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資源的產業發展六百字作文
最近一個時期,省委召開「十三五」規劃建議研究起草工作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為科學謀劃「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聽取專家建議,凝聚各方智慧。
11月13日,在市縣座談會上,省委書記郭庚茂指出,縣域經濟發展核心問題是產業,要研究如何著眼厚植優勢做好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
11月16日,在專家學者座談會上,郭庚茂強調,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而產業是直接的生產力。對我省來說,調整產業結構、培育壯大新的產業,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借力發展,是最現實的途徑。
發展優勢要「厚植」,目的很明確:提升發展質量,夯實發展基礎。發展不僅僅要體現在速度和變化上,還要體現出包容性和可持續性,能夠持續迸發出生機和活力。怎麼能做到呢?這就需要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更新發展理念,加快從農業思維向工業思維轉變,著眼於如何做好產業發展,不斷提升我省產業發展的競爭力。
11月13日,省政府常務會議召開,會議強調,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統籌規劃學校布局,引導中職院校加快調整專業結構,培育特色專業,促進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與崗位的有效對接。
經濟新常態下,讓更多的「中國製造」走向「優質製造」、「精品製造」,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目前我省職業院校累計培養畢業生470餘萬人,開展職業培訓2400多萬次,這些人才不僅是產業大軍的主要來源,也是支撐產業轉型的中堅力量。我省職業教育布局的優化、辦學水平的提升,也是厚植發展優勢的應有之義,必將有力促進產業發展邁向新台階。
11月18日,在2015河南省「互聯網+」開放合作大會上,省長謝伏瞻指出,面向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優勢,重點圍繞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創業創新、先進製造、現代農業、金融創新、便民服務等領域,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拓展互聯網與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推動河南成為國內「互聯網+」發展熱點地區,加快打造網路經濟大省。
站上「互聯網+」的風口,產業發展「借風而行」。不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培育新業態,都大有文章可做。10月份我省出台文件推動各領域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此次大會又與多家國內著名互聯網企業聯手,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和重要的經濟大省,發展互聯網經濟具有突出的地域優勢、市場優勢和堅實的網路基礎支撐、產業基礎支撐,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我們堅持把推進「互聯網+」行動作為引領經濟新常態、培育發展新動力最為緊迫的戰略舉措,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加快推動信息資源開放與利用,大力引進優勢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努力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共贏的發展局面。
根深才能葉茂。厚植發展優勢,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大有可為、大有作為。⑧1
上一篇 下一篇
㈡ 速求有關"園藝產業發展'論文
參考文獻:
發展現代園藝產業 促進農民增收
張國慶 李莉 李建偉 冷楊 李立秋 張真和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北京100026
[文 摘]本文通過對我國園藝作物生產現狀及園藝產業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分析,提出了我國現代園藝產業發展思路和制定發展現代園藝產業政策的緊迫性。
[刊 名]>>>天津農林科技-2007(2)-1-4
廣東省園藝產業發展思路
廣東省發展南亞熱帶作物辦公室
[文 摘]作為廣東種植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園藝產業,主要包括各種水果、蔬菜、花卉、茶葉等作物,這些作物大多屬於南亞熱帶作物。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廣東省園藝生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種植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0%以上,產值占種植業的70%左右。目前廣東省水果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產量居全國第四位,花卉產銷量和出口創匯居全國首位。2004年全省水果種植面積為1479.98萬畝,總產量787.85萬噸,產值182億元(當年價)。其中:香蕉189萬畝、320.9萬噸,柑桔263.53萬畝、159.08萬噸,菠蘿39.1萬畝、47.51萬噸,荔枝426.16萬畝、94萬噸,龍眼177.45萬畝、39.16萬噸。全省形成了以香蕉、柑桔、荔枝、龍眼、菠蘿、芒果等特色水果為主導產品的嶺南水果優勢區域;2004年全省蔬菜播種面積1720萬畝,在種植業中僅次於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排在第二位,總產量2557.65萬噸,超過糧食總產量,名列農作物產量榜首,產值約250億元;2004年全省花卉種植面積61.7萬畝,銷售額約50.38億元,是種植業中平均畝產值效益最高的作物之一;2004年全省茶葉種植面積58萬畝,總產量4.04萬噸,產值約6.6億元。
[刊 名]>>>中國熱帶農業-2006(3)-6-7
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園藝科技
[1]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北京100094
