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產業集群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模式,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世界上引人矚目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已經越來越引起有關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及地方政府的廣泛重視。
隨著區域經濟的日趨發展,產業集群成為各省市經濟的重要組織形式,對產業集群的統計、分析、研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當前,各個省市對產業集群的統計並沒有統一的標准,更沒有綜合評價的標准。然而科學客觀的評價產業集群質量,觀察產業集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所處的地位,探索提高產業集群市場競爭能力,如何科學有效的測評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都需要設計一套科學、完整、能夠從多方位多角度反映集群特質的指標體系。為此,產業集群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首先,發展產業集群,可以提高區域生產效率。大量的中小企業集聚於一定區域,可以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在這種集群內發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細化而帶來的高效率外,而且還由於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此外,在現代產業集聚體內,經濟活動主體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夠在社會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上達成共識,這種基於社會網路信任基礎的合作分工,可以減少企業之間的相互欺詐,對於維持集群穩定和提高生產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發展產業集群,可以產生滾雪球式的集聚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擴大和加強集聚效應。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即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與單位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增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發展產業集群,可以促進集群內新企業的快速衍生與成長。在集群內部,不僅有很多的相關企業在此集聚,而且還有很多相應的研發服務機構及專業人才,新企業在此發展,可以面臨更多的市場機遇,獲得更豐富的市場信息及人才支持,從而降低市場風險。而且由於集群內部分工的不斷細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業,從而進一步增強集聚體自身的競爭能力。 產業集中(instrial concentration)是指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在整個產業內的份額,是產業組織研究的一個重點。產業集中可以通過絕對集中指標和相對集中指標來反映,絕對集中指標通常用位於某一產業內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的某項指標(如市場佔有率等)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來反映,從中可以看出規模最大的幾個企業對整個行業的壟斷程度,而相對集中指標主要以洛倫茨曲線(Lorenz Curve)及以洛倫茨曲線為基礎的吉尼系數來衡量,可以反映整個產業內所有企業的集中程度。一般來講,如沒有特別說明,產業集中主要反映產
業內企業壟斷程度的高低,而與產業的空間分布沒有直接關系,同時也沒有對產業內企業間聯系進行特別關注。因此,產業集中與產業集群的概念相差比較遠,兩者沒有直接聯系。 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是產業鏈有效整合,通過確立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產業鏈整合發展具有降低成本、創新技術、開拓市場、擴張規模、提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強大競爭優勢,同時它還是發展區域經濟、促進產業轉型的重要形式 。
產業集群發展的首要因素是具有行業領先的主導企業和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兩者缺一不可,若缺少行業領先的主導企業,則群龍無首;若缺少完整的產業鏈,則市場風險因素較高。因此分析這兩個條件,成為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首要分析要素。
㈡ 論述:當前我國產業政策的發展趨勢
文化立國戰略與產業發展趨勢
2011年,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我認為中央政府應該適時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才能全方位去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從1978年以後到現在,為了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實行了三大戰略:經濟創富、科技創新(包括陸續提出「973」項目計劃、「863」項目計劃以及2004年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計劃)和文化創意戰略(以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產業司為標志)。
現在,應把這三大戰略結合在一起,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文化立國戰略是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和經濟創富三者融合的國家戰略的高級形態。日本和韓國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先後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
