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
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帶來的效益來實現集約的增長方式,用技術變革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到科技日報社考察時強調,要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科技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能力,為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1)產業創新發展平台擴展閱讀:
推動「雙創」升級發展對創新驅動的需求更為迫切,要求經濟發展動能加快從單一要素數量投入轉變為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從而形成創新動能。
一、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推動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讓傳統產業煥發新動力、釋放新動能。
二、要加快新興產業培育。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和「互聯網+」等發展戰略,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催生新技術、新動能、新活力。
三、要促進成果順暢轉化。
搭建成果轉化平台,暢通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渠道,健全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面向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培訓等,實現科技創新與企業創新創業深度融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新驅動
⑵ 如何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倡導產業鏈內在、自生性的生成和發展。就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因素而言,消費需求與產業生命周期規律、產業上下游組織關系、產業配套性等是決定產業鏈形成與變化的決定性因素。產業鏈的平穩發展與提升依賴於消費需求的擴大、產業生命階段的合理推進、產業上下游組織穩定關系以及產業配套的完善性。通過自發消費擴大並對其合理引導、以及產業關系的改善,產業鏈的形成和穩定發展是可預期的結果。
發揮政府政策的補充功能,為產業鏈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盡管主導地位讓位於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的內在決定性因素,但這並不說明政府政策退出產業鏈發展的舞台。相反,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社會分工體系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形勢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迫切需要以政府政策(特別是產業政策)為工具,充分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發展優勢產業,增強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而如何界定政府政策作用的發揮范圍成為了關鍵問題。一個原則就是:消費需求、產業生命階段、產業上下游組織關系以及產業配套性等決定性內因能對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作出動態調整的,都交給那些決定性內因來處理;而決定性內因不能或較長時間內來不及發揮作用的,可通過政府政策的實施來完成。政府政策在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補充、輔助功能。
將產業配套納入到產業鏈構建體系中。主動利用和擴大支柱產業的集聚效應這一角度來理解產業配套,即當某一局部地理區域中,在市場容量沒有限制的條件下,政府與相關配套組織主動承接服務提供、環境建設等配套任務,以擴大產業鏈效應,充分降低支柱產業的平均成本,使產業鏈平穩、有效的運行,使該局部區域在區域間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
成立協調機構,組織推動產業配套。針對支柱企業或所在產業進行的產業配套投資通常會形成資產的較強專用性。專用性程度越高,產業配套程度越高,被支柱企業「套牢」的風險越大。這就要求:一方面,在產業配套達到一定程度時,政府和配套組織應當考慮進行自主的產業創新;另一方面,不同產業鏈條所屬區域間也應該建立類似產業主鏈條上下游組織間的利益協調機制。
⑶ 國家扶持的八大項目是什麼
國家扶持的八大項目有:
1、電子信息
「電子信息」是近幾年頻頻出現的一個詞,它是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高密度存儲技術的迅速發展並在各個領域里得到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成為信息學的詞彙。而電子信息工程是一門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電子信息控制和信息處理的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 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
2、生物與新醫葯
制葯產業與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現代醫葯產業的兩大支柱。生物醫葯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葯產業共同組成。各國、各組織對生物技術產業的定義和圈定的范圍很不統一,甚至不同人的觀點也常常大相徑庭。
生物醫學工程是綜合應用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角度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人體系統多層次認識人體的結構、功能和其他生命現象,研究用於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製品、裝置和系統技術的總稱。
3、航空航天
航空指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活動,航天指飛行器在大氣層外宇宙空間的航行活動。航空航天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
航空航天的發展雖然與軍事應用密切相關,但更為重要的是人類在這個領域所取得的巨大進展,對國民經濟的眾多部門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航空的發展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飛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方便、經濟、安全、舒適的運輸手段,國際航班已經代替了遠洋客輪,成為人們洲際往來的主要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國的交往。國內航班在一些國家更多地代替了鐵路客運,加快了邊遠地區的開發。
4、新材料
新材料是指新近發展或正在發展的具有優異性能的結構材料和有特殊性質的功能材料。結構材料主要是利用它們的強度、韌性、硬度、彈性等機械性能。如新型陶瓷材料,非晶態合金 (金屬玻璃) 等。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其所具有的電、光、聲、磁、熱等功能和物理效應。近幾年,世界上研究、發展的新材料主要有新金屬材料,精細陶瓷和光纖等等。
5、高技術服務
