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我國各大城市第一產業發展

我國各大城市第一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6 10:04:11

① 結合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談談我國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道路選擇及其對策研究 關鍵詞: 城市化;道路選擇;思考基點 摘要:城市化過程中,硬性地在大、中、小城市發展道路中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都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風險,最終將吞噬城市化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階段性成果,建立一個思考的基點和基本的分析框架將對政府決策、學界理論探討、城市發展規劃以及社會協調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關鍵詞: 城市化;道路選擇;思考基點 問題的提出 城市化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它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和持久的動力,對於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直接產物,城市化以工業化為前提,工業化的發展又推動著城市化的進程,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正在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來說,城市化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1989年,我國制定的《城市規劃法》第4條明確提出:「國家實行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針,促進生產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毋庸置疑,這一方針對我國的城市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和問題。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提出:建議修訂《城市規劃法》第4條「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提法,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約束條件下的大城市確定不同的環境容量,制定不同的發展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向國際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密切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我國沿海地區幾個大都市帶的形成;通過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提高各類城市對新增人口的吸納能力;積極探索促使鄉鎮企業適度集中發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以此作為帶動小城鎮發展的主要手段;改革小城鎮建設的投資體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鎮建設投入機制。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十五」計劃研究課題組認為,「十五」和更長時期內我國城市化的方針應該是,按照市場規律和規模經濟的要求,適應產業升級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積極、有序、全面、協調地發展各類城市。合理發展大城市,大力對中等城市擴容,積極穩妥地發展小城市,使城市化與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之間建立起符合發展規律的內在聯系,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條件和更加優良的生活空間。 可以看出,城市化發展道路的選擇,總是處於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但同時也不難發現,在探索過程中,總缺少一個基本的思考基點和分析框架。這一基點和框架的缺失,使得近幾年的城市化發展道路的選擇出現很多的失誤或進入難以自拔的陷阱,在學術界引發了許多不必要的爭論,本文首先盡量建立一個思考的基點和分析框架,然後具體解釋城市化發展道路選擇的幾點困惑。 思考基點和一般的分析框架 這幾年,盡管很多學者、城市研究專家、政府管理部門都在探求城市發展道路的選擇路徑,並提出了許多具有開創性的觀點,但似乎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其中缺乏一個共同的思考基點和基本的分析框架,本文試圖在這方面作出努力,提出一個較為詳細的思考基點和分析框架,並利用其來分析當代中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選擇問題。這個思考基點和分析框架如下: (1)城市化過程中應盡量規避城市化所引發的城市與鄉村的社會區隔。城市化過程要考慮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的現狀,要考慮我國億萬農民對城市文明的追求和心理承受能力,也要考慮我國耕地極為稀缺的現實以及我國農村人口的遷移成本。農村集聚了中國大部分人口,城市化過程和資金投入不應該屏蔽農村的發展和農村生態,更不應該以犧牲社會公平、犧牲農業為代價發展城市化,應建立在不拋棄農村,應建立在城市與農村居民社會認同、社會信任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資金的配置和流動偏好,受市場經濟和政府行為的影響,而城市的集聚效應和經濟啟動效應,必然會吸引市場和政府的資金配置,這種行為必然帶來對農村經費投入的減少甚至缺失。近幾年,我國的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但城市的邊緣地帶和廣大的農村出現明顯的凋敝,城市化後面是鄉村的凋敝,農村很多地方很少看到年輕人,有些村莊成了空殼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普遍破壞失修,農業基本上成為一個無利可圖的產業,農業認同的缺失、信任建構紐帶的斷裂都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平,就會加劇農村和城市貧困人口的社會排斥和邊緣化。② (2)城市化過程應把區域性特點和差異、區域性發展水平、時空的跨度大小納入城市化考慮的范圍,同時也應考慮城市的個性、城市的功能或潛在性的發展前景、城市的人口吸納能力和承載能力,每一個城市的合理發展都應當與自身條件特別是自身的經濟基礎、綜合實力與發展潛力基本一致,不能操之過急,盲目求大,漠視區域性特點而片面追求城市的規模或片面強調控制或放任大城市的發展都是危險的。 (3)城市化的過程和道路選擇應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和不斷創新,關注實踐過程的突生性質,找到一種接近實踐狀態社會現象的途徑,而不能用非實踐的精神和方式對待城市化實踐本身,加強城市化的本土和實踐研究,預期選擇與延滯效應和破壞性後果才能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 (4)城市化過程應考慮其所帶來的社會溢出負效應是否嚴重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考慮其社會溢出負效應的消減和規避成本的大小與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經濟的關聯性,應注意城市化的生態平衡規律。經濟活動、城市建設會不同程度改變自然環境,不利的改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構成對環境的破壞。