為什麼要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中國流行的一個提法就是「戰略轉型」和「產業升級」,包括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等方面。文化立國戰略就是對這種轉型時期的一種綜合推動。根據國際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後,就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就要從資本邏輯轉向文化邏輯的發展模式,要真正進入一個文化的時代,一個創意的時代,以創意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要素,擺脫單純依靠土地、礦產等物質要素推動。
進入一個「文化的時代」,這對於有著五千年輝煌文明的中國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樣,整個社會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這也是一個追求藝術和科技融合的時代,文化產品更加重視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同時是一個傳播中國文化的時代,我們所有的產品都要有中國文化的元素。
從世界范圍來看,上個世紀50年代人們普遍追求產品的功能價值,70年代追求產品的友好性,90年代追求產品的獨特性,到了2010年全世界都在追求產品的體驗性。這個體驗是全方位的,包括感官、心靈和信仰三個層次。這種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衛星技術的推動,讓此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成為現實。
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現狀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其他國家不同,伴隨著跟經濟體制改革一樣的文化體制改革任務。我認為,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和路徑,就是學習國際上市場驅動、資源依託和政策引導這三種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經驗。可以看到,過去幾年的政策法規建設,主要是針對新聞出版業、影視業和演藝業,尤其是出版社和演藝業,都制定了明確的改制時間點和完成改制的標准,有效地推動了文化事業單位的轉企改制。
從具體行業來看,目前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廣播影視業,尤其是電影業,已經充分市場化了。當然,電影業還有最後一個堡壘沒有攻破,就是現行的電影審查制度。我們一直在呼籲用分級制度代替電影審查制度。而廣播和電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制播分離改制到現在的節目製作機構的轉企改制,在整個體制改革上沒有創新。
從資本屬性、企業產權結構來看,據有關研究,國有資本完全控制的行業有教材教輔、廣播電視、報業、有線電視網等;向社會資本部分開放的行業有演藝業、會展業、設計業和藝術品經營業等;對民營資本完全開放的行業有影視動漫業、廣告業、網路文化業和文化旅遊等。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這些行業市場開放的程度將會越來越高。
從整個產業的價值鏈利潤貢獻值來看,前端的內容創意利潤率為45%,中間的內容製作和內容復制分別為10%和5%,後端的交易服務為40%,而我國過去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中間環節。因此,未來的政策應著眼於如何推動從中間環節走到產業鏈的前後端環節。比如,如何鼓勵內容原創、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如何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服務,怎樣鼓勵文化消費等。
從產業發展生命周期來看,過去13年(1998年~2011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處於初級階段,還在起跑。因此,政策制定的關鍵著眼點在於,在未來10年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的高速增長,甚至加倍增長,推動文化產業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和成熟發展階段。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後,中國的文化產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有人說,過去13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充斥了三種別樣的「味道」:第一種叫「血汗味」,盲目搞文化地產、創意地產,重復進行基地建設和園區發展,四處只看到灰塵滿天,農民工流血流汗大搞房地產建設,看不到文化創意,看不到版權流動;第二種是「銅臭味」,尤其是2009年九部委頒發的金融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意見出台以後,盲目利用金融手段放大文化產業的商業價值,在股市、房市不景氣的情況下,一部分熱錢流入到藝術品投資領域,甚至還出現了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違背文化產權交易的本質,犧牲了許多盲目跟風投資的民眾利益;第三種是「機油味」,很多企業採用低端技術簡單復制,粗糙加工,花錢買一台高清掃描儀就到博物館復制文物繪畫,簡單復制到其他材質上,比如木板、絲巾、玻璃上,認為這就產生了規模效益。可以承認,它是一種商業模式,但這是一種低端的商業模式,附加價值很低。我們看到,這三種味道裡面唯獨沒有「人」的味道。我希望未來的政策轉向如何提升文化產品的人文導向、人文內涵上面來,希望能夠產生真正感動人心、感動世人的經典大作。
總之,我國文化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問題。
