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區域分布

文化產業區域分布

發布時間:2021-03-15 15:42:30

① 中國劃分為哪幾個重要的文化區

中國傳統文化區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區是歷史上自然、經濟、社會政治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如今各個傳統文化區之間的文化特徵差別在逐漸減少,例如各區經濟形式上的差別並不大,即都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只是產業結構、發展程度方面有差別,而農耕、漁業、牧業等傳統農業經濟的空間格局基本上還沒有變。由於精神文化要素變化的速度相對較緩慢,因此傳統文化區的許多文化特徵也有很多保留至今。下面我們簡單介紹各個文化副區的特點,關東文化副區的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燕趙文化副區是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中原文化副區的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荊湘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西南少數民族亞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多元性。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② 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區域分布

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實施國務院批復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推動我省隴東南四市融入其中,著重圍繞始祖文化、大地灣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農耕和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民俗農耕文化展示、紅色旅遊、演藝會展、工藝美術品製造等產業。形成以天水為中心,以始祖文化為重點,以再現農耕和民俗文化為手段,以文化旅遊為載體,以文化產業為支撐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體系。打造全球華人祭祖聖地天水、生態隴南、養生平涼、民俗慶陽以及紅色南梁、周祖聖地、岐黃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敦煌文化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圍繞敦煌文化、長城文化、絲綢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簡牘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邊塞軍旅文化以及現代工業和科技文化等,以促進文化生態發展、保護文化形態多樣性為重點,實施綜合開發,整體推進,沿鐵路、公路向周邊輻射,以大型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為載體積聚人氣,形成集遺產保護、景觀旅遊、事業服務、產業發展、產品交易、文化交流為一體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園區。
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蘭州都市圈文化產業區。圍繞黃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資源,充分發揮省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把蘭州建設成為華夏文明的展示區、文化創意研發的核心區和文化創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區,重點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影視製作業、文化旅遊業、出版業、發行業、印刷業、廣告業、演藝業、會展業、數字內容和動漫等文化產業,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依託,以教育、科技、人才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的高層次文化產業圈。 文物保護。開展各級文物調查,建立各類文物資源資料庫。加大重要文物保護維修力度,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打造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示範性工程,實施以天水麥積山石窟、瓜州榆林窟和東千佛洞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群等為重點的石窟寺保護項目,並延展到全省其他石窟寺。加強對甘肅彩陶、臨夏古生物化石以及武威白塔寺等重要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實施重要古建築保護項目,重點保護夏河拉卜楞寺、張掖大佛寺、武威文廟、鳩摩羅什寺、天水伏羲廟、永登魯土司衙門等古建築。加強工業遺產、鄉土建築、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等新品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加強對高台駱駝城遺址及墓群、果園—新城墓群、張掖黑水國遺址、景泰永泰龜城等瀕危田野文物和遺址的搶救性保護。強化文物安全防範設施,推進文物風險單位安防設施達標建設,提高文物安全防範能力。
大遺址保護。加強長城保護,重點實施嘉峪關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建設長城博物館,全面展示長城文化。開展長城重點段落搶險加固工程,加大對陽關、玉門關等長城關隘的保護和維修力度。積極推進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做好甘肅段備選遺產點文物本體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相關工作。實施天水大地灣遺址、許三灣城及墓群、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天水張家川馬家塬遺址及墓群、居延遺址(甘肅部分)的搶救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高綜合保護、利用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主要包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雜技、美術、民間手工技藝、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醫葯等文化藝術形態和樣式。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花兒」、61項國家級和33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等進行保護傳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態,豐富文化的多樣性。建設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態博物館等,使民間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態、承載方式、核心內涵得到有效傳承發展。對處於瀕危狀況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搶救保護,特別是對年事已高的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重點保護,建立傳習所,盡快培養接班人。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加強歷史名城保護利用,加快保護規劃編制實施,加大保護工作的投入。重點加強天水、武威、張掖和敦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研究。在城市建設中融入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元素,使每個城市各具特色。重點保護宕昌哈達鋪鎮、榆中青城鎮、金崖鎮、永登連城鎮、古浪大靖鎮、秦安隴城鎮、臨潭新城鎮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和文縣碧口鎮、通渭縣馬營鎮、華亭縣安口鎮、碌曲朗木寺鎮、華池縣南梁鎮、積石山縣大河家鎮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加強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工作,積極發揚培育優秀的傳統村落,並將符合條件的村落推薦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好利用好鄉村的優秀歷史遺存。
