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渝經濟圈的發展方向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內的區域經濟合作也進入了快車道。「川渝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不管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名稱如何、具體措辭怎樣,重慶和成都這兩座城市的名字越來越被人們放在一起談論。重慶市的一名官員說:「兩座城市的發展確實是關系中國廣闊西部未來的嚴肅話題,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將是標志性的。」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2003年完成的一項關於西部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確定了西部開發的四個一級經濟帶(區),其中之一就是長江上游成渝經濟帶。報告中說:「在未來5~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系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
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室教授雷亨順提出,以重慶為中心,向西北方向延伸,有成都、德陽、綿陽等城市,「成德綿」是四川省重點打造的產業經濟高地。而成都和重慶距離300多公里,交通便利,兩地之間又有7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中等城市,在區域經濟戰略匹配上呈現出互補和聯動態勢。
2004年2月,由重慶市黨政主要領導率領的近百人的高規格代表團赴成都,與四川省黨政代表團會談,簽署了《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共謀長江上游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議》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等6個方面的具體協議(統稱為「1+6」川渝合作協議),並對「成渝經濟區規劃」給予高度關注,對課題組的工作給予有力的支持。
這樣,成渝經濟區的發展和規劃,已從學術界的研究、國家發改委的倡導,深入到兩省市黨委和政府的實際行動。重慶市社會科學院專家田代貴說:「重慶和成都各自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不容忽視。重慶可側重於發揮西部地區製造業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成都應側重於發揮金融中心和技術創新基地的作用。」
在成都與重慶中間,地理上還隔著資陽和內江兩個地級市。「如果四川省不積極協調好這些地區的工作統一性,所謂成渝合作最終只能停留在會議上和文件上。」當地有官員表示擔心。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將類似情況總結稱為「雙龍頭城市」。這些「雙頭龍」城市,從級別上分別屬於中央直轄市、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其發展項目和投資均在國家計劃單列,相互不存在隸屬關系。由於體制的制約,省級政府對副省級城市不能通過投資施加影響,因而即使在一個省內也無力協調;兩市雖然地理相近,但在發展上各自為政,要素流動受限,甚至互設壁壘,以致在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上重復建設、閑置浪費嚴重。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建議:「加快整合成渝地區,使成都、重慶兩大增長極轉化整合成一條巨大的增長軸,並使此增長軸具有兩個單增長極所不具有的功能。加快改革開放的力度,使成渝迅速成為中國西部高速城市化地區、經濟活躍地區和帶動周邊經濟健康發展的地區。」
英國BBC駐重慶工作的一名西方觀察家認為,成渝共同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註定其城際之間相互依賴的程度相當高,一方壓倒另一方未必是一件好事,而攜手實現共同繁榮則是一個雙贏的結局。不久前的一個事實證實了這一看法: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2005年1月26日宣布,該行已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將重慶和成都代表處同時升格為分行。
2. 成渝經濟圈的具體概況
成渝經濟區涵蓋了重慶市31個區縣和四川省15個市,總面積20.61萬平方公里,人口9840.7萬,GDP總量約1.58萬億元。
四川15個市分別為成都、南充、德陽、綿陽、眉山、資陽、遂寧、樂山、雅安、自貢、瀘州、內江、宜賓、達州和廣安。
重慶31個區縣除了包括萬州、涪陵、渝中、江津、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等23個區縣在內的1小時經濟圈外,還包含了渝東北的萬州、梁平、豐都、開縣、墊江、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等8個區縣。
按照規劃,未來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西部大開發的增長極和經濟高地,國家重要的先進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內陸開放示範區和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區。
在具體發展中,成渝經濟區的空間布局將依託中心城市和長江黃金水道、主要陸路交通干線,形成以重慶、成都為核心,沿江、沿線為發展帶的「雙核五帶」空間布局。
3. 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優勢條件
1,目的:
成渝經濟區是西部經濟總量最大、經濟水平最高的區域。成渝經濟區是整個西部大開發最重要的部分。
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大開發新的引擎,能夠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
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經濟區,雖還不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經濟區成熟,但從全國戰略布局看,成渝經濟區卻具有東部沿海經濟區無法取代的戰略地位。成渝經濟區地處我國核心地帶,是國家的戰略後方基地,有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基礎,重大裝備製造業基礎,以及正在快速發展的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這一地位是別的地區無法替代的。
