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常識

產業發展常識

發布時間:2020-11-26 06:57:24

❶ 如何運用你學知識來幫助你的產業發展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標。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致「滯漲」的嚴重後果。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為了實現調結構穩增長的目標,政府實行常態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國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混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經濟」。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有直接經濟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設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永遠優先於生產資料生產投資,生產資料生產投資永遠優先於消費資料生產投資。由於無直接經濟效益的長期基本建設投資只能由政府實施,所以政府投資永遠優先於民間投資。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調整,只有新經濟增長點才能優化舊產業結構化解產能過剩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永遠主導消費,只有投資主導下的消費才有可持續消費,只有投資主導消費才有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發展。由於節約有利於積累,積累有利於投資,投資有利於生產和經濟發展,所以節約、居民高儲蓄率有利於經濟發展,而鋪張浪費、寅吃卯糧不利於經濟發展,所謂「消費拉動經濟」是個偽命題。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投資驅動和創新驅動是統一的,投資驅動和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不但不矛盾而且內在一致。只有投資驅動,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才有基礎;只有創新、創業、企業技術提升產業結構升級生產效率提高增長方式轉變經濟質量保證為主導,投資驅動才有明確的目標與方向,使投資有效。

❷ 為什麼要發展第三產業(經濟常識)

第三產業的興起和發達,是社會分工進一步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趨勢,是現專代化屬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過程看,隨著第一、第二產業規模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第三產業也不斷發展壯大。第一、第二產業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財力.

❸ 經濟常識:為什麼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怎樣加快第三產業發展

1,第三產品容納就業人口多 2,發展各種業務的服務配套

❹ 知識產業包括哪些行業

對知識產業范圍的界定和分類有不同的說法。按OECD的提法,知識產業是指具有較為密集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投入的部門,從統計的角度出發,涵蓋以下范圍:
1、製造業中的高技術產業;
2、製造業中的中高技術產業;
3、服務業中的通信業,
4、服務業中的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活動;
5、服務業中的社區、社會和個人服務。

❺ 產業規劃包括哪些方面,產業規劃包括哪些方面知識

產業規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徵的分析、產業發展目回標和發展定位、產業發展答重點方向、產業空間引導等。
一、產業發展現狀和特徵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發展可分為不同的階段,產業發展在各個階段所面臨的問題、發展的驅動因素、產業政策、空間布局特徵及其區域經濟影響作用明顯不同。因此,產業發展和規劃的前提條件是要立足不同行業的總體發展態勢,從更廣闊的區域背景條件出發,搞清楚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和特徵。
二、產業發展定位和目標
產業發展定位和目標是產業規劃的核心,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和空間引導等要圍繞產業定位和目標展開。
三、產業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規劃
前瞻產業研究院規劃師指出,在產業發展和規劃之中,要確定產業發展方向,明確產業發展的重點。對於各產業規劃而言,需要確定未來各產業內部行業的發展重點。
四、產業空間規劃
產業空間規劃是產業發展在空間的具體落實。產業空間規劃要根據全國和各地區產業布局現狀,結合產業發展和布局的理論,發揮各產業的特點和優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與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資源、促進產業的協調和持續發展為目標,在空間上合理配置和引導產業發展。

❻ 產業發展部工作需要學習那些知識

是負責工業,重點來是汽車、源電子信息、雲計算、高端裝備、航空、生物醫葯等6大支柱產業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的發展,承擔相關產業及項目的謀劃、策劃、跟蹤、推進、落地等工作的發展部門。知道是干什麼的了,就明白該學哪些知識了,

❼ 產業分類的基本知識

體系結構

ICS採用層累制分類法,由三級類目構成。第一級41個大類,例如:道路車輛工程,農業,冶金。每個大類以二位數字表示,例如:43 道路車輛工程。
全部一級類目再分為387個二級類目。二級類目的類號由一級類目的類號和被一個圓點隔開的三位數組成,例如:43 . 040 道路車輛裝置。
二級類目下又再細分為三級類目,共有789個,三級類目的類號由一、二級類目的類號和被一個圓點隔開的二位數組成,例如:43 . 040 . 50 傳動裝置、懸掛裝置。

分類原則

1. 按標准文獻主題內容所屬學科、專業歸類,總的分第一級,較具體的分第二級,再具體的分第三級。
2. 術語標准和圖形符號標准可先分入術語和圖形符號類,再按標准化對象所屬專業分入專業類。
3. 一標准可根據其主題或主題側面分入多個二級類或三級類中。
4. 一標准所涉及的主題范圍包括了一個二級類以下的全部三級類目,則標准應分入此二級類。
5. 為便於計算機檢索,涉及某二級類全部主題的標准,可標為 「×× . ××× . 00」,這樣在檢索時用「×× . ××× . 00」提問,將得到 「×× . ×××」下的綜合標准;而用「×× . ×××」提問將得到 「×× . ×××」下以及「×× . ××× . 01~×× . ××× . 99」各類 下的全部標准。
6. 用戶可自行擴類,多個分類號以分號相隔。

