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都是產業經濟學的眼神.
文化產業經濟學是國際文化貿易、文化產業管理等回專業的核心課程。答本教材的編寫廣泛吸收了國內外同類教材、著作的優點、長處和相關信息,盡可能地反映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徵、新趨勢和新資訊,突出文化產業經濟學作為產業經濟學分支所具有的理論.
❷ 文化創意產業都包括什麼
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雕塑、環境藝術、廣告裝潢、服裝設計、軟體和計算機服務等方面的創意群體。
中國近幾年在文化藝術市場蓬勃、公共展演場地加大建設(如國家大劇院、798藝術區)等,除在既有製造業的優勢下尋找出路外,也開始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文化產業領域擴展閱讀:
發展層次:
我國的文化產業其實也分成幾個不同層次,鑒於這些層次在產值、經濟總量、發展步伐方面不一樣,我們把它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以旅遊為龍頭的文化產業發展方式,這是較為初級或低級的發展方式。這種方式簡單、門檻低、入門方便,依託於本地資源,容易掌控,所需的初步資金不多。在整體的管理和操作形式上也處於較低層面,所以中國各地,尤其是西部、中部城市,總是先採取旅遊,或者叫人文旅遊的方式來發展文化產業。
第二個層次,目前我國在各地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就是國有的廣電集團、電影集團、廣播電視集團、新聞出版集團、演出集團等等,在國家層面上有中演集團、中國電影公司、中國廣電集團等等,還有其他的電視台、廣播電台等等
第三個層次,在東部一些地區,包括西部和中部的省份,已經開始意識到文化產業發展的高端形態是創意產業。創意產業的最大特點是以高科技為支撐,以全球化為背景。它們要上市就是去納斯達克、紐交所、倫敦交易所上市,是有全球背景的。
❸ 韓國的文化產業概念廣泛,包括了以下哪些領域
在1997年亞洲遭受金融危機之後,韓國的傳統製造業受到重創,政府認識到,單一的產業結構必然帶來經濟的脆弱性,因而欲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1998年金大中出任總統後,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確定將低消耗、無污染、立足於創新創意的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加以扶持。目標確定後,韓國隨即啟動了政策、法規、組織和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將文化產業推向了有序的快速發展道路。
韓國的文化產業概念非常廣泛,包括了影視、音樂、游戲、動漫、演出、廣告、出版、卡通形象、創意性設計、傳統食品、傳統工藝品、傳統服飾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於歷史遺跡、傳統工藝和技藝、傳統藝術、生活習俗、飲食服飾等,都投入大量財力、以各種方式加以保護和發揚。
比如將傳統工藝、技藝和藝術的傳承者列為「國寶」,給予政府補貼;將傳統說唱、假面舞、摔跤、造紙藝術、宮廷御膳、禮儀、傳統醫葯等列為無形文化財產加以管理;舉辦「文化遺產年」、「旅遊年」等活動以及諸如「泡菜節」、「假面舞節」等活動來宣傳韓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一位記者在評論中介紹了自己訪問韓國時的一個片段:接待我們的韓方誌願者是一位男士。有一天,太陽很大,此君整整齊齊地穿著韓服,任額頭冒汗,他連一個紐扣也不解。我很好奇,請翻譯問問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想把韓國服飾文化最美的一面展示給大家。」
❹ 如果你打算將來投身文化產業領域,會從哪幾方面做准備
近年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躍升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文化產業,引來了眾多資金追捧與炒作,藝術品投資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迎面撲來。然而,從遍地開花到瘋狂爆炒,現實中亂象叢生文交所的發展令人堪憂。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法制建設滯後,政策管理缺位。只有健全法制,加強監管,營造環境,並建立退出機制,才會出現不斷壯大的中國藝術品市場。
文交所「遍地開花」
我國的文化產業和藝術品投資市場前景廣闊。2008年,我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總額不足200億元,而到了2010年我國藝術品拍賣總成交金額已超過了500億元,佔全球藝術品拍賣額的33%。有專家預測,今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會持續向好,中國藝術品市場總規模將達到3600億元人民幣,而全年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會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規模,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重要組成部分。
伴隨著藝術品市場交易的快速增長,全國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急切地想在這個市場中分食一杯羹。
