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我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目前我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我國海洋科研力量薄弱,
科研經費投入不足;
缺乏促進海洋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有效投入機制;
海洋高新技術人才缺乏。
㈡ 關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問題
⑴技術創新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突破口,是獲得高質量經濟增長的唯一途徑
經濟增長,既有數量的擴大,又有經濟系統質量的改善。這種質量的改善,主要表現為產品附加價值的提高和資源耗費的降低。這樣便可以用同等的資源創造更多的財富。資源浪費已構成抑制我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嚴重阻礙。因此,必須積極地整頓效率低下的企業,用先進的設備更替陳舊落後的設備,走技術創新之路,改變長期以來資源浪費的局面,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的根本轉變。
⑵技術創新是解決產品疲軟並使企業致富的根本途徑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效益始終不高,甚至相當多的企業面臨著嚴重虧損的局面,而且這種勢態還有增無減,有人歸結為宏觀調控引起的市場疲軟。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般都不低於10%,較高的增長速度與較為強勁的市場需求是相輔相成的。10%左右的增長速度怎麼會產生市場疲軟呢?機床產品為例,到1995年庫存積壓已達11個月的產量,似乎機床市場很疲軟,然而,1994年在國產機床大量積壓的同時,進口機床設備總價款卻達20.6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機床進口國,這說明市場並不疲軟。所謂的「疲軟」事實上是由國產機床不適銷對路引起的。所以,這並不是「產品疲軟」,而是因國貨陳舊,不適銷對路,引起的「產品疲軟」。產品疲軟是因為企業沒有一個過得硬的受用戶歡迎的好產品的結果,這是導致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虧損的根本原因。解決的途徑就是技術創新,別無選擇。
⑶技術創新是消除市場成熟化、替代化和發展新產業的有效途徑
任何一種產品的市場容量都是有限的,當一種產品的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飽和或供大於求的狀態,並逐漸走向衰老與死亡,即被另一種新產品的市場所替代。
不管企業的產品面臨的是成熟化,還是替代化,都會給生產這種產品的企業帶來極大的困難,影響到它們的生存和發展。以市場成熟化為例,由於市場容量達到飽和狀態,並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則競爭的對象就會增多,競爭的激烈程度會同時加劇,市場銷量會相應減少,企業利潤會開始下降,進而整個行業的生產能力呈現過剩的局面,一些比較弱的競爭者會被迫逐漸退出市場,最後這個行業的市場將被一些實力雄厚的競爭者所佔據占據。在這種情況下,競爭的勝利者,只有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才能維持其優勢;而被迫退出市場的失敗者,也只有通過技術創新另找謀生之路。如果產品產生市場替代現象,則企業更需要努力推行技術創新,以尋求新的發展機會。這就是產業更迭或部門轉移的過程。
⑷技術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實力、實現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基本途徑
傳統計劃經濟時期,「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產品可以幾十年「一貫制」。這時企業內無技術創新的動力,外無技術創新的壓力。而市場經濟則不同,產品是由用戶來選擇的,而不是按計劃分配的。其中最關鍵的是引入了競爭機制。
競爭的結果是優勝劣汰,客觀上技術創新必然會在更大的范圍內和更高的層次上展開,從而給企業以更大壓力。任何企業並非總會處於繁花似錦的繁榮階段,它們的命運總是與技術創新相聯系的,「創新則興,不創新則亡」,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鐵律。
㈢ 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設施存在哪些問題
這問題問得,是問得,容易有歧義。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設回施只是一些硬體的問題答,其中跟政府的政策及投資都有密切的關系。
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有多大 , 它的發 展水平和變化態勢怎樣, 直接關繫到經濟發展 的後勁和活力。 地區差距較大。主要表 現: 一是促進 高新技 術投資 企業的 政策 機制不活, 投資環境亟待完善。特別是針對國際性大財團、 大公 司、 大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是高新技術 產業化投融資體系尚未建立, 政府引導性投入不足, 風險投資和 技術產權市場發育不 健全, 資金 瓶頸 使許 多具有 發展潛 力的 中小企業生長緩慢, 許多 有前景 的科技 成果無 法轉化。
㈣ 西安高新區存在的問題
個人之見:
西高新若想要大發展.必須加大招商引資,只要有足夠的跨國公司入住專,才能帶動無數的屬中小企業入住.高新將會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如何招商引資,地理位置沒法變,相對也還可以.主要是政策:包擴兩方面,對企業的政策和對人才的政策,企業和人才缺一不可,對企業方面政策盡極限優惠,這樣才能首先在招商引資上將量作上去.其次是對人才,西安人才其實不少,但留住的不多,為什麼,因為沒有很多好公司,沒有好的福利政策.這樣又連繫到公司了,又需要招商引資了.所以投資公司看人才,人才看公司.兩手都要抓,首先就要從政策入手.向經濟特區學習.