第一,文化產業增長的方式粗放低端。其重點不是放在內容創意而是放在生產製作,主要依託地方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資源,以發展文化旅遊作為主要的突破口。所以,這種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對地方自然景觀、歷史景觀、名人資源的開發方式是近乎於粗暴的,主要希望通過門票收入、周邊土地增值以房地產開發的形式獲得收益,還處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第二,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低下。大量生產出滿足一般大眾低俗消費趣味、內容低下、格調庸俗的文化產品。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電視欄目、廣播欄目、圖書出版、戲劇小品等現代文化產業,都紛紛為了票房奇觀、收視率、資本效益、投資回報而紛紛製造噱頭、吸引眼球、營造嘩眾取寵的效果,讓現代都市文化消費的負面效果誇大性地侵入了文化產品,傷害文化產業的價值內涵和人文品格,降低文化產品的價值追求,一味增加所謂文化產品的互動、時尚、參與和體驗所引起的身體上的快感,而忽略了文化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審美體驗的提升和人生價值的超越。
第三,文化產業的效益實現單一。主要依託了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以及所謂產品規模化生產的大工業化模式,帶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實現綜合效益。只有充分提高文化產品的象徵價值,才能維持文化產品的高價格,才能帶來真正的規模經濟,而不是僅僅靠提高文化產品的數量。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方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文化產業的產業價值鏈集聚的核心在於,由象徵價值所形成的知識產權的流動而產生價值傳遞和價值遞增。目前,在大部分文化產業園區內,很少看到文化產業上下游之間由於知識產權所形成的產業關聯。與此同時,產品的范圍經濟還在於產品所拓展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產品由於遠銷國際而形成比較大的經濟效益。
第四,行政監管的多頭管理,效率低下。過去十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取決於政府成功的文化產業政策和公共資源扶持。政府在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方面所承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清晰明確,往往交織在公共文化服務職責與文化產業發展職責之間,不能很好地分清兩者在管理思路、行政手段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根本不同,在中央層面存在著比較大的行業交叉和多頭管理。政府行政管理在文化產品的內容審查上,依然出現標准模糊,人為主觀性強,客觀操作性弱等問題,政府內容審查與行業標准分類沒有區別對待,往往導致某些文化產品即便通過了政府的內容審查,在發行、放映、播出和運營等過程中依然是問題叢生,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社會負面影響,傷害了公眾的文化消費權益,不利於文化產品正面價值功能的發揮。
㈢ 怎樣洞察品牌的發展趨勢
1、中國有望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
2018年我國餐飲產業規模比1978年增長780倍,復合增長率達到18.1%,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餐飲市場。研究表明,中國有望在2023年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7月13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昆明學院今天在北京共同發布了《餐飲產業藍皮書: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2019)》。該報告執行主編於干千先生在致辭中發布的數據引起廣泛關注。
事實上,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取得了世界人類發展歷史上的驚人成就;中國餐飲業在這樣的歷史大潮中,乘風破浪,用四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產業發展歷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餐飲業從一個50億元規模的傳統服務業跨越發展成為,超過4萬億產業收入的生活服務消費產業、超過2千萬就業人口的社會民生產業和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民族文化事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餐飲業發展之路。
2、餐飲業收入持續高速增長,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二
從改革開放40年發展來看,餐飲業長期保持了快速、穩定增長。產業收入從1978年的54.8億元開始,1983年突破百億元,1994年突破千億元,2006年突破萬億元,2011年超過2萬億元,2015年超過3萬億元,在2018年超過4萬億元,達到4.27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780倍,復合增長率高達18.1%,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餐飲市場。以1978年中國餐飲產業收入為基點,餐飲收入突破1萬億元歷時29年,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歷時5年,而從2萬億元到3萬億元僅用3年,也只經過3年,2018年中國餐飲產業收入突破4萬億元,達到42716億元,不斷被刷新的產業規模和增速,是世界餐飲產業發展史上的奇跡。以近三年中國、美國的餐飲產業收入的平均增速預估,中國餐飲業有望在2023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餐飲市場。
2010-2018年中國餐飲行業收入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備註:2012年收入增速為13.6%)
3、滿足消費需求,經濟貢獻穩居三產前列
餐飲產業的穩定、持續、快速增長使其經濟貢獻穩居服務業前列。
