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茶葉發展的現狀
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分析
世界茶葉80%產在亞洲。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和印度尼西亞五大產茶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茶葉總產量80%。中國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67.6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93.4萬噸,增長了38.1%。茶葉產值從200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55億元,增長了72.2%,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並且在2005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印度,重新奪回第一大產茶國地位,實現了以吳覺農為代表的近代茶人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茶葉產量、國內銷售、茶葉出口都處於歷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地方政府資金支持,茶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新的資本進入,茶葉新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以及茶葉新產品的開發等,這些都為我國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並且通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西部開發、扶貧政策和退耕還林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並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9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增長了19.4%。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范化要求進行建設的,生產能力高、茶園投入力度大,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2、企業的多元化。
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大多數國有加工、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民營化轉制。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實行改制的「老字型大小」茶葉企業,改制後的股本為3000萬,國有(企業)參股20%,10%社會法人股,主要是兩家上游生產企業,其他70%職工股。改制後企業的機制變活了,企業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積累,通過幾年來的運作,張一元的年銷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吸引國內大的集團紛紛進入茶葉領域,雲南制葯企業盤龍雲海和雲南白葯集團已經開始涉足茶產業。白葯集團認為普洱茶的發展過程與雲南白葯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戶分散式生產,後來隨著工藝技術改進,規模化生產成為必然。雲南瀾滄江啤酒集團也把開發茶產品作為今後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個體私營茶葉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積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發展到46家連鎖店。
3、新的資本注入。
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引進資金,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北京老字型大小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總資產達到1億元。改制前由於公司資金不足,無法快速向外擴張,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擁有國內最大茶葉基地的雲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後,正在積極准備爭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3億元收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引資時,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要讓雲南勐海茶廠盡快上市,成為「國內茶葉第一股」。新組建的老字型大小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
4、產業的變化
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大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准化水平,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烏龍茶通過採用空調做青,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設備的改造,大型的精製企業大多數已經通過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認證。烏龍茶出口企業精製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為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從2005年開始,國家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製企業廠房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開展。
