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國文發集團致力於建設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運營平台。多年來,中國文發集團在文化產業領域積極探索,堅持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在印刷出版領域中,已成功打造了「新華印刷」「科印傳媒」、「全印展」、「科印網」、「漢儀字型檔」等知名品牌。
法定代表人:陳彥
成立時間:2003-04-15
注冊資本:218431.431669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0000000003781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翠微路2號院
② 文化產業分為幾大類
文化產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③ 文化產業管理協會社團簡介怎麼寫
這一類的簡介,主要分一下幾個部分:
1、名稱
2、性質、資質
3、成立時間
4、工作范疇
5、自身特點、優勢、榮譽
6、本行業地位,社會貢獻等。
範例:
文化產業協會成立於2013年6月29日,是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登記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是文化產業領域的國家級協會。協會會員均為國內優秀的文化企事業單位,如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對外文化集團、總政歌劇團、阿里巴巴、盛大網路、恆大集團、深圳騰訊、樂視集團、北京銀行等,這些企業遍布演藝娛樂、電子商務、網路文化、動漫遊戲、影視傳媒、工藝美術、文化旅遊、文化金融等文化領域,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和引領示範作用。
中國文化產業協會以發展中國文化產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己任,以「搭建平台、提供服務、統籌協調、創新發展」為宗旨,以建設成為文化領域的國際知名社會組織為要求,著力建設跨越政、商、學界的交流平台,通過發展國際傳播、交流合作、產業研究、文化金融、產業投資、實體運作六大核心業務,形成相互聯系、相互激發、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
④ 文化產業是什麼
文化產業」是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 1947 年)一書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們特別強調:「文化產業必須和大眾文化嚴格區分開來。文化產業把舊的面熟悉的東西熔鑄成一種新的特質。在其各個分支中,那些適合大眾消費的產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費特性的產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計劃生產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結構,或者至少說是彼此互通,它們被置於一個幾乎沒有差別的系統之中。正是通過技術手段以及經濟的和管理的集中化,這一切才有可能實現」。應該說,文化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使審美的商品屬性昭然若揭,並使審美生產與消費呈現出規模化的效應。[1]
文化產業,這一術語產生於二十世紀初。最初出現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之中。它的英語名稱為Culture Instry,可以譯為文化工業,也可以譯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民對文化產業的本質把握,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看文化產業有不同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產業的定義如下: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次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⑤ 請介紹一下廣西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情況。
該集團公司主要是為了順應國家做大做強文化產業而成立,十二.五期間,廣西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要佔到5%左右,因此我認為該集團公司大有可為!
⑥ 我國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十四五」時期面臨新時代、新階段,新矛盾、新問題,新機遇、新挑戰,新目標、新任務等一系列新情況,具有新的時代特徵和繼往開來的里程碑意義。在國際新形勢、國內大循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理應在「十四五」時期肩負重任、開拓新機。
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文化和技術將繼續深度融合;文化產業能夠帶動就業,吸引眾多優秀人才的加入。國家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給文化產業的研究和從業人員帶來了更強的信心。未來可期,前途無限,文化產業將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美好的前景。
來自浩豐智庫的解讀
⑦ 文化產業管理的就業方向。
文化產業管理的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既能從事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的理論研究,也能在宣傳文化系統、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產業各個行業(如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旅遊、藝術演出、文化貿易與投資、文博事業等)的綜合管理層中,從事相關的實際工作,也能到海關、銀行等部門從事國際文化貿易管理及文化投資咨詢等工作。
⑧ 文化產業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1.文化產業的概念
關於文化產業,截至目前世界各國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只包括可以由工業化生產並符合四個特徵(即系列化、標准化、生產過程分工精細化和消費的大眾化)的產品(如書籍報刊等印刷品和電子出版物有聲製品、視聽製品等)及其相關服務,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藝術的生產與服務。日本政府則規定,凡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產業都屬於文化產業,包括傳統的演出業、展覽業、新聞出版業,以及他們稱之為內容產業的休閑娛樂業、廣播影視業、體育業、旅遊業等。美國則根本沒有文化產業的提法,他們一般只說版權產業,主要是從文化產品具有知識產權的角度進行界定的。
2003年9月,我國文化部制定下發《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概念表述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產業分類仍分為提供文化服務的活動和從事文化產品生產銷售的活動兩個大類。
2.文化產業的范疇及分類
國家統計局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畢春類》編制說明中特別指出,為反映黨中央關於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可將文化產業分為文化產業核心層、文化產業外圍層和相關文化產業層三個握正層次。
文化產業核心層: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
文化產業外圍層:網路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
相關文化產業層: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顯然,上述分類方法並不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分類,而是按照「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從文化事業發展的角度進行分類的。
基於產業鏈構建原理,我們可將文化產業分為內容產業(上游產業,即內容的創意、設計與製作)、通道產業(中游產業,即文化傳播與銷售服務)、製造產業(下游產業,即文化產品及設備的生產製造)三大類。這一分類方法基本體現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和價值取向,即內容產業(上游產業)附加值最高、競爭力最強,而製造產業(下游產業)附加值段數悔最低、競爭力最弱。
⑨ 中國文化產業的介紹
《中國文化產業》前身為《文化創意產業參考雜志》(月刊)創辦於2006年7月,以政策解讀、資訊服務、決策參考和輿論導向為定位,為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者、中高層管理者和決策者提供參考。作為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高端雜志和第一本公開發行的文化產業理論刊物,《文化創意產業參考》的受眾面從中宣部、國務院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到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宣傳部長以及主管領導,從中央直屬機構、各級機關單位,到全國上百所大學、近千家圖書館以及文化產業相關企業,涵蓋官、產、學、研各個領域,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界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