——從消費來看,四十年間,餐飲收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1978年的3.5%開始快速上升,到1992年超過了5%,到2001年超過10%,近幾年穩定在10%~11%的水平,而且餐飲收入增速在較長時期內高於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這反映了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階段向小康、富足階段發展的進程中,飲食消費從自我服務向社會化服務的轉變。
盡管煙酒食品類支出比重呈現下降趨勢,恩格爾系數從改革開放初期的60%下降至2017年的29.3%,但居民對社會化餐飲服務需求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外出就餐比例持續提高,人均餐飲消費支出從改革開放時的5.7元增加至2017年的約2850元,增長了474倍,推動了餐飲消費支出持續穩定增長。
——從投資來看,在景氣預期下,餐飲業在增長期和成熟期中,持續成為民營資本、外資的活躍投資領域之一,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和轉型期前,餐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多年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從關聯產業發展來看,餐飲業是緊密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對包括農業、食品加工製造業、餐廚用品及設備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在內的上下游相關產業具有直接的帶動作用,每年消耗農產品、食品調味品等原材料近兩萬億元;同時,餐飲業作為基礎消費產業與旅遊、文化娛樂、批發零售業等產業都有較強的產業協同效應,特別是在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的時期,餐飲業的體驗經濟屬性使其成為跨界融合的焦點,已經成為旅遊休閑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批發零售業的重要協同產業;餐飲業態成為城市商圈、城市綜合體、購物中心的重點業態。
3、穩定吸納就業,民生保障作用日益凸顯
餐飲業作為門檻較低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是中國吸納技能勞動人口和農村轉移人口就業的重要產業,就業貢獻突出。四十年間,餐飲業在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在1978年全行業從業人員約104.4萬人,僅佔全社會就業的0.26%。到2016年,住宿與餐飲業就業人口持續上升至2488.2萬人統計數據為住宿和餐飲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與住宿和餐飲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之和。,占統計就業人口的5.1%,其中住宿與餐飲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2218.5萬人,占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的7.2%。考慮因餐飲業發展而帶動的農業、製造業、旅遊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就業機會,其對就業的貢獻更大。
4、加強行業監管,食品安全水平穩定提升
餐飲產業四十年發展離不開政府的行業監管和行業協會行業自律管理的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水平穩步提升。一方面,四十年來,政府行業監管完成了在餐飲市場中從參與者向監管者的角色轉變,當好市場「守夜人」的角色,監管方式從「九龍治水式」監管向依法監管轉換,特別是《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進一步推動了行業依法監管的發展;另一方面,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烹飪協會為代表的社會組織以及各個地方行業協會在餐飲業安全、規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行業自律和專業化服務作用,通過制定行業標准,開展行業研究、培訓、展會、國際交流等行業服務,引導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5、堅持市場改革,成為民營經濟的「晴雨表」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餐飲業是最早進行市場化改革的行業之一,市場化改革激發了餐飲業市場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了以個體、民營企業為主體,國有控股企業、股份制企業、外資和合資企業並存的多元所有制結構,充分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6、勇於對外開放,成為國際化發展的「窗口」
中國餐飲產業既是改革的先行者也是開放的開拓者,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一直堅持開放包容式的發展,既歡迎外企餐飲企業來華投資發展,也鼓勵中國餐飲企業「走出去」,為國家發展開放型經濟做出積極的貢獻。一方面,中國積極吸引外資餐飲企業進入中國,外國烹飪大師來中國交流,推動了中西方餐飲技藝和文化的交流與學習,滿足了中國消費者和在華外國友人的飲食和文化交流需求。另一方面,中國餐飲業鼓勵中餐立足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服務全球消費者。此外,中國多個城市也在通過建設國際美食之都,擴大城市國際影響力。經過多年發展,成都、順德、澳門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美食創意城市;揚州、廣州、西安、長沙等城市已經被世界中餐業聯合會評為「國際美食之都」。
7、敢於融合創新,成為服務創新的「聚集地」
中國餐飲業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進程中,敢於進行融合創新,已經成為服務創新的「聚集地」。科技進步推動餐飲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自動化生產和控制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中國中央廚房的發展,變革了傳統的餐飲供應鏈管理模式和門店生產模式,促進了中國餐飲品牌連鎖模式的快速發展。