環境問題對經濟和城市化進程是一個限制因素,被破壞的環境會提高經濟活動的成本,影響城市質量,阻礙城市化的進程。因此,經濟發展、城市化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是生態平衡規律問題。遵循規律就會使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四者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市的內部結構、空間范圍要求必須對每一個城市的人口結構、用地結構、產業結構、環境結構、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進行分析,注意城市本身的支撐體系能否達到穩定、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5)城市化過程要考慮城市經濟規模凈收益和農村的改革與發展,應考慮其所帶來的社會溢出負效應是否最終吞噬或耗盡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溢出正效應的可能性大小,所以過分追求短期期的經濟效益與成就都是不可取的。 (6)城市化戰略不能停留在量的提高,即片面強調城市的發展規模、人口的比重的增長和農村人口向城市的空間轉移,應該重點強調城市化的質,即產業結構升級、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改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環境效益的最優,以實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7)城市化過程應對城市本身的歷史基礎、發展特點、產業趨勢與發展方向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既要有戰略眼光,也要實事求是,對於城市發展的區位作用、優勢條件分析,不能過分誇大,要有歷史的全面分析,以及城市之間的互補分析。沒有條件的或條件不足的一些沿海港口城市不要去盲目追求「國際化大都市」或建設「香港式」的國際港口城市。 (8)城市化過程應加強對城市化本身規律性特別是內在動力機制的探討和尊重,習慣從政府的角度去「安排」城市化道路,勢必會引起未來城市化戰略選擇和實踐的混亂甚至失誤。我國城市化的真正障礙是城鄉分割的制度安排和城鄉收入與消費的巨大差別,我國的戶籍制度將戶籍人口分為農業戶籍人口和非農業戶籍人口,不同戶籍的人口在福利制度、就業安排等方面都有重大差別。這種政府控制城市化進程的行為與制度都是違背城市化本身的規律性和內在動力機制的。 (9)城市化過程應是由市場主導型的城市化戰略。要充分發揮市場的選擇作用,讓市場機制引導和調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方向、規模和方式,並促進各種城市化主體按照其利益需求和相互關系自主發展,相互協調。 (10)城市化過程應綜合考慮幾個發展制約因素,城市發展與用地、城市布局和行政區劃、城市建設的資金渠道、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城市(鎮)經營能力、人口的吸納和承載能力、就業的發展空間、環境容量、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系、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環境、生產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同時充分兼顧農村綜合發展需要,促進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同時在城市化過程中,一方面把提高工業化水平,促進社會經濟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立足點,作為核心內容。離開發展經濟談城市化,只能偏離方向。另一方面應加強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市功能的轉變。如果城市設施滯後於經濟發展速度,滯後於城市規模的擴張,必然會帶來「城市病」。還要實現城市經濟結構轉變,合理布局產業結構,孤立地談發展大城市或小城市都難以達到目的。 基於以上的思考基點和認識框架,作者認為,城市化過程中,偏離和漠視這一基點,硬性地在大、中、小城市發展道路中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都將會帶來巨大的社會風險,最終將吞噬城市化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階段性成果,將使得城市化的道路選擇陷入一個不能自拔的陷阱和另類怪圈。這一思考基點和分析框架將對政府決策、學界理論探討、城市發展規劃以及社會協調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理論分析:有待解決的幾點困惑 一、大城市的發展:是控制還是放任 大城市具有產業投入空間集中、區位突出、專業化水平較高、科技開發能力很強的特點,因此會產生明顯的聚集效應,具有形成資源空間配置的優化趨勢,形成具有經濟啟動力與聚集力的第二、三產業的形成,從而帶來更高的規模收益、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強的科技進步動力和更大的經濟擴散效應。大城市確實外部成本較高,但規模合理的大城市有良好的聚集效應,由此帶來的規模收益明顯超過外部成本,經濟效益遠遠高於中小城市和小城鎮。③大城市比小城鎮更能節省土地,可以吸收更多的鄉村和小城鎮人口,將會為國家節省大量的土地資源。大城市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只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資金迴流機制,用於大城市建設的巨額投資就會得到充分的回報,不會給政府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加速城市化和發展大城市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導致收入水平的更快提高,縮小城鄉差別,有利於社會穩定。制定更加完善的發展大城市的方針,城市化方針的側重點應該是發展具有合理規模的大城市,帶動其他規模較小的城市和鎮的發展,並利用規模較小的城市和鎮的發展分解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負效應,形成合理的城市結構和網路。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提出: 「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政策提出質疑,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約束條件下的大城市確定不同的環境容量,制定不同的發展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向國際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密切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系,促進我國沿海地區幾個大都市帶的形成。通過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提高各類城市對新增人口的吸納能力。④ 但是發展大城市意味著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城市貧民窟,帶來高失業、高犯罪等社會不穩定因素。發展大城市需要巨額的基礎設施投資,給政府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中國現有的城市在城市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基礎設施的建設、社會保障和公用事業的供給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在這種條件下擴張現有的城市,將造成城市生存環境的惡化。⑤城市在接納新增人口的設施和能力已經嚴重短缺,難以在短期內消化大量的農村人口,尤其嚴重的是,大城市的迅速發展必然引發與中等城市、小城鎮之間在空間和資金勞動力競爭下的選擇利益沖突,空間競爭和區位競爭必然引發生產要素在空間配置上的不合理,因為資金與勞動力生產要素總是流向預收益較高的產業部門,企業同樣將選擇聚集經濟最顯著的區位,這必然導致中小城鎮付出慘重代價的可能性,犧牲中小城鎮發展大城市在中國是不合理的。 