳播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

(一)首先,我們從定義出發,看一下旅遊與傳播如何 達成一致

1.什麼是旅遊?

《國家科學辭典》解釋「旅遊」為:暫時離開自己的居 住地,為了滿足生活、文化的需求,或各種各樣的願望, 而做出的短期暫時的運動或逗留在異地的人和人的交往。 這里「異地」、「需求」、「交往」成為對旅遊高度概括性的 解釋。

旅遊活動是作為旅遊者的「人」的活動,是人們為追 求自身發展的需要而親自前往異國他鄉的活動。從本質上 講,這是人類對精神自由的一種渴望,是一種打破陳規、 探求新知的追求。文化的差異性和生活的異質性是旅遊的 生命,沒有「異」,就沒有旅遊需求。人們不滿足於現狀, 希望能夠從「異」地他鄉、「異」族文化、「異」性環境中 尋找到能滿足自身需求的東西,這就是旅遊的本質。對更 大空間的渴望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是人類高尚的追求。

2.什麼是傳播?

傳播是人類交流信息的一種社會性的行為,是人與人 之間、人與他們所屬的群體、組織和社會之間,通過有意 義的符號所進行的信息傳播、接受與反饋行為的總稱。②簡 言之,傳播就是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與分享,是一種共 享信息的過程。

那麼人為什麼要進行傳播活動呢?很明顯,是為了社 會成員共同協作,從事生產活動的需要,也是人們為了交 流思想、圖生存求進步的需要。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個主要因素進行各種信息的交流、溝 通和擴散。沒有傳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就無 法溝通,無法發生關聯,任何行為都無法完成。所以,傳 播的目的是「與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識」,使其能互相溝通、 理解和交流,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至此,我們看到,傳播活動試圖打破信息傳輸的阻障, 使信息的傳遞不斷沖破有限的空間束縛,向外擴張。這從 根本上也體現了人們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兩相比較,可以看出,旅遊與傳播有著本質上的一致 性,即:都是人類對自由空間追尋的方式和手段.是人類 精神解放的過程。這個精神層面上的一致性,使我們尋找 旅遊和傳播的契合點有了可行的依據;而這一個共同點的 發現,又為我們首先提供了一個較為廣闊的理論視野。

在旅遊活動中,存在著大量的文化碰撞和信息交流。 所以從旅遊所具有的傳播性而言,旅遊傳播是一種非常特 殊的傳播方式。

(二)從形式上看,旅遊活動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傳播 過程

旅遊是人們為了休養、娛樂和運動等目的,離開日常 生活范圍所進行的暫時性的地域空間移動。古代稱旅遊為 『觀光」。「觀」就是參觀考察,「光」就是別國或別處的政 教風俗、優秀文化。所以,旅遊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傳播 活動,是知識資訊和情緒資訊的最廣泛的傳習。由於傳播 的雙向性特徵,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又是信息的發出者。他們在自己原有精神文化的基礎上, 接觸新事物,接受新信息,達到更新知識的目的;同時又把本文化的信息向旅遊目的地傳輸,影響旅遊目的地的發 展。

1.旅遊主體是信息接受者

當旅遊主體(旅遊者)是信息接受者(信宿)時,信 源是豐富的。它不僅包括單一的文化信息、靜態的自然景 物,同時包括了泛化的整個旅遊地的自然和文化。

旅遊即旅行和游覽。「覽」包括汲取知識、陶冶性情、 接受文明。旅遊不僅是一種陶冶,也是文化資訊的收集和 整理。例如:孔子周遊列國,考察各國國情,收集了大量 的人文和自然的資料,集成《論語》;司馬遷遍歷中原大 地,「周覽名山大川與燕趙豪傑交遊」,著成《史記》;酈道 元遍游神州大地,寫成《水經注》;徐霞客更是訪14省 「高而為鳥、險而為猿」覽勝搜奇,著成《徐霞客游記》。 可見旅遊為文人游士提供了吸收資訊的媒介或渠道。

