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寧夏經濟如何`/
寧夏五大支柱產業:冶金、醫葯、機電、建材和煤炭產業 寧夏冶金行業得到快速發展。第一,主要產品產量均保持增長,高載能產品增勢強勁。作為寧夏「十五」期間產值超百億的戰略主導產業之一的冶金工業,今年1--10月,冶金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2.2億元,同比增長27.7%。全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0億元,同比增長28%;工業增加值21.6億元,增長32.5%;實現利潤2億元。第二,盈利企業增多,中小冶金企業經營狀況明顯好轉。1--10月,60戶規模以上冶金企業中,39戶盈利,21戶虧損,虧損面為35%,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低5個百分點。第三,對外貿易成效顯著,冶金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1--10月,冶金產品完成出口1.86億美元,佔全區出口總值的47.3%,比上年同期增長57.6%,比全區出口增幅高4.2個百分點。第四,投資力度加大,技術改造步伐加快。今年以來,在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的強力拉動下,大部分冶金產品的市場繼續趨好。隨著青銅峽鋁業環保節能降耗、恆力集團冶軋系統改造等投資總額均超過4億元的重大技改項目的開工建設,冶金行業投資大幅度增加。1--10月,冶金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倍。 寧夏建材行業抓住市場需求旺盛的良好機遇,技術改造步伐加快,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並呈現三大特點。一是生產快速增長。受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的拉動,1-10月份,寧夏規模以上建材工業完成總產值(不變價)7.33億元,增加值3.21億元,分別增長26.69%和25.84%。預計今年全區規模以上建材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不變價)、工業銷售產值和增加值將比去年同期增長12%以上;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10%以上;主要產品水泥產量為460萬噸左右,同比增長20%以上。二是經濟效益顯著提高。1-10月份,規模以上建材工業實現利潤9477.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7.21%。三是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繼賽馬、宏威、贏海新型干法生產線今年全部建成發揮效益後,青銅峽水泥集團日產2000噸和宏威、鹽池萌生、固原六盤山日產1000噸等新型干法項目也相繼開工建設,預計明年下半年可建成投產,將使寧夏新型干法水泥比例由目前30%提高到40%左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寧夏醫葯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態勢。一是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長。截至11月底,寧夏醫葯工業 完成產值6.5億元,同比增長13.8%;完成工業增加值2.1億元,增長15.7%;完成出口交貨值1.64億元,增長32.1%;實現利潤6310萬元,增長41.26%。預計全年可完成產值6.6億元,增加值2.2億元,銷售收入4.5億元,實現利潤6500萬元。其次,技術改造力度加大。今年寧夏醫葯行業共有9個項目開工建設,投資額達10.4億元。其中,寧夏啟元葯業公司投資5.6億元實施的年產2000噸紅黴素和4000噸四環素擴產項目、寧夏多維葯業公司投資2.8億元實施的鹽黴素及VB12等6個項目屬於技術改造項目和新建項目。這些項目達產後,預計可新增年產值18億元,利潤3.5億元。第三,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近年來,寧夏醫葯行業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出口產品為龍頭,堅持技術創新和管理體制創新相結合,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整體素質進一步增強,產品集中度不斷提高,抗生素原料葯在行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及國際市場份額均在70%以上。 寧夏經貿委主任解孟林說,除了以上三個行業發展態勢不錯之外,今年以來,寧夏煤炭工業產銷兩旺,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1-11月份,全自治區原煤產量1925.85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5.21%。預計全年自治區煤炭產量為2100萬噸左右,其中寧煤集團1810萬噸、市縣煤礦150萬噸、鄉鎮及其它煤礦140萬噸。與此同時,寧夏機電工業在國家宏觀經濟形勢趨好的帶動下,主要產品市場需求增加,企業產能充分發揮,全行業保持了多年來少有的發展勢頭,生產增幅較大,企業虧損額下降幅度也較大,預計全年虧損額將下降到2000萬元以內,減虧76%。 主導產業——寧夏馬鈴薯產業 馬鈴薯產業有了長足發展,種植區域優勢和分工逐步顯現,產業優勢和鏈條業已形成,南部山區和中部乾旱帶主要種植加工和菜用型晚熟品種,灌區(主要是平羅)主要種植菜用型早熟品種。今年,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00萬畝,增長123%,其中固原市210.5萬畝,中部乾旱帶80.5萬畝,平羅縣9萬畝。馬鈴薯澱粉加工企業3138家,馬鈴薯加工率達到40%。2005年,馬鈴薯產業總產值約9.7億元,真正成為掘土生金的區域主導產業