加速成渝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
促進成渝地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2,帶動地區:
成渝經濟區是以成都,重慶兩市為中心,主要包括:重慶(市區)、成都、雅安、樂山、綿陽、德陽、眉山、遂寧、資陽、宜賓、瀘州、自貢、內江、南充、廣安、達州、廣元、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廣漢、什邡、綿竹、江油、峨眉山、閬中、華瑩、萬源、簡陽以及重慶的江津、合川、永川等33個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
成渝經濟區向周圍輻射可以帶動貴州、雲南、西藏、甘肅等省和自治區的發展。
4. 成渝經濟區對四川經濟的影響
你好,該經濟區的定位則是要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努力將成渝經濟區建成繼長三角、京津豫、珠三角之後的中國第四個增長極。
經濟區建成後,兩地將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共同培育和建設國家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高技術產業基地、清潔能源基地、國防科研產業基地,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在區域內產業整合,優化產業布局,構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加強互相協調,共同爭取國家重大產業項目的布局將是經濟區產業分工協作的重要任務。
以重慶、成都兩個特大城市為龍頭,以成都及綿陽等14個沿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黃金水道的市和重慶1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為載體,共同爭取成渝經濟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共同爭取國家編製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成渝經濟區建成國家新的增長極。重點發展成渝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意志,被明確寫入《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這無可爭議的三大增長極,在過去20多年引領著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這三大增長極,無一例外地落在東南沿海。在遼闊的西部,誰能承擔起「引擎」重任,成為國家新的增長極?成渝經濟區是西部唯一具備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這里,每萬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水平多1.49座,比全國平均水平多1.03座;這里,每平方公里產出350萬元,比全國高出227萬元,比西部高出316萬元。成渝經濟區經濟密度是西部平均經濟密度的14倍,是西部最發達區域。成渝經濟區目前佔全國經濟總量的5%左右,通過5-10年的跨越式發展估計能佔到全國經濟總量的10%左右。達到10%或更多的時候,這個經濟區域就將成為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的新的增長極。
而成都市作為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都市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的重要中心城市,也將迎來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這次國家設立成都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於進一步發揮成都特有的經濟優勢、科技優勢、市場優勢和生態優勢,強化成都的帶動功能和輻射作用,加速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區相呼應的成渝經濟區的崛起,完善國家發展戰略的空間布局,促進區域間的協調發展,都將起到重大作用。
最後附上2009年四川省GDP總量14151.28億,全國排名第九。
5. 成渝經濟區的重要意義
西部大開發新引擎——規劃中的成渝經濟區約20.6萬平方公里,包括四川15個地市和重慶31區縣,區域總面積2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和GDP總量均佔西部地區的近三成。「成渝經濟區是西部經濟總量最大、經濟水平最高的區域。」成渝經濟區是「整個西部大開發最重要的部分」。
此番定位得到四川各方面的認同。成都市副市長傅勇林代表認為,成渝經濟區之所以備受關注,在於「成渝經濟區的命運決定西部的命運,而西部的命運緊系中國的現代化。」「通過區域發展,將縮小整個西部與東部的差距」,廣安市委書記王建軍代表說。「這也是成渝經濟區建設能夠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基礎」,李亞平代表說。
就在兩會召開前夕,國家相關部委在成渝經濟區規劃初稿的基礎上,分赴四川多個市縣調研,以求進一步完善。調研已結束,規劃編制進入最後階段。
加速經濟一體化進程
「廣安為重慶工業配套的企業涉及8個行業251戶,隆創動力、銀鋼凸輪等一批重慶知名企業將生產基地和總部遷至廣安。」王建軍說。「我們從重慶引進投資約10億元的紡織產業、投資近9億元的農機產業;我們和成都共建了成資工業園。」資陽市市長羅勤宏代表介紹。
2009年10月27日,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一極一軸一區塊」建設推進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環渝的達州、廣安、瀘州等市成為重慶的「菜籃子」,引進重慶的「車輪子」。
「成渝經濟區加速經濟一體化,打造西部增長極,已經蓄勢待發。」楊慶育代表透露,下一步兩地還將重點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要素無障礙流通大通道、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對接平台、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機制、跨行政區政策體系等「六大共建」。
眼下,成渝兩地已經在交通基礎設施上開始了牽手之旅。包括渝遂高速、成渝城際列車、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鐵在內的已建成和規劃在建鐵路、高速公路近10條,按照雙方的規劃,未來,成渝之間將有9條通道連接。