[文 摘]我國發展園藝產業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優勢明顯,有利於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尤其改革開放以來,園藝產業發生了跨躍式變化。園藝產品的營銷體制向市場機制的根本性轉化,使園藝產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拉動了其產業發展,中國園藝作物的生產規模和產量的份額在國內農業經濟和國際園藝產業中有明顯優勢;園藝業是勞動力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可以消化大量農村勞動力,可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民收入,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起了重要作用。政府重視園藝產業的發展,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教力量比較完善實力雄厚,保證了園藝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近年園藝作物的科研取得重要成績:種質資源、引種及遺傳育種的成果已直接在生產上開發應用,設施栽培和采後技術對增產增收增加產品附加值的貢獻大幅度提高,先進的生物技術提高了基礎研究水平並獲得了育種和繁殖技術的成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園藝產業對科技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注重營養品質和商品品質的培育,注意優質、無公害生產過程有利於生態環境和生產持續發展,提高和健全園藝產品的品質檢測技術體系,以穩步提高我國園藝產品的衛生安全和出口能力,以園藝科技的發展促進園藝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准化的現代管理模式過渡,等等。
[刊 名]>>>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10(4)-51-54
中國設施園藝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310021//浙江大學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研究所310029 [2]浙江大學農業生物環境工程研究所310029 [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310021
[文 摘]在總結國外設施園藝行業研究現狀,對國內設施園藝產業發展、標准化進程以及設施結構、作物和環境模型、環境控制技術等科研進展的基礎上,指出中國設施園藝行業發展的存在科技含量低、設施水平低下和運行管理水平低等多方面的不足之處,並對今後中國設施園藝行業的發展方向作了探討。
[刊 名]>>>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236-238
內蒙古園藝產業現狀與科技發展對策
內蒙古農業科學院園藝所,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文 摘]文章概述了近年來內蒙古園藝產業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園藝產業發展的優勢。提出了加快園藝產業化發展的科技對策。
[刊 名]>>>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F12)-22-24
中外園藝產業比較及發展對策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經貿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文 摘]通過研究認為我國一直是世界園藝生產大國.在世界園藝生產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園藝產品產量都是排在世界首位。但是我國園藝產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卻很低,國際商品化率低,單產水平與園藝大國存在較大差距。本文就如何發展我國園藝產業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刊 名]>>>生產力研究-2004(12)-128-130
園藝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
新疆石河子大學園藝系.新疆石河子832003
[文 摘]園藝業在農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其產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直接和密切的關系。文章就園藝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趨勢和思路作一綜述。
[刊 名]>>>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5)-7-8
全文為PDF格式,無法復制,如需要我可以傳給你。
㈢ 如何帶動發展農村產業致富論文
一篇內質不錯的文章,字跡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評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試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閱卷者打分的情緒。美觀整潔的書寫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對閱卷者評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筆劃要清楚。字跡筆劃清楚,字體端正,就能給閱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龍飛鳳舞,一路狂草,但難以辨認,就算文章寫得好,也難以讓人欣賞。其次,字體要適中。字體過大,卷面有擁擠繁亂之感,觀之不雅。字體過小,閱讀起來如覺蟻行,極其費神。再次,盡量少塗改。要塗改也須規范地塗改,切忌亂塗亂畫,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點,造成凌亂之感。
擬好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傳遞顯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於它位居文章結構之首,所以文章題目的優劣也會直接影響閱卷者對文章的第一印象。議論文擬題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確的基礎上力求醒目、舒暢。具體而言,可鮮明,可形象,可簡潔,可別致,可整齊,不一而足。總之,以能激發閱卷者閱讀興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為最佳。
議論文的題目要求符合文體特徵,要求鮮明,使人見其題而知其旨。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閱卷者的歡迎,因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夠傳達出文章內容之大概,便於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
開好頭
高爾基說過:「(開頭)好像音樂里定調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間上突出其內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明文章的基本觀點或議論的話題。因為評分標准中有「中心明確」的細則。開篇確定中心,有利於閱卷者按等計分,也有利於作者展開論述,不致出現主旨不清、中途轉換論題等作文大忌。靚,即要精彩。這也是傳統文論中所說的「鳳頭」。精彩的開頭,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閱卷者,給閱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開頭要精彩,多用比喻、類比、排比等修辭引入論點,還可引述名言,講述寓言故事導入話題。
㈣ 求幾篇關於經濟發展的論文!