民族文化傳承。深入開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團結互助歷史事實,大力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建立甘肅少數民族出版基地。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重點推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學保護和圖書、報刊、影視的譯制、出版、播出等工作。加強對少數民族特別是東鄉、保安、裕固3個甘肅獨有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完成文化資源保護項目的數字化、建檔、修復等基礎性保護工作。
古籍整理出版。依託省內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對6萬多枚漢簡進行整理研究。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古籍進行保護和整理出版。對夏河拉卜楞寺、張掖大佛寺、武威文廟所藏珍貴經卷和文獻進行整理出版和科學保護。實施文溯閣《四庫全書》的影印出版工程和甘肅歷史文化資源出版工程。
紅色文化弘揚。重點加強對列入全國經典紅色旅遊景區的15個紅色旅遊景區(點)的歷史文化保護、挖掘和規劃、開發。依託會寧縣紅軍長征勝利會師紀念館、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南梁紀念館、高台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古浪戰役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臘子口戰役紀念館、榜羅鎮紅軍長征紀念館、兩當兵變紀念館、蘭州八路軍辦事處等,建立一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豐富文化旅遊內容,形成全省紅色旅遊資源與周邊省份聯接互動,打造紅色之旅精品旅遊線路,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高質量完成市級三館建設的基礎上,建設甘肅簡牘博物館、彩陶博物館等一批特色專題博物館。推進金昌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創建,推動其他地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深化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以嘉峪關、金昌、武威為重點,開展城鄉文化一體化建設新模式探索試驗。建立以城帶鄉聯動機制,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鼓勵城市和各文化單位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廣泛開展文化志願服務活動。在全省形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文化品牌打造。進一步加強始祖文化、先秦文化、農耕和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五涼文化和敦煌學、簡牘學、西夏學的研究。建立華夏文明傳承創新發展研究院、始祖文化研究院、簡牘研究中心,五涼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打造敦煌文化論壇。依託優勢文化和傳統特色,建設一批民族團結示範縣、文化藝術體育之鄉。挖掘優秀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推出文學、美術、音樂、書法和舞台藝術的精品佳作。深度開發《讀者》品牌,促進讀者出版集團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大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打造敦煌畫派。拍攝一批全面反映甘肅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的專題片、紀錄片、動畫片和影視片(劇),創作一批頌揚甘肅獨特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及優美風光的通俗歌曲。
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把加快發展旅遊業與建設文化大省緊密結合起來,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旅遊業發展全過程。旅遊開發建設要依法加強自然文化遺產保護,深挖文化內涵,普及科學知識,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開發新型文化旅遊產品。建設重點旅遊城市文化功能區和精品特色文化縣(區),營造旅遊目的地濃厚的文化氛圍。加快重點文化旅遊項目建設,量身打造探險、體驗和生態保護志願者旅遊產品,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建設汽車露營基地和營地,大力發展自駕旅遊項目。提高旅遊商品開發的文化創意水平,突出旅遊飯店和餐飲主題文化特色,體現旅遊經營服務的人文特質,提升旅遊活動的文化品位。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藝、節慶等文化旅遊產品。
文化產業發展。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按照整體一盤棋、一市一特色、一園一重點的原則,總體規劃、錯位發展、形成規模、聚集優勢。培育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大型國有文化企業集團,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建設蘭州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全面啟動敦煌國家級文化產業園申報和建設工作。積極推進華夏始祖文化園、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慶陽農耕和民俗文化產業園、臨夏民俗文化產業園和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建設工作。
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有利於文化人才健康成長的體制機制,培養和引進一批文化領軍人才,特別是創意人才、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整合教育資源,通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崗位技術培訓,培養文化產業發展亟須的專門人才。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完善人才流動、使用、激勵等機制。
節慶賽事會展。每年舉辦「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每兩年舉辦中國敦煌國際藝術節、舉辦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把上述節會打造成國際知名文化旅遊藝術節會。辦好伏羲公祭大典、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張芝獎」全國書法大展、中國民間藝術節、中國國際鼓文化藝術周、臨夏中國民歌藝術節、西和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繼續挖掘資源潛力,創新節會形式,提高節會品位,突出個性特色,辦好各地已有文化節會。整合資源,提升規格,重點辦好蘭州國際馬拉松賽、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甘肅段賽事、嘉峪關國際滑翔節、嘉峪關國際鐵人三項賽、全國沙灘排球巡迴賽(甘肅敦煌站)、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等體育賽事。充分發揮博物館、紀念館和展覽館的作用,開展各種文化展覽、展示活動。

