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民航發展趨勢
十三五規劃對於民航運輸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批示,民航運輸業的發展目標設定為:十三五期間,運輸機場數量將達到260個左右,旅客周轉量比重達到28%,運輸總周轉量達到142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7.2億人次,年均分別增長10.8%和10.4%。
在2006~2016過去的十年中,我國民航線路和民航旅客周轉量的10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11%和13.4%,其中國內航線和國際航線線路的10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1.1%和10.7%,國內航線和國際航線旅客周轉量的近6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1.2%和19.1%。民航航線和旅客周轉量均快速增長,尤其國際航線的旅客量體現出強勁的增長勁頭。
民用航空持續穩定增長。在過去15年,隨著航空出行在世界各地的逐漸普及,全球航空運輸周轉量增長了一倍。由於經濟發展、中產階層人口數量增長,航空旅行成本降低,人們出行越來越便利、城市化的加快、旅遊觀光業的興盛以及人口遷移等原因,全球航空運輸周轉量未來將繼續保持增長。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民用航空運輸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新建一個民用運輸機場需投資額45億元。空管設備(包含設備及軟體)市場規模一般佔到民航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額的4%-6%。
據此數據‚十三五期間我國民用運輸機場能帶來的空管設備市場規模可達135億元左右規模。隨著空管設備技術逐漸提高,
預計到2020年空約管設備占機場投資額的比重有望達到約8% ,則空管設備市場規模遠期將會顯著提升。
通航機場造價不等,但往往投資額度不會很大。按照每個通航機場1.5個億投資額及空管設備佔比5% 投資額來測算,未來15
年通航機場建設所能帶來的空管設備市場規模可達120億元。若考慮到 2020年隨著空管設備技術的逐漸提高,空管設備占機場投資額的比重會隨之上升到約8%。
❷ 如何更好地發揮民航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作
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航空運輸以安全、快捷、通達、舒適的獨特優勢,不僅確立了獨立的產業地位,而且成為國家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我把民航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概括為五個方面。
其一,民航是經濟全球化的主流形態和主導模式,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航空運輸不再僅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而且成為區域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最佳通道。航空運輸還改善了投資環境,優化了地區經濟結構,帶動了產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營造了區域經濟與國際市場的無障礙運輸環境,增加了地區就業機會,因而是區域經濟和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統計表明,民航投入與國民經濟回報大約是 1∶8的關系。尤其是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已突破了單一運輸功能,通過與多種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帶動力和輻射力極強的「臨空經濟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其二,民航是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粘合劑。我國地域遼闊,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交通不便往往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因而發展民航便成為更好的選擇。尤其是發展西部民航事業,不僅對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縮小我國地區差別有著極為重要作用,而且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與此同時,在緩和兩岸關系、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民航作為重要橋梁和渠道,也發揮著獨特作用。
❸ 民航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
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揭開了我國民航事業發展的新篇章。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迎著共和國的朝陽起飛,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航事業無論在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機群更新、機場建設、航線布局、航行保障、飛行安全、人才培訓等方面都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民航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與黨中央、國務院直接領導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幾代民航幹部職工勵精圖治、團結奮斗的結果,為祖國藍天事業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新中國民航從小到大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78年):籌建時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下設民用航空局,受空軍指導。11月9 日,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陳卓林率兩公司在香港員工光榮起義,並率領12架飛機回到北京、天津,為新中國民航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力量。1950年,新中國民航初創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僅157萬噸公里。
1958年2月27日,國務院通知:中國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劃歸交通部領導。1958年3月19日,國務院通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95次會議批准國務院將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為交通部的部屬局。