㈤ 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的思考
(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制度建設是保障
(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創新創業環境是基礎
1、首先,培養高技術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創新基金和中介服務體系,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營造與國際接軌的良好創業環境,在其起步和持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建立企業為主體的研發體系要發揮市場機制和計劃機制兩方面的作用,形成市場和政府對企業研發機構的「合力干預」,促進園區內以企業為主體自主創新的研
發體系的建立。
3、培育高新企業創業文化氛圍,弘揚敢於嘗試的創業文化。借鑒學習美國矽谷「競爭、合作、創新、寬容」的獨特創業文化,借鑒學習日本「以人為本、激勵前進」的文化氛圍。
㈥ 誰能提供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狀況及其存在的問題啊
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 1991年7月,1992年 11月經國務院 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高新區包括新建區(學府園區)和政策區兩部分,總規劃面積60.8平方公里,位於山西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相關產業集中,科研人員密集,工業基礎和城市設施良好的山西省省會城市太原市。高新區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宗旨,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新建區范圍內已全面實現了道路、供水、排水、供電、煤氣、熱力、通訊、寬頻網的通暢,區內綠樹成蔭,芳草如茵,配套生活小區、燈光球場、娛樂中心、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為入區企業創造了一流的投資環境。高新區內為企業發展配套的支撐服務體系齊全,設有財政局、經濟發展局、工商局、國稅分局、地稅分局、土地分局、規劃分局、電信分局、海關、五大銀行高新支行、保險公司等機構,並設有國家級山西省高新技術創業中心、進出口公司、人才交流中心、法庭、律師事務所等機構,入區企業可在高新區管委會統一辦理各項手續,實行一站式服務。目前,高新區企業已達11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 236家,高新技術項目44O項,三資企業35家,上市公司七家。20O1年實現科工貿總收入108.2億元,出口創匯6050萬美元。科工貿總收入上億元的企業15家。經過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微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高效節能與環保、醫葯與生物工程五大支柱產業組成的產業化格局。與此同時,高新區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密切合作,分別創建了山西大學科技園、太原理工大學科技園、中國日化所科技園、中輻院科技園、太原高新區軟體園等多個科技分園;同世界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與聯系,並在北京、上海、廈門、深圳等地建立了對外合作聯絡處。 太原高新區作為山西對外開放的窗口,與WTO規則接軌的示範區,願以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環境、與海內外各界人士精誠合作,共展宏圖。
優惠政策
1、高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從被認定之日起,企業所得稅減按15%徵收。出口產品產值達到當年總產值的7O%以上的,企業所得稅減按10%徵收。
2、新辦的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從投產年度起免徵企業所得稅兩年;對新辦的外商投資經營的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期在十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年度起,第一、第二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減半徵收所得稅,減半稅率低於10%按10%稅率徵收。
3、實施經認定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自認定之日起五年內上繳的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的地方部分,高新區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扶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除上述優惠外,第六年至第八年上繳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地方收入部分的50%,由高新區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扶持。
4、高新區企業用於高新技術開發和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儀器、設備,經高新區管委會批准,可實行快速折舊,折舊期為4年。
5、外商投資企業五年內免繳地方稅和城市房產稅,產品出口企業和先進技術企業,十年內免繳地方所得稅和城市房產稅。
6、高新區企業從事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年凈收入在三十萬元以下的,可暫免徵所得稅;超過三十萬元的部分;按適用稅率徵收所得稅。對屬於「火炬計劃」開發范圍的高新技術產品,凡符合新產品減免稅條件並按規定減免的稅款,可專項用於技術開發,不計徵收所得稅。
7、對企業為生產《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的產品而進口所需的自用設備及按合同隨設備進口的技術及配套件、備件,除按國發1997]37號文件規定《國內投資項目不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所列商品外,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8、企業引進屬於《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所列的先進技術,按合同規定向境外支付的軟體費,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9、對列入科技部、外經貿部《中國高新技術商品出口目錄》的出口產品,在產品出口後,經國家稅務局核准,凡出口退稅率未達到徵收稅率的,可按征稅率退稅。
10、高新區設立技術創新扶持資金,重點扶持優秀高新技術項目。