旅遊是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其信息源有很大部分是 靜態的自然景觀或文物。在這里,自然雖不是人工製品, 但它一旦被人發現或加以描寫就不是單純的自然物了。正 所謂「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人們 根據其特徵和歷史,注入一定的文化意識,使諸如黃山松、 雨花石等自然物都成了文化信息的承載物。梁思成在《平 郊郊野雜錄》中寫道:「無論哪一個巍峨的古城樓,或一角 {頃頹的殿基的靈魂里,無形中都在訴說,乃至於歌唱時間 上漫不可信的變遷,由溫雅的兒女佳話,到流血成渠的殺 戮……」③可見,這些自然景物也源源不斷地散播著信息。

而在地理學家看來,地方不只是一個自然性的空間概 念,同時也是一個人化的地方,是人與地相互作用和相互 影響的地方,是「文化景觀」。美國「新文化地理」代表之 一的詹姆斯·鄧肯(James ncan)把文化景觀與書寫文 本、口頭文本並列為人類儲存和傳播知識的三大文本。④獨 特的城街文化、景觀建築、民俗風情等無不傳遞出無窮的 文化信息。

2.旅遊主體又是信息的傳播者

旅遊者不單單是信息的接受者,還是文化的承載者和 傳播者。他承載著他所在國家和地區即客源地的語言、服 裝、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等一系列可見不可見的文化元素 來到異地他鄉。雖然對於個體旅遊者而言,他只不過在旅 游目的地進行短暫的停留、游覽、觀光,但當大量的旅遊 者持續不斷地來到旅遊地時,他們對目的地的影響就不可 忽視了。這種影響從本質上說,是兩種地域文化的碰撞即 旅遊地和客源地文化相遇的結果。⑤旅遊地,特別是著名的 旅遊地,由於所吸引的客源市場的地理分布相對廣泛,要 遇到多種地域文化的交流、溝通和影響。各種信息、文化 對旅遊客體的沖擊力不可小看。

積極方面,旅遊所帶來的信息傳播可以增強當地原有 的價值認同感和文化自尊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當地 的現代化進程;消極方面,這種傳播結果,會使當地居民 對本地社會價值觀產生懷疑,威脅當地的傳統文化,不利 於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3.旅遊中介體進行著文化傳播的活動

旅遊中介體,又稱旅遊媒體,是指幫助旅遊主體順利 圓滿完成旅遊活動的中介組織,包括向旅遊主體提供各種 服務的旅遊部門和企業。它是旅遊文化傳播的渠道。較為 典型的就是導遊人員的活動。

導遊人員是遊客首先接觸且接觸時間較長的目的地居 民。它連接旅遊主體和旅遊客體,通過口語、手勢等語言 和非語言符號進行傳播活動,是較為典型的人際傳播。通 過導游的介紹和講解,遊客不僅可以了解目的地的文化, 增長知識、陶冶情操,且能促進不同國度、地域、民族之 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

導游服務對各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進行 兼收並蓄,有意無意間傳播著異國、異地文化,是一種廣 泛的文化傳播,促進了旅遊主客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由上論述,我們看到,旅遊這種社會性行為中,個人 與個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文化符號的 傳遞、接受與反饋,完成了信息的傳遞和分享,形成共享 信息的傳播。同時從更本質上看,這種旅遊傳播體現了人 類對精神自由的渴望與追尋。所以,旅遊傳播構成了一種 特殊的傳播活動。

對旅遊傳播這個概念的明確和釐清,使我們確立了這 樣一個理論的切人點,那就是,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研究旅 游。這一切人點的確立,使我們在對旅遊行為進行一種新 的審視的同時,也力圖找到一種規律,去關照目前實際的 旅遊學實踐。

二、旅遊傳播的社會功能的體現

(一)環境監測功能

旅遊活動是文化與文化之間,人與人之間親身的、直 接的、互動的、即時的交流與傳播,是一種直接接觸的 「真實世界」。在旅遊這樣一個活動平台上,各種文化背景 的人都聚集一堂,為各種文化的溝通提供了機會,促進了 各種文化的發展。