事實上,大城市具有強大的集聚效應,具有綜合效益的優勢,具有規模經營和啟動經濟發展的巨大潛能,同時,大城市本身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比較大,能緩解城市化過程中面臨的人口膨脹壓力,而且還有助於進一步促進工業化,加快的三產業的迅速發展,為中小城鎮出現的環境保護與生態控制提供巨大的契機。因此,人為地控制大城市的規模是有失偏頗的。但我們也應警惕盲目發展大城市的危險,發展大城市應充分考慮區域性特點和差異、城市用地問題、環境容量、人口承載能力、基礎設施水平等因素,同時,大城市的發展應考慮農民和流動人口對城市文明心理追求的承受能力,不應該犧牲和放棄農村和農業的發展為代價,利用中小城鎮和農村來分解大城市的負效應是錯誤的,控制和放任都是不可取得,也是危險的。 二、中等城市的發展:是擴大還是阻滯 中等城市的發展有著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中等城市分散性較嚴重,傳統工業特點較強,發展成本較高,比較優勢下降,產業比較單一,缺乏替代產業,加上產業層次底,缺少自我發展能力。同時,中等城市區域性較強,政府難以宏觀調控,加上壟斷性較強,受地方資源條件的影響較大,往往形成盲目性生產,發展缺乏規劃,會帶來嚴重的重復生產。同時,重點放在中等城市的發展勢必加劇資金的擴散,難以形成全國甚至全球性的集聚效應,難以提供啟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對現有產業的結構調整、技術改造、規模重組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開發有難度,加上市場的有限性,使得市場缺乏對新技術的靈敏度,限制了全球性的現代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對規模要求大、資金要求集中的現代尖端企業和大規模生產的企業的發展是致命的,這遠遠不能適應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中等企業的發展難以成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大動力,因此,片面追求中等城市的發展而放棄發展大城市是不可行的。 但現實是中國人口眾多,有巨大的農村人口,區域間發展的水平和差異較大,工業化水平低,而僅僅去發展幾個大城市,無法吸收巨大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無法實現自然與人口資源的充分利用,大量的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必將會帶來極大的遷移成本,而且會給大城市帶來巨大的「城市病」,中等城市兼具小城鎮和大城市的優點,又能相對地規避小城鎮規模不經濟現象;又能兼具部分大城市綜合效益優勢,避免大城市面臨的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就業困難、環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困擾,減輕大城市的擴容壓力。中等城市是大城市滋生的搖籃,是大城市與小城市聯系的紐帶,中等城市更能適應區域性特點和區域性差異,更能實現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同時,中等城市更具靈活性和包容性特點。但如果追求中等城市的發展而放棄大城市的發展或者甚至控制大城市的發展同樣同是危險的 中等城市的發展不應該受到阻滯,根據區域性特點,認識區位優勢,明確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政策,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只要沒有犧牲大城市的發展,可以鼓勵擴大中等城市的發展,可以適當優化中小城市功能分工,創建和培育城鎮品牌,導入新型產業模式,擴展產業鏈,以及扶持新主導產業,培育中等城市發展的創新機制,發展有特色的區域經濟和合理的城鎮體系,同時聚集互補性質的優勢,完善城市區域性與專業性的聚集優勢。中等城市應以城市化為動力,促進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體化。同時優先發展基礎設施,提高中等城市的綜合發展能力,以優勢產品為龍頭,促進產業的集約化,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規模結構。加強中等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發展的環境容量。提高城鎮社會發展水平,建設具有現代文明和區域性特點的新型城市,多渠道動員各類要素資源,增強城市經營能力。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十五」計劃研究課題組認為,「十五」和更長時期內我國城市化的方針應該是,按照市場規律和規模經濟的要求,適應產業升級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積極、有序、全面、協調地發展各類城市。合理發展大城市,大力對中等城市擴容,使城市化與工業化、市場化、國際化之間建立起符合發展規律的內在聯系,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條件和更加優良的生活空間。 三、小城市的發展:是培育還是拋棄 發展小城鎮有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我國的小城鎮,絕大多數仍然處在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文化落後、技術水平低、投資分散且效益低下的狀態,片面強調發展小城鎮,必然造成亂占亂用土地、重復建設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等嚴重問題。在小城鎮,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難以得到根本改變,小農經濟的社會結構仍然難以打破,對外來人口仍有排斥力,不能把中國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希望和重任寄託在小城鎮的發展上。⑦小城鎮缺乏足夠的產業聚集效應, 集聚能力低,集聚效益差, 綜合經濟效益差,對投資的吸引力有限,而且資源利用效率低, 對農村人口的吸納力非常有限,不應對它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寄予過高的期望。如果主要依靠鄉鎮政府投資發展小城鎮,還有可能進一步導致政企不分和投資無效益的老毛病。 但是由於我國在體制的城鄉二元結構沒有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還面臨著許多障礙,現有的城市無法承受農民進城的沖擊,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城市的失業問題正變得日益突出。大量的人口湧入,勢必加劇就業壓力,並可能產生嚴重的社會矛盾,加上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和公用事業的供給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缺陷,在這種條件下擴張現有的城市,將造成城市生存環境的惡化。大城市的盲目擴張,勢必形成嚴重的「城市病」,導致城市貧民窟蔓延,城市環境惡化,社會犯罪率上升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於小城鎮地緣關系緊密,農民進入小城鎮比進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小城鎮的發展可以把城鄉兩個市場較好、較快地連接起來,培育和開拓農村市場、擴大國內市場需求,迅速地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由此大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消化城市化過程中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⑧使大量的農民迅速非農化,較快地進入低水平的城市化階段,而後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緩解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進而促進農業規模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長,同時又可以緩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脹的壓力。 