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未來國內人工智慧行業需要關注的趨勢是什麼
從智能手錶、手環等可穿戴設備,到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智能醫療、AR/VR等熱點詞彙的興起,智能產業成為新一代技術革命的急先鋒,近期AlphaGo大勝李世石的人機圍棋對戰更進一步掀起了人工智慧的浪潮。人工智慧產業是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其他智能科技產品發展的基礎,國內外的高科技公司以及風險投資機構紛紛布局人工智慧產業鏈。
當前人工智慧的浪潮已席捲了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公司也在不斷激增。根據VentureScanner的統計,截至到2016年初,全球共有957家人工智慧公司,美國以499家位列第一。覆蓋了深度學習/機器學習(通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應用)、自然語言處理(通用)、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通用)、計算機視覺/圖像識別(應用)、手勢控制、虛擬私人助手、智能機器人、推薦引擎和協助過濾演算法、情境感知計算、語音翻譯、視頻內容自動識別13個細分行業。
《中國人工智慧行業現狀調研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16-2022年)》在多年人工智慧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人工智慧市場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對人工智慧行業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調研分析。
我認為人工智慧領域必須要注意上面講到的13個細分行業,因為這些細分行業一定會發展迅猛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細分行業的發展潛力應該是突飛猛進的。所以我建議有些企業可以轉型了,早點進入這塊會對你比較好。謝謝!
『貳』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還存在哪三項弱點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美兩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全面解讀》,從企業人數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巨大差異。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美國共有1078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78700名;中國有592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39200名,約為美國的50%。分領域來看,在處理器/晶元領域,美國員工人數是中國的13.8倍,美國17900人,中國1300人。中國在技術層領域的企業人數也遠遠落後於美國,僅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人才稍多,為6400人,是美國同領域人數的3倍。
根據全球職場社交平台「領英」的數據,7成美國人工智慧人才從業10年以上,而中國僅有4成相關人才有這樣的從業經驗。報告分析,這源於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起步比美國晚,人才培養模式尚存差距。
中國高校在很長時間內並沒有人工智慧專業,而美國是人工智慧概念的誕生地,基本上大院校都有人工智慧專業和研究方向。根據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的人工智慧全球大學排名,前20名中有16所是美國大學,這些大學源源不斷地向科技企業輸送人才。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人才匱乏,人工智慧工程師的年薪水漲船高。博士畢業進入企業,起薪或可高達百萬元,「否則根本留不住人」。而且,即便這樣的人也很難「上手就用」,都要在公司經過數月至一年的專業培訓。
目前,中國正在快速追趕美國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步伐。從論文發表數量來看,華人作者的領先優勢日益明顯。在「深度學習」領域,中國的論文數量從2014年開始超越美國。專家認為,人才培養是「智能+」發展的關鍵,而且,人才培養要與重點項目相結合,真正做到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項目自主化。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建議,應建立機器人行業亟須的多層次、多類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同時,建立培養標准體系,運用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制度加深與汽車、電子、化工、消防等相關行業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良好對接。
國務院2017年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到將「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慧高端人才」。伴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我國有望吸引更多人才來華從事人工智慧行業。
在面向2030年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進行的戰略性部署中,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了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三步走」目標: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叄』 你如何看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
我認為中國的人工智慧發展會越來越好,然後我們中國的各種技術都會更加提高。
『肆』 未來我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將破多少億
據報道,2017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700億元,隨著國家規劃的出台,各地人專工智能相屬關建設將逐步啟動,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600億元,增長率達到26.2%。
在業內專家看來,人工智慧未來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如何更好協同在一起,形成良好的AI發展生態。其次是建立統一標准,規范大家的行為。最終還是要行業應用,行業深度融合,這是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
『伍』 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是什麼
2020年3月4日,中央明確指示要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內施建設,其中要加快 5G 網路、容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相比於傳統的「鐵公基」,新基建是立足於高新科技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近年來,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迅速,語音識別和計算機視覺成為國內人工智慧市場最成熟的兩個領域。自2015年開始,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逐年上升,據中國信通院數據,2015年到2018年復合平均增長率為54.6%,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約36%)。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市場規模已達到415.5億元。前瞻推算,2019年我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到554億元左右。
『陸』 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突飛猛進,背後藏著怎樣的秘密
人工智慧產業,是指人工智慧的產業集群、產業園區。
當前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加速發展,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行業應用的產業鏈條正在形成,產業集群初步顯現,一批創新活躍、特色鮮明的創新企業加速成長,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整體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產業發展也面臨核心基礎技術薄弱、與實體經濟融合不夠深入等問題。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很多從未有過的職業。過去三年,中國的數據標注產業規模已經增長了10倍。
人工智慧的水平建立在機器學習的基礎上,除了先進的演算法和硬體運算能力,大數據是機器學習的關鍵。大數據可以幫助訓練機器,提高機器的智能水平。數據越豐富完整,機器辨識精準度越高,因此大數據將是各企業競爭的真正資本。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大數據是人工智慧進步的養料,是人工智慧大廈構建的重要基礎。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學習,機器判斷處理能力不斷上升,智能水平也會不斷提高。
『柒』 中國人工智慧現在情況如何
2017年9月,高盛發布了關於中國人工智慧的最新研究報告,報告詳細剖析了受益於AI技術的一眾中國公司及中國人工智慧崛起的各種因素,稱中國的人工智慧正在崛起,中國將成為全球的AI超級強國。
本周,美團外賣在北京舉行「智能語音助手」發布會。據介紹,該產品基於豐富的大數據及多項人工智慧技術,讓騎手在送餐過程中可用語音交互完成接單、上報等操作,不再需要手動操作手機。並且系統還將根據騎手騎行狀態自動喚起交通安全提示,從而減少安全隱患、保障騎手生命安全,這也是美團外賣「長城計劃」的第三個重點落地項目。
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初設人工智慧的企業,因為他們將代表著中國人工智慧行業的中堅力量,他們將滲透入中國的各行各業並建立不同的服務模式。正如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所說的:「人工智慧+時代,是屬於人工智慧領域萬千開發者和科學家的新時代。這里空間廣闊,完全容納得下千帆競發的產業生態。」
人多,需求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