與此同時,旅遊者的進入使當地人開始接觸新語言。 很多人通過與旅遊者在商店、酒吧、公寓交流或交友等非 正式方式學習這些語言。人們還進行觀念上的交流,這涉 及服裝時尚、音樂品位、食品以及對各種其他事物的態度。 甚至,當地人通過與旅遊者的友誼,到旅遊者的國家去訪 問,或找工作,停留很長時間。這不僅使他們對別的國家 有一個深入的認識,而且使他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自 己的國家和生活方式。

這樣「通過傳播客觀、准確地反映現實社會的真實情 景,了解足以影響社會進程的機遇和威脅」⑥的過程,正是 旅遊傳播環境監測功能的體現。通過這些貫穿旅遊活動始 終的傳播行為,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發展。

所以,旅遊傳播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助推器。它使人們 更清醒地看待自己所居住的環境,也更全面地了解其文化 及環境。

(二)社會協調功能

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動力之源,本土文化的 傳統有著豐富的營養和價值。同樣,旅遊的生命也是文化。 它能增強當地原有的價值認同感和文化自尊感。每個人對長期生活的地方都有一種相對穩定的認同心理。旅遊業發 展後,文化交流使認同感發生變化,使居民對當地自然和 人文景觀的價值有了新的認知,從而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存 地。

例如,西藏是眾多旅遊者心中的聖地。但當地居民有 可能只把它當作普通的生活地,把一切都看得天經地義、 習以為常。旅遊業發展後,大量的旅遊者不斷涌人,使當 地形成一種新的「地方精神」和「地方性」特徵。它向外 界有意無意凸顯著當地獨特的藏域文化,從飲食、衣著、 建築各方面強調自己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一定程度上保護 了當地文化。

旅遊傳播的社會協調功能,就是傳播媒介通過對信息 的選擇、解釋和評論,把社會各個部分整合為一個有機的 整體,並對社會周圍的環境做出有效的回應。⑦通過這種社 會協調,把人們的視線集中到適應當前情況的最重要的事 件和事情上來,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堅持本國或本土文化的 統一,防止外來文化的入侵。

(三)文化傳遞功能

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文化傳遞性。特 別是人文資源,它是人類的歷史遺存,是人類創造的物質 和精神財富。人類在某個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社 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遺址、建築、雕塑、壁畫、文學藝 術、偉大工程、陵寢等各種形式遺存下來。通過旅遊活動, 我們就可以從中了解歷史、學習文化。

所以旅遊傳播的文化傳遞功能又稱社會遺產傳遞功能。 它「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促進社會成員共享同一的價值 觀、社會規范和社會文化遺產,從而增強社會的凝聚 力。」⑧因此這也是延續社會傳統、傳播社會經驗與知識的 教育功能。

(四)娛樂功能

隨著文化的發展和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點的增多,人們 越來越重視和喜愛娛樂。世界上最大的主題公園迪斯尼樂 園就是一例。它把卡通的幻景變成了相對真實的世界,人 們確實能從這里得到更多的快樂。同時,迪斯尼樂園還拓 寬了傳播領域。它使米老鼠和唐老鴨不僅僅出現在電視中, 更出現在生活中。它帶給孩子的不只是電視機前的哈哈一 笑,更有親身體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眾所周知,旅遊業是把「吃住行游購娛」六大環節有 機結合起來,向旅遊者提供新型高級消費的行業。⑨娛樂, 是旅遊業不可忽視的精神消費品。在這里,許多旅遊地充 當的就是生產和銷售快樂的角色,他們從客觀上營造了快 樂的氛圍,並向每一個旅遊者傳播著精神愉悅和審美愉悅。 所以,旅遊傳播的娛樂功能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有效的旅遊傳播的實現

對旅遊傳播功能的討論,其更具現實意義的話題則應 歸結於:如何實現有效的旅遊傳播。所謂「有效」,就是傳 播者的傳播目的在受眾(受傳者或解讀者)身上得到了預 期的反應,取得了期望的效果。一種傳播只有致效,才能 算作是真正的傳播。追求有效傳播是任何傳播者最基本的 目標。⑩