2)中國餐飲業的信息化水平、數字化能力隨著信息技術應用成本、學習成本下降而不斷提高,特別是基於雲計算的SaaS軟體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餐飲平台的快速發展,餐飲業的管理和渠道正在快速數字化,加快了從傳統服務業向數字化服務業轉型的速度。
3)互聯網推動餐飲產業平台經濟蓬勃發展。互聯網與餐飲的融合發展推動了餐飲外賣市場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外賣平台的出現是餐飲外賣市場的重要商業模式創新,極大地推動了外賣市場的發展,同時也對餐飲門店、傳統外賣企業乃至餐飲企業的經營模式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2018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2500億元,是2011年的近10倍,發展勢頭強勁;在線外賣用戶超過4億人,比2015年增長2.9億人,滲透率達到49%。
4)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和技術逐漸成熟,在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壓力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餐飲業智能化發展加速,以烹飪和服務機器人(等科技應用為特色的智能餐廳、無人餐廳興起。
8、承載文化傳承,成為文化自信的「流行語」
中餐傳承了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發展、生活習俗、烹飪技藝和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凝結和典型代表。正是餐飲業這種鮮明的文化活化特徵,使其越來越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傳播的重要產業;長期以來,中餐伴隨著華人華僑的全球流動而廣泛傳播,擁有大量全球消費群體,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開放水平不斷提高,中餐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類非遺的申報和保護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餐飲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㈣ 2018大數據的發展趨勢
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通過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
我國大數據產業市場規模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大數據行業市場規模為3615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大數據核心產業規模為236億元人民幣,增速達到40.5%,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大數據國家戰略正在加速落地,大數據行業將持續增長,預計2018年中國大數據行業市場規模將近6000億元,達到5979億元。到2020年技術先進、應用繁榮、保障有力的大數據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保持30%左右。
大數據產業發展必須與市場相融合才能使產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我國信息數據資源80%以上掌握在各級政府部門手中,數據開放度低;企業手中的數據也呈現壟斷現象,數據積累普遍分散、不足,很難真正讓大數據供需自由對接,制約著大數據產業的發展。現在,公共信息資源開展了開放試點,而全球首個大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已經摸索出大數據交易的一些規律,促進了大數據交易的發展。大數據產業和規范的市場交易相結合,可以打破數據的壟斷,盤活各類有價值的數據資源,促進大數據的積累和社會化利用。
大數據產業和先進技術的融合則可以有助於克服大數據產業面臨的技術難題
數據智能並非簡單的「大數據+產業」。大數據來源眾多、數量巨大、形式各異,要使其發揮效應,獲得一目瞭然的有效信息,就需要和先進技術加以融合,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有關分析顯示,我國交通、零售、地產、醫療、智能製造、金融服務六個行業存在著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而這些數據對於整個行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數據處理和分析利用中,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需求也十分強勁。隨著數據共享、數據開放的推進,在數據應用中處理好數據安全、網路空間治理等也成為挑戰,這些除了需要設定相應的政策規則外,還需要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中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還要和世界先進各國加強融合發展。產業發展越深入,就可能遇到越來越多難題,要把握好大數據發展的重要機遇,處理好數據安全、網路空間治理等方面的挑戰,和世界先進國家加強交流互鑒、深化溝通合作必不可少。
總之,「數化萬物,智在融合」,構建良好的大數據產業生態,需要多維度做好大數據產業的融合。我們相信,隨著社會各界對大數據融合發展的認識越來越深化,大數據產業一定會快速發展,迎來廣闊的產業空間。
㈤ 未來5年裡的發展趨勢上升的是什麼產業
中國未來5-10年哪些行業比較有前景?
在國外最賺錢的莫屬醫生了,而其中又數牙醫,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部分人民)腰包鼓鼓的了,中國做私人醫生,開牙醫診所會不會有前景?
隨著中國汽車人均保有量大增,私家車成為很普遍的交通工具,未來的5-10年間,做汽車,私家車的汽配維修保養,汽車美容裝飾,改裝前景如何?現在汽車美容行業及開辦的培訓學校專業也趨於白熱化,會不會呈現幾年前計算機專業的那種不合理發展導致初中級人才嚴重飽和的弊病?
還有營養健康師......
個人理財咨詢顧問......
還有哪些行業,大家比較看好?
