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過程

產業發展過程

發布時間:2020-11-26 12:04:07

A. 工業生產專業化的發展過程

專業化經歷了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工業化初期,是從部門專業化專、產品專業化開始,其水平比屬較低。到工業化中期和後期,發展到零部件專業化、工藝專業化等,不但形式多樣,而且水平也大為提高。一些西方國家,在18世紀產業革命後,隨著大機器的廣泛使用,分工愈來愈細,專業化也日趨發展。到19世紀6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日益集中,出現了辛迪加、托拉斯等各壟斷組織,進一步加速了這些國家的專業化的發展。美國在20世紀初出現了以拖拉機、汽車和機床等為對象的專業化企業。從20世紀20年代末起,產品專業廠已過渡為主機廠或組裝廠,即一個廠主要只承擔這種產品的裝配和完成少量的工藝加工及關鍵零部件的製造。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零部件專業化和工藝專業化基本定型。

B.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歷程

相對其他產業而言,中國的製造業是發展較快、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門類,也是加入世貿組織後受益可能性較大的部門。中國製造業得以快速發展、產業競爭力明顯提升的基本經驗有二:一是較早和較大程度的對外開放。中國多年來一直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外商直接投資中超過70%的份額投入到了製造業領域。對外商開放投資,開放市場,中國的製造業不僅並未因此而萎縮,而且通過與外商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提高,產業的規模、水平和競爭力不斷擴張、提升和增強,許多產品產銷量位居世界前茅,工業製成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90%。二是較深層次、較大范圍的市場化改革。改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放鬆或放開市場准入管制,鼓勵和促進市場公平、有效的競爭,煥發了企業微觀主體的活力,尤其是民營經濟的進入與發展,在許多行業形成了多種所有制在競爭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純粹的國有企業占製造業產出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76%,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0%。體制改革帶來的「內生增長效應」在製造業領域得到很大程度地體現。 中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是明顯的(盡管在不同產業的表現有所不同甚至有較大差異),並處在較大程度的動態轉換中。這種比較優勢不僅體現在數量龐大、供給源源不斷的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方面,而且更多地體現於不斷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級的大規模加工組裝業優勢,以及產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和潛力等方面。這些比較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國際競爭優勢,在國際分工中已經並將繼續爭取到比較有利的地位。如果說,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主要得益於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那麼加入世貿組織後,在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的環境中,將促成中國製造業比較優勢更為充分和有效地發揮,在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大利益。 當然,在製造業領域中,不同產業的成熟度、開放度和比較優勢存在較大差異,加入世貿組織對這些產業的影響是不均衡的。從長期來看,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依託於資源稟賦和要素成本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s),它具有長期性和基礎性特徵,決定產業國際分工、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長期趨勢和基本格局;二是依託於競爭戰略和制度條件的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s),它具有明顯的戰略性和選擇性。中國正處於經濟體制、工業化進程、供給與需求結構等因素劇烈變動的時期,影響中國產業競爭力特別是動態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因素十分復雜和易變。從加入世貿組織這個大背景來看,產業國際化和全球化趨勢、市場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產業成熟度、國內需求潛力和動態比較優勢等因素,對於產業發展前景和競爭優勢的影響將更為直接和明顯。因此從這些影響因素出發,我們試圖建立一個加入世貿組織背景下中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估方法,以此全面評價加入世貿組織對各製造業部門的近期和中長期的影響。其要點包括:一是尋求構建一個普遍適用於工業部門的統一的世貿組織背景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估方法,使得所有工業部門能夠放在一個坐標繫上進行橫向對比;二是將短期對策研究與長期趨勢研究有機結合起來,放寬研究視野,以求准確把握加入世貿組織後各行業發展的長期方向;三是通過世貿組織背景下產業發展前景的評價,廓清今後一個時期政府政策調整的方向和基本思路。

C. 如何從三次產業的演變過程,看待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1、產業結構
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構成和相互關系。
2、產業結構轉型
指由於外內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容化,產業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產業發展遇到多重約束,必須通過提升產業素質,升級置換和重組產業要素,形成新的產業結構以滿足產業長遠發展的需要。
3、產業轉型升級
指產業結構高級化,即向更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技術進步,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消化吸收,並加以研究、改進和創新,建立屬於自己的技術體系。
4、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注意事項
(1)要時刻關注技術的先進性。
(2)要加大研發的投入。
(3)要做好人才建設工作。
(4)要時刻注意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與空間科學技術等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的重大技術的發展,並將新技術應用到新產品上。
(5)要高度重視現有產品整個產業鏈上各個關鍵技術的進展。
(6)要積極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D. 城市發展歷程與產業發展形態有什麼關系