一般認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是指知識密集度高,依靠新興技術與專業知識,具有較明顯的客戶互動特徵的商業性公司或組織,主要包括金融業(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其他金融活動)、信息與通訊服務業(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計算機服務業、軟體業)、科技服務業(研究與試驗發展、專業技術服務業、工程技術與規劃管理、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商務服務業(法律服務、咨詢調查、其他商務服務)。
6、新能源與節能
新能源指介紹了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以及其他新能源,如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海洋能、氫能等,新能源節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實際應用,涉及通用節能技術、工業鍋爐和工業爐窯的節能技術、節約熱能、建築節能技術、交通運輸系統節能減排等方面,注重節能技術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7、資源與環境
資源環境科學是一門從生態觀點出發,將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運用到生產和環境建設領域的綜合性學科。資源環境科學專業主要培養具備現代生物學和生態環境學,生態農業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的實踐能力,能在資源與環境科學領域前沿承擔創新研究和管理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
8、先進製造與自動化
先進製造技術(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簡稱為AMT)是指微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給傳統製造技術帶來的種種變化與新型系統。具體地說,就是指集機械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等多種技術為一體所產生的技術、設備和系統的總稱。
主要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集成製造系統等。AMT是製造業企業取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並非充分條件,其優勢還有賴於能充分發揮技術威力的組織管理,有賴於技術、管理和人力資源的有機協調和融合。
(3)產業創新發展平台擴展閱讀:
國家補貼項目:
一、政策支持類
1、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和優勢企業
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和優勢企業是為深入開展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和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工作,實現知識產權強企發展目標而設立的。該項目支持國內或區域內的骨幹企業申報,審核通過之後,可獲得政策支持。
2、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認定項目是政府為引導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健康發展,提升其管理水平與創業孵化能力,進一步營造我國科技型創業企業的成長環境,培養科技創業領軍人才而設立的。項目一經審核通過,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
3、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
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是國家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質量總體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設立的。本項目支持國民經濟第一、二、三產業相關園區申報,審核通過後,予以政策支持。
4、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
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是國家政府為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任務要求,實施工業強基工程,保障產業創新發展和質量品牌提升等而設立的。該項目主要分為試驗檢測、信息服務兩種類型,項目一經審核通過,將予以政策支持。
5、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
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是為貫徹落實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而設立的。該項目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服務機構、社會中介機構、技術服務機構、科研院所,以及基於互聯網等面向中小企業提供創業創新服務的企業申報,項目一經審核通過,將予以政策支持。
6、標准化服務業試點項目
為進一步推進標准化服務業試點建設,促進標准化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標准化服務需求,國家標准委決定面向全國徵集第二批標准化服務業試點項目。
7、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是為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進製造強國戰略實施,促進產業集聚集群區規范發展和提質增效。卓越提升試點示範基地,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審核通過後,示範基地將獲得政府的重點政策扶持。
8、國家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示範
國家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示範,是為加快推動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率先打造一批綠色製造先進典型,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引領相關領域工業綠色轉型。入選綠色製造體系建設示範名單的企業單位,將獲得國家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
9、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台
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台,主要遴選國家專利運營試點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以及中央財政引導設立的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培育的省級知識產權試點示範、專利運營試點等單位以及有關高校、科研院所等,遴選通過後,將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
10、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
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申報推薦范圍為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消費品等行業。針對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較高的研究開發投入,知識產權應用及保護制度健全,擁有一定數量的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審核通過後,將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資金補貼/補助類