國際標准分類法簡表

01 綜合、術語學、標准化、文獻
03 社會學、 服務、公司(企業)的組織和管理、行政、運輸
07 數學、自然科學
11 醫葯衛生技術
13 環保、保健和安全
17 計量學和測量、物理現象
19 試驗
21 機械繫統和通用件
23 流體系統和通用件
25 機械製造
27 能源和熱傳導工程
29 電氣工程
31 電子學
33 電信、音頻和視頻工程
35 信息技術、辦公機械
37 成像技術
39 精密機械、珠寶
43 道路車輛工程
45 鐵路工程 47 造船和海上構築物
49 航空器和航天器工程
53 材料儲運設備
55 貨物的包裝和調運
59 紡織和皮革技術
61 服裝工業
65 農業
67 食品技術
71 化工技術
73 采礦和礦產品
75 石油及相關技術
77 冶金
79 木材技術
81 玻璃和陶瓷工業
83 橡膠和塑料工業
85 造紙技術
87 塗料和顏料工業
91 建築材料和建築物
93 土木工程
95 軍事工程
97 家用和商用設備、文娛、體育

❽ 如何增強石雕產業發展形勢,知識常識

石雕作品作為一抄個精神溝通的橋梁與紐帶,必須實現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產生心理感覺上的共鳴和交流。石雕通過由實體材質所構成的感染力造型,以漸進、反復滲透的方式傳播著美學信息,對學生發揮其教育功能,從而達到育人的效果。優秀的校園雕塑可以發揮其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極其審美能力,提高人文素質,從而使學生走向一種審美的人生境界,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這就是環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石雕藝術的創新,是當前雕塑業人士都要重視的問題。一個好的石雕藝術家本就從實踐工人轉型過來的,因為他們對曲陽石雕有著更深的了解,不管遇到任何雕塑,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過來人,任何的瑕疵不美觀都逃不出他們的法眼的,因為他們身上的擔子更重,他們心裡都會明白,面對藝術就應對自己的責任去負責,去完成更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看。
而要使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一方面要不斷提高曲陽石雕雕塑技藝,另一方面要不斷創新。

❾ 高中經濟常識分析新興產業對於我國發展的意義

汽車,信息技術,新能源的新興產業對我國發展意義重大:
1. 可推動GDP發展
2. 及大的拉動其他內相關產業發展。如,容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我國的機械製造業也帶來了新的要求和機遇
3. 盡快的擺脫低端產業的束縛,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如信息技術產業,只能主要依靠高科技創新型人才為主力軍,而不是靠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發展
4. 解決就業問題。每年都有大量勞動力和大學生失業,而發展這些新興產業,對解決就業問題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❿ 什麼是知識經濟產業