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與成都和重慶兩個特大城市相比,兩「極」之間的若干城市更急於在成渝經濟區內找到位置。「不追求大而全,要找准自己的優勢資源,錯位發展,相互補位。」李亞平代表說,區域合作,產業布局將決定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的定位是成渝經濟區內的新興工業城市。」羅勤宏代表說。「遂寧正在大力建設成渝經濟區的次級物流中心,爭取把成遂渝現代物流示範發展帶納入國家《成渝經濟區規劃》。」中國西部現代物流港已完成總投資11.42億元,對於「物流港要達到30億元」的目標,胡昌升代表信心十足。「廣安的天然氣、水泥、農副產品都具有優勢,可以服務重慶,承接重慶的產業轉移。」王建軍代表說。
「在這個過程中,成都和重慶必須承擔起領跑者的角色,帶動整個成渝經濟區的發展。」成都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洲代表的觀點是:成渝的發展水平要保持彼此匹配,才有持續合作的動力。
6. 成渝經濟區產業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一)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產業結構定位和發展方向不相適應
成渝經濟區有許多可以互補的優勢資源,近幾年來川渝兩省市也積極採取了諸多的措施和行動促進雙方資源的整合互補,但由於兩省市行政區劃的分割,自身相對狹隘的利益導致資源的整合力度不夠,產業結構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趨於雷同,與自身資源不太適應。
比如在汽車製造業領域,重慶直轄後,汽車、摩托車工業快速發展,具備了形成西南汽車、摩托車工業生產基地的良好條件,而四川的汽車製造業幾近消失。若有了良好的市場協作,重慶可以整車生產為主導,而四川則可以在零部件生產上與重慶搞好配套,形成汽車摩托車生產的良好協作鏈條。可四川卻沒有著眼於汽車零部件生產配套企業,而是引來豐田和一汽;據調查,重慶長安集團目前幾百家配套企業一半來自重慶本地,另一半則來自江浙,幾乎沒有四川的企業。
(二)區域間資源配置有待調整,經濟發展活力不足
資源要素向何處流動,怎麼組合,一般均受經濟利益支配。成渝經濟區在資源上佔有很大的絕對優勢,但受到經濟利益的支配,區域配置不夠合理,從而導致區域經濟發展活力不足。就人力資源配置來講,由於各種區域政策、環境等的影響,高端人才絕大多數選擇了四川地區,從而促進了四川高新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而重慶有自然地理環境以及政策的差異,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抑制了地區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發展。
(三)各種要素市場的發展還有差距
成渝經濟區在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以及技術交易市場等方面發展還存在差距。如,上市公司數量,四川在西部地區名列首位;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性、用工的工種限制上以及高技術人才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時技術市場交易總量差異也很明顯。
(四)一些重點行業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
各行業內的企業規模和布局直接影響著區域大市場的形成,特別是一些重點行業企業的規模、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形成發展和壯大。如,作為成渝經濟區重點發展的汽車、摩托車及零部件產業,在企業的規模上絕大多數屬於中小企業,而且在產業布局上趨於分散,川渝兩省市都在競相發展汽車、摩托車研發配套企業,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產業集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汽摩及零部件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形成與整合。
(五)政府對市場體系建設關注不夠
成渝經濟區內部分地市(區縣)政府對市場體系建設的認識不足,關注不夠,支持力度小,也制約了本地區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健全。由於成渝經濟區內的主要地區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對於工業和農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比較重視,將較大比例的資源配置到工農業領域,而對於服務型經濟的發展還沒有足夠的意識,存在比較嚴重的「重工輕商」和「重農輕商」的問題。
7. 成渝經濟圈的基本信息
成渝兩市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方面優勢明顯,對成都平原地區的中小城市起著重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重慶製造業基礎雄厚,工業水平較高,又是西南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向東可與武漢城市群相接,向南經過西南出海通道與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緊密相連,成為西南地區連接華中、華南地區的樞紐。
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早已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卻至今尚待進一步成長,成渝這一對雙子星城始終難以融合為一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渝兩市並未憑借地理相鄰、優勢互補、交通順暢的有利條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關系,競爭遠大於合作,離散遠大於聚合。經濟上的分離使成渝兩市只能孤軍奮戰,彼此都喪失了很多發展機遇。
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相比,成渝經濟圈的特徵和優勢不夠突出有其歷史、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淵源、人文差異、行政沖突往往成為人們議論的重點,然而另一個被人忽視的重要原因則在於其區域形成機制上的缺陷。經濟區域的形成機制源於兩方面:
一是政府組織協調。在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的形成過程中,政府組織、規劃、協調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行政區域的界線有可能導致行政要素和經濟要素的沖突,這種沖突只能通過政府之間的協調來化解。