中國西部生態屏障對西部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 要】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西部的經濟發展中生態屏障的存在,在一定意義上制約著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態屏障、開發生態資源,就能適應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生態的經濟發展形勢,減少因經濟發展而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關鍵詞】生態屏障 經濟發展 合理開發
1 前言
區域的自然條件,是區域經濟發揮自然物質基礎與區域、人力、經濟活動有關的各種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條件對一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西部擁有各種豐富的物質生態資源,這些天然的自然生態資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態屏障,對西部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限製作用,從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了西部的原生態資源。
2 西部生態屏障的現狀
2.1西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如果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初始狀態
西部雖然是現在中國擁有最多原生態景觀,最多礦產資源,且天然氣、煤、水能、有色金屬、鹽礦等資源在全國資源總庫中也佔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國21世紀發展的重要資源依託區域。由於人們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該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2.2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區、高原和荒漠為主,交通不便,公共設施不完善
以鐵路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區)的鐵路密度(按營業里程算)為37.6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為1017.81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國同期的對應數字則分別為72.97和1768.76;運輸也與鐵路運輸類似。交通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來說也是尤為重要,而西部由於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態環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態屏障。
2.3西部自然氣候不穩定,多屬自然災害頻發地
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而我國西部受特殊的生態環境的束縛,災害也是非常的頻發,這些自然災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約著西部的經濟發展。
3 生態屏障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原因
3.1以出讓資源的形式來發展地區經濟,導致該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區走入了越窮越開發,越開發就越窮的惡性循環。加之治理速度遠不及退化速度,生態安全威脅成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更加劇了地區經濟貧困化和農民貧困化,巨額的生態赤字導致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3.2該區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斷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
西部地區由於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對外公路通道建設不足或對外通道不順的問題,尤其是西部地區通往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公路通道數量較少,等級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部地區與中東部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響著西部經濟的發展。
3.3由於地處氣候多變區,自然阻斷了一些外資的流入
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山地較多,氣候乾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風力太弱,雨水不足,從而決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態環境,易發較為強烈的生態災難。災難的頻發也會該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氣候的強烈變化,使得某些產業在此地無法興起,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 4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夠,治理不足
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力度不足,過度的開發,又沒有合理的治理。這樣只會讓生態屏障效應越來越明顯。生態的脆弱性經不起污染,很多產業引進不進來,因為他們花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來治理由於企業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4.2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不足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單一,網路覆蓋不夠廣,很多較為落後或偏僻的地方還沒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為山區,地勢凶險,有些地區電網都還無法覆蓋。通訊、電網都無法涉及,通訊就更無法全面地展開。西北有很多地區,目前還處於極度乾旱的狀況,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設也是困難重重。