文交所快速擴張得益於2010年3月文化部等九部門聯合簽發的《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明確指出,鼓勵國內文化企業積極藉助資本市場平台,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嘗試文化產權交易,促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指導意見》下發後,由於資本大量湧入文化產業領域進行投資,各地文化藝術品交易平台便應運而生。
2009年6月,上海市政府批准設立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
2009年9月,天津市金融辦批准設立了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
2009年11月,深圳市政府批准由深圳廣電集團、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深圳報業集團和文博會公司等聯合發起設立了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深圳文交所在經營模式上分為整體權益交易平台和份額權益交易平台。
2010年5月,成都市政府批准由成都博瑞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等股東聯合發起設立了成都文化產權交易所。
進入2011年,文交所更是迎來了一波井噴式的發展。2011年4月,河南省金融辦批准由兩個自然人出資5000萬元成立了鄭州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交易規則的設計與天津文交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引入了做市商制度,採取投資者預約登記的方式,委託銀行代為發售。6月,湖南省文化廳批准由湖南省文化藝術基金會、湖南高登藝術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5000萬元,組建了湖南文化藝術品產權交易所。7月,廣東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成立。江蘇、陝西、大連、廈門等地也紛紛籌備成立文交所。
統計顯示,截至7月31日,全國各地開業及籌備中的文交所總數已達36家,其中已掛牌開業的文交所達21家。進入8月後,漢唐藝術品交易所、福建海峽文化藝術品交易所、江西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等又相繼開業或成立。目前國內各地還有很多文交所正在籌備當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家銀行向深圳文交所提供了總額達到500億元的授信;廣東省南方文交所也獲得銀行授信共630億元;工商、農業、中信、招商四大銀行為山東文交所授信額度總計180億元等等。
爆炒滋生藝術品市場泡沫
在藝術品市場繁榮發展的同時,市場投資出現過熱現象,尤其是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火爆和瘋狂炒作令人堪憂。
10月10日,香港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首隻藝術品份額「春華秋實」(「春華秋實」漆工藝品組合為上海當代漆畫藝術家畢國勤的經典作品之一,共包括5件磨漆類立體漆藝品)上市,五個交易日皆以漲停價報收。10月21日,鄭州文交所第二批份額產品《藍田泥塑》和《中國名人》開盤漲停。
而天津文交所尤其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為控制價格暴漲局面,天津文交所屢次修改規則。2011年初開戶門檻是5萬元,但3月份起門檻直接提高到50萬元。7月1日天津文交所「二次開張」,但在進入門檻、申購政策、調整價格漲幅和增加特殊處理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新的規定。投資門檻提高至100萬元;在申購方式上,由過去的定價申購改為競價、定額申購。此外,日漲跌幅限制上也做了較大修改。此前的15%的日漲跌幅大幅調整至5%,還增加了特殊處理制度——藝術品份額在20個交易日內,累計出現6次漲停或跌停就將被特殊處理。特殊處理後,日漲跌幅由5%進一步下調至1%;交易模式也由「T+0」變為「T+1」。天津文交所「朝令夕改」導致交易品種在暴漲、暴跌和交投死寂之間跌宕起伏,飽受輿論質疑。
10月1日前夕,由天津文交所策劃者屠春岸一手操辦的泰山文化藝術品交易所迎來首個份額產品「黃永玉01」,當天該份額收盤價為2.15元,相比1元的掛牌價上漲115%,再現「暴漲」的態勢。
而10月17日天津文交所新發的兩件天價蘇綉《富春山居圖》與《世紀和平-百鴿圖》。這兩件作品上市當天即遭遇重挫而破發,跌幅高達驚人的10.43%和8.7%,讓諸多投資者措手不及。隨後,天津文交所在網上發布了關於「蘇綉《富春山居圖》與《世紀和平-百鴿圖》」藝術品的交易風險提示。一邊在藝術品份額交易領域內獨領風騷的天津文交所,另一邊卻也同時面臨著訴訟的尷尬境地。
據北京邦道律師事務所主任武紹智表示,受七八位投資者委託將以文交所單方頻繁、隨意變更交易規則,以及格式合同中的交易風險沒有提示到位為由,准備對天津文交所正式提起訴訟。這些投資者來自山東、上海、安徽和澳大利亞,其投資金額多的上百萬元,少的也有四五十萬元,但虧損都超過八成。
另據報道,由於許多文交所倉促上馬,有的只是一個空殼,連網站都照搬「前輩」設計,正式開放業務非常少。此外,各地文交所的交易規則都由自己制定,當中有些條文甚至有欺詐的嫌疑。
針對文化藝術品的暴漲、暴跌和天津文交所的亂象叢生,近日有消息稱,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下發了一個文件,全面暫停了各地准備上馬的文交所的審批工作。一盤「涼水」襲來,「高熱」中的文交所又將何去何從?
文交所何去何從?