1、中央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
中央外經貿發展專項資金,主要針對進口貼息事項、跨境電子商務服務事項和促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事項。審核通過後,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
2、國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儲備項目
國家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儲備項目,支持重點包括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售後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業相關的公共服務平台;服務創新和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與試點任務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平台。認定通過後,將給與一定的資金資助。
3、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發展項目
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發展項目是為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而設立的。該項目一經審核通過,單個項目申請的財政補助資金額度不高於自籌資金額度。
4、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
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是為鼓勵企業開展研究開發活動,規范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的稅前扣除及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為激發市場活力,給企業「減負、松綁」,國務院提出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等要求,對落實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和加強稅收優惠管理起到積極作用。
5、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包含國家「水資源高效開發利用」重點專項、國家「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重點專項、國家「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試點專項、國家「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國家 「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點專項、國家「數字診療裝備研發」試點專項和國家「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發」重點專項,最高資助2億元。
6、工業轉型升級(中國製造2025)重點項目
工業轉型升級(中國製造2025)重點項目是國家政府為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而設定的一系列資助計劃。該項目主要支持製造業創新能力建設項目、通信產業鏈配套完善、信息產業核心技術能力提升等18個重點任務。項目審核通過之後,最高可獲得5000萬元的資助。
7、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是政府為引導、推動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科技進步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品結構的調整而制定的。該項目支持的類別是重點新產品和戰略性創新產品,項目審核通過之後,最高可獲得500萬元的資助。
8、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中央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由中央財政安排,專項用於提高文化產業整體實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審核通過後,最高資助500萬元。
9、國家星火計劃
項目重點支持先進成熟適用的新產品、技術、農藝等在大面積推廣應用前的技術示範項目和市場前景廣闊,能帶動農民創業,實現增收致富,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
10、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
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申報項目應服務文化發展需求,面向以科技創新為主體的全面創新,在文化裝備系統提升、文化大數據、「互聯網+文化」等領域,以技術集成創新、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為目標,圍繞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新業態進行項目培育與推廣。項目資助金額一般為20萬元左右。
三、政策+資金類
1、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項目是國家政府為扶持和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而制定的一項資助認定計劃。該項目主要支持電子信息、生物與新醫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術服務、新能源及節能、資源與環境、先進製造與自動化等八大高新技術領域。項目一經審核/認定成功,將會獲得相應的資金和政策資助。
2、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
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是政府為引導、推動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科技進步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品結構的調整而制定的。該項目支持的類別是重點新產品和戰略性創新產品,項目審核通過之後,最高可獲得500萬元的資助。
3、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
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優先支持國家級兩化融合示範企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行業兩化融合標桿(示範)企業,獲國家或省部級質量獎的企業積極申報。審核通過後,將給與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⑷ 如何打造產業鏈條完整,配套體系較完善的新興產業集群
一、構建產業體系,加強集群發展
現代產業體系的構成不是獨立的,而是產業鏈條健全、專業協作機制完善、競爭力強勁的產業集群,既有主導產業和其他產業的多層次聯合發展,又有三次產業的相互促進。加強產業集聚發展,一是實現縣域內各產業的關聯、組合發展。主導產業生產技術先進,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它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其他產業的發展要根據自身特色,結合主導產業的導向,積極做好專業分工和協作配套,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相互依託、相互支持的產業集群。二是實現各產業園區協調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基本環節,產業集聚區、專業產業園區是集群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商務中心區是集群發展的戰略重點,各產業園區的協調均衡發展能夠加強三次產業的聯系,形成互促、互動、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實現各產業園區低碳環保發展。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產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設生態宜居郟縣」奮斗目標為工作要求和標准,形成優化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的共識。
