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業鏈比較短的企業將更能有效地面對由於上下游關系變動帶來的挑戰對嗎
比較短的企業將更有效地面對魚上下游關系變動式的企業小好轉型。
㈡ 網路交易商品的優勢有:產業鏈短
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網路可以做到商品利用各種網路平台直接到消費者手中,反觀傳統產業鏈就需要很多中間環節。
㈢ 大學概論書 目前我國對外開放面臨著哪些問題和挑戰
截至2006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基本結束,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國內市場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這將為中國經濟貿易發展創造新的有利條件和發展機遇,同時影響發展的因素也在增多,特別是在擴大開放中維護國內產業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概括來說,主要機遇和挑戰有五點:
一是農產品出口有望實現快速增長,但農業受進口產品沖擊的風險加大。目前,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包括園藝產品和水產品等)有較強的競爭優勢,雖受發達國家檢驗檢疫標准制約,但出口增長潛力依然很大。2006年農產品出口220.2億美元,居世界第五位。專家預測,2010年中國可能成為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業整體競爭力較弱,糧、棉、油、糖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難以與質優價廉的國外產品競爭。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隨著關稅、進口配額、國營貿易等進入門檻不斷降低,農產品進口增速明顯加快,自2004年起我國已連續三年成為農產品貿易逆差國。其中,部分大宗農產品進口持續快速增長,對國內產業已經構成了巨大壓力。2006年進口大豆達2827萬噸,約占國內消費量的2/3;進口棉花364萬噸,同比增長41.6%,超出關稅配額數量三倍以上;進口玉米7萬噸,同比增長17倍。從各國發展經驗看,經濟越發展,農業越需要保護。目前我國農產品關稅僅為15.2%,是關稅最低的國家之一,大大低於世界62%的平均水平。隨著我國農業人口逐步減少,勞動力成本增加,我國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優勢勢必逐步下降,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劣勢可能更加突出,屆時我國農業將因缺乏足夠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保護而面臨越來越大的進口壓力,不僅逆差局面難以改變,而且糧食安全也可能受到挑戰。
二是我國服務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但短期內中資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加大。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伴隨著對外開放范圍逐步擴大,銀行、保險、電信等行業的內外資企業都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利潤增長點明顯增加,分散風險的渠道也大大拓寬。一批有實力的內資企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國內大型銀行、保險、通信企業在港澳、歐美設立了大批分支機構,在境外上市的企業也與日俱增。過渡期結束後,市場准入門檻進一步降低,有利於我國服務業更好地利用外國資本、先進技術和專業管理經驗,也有利於促進內資企業在競爭壓力下加強管理和提升服務水平,是我國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契機。但從近期看,內資企業在資金實力、管理經驗、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方面,與外資企業還存在明顯差距,金融、商業企業在稅收政策、經營政策上還存在不少劣勢。隨著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外資企業將對中資企業的市場和人才形成爭奪之勢,外資的市場佔有率將快速提升,而一些實力較弱的內資中小企業可能被迫退出市場。
三是出口總體有望實現穩定增長,但拓展國際市場的阻力加大。隨著我國外貿經營權全面放開和對外資開放領域的擴大,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出口潛力將繼續釋放,2007年有望成為世界第二大貨物貿易國,2009年可能位居榜首。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我國已成為世界製成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客觀上對一些國家的市場和相關產業構成一定壓力,使一些人對我國發展存在疑慮和誤解,一些人甚至視我國發展為威脅和挑戰。在多種因素作用下,近年來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和糾紛不斷增加,而且貿易摩擦還逐步向知識產權、匯率政策乃至能源資源等領域延伸。1995年至2006年間,世貿組織各成員發起反傾銷調查案件約3000起,而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高達530多起,使我國連續12年成為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許多國家和地區還沒有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使中國企業在反傾銷應訴中仍將面臨不公正待遇。除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傳統手段外,知識產權和各類標准也日益成為制約我國出口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是進口將保持較大規模,但進口效益有待提高。2007年,我國關稅水平降至9.8%,許可證、配額等非關稅壁壘都已按承諾取消,汽車、石油等重要工業品的准入門檻大幅降低。這都將有利於促進進口增長,進而有利於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和緩解貿易不平衡矛盾。但是,在現行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中,進口便利化水平提高後,又可能帶來新的問題。比如,具有進口資格的企業過多,容易出現哄抬價格、越買越貴的現象,這幾年鐵礦石進口企業過多,大大影響了中國企業的進口定價權。根據承諾,石油和成品油市場的過渡期也將結束,非國營貿易份額將大幅增加,石油進口市場秩序存在隱憂。再如過渡期結束後,隨著汽車進口許可證取消和關稅下調至10%,許多外資企業紛紛調整經營戰略,以直接進口整車和零件代替在中國投資辦廠,加劇了國內汽車產大於銷的矛盾,對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形成一定壓力。