4.3西部地區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養人才不足,外來引進人才的機制不健全,導致西部人才匱乏。由於東部發達地區在經濟收入上,工作環境條件上,以及用人觀念意識上的相對優勢,西部地區優秀人才向東部地區流動的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
4.4西部投資環境不具吸引力,國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資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資源,也拉動不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首先國家預算不足,自籌資金有限,引進的外資也是少之又少,也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5 建議及解決措施
5.1合理利用生態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礙了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也保護了西部地區的某些原生態景觀和資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既能讓西部擺脫生態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態環境。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是推進西部開發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5.2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從一二產業逐步向第三產業調整向優勢產業調整,發揮原生態的獨特優勢,變生態屏障為生態優勢,吸引更多的遊客、更多的外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起點要高,不能搞重復建設;要加強農業基礎,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工業調整、改組和改造步伐;大力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
5.3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東部現在是新技術和各領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東部的各種資源也是有限的,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就可以與西部的資源優勢互補,將技術與資金引進西部,形成合作互補共同發展的態勢。
5.4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事業,能源等等。這些都是發展西部區域經濟的前提與保證。打破原有生態屏障的束縛,加快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必須從戰略眼光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干線建設;加強電網、通信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堅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幹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在經濟的增長中有著很大的貢獻的作用。
5.5建立良好的人才隊伍:一是發展基礎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術素質;二是利用有利條件,發展專業教育,提高在校大學生比重;三是制訂優惠政策,穩定人才,吸引人才迴流;四是從國內外聘請高素質專家,開發新項目。
㈤ 中國製造業發展方向論文800字
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
今年是中國加入WTO第十一年,這期間,中國經濟從全盤接納「全球秩序」到與美國和歐盟比肩躋身世界三大巨頭之列,製造業的迅猛發展是最好的佐證。然而,面對全球製造業的產能不斷擴大、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利潤率下降、消費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難題,我國製造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裝備製造業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保障,是製造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建立起強大的裝備製造業,是提高中國綜合國力,實現工業化的根本保證。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裝備製造業已經形成門類齊全、規模較大、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我國已經成為裝備製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製造水平落後、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等問題依然突出。智能製造系統最終要從以人為主要決策核心的人機和諧系統向以機器為主體的自主運行轉變。例如發展智能化產品(聰明機床);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工業自動控制技術和產品(感測元件、自動化儀表、PLC、DCS、FCS、現場匯流排、數控系統)、遠程監控、檢測、診斷等。
中國也是農業大國,農用機械的智能化對中國製造業影響很大,關注「三農」,扶持發展先進適用農用裝備,按照先進、適用、經濟、安全等原則,鼓勵100馬力以上大馬力拖拉機及關鍵零部件、配套農機具,農作物移栽機械,農業收獲機械,牧草收獲機械,節水灌概設備,以及沼氣設備等的發展。
智能製造裝備是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近年來我國智能製造裝備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考慮到智能裝備的戰略地位,以及在推動製造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持續加大對智能裝備研發的財政支持力度,並且將建立首台(套)裝備示範項目保險機制。智能化非常重要:產品裝備實現數字化,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智能化工具,從而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我國裝備製造業國際競爭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