求採納
B. 寧夏的經濟概況
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2565.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2.98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264.96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7.12億元,增長7.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39420元,增長8.6%。
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調整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轉變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2750億元,增長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9.8億元,增長1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01億元,增長1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3.2億元,增長10.3%。城鎮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3285元和841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4.02%。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 寧夏2013年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430.00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種植業產值269.00億元,增長4.3%;林業產值9.84億元,增長0.7%;畜牧業產值120.01億元,增長3.8%;漁業產值13.22億元,增長17.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7.93億元,增長9.6%。
2013年糧食播種面積1202.40萬畝,比上年減少3.2%;糧食總產量373.40萬噸,減少0.4%,實現連續十年豐收。油料播種面積125.79萬畝,減少5.1%。蔬菜播種面積173.04萬畝,增長3.4%。
2013年末全區育苗面積52.70萬畝,比上年增長24.1%。
2013年末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801.98萬千瓦,機耕、機播和機收面積分別達到1338.66萬畝、1068.05萬畝和805.65萬畝。 50年來,寧夏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石化、機械、冶金、建材、醫葯等為主體,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能源工業已具備一定基礎。有大中型煤礦4座,年生產能力1800萬噸,寧夏人均擁有煤炭產量2.6噸,居中國第3位。有大中型發電廠5座,裝機容量223萬千瓦,人均佔有發電量居中國第2位。
電解鋁、鐵合金、碳素製品、碳化硅、電石、金屬鎂、水泥等產品的生產已初具規模。青銅峽鋁廠年產電解鋁10.6萬噸。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生產的鉭、鈮、鈹製品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國的高科技產品。
2013年寧夏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94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907.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18.80億元,增長15.2%;重工業增加值788.43億元,增長12.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長10.2%,集體企業增長21.1%,股份制企業增長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3%,國有控股企業增長5.2%,私營企業增長21.6%。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59.9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14個工業部門中除煙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長態勢。其中,冶金工業增長51.3%,紡織工業增長24.1%,建材工業增長19.3%,醫葯工業增長14.5%,石油石化工業增長14.3%,五大部門工業共實現工業增加值288.5億元。六大高耗能行業實現增加值5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在統計的147種工業產品中,有83種保持增長,佔比為56.5%。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7%。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74.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139.11億元,比上年增長29.5%。