1960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編制委員會討論原則通過,決定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交通部民用航空總局」 。為部屬一級管理全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綜合性總局,負責經營管理運輸航空和專業航空,直接領導地區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1961年開始,民航系統認真貫徹執行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使民航事業重新走上正軌,並取得較大的發展。到1965年,國內航線增加到46條,國內航線布局重點,也從東南沿海及腹地轉向西南和西北的邊遠地區,新建和改建了南寧、昆明、貴陽等機場,並相應改善了飛行條件和服務設施,特別是完成了上海虹橋機場和廣州白雲機場的擴建工程。通用航空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穩步上升。1965年末,中國民航擁有各類飛機355架。1959年,中國民航購買了伊爾―18型飛機,標志著從使用活塞式螺旋槳飛機,開始過渡到使用渦輪螺旋槳飛機。1963年,中國民航又購買了英國的子爵號飛機,從而結束了長期以來只使用蘇制飛機的狀況。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十三次會議決定民航局名稱改為「中國民用航空總局」。4月15日,中央決定將民用航空總局由交通部屬改為國務院直屬局,其業務工作、黨政工作、幹部人事工作等均直歸空軍負責管理。這一時期,民航由於領導體制幾經改變,航空運輸發展受政治、經濟影響較大,1978年,航空旅客運輸量僅為231萬人,運輸總周轉量3億噸公里。
文革時期的前五年,民航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損失。1971年9月後,中國民航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將工作重點放在開辟遠程國際航線上。到1976年底,中國民航的國際航線已發展到8條,通航里程達到41000公里,占通航里程總數的41%;國內航線增加到123條。
1971年,中國民航從蘇聯購買了5架伊爾―62飛機,1973年又從美國購買了10架波音―707型飛機,此外,還從英國購買了三叉戟客機和從蘇聯購買了安―24型客機。這樣,中國民航各型運輸飛機總數達到117架,能夠較好地貫徹「內外結合、遠近兼顧」的經營方針。
第二階段(1978年-1987年):穩步發展時期。 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同志指示民航要用經濟觀點管理。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同志指出:「民航一定要企業化」。同年3月5日,中國政府決定民航脫離軍隊建制,把中國民航局從隸屬於空軍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期間中國民航局是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以「中國民航(CAAC)」名義直接經營航空運輸、通用航空業務的全國性企業。下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蘭州(後遷至西安)、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運輸飛機,且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或40 年代生產製造的蘇式伊爾14、里二型飛機,載客量僅20多人或40人,載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飛機只有 17架;機場只有79個。1980年,我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全年運輸總周轉量4.29億噸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賓、印尼等國之後,列世界民航第35位。
第三階段(1987年-2002年):重組擴張時期。 1987年,中國政府決定對民航業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徵的體制改革。主要內容是將原民航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沈陽6個地區管理局的航空運輸和通用航空相關業務、資產和人員分離出來,組建了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這6個國家骨幹航空公司是: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西北航空公司、中國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經營通用航空業務為主並兼營航空運輸業務的中國通用航空公司也於1989年7月成立。
在組建骨幹航空公司的同時,在原民航北京管理局、上海管理局、廣州管理局、成都管理局、西安管理局和沈陽管理局所在地的機場部分基礎上,組建了民航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和東北六個地區管理局以及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西安西關機場(現已遷至咸陽,改為西安咸陽機場)和沈陽桃仙機場。六個地區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區民航事務的政府部門,又是企業,領導管理各民航省(區、市)局和機場。
航空運輸服務保障系統也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相應進行了改革。1990年,在原民航各級供油部門的基礎上組建了專門從事航空油料供應保障業務的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該公司通過設在各機場的分支機構為航空公司提供油料供應。屬於這類性質的單位還有從事航空器材(飛機、發動機等)進出口業務的中國航空器材公司;從事全國計算機訂票銷售系統管理與開發的計算機信息中心;為各航空公司提供航空運輸國際結算服務的航空結算中心;以及飛機維修公司、航空食品公司等。
「八五」期間共完成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320億元,新建、遷建機場19個,改擴建機場15個,同時,新開工了一些大型機場建設項目。到1995年末,有航班運營的機場139個,其中能起降波音―747飛機的14個,起降波音―737飛機的81個。
1993年4月19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改稱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屬國務院直屬機構。12月20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的機構規格由副部級調整為正部級。