作為中國金融市場的一項創新,藝術品交易所在爭議和質疑中遍地生根,伴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張和市場爆炒,風險也在不斷累積。文交所是否應該存在?如何監管?未來將如何發展,成為當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藝術品份額化與證券市場有著本質的區別。這種藝術品份額類證券化交易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如信用風險、交易風險、市場風險、法律風險等,比證券更加難以防範。
相對於股票發行而言,藝術品份額發售機制缺乏必要的信用保障體系。藝術品份額發售和交易中,與藝術品份額發行、上市相關的事項均由文交所負責,交易所不但決定藝術品份額能否發行和上市,甚至還決定份額發行上市工作由發行商完成。這種做法不僅有悖於市場的公平、公開、公正原則,有損於市場的公信力,也難以抑制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更有可能將藝術品發售演變成為利益輸送的渠道,而淪為滋生腐敗、洗錢犯罪的溫床。
其次,藝術品份額發售的定價機制存在缺陷。藝術品是一種特殊商品,藝術品之間的價格缺乏可比性,其價格通常由買賣雙方依據個人的評估與判斷共同決定。藝術品份額的定價過程中,既沒有一個公認的標准體系,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權威的鑒定與評估機構,難以對藝術品的價值做出公允的估值。
此外,藝術品份額的投資回報缺乏穩定的基礎。相對於股票而言,藝術品自身並不產生現金流,相反每年必須支付一定的養護、保險費用。藝術品展覽雖然可以獲取一些收入,但成批展出的收入很難在每個藝術品之間進行合理分配。另外,藝術品實物無法按照份額交割,投資者不可能實現從持有份額中分享對藝術品的欣賞、收藏。因此,藝術品份額化的投資回報更多地只能寄希望於交易價格的不斷升高,低買高賣,獲取價差就成為投資者獲利的主要模式,價格起伏越大、交易越頻繁,越便於短期獲利。這種機制下,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可能將份額價格推高數倍,導致價格失真,狂熱之後出現暴跌,在市場中產生連鎖反應,最終使投資者損失慘重,成為受害者。 文交所上市的藝術品份額,總份額相對較小,且採用「T+0」交易模式,容易被人為操縱,出現市場的劇烈波動,甚至被非法資金炒作,從事短線交易、操縱市場和洗錢等不法活動,聚集市場風險。
目前,我國藝術品交易場所的設立和交易管理等處於無法可依的混亂狀態,各地情況五花八門。除少數地方由省、市級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並授權相關部門監管外,有的則由地方政府金融辦審批設立並負責監管,有的則由文化主管部門審批設立並負責監管。另外,監管依據不足也是監管缺失的另一表現。雖然文交所也實行自律監管,但並不能替代行政監管。此外,藝術品份額的發售審核、定價、交易、監督以及與此相關的評估、保管等均由文交所負責完成,各環節之間缺乏必要的制約和監督,不利於防範道德風險,甚至為合謀、操縱市場留下空間。
「中國藝術品市場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法制建設滯後,政策管理缺位。」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認為,在全國范圍內,文交所的發展已經破題,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具體說就是要正視問題,規范市場,加強監管,營造環境。
他認為,通過梳理並加強地方中國藝術品市場法規工作,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條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如對條例的適用范圍、技術交易行為的規范、技術交易的禁止行為、違法行政責任等基本問題明確規定,是立法工作重要的突破口。他建議,我國應盡快制定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藝術品市場法》,使其成為基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促進法》基礎上的第一部國家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實施管理的基本法,這將有利於推動中國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此外,資本的流動性決定了只有建立機制化、制度化的藝術品資本退出機制市場,才會出現不斷壯大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退出機制的建設關乎中國藝術品市場能不能進一步做大、做強的信心,更是擴大需求的一個重要的標示。如一個規模化的藝術品市場無法建立起一個系統而又高效的退出機制,這不僅僅是一個障礙問題,還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所面臨的最大的風險。而中國藝術品資本退出機制的建立,首先需要的是創新。
❺ 文化產業管理的就業方向。
文化產業管理的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後,既能從事文化產業管理方面的理論研究,也能在宣傳文化系統、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產業各個行業(如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旅遊、藝術演出、文化貿易與投資、文博事業等)的綜合管理層中,從事相關的實際工作,也能到海關、銀行等部門從事國際文化貿易管理及文化投資咨詢等工作。
❻ 文化產業哪些領域是哪些
核心層
1.新聞服務
2.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3.廣播電視電影服務
4.文化藝術服務
相關層
5.網路文化服務
6.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7.其他文化服務
外圍層
8.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
9.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銷售
❼ 求推薦國內外文化產業領域 權威期刊
中國期刊網有許多高質量的論文 推薦你看看 有一套書叫中國文化產業評論 也很好 是胡慧林和李康化主編的 挺不錯的
❽ 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讓市場及時出清,通過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僵屍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簡而言之,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一)杜絕低俗供給