2013年具有資質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556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64.66億元,比上年增長20.9%。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23.74萬元/人,同比減少1.37萬元/人。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665.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9%;房屋竣工面積1927.79萬平方米,增長26.2%。 2013年寧夏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0.49億元,增長12.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0.02億元,增長12.0%。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21.51億元,增長12.8%;餐飲收入額89.00億元,增長10.2%。
寧夏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11.0%,日用品類增長9.9%,中西葯品類增長31.5%,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33.0%,金銀珠寶類增長33.2%,化妝品類增長17.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54.7%,汽車類增長5.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5.8%。
2013年寧夏全區一般貿易出口額24.97億美元,增長53.7%,加工貿易實現出口額697萬美元,下降56.9%。機電產品出口6.07億美元,增長1.4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18億美元,下降1.2%。羊絨衫出口增長39.4%,鉭鈮鈹及製品出口下降9.6%,機床及鑄件出口增長8.7%,羊絨紗線出口增長78.9%。
C. 立足寧夏作貢獻 走出寧夏做地勘 依託地勘求發展
宋新華
(寧夏地勘局,寧夏銀川,750000)
1999年寧夏地勘局實行屬地化管理後,2002年自治區政府又決定將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7隊、寧夏有色地質總隊移交地勘局管理。屬地化後,地調院劃歸國土資源廳管理。截至2005年6月,全局在職職工2526人,離退休人員2479人。2003年,局新一屆班子提出了「立足寧夏作貢獻,走出寧夏做地勘,依託地勘求發展」的戰略思想,實施了產業結構調整、劃小核算單位、授權委託經營等一系列的戰略舉措,使寧夏的地勘工作和地勘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也得到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肯定。屬地化以來,寧夏地勘局經濟運行情況證明,戰略思想正確,戰略舉措得當,地勘工作大有可為。
一、經濟運行概況
新一屆領導到任後,通過調研、摸底、研討等形式,認真總結屬地化以來地礦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了方向,調整了思路。通過一系列的戰略舉措,深化了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的改革,加快了地勘事業的發展。並始終把發展地勘經濟作為第一要務,以提高全局職工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堅持以地質勘查業為主導,以建築業為依託,以多種經營為輔助,堅持企業化經營。經過全局廣大幹部職工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戰勝種種困難,使地勘經濟有了良好的發展前景,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職工收入逐年增長。據統計,1999~2004年,全局對外總收入由11636.56萬元增加到32124.2萬元(詳見圖1),增長了2.76倍,年均增長22.5%;實現生產增加值由3754.3萬元增加到7033.61萬元(詳見圖2),增長了1.87倍,年均增長13.4%;職工人均收入由0.8萬元增加到1.66萬元(詳見圖3),增長了2倍多,年均增長15.7%。
圖11999~2004年全局對外收入對比示意圖
圖21999~2004年全局生產增加值對比示意圖
圖31999~2004年全局人均收入對比示意圖
2005年上半年,全局實現對外總收入18623.7萬元,其中地勘業1888.77萬元,建築施工業10485.65萬元,多種經營6249.28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5844萬元,增長了1.46倍,職工收入也比上年有所增長。