「九五」期間國家集中建設40個城市的41個機場。它們包括27個省會(首府)和3個直轄市的31個機場,以及深圳、廈門、重慶、大連、桂林、汕頭、青島、珠海、溫州、寧波等10個重要的開放和旅遊城市機場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的4個機場作為重中之重。到2010年,民航航班運輸機場將達到170個左右。同時,空中交通管制將實現程序管制向雷達管制的過渡,建設技術先進、可靠性高的民航通信系統, 進一步完善航路導航設施;與國際民航同步,規劃和實施新航行系統建設;按氣象自動化的要求建設氣象系統。
20多年中,我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和貨物運輸量年均增長分別達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兩倍多。2002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65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8594萬人、貨郵運輸量202萬噸,國際排位進一步上升,成為令人矚目的民航大國。
第四階段(2002年—— ):迅猛壯大時期。 2002年3月,中國政府決定對中國民航業再次進行重組。主要內容有:
⑴航空公司與服務保障企業的聯合重組民航總局直屬航空公司及服務保障企業合並後於2002年10月11日正式掛牌成立,組成為六大集團公司,分別是: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東方航空集團公司、南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集團公司。成立後的集團公司與民航總局脫鉤,交由中央管理。
⑵民航政府監管機構改革民航總局下屬7個地區管理局(華北地區管理局、東北地區管理局、華東地區管理局、中南地區管理局、西南地區管理局、西北地區管理局、新疆管理局)和26個省級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大連、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青島、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廣西、深圳、重慶、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對民航事務實施監管。
⑶機場實行屬地管理按照政企分開、屬地管理的原則,對90個機場進行了屬地化管理改革,民航總局直接管理的機場下放所在省(區、市)管理,相關資產、負債和人員一並劃轉;民航總局與地方政府聯合管理的民用機場和軍民合用機場,屬民航總局管理的資產、負債及相關人員一並劃轉所在省(區、市)管理。首都機場、西藏自治區區內的民用機場繼續由民航總局管理。2004年7月8日,隨著甘肅機場移交地方,機場屬地化管理改革全面完成,也標志著民航體制改革全面完成。
2004年10月2日,在國際民航組織第35屆大會上,中國以高票首次當選該組織一類理事國。
2004年,民航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23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2億人、貨郵運輸量273萬噸、通用航空作業7.7萬小時。截止2004年底,我國定期航班航線達到1200條,其中國內航線(包括香港、澳門航線) 975條,國際航線225條,境內民航定期航班通航機場133個(不含香港、澳門),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廣州機場為中心,以省會、旅遊城市機場為樞紐,其它城市機場為支幹,聯結國內127個城市,聯結38個國 家80個城市的航空運輸網路。民航機隊規模不斷擴大,截止至2004年底,中國民航擁有運輸飛機754架,其中大中型飛機680架,均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飛機。2004年中國民航運輸總周轉量達到230億噸公里(不包 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省),在國際民航組織188個締約國中名列第3位。
新中國民航55年的發展歷程證明:發展是硬道理。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加快民航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民航全行業正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三、四中全會精神,認真研究如何從加強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航快速健康發展的能力入手,以制定民航「十一五」規劃 和2020年展望為契機,為實現從民航大國到民航強國的歷史性跨越而努力奮斗!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推動下,中國民航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規模、質量和效益躍上一個新台階。
——人力資源。全行業共有員工約35萬人,其中有飛行人員12840人,適航維修人員16100名,管制員3600人。
——航空公司。目前擁有獨立航班運營代碼的航空集團或公司共24個,其中國營控股公司16個,上市公司6個,中(港)外合資公司5個,民營公司7個。2005年,我國(不含港澳)有7家航空公司進入全球旅客周轉量前100位,其中南航、國航進入全球前20位。
——飛機。全行業運輸飛機982架,其中客機937架,貨機45架。通用航空飛機383架,教學校驗飛機140架。
——機場。全國共有航班運營機場147個(不含港、澳機場),起降波音737以上機型的113個(其中起降波音747機型的機場25個),起降波音737以下機型的機場34個。
2005年,民航航空運輸機場中,旅客吞吐量達到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7個,500-1000萬人次的9個,100-500萬人次的26個。首都、浦東和廣州三大機場旅客吞吐量在世界排名第14、44和45位。
——固定資產投資。「十五」期間,民航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820億元,其中中央政府資金22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中,機場建設707億元,空管建設70億元,安全設施建設13億元,科教信息30億元。「十一五」期間,民航固定資產投資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預計投資總規模為1630億元,其中機場建設1400億元,空管建設110億元,安全設施建設50億元,科教信息70億元。
——運輸規模。目前全國民航共有國內、國際和地區航線1257條,其中國內航線1024條(其中港澳航線43條),國際航線233條。每天飛行4023班,其中國內航班3602班,國際航班421班。國內、國際和地區航線總里程達到200萬公里。我國民航平均增長速度高出世界民航平均水平兩倍多,運輸總周轉量在國際民航組織締約國中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9位提升到2005年的第2位。
——院校和科研院所。目前,民航全行業擁有學歷教育學校5個,科研院所2個,科研基地11個。在校生規模和師資隊伍3.2萬人,其中學生2.7萬人,教職員工5千人,教職工中碩士以上學歷1200人左右,其中博士約300人。
❹ 民航發展對中國的影響