1.計算機軟體開發商
個人計算機的繁榮創造了「蓋茨神話」,一個個世界巨富從計算機產業中誕生出來。隨著計算機產業的迅速發展,計算機軟體業也呈直線上升之勢。在我國,1995年個人計算機產值高達400億元,其中軟體約佔25%,今年更是有增無減。據資料顯示,以我國目前的硬體配備來分析,PC機總量為200萬台,那麼軟體市場總需求至少達100億元以上,而實際上,我國軟體行業的產值只有4億元左右。在我國,目前約有軟體設計人員198萬,年薪收入在5萬元以上。計算機軟體開發商,愈發成為當今最受人們青睞的職業之一。
2。建築承包商
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每年用於建造房屋的投資一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2%,有的達到30%左右;所形成的固定資產占當年形成固定資產總值的30%。而我國這兩個指標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據預測,我國房地產業要達到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以上,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努力。可以預計,建築承包商在今後的幾十年裡將大有可為。而建築承包商的收入是很可觀的,其個人提成大約占整項工程投資的7%左右,高的甚至能達10%,即承包項目造價1000萬的工程承包商可掙70-100萬元。
3。律師
律師的收入呈跳躍式上升趨勢。一個哈佛大學畢業回國的律師,每年至少能賺到100萬元左右。北京的200多家律師事務所中,律師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者佔90%以上。據有關部門預算,到21世紀初,我國律師將達到30萬到40萬。「懂法律、懂經濟、懂外語」將是21世紀選擇律師的一個標准。
4。體育明星
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足球、網球、籃球等率先進入市場,成立了俱樂部和管理中心。某足球俱樂部隊員平均月薪在3000元至7000元之間,主將的月薪高達一萬元;有時,一次比賽的奪冠獎金可高達100萬元。體育明星這個職業將會更加炙手可熱。
5。注冊會計師
1993年,僅靠6人籌資10萬元創立的北京某會計師事務所,在短短一年後,人員發展到30多人,年收入近400萬元。1996年底,該所已擁有職工100人,業務收入最高一個月達300多萬元。按照國務院規劃,2010年,中國執業注冊會計師將發展到30萬名,從業人員將達到100萬名。
6。證券經紀人
「要想富,先炒股」這句深圳人的口頭禪,如今在全國數以千萬計的股民中早已取得了共識,而與股票同樣具有誘惑力的則是那些身穿紅馬甲、黃馬甲忙碌地穿梭於證券交易大廳里的經紀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的股市也將越來越規范、越來越火爆。因此,證券經紀人的機遇也將越來越多,收入也會越來越高。
7。廣告人
21世紀中國廣告創意大師,不是普普通通的高薪階層。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廣告業普通職員平均月收入約為2500元左右,而在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地,收入超過了3000元,全國廣告從業人員超過600萬人。可以預計,21世紀的中國廣告業將會真正形成知識密集、技術密集、智慧密集的一大產業,廣告人的前景輝煌燦爛。
8。特種養殖(種植)主
「烏龜螃蟹爬上台」,一句民間流傳的順口溜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中國人的餐桌正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而實際上,不僅是餐桌,服裝市場上真絲、毛料大出風頭,貂皮、狐皮、兔皮服裝異彩紛呈;五彩斑斕的羊絨衫、氂牛衫令人目不暇接;各種保健食品、營養液等琳琅滿目,而這均和特種養殖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近年,我國僅出口貂皮換回外匯就高達2.3億美元,許多農戶因養鱉、養蛇、養蜂、養貂而致富的比比皆是。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寵物及花卉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現代家庭。
9。整形醫生及美容師
資料顯示,一個小型美發廳中美發師的月收入平均3000元以上。目前,全國登記注冊的美容機構已逾160多萬,從業人員高達800萬人。中國美容業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步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准。作為一個新興行業,一切都處於剛剛起步階段,但隨著市場的進一步規范、法制的逐步健全,此行業的擇業空間將十分廣闊。
10。公關人
公關曾在中國一度被誤解為專屬女人的職業。其實,真正的公關是一種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如今的公關先生超過半數,與公關小姐可平分秋色。溝通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內容,公共關系作為從事溝通的一門職業,沒有哪一項職業與公關一樣能真切地接觸到時代的本質。
個人認為:作建築承包商有前途!