二、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2003年以來,寧夏地礦局以做大地質勘查業、做強工程勘察與基礎施工業、調整改造多種經營業為內容,根據全局產業結構特點、產業發展實際,實施隊伍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經過調整後的產業結構表現了生機和活力,隊伍的專業化特點更加明顯。地質勘查業、基礎施工、公路施工、房地產開發、物資貿易、實驗測試等產業獨具特色,各有各的主業,各有各的專長。減少了內耗,強化了互補,經濟效益顯著增長。有勘院、核勘院、礦調所、礦業公司等地勘單位的地勘主業顯示出了強勁的優勢,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全面開花。地質勘查業對外收入由2003年的908.7萬元增加到2004年的3098.3萬元,2005年上半年又達到了1888.77萬元,發展勢頭迅猛。從事工程施工的伊地公司、礦調所、公路公司過去3家在一起吃大鍋飯,分體運行以後,3家的對外收入之和達到8428萬元,比分體運行前增長了1.68倍。房地產公司白手起家,負債經營,2004年完成開發5092萬元,實現了當年起步,當年飛躍,走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圖4、圖5分別為2003年、2004年對外收入構成圖)。
圖42003年寧夏地礦局對外收入完成情況構成圖
圖52004年寧夏地礦局對外收入完成情況構成圖
為了改善地勘單位和企業設備陳舊、裝備落後的局面,2003~2004年局投資2362萬元,2005年計劃投資1000萬元,用於設備和裝備的更新換代和改造,極大地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同時對投資體制進行改革,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體制上的突破,帶來了幹部職工觀念上的再進步,帶動了生產規模的再擴大,拉動了工作效率的再提高,促進了經濟效益的再增長。
三、對寧夏局地勘經濟工作的體會
隨著地勘隊伍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和地勘工作機制的重大調整,地勘隊伍向何處去?地勘單位干什麼?局的職能在哪裡?一系列問題一直困擾著各級地勘單位的領導和決策者。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一些省局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發達的市場環境,率先喊出了「戴好事業單位的帽子、走好企業化經營的路子」的主調,走出了「融入地方經濟全局、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新路子,使地勘工作和地勘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全國地勘隊伍改革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表率。寧夏局在借鑒兄弟省局經驗的同時,結合自身特點,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兩年來,寧夏局地勘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幾點。
1.明確的戰略思想
充分領會、准確把握國家的宏觀政策、改革意圖及改革方向,正確判斷市場狀況和未來走向,實事求是地分析、評估隊伍狀況。知道國家、地方需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應該怎樣做。如此,就會不犯或少犯方向性、戰略性錯誤。不顧自身狀況、自身實力,一味地追逐市場,或不顧市場需求,能做什麼就只做什麼都是不可取的。背離了國家的宏觀政策和改革方向,就走不下去,走不通。
「立足寧夏作貢獻,走出寧夏做地勘,依託地勘求發展」的戰略思想,是局黨委一班人在對形勢、市場、自身全面總結、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寧夏地勘局目前是全區人數最多的事業單位,有為才能有位,在依然是事業單位前提下,就必須要為地方經濟服務。「立足寧夏作貢獻」這是我們的立局之本、生存之根、發展之基。這是對地礦局職能的基本定位。
寧夏地域狹小,國土面積僅5.18萬平方公里,金屬礦產相對貧乏,地質市場容量小,地質勘查的施展空間有限,要做大、做強地勘工作就必須「走出寧夏做地勘」。
市場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實力的競爭。長期以來的地質工作使寧夏地勘局聚集了大量的專業人才和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地質勘查業是寧夏地勘局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這一優勢不能丟,是我們的看家本領,是我們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依託地勘求發展」就是對地勘業這一核心競爭力的認可和肯定。
2.建立了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2004年初,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建立與局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管理相適應的經營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局相繼出台了《關於在局屬單位實行經營者年薪制的決定》、《關於對局屬單位經營者實行風險抵押金制度的決定》、《寧夏地礦局經營者年薪制試行辦法》3個文件。經營者的收入與本單位的生產經營規模和經營業績掛鉤,使經營者的責、權、利得到了統一。經營者的年薪收入由3部分構成:基薪、風險收入、獎勵薪。確定和調整的因素有:銀川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額、本單位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額、對外總收入、總資產額、職工隊伍總數、對外市場總收入、國有資產保增值率、經營性資產收益率、利潤、職工收入增長率、職工上崗率、職工人均培訓費、當年應收款回收率、往年應收款回收率、上繳指標、生產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安全指標、質量指標等。