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能帶動經濟增長不
這個關鍵是看航天業是不是可以市場化運作,美國航天業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畢竟航天業會帶動整個產業鏈,就目前而言,中國的航天業也帶動了一定的經濟發展。
相信,中國航天業也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效益。
B. 未來航天產業的發展科學家作出了怎樣的預測
科學家對今後1000多年的航天產業進展,作了如下預測:
第一階段(1985~1990年):搞出空間先進材料的專試驗性產屬品;
第二階段(1990~2000年):新一代的航天器和空間能源?空間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空間材料出現商業化成果;
第三階段(2010年):科學與技術信息的全球性共享,空間能源傳輸線路建成,通過軌道反射器對地球進行照明;
第四階段(2050年):建成能為地球提供能源的天基太陽能電站;
第五階段(2120年):建立統一標準的空間信息和供電工業系統;
第六階段(2180年):進行月球的工業化開發;
第七階段(2400年):建成空間中大型人工結構,空間電站能耗達到3*10^16~3*10^17千瓦小時的水平;
第八階段(2500年):來自其他行星物質的利用,並把這些物質運送到合適的軌道上去;
第九階段(2700年):開發金星和火星;
第十階段(2800年):開發次新物理原理為基礎的能源系統;
第十一階段(3000年):新的物理基礎理論的發現與應用?
C. 陝西航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定位
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為牽引,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以特色產業園區為依託,發展航天及軍民融合、衛星及應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大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優化要素配套,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軍品和民品融合、產業化和城市化融合,大力提升主導產業規模及競爭力雙提升,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航天產業新城。 作為我國規模最大的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基地充分發揮陝西省航天科技的雄厚基礎和資源優勢,以民用航天產業為主導發展方向,以航天六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航天九院771所、中國衛通等掌握尖端高新技術的航天單位為依託,以航天科技西安衛星應用產業示範基地、中國-加拿大國際衛星與通訊產業園、衛星導航與時間頻率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基地等項目為平台,著力發展以衛星及衛星應用為主的民用航天產業集群。
作為陝西大功率半導體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先後聚集了陝西省建國以來成功引進的最大投資規模的新能源項目——中電投1000兆瓦太陽能電池項目,走「技術專利化、專利標准化、標准產業化、產業市場化」的自主創新道路的隆基硅2000噸矽片項目,西安陽光能源1000噸太陽能單晶硅及5000萬片單晶矽片生產等有技術、有實力的大項目。
此外,基地牢牢把握服務外包及創意產業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開工建設了高起點、高標准、大規模的西安航天基地服務外包產業園,並引入亞森通信、開泰動漫園等一系列服務外包及創意產業項目。
其中,基地與西影集團共同設立的、西部注冊規模最大的西影航天動漫公司項目的簽約,標志著航天基地著力發展以影視動漫為代表的服務外包及創意產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迅速形成動漫創意產業集群,服務於基地衛星應用產業鏈,形成陝西文化產業衛星應用發展的航天品牌,向著「大集團引領」的發展格局、「大產業構建」的發展方式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至此,基地憑借營建天地一體衛星運營服務體系、綠色新能源全產業鏈構築體系,向著打造中國「衛星之都」、「低碳「芯」城」的遠大目標,闊步前進。
面對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西安航天基地將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國務院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戰略機遇,以打造「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為主要抓手,以建設「陝西大功率半導體產業基地」為主要支點,堅持科學發展步伐,全面提升基地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民用航天、新能源、新光源、服務外包和創意等產業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
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納入西安市總體規劃:按照市政府三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基地採取「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模式,基地23.04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順利納入西安市總體規劃(2008-2020), 基地控制性詳細規劃、景觀雕塑、 給排水、道路交通、電力、通信、燃氣等專項規劃全部編制完成; 採取路網、管網同步建設的措施,形成 「五橫五縱」10條主幹道路網,通過西安市南三環、西康高速與城市道路網連成一體。 累計已修建道路20餘公里,管網鋪設26公里,總投資16.2億元。以後兩年再建38公里,修路總長86公里,基本完成區內主要道路的網路化布局。
啟動影響基地開發的3條高壓線改造工程, 其中一條110千伏高壓線落地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新建纜溝道2.1平方公里,電力設施全面達到項目建設配套需要;330千伏高壓線改遷工作完成過半, 為產業發展騰出土地1000多畝。 完成了新建道路景觀綠化工程面積4萬多平方米。 同時, 完成了污水處理廠建設前期籌備工作,啟動了轄區學校籌建工作,全方位創造良好的配套環境。 當「神五」帶著楊利偉成功遨遊太空之時, 當「神七」帶著翟志剛漫步太空揮舞五星紅旗時,人們突然發現, 這個就在身邊的「航天基地」竟然是航天火箭的研製中心、載荷衛星的研製中心; 中國航天科技產業竟然有1/2的力量匯聚於這座千年古都: 中國航天四院、六院、五院分院、航天時代公司771所、7171廠、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等等, 眾多航天單位創造的輝煌成果,也讓網民們開始不斷向互聯網宣稱西安的國家航天城很牛!