五是我國將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一些成員對我開放市場要求過高。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已從國際經貿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推動者。在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中,中國已不再是看客。我國在農業談判中提出了關稅封頂和簡化關稅的具體建議,在非農談判中貢獻了"中國公式",在規則談判中提出了設立"立案評論期"的建議。這些建設性意見,不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贊賞和尊重,而且維護了國家利益。過渡期結束後,我國在世貿組織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能夠為多邊經貿體系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但是,不少成員認為我已非普通的發展中國家,不同意中國繼續享受發展中國家成員和新成員的雙重優惠待遇,要求我國承擔更大責任,一些要求超出了中國的承諾范圍。一些成員還以我入世後主要產業未受沖擊為由,要求我在多哈回合談判中進一步開放市場,為世界多邊體系發展和各國共同發展多做貢獻,這都會使中國經濟面臨新的挑戰。
總的看,過渡期結束,對我們依然是利大於弊。能否抓住擴大開放後的機遇,防範擴大開放後的風險,關鍵取決於我們的戰略決策和應對工作。
㈣ 什麼是長短線產業
產業集群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研究的熱點。當前國內對「產業集群」有不同叫法,如產業集聚、產業簇群、產業群集、產業集群,等等。對產業集群概念的界定,基本上是圍繞地理特性、產業特性(或內部要素聯結)兩個方面展開。波特(即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和國際競爭力研究領域專家,著有《競爭論》、《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國家競爭優勢》等作品。——編者注)認為,產業集群包括了一系列相關聯的產業和其他一些與競爭有關的實體。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銷售渠道和客戶,橫向擴展到互補產品的製造商和在技術、技能上相關或有共同投入品的企業,還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機構,這些機構提供專門化的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本文把產業集群界定為,在某一地理空間上具有產業關聯(包括同一產業中不同產業環節的企業或者與之相關產業的企業)的企業集聚體。<BR> 產業集群產生的途徑主要包括:<BR> (一)從對產業集群形成的作用途徑看,產業集群的產生包括了市場力量自發形成、政府投資、政府和市場共同作用三種途徑<BR> 從國內外產業集群的案例看,大多數產業集群在具備相關基礎條件下,通過市場力量自發形成。自發形成的集群多出現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
㈤ 光伏發電是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關鍵元件是太陽能電池,產業鏈的產品具有輕、薄、短、小的特
A、讀圖甲,世界太陽能光伏發電量,發達國家遠超發展中國家是因為發達國家版技術水平高權,A錯誤;
B、近年來太陽能光伏發電增長迅速是因為太陽能發電技術水平提高,不是成本比礦物能低,B錯誤;
C、發達國家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替代減少煤、石油發電,可以有效減輕碳排放的減排壓力,C正確;
D、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可以減少環境污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業升級問題,D錯誤.
故選:C.
㈥ 簡訊平台手機簡訊驗證為什麼會被盜刷,是有產業鏈的嗎
如果是惡意的刷驗證碼,估計是客戶平台、網站或APP等上面沒有加圖文等驗證碼增加程序惡意觸發驗證碼的難度,這種情況可以從觸發簡訊的源頭找起,一步步的定位問題。
有些人惡意的調用驗證碼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是自己乾的,從網上找到的簡訊轟炸軟體,給別人發騷擾簡訊。
至於您說的盜刷我還不是很清楚是不是我上面所表達的意思,如果解釋不到位的請諒解或留言答復。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一點兒。
㈦ 你認為下面哪個手機企業的產業鏈條最短。( )(2.0分) A、 蘋果 B、 華為 C
第一,您的c選項給了個問好
第二,蘋果也是有生態鏈的,華為也是有生態鏈的,它們旗鼓相當
第三,我認為從他們兩個選一個的話我選蘋果短,因為華為最早是軍工,通訊
㈧ 什麼叫長鏈短鏈
長鏈指的是產業鏈比較完善,附加產業的比較多,舉個例子。
棉花產業鏈:籽棉 ,軋花 ,紡紗 ,織布 ,染整 ,服裝, 消費。
這是一條較長的產業鏈,涉及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每一產業中又要經過眾多的生產環節。
㈨ 疫情過後對經濟有影響嗎
我國產業鏈與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等國深度融合,這些國家疫情加劇將在短期顯著沖擊我國工業生產,「滯銷」和「斷供」的風險雙重存在,部分地區出現「無工可復」的現象。從原料/元部件出口依賴來看,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增加值增值渠道。
在一般工業部門中,紡織服裝、造紙與印刷產品、化學與醫葯產品、金屬及其製品的工業原料出口占該部門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22%、16%、19%和20%,其中,對美國和歐盟出口占各產業原料出口增加值的比重為39%、43%、37%和18%,對日本、韓國分別為17%、12%、12%和10%,合計分別為56%、55%、49%和28%。
在高端製造業中,電子產業、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和交通運輸設備最終產品產值中,進口元部件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1%、19%、17%和18%,其中,從美國和歐盟進口占元部件進口增加值的比重為23%、25%、28%和39%,從日本和韓國進口比重為29%、21%、19%和18%,合計52%、46%、47%和57%。因此,若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降低原料/元部件供給,導致「斷供」風險極大,直接沖擊我國工業生產,其中,高端製造業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趙忠秀,楊軍,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