③ 中國區域是怎麼劃分的

中國行政區域劃分為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具體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市、區)。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夏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個省、區)。

行政區域劃分又稱行政區劃,既可以表示對國家領土進行劃分的國家行為,又可以表示這種國家行為的結果。現行憲法規定的我國行政區劃是:

(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2)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

(3)縣、自治縣分為鄉、名族鄉、鎮;

(4)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

(5)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按照憲法的規定,我國行政區域基本上劃分為三級,即省級、縣級和鄉級,有些地方劃分為四級。

④ 產業集群地區分布和空間分布有什麼區別

區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特徵

按照波特教授的理解,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內,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有機整體。其競爭力是群內企業通過競爭與合作機制,在市場競爭中為集群整體帶來持續性競爭優勢。國內外實踐證明,產業集群是有效的區域發展戰略,是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因此,各區域經濟競爭力演變為各區域產業集群競爭力。通過對順德家電、溫州火機、嵊州領帶、諸暨大唐襪子、紹興紡織集群等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進行研究,發現其有以下共同特徵:
主導產業定位清晰,產業鏈式較長。這些集群是眾多相互關聯企業圍繞某一特定領域集聚發展的,主導產業定位清晰,因此,集群的發展方向始終是產業鏈縱向與橫向的拓展。企業會進行有效地分工,生產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從而帶動相關部門的發展,當集群區域規模進一步擴大,打開了區域內的市場需求空間,集群對分工更細、專業化更強的產品和服務的潛在需求也相應增加,產業鏈也隨之擴張。
產業鏈各節點競爭充分,企業能持續不斷的創新。這些集群產業鏈節點多,每個節點有數十甚至數百個企業經營,例如浙江紹興全縣有5.66萬家紡織單位分布在不同節點。這樣有利於企業專而精,有利於提高效率,有利於技術創新。因為所處的環境都一樣,為了使自己的產品比眾多本地同行的產品成本更低,質量更好,花色品種更有特色,就需要動更多的腦筋,就要有更好的創意。而一個好的創意又很難長期獨享。通過人員的流動,用戶之間的串連,好的創意很快就會被當地的同行學會。企業要想求得長期的領先,就需要不斷地創新。於是,整個產業集群區域內的創新壓力不斷升高。
產業集群內生產性服務的社會化協作程度高。服務業逐步從生產企業內部轉移到企業外部,從而派生出一批服務型企業,包括包裝、運輸、倉儲、物流、信息、培訓、咨詢、貿易、設計開發、中介服務、金融保險等不同領域的企業,企業生態群不斷得到完善,增強了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有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園區總體規劃。產業集群發展離不開園區建設這個載體,園區科學規劃包括產業的發展方向明確:交通、水電、信息等基礎環境優良;產業發展、法規、金融、財政、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等公共政策配套;園區企業共享低成本的公共資源,增強產業鏈發展的合力和張力。
有很強品牌影響力。例如紹興紡織業作為中國的一張名片,其影響力已經由國內擴展到全球,由業內擴展到整個社會。隨著品牌影響力的進一步提高,紹興的紡織業集群將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徐州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現狀