民用航空業已經深來刻改變了人們的自時空觀念,對人類傳統的生活和生產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航空運輸是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的驅動力、「發動機」。通過民航業所聚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優勢資源,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正在產生著強大的輻射效應,「臨空經濟區」、「航空大都市」已成為現代化國際經濟中心城市迅速崛起的重要依託。以航空運輸業為核心所形成的航空經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新興經濟形態。《國務院關於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民航業定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戰略產業,並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航空經濟發展。
❺ 民航業的現狀
中國民航業總體發展現狀和主要特點
❻ 民航強國戰略的民航的地位和作用
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航空運輸以安全、快捷、通達、舒適的獨特優勢,不僅確立了獨立的產業地位,而且成為國家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我把民航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概括為五個方面。
其一,民航是經濟全球化的主流形態和主導模式,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航空運輸不再僅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而且成為區域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最佳通道。航空運輸還改善了投資環境,優化了地區經濟結構,帶動了產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營造了區域經濟與國際市場的無障礙運輸環境,增加了地區就業機會,因而是區域經濟和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統計表明,民航投入與國民經濟回報大約是 1∶8的關系。尤其是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已突破了單一運輸功能,通過與多種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帶動力和輻射力極強的「臨空經濟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其二,民航是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粘合劑。我國地域遼闊,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交通不便往往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因而發展民航便成為更好的選擇。尤其是發展西部民航事業,不僅對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縮小我國地區差別有著極為重要作用,而且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與此同時,在緩和兩岸關系、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民航作為重要橋梁和渠道,也發揮著獨特作用。
其三,民航是國家國防和經濟等安全的可靠保障,是搶險救災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生力軍。民航業具有準軍事性質,是國家空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發生緊急事件或戰爭,航空運輸是軍事後勤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航空運輸具有快速機動的特點,是搶險救災、應對突發事件的空中橋梁。例如民航在抵禦2008年年初南方冰凍災害、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抗震救災工作中,都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四,民航是世界不同文明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是實施全球政治外交戰略的寶貴資源。在實施全球政治外交戰略過程中,民航不僅僅是一種產業,已成為外交談判的籌碼、發展雙邊或多邊關系的紐帶。各國政府有時利用采購飛機、開辟航線、開放機場等,加強彼此間的政治互信和經貿聯系。各主要國家與我國發展雙邊關系過程中,民航事務始終是一些國家非常關注並不斷提及的議題。在推進區域合作方面,航空運輸也是其中重要的合作內容。
其五,民航是催生相關領域科技創新的需求導向,是國家航空產業化戰略的積極參與者。民航業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民航業的進一步發展,將為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空間。特別是上游的航空製造業,因其產業鏈長,技術、資金、知識密集,可拉動材料、冶金、化工、機械製造、特種加工、電子、信息等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行業以及先導性高技術產業,也是一國現代化、工業化、科學技術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❼ 新形勢下,中國民航將如何發展
近年來,我國民航保持強勁態勢持續發展,正在由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我國民航已成為全球最具潛力和活力的航空運輸市場。
目前我國大陸民航所完成的運輸總周轉量,已佔世界民航的10%以上,而每年對世界航空運輸增長的貢獻率為25%左右。預測,2024年左右,中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如果按人均發展水平,我們還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差距仍然很大。
機場建設方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民用航空機場建設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頒證運輸機場數量達224座,通用機場達到300餘座,與運輸機場協同發展。目前,我國運輸機場全國各省市均有分布,以運輸機場為中心、半徑100公里的服務范圍覆蓋了全國88.5%的地市、76.5%的縣。全國運輸機場密度增至每10萬平方公里2.3座。
我國民航業大而不強,其次表現在我國民航規模已經很大,但國際競爭力仍然不強,最突出的是還沒有真正建成國際航空樞紐和完善的國際航空網路。當前我國民航行業正在向環境友好型轉變。行業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的推進,也有利於中國民航行業發展的轉變,從過去一味突出量的增長,轉變為質的提升。
對於地方機場、航空公司來說,這就要求了他們在產業發展中,需要以綠色低碳、服務質量優質提升為新的重點。同時把提升民航航空服務的發展質量作為主要任務,保證行業未來穩定快速發展。