加快城市化發展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力發展文專化產業亦是屬文化界和經濟界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然而,長期以來,兩者往往被當作各自單行獨立的過程,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化發展之間密切的內在互動聯系沒有得到理論界應有的重視。從文化產業發展一端來說,文化產業化進程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與結果,或者被看成是政治文化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產物。而城市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被賦予經濟的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被當作工商產業擴張的容器。這種二元分離的理論研究與現實發展傾向,有可能導致以下一些有害的結果:一是城市的文化產業功能被忽視,在城市規模擴張過程中,不能為文化產業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二是文化產業的經濟社會功能被減縮,文化產業發展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促動效應難以有效發揮。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理論和發展視角,把文化產業和城市納入一個統一的發展框架中加以考察,了解它們的相關互動作用與相得益彰影響。

E. 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

工業是對科技進步抄最襲敏感的經濟部門,是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部門。近代經濟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工業化過程。工業化過程表現為製造業內部結構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重工業化過程、深加工化過程、技術集約化的過程。
[1]重工業化過程:即工業結構以輕工業為主逐步向以重工業為主轉換,重工業化的過程貫穿於工業化的始終。[2] 深加工化過程:工業化過程中,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都會由原材料工業為重心的結構向以深加工、組裝工業為重心的結構發展,形成工業的「高加工度化」。[3]技術集約化的過程:生產要素密集度轉換規律: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隨著工業結構重心由輕工業到重工業,由原材料工業向組裝工業的轉移,工業的生產要素結構的重心也分別由勞動力到資金,再到技術的相應轉移。要順利完成工業化過程,需要從第一產業中釋放勞動力,以進入輕工業部門;再由輕工業部門積累足夠的資金,以至遲重工業的發展;重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需要獲得先進技術,進入技術密集階段。

F. 產業演進的一般順序是什麼

產業演進的順序:

G. ic產業的發展歷程

一、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其發展歷程
回顧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自發明集成電路至今40多年以來,從電路集成到系統集成這句話是對IC產品從小規模集成電路(SSI)到今天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發展過程的最好總結,即整個集成電路產品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的板上系統(System-on-board)到片上系統(System-on-a-chip)的過程。在這歷史過程中,世界IC產業為適應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其產業結構經歷了三次變革。
第一次變革:以加工製造為主導的IC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7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是微處理器、存儲器以及標准通用邏輯電路。這一時期IC製造商(IDM)在IC市場中充當主要角色,IC設計只作為附屬部門而存在。這時的IC設計和半導體工藝密切相關。IC設計主要以人工為主,CAD系統僅作為數據處理和圖形編程之用。IC產業僅處在以生產為導向的初級階段。
第二次變革:Foundry公司與IC設計公司的崛起。
8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為微處理器(MPU)、微控制器(MCU)及專用IC(ASIC)。這時,無生產線的IC設計公司(Fabless)與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相結合的方式開始成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隨著微處理器和PC機的廣泛應用和普及(特別是在通信、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IC產業已開始進入以客戶為導向的階段。一方面標准化功能的 IC已難以滿足整機客戶對系統成本、可靠性等要求,同時整機客戶則要求不斷增加IC的集成度,提高保密性,減小晶元面積使系統的體積縮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能價格比,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更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由於IC微細加工技術的進步,軟體的硬體化已成為可能,為了改善系統的速度和簡化程序,故各種硬體結構的ASIC如門陣列、可編程邏輯器件(包括FPGA)、標准單元、全定製電路等應運而生,其比例在整個IC銷售額中 1982年已佔12%;其三是隨著EDA工具(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發展,PCB設計方法引入IC設計之中,如庫的概念、工藝模擬參數及其模擬概念等,設計開始進入抽象化階段,使設計過程可以獨立於生產工藝而存在。有遠見的整機廠商和創業者包括風險投資基金(VC)看到ASIC的市場和發展前景,紛紛開始成立專業設計公司和IC設計部門,一種無生產線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Fabless)或設計部門紛紛建立起來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的崛起。全球第一個Foundry工廠是1987年成立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它的創始人張忠謀也被譽為晶晶元加工之父。
第三次變革:四業分離的IC產業
90年代,隨著INTERNET的興起,IC產業跨入以競爭為導向的高級階段,國際競爭由原來的資源競爭、價格競爭轉向人才知識競爭、密集資本競爭。以DRAM為中心來擴大設備投資的競爭方式已成為過去。如1990年,美國以Intel為代表,為抗爭日本躍居世界半導體榜首之威脅,主動放棄 DRAM市場,大搞CPU,對半導體工業作了重大結構調整,又重新奪回了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這使人們認識到,越來越龐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並不有利於整個IC產業發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優勢。於是,IC產業結構向高度專業化轉化成為一種趨勢,開始形成了設計業、製造業、封裝業、測試業獨立成行的局面(如下圖所示),近年來,全球IC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這種結構的優勢。如台灣IC業正是由於以中小企業為主,比較好地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產業結構,故自1996年,受亞洲經濟危機的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生產過剩、效益下滑,而IC設計業卻獲得持續的增長。
特別是96、97、98年持續三年的DRAM的跌價、MPU的下滑,世界半導體工業的增長速度已遠達不到從前17%的增長值,若再依靠高投入提升技術,追求大尺寸矽片、追求微細加工,從大生產中來降低成本,推動其增長,將難以為繼。而IC設計企業更接近市場和了解市場,通過創新開發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直接推動著電子系統的更新換代;同時,在創新中獲取利潤,在快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積累資本,帶動半導體設備的更新和新的投入;IC設計業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的龍頭,為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H. 興邦產業的發展歷程