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其次要從本質上解決低俗產品和服務,在受眾層面提高大眾審美水平,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則要培育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對於管理者而言則要掌握負面清單,畫出市場紅線。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提高文化審美層次,使廣大人民能夠自覺拒斥那種以丑態「愚樂」觀眾、以病態刺激觀眾、以媚態迎合觀眾的低俗娛樂。其次應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減少低端供給
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企業產品積壓;二是高質量、高科技產品需求增加,卻生產不足。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通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淘汰過剩供給
要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步進行分別處置,另一方面需要在處理方法上運用創新,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周期性過剩上。一是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通過創新帶動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和布局結構的優化,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三是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四)清理僵屍供給
「僵屍供給」來自於「僵屍企業」。清理僵屍供給應當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尋找對策。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共享經濟、長尾經濟、零成本經濟模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縱向上下游並購打通鏈條,生產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五)盤活呆滯供給
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不少呆滯供給、呆滯資產。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呆滯供給的進行盤活,制定專門方案處理。一是要減少新增呆滯供給。建立文化領域負面清單制度,更新限制類新建項目和淘汰類項目,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盤活存量呆滯供給。在確保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下,加強文化資源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❾ 地質文化產業:領域寬 基礎厚 前景廣
關鳳峻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北京 100812)
摘要 本文從地質文化產業角度闡述了地質環境領域工作,分析了地質公園等文化建設的現狀、發展前景和存在的問題,對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文化產業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 地質文化 地質環境 前景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國土資源部黨組作出了在全系統開展國土資源文化建設工作的重大部署,從地質文化產業角度出發,通過對地質環境領域工作的初步梳理,筆者認為,地質文化產業是一個領域寬廣、基礎雄厚,越來越有發展前景的既古老又現代、既深邃又科普、既傳統又朝陽的產業。
1 地質文化產業領域寬,群星璀璨
談及地質文化產業,首先就會想到地質公園,與之非常類似的還有礦山公園。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已走出了一條保護地質遺跡、保護礦業遺跡、與世界通行規則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文化產業發展道路。與地質公園建設密切相關的是地質遺跡保護,從2001年開始,我國開始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地質遺跡保護,數額逐年增加。現在,寶玉石產業、觀賞石產業等已經是社會知名度很高的傳統地質文化產業;溫泉產業、礦泉水產業,也發展為名副其實的地質文化產業;古生物化石保護近年來也開始探索走產業化發展的保護道路。
其實,地質文化產業遠不止上述這些,換個角度來看,地質環境工作很多都具有文化色彩,也都有產業化發展的趨勢。例如,地質災害防治是地質環境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會和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和防治知識的掌握程度,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宣傳、培訓和教育,從而形成廣泛而深入人心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氛圍,這是更重要和更緊迫的任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近年來國家投入不斷增大的領域,從實物工作來看,這項工作是把過去開采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再恢復起來,或改造得更好。從最終目的看,這項工作仍可歸屬於地道的文化建設,無論怎樣恢復和改造,都是讓環境變得更好。至於地下水監測、地面沉降防治、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等,也都頗具文化色彩。
2 地質文化產業基礎厚,蓬勃發展
2.1 地質公園,已成國土資源系統最亮麗的名片
