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項新技術新產品的產業化發展,通常劃分為哪四個階段
醞釀與發明階段
創新階段
擴散階段
工業化大生產階段
『貳』 產業化含義形象產業化含義
「產業化」的概念是從「產業」的概念發展而來的,要理解「產業化」,首先需要搞清什麼是「產業」。所謂「產業」,本來意義是指國民經濟的各種生產部門,有時也專指工業。後來隨著「三次產業」的劃分和第三產業的興起,則推而廣之,泛指各種製造提供物質產品、流通手段、服務勞動等等的企業或組織。「產業」這個概念是屬居於微觀經濟的細胞與宏觀經濟的單位之間的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又是國民經濟以某一標准劃分的部分的總和。
『叄』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肆』 產業化的思路
農業產業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第一,農業生產向廣度深度發展,必然要求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優化資源配置,就是在工農業之間、地區之間、農業主體之間配置有限的資源,配置得好,農業生產效率就高,生產發展就快,反之,效率就低,發展就慢。農業產業化就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資源的效力。
第二,農業產業化就是在市場經濟價值規律的作用下,產業鏈各主體之間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節約人力、財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的一種表現。
第三,農業專業化分工,需要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而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投資者如農戶;農業企業要對投資的最終效果負責,這就迫使決策者必須深入市場調查,密切注視市場動態,根據市場需要來決定投資的方向和規模。作為宏觀管理者的政府,也是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信息來制定調控的政策和措施,使調整的決策易與實際生產相吻合,這就可以有效地減少和避免產業發展的盲目性,使農業產業結構大體上能保持動態的協調平衡,從而推進農業內部專業化生產的提高,進而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步與發展。
第四,農業向現代化邁進,呼喚組織制度創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客觀上要求社會生產方式的不斷調整和變化,農業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和制度的進步,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 農業產業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是產業結構優化,而產業結構優化需要具備兩個基礎條件,一是產業結構優化設置應適應其自身演進規律,二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應以其自身變動趨勢為基礎。產業結構從低級到高級演化是在特定條件下存在的一種必然趨勢。農業之所以屬於弱質產業,是因為農業僅限於從事初級產品生產;滯留隱性失業即剩餘勞動力過多。農業產業經營通過從事集約高效的種養業,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可以吸納相當多的勞動力就業創造價值擴大增值;同時,城市裡的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勞動密集型產業應當向農村區域轉移,為農村發展二、三產業提供更多機會,鄉鎮企業要以著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為戰略方向,適當集中,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從而形成眾多的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轉移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在相同條件下,農業佔用勞動力越少,農業勞動生產率就越高,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伍』 產業化的發展
1.農村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初步測算,全市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其中:農業增6.7%、林業增1.6%、牧業增1.7、漁業增4.0%,服務業增4.0%。
2.糧油實現恢復性增產。2008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4.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4萬公頃,增長0.7%;油料作物面積1.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2%。由於這一年氣候較好,雨水充足,病蟲害較少,糧油產量增長較快。全年糧食產量228.3萬噸,比上年增加13.7萬噸,增長6.4%,其中稻穀產量68.8萬噸,增長18.7%,玉米產量60.5萬噸,增長6.4%,紅苕產量35.1萬噸,減少5.8萬噸,下降14.2%;油料產量20.0萬噸,增加3.1萬噸,增長18.2%。
3.農村經濟結構繼續優化。隨著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增咋加,加上政策、市場的共同拉動,2008年全市農村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由上年的58.6%上升為61.1%,提高2.5個百分點,農業佔31.9%、林業佔1.3%、漁業佔4.5%、服務業佔1.2%。
4.畜牧業發展較快。以省政府將列為「全省丘區發展現代畜牧業試點市」為契機,不斷擴大「六方合作+保險」機制覆蓋面,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業主和企業的養殖積極性,使全市畜牧業生產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初步統計2008年全市出欄生豬652.2萬頭,比上年增長5.2%;山羊322.1萬只,比上年增長2.8%;小家禽4131.8萬只,比上年增長4.3%。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63.7萬噸、10.3萬噸和1.1萬噸,比上年分別增長4.6%、4.4% 和65.3%。與此同時,生豬生產後勁增強,年末全市能繁母豬存欄量達到42.0萬頭,比上年增長2.0%,仔豬存欄達到80.8萬頭,比上年增長1.8%。
5.農民收入創歷史新高。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41元,比上年增加595元,增長15.5%,收入水平和增加額均創歷史新高。其中,農民人均工資性純收入增加169元,增長10.9%;人均家庭經營純收入增加375元,增長18.0%;人均財產性和轉移性純收入增加52元,增24.1%。從農民增收的渠道來看,畜牧、農業、務工收入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2008年資陽農民人均從畜牧業獲得的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90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為32%,對農民增收的貢獻最大;農民人均從農業獲得的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46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為24.6%,貢獻居第二位;農民人均外出務工收入比上年增加109元,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貢獻率18.3%,貢獻居第三位。