發展小城鎮也符合我國建設資金短缺的國情。從資金投入的角度看,小城鎮在吸收農業勞動力上比大城市更有優勢。並且,鄉鎮企業對小城鎮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也使小城鎮的發展無需過多依賴國家的財政投入。 事實上,對於小城鎮的發展,我們不能採取偏激行為,應根據區域性特點,適當培育小城市的發展,不能因為其缺陷而拋棄小城鎮,我國小城鎮的發展更應該走出小城鎮數量擴張的誤區,推進城鎮體系升級;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增強城鎮經濟競爭力;積極推進人口進入政策創新,促進人口向城鎮集聚;積極推進以科學規劃為指導的宏觀調控,保證城鎮發展健康有序;積極推進城鎮建設市場化,提高綜合開發和建設效率。 結語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道路選擇,沒有必要局限在「大小」之爭, 單純強調發展「大」或「小」都不太切合實際。⑨中國巨大的農村人口,實現城市化的目標,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共同分流,那種人為地控制某一類城市的發展是不可取的。加上中國人多地廣,地域差異性大,工業化水平低,不可能採取單一戰略模式去解決城市化問題,這就要求應從我國城市的實際出發,根據區域性特點和差異、區域性發展水平、城市的環境容量、人力資本積累的大小、社會溢出負效應的社會風險、城市農村的生態平衡機制,根據城市的個性、功能和潛在性的發展前景,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標逐步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並舉以及它們的協調發展, 選擇多元模式的城市化將是中國城市化的客觀要求。事實上,我國的大中小城市都應放開,政府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人為地限制某一類城市的發展,而鼓勵另一類城市的發展。 因此,各級政府加速城市化的工作不是把人和企業人為地向城裡推,去片面追求城市化的規模,而是要加速改革,加速掃除城市化的一切人為的障礙,加速創造城市化順暢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 加速工業化進程,同時推進信息化,為城市化奠定經濟基礎,重新思考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構建合理的城市規模結構,建立現代化的城市經濟體系,支撐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把現實生活中城市化的巨大潛力釋放出來。 我國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性發展條件具有較大的異質性,面臨的主要矛盾、區域性特點也不盡相同。東部地區的城市發展要與提高集聚效應、經濟啟動效益結合起來,開發大城市的聚集動力,優化資源空間配置,形成具有規模的具有經濟啟動力和聚集里的第二、三產業區位的形成,從調整大城市體系的空間結構入手,以提高城市化質量為目標,發展大都市帶,以此作為接近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中部地區應致力於擴大吸納農村人口,要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積極引導、鼓勵大中城市的規模適度擴大,大力發展小城鎮,具備發展大城市的應注意資金和政策的傾斜,使中部地區成為提高我國城市化水平的主戰場。而西部地區的的城市化應定位於「大城市、小城鎮」,通過人口和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大調整,形成具有區域性特點的互補優勢、比較優勢以及選擇優勢,形成與生態環境相適應的城市布局模式,要依託現有的大中城市,在少數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形成較大的人口集聚核心。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戰略的選擇上,應避免出現個人偏好,提出以什麼樣的規模的城市作為重點來規定城市化道路的主張,尊重城市化本身規律性特別是內在動力機制,否則,如果習慣從政府的角度去「安排」城市化道路,勢必會引起未來城市化戰略選擇和實踐的混亂甚至失誤。中國的城市化戰略選擇必須超脫以城市規模來決定城市化方向的思維定勢。最後作者認為,中國未來城市化戰略的正確選擇應該是由市場主導型的城市化戰略。要充分發揮市場的選擇作用,讓市場機制引導和調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方向、規模和方式,並促進各種城市化主體按照其利益需求和相互關系自主發展,相互協調。 參考文獻 -------------------------------------------------------------------------------- ①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關於「十五」時期實施城市化戰略的幾個問題,《宏觀經濟管理》,2000年,第4期。 ② 孫立平,資源重新集聚背景下的底層社會形成,《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1期。 ③夏小林,王小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分析,《改革》,2000年,第2期。 ④溫鐵軍,中國的城鎮化道路與相關制度問題,《開放導報》,2000年,第5期。 ⑤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關於「十五」時期實施城市化戰略的幾個問題,《宏觀經濟管理》,2000年,第4期 ⑥杜平,史育龍,高國力,關於促進我國農村城市(鎮)化及中小城市綜合發展的若干思路,《經濟工作者學習資料》,2000年,第20期。 ⑦季建林,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主要問題與出路,《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年,第1期. ⑧柳思維,關於發展農村小城鎮與加快中國城市化的若干問題,《湖南商學院學報》,1999年第5期。 ⑨劉茂松,我國農村城市化的戰略思考,《經濟學動態》,2000年,第8期。 The Models choic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 ResearchPAN Ze-qu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brings forth the basic point in the choice of the models. It also expresses the viewpoint that making explicit decision which kinds of the city should be put in a privileged position is unfeasible. We should put a lot of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such as the district characteristics,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in the developing models choice, the variety of the achievement mechanism, which therefore, will exert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the models choic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② 第一二三產業如何影響城市化發展怎麼去想這個問題

