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 上海有哪幾個
上海5家產業園躋身百強榜
產業園區百強榜上,上海除了位列第3名的張江高科外,進榜的其他4家園區分別是: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第18位、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第79位、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第98位、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99位。
任浩解釋上海張江園區在榜單上的「探花」位置時特別說明一點:雖然2011年後上海已出現「大張江」的概念,即把漕河涇、紫竹高新等多個園區歸口在張江旗下,但按照國家級產業園區的統計口徑,此次沿用的仍是「小張江」的概念。在百強榜單上,「小張江」和蘇州工業園區的得分咬得很緊,總分僅差0.01分,但和排行首位的中關村相比則有比較大的差距。
就一攬子具體指標看,上海張江在「創新發展」這個單項指標上,排名跌出全國前10。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中關村、蘇州工業園區和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任浩還指出,包括北京中關村和上海張江在內,一些國內知名的產業園區在「公共服務」這個指標排名上都不具備優勢。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這些園區規模較大,為園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提供的平均服務相對較少。
㈡ 園區為什麼要做產業規劃
一般情況下,園區只是做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近年來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影響評估也日益重視),相關的產業選擇和布局會在總規和控規裡面體現,而沒有專門編制系統的產業規劃。這樣隨著園區建設推進和企業不斷入駐,會出現很多問題:
首先,園區產業定位不清,缺乏特色:因缺乏系統的產業規劃,在園區選擇產業上,往往傾向於著眼於當地狹窄的空間、資源以及原有的產業基礎去發展相關產業,不能從全省乃至全國產業發展動態著眼,分析當地園區最具特色產業優勢及未來發展潛質,在產業選擇上容易陷入與相關條件類似的兄弟園區同質化的惡果,導致園區沒有特色,缺乏後勁;
其次,園區產業結構紊亂,企業之間缺乏集聚效應:沒有系統、專業的產業規劃,在後續招徠企業的時候,不會有清晰的選擇標准和進入門檻,導致入駐企業五花八門,上中下游缺失,產業之間缺乏集群效應,直接影響園區單位土地創造價值和園區後續布局調整難度;
最後,園區招商陷入盲區,無法定位目標企業,亦缺乏對企業的吸引力:園區自身的產業定位和特色是招徠企業最好的「明信片」,若有完善的產業鏈條、配套設施,更是會自發吸引相關企業入駐。但倘若未能前瞻性的做好相關的產業規劃工作,勢必影響後續招商效果。
鑒於上述因輕視產業規劃而導致的諸多問題,在園區建設之前,聘請相關專業機構進行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強的產業規劃,是非常必要的。中金產業用近十年來的客戶合作和項目經驗,深刻認識到產業規劃之於園區的重要性。
㈢ 現在國內有哪些綜合型的產業園區發展前景怎麼樣
中國雲谷主辦的,他們領導分享了一下現在產業園區的發展趨勢,感覺還是特色產業園區發展前景更好一些。
㈣ 國內飛地產業園區有哪些
廣東佛山南海工業園區
廣東清遠經濟開發區
廣東韶關曲江經濟開發區
東莞石龍(始興)、中山火炬(陽西)、中山石岐(陽江)、廣州白雲江高(電白)、佛山順德(雲浮新興新 成)、佛山禪城(雲城都楊)、東莞石碣(興寧)、佛山禪城(陽東萬象)、東莞東坑(樂昌)、中山三角(湞江)、東莞大朗(信宜)、中山(河源)、深圳鹽田 (梅州)、東莞鳳崗(惠東)、順德龍江(德慶)等15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已經省政府批准認定為「廣東省產業轉移工業園」。
廣西玉林玉柴工業園區
廣西玉林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試驗區茂林核心區
欽州建設臨港工業園
福州馬洋飛地工業園區
福州金山飛地工業園區
福州永泰飛地工業園
九江開發區城西港區「飛地」工業園
江西安義工業園區
南昌東湖(桑海)工業園
南昌溫州工業園
連雲港東部工業園區
江陰·靖江物流園區
鹽城環保產業遠
江西贛州經濟開發區
麗景民族工業園
蘇州新加坡產業園
上海松江工業園區
啟東產業園
紅雲高新技術產業園
萊蕪市辛庄飛地經濟工業園
遼西錦州灣沿海經濟區飛地產業園
廣東汶川「飛地」工業園
成都-阿壩工業園
河北·平武工業園
武侯、崇州、金堂「一都二園」
山西·茂縣工業園區
湖南·下孟工業園
江西省「飛地」小金工業園
安徽產業園
崇義、上猶兩縣飛地工業園
淄博石嘴山工業園(大武口園區)
海口市獅子嶺「飛地工業」園區
陝西碑林·高陵工業園
襄樊余家湖保康工業園
道縣「飛地」工業園試點
桂陽工業大園區
懷寧縣開發區諸暨工業園
安徽宣城「飛地經濟」
安徽鳳陽飛地經濟模式
普蘭店漁業加工園區
重慶市沙坪壩區「飛地」
㈤ 目前中國產業園區發展定位是怎樣的發展趨勢又是怎樣的
干貨來了!本人研究僧一枚,最近寫的論文就是關於產業園區發展定位的。雖然我有點紙上談兵,但這個問題的確值得關注,各地產業園在招商之前都會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就是如何進行產業園區發展定位。如果沒有先做好定位規劃,就會導致後期管理混亂、發展緩慢等問題。想要找准產業園區發展定位也不難,首先產業園區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有效利用為前提,進行產業園區發展定位,其次大多數產業園區要依靠產業聚集度、地理位置、交通等幾方面的區位優勢來確立自己的產業定位,然後也可以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集聚,最後還需要調整產業機構,提檔升級,以便促進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我在論文中也做了一些案例調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盛裕了,他們為現代科技產業園區發展定位進行考察分析,還和現代集團在海南合作了好多可持續設計咨詢項目,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啦,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哦~
㈥ 《2014中國產業園區發展研究報告》在產業園區峰會結束後,會發給每個參會嘉賓嗎