❽ 結合我國民航業發展現狀,談談對民航強國發展戰略的認識 800字的論文 角度自選 在線等
根據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經濟貿易發展形勢,提出了「強國」建設的必要性。通過對民航業系統構成與行業特性的分析,論證了民航強國概念的現實合理性,研究了民航強國的內涵與特徵。在相關理論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從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加強國際服務貿易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建設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民用航空;強國;國際貿易
引言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國際貿易不斷快速增長,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公布的數據,2009年中國出口佔全球出口比重由上年8.9%提高到9.6%,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我國GDP則位居全球第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大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我國民航業取得了快速增長,2005年我國航空運輸總周轉量已位居世界第2位,從而確立了我國的民航大國地位。在此情況下,如何從民航大國轉向民航強國被逐漸提上了日程。從現實來看,只有在國際分工中獲得最大經濟利益,才能真正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民用航空業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全球性運輸網路,每年40%(按價值算)的跨區出口商品經由航空運輸,40%的國際旅行者選用航空出行,在促進全球貿易和國際旅遊中扮演重要角色[1]。因此,民航強國、對外貿易強國和經濟強國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深入分析民航強國建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對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與特徵
(一)「民航強國」的經濟內涵
從經濟上來看,所謂「強國」是指經濟發展相對較強的國家,而經濟上的「強」對於一國的現實意義在於能夠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交往中獲得更多利益。因此,單就經濟而言,一國要成為「強國」,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與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經濟交往,這是必要條件;二是在與他國經濟交往中能夠獲得超過對方的經濟利益,這是充分條件。
一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通常表現為多種商品和服務貿易,這些商品和服務又分別屬於不同的產業部門,因此,所謂經濟上的「強國」實際上也是由於所有這些產業在整體上「強」於他國,而整體上的「強」則意味著其中必然有一個或多個產業要「強」於其他國家。在此情況下,為了強調一國在某個或一些產業上的優勢,人們往往會在「強國」前加上相應產業的名稱。這種「某產業強國」概念的提出是否恰當或合理的判斷標准關鍵在於其能否滿足成為「強國」的必要條件,即這一產業是否屬於一國對外經濟交往的組成部分。換言之,該產業必須具有國際性,即產業所提供的一定比例的產品或服務要面向國際市場,否則,就失去了進行國際比較的現實意義。
由於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和民用飛機國際貿易的客觀存在和發展,民用航空業毫無疑問是構成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產業部門之一,面向的是全球航空運輸市場。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所謂民航強國,是指民航業相對較強的國家。這一概念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強的比較主體是國家,強調的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比較,並非一國在時間上的比較;二是強的比較對象是民航,強調的是民航行業方面的比較,不是其他產業之間的比較。因此,民航強國實際上也即是指一國的民航業強於其他國家的民航業。
(二)「民航強國」的主要特徵
根據對「強國」概念的辨析,要判斷一國是否為「民航強國」,唯一的標准就是一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民航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能否超過其他國家。這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一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市場份額是否多於其他國家,即在相關的國際航空運輸市場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承擔的運輸量相對較多,這主要取決於行業的國際競爭實力,關鍵在於航空公司與機場的生產效率與服務質量。
二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價值比重是否大於其他國家,即在提供的國際航空運輸服務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取得的增加值相對較大,這主要取決於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於民用航空產業鏈的延伸長度與分工地位。
三是在國際航空運輸中的負外部性是否低於其他國家,即在從事的國際航空運輸活動中,與他國相比,本國民航業的負外部效應相對較低,這主要取決於行業的節能減排水平,關鍵在於航空運輸活動中的技術能力與運營水平。