二、優化投資結構,提高質量效益
近年來,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始終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投資增速連年保持在20%以上,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由於多年的快速增長,投資總額已接近GDP總額,投資增幅的上行空間變窄,持續增長壓力日顯。因此,必須推進投資結構的調整,提高投資的經濟社會效益。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高新產業體系,把新興高新產業加快培育成為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工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大力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以服務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引導社會投資向第三產業傾斜,發展金融、現代物流、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法律、資詢、會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和醫療衛生、社區服務、文化休閑等消費性服務業。以農業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加快土地流轉,延伸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鏈條,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二是推進各集聚區內項目建設進度,緊抓建成項目的投產達產。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前期工作,落實開工條件,爭取盡早動工建設,對久拖不動的項目啟動退出機制。堅持實行企業全程跟蹤服務制度,解決問題,積極支持,促進項目盡早投產、達產,盡早將投資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
三、注重科技發展,強化創新驅動
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刻變化,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和區域之間競爭發展的關鍵。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以科技創新破解經濟發展的要素性、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一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支持企業建設研究院、工程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實財稅、金融等優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範機制。積極申報由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二是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結合集聚區內主導產業發展方向,依託龍頭企業,重點對行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進行聯合開發,探索建立科技租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進一步面向社會搞好技術服務。三是加強專業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合理配置教育培訓資源,研究和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健全培養、引進、激勵高技能人才的工作體系和政策體系,努力建設一支與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四、緊扣產城互動,發展惠及群眾
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產業集聚發展應與現代城鎮體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興城、依城促產。推動產城互動融合發展需要突出抓好兩個方面,一是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平台與城市建設有機對接。按照產城一體發展思路,統籌各產業集聚發展平台和城市建設,強化功能集合構建。推進產業園區內金融、郵政、衛生醫療、生活服務區等功能設施項目的建設;推進城鎮與產業集聚園區發展規劃和設施建設的無縫銜接和功能共享,提升產業集聚園區的綜合承載能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二是以產業集聚發展帶動人民增收。產業集聚的直接效應是人口集聚,產業的發展決定了勞動力的流向。要及時引導和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鼓勵創業並且注重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⑸ 當人工智慧遇上音樂:如何推動音樂產業創新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音樂產業領域也逐漸滲透和融入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技術,人工智慧作為計算機學科的重要分支,涉及諸多交叉性的綜合性學科內容,給音樂注入了許多新的元素和內容,逐漸改變了人們編寫、表演、製作、欣賞音樂的方式。
人工智慧技術的逐漸成熟,使各類音樂公司也競相使用該項技術,同時將軟體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層次。Google的Magenta通過編曲模式的機器學習調整曲調,能把簡單的音符譜成基本的旋律;索尼在巴黎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CSL)旗下的Flow Machines項目,通過機器學習,創造出風靡一時的「披頭士風格」流行歌曲《Daddy』s Car》,基於巴赫作品MIDI版本的機器學習,自動生成「巴赫風格「的鋼琴曲,將《歡樂頌》改編成多種曲風,包括電子、爵士、Bossa Nova、英式搖滾等。
而在音樂人工智慧行業領域以人工智慧技術融合音樂,將傳統音樂產業行業帶上人工智慧這趟智能快車先行者的蜜蜂雲科技同樣備受關注。據小編對音樂人工智慧行業所知,蜜蜂雲科技是一家專業從事音樂智能核心演算法研究、晶元及軟體平台、音樂智能硬體開發、音樂信息服務的高新技術科技企業,在音樂人工智慧垂直領域,為學校、藝術機構、消費者、廠商及相關應用產品研發企業提供專屬人工智慧核心演算法、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
同時這也是一家音樂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鋒企業,在前期音樂AI在國際上還處於空白階段期間,他們利用AI深度學習,從音樂聽覺、視覺、創作等多維度研究音樂AI,推動音樂AI在不同音樂產業領域的應用與普及,以「創造音樂未來世界」為企業宗旨, 結合目前音樂市場消費者的具體需求,推出音樂AI智能硬體,滿足客戶一切音樂使用場景需求,真正做到創造音樂未來世界,使音樂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塑造性。