外商投資企業申辦程序
一、立項審批
立項請示文件 意向書(合資、合作) 項目建議書(合資、合作) 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 項目申請書(外資) 其他文件
二、材料審批
立項請示文件 意向書(合資、合作)
三、企業審批
成立企業請示文件 詳細可行性研究報告 簽字後的章程 簽字後的合同(合資、合作) 投資各方懂事委派書 投資各方資信證明
回答者:guomin6356 - 魔導師 十一級 5-18 20:31
太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於 1991年7月,1992年 11月經國務院 批准為國家級高新區。高新區包括新建區(學府園區)和政策區兩部分,總規劃面積60.8平方公里,位於山西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和相關產業集中,科研人員密集,工業基礎和城市設施良好的山西省省會城市太原市。高新區以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宗旨,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新建區范圍內已全面實現了道路、供水、排水、供電、煤氣、熱力、通訊、寬頻網的通暢,區內綠樹成蔭,芳草如茵,配套生活小區、燈光球場、娛樂中心、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為入區企業創造了一流的投資環境。高新區內為企業發展配套的支撐服務體系齊全,設有財政局、經濟發展局、工商局、國稅分局、地稅分局、土地分局、規劃分局、電信分局、海關、五大銀行高新支行、保險公司等機構,並設有國家級山西省高新技術創業中心、進出口公司、人才交流中心、法庭、律師事務所等機構,入區企業可在高新區管委會統一辦理各項手續,實行一站式服務。目前,高新區企業已達110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 236家,高新技術項目44O項,三資企業35家,上市公司七家。20O1年實現科工貿總收入108.2億元,出口創匯6050萬美元。科工貿總收入上億元的企業15家。經過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微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高效節能與環保、醫葯與生物工程五大支柱產業組成的產業化格局。與此同時,高新區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密切合作,分別創建了山西大學科技園、太原理工大學科技園、中國日化所科技園、中輻院科技園、太原高新區軟體園等多個科技分園;同世界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廣泛的合作與聯系,並在北京、上海、廈門、深圳等地建立了對外合作聯絡處。 太原高新區作為山西對外開放的窗口,與WTO規則接軌的示範區,願以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環境、與海內外各界人士精誠合作,共展宏圖。
㈦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
高新技術產業的集抄約程度襲明顯不足,具體體現在高新區單位土地的產出率低下,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高新技術企業的利潤率低且呈現下降趨勢,導致優惠政策過度,空間擴張太快,促使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競爭力不強。
產業結構高度趨同,比較優勢不明顯。在發展初期,許多高新區在爭相發展一般性高技術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項目時,片面追求結構的高度化而忽視了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由於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部企業之間沒能形成「優勢互補、良性競爭」機制,加之園區提供的過度優惠政策,導致園區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強,出現「貿而不工、科而不研、研而不果」的怪現象,導致園區內部高新技術企業未能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主要精力用於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上,進行低層次的、重復性的經營競爭,缺乏現代技術內涵。
㈧ 高新區的產業發展是怎樣的
1、鄭州高新區主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產業支撐。
2、鄭州高新區努力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注重培育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主導產業,高新區內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佔全省的30%。
3、軟體產業,集中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幹軟體企業,經認定的軟體企業佔全省的60%50%;新材料產業,集中了鄭州市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幹企業;生物醫葯產業,集中了鄭州市80%以上的通過GMP認證的制葯企業。
4、高新區還聚集了25個各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流入,互聯網和IT產業人才逐漸在此集聚,產業帶動周邊配套逐步完善,受到越來越多購房者青睞。
㈨ 想要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現狀
1.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勢頭良好,出口持續增長,但產品附加值較低
2.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增加,但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缺乏
4.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存在結構性問題
5.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日益成為發展的瓶頸制約(根據《關於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若干政策》,其中三項措施對於加強自主創新頗具價值:第一,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自主創新成果。第二,鼓勵科研人員開展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活動。第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