6.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2008年全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2834元,比上年增加415元,增長17.2%。其中:食品消費支出增17.2%、衣著消費支出增11.9%、居住消費支出增23.6%、設備及用品消費支出增31.5%、文化教育及娛樂消費支出增0.3%。
7.農民生產性投入增多。2008年農民人均家庭經營費用支出為1580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農業生產費用支出增6.8%、牧業生產費用增7.6%、林業生產費用支出增28.3%、漁業生產費用支出減28.6%。
『陸』 產業化是什麼意思
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
「產業化」的概念是從「產業」的概念發展而來的。「產業」這個概念是屬居於微觀經濟的細胞與宏觀經濟的單位之間的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又是國民經濟以某一標准劃分的部分的總和。
(6)產業化發展是擴展閱讀
產業化的發展
1、農村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初步測算,全市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5%。其中:農業增6.7%、林業增1.6%、牧業增1.7、漁業增4.0%,服務業增4.0%。
2、糧油實現恢復性增產。2008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4.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4萬公頃,增長0.7%;油料作物面積1.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2%。由於這一年氣候較好,雨水充足,病蟲害較少,糧油產量增長較快。
全年糧食產量228.3萬噸,比上年增加13.7萬噸,增長6.4%,其中稻穀產量68.8萬噸,增長18.7%,玉米產量60.5萬噸,增長6.4%,紅苕產量35.1萬噸,減少5.8萬噸,下降14.2%;油料產量20.0萬噸,增加3.1萬噸,增長18.2%。
3、農村經濟結構繼續優化。隨著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增咋加,加上政策、市場的共同拉動,2008年全市農村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由上年的58.6%上升為61.1%,提高2.5個百分點。
『柒』 如何寫企業產業化發展情況
首先:產業這個概念是居於微觀經濟的細胞與宏觀經濟的單位之間的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形成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說這個概念屬於相對宏觀的范疇, 並不具體指某一行業,某一市場下的某一特定經濟行為。
企業產業化應該是將企業「上升」到或者說用社會整體看待產業的視覺去看待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站在相對高度來統一調配整個企業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簡單來說它屬於企業戰略理念中的一種(特別是相對於那些 多元化或者業務涉及上下游的集團公司,而基於此制定的戰略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是否具備較高的經濟效益,能不能多方面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市場價值。
『捌』 企業產業化前景什麼意思
首先:產業這個概念是居於微觀經濟的細胞與宏觀經濟的單位之間的一個「集合概念」,它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的集合形成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說這個概念屬於相對宏觀的范疇, 並不具體指某一行業,某一市場下的某一特定經濟行為。
企業產業化應該是將企業「上升」到或者說用社會整體看待產業的視覺去看待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站在相對高度來統一調配整個企業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簡單來說它屬於企業戰略理念中的一種(特別是相對於那些 多元化或者業務涉及上下游的集團公司,而基於此制定的戰略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是否具備較高的經濟效益,能不能多方面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市場價值。
——————這個問題太「抽象」了,查了很久的資料,我所能解釋的也只有這么多了,不一定準確 有必要的話向專業的人士咨詢一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玖』 建設工程產業化是什麼意思
建築產業隨著資源價格、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升高,消費群體對建築品質等實際需求越來越高,如何才能在維持建造利潤的前提下滿足業主的需求等問題已成了建築經濟必須考慮的問題。而很好的工程質量與利潤最大化的這一矛盾,只有從整個建築業的的產業化和建築產業化的優秀工程管理入手,從而找到有效之方案。
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工業製造也已進入4.0時代,粗獷傳統的建築業必須跟隨現代化腳步,通過產業化、建築2.0,把建築建造的大部分流程和部件利用工業4.0的新技術、新模式工業標准化生產,形成建築部件流水線作業,提高生產效率。施工階段對整個建築工程來說又是非常重要,施工的好壞決定著工程的質量。在這一階段中,採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對施工現場和施工對象進行生產任務的管理。為了確保建築工程在施工過程中能夠合理的運用人力和物力,協調空間和時間,可以根據施工現場的特點和條件,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施工管理,從而使得企業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施工階段是工程管理的核心也是問題的多發期,對工程的影響極為重大,因此要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也是建築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環節。
引薦國外建築產業化模式發展與我國現狀建築產業化管理模式的對比,來推動適合我國的建築產業化進程。同時寄往整合建築產業化資源整合、統一標准、產業革新,達到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