二是區域經濟之間的自組織的充分發育,即通過經濟活動在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及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之間的空間聚集與擴散,使中心城市與中小城鎮和經濟腹地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實現結構調整、功能轉換和空間形態的變化,自我診斷、自我完善,以適應環境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要素的空間優化配置。
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於其不斷增強的區域經濟自組織功能。而成渝地區在形成上述兩種機制方面仍十分孱弱。一方面,成渝地區從未被高層政府設定為一個特定的規劃區而實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調控與統一規劃,以促進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成渝兩市的空間互補作用能力弱,區域自組織機制沒有形成。雖然重慶、成都的城市規模、綜合經濟實力居西部前列,對中小城鎮及區域的輻射影響最大,但成渝兩市之間畢竟相隔300多公里,兩市的影響力范圍也還遠未強大到在空間上相互重疊或呈連續分布。成渝鐵路的建成通車實現了人口與物資在兩個城市之間的可移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間運輸成本,但時間成本仍然很高,500公里的鐵路線要花10小時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雖然大大降低了兩地的空間距離(成渝高速公路全長340公里)和時間成本(只需3至4小時),但公路運輸在准時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適性以及費用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使其難以成為城際快速交通的主要運載工具。由於空間可達性尚不足以保證在成渝兩個中心城市之間形成一定的通勤流,進而沿成渝交通軸線形成密集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因而成渝兩市以物質、人員、服務以及信息交換為特徵的空間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還有,成渝交通軸沿線上城鎮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等級相近、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在成渝兩市之間難以形成中介作用。空間距離較長、交通軸線的等級不高、軸線上點的規模偏小,導致成渝一線區域經濟活動的自組織能力弱。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與輻射帶動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密集區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最富經濟活力和增長潛能的區域。著名學者於光遠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未來國際競爭的主體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而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經濟的飛速發展,充分體現出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顯示出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的集聚效應與規模效應,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發展潛能。
國家發改委將川渝經濟區納入了國家「十一五」前期規劃,意味著成渝經濟圈首次進入了中央政府的視野,成渝兩市經濟的融合終於納入了政府的規劃,這為兩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機遇,必將進一步推動成渝兩市的合作與發展。
成渝兩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求得更大發展,就必須在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動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補,形成要素市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城市化進程以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發展。 (1)高層政府的規劃組織。作為一個經濟區域,成渝經濟圈的空間范圍必然跨越現有的行政區域范圍,因此,成渝經濟圈的構建顯然不能離開城市政府之間的協調組織,尤其是高層政府的介入。
(2)成渝兩市之間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成渝兩市經濟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程度,直接取決於兩個城市之間的空間可達性,以及從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資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
(3)在成渝兩市空間相互作用中承擔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發育形成。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於成渝兩市的中間地帶。當川南城市群發育成型,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四個城市呈現出分工與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態勢,將具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激活成渝城市發展軸線,影響和改變成渝一線產業的空間集聚與整合以及貨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動,節省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從而增強成渝兩市的空間相互作用。
8. 成渝經濟圈的未來發展方向
繼 珠三角 長三角 環渤海 京津帶 中國第四大經濟區,未來發展前景可觀,中國現代裝備製造 化工 電子信息技術……製造基地。未來將有很多企業工廠搬到四川重慶;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