目前,全國有140個國家地質公園,其中26個是世界地質公園。公園內建有地質博物館近200個,全部免費向遊客開放,並承擔著接待地學夏令營和向當地中小學生進行地學科普宣傳教育的任務。地質公園現有專職導游6481人,兼職導游9515人,其中地學導游1751人,占導游總人數的11%。全國300餘個地質公園(包括省級地質公園)已成為開展地質科普教育活動的最重要場所,在科學普及、破除迷信、弘揚地學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變了似神似鬼的傳統解說內容,提高了旅遊景區的科學品味。而且,各地質公園近年來共建立科研基地200餘個,累計投入科研經費27.61億元,完成科研項目540個,正在實施的科研項目有175個,在地學科研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10年,國家級和世界級地質公園累計接待遊客達5億人次,門票收入達200多億元,旅遊總收入逾千億元,極大拉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地質公園還帶動了交通、商業、服務業、城鄉建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2.2 賞石文化,正走向空前繁榮的產業化發展道路
據統計,目前我國的觀賞石石種已達480種,從業者超過300萬人,收藏和愛好者超過1000萬人。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省級觀賞石協會,建立各類賞石社團組織600多個。觀賞石市場迅猛發展,全國已形成以廣西柳州、安徽宿州、內蒙古阿拉善、山東臨朐、雲南昆明五大市場為重點,以星羅棋布的各地市場為依託的觀賞石市場網。專業評審委員會經過嚴格評審後命名了30個觀賞石之鄉(城),11個觀賞石基地。近年來,全國每年舉辦的較大規模的賞石展、賞石節達200多次,已形成了「中國觀賞石博覽會」「柳州國際奇石節」「宿州靈璧石文化節」「昆明泛亞奇石博覽會」等多個業內知名展覽會品牌,全國觀賞石年交易額已達200多億元人民幣。各地政府和企業家投資建設了一大批公益性、經營性賞石文化設施,政府投入建設的專業性大型石館就有30多個,收藏家、企業家投入建設的各種賞石館、賞石園達1000多個。
2.3 溫泉之鄉(城、都),漸成溫泉文化產業的領頭羊
我國東南沿海、台灣、藏南、滇西、川西、膠遼半島等地區,分布著豐富的對流型溫泉地熱資源,松遼平原、華北平原、蘇北平原、淮河平原、江漢平原、銀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渭盆地、西寧盆地、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等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分布著豐富的傳導型溫泉地熱資源。全國有溫泉3700多處,1600多處已開發利用。全國溫泉地熱資源分布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地熱能儲量摺合8530億噸標准煤,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每年可利用量相當於6.4億噸標准煤,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目前,已被命名的中國溫泉之鄉有25個、中國溫泉之城有8個、中國溫泉之都有3個。這些中國溫泉之鄉(城、都)都設立了溫泉旅遊文化節,有的還多次舉辦了(國際)溫泉養生博覽會。從各地的實際效果看,溫泉之鄉(城、都)的建設,使我國珍貴的溫泉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並帶動了溫泉文化產業、溫泉旅遊業的大發展。溫泉之鄉(城、都)正逐漸成為溫泉旅遊的勝地和溫泉文化產業發展的領頭羊。據統計,2011年,全國溫泉旅遊達到2530多萬人次,收入約50億元,溫泉文化產業鏈價值約為550億元。另外,我國溫泉地熱資源的商業開采還用於房屋供暖、溫室種植、水產養殖、農業乾燥和工業利用等,每年創造經濟效益數千億元。溫泉開發利用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我國現有溫泉從業人員有81000多人,溫泉開發每年使全國二氧化碳減排約700萬噸。
2.4 古生物化石,風頭正健的地質文化產業新寵兒
我國古生物化石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是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種類齊全、數量眾多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古生物化石大國。如遼寧、河北、內蒙古的熱河生物群、山東的山旺生物群、雲南的澄江動物群、貴州的關嶺生物群等,都產出了眾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截至2010年,我國已建立了5個國家級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17個古生物類國家地質公園、23個與古生物化石有關的國家地質公園、22個省級古生物自然保護區、7個古生物類省級地質公園。隨著近年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發布,中國古生物化石基金會的成立,古生物化石保護的宣傳、展覽、科普和教育等活動空前活躍,吸引了大批民間和社會資金投入保護事業。據初步統計,目前在古生物類保護區、地質公園、博物館的直接從業人員有5萬餘人,每年遊客量在8000萬人次左右,創造直接收益約每年240億~300億元。
3 地質文化產業前景廣,任重道遠
盡管我國地質文化產業群星璀璨,蓬勃發展,但主要還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地質環境保護的「副產品」,主要靠社會需求拉動產業成長,市場規則主動適應國家產業政策。我們的管理工作已經明確自己是為地質勘查產業服務,為礦產資源開發產業服務,但仍未明確意識到也要為地質文化產業服務,地質文化產業任重道遠。筆者認為,自發的「副產品」尚且能達到如此巨大的產業規模,倘若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馬伯永.中國地質公園文化資源特徵及建設與發展構想[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1)
元重舉.努力發展賞石事業 為促進文化大區建設做貢獻[J].寶藏,2012(9)
鄭利.溫泉旅遊文化內涵探析[J].資源調查與環境,2008(2)
❿ 為什麼要將文化產業發展為支柱產業如果你打算將來投身文化產業領域,會從哪幾個方面做准備
文化產業發展為對我國經濟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打算將來投身文化產業領域,從民間手工編織,民間藝術,民間宗教,總之就是民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