授權單位的其他經營者(副職)依據各人所擔負責任的大小、勞動貢獻、工作難易程度等因素,比照經營者的0.6~0.8倍自行確定,考核辦法自定。形成了一個非常細化,便於執行、操作,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職工利益、經營者個人利益互聯、互動的制度、辦法。實踐證明這一制度、辦法是成功有效的。2004年通過考核,14個授權經營的地勘單位,有13個完成或超額完成責任目標,經營者最高年薪110476元;一家沒有完成責任目標,扣除抵押金後最終年薪為-17300元。14個地勘單位的經營者平均年薪74074元。2005年經營者繼續實行年薪制,並根據各項指標進行了測算,最高者為87332元,最低者為27558元(僅為完成責任目標的風險收入,不計超額獎勵部分)。
3.實施人才戰略
能否把地質勘查業做大、做強,地勘經濟能否取得長足的發展,人才是關鍵。人才對我局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僅是現實問題,而且涉及到今後發展的長遠大計。
近年來局選派多人到中國地大攻讀博士學位,並在局地勘費中為局培博士設立了個人項目,鼓勵局培博士的論文選題與寧夏的地質礦產研究相結合。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在留住人才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設立了局人才庫,對入庫人員發放人才津貼。其中進入核心競爭力人才庫8人,每人每月500元津貼,若年終考核為優秀者增至每人每月1000元;進入人才庫25人,每人每月300元,年終考核優秀者增至每人每月500元。對幾個以地勘業為主的單位的總工在局地勘費中設立總工項目,分別對寧夏的幾個主要成礦區塊進行專項的成礦規律研究。採取對報考地質專業的局內職工子女進行獎勵等一系列舉措。地質專業人才流失現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專業人員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分散在局其他產業領域的很多地質專業人員也相繼重新投入到地勘工作中,形成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環境。
4.轉換機制,合作搞活
目前,地勘局畢竟底子薄,實力弱,能夠用於風險勘查的費用有限,勘查速度與登記速度不成比例,還會影響到今後礦業權的申請和登記工作。2005年,局拿出一個可供共同開發的煤礦產地,捆綁兩個可供風險勘查的礦業權地,引入風險勘查資金500萬元。局提供礦業權,合作方投入勘查費用,成礦後利益共享,勘查風險主要由合作方承擔。現在很多私營礦業主在嘗到了礦業開發的高回報後,已非常認同礦產勘查的高風險性,合作方主動要求投入更多的風險勘查。為慎重起見,也為開好頭,暫時只提供了兩個風險勘查項目。通過合作勘查,增加了在礦產勘查上的投入,加快了勘查速度,改變了以往只登記、不勘查,登記多、勘查少,重勘查、輕開發的局面,也有利於今後的礦業權申請和登記工作。對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積極尋找合作夥伴。陝西西大科里奧光電子有限公司以650萬元取得我局「中衛腰峴子銅礦Ⅰ、Ⅲ礦體」的開發權,並投入2400萬元建成寧夏首個銅生產企業,出銅在即。
在多種經營上,通過轉換機制,合作經營的方式盤活了大量不良資產,解決了一批「老大難」問題。原來的造紙廠,大家感覺問題最多,通過轉換經營機制,引進合作投資夥伴,投入資金1818萬元進行技術改造,短短半年時間的調整改造,變化非常之大,所有產品已被內蒙古伊利集團買斷,發展形勢非常好,機制的轉換帶來了市場的巨變。經營困難的活性炭廠也已找到了自己的合作方,發展前景看好。
5.幹部交流為地勘工作注入了活力
長期以來地勘單位的幹部都是在內部交流、輪換,幹部隊伍的近親繁殖造成了思路局限,觀念陳舊。隊伍之間、幹部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錯綜復雜的利害關系,動一發而牽全身。形成的負面影響是:想不到,不敢想,想了不敢做,做了也做不好。有著多年地方工作經驗的地方幹部「空降」地勘行業,帶來了很多新思路、新舉措,體現了敢、硬、新的工作作風。不受羈絆,敢想敢幹;不受干擾,決定、制度一旦形成,不折不扣地落實、執行,決不手軟;不受固有觀念的支配,有新思路、新舉措、新辦法。行業精神面貌,工作狀態為之一新。地方幹部的注入還為屬地化後地勘經濟與地方經濟的融洽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兩年來寧夏地勘局與地方政府的交流、溝通得到了明顯的加強,地勘工作在地方經濟建設中介入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提升。地勘工作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寧夏這樣一個資源型省區已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和認同。這是與地方幹部參與到地勘經濟工作中的作用分不開的。
作者簡介
宋新華,寧夏地勘局副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D. 寧夏的工業發達嗎
相對於其他省份復來說寧夏還屬制於欠發達的工業城市,但是寧夏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已經逐步的成為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在寧夏銀川有得勝,良田兩大工業園區,石嘴山更是寧夏的老工業基地.還有寧夏靈武市的寧東鎮!這里在近些年依靠煤炭事業努力發展電力,重化工產業,國務院有關國家領導多次來此視察調研,相信寧夏會成為工業大省!