音樂智能陪練,為興趣而生
基於人工智慧語音識別、語義識別等技術,利用音樂AI智能硬體幫助被訓練者針對不同樂器標准學習要求進行個人反復練習,直至達成熟練掌握的智能化移動學習平台功能模塊。
目前,蜜蜂雲科技音樂智能陪練在音樂教育領域涉及較多,其中包含孩子學習鋼琴、吉他、尤克里里、貝斯等樂器時,他不止於依賴老師教學,還可通過音樂AI智能硬體智能陪練模塊,其中包含精準糾錯、打分系統,真正做到讓家長解放出來,達到輕松陪練的效果。
音樂創作,為發燒而生
基於從數萬首原始音頻文件中提取旋律、節奏等信息,利用精心設計的LSTM循環神經網路架構,生成音符序列,最後利用音樂領域知識庫,合成各種類型的音樂。
用戶只需通過對音樂AI智能硬體下達歌曲類型指令,即可快速生成各種不同風格的創作曲目,這不再是專業音樂人士的固有權力,讓對音樂感興趣的人也能通過音樂AI創作專屬於自己的歌曲。音樂與人工智慧技術的融合不僅對現有的音樂產業造成了一定影響,甚至還打破了作曲家進行音樂創作的固定模式,帶動整個音樂產業的快速發展。
智能樂器製作,顛覆固有產品模式
基於人工智慧晶元核心技術,利用音樂+AI的融合,對傳統樂器的製作產生較大的沖擊與影響,樂器供應商只需結合音樂AI技術,改變傳統樂器製作模式,根據市場客戶需求,將兩者相結合,最終利用音樂+AI推動整個樂器行業發展模式的革新。
不同領域的應用,使音樂+AI碰撞出別樣的花火
音樂和AI技術的魅力融合,不僅使傳統音樂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革新,同時音樂AI在新興領域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貢獻;例如音樂治療、婦嬰教育等領域的應用,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音樂治療這一版塊,運用音樂的治療方法拓展特殊的教育道路,主要針對的治療對象都是一些腦癱、孤獨症、智力發展障礙等特殊的患人群體。
而音樂治療是基於對數萬潛在人群的調研,從調研報告中獲取基準數據,利用智能硬體,感知並測試人的心情穩定指數,從而根據最終測試的心情數據針對不同的情緒提供不同的音樂解決方案,使腦癱、孤獨症、智力發展障礙等特殊的患人群體真正了解音樂治療的魅力,為他們解決治療的難題。
總而言之,蜜蜂雲科技將音樂與人工智慧技術相融合,在音樂產業領域的應用及積極嘗試和突破性進展令人驚嘆。當代科學技術手段的急速發展和進步對音樂領域所產生的挑戰和沖擊之大,使其對音樂產業的發展帶來了物質技術層面的變化,而且還從產業模式以及思想觀念上對音樂領域的創新起到不可低估的促進發展作用。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浪潮對音樂行業的持續沖擊,音樂科技類公司將更有機會在行業洗牌中取得成功。大膽地說,未來的音樂產業將會由技術所決定,但技術必然也會受到音樂的影響。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將看到全新一代的藝術家,新樂器和新的消費者的口味。
這一轉變的核心,人工智慧將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雖然有一些認為技術會貶低音樂純粹音樂主義者產生一些阻礙,但大多數人都認為技術和音樂之間的關系是良性的。
⑹ 智慧城市怎麼建 「互聯網+」和產業融合創新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就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未來城市將承載越來越多的人口。目前,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部分地區「城市病」問題日益嚴峻。為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智慧城市的建設在國內外許多地區已經展開,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國內的如智慧上海、智慧雙流;國外如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韓國的「U-City計劃」等。
「互聯網+」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路平台。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幾十年來,「互聯網+」已經改造及影響了多個行業,當前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在線影視、在線房產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傑作。
你利用互聯網+城市管理 做一個智慧城市網格化軟體,如金鵬信息 他們做的鄭州市社會公共管理信息平台。
⑺ 如何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那麼就要注重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人才創新。使多個產業共同發展。
⑻ 國內面向全球的那個技術創新平台叫什麼來著,哪位大神知道給說下唄!
今後五年,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首都經濟保持持續平穩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率先形成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初步建成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文化創新之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服務業比重達到78%以上,「北京服務」、「北京創造」品牌的影響力明顯增強。
——摘自201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北京科技創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對首都發展的貢獻明顯增強,中關村[-0.19% 資金 研報]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正在加快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產出指標
1、全社會研發經費強度
2012年,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1063.4億元, 同比增長約13.5%,相當於地區生產總值的5.9%
2、全社會研發全時人員數、每萬名就業人員的研發人員比例
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研究與試驗發展活動人員32.2萬人,比上年增加8.6%
3、專利授權量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2012年,北京市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92305件和50511件,分別增長18.4%和23.5%;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52720件和20140件,增長17%和26.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4.5件。
4、科技論文數及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
2012年,北京市共發表國內科技論文68750篇,論文被引次數366326次,論文發表數、被引次數均居我國第一位。
5、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
2012年,北京市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139.2億元,增長9.2%;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與上年持平。
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主要指標
1、重大項目