知識經濟時代新興產業技術創新之展望

摘 要:二十世紀末期,因為高科技的進步,經濟發展的重點由過去以生產和銷售為主的型態轉變至所謂「知識經濟」的型態。國際社會主要國家大致認同,知識經濟發展情況將關系國家在二十一世紀的競爭力。學者對知識經濟有很多不同的定義,196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開發組織」對知識經濟的定義為:「直接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的經濟。」
知識經濟能成為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的主流,有其發展的背景。近十年來計算機和通訊技術革命性的突破,更孕育了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除此之外,知識經濟是以知識與科技為基礎、以創新為主軸,並講求速度,這至少包括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市場創新、生產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及管理創新。顯而易見,如果說沒有創新就難以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技術。
計算機科技、信息技術、通訊技術、網路科技、虛擬科技、數字傳統產業不斷創新,乃是國家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領。知識經濟將使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其發展固然提供了提升經濟成長的利基,但也會為國家社會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貧富差距的擴大,弱勢族群更不易翻身等等,將是不容易避免的現象。
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社會總體結構與產業環境的發展亦必須在體質上進行調整以求應對。這些調整包括:教育創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倫理建設、與法治變革等。過去,教育與研究是社會進步領先之指針;未來,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如何保持指針角色以帶動社會的進步是值得大家關心探討的議題。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
一、前 言
1957年,蘇俄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號」成功地進入地球軌道中運轉,使美國受到嚴重刺激。「史潑尼克的震撼」使美國全國上下一心誓言要在太空科技競爭中,迎頭趕上蘇俄。果不其然,美國在1960年代結束前把第一批航天員送上月球,並順利地將航天員送回地球,在科技競備上超越蘇聯。
6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首先提出了「知識產業」(Knowledge Based Instry)的概念(李嘯虎,1998),馬克盧普的「知識產業」概念,主要是依據美國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社會生產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將 (1)教育;(2)研究與研發;(3)傳播業;(4)信息設備;(5)信息服務等五大領域稱之為「知識產業」。
1996年「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首先提出「知識經濟」的完整定義如下:「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與使用之上的經濟。」OECD同時亦主張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即將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型態;知識已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信息通訊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行政院經建會,2000)。自此而後,知識經濟普遍受到各國學者與政府的高度重視。
二、知識經濟是以創新為主軸
在傳統的觀念中,「生產」所代表的意義指向為經濟,而土地、資本,及勞力,是「生產」的三大要素;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工業的發達,「生產」已不能滿足多元經濟社會的發展,於是「經濟發展」取代了「生產」,轉而探討的是六大要素,即六M:資金(Money)、機械(Machine)、物料(Material)、市場(Market)、方法(Method)、與人力(Manpower)(陳聰勝,1997)。
所謂「知識經濟」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識與信息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創造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凌駕於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之上,成為支持經濟不斷發展之動力(行政院經建會,2000),從傳統經濟轉向知識經濟,重心也由勞力變為腦力,有形轉為無形,製造導向轉為行銷導向,硬體融合軟體,領導兼顧效果與效率。在知識經濟體系中心,無形的東西愈顯重要,它是透過創新來創造各種不同的價值(施振榮,2000),只要不斷創新,經濟就可繁榮(高希均,2000)。如果繁榮是創新之果,那麼知識就是創新之因,知識經濟的生產要素在科技轉換、創新思維及創業能力(林垂宇,2000)。
是故,知識經濟可說是以創新為主軸。創新是一種新思維、一種變化、一種風險、一種求新、求變、與求好之創見,而且對於成功與失敗都要抱持接受和寬容的態度,鼓勵由「內思」而至「外顯」之創新。
三、知識經濟的迷思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針對知識經濟的普遍受到關切與注意,在知識經濟巨輪起航邁進前,率先提出「知識經濟的八大迷思」(張忠謀,2001) 。
自1960年代「知識產業」到「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早已存在於整體經濟架構與產業技術的大環境之中。是故,知識經濟的時代,對於人力資源的培育將重新予以定義,運用科技知識比擁有「科技的知識」更甚重要。而不論任何產業,應用技術實需要創新與冒險的思維,務使其轉化知識為利潤的真諦。
知識經濟的建構不僅提升經濟成長且能穩固其利基,然而我們也需要政治、人才、法制、社會倫理的相互配合,不只是提供社會福利,還要建立完整的政策與配套措施。因此,就法治層面言之,典章制度的修訂與增列速度實不容忽視。
此外,除了探討對於知識經濟的反向思索之外,也思考更深入的社會核心價值。人們應要有反向思考、深入審視「知識經濟」的本質真締,以避免在「知識經濟」沖擊下迷失方向。
四、知識經濟的特質