E. 寧夏的主要是什麼工業,有重工業嗎
我來來告訴你,寧夏的工業重要分為源能源型和能源附加型,簡單點說就是要不就是挖煤的,要不就是煉煤、洗煤、燒煤發電、煤變油,還有就是用電的,鐵合金是個大頭,鋁、鐵、有色稀有的金屬,反正是不少。你說的重工業不知道是不是要的就是這些東西。
F. 銀川工業發展的怎樣
這個問題太有水平了,我來回答,銀川主要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主打西北最適宜居住的城市,銀川的規劃可以說是目前中國城市最合理的,市政道路很寬敞,所以到銀川的人第一感覺是道路非常寬,道路一寬,整座城市就顯得不太壓抑.這都是為打造西部最適宜居住城市而做的工作.
工業方面都被規劃到了離中心城市較遠的地方,比如西北最大的化工能源基地(寧東-中心區),還有好多創業園和工業園.整體工業趨向發展中.前景不錯.不過銀川的發展中心還是以生態居住為主.不是以工業為主.
G. 寧夏13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具體是哪些
寧夏13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具體有: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產業、馬鈴薯、園藝、優質糧食、適水產業、葡萄產業、種業、紅棗、牧草、蘋果、道地中葯材。
1,寧夏枸杞。
中國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而寧夏枸杞則是枸杞中之上品。寧夏枸杞之所以名甲天下,其一功益於當地適於枸杞生長的土壤和晝夜溫差大的氣候;其二是利用黃河水與含有各種礦物質的清水河苦水混灌。其特定條件決定了寧夏枸杞的與眾不同,寧夏枸杞色艷、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品質超群,是惟一被載入新中國葯典的枸杞品種,明代傑出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將寧夏枸杞列為本經上品,稱"全國入葯杞子,皆寧產也"。枸杞,其果謂「枸杞子」,是寧夏最著名的特產之一,居「五寶」之首。
2,清真牛羊肉。
肉質鮮嫩的「澇河橋」清真牛羊肉,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特產,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因產品出自該市澇河橋村而得名。而寧夏澇河橋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區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現已形成了集牛羊養殖繁育、牛羊定點屠宰、牛羊分割冷鮮肉加工、速凍調理食品、速凍米麵食品加工及功能滋補型牛羊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企業,也是我區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屠宰交易市場。
3,奶產業。
寧夏目前奶牛存欄34萬多頭,年產鮮奶90多萬噸,共有23家企業加工奶製品。受問題奶粉事件影響,寧夏主要乳品企業產品大量積壓,企業資金鏈出現困難,一些企業、奶站不能給奶農及時兌付奶款。為了幫助企業、奶農渡過難關,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決定對奶產業提供貸款、補助、貼息等多項財力支持。
4,馬鈴薯。
寧夏馬鈴薯種植面積254.3萬畝,圍繞農業部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自治區種薯繁育體系建設、主食化開發試點等項目支撐,形成了「種薯三級繁育、鮮薯外銷、澱粉加工、主食開發」四業並進,產、加、銷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格局。在項目區集成推廣「優良品種+脫毒種薯+綠色高產高效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控+機收機播+科學貯藏」綜合技術模式。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70%以上,地膜覆蓋、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機械化率達到50%以上。
5,園藝。