旅遊傳播的目的,就是充分實現人類各民族國家文化 成果的交流與共享,達到旅遊主客體之間的理解和溝通, 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和平的進程。

有效的旅遊傳播,就是要使這些傳播內容能真實地反 映當地文化,滿足旅遊者求新求異的審美需求。

(一)尊重本真,實現有效傳播

旅遊的一大特徵就是親歷性。旅遊傳播的魅力就在於 它使人們走出了媒體創制的虛擬的媒體環境,進入了真實 的環境中。它使人們能親身接觸異質文化。

以世界遺產為例。「世界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繼承的文 化及自然遺產,它集中了地球上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豐富性 和多樣性,是活的歷史博物館。(11)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世 界遺產地就是上佳的旅遊地。因為它體現了人類進入經濟 發達時期後,所產生的一種高質量回歸自然、回歸歷史的 精神渴求。

例如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 的縣城,是由完整的城牆和街巷、店鋪、民居所組成的大 型古建築群,是這一時期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縣城建築體 系的典型代表。所以,1997年,它被正式確定為「世界文 化遺產」,現已成為人們旅遊的熱點。遺產旅遊熱正是由於 它們保存完好,能真實再現當時當地的自然文化情況。

我們由此不難得出結論:旅遊傳播的有效性首先體現 在傳播內容的真實性。旅遊業的發展不是對當地文化的誤 讀和歪曲。只有尊重本真,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

(二)體現親和,實現有效傳播

在旅遊活動中,旅遊者來到異國他鄉,進入一個異質 文化區,勢必發生與異質文化之間無聲的碰撞。所以,恰 到好處的文化傳播與誘導,促進彼此間的理解和溝通,便 是旅遊工作者(旅遊中介體),特別是導游員的職責。

在此,我們提出有效的旅遊傳播應體現親和,正是由 於導游員是民間文化大使,肩負著連通旅遊主客體之間文 化認同感的任務。每個導游員在自己的接待服務中,既向 外國遊客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通過遊客,了解和熟 悉異質文化,從而促進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 增進理解與友誼。(12)

這里所說的「親和」,主要體現在語言、文化、思維、 價值取向等多方面的認同

1.語言溝通是前提。語言作為人類表情達意、交流思 想的根據,在交流中至關重要。一個導游員作為語言傳播 的主導者,要與遊客建立共識領域,保障信息渠道的通暢。 首先必須熟練掌握客源國的語言,同時還應具備該客源國 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風土人情等多方面知識。 只有這樣才能與遊客建立較大的共識領域,與各種經驗范 圍不同的導游對象進行信息傳播和交流。

2.文化溝通。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區的不同種族或民族 的人們,由於不同的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產生了獨具特 色、相對穩定的文化。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信仰、生活制 度、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價值觀念等。忽視文化差異是 不可取的。例如東方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更為注重謙虛。東方人說「芬芳的花朵無須自詡,自有人知」,而西方人說 「既得之,則誇示之。」所以,了解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3.思維溝通。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之所以受到 阻礙,不僅是由於語言的復雜多樣,更是由於思維模式的 差異。當中國人驚呼「十分雄偉」、「難以想像」時,西方 更注重「高多少米」、「由什麼材料做成的」等精確的數據。

總之,我們要有針對性地採取受眾容易接受的手段, 容易理解的思維方式,滿足其心理需求,使旅遊者不僅有 了解的興趣,更有深入理解的興趣。真正理解一地的自然、 人文,理解產生這種文化現象的深層原因、歷史淵源,做 出合理解釋,才能相互尊重、學習、交流和分享。所以旅 游傳播就是為了促成這種深層次的交流和理解,使人們對 異己的文化能作出比較准確的價值批判,進而分享其文化 成果,促進文明進步。

(三)當本真性與親和性沖突時,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 原則

站在旅遊客體開發的角度,我們應「尊重本真」,強調 保護,力求旅遊客體能真實再現當地自然文化原貌,達到 文化傳播的初衷;站在旅遊主體參與旅遊活動的角度,我 們又要「體現親和」,力求能與主體文化相溝通,使其更容 易介入旅遊目的地。問題是,兩者沖撞了怎麼辦?當代表 主客體的兩種文化無法調和或主客體文化有強弱差存在時, 怎麼辦?