長期以來,數控機床是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短板,高檔數控系統與重型、精密機床,一直被國外廠家壟斷。經過「十一五」期間的系統攻關,以華中數控(15.540,0.42,2.78%)「華中8型」高檔數控系統為代表的國內高檔數控機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為數控機床配套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自給率達到了60%,自主研發的數控系統可靠性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2萬小時。此外,大型飛機科技重大專項進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支線ARJ—21飛機正在進行試飛,預計今年將開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及「載人航天」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間,機械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由2005年的80%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近年來鋼鐵、采礦、水泥、石化等行業的高速發展,也推動了相關裝備製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目前,1000萬噸級鋼鐵企業常規流程成套設備、2000萬噸級露天礦成套設備、日產4000—10000噸級熟料干法工藝水泥成套設備已能自主提供。30萬噸/年合成氨設備實現自主化,百萬噸乙烯裝置裂解氣壓縮機、丙烯壓縮機和乙烯壓縮機等關鍵「三機」也已研製成功。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為電力、石化、冶金、鐵路等行業提供的主要裝備,關鍵技術依賴引進。用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原創性技術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產、學、研、用結
合不緊密,產業共性應用技術研發缺位,公共試驗檢測平台缺乏,社會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基礎製造水平滯後,長期以來,為整機和成套設備配套的軸承、液氣密元件、模具、齒輪、彈簧、粉末冶金製品、緊固件等基礎件,泵、閥、風機等通用件,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儀器儀表等測控部件,質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種規格不全;特種原材料長期依賴進口;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工藝落後,專業化程度低。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機床製造、交聯電纜行業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熱衷於仍然熱衷於新上項目、鋪攤子,在國家嚴格調控「兩高一資」等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勢下,紛紛將投資重點轉向裝備製造業,導致一些新興行業投資過熱,出現產能過剩隱優,過度競爭風險加劇,如風力發電設備、大型盾構機、大型壓力機等。如不及時加以調控,不僅將使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難,還將影響產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步伐。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製造業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頸。
三、轉向服務型製造 過去十年,中國裝備製造業已經局部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然而在未來十年,如何能從大而不強躋身真正的世界製造業強國,面臨系列挑戰。正如中國經濟學家樊鋼所指出的,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並非單純的放棄原有產業,轉而去做高科技,在企業轉型升級背後,必須要與其關聯的要素市場相配合。
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向《中國聯合商報》表示,未來十年,中國裝備製造業需要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包括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設備租賃、遠程診斷服務、回收再製造等現代的製造服務業。製造服務業的發展滯後,也令企業在價值鏈高端缺席。他說:「為用戶提供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工程承包、遠程診斷維護、回收再製造、租賃等服務業未能得到培育,絕大多數企業的服務收入所佔比重低於10%,國外已經超過50%,我們主要業務是屬於價值鏈低端的加工裝配環節。」
事實上也證明,中國製造企業重構商業模式、向服務業務轉型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提供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從總體上提升客戶的產品擁有體驗;二是提供脫離產品的專業服務,利用企業在研發、供應鏈、銷售等運營能力上的優勢,為其他企業提供專業服務。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國製造企業已經開始重構商業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為客戶提供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以保留自身原有的產品製造優勢,減少變革風險。
服務製造是製造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橋梁,中國當前的製造業雖然有「世界工廠」「製造大國」等美譽加身,實際上更多的企業是在給西方發達國家「打工」。有關專家給出的解釋是,中國製造企業集中在中、低端市場競爭,紛紛搞價格戰,無力爭奪高端市場,這使得企業的利潤率極其低下。而現代製造業作為一個整體產業鏈,早就脫離了單純的產品、生產線和流水線的局限,它包含了研發、品牌、行銷、物流、金融、諮詢、文化、客戶管理、會展、培訓、設備改造、設備租賃、供應鏈管理、產品回收、商標專利等諸多方面。服務製造是在服務業和製造業不斷融合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為了實現製造價值鏈中各自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增值,進而達到一種高效創新的製造模式,也是世界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新方向。它包括基於製造的服務和面向服務的製造兩個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製造與服務的深度結合,一大關鍵因素是企業本身要具有核心產品或者說核心能力,圍繞核心產品或者核心能力進行創新,與服務業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只有