2002年-創立●3月28日,正式出任古鎮鎮政府產業顧問;●5月22日,《古鎮燈飾》周刊正式創刊,發行量為3萬份,開啟譜寫中國產業傳媒新篇章;●5月22日,首個網路平台「燈飾在線」正式開通上線。
2003年-發行渠道建設●6月5日,「燈飾在線」更名為燈飾視界網;●截止9月22日,全國發行網路覆蓋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11月17日,通過各駐站人員收集的市場信息,2003年版《中國燈飾寶典》正式面世;●12月12日,發起並組織首屆「年度十佳貨運企業」評選活動。
2004年-品牌建設●6月10日,《古鎮燈飾》周刊與《成功營銷》建立戰略聯盟;●9月3日,《古鎮燈飾》周刊與國內第一法制權威媒體《法制日報》正式聯姻,成立「照明行業依法維權聯誼」;●12月6至21日,組織發起「中國首屆照明行業十大傑出人物」評選活動並取得圓滿成功;●燈飾視界網在全國范圍內招聘百名論壇版主;舉辦大型公益活動;與新浪網等媒體聯手出擊。
2005年-確立照明行業領先媒體地位●1月1日,在古鎮體育中心隆重舉行「古鎮燈飾報2005新年團拜會暨中國首屆照明行業十大傑出人物頒獎晚會」,30多家大型綜合媒體、專業媒體到現場對晚會進行報道;●3月15日,拉薩工作站正式成立,標志著公司的發行服務網路覆蓋全國所有省會城市;●5月1日,報紙全面進入全國省級裝修公司,《古鎮燈飾》周刊全國發行量增加到4.2萬份;●5月20日,《古鎮燈飾報叢書》正式面市,《叢書》分8冊,近100萬字,被喻為燈飾(照明)行業的MBA教材;●6月30日,興邦產業信息網上線;●8月,「中國優秀燈飾經銷商」和「中國照明行業優秀配件供應商」評選活動取得圓滿成功;●10月15日,第二套《古鎮燈飾報叢書》出版,共6冊,近100萬字;●12月,「中國照明行業十大節能燈放心品牌」評選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2006年-確立中國產業領先媒體地位●6月,出版2006版《中國燈飾寶典》;●10月20日-2007年1月10日,晨輝杯「2006年度中國照明行業十大營銷人」評選活動取得圓滿成功;●10月23日,推出「我推介·我負責」活動,維護廣大消費者權益。
2007年 -進軍媒體數字化和家居行業相關聯隱形渠道●1月份,《古鎮燈飾》周刊實現在線閱讀,電子版閱讀量約為15萬人次;●1月18日,由中國傳媒論壇學術委員會、中國傳媒思想庫史坦國際STANCHINA等共同主辦的2006中國傳媒投資年會暨頒獎盛典在京舉行,興邦產業獲得「中國傳媒產業模式創新大獎」、「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傳媒」殊榮;●9月28日,家裝視界網,即居無憂網前身開通上線,標志著興邦產業業務正式向泛家居領域拓展;●10月22日,家裝視界網首屆晨輝·光寶杯「廣州十大最受尊崇家裝設計師」評選活動正式啟動。
2008年-跨行業模式復制●5月22日,《陶瓷視界》周刊創刊,發行量為20萬多份,電子版閱讀量約為15萬人次;●6月20至8月,由《陶瓷視界》周刊組織舉辦的「中國一線城市陶瓷經銷商500強」評選活動取得圓滿成功;●9月30日,中國陶瓷行業門戶網站——陶瓷視界網上線;●10月18日,2009年版《興邦·中國陶瓷寶典》(首發)正式出版;●11月4至23日,由《古鎮燈飾》周刊、《陶瓷視界》周刊分別組織舉辦的「2009中國照明、陶瓷企業領袖破冰戰略巡迴論壇」在古鎮、潮州、夾江、淄博、佛山等地舉辦,並獲得圓滿成功;●11月至2009年1月,《古鎮燈飾》周刊、《陶瓷視界》周刊分別組織舉辦的「2008年度照明、陶瓷兩大行業大評選活動」取得圓滿成功;●12月18日,由中國傳媒論壇學術委員會、中國傳媒思想庫史坦國際STANCHINA等共同主辦的2008中國傳媒投資年會暨頒獎盛典在京舉行,《古鎮燈飾》周刊、《陶瓷視界》周刊分別獲得「第五屆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媒體」、「08中國最具創新價值媒體」殊榮;●截止12月31日,家裝視界網開通了40個地方頻道。