我認為,應採取可持續發展的態度,眼光放長遠,思 維應開闊。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觀。1987年,世界環境 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報告指 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發展與環境結合起來,使我們 取得的經濟發展滿足我們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來子 孫後代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

1995年,西班牙「可持續發展旅遊發展會議」通過了 《可持續旅遊發展憲章》。《憲章》指出:「旅遊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旅遊能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加劇 了環境的損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旅遊賴以發展的旅遊 資源是有限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自然環境方面,旅遊 業作為一種產業,自然會排放廢物污染環境,破壞旅遊資 源和生態平衡。如果污染嚴重,還將導致景觀的消亡和旅 游區的毀滅。

同樣,在文化環境方面,當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或少 數民族地區被開發成旅遊區後,大量的旅遊者涌人,相對 開放的、現代化的強勢文化對當地弱勢文化產生了很大的 沖擊,造成當地文化價值觀的蛻變。而且受到利益驅使, 人們又過分注重對旅遊者的「親和」,致使當地傳統文化過 分遷就於外來文化,使建築,飲食、語言都「外來化」,嚴 重破壞了當地的本土文化或自然風光。

這個時候我們就應關注未來,對弱勢文化進行保護。 因為傳播中的文化流動和信息流動是不平衡的。大規模的、 過度的旅遊活動能在短期內直接沖擊弱勢文化,極有可能 在弱勢文化的自我調節和保護機制未產生作用時就將之擊 垮。所以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我們更應積極加大保護文 化多樣性,特別是保護瀕危少數民族文化,把「保護人類 文化的多樣性與保護自然界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維護生態 環境的多樣性同等看待」。(13)不僅使自然環境得到保護,也 使弱小但珍貴的民族文化得到生存的機會。因為這些都將 成為今後旅遊業經營拓展的資本,以滿足人類不斷攀升的 旅遊需求。

《憲章》還指出:可持續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求旅遊與 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 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使許多國內外旅遊目 的地具有獨特的吸引力,被妥善保護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遺 產是旅遊業的無價資源。如果旅遊業和旅遊者共同擔負保 護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的責任,人類便可能在保護其價值 的同時,將旅遊資源持續利用。

由此可見,發展旅遊,不僅僅只是為了自我享受和滿 足,更應使人們清醒地認識自然,認識文明,認識自我, 最終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共通共融。當然, 這也是整個世界經濟繁榮、文化進步的真正發展目標。

注釋:

① 亨德里克·房龍:《寬容》,三聯書店,1985年9月第1版。

② 張丹陽:《人類文明史·傳播卷·三十日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 雨果、歌德:《世界名人漫遊札記》,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④ 唐曉峰:《地理學與人文關懷》,《讀書》,1996年。

⑤ 李蕾蕾:《跨文化傳播及其對旅遊目的地地方認同的影響》,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7卷2期。

⑥⑦⑧ 吳文虎:《傳播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⑨ 楊桂華:《旅遊資源學》,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⑩ 楊保軍:《創制親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傳播的重要基礎》,《國際新聞界》,2001年。

11 陶偉:《中國「世界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旅遊出版社。 12 郭書蘭:《導游原理與實務》,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1998》,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商學院 郵編:430072)

[責任編輯:姜依文]

『貳』 請簡短介紹一下"南京"這座城市的特色比較有特色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什麼