經過多年的發展,徐州市已經崛起多個特色縣域產業集群,集群經濟優勢日益顯現,有力促進了新農村的建設,集群經濟在縣市工業經濟中占據主導的地位,成為縣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徐州市具有一定規模的縣域產業集群有16個,集群企業數1000多家,涉及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塑編、輕工等行業;2007年實現的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徐州縣域有代表性集群狀況如表1所列。
總的來看,目前徐州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呈現以下特點:
主導產業定位清晰,但產業鏈式較短。徐州市產業集群仍基本處於「自下而上」的初期發育階段,即使規模較大邳州市官湖鎮的木材加工產業集群,也僅限於對木材進行簡單的加工和生產,產業鏈式短且不完整,群內缺乏細致的專業化分工,還沒有形成網路化分工優勢,「產業鏈的企業化傾向」比較嚴重,即從原料進廠到產品出廠的生產全過程都是在一個企業集團內完成的,企業習慣「單打獨斗」和「小而全」的經營方式,造成分工協作意識較差,上下游企業關聯度較低,導致在集群缺乏凝聚力,聚集程度不高,布局分散,這些現象不利於產業集群整體規模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
產業鏈各節點競爭不充分,企業創新能力弱。如邳州宿羊山鎮大蒜集群區域內,同種產品是由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生產,競爭不充分而使其創新動力不足。也很難出現為其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企業。使得全市產業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創新機制,模仿多於創新,產品長期停留在低檔次、老品種、粗加工階段,多數產品處於產業鏈的末端,附加值低。
產業集群內生產性服務的社會化協作程度低。如賈汪傢具集群在園區內缺乏培訓、咨詢、貿易、設計開發、信息、中介服務、金融保險等不同領域的配套企業,降低企業效率。專業市場建設滯後,中介服務社會化程度不高,集群的自律組織機制難以形成或發揮作用。

公共服務體系尚不健全。產業集聚發展緊密聯系的公共服務體系比較薄弱,特別是公共技術服務和公共信息服務業建設相對滯後;部分集群園區建設缺乏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統一規劃,集群產品研發體系、檢測和質量認證體系、教育和培訓體系、信息化服務體系、電子商務和現代化物流配送體系不完整,區域配套功能不完備,處於無序狀態,不同產業犬牙交錯,特色不明顯。
品牌影響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現有產業集群在品牌建設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集群自身品牌知名度、影響力較低,集群內企業品牌意識不強,除官湖鎮的木工板是國家級名牌外,省級以上名牌產品較少,集群缺乏強有力品牌支持。另外,集群內大多企業的規模小,科研創新力量薄弱,人才支撐不夠有力,科技服務企業缺乏,使得徐州市產業集聚大多尚未形成創新機制,模仿多於創新,產品長期停留在低檔次、老品種、粗加工階段。

提升徐州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策略

(一)科學規劃以促進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
規劃的過程也是一個再認識的過程,有利於系統地分析集群發展的條件、前景,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措施。目前徐州縣域集群正處在大發展的前期,有些正在形成集群的雛形,若規劃到位,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規劃內容包括:
主導產業規劃。根據徐州市「十一五」發展規劃,按照各地資源稟賦特點、產業發展現狀、產業鏈形成規律,結合小城鎮建設、江蘇省振興蘇北和重點發展徐連經濟產業帶及長三角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選擇最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產業或產品,重點培育一、二個特色主導產業,科學編制一批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形成集群主導產業,把培植壯大集群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有目標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以及有產業關聯效應、配套協作功能的項目進入產業集群,把引進的外來技術和品種與集群的優勢條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設之中,使引進的項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密切配合、專業分區與協作完善的網路體系