5、市場的發展
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並迅速得到了認可,繼綠茶、烏龍茶之後,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2003年以來,普洱茶發展迅猛,雲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為主企業,三年時間,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銷量佔到集團總銷量的1/3,並且其利潤率超越了其他品種。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路,為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目前,大約有60%的茶葉是通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整理,價格的形成,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而且市場通過不斷投入和改造,為交易雙方提供包括信息、倉儲、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
6、茶文化的宣傳。
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最近幾年,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傳茶知識,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到2002年,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路,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於外銷茶的價格。現在,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超過外銷數量。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政府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先後在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並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創造出一套完美的烏龍茶茶藝表演,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烏龍茶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後,又在2000年—2002年期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並且投資建成全國烏龍茶最大的交易市場—--安溪中國茶都,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全國的烏龍茶信息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與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比,我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農受雇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台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准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准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並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三、幾點建議
不斷變法和發展的中國茶葉市場給企業帶來眾多的機會,因此,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正確投資的關鍵。根據當前茶葉發展現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握市場熱點轉換。
從目前情況看,產量增加,市場熱點不斷,多茶類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市場主要特徵。2004年非典時期引發的綠茶消費熱,2005年鐵觀音消費熱,2006年普洱茶消費熱,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很好帶動茶葉消費整體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熱的興起,對我國現階段茶葉市場將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首先,其他的茶葉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陳越值錢,這樣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飲用價值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是與其他茶葉品種相比,普洱茶生產能夠形成規模生產。普洱茶只要是雲南大葉種曬青茶,都可以作為原料。發酵過程類似葡萄酒的生產,可以通過控制溫度和濕度來形成質量相對一致的品質;此外,其他茶葉品質最主要取決於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藝,將不同等級的茶葉拼配在一起可以調出不同風格的口感,廠家可以採用自己獨特的工藝形成獨有的品質,有利於品牌的樹立。