南京 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長江橫卧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鍾山盤繞在東,清涼山雄踞於西,有龍蟠虎踞之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面的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面的滁河,城內的玄武湖等,構成豐富的水系。四周群山環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雲台山、老山、靈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於市內,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徵。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城,與西安、洛陽、北京並稱為我國四大古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東郊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的冶鑄重鎮。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復國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古城。公元前229年,三國吳從武昌遷都建業,開創南京建都史。317年,東晉立國,定都建康。420~589年共170年間,南朝宋、齊、梁、陳(史稱六朝)均以南京為都。而後,五代時南唐和明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史稱「十朝故都」。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 南京文化遺存眾多,文化積淀深厚,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歷經朝代更替,曲折坎坷,僅城市名稱就有過金陵、秣陵、揚州、丹陽、江乘、湖熟、建業、建康、江寧、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變頻繁為國內罕見。其間既有過令人仰止的輝煌,也有過任人宰割的衰敗。境內文物古跡眾多。越城、金陵邑遺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牆等大批歷史遺跡,顯示出強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風景秀美。東南山巒起伏,西北江水環繞,城內綠樹成蔭,四十八景風光迷人,民俗風情引人入勝,已成為國家優秀園林城市、旅遊城市。歷史人物眾多。春秋時代的吳王孫壽夢、越王句踐、西漢開國大將韓信、三國吳主孫權、南唐後主李煜、南宋名將岳飛、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歷史痕跡。李白的詩歌、李煜的詞曲、王安石的美文,吳敬梓的小說等為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歷代在此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標志之一。中山陵、夫子廟及秦淮風光帶兩處景區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今日南京,盡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風采。雪松(市樹)、梅花(市花)輝映著雄偉的明城牆,綠蔭古都――南京,笑迎八方賓朋。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並稱「三大火爐」;秋天乾燥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
旅遊景觀
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南京文化古跡遍布,從中可以探尋歷史的源頭:中山陵依山而建,結構嚴整,觀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氣;夫子廟建築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間,讓你體味明清時代的市井繁榮;中華門氣勢宏偉,設計巧妙,置身城內,壁壘森然,耳邊似有戰馬嘶鳴;此外還有靈谷寺、石象路、三國東吳所築石頭城遺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紀念地雨花台等,引人遐思無限。
南京,歷史上曾有十個朝代先後在此建都,素稱十朝都會。
南京城歷史悠久。遠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現了原始的村落。這個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雛形。到了春秋時代,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現今朝天宮後山上建立冶鐵作坊鑄造兵器取名冶城,這是最早出現於南京的一座土城。公元前306年,楚國滅越,楚懷王在清涼山設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從此開始。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把金陵邑改為秣陵縣,秣陵成為南京的又一別稱,漢代亦沿用此名稱。東漢末年(公元212年),孫權建都在此,名為建業。到三國時,公元229年,東吳自武昌遷都於此,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首都。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稱江寧縣,這是南京又名江寧的開始。西晉建興元年(公元313年)因愍帝名叫司馬鄴,為避諱起見,逐改建鄴為建康。所以建康又是南京的又一別稱。
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建康城被盪平,另於石頭城築新城,稱蔣州城,因蔣山(紫金山)而得名。到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寧為歸化,公元626年又改歸化為金陵,公元627年,又更金陵名為白下,所以白下又是南京一別稱。到五代楊吳時期,設置金陵府;公元937年,南唐李氏皇帝在此建立首都,改名為江寧府。
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於1368年稱帝於此,逐改應天府為南京。從此,南京一名正式見於記載了。明朝永樂19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順天府,應天仍為南京。清朝復稱江寧府,但習慣上仍稱為南京。
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成為國民政府首都。
二:建置沿革
古代:
南京是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現表明,大約3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聚居著本地原始居民,時至今日,已經歷了無數世代的生息繁衍。