二、民航強國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對增加國際經濟收益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本、資源、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和進行優化配置,有助於擴大全球經濟規模,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然而,經濟全球化在提升世界經濟發展的效益和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其發展進程中的不容忽視的弊端。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已超越了國界,由生產而引發的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等完全屬於主權范圍之內的事務,突破了主權國家疆界的限制,對國家經濟主權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過程中,一些國家處於強勢地位,另一些國家則處於弱勢地位,經濟全球化極利於促進發達國家財富的增長,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很難從全球化中獲得好處,造成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收益的巨大反差。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挑戰,處於主權弱勢的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地參與全球化進程,爭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國際體系結構的力量分布狀況,以此緩解全球化進程對國家主權的壓力,從而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主權。
作為一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民航業本身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據航空運輸行動組織(ATAG)統計,2006年世界民航業對全球GDP的貢獻達到4 080億美元,其中,民航運輸部門為3 360億美元,民機製造部門為720億美元。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的擴大,要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努力在民航領域獲得超過他國的國際收益,為國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經濟主權。
(二)對爭取國際貿易機遇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國際產業轉移的規模迅速擴大,使各國的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之間的互動性顯著增強,各國之間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為世界各國帶來了更多的分工效益,擴展了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分工以及獲得外部資源和先進技術的渠道。按照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發展的結果,其市場容量取決於交易效率的高低。因此,僅僅具有比較優勢並不是得到貿易好處的充分條件,一個國家即使對另一個國家有比較優勢,但如果其交易效率很低或對其他潛在的貿易夥伴並不都具有比較優勢的話,它將被排除在貿易之外。
目前,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依靠國際比較優勢,即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價格,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較完整的工業基礎與產業集群、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較高的勞動生產率。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價格逐漸攀升,自然資源利用受到很大限制,這一比較優勢正不斷減弱。與此同時,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步顯現,與我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形成強有力競爭。在此情況下,提升交易效率對我國對外貿易而言顯得尤為迫切。
作為一種高效率的運輸方式,民航運輸是影響交易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18%的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認為空運連接直接影響到它們的投資選擇。因此,隨著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和國際比較優勢的變化,建設民航強國,就要創建優於他國的國際運輸條件,加強我國與主要貿易國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從而更好地爭取國際貿易機遇。
(三)對加強國際服務貿易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日益頻繁,專業化分工進一步深化,不但體現在某個特定產業或某項特定產品上,還體現在同一產業或產品的價值鏈中。價值鏈一端是研發設計,一端是品牌和營銷,中間是生產和加工,價值鏈上下兩端在原來意義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具有附加值高、利潤率高的特點,是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增值活動。尤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分工專業化的日益深入,生產性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國際貿易的發展水平,進而決定了一國在國際競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參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收益情況。
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分工與國際貿易的利益更多地流向發達國家,我國直接獲益相對較少。其原因在於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高水平的研發和市場營銷能力控制了價值鏈,取得了市場支配權。我國應盡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水平,逐步進入和佔領價值鏈的關鍵環節,從而在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中獲得最大化利益。
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一種,民航運輸是其它生產性服務發展的基礎依託。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大約50%以上的企業認為航空服務對於開展商務活動和提高生產效率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因此,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國際服務貿易的擴大,建設民航強國,使生產要素空間流動效率高於他國,為本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平台,從而增強我國的價值增值能力。
(四)對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