分析這幾年茶葉市場熱點,非典帶動綠茶的消費熱帶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但是,鐵觀音和普洱茶熱的形成,是對茶葉品質特徵准確把握和有效的宣傳,成功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對行業更具有影響力。我國是多茶類的國家,每個茶類都有不同的品質特徵,個性化十分明顯,如何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通過對加工工藝和品飲方式的改進,形成市場賣點,促進需求的增加,使各個茶類都能夠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國多茶類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鐵觀音熱形成是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普洱茶熱更具有創新的成份,綠茶熱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個熱點需要形成同樣需要依靠創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發展名優茶,兼顧大宗茶。
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從2000年14.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25萬噸,增長了73.6%。名優茶的產值從5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10億元。名優茶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優茶的產值已經佔到茶葉總產值的71 %。名優茶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提高茶葉行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已經提上日程,現在許多企業已經開發出有機茶,打造名優茶品牌將是茶企業必經之路。但是,目前名優茶已經遇到了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不少地區已經出現採茶工不足的問題。名優茶的發展日益受到限制。由於在產品質量上過分注重外形,不僅給採摘帶來困難,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藝的復雜程度,這也是名優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採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名優茶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導茶葉消費由重外形向重內質轉變,是名優茶今後能否繼續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名優綠茶顯得更為迫切。這幾年,有機茶發展已經使部分消費者改變對茶葉品質的判別標准,從外型轉向內質,而且逐漸把安全、好喝作為判斷品質的標准。普洱茶市場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茶葉品質判斷標準的顛覆,並且創造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隨著QS制度的全面實行,茶葉銷售逐漸要從散裝茶銷售轉向包裝茶的銷售,這將會為眾多品牌企業帶來機會,應該通過包裝和品飲方式的創新來促進飲茶方式的改變。
另外,企業過分重視名優茶生產和經營,不願意生產適合普通消費者的中低檔茶葉,這也是制約當前茶葉企業規模擴張的問題。其實,大宗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茶葉市場需要象「猴王」「京華」等質量穩定「老百姓」品牌的茶葉。今後,茶葉還面臨進入超市銷售的問題,這也急需發展中低檔品牌的包裝茶葉。
(三)打造茶葉品牌。
茶葉品牌有兩類,一類是產品品牌,以中茶、竹葉青、大益和龍生為代表;一類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吳裕泰、張一元位代表。從這幾年情況看,由於茶葉市場發育不成熟,通路品牌發展較為成功,適應了目前茶葉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天福連鎖經營在全國擴張很快,已經有600多家連鎖店,成為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其他的大多數還是區域性品牌,但是,成長數度也十分驚人。北京市場上知名品牌吳裕泰已有122家店,張一元也有85家店。從市場發展看,茶葉銷售今後必須走復合通路,除了傳統營銷模式外,網路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也將被應用到茶葉銷售中來,這對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通過擴大連鎖經營規模,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延伸企業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具有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實力的茶葉企業除了要加強通路建設外,還要加大企業對茶葉資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產基地。我國產茶麵積分布很廣,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優質資源有限,而且茶葉品質受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加大對原產地產品保護後,這些資源今後會成為稀缺資源,更具有價值。
(四)發展茶產品深加工
我國茶葉產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我國茶葉產量將遠遠超過目前的水平。因此,通過發展茶葉深加工,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葉的消費量,也是我國茶葉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發展茶產品深加工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花茶等為原料加工製成的茶飲料,銷量已超過可樂等碳酸飲料,成為日本最常見的飲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滿目,而應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製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更是多達數百種,茶葉有效成分還被廣泛應用於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在我國,茶飲料、茶食品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只是應用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大。