東晉南朝
東晉及被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317-589年),她們的都城是在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吳,常被人們稱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稱。東晉至南朝時,農業、手工業有了重要進步,主要表現在開墾良田、煉鋼術、造紙術和制瓷術,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帶來商業繁榮。都城內外的大小商市有100多個,商品的范圍相當廣泛。與海外諸國的經濟文化來往,也比東吳時更為頻繁。
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北方和南方世家大族,以及佛教高僧和道家代表人物都會集建康,從而使它成為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當時建康有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4座學館,佛學、道家思想、書法、繪畫、雕塑、數學、天文、化學和醫葯學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思想家范縝;文學家郭璞、沈約和謝靈運;文藝評論家劉勰、肖統和鍾嶸;史學家范曄、裴松之和肖子顯;佛經翻譯家法顯、寶去和佛馱跋陀羅;道家兼化學和醫葯學家葛洪和陶弘景;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雕塑家戴逵父子;繪畫家顧愷之;數學兼天文學家虞喜和祖沖之父子等先後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東晉以來,佛教在江東逐漸盛行。六朝時期,建康城內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詩人杜牧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當年建康城郊,帝王的離宮園囿,大族的府第別墅,與佛寺和陵墓錯落其間,形成所謂「六代豪華」的表面繁榮局面。
清代的南京和太平天國的天京是明清兩代交替期間,南京城並未遭到什麼破壞,清政府在此設立了兩江總督衙門,管轄江蘇、江西和安徽3省,仍然保持了南京作為東南重鎮的地位。
在清代前期,南京的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特別是絲織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政府特設江寧織造署來管理絲織業,著名小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曾經先後擔任江寧織造官近60年之久,從而構成了《紅樓夢》書中內容的重要歷史背景材料。
1853年3月,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的太平軍進抵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至兩江總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為「天朝宮殿」(1853-1864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期間,曾經在此頒布了以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核心的「天朝田畝制度」,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軍內部實行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並設立諸匠營和百工衙等統一管理各種手工業的機構,還實行了解放婦女和逐步開放商業的政策。
由於太平天國政權的種種失誤,使清政府得以重新聚集力量來反撲。1864年7月天京終於被攻陷。清軍入城後,洗劫了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和倉庫,並縱火焚燒,使金陵遭到了一次浩劫,連明故宮、明孝陵及大報恩寺琉璃塔亦均被毀。
近代:
太平天國後,南京又被清政府用作統治東南地區的中心。並根據被迫與英、法等資本主義列強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將南京下關開放為商埠。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50年間,南京開辦了幾處以軍火工業為主的近代機器的印刷、發電等工廠。興建的寧滬、津浦兩條鐵路,分別於1908年和1911年通車,江南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高等學堂,以及三江師范學堂(後改稱兩江師范學堂)等等。我國近代的文豪魯迅,曾於1898年至1902年間先後就讀於江南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封建帝制。同年12月,宣布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集會,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以公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並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元旦從上海乘專車來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府就設在清代的兩江總督署內,今遺址猶存。其後,在經過了十餘年的軍閥統治以後,1927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又再度建都於南京。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對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規劃。規劃以明故宮一帶為中央政治區,新街口一帶為商業中心區,江蘇路一帶為花園住宅區,城南和城北為一般住宅區。建造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醫院」、「黃埔軍官學校」、明故宮機場等幾項較大的建築。1929年建成中山路和陵園路。當年,孫中山靈柩南下安葬時,即經這條大道。後來又陸續修了幾條柏油路。在新街口、大行宮、太平路一帶建了一批銀行、商場、酒樓和旅館等。這樣,明清以來的南京城區有了一定的改觀。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佔上海後分三路進攻南京。蔣介石於12月5日逃離南京,國民黨政府所屬機構分別遷往武漢和重慶。12月13日,日軍佔領了整個南京城。日軍一進入南京,就開始了滅絕人寰的大屠殺。我無辜同胞慘遭殺害達30萬人以上。日軍佔領南京後,把侵華日軍總司令部設在南京,後來,以漢奸梁鴻志為頭子的維新政府和以漢奸汪精衛為頭子的偽政府均設立於南京,使南京成為日、偽統治中心。1945年8月14日,日軍宣布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黃埔路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6年5月3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南京,就維護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的問題,繼續與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11月15日,國民黨反動派悍然推翻政協決議,發動了反人民的全面內戰。
現代:
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的精銳主力部隊幾乎喪失殆盡。1949年元旦,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者的授意下為了爭取喘息時間又在南京玩弄假和平陰謀,發表了一個「引退求和」聲明。4月1日,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飛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談破裂,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百萬雄師,在千里長江分三路渡江作戰。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4月24日晨解放軍先遣部隊直奔「總統府」,把勝利的紅旗插上了蔣介石「總統府」的門樓上。從此,南京這座世界聞名的文化古城獲得了新生,永遠歸入人民的懷抱。捷報傳到北平,毛澤東寫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不朽詩篇;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為了紀念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渡江戰役,南京市軍民在下關熱河路廣場新建了渡江勝利紀念碑。上有當年指揮渡江戰役的鄧小平手書的「渡江勝利紀念碑」七個大字。