圍繞著它的核心產品,客戶才認可它的整體解決方案。因此,「服務製造」對於中國製造業由大到強、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製造業的信息化
信息技術與中國製造業的融合朝著深度、廣度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的重點包括發展智能工具、構建數字企業、實現節能減排、促進轉型升級、做強信息產業、催生新興產業等六個方面。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機床業進入了以數字化製造技術為核心的機電一體化時代,而數控機床就是代表產品之一。行業規模不斷壯大,中國國產高檔數控機床明顯進步,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取得重大突破,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數控機床整體水平全面提升。在數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數控機床的質量也在追趕世界的進程中不斷加速。同時,作為數控機床核心技術的國產數控系統同樣取得重大突破。製造業與信息技術、高新技術融合,能夠促進傳統製造業向現代製造業轉型升級。
中國的製造業信息化已經發展到了共性和個性全面共同促進的時候。面向諸多的企業,系統集成商、社會中介機構、服務實施單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個企業的個性結合起來來組織實施,這樣才能夠良性互動地推動我國信息化的發展。未來,集成與協同將是製造業信息化技術發展的主旋律。如何來實現?在空間跨度上,從企業的集成到企業間的集成,走向企業間產業鏈、企業集團甚至跨國集團這種基於企業業務系統的集成;在時間跨度上,從側重於產品的設計和製造過程,走到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過程;在集成和協同的重點上,從多年來以信息共享為集成的重點,走到了過程集成的階段,正在向知識與智能發展的集成階段邁進。在集成和協同的關鍵技術方面,現階段的企業很多都集中在單元技術的應用,從發展的角度,會由這些單元技術產品通過集成平台,形成企業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統,並朝著企業綜合能力平台發展。
㈥ 跪求大神給十篇有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的論文,要求一定是在名牌大學學報上發表的論文。
提倡選擇應用性較強的課題,特別鼓勵結合當前社會實踐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
建議立足於本地甚至是本單位的工作進行選題。選題時可以考慮選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論題,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使自己的實踐工作經驗上升為理論,或者以自己通過大學學習所掌握到的理論去分析和解決一些引起實際工作問題。
㈦ 利用古人發展產業議論文
科技,是科技的發展才推動了人類的進程,是科技的發展才使人類有著這嶄新又美好的生活。縱觀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視科技的發展?回首過去,看四大發明,獨具鰲頭;觀天文歷法,為之驚嘆;覽趙州拱橋,設計精妙;窺《本草綱目》,東方巨典;瞻圓周率值,七位小數;眺絲綢之路,發展經濟;端青花瓷器,揚名海外。科技發展是強國之路,科技發展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第一動力,沒有科學,我們哪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沒有科技,我們哪來的舒適的物質生活與精神享受?沒有科技的進步,我們哪能吃到雜交二號?我們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們哪能住進高樓大廈? 在現代,人們通過科技的發展,證明了迷信思想是不可取的,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在古代,許多人得了重病,大夫也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病人痛苦地死去.可現在,通過科技的發展,大部分疑難雜症已能成功治癒,人們不用為生病而煩惱。……以上所舉的例子,只是科技發展為人類造福事例的冰山一角。科技發展得如此迅速是古代人想都不敢想的。為什麼電視上、報紙上,幾乎天天說要提倡科技發展,因為千年的飛天夢是怎樣圓的?是科技的發達;通迅的便捷是什麼造成的?是科技的發達;身患重病的人為什厶能重新過上幸福的生活?是科技的發達!如果說科技的發展是錯誤的,那麼,伽利略、牛頓、愛迪生、居里夫人、愛因斯坦等發明家、科學家,為什麼要將自己寶貴的一生獻給科學?為什麼要將那麼多寶貴的時間用在「錯誤」的事業身上?難道他們是沒有判斷能力的嗎?有誰認為他們的死毫無價值,又有誰認為他們為科學獻身,根本沒有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新技術及其產業促進了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說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成為當代科技發展的火車頭科學技術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 科學發展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國民經濟素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我過要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首先要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構成生產力的要素來看,科學技術可以使勞動工具得到不斷改善和更新,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可以使勞動對象得到充分利用。總之,科技發展可以極大地解放生產力,甚至產生新的產業部門和導致國民經濟的突飛猛進。我們要堅持科教興國戰略,才能使經濟增長方式擺脫粗放型的老路,轉移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切實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電視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可以看新聞,了解國內外的事;可以看動畫片,放鬆一下;還可以不去現場看節目、表演;比如說,這次奧運會吉祥物揭曉,就可以在家看轉播等等一系列的科技著實給我們帶來好處,所以我方堅持認為科技發展利大與弊!
㈧ 寫一篇關於中國未來三大產業發展方向的論文,不少於2000字
寫一篇關於中國未來三大產業發展方向的論
我知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