(五) 關注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悠久的茶葉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廣泛的茶文化宣傳資源。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茶葉行業同樣要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新的引擎,推動產業升級。以茶文化為題材的旅遊業、影視業、出版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業等同樣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現在,以經營茶文化為主體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為代表的依託地方特色茶文化為經營載體的茶館企業。以北京聖唐古驛為代表的茶館、茶博物館等設計裝修企業,以讀圖時代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業,加上茶葉的包裝設計、茶具製作、廣告宣傳等,已經形成茶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形。應該說,我們的茶文化創意產業還剛開始,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Ⅱ 什麼是葯茶
葯茶是將具有養生療效的食物或中草葯與茶葉相混合,經過煎煮或直接用沸水浸泡而成。以葯物或食物與茶葉中的成分相互作用,達到保健養生或祛邪治病的功效,是一種製作最為簡單、服用最為方便的葯膳劑型。其優點是葯茶以葯代茶,人們樂意接受,又可隨身攜帶、不拘時間,隨泡隨飲。由於葯茶大多取材於食物或性味平和的葯物,大多無副作用,即使長期飲用,也完全可靠。還有就是葯茶具有針對性,葯效專一,經長時間飲用後,其有效成分在體內可以達到量化標准,長期堅持,能收到顯著療效。
Ⅲ 葯茶的介紹
葯茶是在茶葉中添加食物或葯物製作而成的具一定療效的特殊的液體飲料。廣義的葯茶還包括不含茶葉,由食物和葯 物經沖泡、煎煮、壓榨及蒸餾等方法製作而成的代茶飲用品,如湯飲、鮮汁、露劑、乳劑等。
Ⅳ 葯茶有哪些醫療作用
提神:如枸杞子、淫羊藿、沙苑子、五味子、山芋肉等製作的提神茶。
安神:如用黑豆、浮小麥、蓮子、紅棗等製作的麥豆寧神茶。
明目:如用枸杞子、杭菊等製作的杞菊明目茶。
清頭目:如苦丁茶。
止渴生津:如用西瓜皮、冬瓜皮、天花粉製作的雙瓜花粉茶。
清熱:如用人參須、麥冬、熟地製作的參須清熱茶。
消暑:如用金銀花、菊花製作的菊花消暑茶。
解毒:如用白竹、雙蘭等製作的白竹解毒茶。
消食:如用神曲、山楂、陳皮等製作的健胃消食茶。
醒酒:如用葛根、砂仁、綠茶等製作的醒酒養肝茶。
去肥:桔皮、茶葉製作的桔皮茶。
下氣:如用款冬花製作的款冬花茶。
利水:如用紅茶、紅糖製作的利水茶。
通便:如用火麻仁、決明子、桑椹子、萊菔子製作的老人通便茶。
治痢:如用馬齒菜製作的馬齒治痢茶。
去痰:如烏龍茶。
祛風解表:如用荊芥、綠茶製作的疏風解表茶。
堅齒:如鐵觀音茶。
治心痛:如用青茶、茉莉花、石菖蒲製作的茉莉加味茶。
疔瘡治瘺:如野菊花茶。
益氣力:如用濃茶、牛奶、糖製作的牛奶茶。
延年益壽:如用靈芝、蜂蜜製作的靈芝茶。
在預防皮膚癌方面
Ⅳ 中草葯茶的市場現狀能概括一下嗎
在當今「人類要回歸大自然」思潮影響下,葯用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已受到各國和關注,從世界醫葯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新的化學葯物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從化學合成物中獲得新葯的成功率明顯降低,一些化學葯物存在難以克服的毒副作用、葯源性疾患等不利因素。天然葯物已成為各國創制新葯的重要研究對象,在國際醫葯市場上,世界草葯產品每年銷售額已超過150萬美元,近幾年還以10%左右的年增長率發展。
Ⅵ 葯茶有怎樣的作用
葯茶之所以稱之為茶,這實際上是以葯品的劑型立名。茶劑是中葯中的一種劑型,即可以泡飲。如中葯番瀉葉的服法就以泡服的方式,現已普遍作為醫院中清潔腸道的一種口服葯物,若以此加以改進包裝,也可稱為「番瀉茶」。顯然,正常人是不會把它當香茗長期飲用的。也正由於各種製成袋裝劑型的葯茶中的葯性不同,因此各種葯茶都有其不同的功用及其適應症,諸如絞股藍茶適用於高血脂、高血壓病人;減肥茶適用於超體重型人;烏雞白鳳茶適用於婦女病等,並非人人都相適宜的,且葯茶已失去了它生津止渴、防暑降溫、醒腦提神的原有茶飲的作用,所以已失去了它的「茶性」,這也正是葯茶不能當茶飲的真正原因。
Ⅶ 涼茶的發展
涼茶具有獨特的漢族文化底蘊。「寶芝林」因黃飛鴻早就飲譽海內外;「王老吉」的創始人王澤邦被稱為「葯俠」 ,與慈禧太後、洪秀全、太平軍、林則徐等歷史人物及事件緊密相連;「嶺南葯谷」因坐落在嶺南仙山羅浮山腳,自有草葯種植基地,秉承道家涼茶創始人葛洪傳承地道配方而享譽嶺南。名揚中外的「李眾勝堂」葯店的著名產品保濟丸,遠銷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
涼茶配製技藝以家族世襲傳承下來,已有數百年歷史。「文革」中,涼茶文化雖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涼茶鋪關門,有關涼茶的製作器具、遺址、遺跡、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無幾,但其在港、澳地區仍經久不衰。嶺南葯谷、加多寶、和其正、廣貝、王老吉、上清飲、安方、健生堂、鄧老、白雲山、黃振龍、金賽、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群、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福慶堂、黃福興等22個涼茶品牌的54個配方及其所構成的涼茶文化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