在中國未來5年我比較看好的行業是:微電子、金融、建築、法律、醫葯、生化。如果你學的專業正好是這幾個,那很好;如果不是也不要緊,你可以考研究生,也可以去做這些領域的市場工作。記住,要做Sales,也要做這些有前景行業的Sales
㈥ 果樹產業的發展趨勢
我國是果品生產大國,經過40多年的發展,我國果品產業已躋身世界果業發展大國行列。我國現已成為世界果品主要供應基地和加工基地,果品產量和產值均居世界前列,果品生產已成為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之一。同時,隨著國內果品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在新形勢下,傳統優勢果品的優勢逐漸縮小,果品總體價格低迷,市場相對過剩,出口創匯較少,市場競爭力不強,果樹產業面臨新的挑戰。
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動能挖掘
隨著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在落實提質增效、降低成本、農民致富、生態優化、可持續發展的方針指導下,我國果樹產業發展很快,尤其是在農民致富、滿足社會供給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果樹產業發展過程中要結合大數據的採集、分析和市場狀況,加強頂層設計,注重資源與生態統一的原則,發揮特色優勢及高檔資源發掘。我們已有的果樹資源非常豐富,果樹產業發展過程中要重視產業鏈的延伸和新產品的開發,挖掘新動能,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產業增值增效。
㈦ 大健康產業未來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大健康產業未來發展的三大趨勢:大數據、互聯網、消費者參與。
一、利用大數據。提到大健康的大數據,首先有一個前提:沒有一次疾病是偶然的。每一次疾病都有一個病因,比如環境,生活習慣,遺傳……在預防與治療並行的大健康理念中,如果能夠把病因找出來就能活得更好。
對於醫葯企業來說,影響到KOL,然後讓他們幫自己進行二次傳播才是最理想的傳播狀態。族群化與社區化為二次傳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醫葯產品本身的特點更使得用戶在購買之前善於傾聽他人意見。
作為社交媒體的微信具有微網站和微社區功能,用戶不僅可以在微信上購買產品還可以直接在社區里進行二次傳播。大健康產業有著巨大的商機,但是俗話說: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沒有找對方向,在大健康這片行業海洋中無法全速前進。
因此,把握大健康行業的發展趨勢才能不偏離行業發展的規律。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能真的可以降低現在的專業知識的門檻,資源與資源之間的門檻,信息與信息的門檻;我們真的能夠進入這樣的時代,這個時代讓我們每一個人和一個智慧系統進行互動,在各種數據和信息的支持下,作出對自己最有利的判斷,真正把生命掌握在自己手裡。
㈧ 當今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十大趨勢是什麼
據國內有關食用菌專家分析,當今食用菌業的發展方向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品種多樣化
目前,我國規模栽培的食用菌有20餘個品種,近年來還有些新品種馴化栽培成功。要在目前品種結構基礎上,積極推廣具較高經濟價值和市場潛力大的新品種。
(2)資源持續化
要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發展菇耳專用林,充分利用果、桑業下腳料及農作物秸稈,擴大袋料栽培;通過對食用菌營養生理及原料成分的分析,研究合理的栽培配方,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菌種優良化
我國食用菌生產仍存在「重產量、輕質量」的傾向,致使一些食用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同時,在菌種選育方面的科研力量較為薄弱,生產品種的更新換代相對緩慢。加快優質、高產、抗病、抗蟲、耐貯等優良菌株的選育,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必由之路。要不斷通過國際交流,引進國外新菌種和先進的育種技術,並開展野生菌種的馴化研究,研究有我國知識產權的菌種。
(4)生產規模化
食用菌生產將由傳統的家庭副業向產業化、集約化轉變,採用合作經營方式,擴大生產規模。有條件的地區要搞「一鄉一品」,走「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有實力的企業可進行工廠化栽培。統一供應原輔料、統一培育供應菌種、統一加工流通,形成規模優勢,提高市場綜合競爭力。
(5)質量標准化
產品的市場流通要與國際市場接軌。菌種和產品質量都要按照行業標准進行檢驗,菌種要實行生產和經營許可證制度;產品要進行注冊商標,零售要有包裝,樹立品牌意識。
(6)管理嚴格化
栽培管理要有技術操作規程,尤其要加強預防雜菌污染和對生產投入品的限制,每個環節建立責任制,嚴格管理。
(7)加工增值化
加大對食用菌加工產品的研發力度,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實現增值,向保健食品、葯用品方向開拓新產品。
(8)市場網路化
主產地區培育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出口創匯;產區建立專業交易市場,在銷往地城市建立批發、倉儲公司,在菜市、超市設立食用菌專櫃,健全信息與市場體系。
(9)菇餐大眾化
廣泛宣傳食用菌的營養及食療價值,開設食用菌專業餐館、連鎖店,在飯店餐館有食用菌菜譜,食用菌進入家庭餐桌,擴大消費。
(10)貿易國際化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擴大產品出口創匯,還可以到國外辦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