寧夏園藝產業園擁有現代化的五大展廳:主要花卉、蔬菜、水果、寧夏特色的園藝展示;其中集國際、國內珍貴植物和我區特色產品為一體的休閑植物園是觀光、娛樂、休閑、度假、垂釣、餐飲的好地方;產業園為公眾提供的休閑餐飲區更是觀光、休閑、度假、垂釣、餐飲的主要場所。
6,優質糧食。
寧夏在春耕生產中,從調活結構、調高質量、調優品質入手,全面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著力推進全區優質糧食生產。將進一步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繼續恢復優質小麥面積,充分發揮寧春4號、寧春50號等優質強筋春小麥品質優勢,預計面積將達到190萬畝。
提升水稻品質,加大寧粳43號為主的優質水稻品種推廣,預計面積將穩定在110萬畝;優化玉米結構,進一步適度調減籽粒玉米面積,擴大糧飼兼用、青貯、鮮食、制種玉米種植,預計面積將430萬畝;穩定馬鈴薯面積,加快馬鈴薯種薯繁育、主食化專用品種推廣和主食產品開發試點,預計面積240萬畝。
7,適水產業。
寧夏適水產業以「一優三高」為引領,以「增效、擴量、生態」為核心,以確保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從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為首要任務,利用和挖掘宜漁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科技支撐,轉變發展方式,全區漁業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的發展態勢。一是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到現在,適水產業面積達到81.8萬畝,水產品產量14萬噸以上,人均水產品佔有量達到22.2公斤,寧夏漁業在西北地區重要漁業生產基地地位進一步鞏固。
8,葡萄產業。
比起國外歷史悠久的酒庄,寧夏葡萄酒產業雖然只有30多年發展歷程,但近五年來,先後有40多家酒庄的300餘款葡萄酒在國內外各類大賽中獲得獎項,成為寧夏獨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的全球2013年「必去」的46個最佳旅遊地,寧夏與巴黎等世界著名旅遊景區一起名列其中,入選理由是「在寧夏可以釀造出中國最好的葡萄酒」。世界葡萄酒大師傑西斯.羅賓遜在品鑒了寧夏產區的葡萄酒後說:「毋庸置疑,中國葡萄酒的未來在寧夏」。寧夏產區已成為國際葡萄酒界關注的熱點地區,得到了國際葡萄酒界的普遍認可。
9,種業。
寧夏專門成立農作物種業聯盟,科研、生產、經營單位組團發展,有利於加速寧夏種業科研成果轉化步伐,有利於杜絕市場上非法生產、銷售寧春系列小麥品種的行為,進一步提高寧夏種子質量、擴大寧夏春小麥種子市場佔有率,提升種業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寧夏種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10,紅棗。
寧夏大紅棗鮮果玲瓏剔透,紅艷欲滴,乾果紅潤,且味美甘甜,是讓人一品難忘的天然果品,是家庭休閑 、饋贈親友之佳品。而寧夏靈武素有「水果之鄉」之稱,種植果樹已達1500多年歷史。從唐朝開始,靈武長紅棗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被譽為「果中珍品」。
11,牧草。
夏全區人工牧草種植面積已從2003年的100萬畝增加到850萬畝,其中1年生和重茬種植265萬畝,多年生牧草585萬畝。封山禁牧12年中,寧夏將草畜產業作為重點產業之一,加強優質高產苜蓿種植和多年生人工草地復壯更新,不斷加速實現優質牧草種植提質增效,同時配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促進了農民增收。
12,蘋果。
寧夏蘋果產區屬中溫帶乾旱氣候區,海拔平均1150米,年均氣溫9℃,天高氣爽,日照充足,紫外光較多,晝夜溫差大,利於蘋果乾物質積累。寧夏蘋果酸甜適口,優質高產,元帥系、金冠蘋果在全國鑒評中多次名列前茅。
13,道地中葯材。
寧夏科研人員從國內外引進的81個優良道地中葯材新品種中,篩選出蒙黃芪、黃芩等12個適宜區內中葯材人工種植的新品種,並得到國家科技部成果轉化資金支持。2002年,國家科技部將《寧夏道地中葯材資源保護及可持續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列入西部專項支持重點。自治區「8613農業科技工程」將道地中葯材開發與技術研究列入產業化關鍵技術攻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