2008年4月8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向全世界發布:由國家發改委批復認定的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在西安隆重揭牌, 基地規劃面積為23.04平方公里, 預留35.5平方公里的遠期發展規劃空間。
國家發改委對於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的定位是:圍繞國家中長期航天發展戰略,重點發展以衛星通信廣播、 衛星導航、 衛星遙感等為主的衛星應用產業發展,促進航天技術應用和產品開發; 帶動航天信息技術、新型材料、先進能源等高技術產業發展; 引導發展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高技術產業集群,推動我國民用航天產業規模化發展。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領導認為, 建設西安航天科技產業基地, 對於發展我國民用航天產業是「 革命性」和「 變革性」的歷史事件,對實現鑄造國際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陝西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以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和繞月探測工程為依託,加快發展陝西航天科技產業園區, 開發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民品產業。 西安市十一五規劃把發展航天產業作為引領西安未來發展五大主導產業之一。
國家航天發展戰略催生了西安航天基地, 催生了西安產業發展新格局, 自此,西安市城市產業發展格局由「四區一基地」升級為「四區兩基地」。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省內產業園區, 從基地創建初期航天基地管委會主任趙紅專提出建設「衛星之城」「光伏之都」受到某些人「無稽之談」 的恥笑, 到一躍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國家級民用航天產業基地。
正是在中央和省、市的努力推動下,在一幫情緒高漲的西安航天人夜以繼日的奮斗中, 這塊孕育了中國航天金牌動力的熱土, 從一開始就顯現出了蓬勃發展的驚人態勢。
D. 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做java開發怎麼樣 待遇怎麼樣
這個公司,不能說完全不好,但絕不是大家理解的公司。只要勤勞多干就有獎金。
E. 航空航天能帶動哪些產業的發展分別具體論述
首先,航空航天能帶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因為航空航天本身它就屬於交通運輸的內容。和公路,鐵路,高鐵相互配合。
其次,航空航天能帶動旅遊業的發展。航空航天的發展帶動了旅遊范圍日益擴大。,走向國際。
其次,航空航天的發展還能帶動相關的服務業的發展,還有製造業的發展。等等。
希望能採納一下。
F. 航天事業是如何帶動經濟發展的
航天事業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
「神舟」六號尚在太空遨遊,許多「搭車」企業已開始計算收益。根據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的評估,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7至12元的回報。中國已經邁入航天大國的行列,航天,將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多大動力?