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然來到,知識經濟將是世界各國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的契機。因而,我們必須了解知識經濟的特質,致使本身具備優良品質,且擁有掌控與駕馭知識經濟的競爭優勢。有關於知識經濟的特質,融合整理如後:(黃富順,2000;施振榮,2000;高希均,2000;經濟合作開發組織,2000;袁正光,1998)
(一)知識經濟是以知識運用為基礎
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顯示我們對於知識在經濟成長與產業發展中的具體認知。所謂「具體認知」意指在轉知識為利潤之下,我們應該強調的是對於「知識的運用」,而一般論及的觀點皆稱「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而非「以知識運用為基礎的經濟」。
(二)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本質
唯有透過知識的運用,才有「創新」的能力,也才能呈現知識經濟的本質。過去,經濟成長可以說是完全取決於勞力、土地、自然資源、資金,新經濟的核心將系之於知識經濟本質「創新」思維,使經濟發展朝向無限發展的可能。
(三)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是知識經濟的主要條件
勞力密集的年代,我們的人才培育莫過於著重訓練,著眼於技能的熟悉度,但是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對於人才培育我們亦將重新予以定義。我們所要培育的人才是以創新為主軸,使之足以成為知識經濟發展的主要先決條件。
(四)產業技術的研發速度決定企業競爭力
研究發展的能力是產業技術升級的不二法門,也是產業生存的基本法則。所謂商場如戰場,產業特別講求效率及效能,分秒不容忽視。因此除了研發能力之外,產業還必須在研發上要求「速度」,進而得以推成出新,及早掌握商機,否則將無法在知識經濟時代立足。
(五)知識經濟是多元化的全面經濟體系
有人說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意味著傳統產業已經沒落,但實則不然。知識經濟的產業架構是全面性、多元化的經濟體系,包含各式各樣的企業與不同產業體的結合,以知識經濟為核心,發展多元化的全面經濟體系。
(六)新興科技產業是知識經濟持續發展的中心
這幾年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電子與信息革命帶動信息和通信產業在技術層面的大幅進步,活絡了整個相關外圍產業。新興科技產業包括電子、電機,計算機、通訊、航天工業、電子商務等等,儼然成為知識經濟持續發展的一股推動力量。
五、帶動知識經濟的新興產業與技術
(一)新興產業技術持續成長
台灣製造業在過去十年來,技術密集工業持續快速成長,其產值比由1986年的24%至1988年的40.7%;基礎工業由35.6%降至35.8%,呈穩定比例;傳統工業則由40.4%持續降至23.5%;機械工業於1989年較1988年成長約2.88%;同期自動化工業成長9.3%,航天工業衰退16.7%,運輸工具業衰退8%。
(二)新興產業技術帶動知識經濟
在電子與信息科技的產業技術方面,政府訂有完整的研發計畫,分為信息(硬體、軟體)、通訊、電信、消費性電子、微電子、光電等六項領域,由工研院電子所、電通所、光電所、材料所、量測中心、中華電信研究所、信息工業策進會、中科院等共同執行。此外,各高等教育學術研究單位亦都積極投入相關研究發展工作。
計算機科技、信息科技、通信科技、網路科技、虛擬科技、數字科技等高科技新興產業技術,卓越的知識生產績效,成為帶動知識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
(三)產業技術朝高科技、高附加價值方向發展
回顧台灣在產業技術發展上,在短短二十年間,由輕工業轉型為科技產業,成果展現廣受肯定。其中計算機信息產業的雄厚實力,該項產值多年來名列世界第三位,半導體產業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生產地。並有十多項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如:晶圓代工、筆記型計算機、監視器、集線器、掌上型掃描儀、主機板、數據機等。基礎及技術密集產品的出口值在八十七年占總出口值76.5%,而光電產業八十八年之產值與八十七年相比,有40%以上之成長;如以整體通訊設備產值,則較八十七年有29.2%之成長。足見台灣產業已朝高科技、高附加價值方向發展。
六、知識經濟發展之道
觀察美國經濟十多年來的空前成就,主要是全國經濟的高成長、低失業率、低物價及財政積余等,這些都是信息革命與技術創新所締造的。目前台灣發展知識經濟,有幾點優勢(行政院經建會,2000;陳光榮,2000;王弓,2000),將其重點整理如下:
(一)建全的新興信息產業與科技製造體系
(二)優秀的人才素質構築充沛的人力資源
(三)擁有充沛、豐富與活絡的資本市場規模
(四)民眾具有積極、旺盛的創業精神
(五)知識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已經具備
台灣雖有上述五項優勢,相對的也有尚待努力發展的空間(行政院經建會,2000;陳光榮,2000;王弓,2000):
(一)信息科技與通訊技術之運用廣度不足
(二)網際網路、信息,與通信基礎建設速度須加強
(三)法規制度與行政管理面不能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變革
(四)人力培育機制與產業技術的成長配合度不夠
(五)知識密集產業占生產體系比例低於先進國家
這五點指出政府在知識經濟發展上應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極需致力於發展相關的基礎建設、法規問題、及人才培育計畫等方面,為台灣整體環境奠基,有助於產業發展與技術研發的發展。萊斯特‧梭羅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提出十三項的基本准則,值得大家思索,其內容摘要整理如圖(一)。
十三項基本准則依其主要內涵歸納區分為三。首先,「內化」原則,包括:創新系統思維、勇於挑戰冒險、前瞻性的眼光、具創業家精神、掌握時機契機;其次,「外省」原則,包含:善用發展策略、居安思危觀點、組織趨強避弱、重視生涯發展;第三,「目標」原則,含括:投入基礎研究、尊重智能財產、環境也是財富。
金字塔結構代表知識經濟的力量與韌性,因而以金字塔建立知識經濟致富模式。其穩固的根基堆砌堅實,代表多元化、全方位的產業立基;立體構圖轉無形為有形,是知識經濟創新之主軸;架構延展由下而上,構築知識經濟之展望;蘊藏內涵由內至外,達成知識經濟之致富目標。
七、結 語
信息化、網路化、虛擬化、數字化、全球化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徵,而其相關新興產業與技術研發是未來科技發展之主流,首當其沖的便是人力發展與訓練。透過人力資源的規劃,進而實施各項改革:教育創新、金融革新、政治改革、倫理建設、與法治變革等,是邁向知識經濟須預先配合的首要工作。
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大宏觀的視野與角度,過去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與省思、當下的機會需要我們規劃與管考、未來的願景將是我們轉型提升競爭力的契機。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常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