⑤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類型是如何劃分的

由於文化創意產抄業園襲在我國的發展還處於胚胎期,因而對其的分類很少。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一是主要從區位依附、園區性質等方面對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類型進行劃分。
二是按區位依附劃分為4種類型:
1、以舊廠房和倉庫為區位依附。
2、以大學為區位依託。
3、以開發區為區位依附。
4、以傳統特色文化社區、藝術家村為區位依附。
三是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性質劃分為5種類型:產業型、混合型、藝術型、休閑娛樂型、地方特色型。

⑥ 文化產業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5億元,佔全市GDP的5.1%。從1997年到2003年,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年均遞增15.2%,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北京最具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

一、北京文化產業的發展概況

(一)文化產業的內涵
按照國家統計局2004年4月公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北京市從1999年開始進行文化產業統計,統計的內容主要由來自服務業、行政事業單位、商業和工業4部分的15個行業類別組成。與國家最新標准相比,主要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對文化產業劃分的依據不同。
1. 文博資源
據第叄次文物普查統計,北京文物資源總量為3550處,文物建築200萬平方米,居全國首位。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
北京地區有注冊博物館121座,約佔全國博物館總數的5.7%,館藏文物226多萬件,其中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與歷史價值,有些屬世界級、國寶級藏品。2002年全市博物館固定展覽200多項,臨時展覽400多項,年接待觀眾3000多萬人次,在規模和數量上居全國首位。目前,北京市民平均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已經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2. 文化產業資源
(1)文化設施資源。北京文化設施總體上處於全國領先地位。「九五」以來,相繼興建了首都圖書館新館、中華世紀壇等一批現代文化設施。按照《奧運行動規劃》,未來幾年,北京文化設施投資將達到650億元以上,超過前50年的投資總和。
(2)文化企業和品牌資源。
點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
由於目前《文化產業分類》是依據文化活動的同質性原則劃分的,既包括了公益性的文化單位,又包括了經營性的文化單位,因此,無法用其劃分文化事業單位(公益性文化單位)和文化產業單位(經營性文化單位)。因此,在《文化產業分類》不敷出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實際,我們將北京市現有文化單位按性質分為3類:第一類是事業單位,如圖書館、博物館等。第二類是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可以被看作國有文化企業,如各類劇院、演出團體,報社、電視台、圖書音像出版社。第叄類是民營文化企業,如文化娛樂企業、私營圖書發行公司等。按照這一分類方法,並考慮到目前的文化管理還主要是傳統的行業管理,因此,對現有文化管理的主要政府機構,包括市文化局、市廣播影視集團、文物局、市新聞出版局等所屬的文化單位進行統計可知,這4家單位共直屬文化單位92家,其中文化事業單位19家,文化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43家,其它部門點30家。
一是文化企業品牌。北京歌華集團、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北京廣播影視集團初具規模,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民營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如廣播影視行業的中國保利華億傳媒。但總體上國有壟斷的特徵較為明顯。
二是演出季品牌。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暨相約北京文化活動、北京國際音樂演出季暨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國際舞蹈演出季等叄大標志性品牌已經形成。北京新年音樂會、北京電視藝術周等正在成為首都的文化品牌活動。
叄是文化區域品牌。主要有北京古玩城、潘家園舊貨市場、琉璃廠文化區。北京古玩城是全國首家文物監管舊貨市場,是亞洲最大的古玩藝術品交易中心,總建築面積2.34萬平方米。潘家園舊貨市場是全國最大的舊貨市場,吸引著大批中外遊客。琉璃廠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主要經營古玩字畫、古籍碑帖及文房四寶。
(四)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1. 文化產業整體概況
從2000年到2002年,北京文化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資產和經營收入平均增速分別達到19.7%和18.6%,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平均增速達到14.5%。但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仍然較低,近3年一直在5%左右,與成為首都經濟新的支柱產業點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