航天是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同時也具有高效益。航天領域目前最具有產業特徵的,莫過於衛星製造業、衛星發射服務、衛星應用服務和地面設備製造業。
「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
中國正在加快航天的產業化進程,航天科技集團提出了兩個1000億的目標,集團公司總資產在2005年前達到1000億元、總收入在2010年以前達到1000億元。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許達哲說,中國共發射了數十顆氣象、資源、通信、海洋衛星,載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良好開端,但目前很難准確測算出航天究竟創造了多少產值和利潤,今天的百姓生活已經一刻也離不開航天科技。
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後,衍生出的市場價值之大難以預測。航天,對其他產業的帶動而產生的效益,遠比其直接產生的高得多。太空育種,幾乎是航天產業的眾多「搭車」者最簡單的一個,然而,它所產生的效益也最直觀。自1987年中國在返回式衛星上進行太空育種以來,已經有近50個品系大面積種植推廣。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術是綜合集成技術,包含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材料能源、環保、模擬、計算、網路、通信、控制、導航、遙測、遙控、遙感、空氣動力、真空低溫、特殊密封、可靠性與安全性保障等技術,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
中國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航天,當時就為中國半導體、電子、原材料、儀器儀表工業提供了發展良機;航天技術曾為傳統石化、機電、能源、交通、紡織、醫葯等十多個產業,研製、生產了急需的工業工程式控制制系統、微機數控系統、各種機器人等儀器設備;向有關產業部門提供風洞試驗、熱試驗、大型離心試驗、大型跌落式沖擊試驗、震動試驗等。
航天科技集團提供的一份數據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而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如果能夠取得突破性成果,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將可能出現質的飛躍,這是用數字無法衡量的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胡文瑞說。
更為重要的是,航天領域的能力和水平,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之一。航天事業更大的輻射作用在於,能夠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極大地提升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和地位。
「神舟」六號的再次載人飛行,以及中國對於航天活動的長遠規劃,再度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說,航天,為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捆上了火箭,已經和必將繼續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動力。
出處:華南新聞
G. 印度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航空航天技術和什麼產業居世界前列
做的高新技術和航空天技術也是很厲害的,在世界上排名也是靠前的。
H. 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航天科工智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公司秉承航天系統工程理論,業務覆蓋智版慧城市咨詢、規劃、設計權、建設和運營全過程,致力於成為「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商」。經過兩年多的發展,行業地位逐漸提高,技術總體能力逐漸增強,明確了「做強總部、做實區域、做精專業」的發展策略,分別在蘇州、寧波、杭州擁有子公司,確立了1+N的專業發展布局,1即為智慧城市總體業務,N即為智慧交通、智慧環保、智慧安監、智慧建築和城市大數據等專業板塊。
法定代表人:周翔
成立時間:2014-10-28
注冊資本:10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2018087622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高粱橋路6號5號樓A區(T4)06A1(德勝園區)
I. 中國航天工程新發展
下面N段文章你可自選一截!!!!!!!!!!!!!!!!!!!!!!!!!!!!!!!
<<航天產業面發展良機>>
1.1 國際航天產業發展動態
作為一個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產業,航天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進入21世紀以來其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2005年8月10日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
伴隨著上述轉變的是航天產業從研發製造向應用服務轉移。衛星定位導航、衛星電視直播等服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衛星運營服務的規模不斷擴大,比例也逐步提高並穩定在一定的水平。
1996-2004年間,全球航天產業的總收入以年均13%的速度快速增長。而在航天產業中,衛星應用產業規模更是大幅度擴大。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1030億美元的總規模中,衛星應用占整個產業總收入的比重達60%以上。而在2001年至2006年,全球衛星產業的平均增長為10.5%,其中運營服務平均增長達14%,增速最為明顯。其次才是以寬頻、網路等業務為主的固定衛星業務。2006年衛星應用產業規模達1061億美元。
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衛星產業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的水平,而衛星服務業將佔到70%以上。
1.2 我國航天產業關鍵時期
中國航天事業起步於1956年。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航天工業成功研製了多種導彈武器、運載火箭、應用衛星。歷經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的研製、北斗導航衛星體系的發展、多種遙感衛星的發射與回收,神州系列飛船的成功、探月計劃的逐步開展,我國航天產業初具規模。隨著中國航天經驗的積累,我國航天產業已經開始進入研製試驗向研製應用的轉型階段。在應用衛星方面,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與技術試驗、地球資源、導航定位6個應用衛星系列及其衛星應用領域,對外商業發射服務也取得了新的進步。