第一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其范圍各國不盡相同。一般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和採集業。第二產業,是傳統產業經濟理論中對產業劃分中的一個產業部門,指以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提供的產品(原料)進行加工的產業部門。第三產業指的是服務業,產業的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很大,城市化就免不了要工業化,增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削減第一產業,第二和第三產業則就近於城市的地理位置等,比較復雜,我就不多說了,畢竟這里是星際吧。城市化開局,單兵營雙開,VF跑四輛火車,接隱形女妖騷擾,三基地放下去爆坦克,出渡鴉等

③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材料一 2011年我國明確提出:「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


(1)人口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數量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城市等級體系完善。(答對其中三點3分)
(2)①⑤⑥(3分)
(3)蘇州發展速度快於嘉興;蘇州經濟發展水平高於嘉興產業發展政策;產業基礎;與周邊城市聯系;交通條件(通達性)(4分)
(4)加強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完善與加強交通及信息網路;減少行政壁壘;提高區域城市化水平;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活動。(答對其中三點3分)

④ 我國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指

一二三產業結構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主導產業是不同的。產業結構在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階段,將明顯呈現出一產持續下降,二產穩中趨降,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的趨勢,且第三產業的比重將超過50%。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具有普遍性。按照我省「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發展目標,我省到2010年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8:55:37,二產仍大大領先於三產,在國民經濟中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對此,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分析:同是人均GDP3000美元,其內涵卻不同。通常情況下,構成GDP的大盤子里主要包括投資和消費兩大塊。同樣是3000美元的人均GDP,有可能是2000美元進行了投資,而消費只佔了1000美元;也可能是2000美元給了消費,而1000美元用於投資。這樣造成的結果完全不同:投資佔比例過大必然會造成消費的減少,從而抑制第三產業的發展。據了解,我省經濟中,投入大、周期長的採掘業、加工業等重工業比重一直過大,其對投資的依賴性很大,使投資性的加工業發展迅猛,而依賴於消費的第三產業因需求不足而導致發展乏力。還有一點不能忽視:我省資源性加工業比例較大,提供的都是中間產品,而不能直接變為消費品,無法發揮對消費的引導刺激作用。如果以輕工業為主,則會因為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而刺激消費。張衛國形象地打了個比方:如果一個地區服裝業極為發達,人們穿靚麗服裝的追求就強,而新衣在身,很自然想去歌廳唱唱歌跳跳舞,從而刺激三產的發展。對於這一問題,省委、省政府早就有清醒的認識,規劃綱要(草案)中特別提出了加快服務業發展的重大部署,強調「十一五」期間,將把消費需求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和宏觀政策的著力點,促進投資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變。但產業結構的轉變需要一定的過程,必須遵循其自身的規律。張衛國指出,依照我省的現有條件,第二產業競爭力正處於進一步增強的態勢,「十五」期間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高於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1.5%,這一勢頭在「十一五」仍將繼續。因此,綱要中制定三產比例目標是切合實際的選擇。一二三產業結構問題,需要遵循經濟規律在發展中逐步解決。我省一二三產業結構的問題,還通過另一個方面表現出來,即城市化的相對滯後。按照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目標,今後5年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將每年增長一個百分點,「十一五」末達到50%。根據國際著名的「錢納里理論」,當人均GDP為500美元、800美元、1000美元和1000美元以上時,城市化水平分別為52.7%、60.1%、63.4%和65.8%。參考國外經驗,人均GDP3000美元階段,城市化水平通常高於60%。從這一數據看,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我省城市化水平相對遲緩。形成這一局面,除了長期二元結構造成的慣性制約因素外,其實與經濟結構中二產相對過強、三產相對過弱是一致的。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城市之所以產生,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可以提供有效的服務,因此,服務業是現代城市最重要的產業內容,也是提供就業機會潛力最大的領域。張衛國舉例說,一個城市即使工廠林立,但商貿等服務業滯後,肯定無法安置更多的進城人口。依照我們當前的經濟結構,三產所佔比例較低,城市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無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和生存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省城市化的滯後,與我省的一二三產業結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城市化的更快發展,最終將取決於產業結構的及早升級換代。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的相互促進關系工業化是城市化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初始動力。到後工業化時期,隨著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大,其作為城市化後續動力日益顯現。主要表現為:一、高度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務行業,如金融、保險、科技、通訊業;商品流通要求有倉儲、運輸、批發、零售業的服務;市場營銷要求有廣告、咨詢、新聞、出版業的服務;專業化程度越高,對企業間的協作與交流,及發達的市場服務體系要求越高。二、隨著收入的提高和閑暇時間的增多,人們追求更豐富多彩的物質消費和精神享受,由此促進城市文化教育、體育娛樂、醫療保健、旅遊度假、法律服務等行業的發展。第三產業與城市化的相互促進關系在發達國家表現得非常明顯。首先,城市化為這些國家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需求基礎,推動第三產業新行業的形成和傳統行業的發展。在發達國家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第三產業的核心部門主要是外部效應較高的現代生產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如金融保險業、信息咨詢服務業、房地產業、商業、旅遊業、旅館業等。其他第三產業葉門類齊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並占據了國民經濟中非常高的比重。例如,漢城、東京、香港、新加坡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在上世紀90年代已高達68%-84%,金融業佔GDP的26%-45%。其次,第三產業成為這些國家城市化的重要經濟源泉和後續動力。根據《世界發展報告》,1960年—1980年,發達國家在製造業就業比重徘徊,產值比重下降的同時,城市化水平在第三產業發展的拉動下卻從68%升到78%。這說明,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中,第三產業對城市化的貢獻已超過第二產業。此外,發達國家大城市的擴散效應形成市郊化發展,使大都市連綿區出現。

⑤ 我國城市新區建設方興未艾,而美國東北部一些城市卻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1、C
2、A

⑥ 影響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因素大概有哪些方面

198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允許農民進城」。再加上我國開始逐步地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推進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被當作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方針得以全面的重視和實施。。因此,這一階段城市化與前二個階段有著不同的特點。 城市化與現代化相聯系。 一些發達的國家,其城市化程度均80%以上。而且在當代社會中,城市化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在市場經濟豐富的商品生產的支持下,由城市居民所創造的一種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它能極大地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某種意義上講,城市化與現代化是同一個詞。一個國家如果有絕大多數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裡,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基本上實現了現代化。因此,中國的政府開始拋棄以往反城市化的觀念,改革並大力推進城市化,而且把它與實現現代化緊密相連。 城市的消費性功能趨強顯現。中國城市以往的主要功能是政治行政中心,生產中心,也許這些功能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還會存在相當長的時間,但在今天,城市消費性的功能開始顯現,而且有逐步走強的發展趨勢,其標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貿易、通訊、運輸和第三產業服務業開始迅猛的發展,其增長的速度,發展的規模均超過了工業產業。當然各個城市的消費功能所處的地位有著一定的差異,但令人欣慰的是,各級政府開始清醒地意識到城市的消費性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推進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離不開加強城市消費性功能的建設。 城鄉一體化戰略得以實施。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曾經實施過在世界上少見的嚴格戶籍制度,這個戶籍制度也許在當時因為某些因素不得已而為之,但客觀上卻限制了人與人、人與資源之間的流動關系,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因素,特別是造成了城郊或城鄉之間的巨大差別。 20世紀80年代,戶籍管理制度的社會屏蔽功能大大削弱了。進入21世紀,有的省、市宣布取消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之間的差別,也許這不僅僅是對人權的尊重,同時也意味著長期以來反城市化政策的終結,中國開始了從人口的城鄉逆向流動轉變為城市化的正向流動。 這一流動的直接結果,使得城市開始了在規模上的擴張,一些大中型城市開始重視衛星城鎮的建設。在現代化立體交通的基礎上,一些特大型的城市開始出現了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中的第二階段「分散化」的特徵。城鄉之間一體化的戰略得以實施,城鄉之間可以共享城市化發展所帶來的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逐步形成。前30年間,人們對大型城市的發展一直持批評的態度。但是,在當今世界上,一些國際性大都市,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飛躍,卻呈現出許多令人不可忽視的優越性。 大型城市往往是經濟貿易活動的中心城市,它的集聚效應帶來了經濟上的高度繁榮。而人口的密集與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創造出無數的就業機會,它的發散效應還形成了連片的城市群、廣闊的區域經濟增長地帶,其結果還往往帶動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與騰飛。 中國已初步形成了三個大都市圈、其中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最有望成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這一地區的城市將以上海舉辦2010年世博會為平台,共同努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 這些以大型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的崛起與以往分散、獨立、規模不大的城市相比較,它能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完善交通的設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控制環境的污染,提升人口的質量。而且從全球范圍來看更具備可比較的現代意義 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不斷地完善發展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要珍惜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發展收獲的成果,堅定地加速推進城市化的進程,增強協調發展,因為城市化與祖國的現代化緊密相聯,城市和大都市圈代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⑦ 武漢城市圈各產業的具體數據