『叄』 丹陽古鎮的建築

丹陽古鎮建築風格獨特,將繼承歷史古鎮風采,按照明清古建築楚文化風格進行建設。
計劃經過十年的建設,把丹陽古鎮建設成為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功能區劃合理、建築風格獨特的宜居人文古鎮。建成後的丹陽古鎮將有以下特點:
一、交通發達古鎮
道路規劃二縱二橫一環。
二縱:一縱為107國道景觀大道,道路將擴寬為100米,中間為六車道46米寬,兩邊各27米的景觀帶,一縱為南北向道路,寬30米,中間為16米四車道,兩邊各7人行道和綠化景觀帶。
二橫:在古鎮現有規模的基礎上,東西向各建成中間為16米四車道,兩邊各7米人行道和綠化景觀帶。
一環:為規劃區域邊環狀道路,建成中間16米四車道,路兩邊各7米的人行道和綠化景觀帶。
二縱二橫一環設計將規劃區內道路有序相連,形成相互貫通的交通網。
二、歷史文化古鎮
丹陽古鎮,為百年古集鎮,歷史上享譽周邊,為周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代名人輩出,美好傳說源遠流長。
三、綠色宜居古鎮
建成朋興古鎮綠化面積達29%,道路為景觀道路,小區環境優美,規劃建設鎮區中心花園,東、西兩邊小型公園及小區內公園構成的鎮區內居民休閑娛樂區域。
四、鄉村旅遊古鎮
丹陽古鎮規劃區內107國道及周邊將建設以古丹陽文化產業園為龍頭的眾多農業休閑及鄉村旅遊區——農家樂,並計劃在鳳來湖(即群益水庫),規劃建設規模較大的農業生態度假村,形成集休閑娛樂、田園觀光、健身、采擷等於一體的供城鄉居民消費度假的古鎮。
五、商貿繁榮古鎮
建成的丹陽古鎮,既能發揮歷史上古鎮的輔射功能,又能借丹陽古鎮今後發展的機遇,吸引商賈進入投資興業,把丹陽古鎮發展成為孝感市北部商貿中心。

『肆』 我想了解江蘇丹陽是蘇南還是蘇北,經濟.環境等怎麼樣

丹陽屬於蘇南,經濟在江蘇省的縣級市中排第八位,全國百強縣排二十名左右,民營專經屬濟較發達,有四家企業進入全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五金工具、木業、眼鏡、皮革、家紡、汽車配件等產業比較強,其中眼鏡應該是最有名的了。

應該說丹陽的經濟算還可以的,但環境不怎麼樣,不過蘇南也沒幾個地方環境好就是了,在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幾乎沒有環境好的。

『伍』 有誰介紹下丹陽的天地石刻園

關於天地石刻園我知道一些,一個字一個字碼給你吧
1、由來。天地石刻園,是石刻藝術的大觀園和博物館,它的文化基礎是丹陽的齊梁石刻,展出主體是加拿大華人吳傑森,他捐獻了8000多件石刻藏品,當時全國有南京、徐州等6個其他重量級城市也在爭奪,丹陽是其中最小的。
2、進展。主體建設已經完工,將於今年開館。

『陸』 丹陽屬常州嗎

屬於鎮江。 縣級市。 位於鎮江東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上海經濟圈腹地;東鄰常州市武進區、新北區,西接句容市、鎮江市丹徒區,南與金壇市接壤,北接鎮江新區,並與揚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被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丹陽處在鎮江經濟發展的前沿和第一方陣,亦是江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之一。我國第一個國家旅遊產業創新發展實驗市。

閱讀全文

與丹陽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