從1980年到2005年,中國GDP每增長1%,對土地的佔用量是日本的8倍。2008年,全國城鎮工礦建設用地1.231億畝,人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大大高於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工業用地開發強度非常低,容積率一般只有0.3至0.6。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粗放使用非常嚴重,產業園的建設則可以提高工業用地的集約程度。
在當前政治體制下,官員升遷很大程度上依靠當地的經濟貢獻程度。產業園區可以通過帶動投資、實現GDP增長以及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等多種渠道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強的拉動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對產業園區的建設和運營有著非常高的積極性,通常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給予較大優惠以支持產業園區的建設。
從中國經濟來看,產業園區不僅承接國內產業轉移,也是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載體。另外城鎮化的發展要由工業化帶來,新型城鎮化應有新型工業化配套。中國城鎮化道路中,產業和城市要融合發展,城鎮化、工業化要同步推進,實現產城融合。產業化是城鎮化的依託,產業園區是產業發展的平台。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4-2018年中國產業園區規劃布局與運營管理分析報告》數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各地千億級產業園規劃有10餘個,在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入各類產業園區建設高峰期。2012年國家計劃再升級16家省級高新區,屆時我國國家級高新區總數將破百。產業園區數量以及園區產業發展均呈飆升之態。
㈦ 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出爐,哪個省市實力最強
重磅】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出爐!哪個省市實力最強?(附完整版名單)
2015年12月3日,由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和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主辦的「2015(第三屆)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論壇」在上海陸家嘴舉行,論壇揭曉了2014年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單: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蘇州工業園區位列前三甲。
論壇上,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教授對《2015年中國產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進行了解讀。
《藍皮書》顯示,2014年度,在單項指標方面,產業園區前20強基本保持穩定。2013年度在經濟、創新、合作、服務、社會五項指標分別位於前20強的產業園區,在2014年仍排在相應單項指標前20強名單中的分別有13家、18家、17家、16家、16家。從而說明產業園區的整體發展格局保持了較好的穩定性。
新增產業園區方面,《藍皮書》顯示,2014年中國新增國家級經開區8家,分別位於黑龍江雙鴨山、天津東麗、浙江慈溪、雲南大理、湖南望城、安徽宣城、浙江麗水、江蘇相城,累計達到218家。新增國家級高新區7家,分別位於遼寧阜新、江蘇南通、福建漳州、內蒙古金山、吉林通化、寧夏石嘴山、新疆石河子,累計達到115家。
列入百強的產業園區的能量有多大?
《藍皮書》顯示,2014年百強經開區生產總值為40577.98億元,佔全國經開區比重的53.27%,平均生產總值達到了811.56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7.48%.
就百強榜中前20位產業園區情況來看,其經濟效益的提升則更加顯著。前20強園區內的12家經開區生產總值為19042.85億元,佔百強內全部經開區比重的46.93%,平均生產總值為1586.90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5.54%.
前20強園區內的8家高新區工業總產值為47113.93億元,佔百強內全部高新區比重的37%,平均工業總產值為5889.24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16%.20強園區上繳稅收8566.97億元,上漲14.16%;出口創匯3265.01億美元,上漲1.97%。
㈧ 現在國內有哪些綜合型的產業園區發展前景怎麼樣
綜合 型園 區還 是 挺 多 的, 但 是現 在很 多企業 也開始關注 特 色產 業園 區了 , 之前 參 加 過一 個 百億投 向活 動 , 中國雲谷 主辦的 , 他 們領導 分享 了 一 下 現 在 產 業 園區 的 發 展 趨勢 ,感 覺還 是特色 產 業園區 發展前景更 好一 些。
㈨ 誰有《2015-2020年中國產業園區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市場前景預測報告》完整版,
參考前瞻 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產業園區規劃布局與運營管理分析報告》
㈩ 碧桂園產城在18年中國產業園區國際高層峰會發布的產城業務創新五大體系是什麼如何評價
您好,碧桂園產城業務創新體系由產業「規劃、生態、運營、金融、空間」五大業務構成。
1、規劃業務創新,理順時空觀、競爭觀、系統觀的戰略三觀,構建招培一體的產業發展思路精準產業定位,打造「自有資源+合作夥伴」的產業發展路徑;
2、生態業務創新,通過「產業招商+產業培育+產業服務」三駕馬車的路徑框架,打造產業生態閉環;
3、運營業務創新,以客戶為核心搭建園區運營體系,打造產城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價值最大化;
4、金融業務創新,創建服務平台,整合內外優質金融資源,助力產城項目招商、運營;
5、空間業務創新,碧桂園創造性地提出產城細胞理論。通過構築創新生態圈層,創新產業與居住用地適當混合,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功能高度復合,創新氛圍濃厚的城市功能區。
碧桂園於2016年正式發布產城融合戰略,定位「產業平台的建設者和運營商」。碧桂園產城以「為鳳築巢,陪伴成長」的發展理念,堅持產業先行。產城業務創新五大體系是總結碧桂園多個產城項目實踐的成果,是扎扎實實做好產業、真真切切為園區企業服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