正確選擇武漢未來十年既能帶動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又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要求相適應的支柱產業,是關系武漢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立足於武漢現實產業基礎與未來武漢城中功能的提升方向,作為「一家之言」,我們擬選擇光電子通信產業、鋼鐵產業,交通運輸產業。商貿產業。旅遊產業,住宅產業等八大產業作為新時期武漢的支柱產業(以下稱新的支柱產業)。需指出的是。六大產業伙發育狀況看可分三個層次,一是具有發展優勢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如光電子通信產業,目前規模雖然不大,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二是發展比較成熟的傳統產業,如第二產業小的鋼鐵業,第三產業中的商貿業、交通運輸業,特別是鋼鐵業,歷來是武漢經濟的強鞏需要在新時期再領風騷;三是新興的服務業,如旅遊業、住宅業,武漢要掘棄「非生產性領域」觀念,將它們納入到支柱產業范疇培育發展。我們認為,以上六大產業可構成武漢經濟跨世紀發展的新的支撐框架,到2010年六大產業佔GDP比重可達64%左右。

一、光電子通信產業

光電子通信產業是全球剛剛起步的高科技產業,光電了通信技術的發展,將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又以新需求推動新的供給,引發新一輪經濟的高速增長,是當今新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選擇光電子通信產業為新的支柱產業,符合武漢市這一產業技術與規模發展的現狀與要求。
(一)武漢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與人才優勢
武漢是我國光纖通信的發源地,武漢郵電科學院在光纖光纜、光電器件、光傳輸設備、光儀表方面的研究與工藝技術在全國居領先地位,該院兩個IP技術標准獲國際電信聯盟批准,標志著武漢在這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華中科技大學擁有我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兒個激光工程研究中心,該校46項激光方面科研成果有16項獲國家專札並保持國內領先地位。武漢地區42名兩院院士中有10人是我國光於信息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
(二)武漢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現實基礎
光電子通信產業在光子與電子相輔相成的基礎上發展,其產業鏈很長,相關產品可以分解出光纖光纜、設備、軟體、電子商務等很多行業。1999年,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丁業企業66家,完成電子工業產值72.13億元,在電信設備製造業方面,有移動通信、光通信等為代表的通信產品,電傳機、傳真機產品產量在全國領先;新型元器件方面具有生產優勢,石英晶體、熱敏電阻、金屬膜電阻生產居同類城市前列水平;計算機應用服務方面在全國擁有知名度,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的多媒體軟體、華工大的機械CAD軟體、武漢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的地理信息系統核動力所的模擬軟體等多項成果獲國家及其他科技獎。全市計算機社會擁有量超過50萬台,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家庭上網取得明顯效果,電子商務已經展開。以網路服務為載體的通信業發展迅速,其通信綜合能力。綜濟效益水平與發展前景均居全國城市的前列。1999年全市通信業業務收入29.24億元,固定資產原值82.25億元,交換機容量30.69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55.24萬戶,行動電話用屍50.79萬戶,市電信數據及多媒體通信用戶5.9萬戶,全市網際網路用戶達到35-40萬戶(專家測算數),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鋼鐵產業

武漢鋼鐵公司是武漢鋼鐵業的主體,武鋼作為全國最重要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之一,於1958年建成投產。四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新時期,隨著「控制總量調整結構」政策的實施,武漢鋼鐵產業作為國家重點區域布局之一將進一步發揮優勢,使其成為鋼鐵產品中的精品生產基地,進而繼續成為武漢的支柱產業。可以說,鋼鐵業是當前武漢最具優勢的產業。
一是具有綜合經濟效益的優勢。當前武鋼已經具備年產鋼鐵各700萬噸的生產能力,1999年生產鋼625.8萬噸,鐵61.4萬噸,分別比1990年增長29.5%和36.6%。完成工業增加值50.96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19.5%;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3.22萬元/人年,處於工業行業前列,在全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是具有新產品開發的優勢。武鋼是我國鋼鐵工業品種、規格最齊全的重要板材和關鍵鋼村生產基地,曾被評為全國綜合技術開發能力百強第2名。主要產品有熱軋卷板、冷軋卷板、鍍鋅板、鍍錫板、彩色塗層板、中厚板、冷軋硅鋼片、型村、重村、高速線材、棒材等200多個品種,80年代以來,一批主體設備通過更新改造,技術狀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後實施三煉鋼系統工程、硅鋼改擴建工程、高速線材軌軋工程,一煉鋼「平改轉」工程等,具備了較強開發和生產新產品的能力,科技進步貢獻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近六年來研製開發的新產品有47個系列、139個產品,尤其是研製開發的高強匿橋梁鋼、壓力容器鋼、電機機系列用鋼、低焊接裂紋敏感鋼及取向硅鋼片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在國內僅武鋼獨家生產;集裝箱板、IF鋼。石油管線鋼等在國內也只有武鋼與寶鋼生產,均是國內目前十分短缺的替代進口品種。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三是具有產品質量的優勢。武鋼堅持和深化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不斷深化質量保證體系,成為我國首家通過質量體系國際認證的國有特大型企業。先後有100多產品獲全國、省。部優質產品證書,有24個鋼材品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是具有明顯的價格、營銷、售後服務優勢。武鋼近五年來開展「成本效益縱深行」活動,不斷降低成本,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並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營銷體制,鋼材銷售網路覆蓋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所有地區。並向海外輻射,產品銷往東南亞、韓國、日本、台灣、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