共整合裝飾機構49853家,設計師28458名,家居建材專業賣場941家,燈飾、陶瓷行業經銷 商25256家,家居行業品牌28293個,房地產企業8458家,媒體、協會合計1412家,此外還有一批經紀人,風水師,物流企業等。
2009年-深度開發隱形渠道;涉足電子商務領域●1月11日,興邦產業被評為「2008中國十大策劃機構」、「2008全國傑出策劃機構」;●2月16日,《陶瓷視界》周刊正式更名為《興邦陶瓷》周刊;●4月10日,為進一步適應公司發展的戰略需要,興邦產業旗下兩大網路門戶平台家裝視界網和興邦產業信息網合二為一,居無憂網正式上線;●5月4日,中國家裝行業名錄信息最多、資料最翔實、覆蓋范圍最廣的《中國裝修設計名錄》正式面世;●6月28至29日,由興邦產業協辦的第三屆中國(淄川)建陶衛浴洽交會在淄川隆重舉行,並取得圓滿成功。洽交會期間,興邦產業與中國室內裝飾協會材料用品委員會、中國建築與室內設計師網(全國最大的設計師網站)結成戰略合作夥伴;●10月18日,興邦采購通隆重開業,首日承接訂單126個,現場訂貨金額達5600萬元;●11月,由於研發多項網路系統和軟體而獲得高新技術企業稱號;●12月28日,興邦產業被評為「09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媒體」;●開發了一系列電子商務應用軟體及系統。
2010年-家居行業數字資料收集整理;調整電子商務模式●全國辦事處人員歷經3個月,在全國大范圍內搜集燈飾和陶瓷行業的商家信息,搜集范圍甚至涉及到部分鄉鎮。
2011年-發行渠道升級;全面進軍電子商務領域●1月1日,《興邦陶瓷》周刊更名為《中國陶瓷》周刊;●古鎮燈飾》周刊和《中國陶瓷》周刊,發行量分別增長到27萬多份和29萬多份,電子版閱讀量各約15萬人次,同時,通過中國郵政總局發行,使發行范圍由全國地市遍及縣區和鄉鎮;●由《古鎮燈飾》周刊、《中國陶瓷》周刊以及居無憂網聯合推出「中國家居行業頭等艙」商務模式——居無憂家居商城,傾力打造中國家居行業首選電子商務平台。

I. 生物產業的發展歷程

生物產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也是最現代的產業。人類最早開始認識生物與人體自身,開始了農耕漁牧與醫療衛生、食品餐飲等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生物技術的進展導致生物產業的技術升級,從生物工藝學到生物技術學,20世紀誕生了生物工程學,從發酵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到基因工程,基因重組技術的發展導致了生物技術革命,還生物信息學、計算機技術進步,後基因組時代又興起了系統生物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進入了人工生命系統設計與納米生物技術時代,從而開啟了21世紀的細胞工廠與生物反應器、生物計算機研發,將帶來新的一輪產業革命,在生物資源的開發形成生物材料、生物能源與生物信息技術的產業化未來。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過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