涼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廣泛的民間性、公認的有效性、嚴格的傳承性及巨大的發效應,使其成為世界飲料的一匹「黑馬」。2006年,涼茶銷量已超過可口可樂在中國大陸的銷量。2007年產銷量達600萬噸,銷售范圍已覆蓋全國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近二十個國家。在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中華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發揚涼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Ⅷ 葯茶有哪些
用茶葉加其它材料,或是用茶葉以外的一些代用品泡茶飲用,往往能起到清茶不能達到的祛病療疾、延年益壽、增強機體對外環境的適用能力等作用。
(1)粥茶:大米100克,茶葉6克。先將茶葉用沸水沖泡6分鍾,濾出茶葉,再加淘洗凈的大米,煮成稀粥。每日食1次,可和胃消積,主治胃脘脹悶,消化不良之症。
(2)菊花茶:茶葉、干菊花各2克。用沸水沖泡6分鍾,每日飯後飲一杯,有除熱解毒、和肝清風、聰耳明目、降脂抗老之效,尤適於乾咳咽痛和老年性白內障患者。
(3)辣椒茶:茶葉10克,辣椒500克,胡椒、食鹽各適量。將上述各料混合後裝入瓶內封口,靜置半個月即可沖泡飲用。可驅寒解表、增進食慾,主治傷風、頭痛、頭昏。
(4)芝麻茶:先將白芝麻在鍋中焙黃,再取茶葉3克、炒芝麻2克及適量水在鍋內共煮開,即可飲用,再嚼食茶葉和芝麻。可通血脈、養脾氣、厚腸胃和養肝。
(5)奶茶:先將牛奶加白糖入鍋煮開,按1勺牛奶、2勺茶汁的比例,用沸水沖飲。有消肥減胖、提神明目和健脾胃、助消化之功。
(6)紅棗茶:茶葉5克,白糖10克,紅棗10個。先將洗凈的紅棗煮爛,再放入白糖、茶汁攪勻後飲用。有補血養精、健脾和胃之功,主治小兒夜尿症。
(7)柿餅茶:茶葉3克,冰糖15克,柿餅6個。先將柿餅煮爛,再加入水、糖和茶葉,即可飲用。有理氣化痰、益腸健胃之功,最適肺結核和胃酸脹患者飲用。
(8)桂花茶:茶葉2克,干桂花1克。用沸水沖泡6分鍾後飲服。每日早晚各一杯。可強肌滋膚、活血潤喉。適宜皮膚乾裂、聲音沙啞等症。
(9)蓮子茶:茶葉5克,紅糖30克,蓮子30枚。將蓮子用溫水泡約5小時後撈出,加白糖煮爛,再加入茶葉汁,即可飲用。可養心健脾、益腎固精。腎炎、水腫患者應天天飲用。
(10)柑皮茶:茶葉、柑皮各2克。用沸水沖泡6分鍾後,每日飯後飲一杯,可消食健胃,化痰鎮咳。
(11)絲瓜茶:絲瓜200克,茶葉5克。先將絲瓜切成2分厚的片,加鹽水煮熟,再摻入茶葉即可。每日飲2次,可滋陰解渴、生津補虛。
(12)銀花茶:茶葉2克,干金銀花1克。用沸水沖泡6分鍾後即可飲用。每日飯後飲一杯,可清熱解暑和止渴。適宜外感發熱、腸炎、癤腫和小兒痱毒等症。
(13)麥門冬茶:麥門冬10克,煎湯為汁,代茶飲之。於虛熱喘嗽、呼吸氣短、脈弱神疲及熱病後最宜。濃煎多飲,暑月代茶亦佳。麥門冬味甘性涼,功能養陰清熱,尤擅養心肺之陰,故凡心肺之陰虛者皆可服用。
(14)桑葉茶:桑葉10克,洗凈,加水煮沸,離火晾涼,加入適量糖或少許鹽攪勻,即可去渣飲汁。桑葉清熱、明目入肝、肺二經,擅清肝泄肺。本品味道清香,鮮葉含維生素多,能清涼解暑,長期飲用可防止動脈硬化,還可防治失眠等症。桑葉也可用柿葉代。
(15)冬瓜茶:冬瓜1個,加水煮之,加少許鹽和香油,煮至瓜熟為度,飲汁吃瓜。冬瓜,味甘性涼,能限煩止渴、退熱解暑、和中益氣、利小便、消腫脹。本品適用於水腫諸症。
(16)鹽茶:在茶葉中放入少許食鹽,沖泡10分鍾後飲用,可明目消炎、化痰降火,對牙齦發炎有明顯效用。
(17)桔茶:將曬乾的桔皮和茶葉一起用開水沖泡,堅持飲用,可清熱解毒,治療咽喉腫痛等症。
(18)糖茶:按1:5的比例將茶葉和紅糖用開水沖泡數分鍾後飲用。具有清肝明目、清熱解毒效用,對乾咳、咽痛等有一定療效。
(19)蜜茶:茶葉3克,以開水沖泡數分鍾後,放入適量蜂蜜,攪勻後飲用。可潤肺益腎,治療便秘等症。
(20)棗茶:茶葉5克用開水沖泡數分鍾後,加入10粒紅棗搗爛的棗泥。服用可健脾補虛開胃,能治療厭食等症。
飲用葯茶時應注意,葯茶歸根到底還是葯,不可作普通茶飲。葯物不論其葯性之寒熱溫涼,都具有偏,也正用這種偏性來糾正病體的失衡。健康人若常服這些有偏性的葯茶,會使自己正常平衡之體傾斜於某一方。
葯茶之所以稱之為茶,這實際上是以葯品的劑型立名。茶劑是中葯中的一種劑型,即可以泡飲。如中葯番瀉葉的服法就以泡服的方式,現已普遍作為醫院中清潔腸道的一種口服葯物,若以此加以改進包裝,也可稱為「番瀉茶」。顯然,正常人是不會把它當香茗長期飲用的。也正由於各種製成袋裝劑型的葯茶中的葯性不同,因此各種葯茶都有其不同的功用及其適應症,諸如絞股藍茶適用於高血脂、高血壓病人;減肥茶適用於超體重型人;烏雞白鳳茶適用於婦女病等,並非人人都相適宜的,且葯茶已失去了它生津止渴、防暑降溫、醒腦提神的原有茶飲的作用,所以已失去了它的「茶性」,這也正是葯茶不能當茶飲的真正原因。
Ⅸ 進口茶在中國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傳統茶產業該如何應對
茶文化作為華夏兒女的民族瑰寶,在其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必然會經歷不同的時期,但無論在哪個時期,傳統茶文化都是中老年人所青睞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因為缺乏人生積淀,對茶葉的理解往往比較膚淺,認為跟其他的飲料並無不同,這說明年輕人對東方茶文化很難有直觀的體驗,同時也不會對傳統茶的產業發展造成實質性的影響。當東西方文化逐漸融合,跟國民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的很多西方商品也隨之湧入國內市場,而進口茶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西方飲料,這對比較渴望接觸西方世界和文化的年輕人來說,自然會對各種新品飲料逐一嘗試,加之西方餐飲商品都比較注重品牌文化,因此得到年輕人的青睞也就不難理解。
改良種植條件,遠離電商的無序競爭,對傳統茶產業來說是必須要做出的抉擇,如果在當前的發展軌道上繼續滑落,必然會失去更多的消費者,因為真正的好茶已經很難尋獲,資本的炒作,導致品相上乘的茶葉成為了資本工具,而消費者所接觸到的茶葉,已經成為了流水線上下來的產品,如此一來必然會在與進口茶的競爭中全面落後,而專業人做專業事才是傳統茶產業的發展方向,只有讓消費者真正品到了傳統茶的文化內涵,才能有效抵禦進口茶的沖擊,這也是未來的傳統茶必須要自救的應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