三、商貿產業

商貿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市場經濟成熟度的重要標志。國外經濟學家把商貿業稱為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穩定器,即是指在經濟的高速增長期,繁榮的商貿流通能夠推進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在經濟的緊縮調整期,商貿業又可以吸納大量勞動力,從而對社會生活的穩定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對於武漢而言,商貿業是反映綜合實力水平和社會繁榮程度的一個「窗口」,是不斷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與輻射功能的助推器。因此,選擇商貿產業作為武漢新的支柱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商貿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武漢歷來是我國內地最大的商貿中,商貿產業是傳統的重點優勢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建國初期在總體經濟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商貿產業比重超過20%。隨著國家建設重點的轉移,商業比重下降,但一般佔10%左右。改革開放以來,商貿產業作為「兩通」之一翼開始起飛,九十年代商貿業大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
1999年武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39.55億元,是1978年的8.4倍(扣除價格影響)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0.7%,比GDP年均10.5%速度高0.2年百分點,其規模從1994年以來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天津、重慶等城市、居第六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穩居第二位。商貿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總量增長關系密切。統計資料表明、由市場銷售所決定的消費需求,對經濟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且呈剛性推動。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武漢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3%其中最高為1999年達到80.6%,最低為1994年40.0%,水平差異為40點。而同期投資貢獻率差異達105點,凈出口貢獻率差異達164點,可見商貿業的發展事關上市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人局。據投入產出資料,商品流通貨幣值增加1元,可以推動社會生產2元以上的增加量,武漢每人增加1元的銷售值,全市即可增加1500萬元的社會生產量。
(二)商貿產業市場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1、網點、人員增加,市場服務化程度提高。1999年末,武漢而業及餐飲業網點為14.68萬、其中:零售網點佔63.15%,批發網點佔22.11%;小型企業佔98.72%。全部網點比1990年增加1.35倍。隨著商業網點密度上兒從業人員迅速增加,1999年商貿及餐飲業吸納勞動力76.74萬人,比1990年增加1.31倍,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18.37%,從業人員與全中人口比例為1:9.63,而1990年為1:20.00;每個網點的服務人口為50.4人,而1990年為107.0人,1978年為 640.0人。
2、主體多元發展,市場競爭激烈。在放開經營、公平競爭的大環境下,經濟主體竟相發展,結構調整抓緊進行。1999年非公有經濟銷售比重佔46.3%,比1990年上升30.l上百分點。其中三資企業銷售佔2.1%,其數額比外資開始迸漢的1993年增長11.3倍。大型商場經過更新改造提供了現代化的購物環境,發展了連鎖經營、特許經營、代理配送,網上購物等經營業萬言書態,精品屋、專賣店遍布武漢三鎮,舊貨業、租賃拍賣也開始出現,各種促銷手段把經營管理方式推人高水平。
3、商品市場建設規模持續擴大。商品市場建設進展順利,基本形成以市一級市場為主體,區(縣)級市場互為補充,多種經濟主體,多種經營方式的大市場、大流通、大服務的格局。到1999年底全市商品交易市場共有699個,其中消費品市場621個,生產資料市場78個,營業回積超萬平方米的市場57個;商品市場成交額億元,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37個,市場規模的增長幅度在同類城中處於前列。

四、交通運輸產業

交通運輸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它溝通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提升城市形象,維系武漢跨世紀發展的重要基礎。武漢交通便利,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其置居中,中國絕大部分大城市都在以武漢為中心,半徑為1000公里的圓圈內。優越的地理自然條件,促成了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獨特優勢。未來二十年,交通運輸產業將進一步發展成為新的支柱產業。
(一)武漢交通運輸產業的優勢在於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武漢的交通運輸產業由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種運輸方式構成,各種運輸方式有其不同特點。五種運輸方式共同構成了優勢互補的武漢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發展迅速
「八五」以來武漢集中財力投資於交通基礎設施,使綜合運輸能力加強。鐵路方面,建成了華中第一站一漢口火車站,改造了我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一京廣線鄭武段,機車車輛達到牽引內燃化;公路方面,道路面積增長較快,1999年達到1500萬平方米,比1990年增長41.6%,先後完成了107國道、318國道等10條出口通道。建成了日運輸力達12000人的武漢客運總站,公交,汽車線路達700多條,日客運能力達20萬人、增加了空調卧鋪客車、雙層客車、集裝箱貨運汽車等。水運方面,建成了內河最大的客運站一武漢港客運站和一些大型碼頭、如年吞吐量90萬噸的武漢青山外貿碼頭、集四項國家科技成果於一身的紅鋼城多用碼頭和年吞吐量150萬噸的舵落口碼頭;航空方面,建成了國內一流水平的武漢大河機場,引進租賃了一批波音737大中型客機。空中航線達91條。日客運能力達到1.80萬人以上。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的加快,為武漢提供了展示區位優勢,變區位優勢為經濟優勢的機遇。1999年交通運輸產業增加值為59.76億元,比1990年增長10.3%、占當年GDP比重為55%。