當前我國的航天產業規模在1200億人民幣左右,佔GDP的比例還不足1%。相比之下,美國航天產業佔GDP的8-10%。我國航天產業還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1.3 「十一五」規劃助推航天業新發展
在我國的《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指出:要推進航天產業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發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及其應用,形成空間、地面與終端產品製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因此,「十一五」期間將是我國航天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一些關鍵技術可能成為我國重點突破的目標,包括:力爭在小衛星、微小衛星、天基組網等方面有所突破;建造空間站以及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載人飛船與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宇航員太空行走技術;以及實施「嫦娥」探月工程,並為逐步開展深空探測研究作好准備等。
2.「神七」發射帶來的投資機會
2.1 「神七」發射--中國航天產業新發展
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首訪太空到2005年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攜手問天,僅僅6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走過的路。回顧歷史,1999年11月20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此後3年裡,神舟二號至四號3艘無人飛船試驗飛行連續獲得成功。前三次無人飛行試驗中發現的有害氣體超標等問題,也在神舟四號飛船上得到了徹底解決。2003年10月15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完美升空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再次升空。從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兩人多天,費俊龍、聶海勝115個小時的航程不僅實現了多人多天太空飛行技術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而「神舟七號」的發射表明我國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術和其他一系列關鍵技術,成為國際航天界的第二軍團,雖然和美、俄還有一定差距,但短短50年時間已經顯示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發展,將實現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突破,並進一步推動載人航天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而回顧我國近年來航天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與「十一五規劃」以及國家對航天科技發展的極力投入是分不開的。而這種投入對市場經濟會到來什麼呢?,一般來講,航天技術開發將會帶動民用高科技產業的振興,為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開路。在國際上,據估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比約為1比2,而相關產業的輻射則可達到1比8至1比14。也就是說,投入15億元,就可以直接獲得30億元的收益。有人士估計中國航天產業所輻射出的產業鏈已達到人民幣1200億元的規模。「神七」是眾多關鍵科學技術的集大成者,可以帶動相關合作企業在新材料、電子、機械製造、紡織、通信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形成巨大的產業鏈,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
當然,除了「神七」的發射,08年也是航天業活動較頻繁的一年,總共發射15箭17星1船。針對減災,我國將再發射3顆減災衛星,形成8顆減災衛星的布局,除此之外未來10年再發射10多顆陸地觀測衛星,與海洋、氣象衛星一起形成對地觀測體系、將繼續fash北斗衛星,08年將滿足中國周邊地區的導航,最終形成35顆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體系。此外,在08年6月,我國已經發射了中國首枚廣播電視直播衛星——「中星9號」,計劃在2010年前再發射2顆廣播電視衛星。而在十一五期間,我國還將研製100顆空間飛行器,並建立由60至70顆衛星組成的空間信息系統。
因此,在「神七」上天帶動下,中國航天產業將迎來極大的發展機遇。首先是在國家推動下,政府采購將大幅增加。另一方面,隨著航天業由軍用向民用、由試驗到應用的轉變,整個行業的商機將顯現。
2.2 神七發射帶來的投資機會
我國航天產業已經形成了包括軍方主管部門、國防科工委及其下屬國家航天局在內的管理體系。目前,航天產業有較強的軍用和政府背景。研發和製造的主體是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兩大集團有所分工。兩大集團旗下均有多家上市公司,因此,從航天產業發展和投資的角度來看,可以關注「神七」發射帶給這些上市公司的投資機會。
<<中國航天工程新發展>>
前言
2006年10月8日,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紀念日。50年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屢攀高峰;中國航天人獨立自主,艱苦奮斗,大力協同,無私奉獻,以一腔熱血譜寫了中國的航天傳奇,振奮著中華民族的愛國心弦。
序章
1955年中央作出了發展原子能事業、研製原子彈的決定後,作為運載工具的導彈(火箭)成為新的工作方向。在1956年春制定的《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中,原子能、火箭技術等新興技術成為發展重點。全國掀起了「向科學技術進軍」的熱潮。
一、艱苦創業
1、高瞻遠矚,雷厲風行
1956年4月13日,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正式成立,聶榮臻任主任。在聶帥的主持下,30多名科技專家和一批軍政幹部、150餘名應屆大學畢業生陸續集聚北京,成為新中國航天事業創建的班底。
1956年10月8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長錢學森。中國的航天事業誕生了。