2012年度,北京市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1140項,佔全國38.3%;承擔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569項,佔全國34.8%;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956項,佔全國34.5%。
2、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首都科技條件平台」目前已整合了首都地區615個國家級、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的3.64萬台(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設備價值達186億元。
截至2013年11月,北京市累計認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科技研發機構近1300餘家,其中企業牽頭組建的超過70%;推動成立產業技術聯盟超過150家,成員單位8700家,其中70%為企業。
3、開放合作與人才引進
目前,北京市科委已授牌45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012年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吸引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企業代表攜600多項技術來京尋求合作機會。
4、政策保障
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首都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首都創新體系;制定了《關於進一步促進首都科技企業孵化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各類孵化機構數量達到150家,其中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機構達到8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機構達到45家。
三、重點領域成果與成效
1、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2012年,北京高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990.5億元,是2008年的1.5倍。去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1.25萬億元,同比增長25%,工業總產值3541.1億元,同比增長28.9%,佔全市四成以上。
目前北京市共有科技型企業近24萬戶,佔北京市企業總數的30%,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累計8024家,佔全國的25%。
2013年前三季度,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實現總收入1.94萬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9.9%。
2、科技支撐新農村建設
北京市先後組織開展了「乳製品、果品、豆製品、蛋品、果蔬、食用菌加工科技創新和應用」,使農業科技創新、產業促進大見成效。
乳製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了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的突破,研發出一批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技術和產品。
超高壓果品加工技術應用研究與示範全面提升加工水平。通過建設三條超高壓技術果品生產線,實現了果品新型加工技術的應用和推廣,蘋果、大桃、梨加工率達10%以上,新增產值7000萬元。
豆製品加工設備研究及工藝創新為打破國外壟斷地位奠定基礎,對大豆蛋白的生理、生化性質研究取得成功,提高了豆腐的出品率20%至40%。
果蔬、食用菌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房山區果蔬、食用菌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課題,生產出新型果蔬膨化乾燥產品,實現了新技術的研發及設備改造升級,使產品營養成分含量達到了80%,含油量控制在了5%—7%之間,保質期達到了12個月。
3、民生科技領域
與環保部、科技部聯合實施「首都藍天行動」,針對大氣環境改善,啟動實施16項重點任務,重點採取10項措施。
推廣軌道交通關鍵核心技術、「公交城市」建設綜合技術研究應用與示範,為公共交通出行提供科技支撐。
面向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各個環節,構建「基礎研究探索—前沿技術布局—臨床特色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攻關」的全過程科技創新鏈條。
建成國內最大規模的臨床樣本資源庫——北京生物銀行;推動100餘項診療技術和標准規范在全市800多家(次)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推廣應用。
4、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
2012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2458.5億元,佔全國的38.2%,技術交易額增長率突破60%,創5年來新高,技術合同成交額、技術交易額均突破2000億元,技術交易實現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9.2%。
5、每萬元GDP能耗
截至2013年3月,北京萬元GDP能耗是0.44噸標煤,指標在全國領先;水耗是21.5立方米。5年來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25%和32%。
-- 猴島游戲論壇為您解答
⑼ 大企業如何通過產業孵化實現創新發展
大企業通過產業孵化實現創新發展做到以下方面:
一、產城融合發展趨勢
以前傳統園區大多通過優惠政策和低廉的土地成本來吸引企業入駐,但是由於周邊配套不足,導致大量園區企業和員工形成入園、回城的「潮汐」現象。隨著產業園區的演化和發展,園區需要承載大量多元化的功能,這使得城市要素和生產活動在園區內聚集。
進而推動產業園區的城市化進程,推動園區經濟與城區經濟逐漸走向融合。因此,一些園區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從單一生產型園區逐漸規劃發展成為集生產與生活於一體的新型城市。
二、園區物業資產自持配套發展趨勢
在國家鼓勵物業資產自持、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要求園區自持等政策,倒逼產業園區的盈利模式、運營模式發生改變,從原先開發模式走向運營模式。
並且,產業園區通過物業資產自持能保持後續園區品質管理、准確一貫的產業定位,有利於培育先進產業集群、落地地區產業規劃等,促進園區內在價值提升。
三、園區服務細化與標准化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產業園區的核心是產業發展。但在市場評價中,通常出現了一種錯配現象:產業園區服務即是房地產銷售和租賃。這種現象導致對外無法獲得相應的市場估值,對內難以建立有效的績效組織。中商認為產業園區若想創新升級則亟需有效的價值發掘和價值表達。
五、園區運營專業化發展趨勢
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現有產業園區普遍存在空心化、同質化、招商盲目化的現象。中商認為,產業園區運營主體不僅在專業度尤其是主營方向需要提升,還要在產業服務、資源積累、政策理解、供應商整合等有深刻理解,集中優勢資源服務於園區產業的發展。
從而提高產業園區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中商咨詢集團產業研究專家分析產業園最終要回歸到產業的本身,通過專業的品牌打造和管理輸出搭建平台,以高效的資源配置手段和系統化的園區布局,深度挖掘產業的內在價值,打造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中商咨詢集團則完美的做好了助力地方政府、產業園區進行產業定位、精準招商、監管運營的准備。⑽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