五、旅遊產業

旅遊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富生機與活力的產業其經濟份額與勞動就業面均佔全球10%以上,有專家預測,未來二十年。世界旅遊人數與旅遊創匯將分別以年均4.3%與7.6%的速度增長。這一速度遠遠高於全球的經濟增長。當前「入世」在即、經濟一體化的浪潮沖擊著生產。貿易要素,也必將伴隨入流的涌動。因此武漢要盡快採取應對措施,搶占旅遊戰略高寺。在武漢84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做起這個朝陽大產。
(一)發展旅遊業的山水資源依託
依託山水建設旅遊城市、是面向21世紀發展旅遊產業的首要舉措。武漢總體地勢低平,北部小片山丘最高海拔87.3米,其餘95%以上的面積均屬江漢平原東部的地域,是淺丘性的河湖沖擊平原。武漢的山不高,但數量約有200多座,一般都有較好的觀賞價值。自然賦予武漢的山水以獨特的美,其誘人的魅力是旅遊業的最可寶貴的資源。
(二)建設旅遊城市的歷史人文資源依託
武漢歷史文化積淀豐厚。據有關旅遊資料,目前全市己開發的旅遊人文景觀25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市級104處,區級87處。全市有優秀歷史建築102項。為了建設獨具特色的武漢旅遊業,必須從開發浩如煙海的歷史遺存中,突出入文旅遊資源建設的承接性、融合性、革命性、發展性。承接性是指楚文化、中原文化、漢味民俗文化景點的保護與建設、加以黃鶴樓、盤龍城、集家咀等為標志的文化景觀的進一步仟發;融合性是指宗教文化遺存及其交融,如晚清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及其「湖北新政」的歷史遺存、漢口中西合壁交融的建築的保護與開發;革命性是指辛亥革命的遺存、毛澤東及其他老一輩共產黨人在武漢活動遺存的深度開發;發展性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文景觀建設,如蔚為壯觀的南望咀——龍王廟旅遊景觀建設等。如能將以上四者結合起來,就能體現武漢旅遊產業的深厚文化底蘊與面向未來的氣魄,從而就抓住了建設武漢優秀旅遊城市的精、氣、神。
(三)建設旅遊城市的產業依託
武漢旅遊業的發展一是依靠旅遊業本身,二是需要其他產業的支持、融合與交流。 從旅遊業本身來看,90年代以來武漢硬體設施明顯改善,現代化程度逐步提高、為發展旅遊業打下了基礎,1999年末全市賓館飯店142家,從業人員2.1萬人,全市裡級飯店47氛其中五星級飯店1家、四星級飯店2家,旅行社106家,定點院校14家。本年接待國內旅遊者1748萬人次,實現收入104.8億元;涉外旅遊者16.1萬人次,創匯收入7336萬美元。從產業融合情況看,綜合開發型的旅遊產業開始興起。旅遊業亦稱無煙產業,投入少、收益大,產業關聯度高,可以橫跨一、二、三產業進行深度開發。有資料顯示,旅遊收入多增加1元,相應第三產業增加值可增加10.2元。目前由於觀光農業的發展,全市相繼出現森林公園、度假村、垂釣區,旅遊業與農業融合的趨勢明顯。與此同時,旅遊業與二、三產業發展也在互為融合,到開發區觀光、漢正街購物逐漸成為旅遊時尚。
(四)發展旅遊業的區位優勢依託
武漢的區位優勢,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條件。要利用這一優勢,合理組織豐富多彩的旅遊市場。編排以武漢為中心的旅遊線路,盡快建設以武漢為中心,以長江中游地區國家級風景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內的輻射全國、接軌國際的「大武漢旅遊圈」形成吸納客源與輸送客流的良性循環譏制。

六、住宅產業

住宅產業是為人類生活提供居住空間的產業。它包括第二產業中的住宅建築業和第三產業中的房地產服務業。大力推動住宅消費、扶持與培育住宅產業,使其成為支柱產業,是武漢面向21世紀,振興經濟的重要舉措。
(一)住宅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住宅是人們最大的生活資料,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從消費需求演變趨勢看,80年代人們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的前兩項已經基本解決。進入90年代後,市場無新的消費熱點,消費性儲蓄持續積累,城市居民總體購買力上升到「萬元級」,但消費尚未「升級」。因此開拓住宅市場,調動與滿足經濟發展的最終需求,是居民消費的內在迫切面積為8.5平方米,距小康水平差3.5平方米,按原七城區人口384.78萬人計算,需住房1347萬平方米;城調資料還顯示,現在單元式配套住宅只佔總量72.8%,還有27.2%的住宅處於普通住宅及其他住宅的低水平狀況;每年有近5萬對新婚家庭;全市有170多萬流動人口,以上因素都構成住宅市場的巨大潛在需求。
(二)住宅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住宅業有較強的相關效應,前後與50多個行業相關聯。與建材、冶金、紡織、化工、機械、儀表、木材等行業密切相關,並直接影響家電、傢具、裝修、金融、保險、旅遊、運輸、商業等行業發展。有關專家預測,如果住宅建設增長10%,就能推動GDP增長0.5至1個百分點。未來10年武漢如能發展市場潛力大而又與其他產業相關性強的住宅產業,對於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保持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又會給住宅產業自身發展帶來寬松有利的宏觀環境。
21世紀初葉,武漢住宅產業面臨著產業水平不斷提高的機遇。首先是資金來源增加,隨著投資環境的改善,在區位優越的武漢,住宅產業將成為外商投資的重要目標。
其次是產業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隨著開放的擴大,人們對住宅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住宅消費個性化的超勢已見端倪,千樓一面,千戶一面的「火柴盒」式住宅樓不吃香了,除面積需求外,還出現個性的需求。

⑧ 圖為我國某省區三大產業產值比重與城市人口比重的變化圖,其中①代表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的變化,②代表城市


小題1:B
小題2:B

⑨ 我國的城市都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嗎

第一產業是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產業,包括農業、采礦業、制鹽業等。第二產業是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工業(包括採掘工業、製造業、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

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由於第三產業包括的行業多、范圍廣,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

(9)我國各大城市第一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一、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制定本規定。

二、三次產業劃分范圍如下:

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

第二產業是采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第一產業增加值當然就是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在這個清算周期(一般以年計)比上個清算周期的增長值。

⑩ 下圖表示1960年位於我國某大城市市郊的一個鎮多年來三大產業男女從業人員比例變化,讀圖判斷回答下題。


小題1:D
小題2:D

與我國各大城市第一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