2、引進技術,學習消化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原蘇聯給我國提供了重要的幫助。1956年10月原蘇聯先提供了兩發供教學用的P-1模型導彈,1957年12月又提供了兩發液體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P-2及一套地面設備,同時還向我國提供了導彈研製基地、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圖紙,派遣了技術專家和導彈操作使用人員。
在原蘇聯的幫助下,我國開始了P-2導彈和C-75地空導彈的仿製工作,開始進行導彈研製基地、發射基地的建設,還組建了教導大隊,學習導彈操作使用技術。
這期間,1957年10月4日,原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極大地鼓舞了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3、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國航天事業一直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建設強大國防的決心也毫不動搖。1960年11月5日,中國自己仿製的液體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一舉發射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彈道導彈。同年9月,上海機電設計院自行設計、製造的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T-7發射成功。
4、小結,開局成功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下設10個研究室,1957年重組為一、二分院,1961年成立三分院,1964年成立四分院。同時,相關科研院所不斷加入國防部五院管理體系,充實完善了科研體系,這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1958年成立,1963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上海第二機電工業局(1961年成立,1962年由國防部五院歸口管理)、通信兵部軍事電子科學研究院(1958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導彈試驗訓練基地(1961年劃歸國防部五院建制)等。截至1964年,國防部五院已經初步建成覆蓋導彈、火箭、衛星及相關系統領域,具有獨立研究、研製、試驗能力和條件的研究院體系。國防部五院的成立、建設及其成績證明,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開局成功,為完成更大的歷史任務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二、配套發展
1、「八年四彈」與導彈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發展導彈核武器,解決運載工具已成為緊迫任務。1964年12月,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通過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的決議,由七機部統一組織和管理航天事業的研究、設計、試制、試驗、生產。
1965年3月,七機部《關於地地導彈發展規劃》獲得批准。這就是「八年四彈」的發展規劃,即在1965年至1972年的八年時間內,研製成功改進的中近程、中程、中遠程、遠程四種液體彈道導彈。這一規劃在執行中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進度有所推延,但都基本實現。這對我國航天科技工業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起到了積極的帶動和促進作用,並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新發展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
1966年10月27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東風2號甲中近程導彈攜帶著自己製造的核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兩彈結合試驗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實用型導彈核武器,為打破霸權主義核壟斷作出了巨大貢獻。
2、航天三線,新基地新創業
六十年代中期,根據中央關於加強戰備,加強三線建設,建立鞏固的戰略後方的指示,航天系統開始大規模的後方基地建設。廣大航天職工從一線大城市來到三線深山僻壤,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過20年風雨坎坷的努力奮斗,建成了航天三線基地。
3、東方紅一號衛星與長征一號運載火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衛星研製工作受到較大沖擊。為了加快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根據聶榮臻副總理的建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於1968年2月成立,有力地保障了衛星研製工作的正常開展。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發射了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世界轉播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曲,全國各族人民無比喜悅。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掌握多級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的研製、發射與測控技術,這是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突破,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4、小結,歷史性的飛躍
七機部成立後,體制建設繼續充實,技術體系繼續完善,盡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擾,仍然在短時間內獨立完成了西方強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的技術突破和工程成就,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飛躍。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兩極世界格局下,航天事業作為國防事業的重要部分,得到了全國的大力支持。但是,在世界處於和平和發展的進程環境里,航天事業面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