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也就是從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價值較小的經濟活動轉向技術含量較高、附加價值較大的經濟活動。作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最重要的國家之一,產業轉移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生產能力的提高,但也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資源和能源消耗較大,對外生產要素依賴程度增強;二是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問題突出;三是高素質勞動力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四是對外出口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貿易摩擦持續增多。這些問題充分反映出提升我國國際分工地位的迫切性。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應當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一方面,可以通過擴大市場容量提升勞動分工水平,主動爭取發達國家加快產業轉移和技術轉讓;另一方面,為國內具有一定品牌與技術能力的企業擴大規模提供便利,降低技術創新的市場風險。
作為交易環節的構成要素,民航運輸是擴大市場服務范圍的有效工具。據牛津經濟預測(OEF)調查,7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使他們能夠在更大范圍的市場進行銷售和投資,30%的企業認為航空運輸帶來的市場潛力從根本上影響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隨著我國生產能力的增強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建設民航強國,在擴大國際市場規模上強於他國,為本國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提升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
三、結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為了在統一的國際市場上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建設並成為經濟上的「強國」是必然的要求。反過來,能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也是衡量一國是否為「強國」的唯一標准。
作為一項具有國際性特徵的產業,民航業是國家對外經濟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從外部獲取經濟收益的渠道之一,因此,「民航強國」概念的提出具有現實合理性。衡量是否為民航強國的標准就在於一國的民航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取得的收益是否超過了相關國家,這也是建設民航強國最基本的現實意義。要成為民航強國,獲得更多的利益,須要做到三點:一是市場份額多,即承擔的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多;二是價值比重大,即投入的生產要素自主比例大,尤其是民用飛機,作為航空運輸活動最主要的生產工具,在生產製造上的自主能力是影響價值比重的關鍵因素;三是負外部性低,即造成的外部環境不利影響低。
作為國際客貨運輸的重要載體之一,民航運輸與國家整個對外經濟活動的發展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交易效率,因此,民航運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能否占據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國在爭取國際貿易機遇、增強價值增值能力和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等三個方面的發展水平,從而進一步關繫到國家在其他相關產業領域的國際經濟收益。可以說,民航運輸是影響整個國家「強國」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這是建設民航強國對於我國經濟發展最突出的戰略意義。
❾ 民航在國家發展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民航是經濟全球化的主流形態和主導模式,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航空運輸不再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而且成為區域經濟融 入全球經濟的最佳通道。統計表明,民航投入與國民經濟回報大約是1∶8。尤其是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已突破運輸功能,形成輻射力極強的「臨空經濟區」和區域經 濟發展的「發動機」。
民航是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粘合劑。與此同時,我國還面臨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考驗。在緩和兩岸關系、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民航作為重要橋梁和渠道,發揮著獨特作用。
民航是國家國防和經濟等安全的可靠保障,是搶險救災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生力軍。民航業具有準軍事性質,是國家空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發生緊急事件或戰 爭,航空運輸是軍事後勤的重要支撐。長期以來,在保障經濟安全和空中通道通暢,維護國家形象、完成黨和國家特殊任務等方面,民航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民航是世界不同文明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是實施全球政治外交戰略的寶貴資源。在國家軟實力的全球傳播中,航空運輸是一種新的高效文化交流通道,其發展水平 關繫到一個國家的政治聲望和軟實力。而在實施全球政治外交戰略過程中,民航不僅僅是一種產業,還成為外交談判的籌碼、發展雙邊或多邊關系的紐帶。
民航是催生相關領域科技創新的需求導向,是國家航空產業化戰略的積極參與者。民航業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其中,現代航空器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統,高度集 成了大量先進科技。民航業的進一步發展,將為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空間。特別是上游的航空製造業,產業鏈長,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行業以及先導性 高技術產業,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建設民航強國,將有力支持我國實施航空產業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