2. 文化產業結構分析
(1)行業結構。
一是文化服務業佔主導地位。2002年,文化服務業資產總額、經營收入、增加值叄項指標佔全市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78.8%、62.5%和60.8%。
二是呈現四大主導行業。文化產業中的廣播電影電視業、出版業、印刷業、廣告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和較好的發展前景。2002年,以上4個行業的資產、經營收入和增加值分別佔全市文化產業的75.7%、68.5%、66.9%(見表3)。
(2)所有制結構。
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單位中,按登記注冊類型分,國有經濟、私營經濟、港澳台及外商投資經濟所佔比重分別達到33.6%、20.3%和5.5%。
(3)布局結構。
北京文化產業地域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具體表現在:一是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狀況決定各區主導文化產業類型。如「宣南」文化造就了宣武區古玩業和京劇表演業,朝陽區的國際化和發達的經濟水平促進了會展業、高雅藝術演出業的發展。二是文化產業布局的消費區指向特徵明顯。如海淀區蓬勃發展的圖書銷售業依賴於該區龐大的高校消費人群。叄是地域產業聚集初具雛形,如宣武傳媒大道、朝陽大環影視製作中心等,但並未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園區,規模效益不明顯。

二、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

概括起來講,北京文化產業中的重點行業主要包括四大現有強勢行業、叄大特有優勢行業、兩大新興增勢行業。
(一)現有強勢行業
包括出版發行業點、廣播電影電視業(含新聞)、廣告業,以及新統計口徑下納入的旅遊業點四大行業。
1. 出版發行業
按照國家統計局《文化產業分類》,出版發行業大體包括北京現行統計中的出版業、印刷業、圖書報刊批發及零售叄大行業。
書刊出版業是目前北京文化產業中綜合發展狀況最好的一個行業,經營收入、增加值位居首位,資產總量、文化產業勞動生產率居於第二位。如果再將印刷業、圖書報刊批發及零售業記入,叄者資產總量、經營收入、增加值3項指標,將分別占現行文化產業的42.7%、42.3%和48.2%,成為北京文化產業中的第一大行業。
2. 廣播影視業
(1)硬體設施居全國前列。
2003年,北京共有2座電視台、電視節目33套;3座廣播電台,廣播節目25套。現有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中影星美影院建設有限公司兩條電院線,共計64家影院。2003年兩條院線共放映120329場,觀眾698萬人次,票房收入13619.2萬元。
(2)擁有全國最大的影視節目平台。
一是擁有數量最多的影視製作公司。北京是全國影視製作的龍頭基地,有200多家影視製作機構,占國內影視製作公司的40%以上點。
二是電視劇產量最高。2002年,全國共生產電視劇698部,其中北京地區生產230多部,占總數的1/3以上,與分列第二、第叄位的廣東(37部)、上海(30部)相比,佔有明顯優勢。
(3)以數字電視為代表的新業務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從2003年底開始,我國全面啟動有線電視從模擬向數字轉換(見表5)。據亞洲有線與寬頻協會(CASBAA)預測,2010年中國的付費電視及上下游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000億元,到2015年將增長到1.5萬億元。北京歌華有線是國內最大的平台運營商,以北京為首的華北地區,擁有最多的付費頻道資源,並對東北地區的網路運營商有較強的吸引力,發展數字電視前景十分廣闊。
3. 廣告業
廣告業是與廣播、電視、報紙、書刊等媒體相伴隨產生的,具有跨媒體的性質,它是文化產業中人均勞動生產率最高的行業之一。2002年,北京廣告業人均增加值達到121063元,是全市文化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的1.7倍。
4. 旅遊業
雖然北京旅遊資源、旅遊景點的規模和數量、質量均居全國首位,但北京旅遊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卻不是最高的,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和入境旅遊者人數兩項指標,在全國均排廣東之後,位居第二位,提升的空間很大(見表6)。
(二)特有優勢行業
北京文藝演出業、古玩藝術品交易、會展業這叄個發展門檻相對較高的行業,雄踞全國首位。這些行業雖然總體規模並不很大,但具有窗口行業性質,與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最相符合,積極發展這類行業,對提升城市品牌和整體形象有著重要作用。
1. 演出業
演出業是首都文化產業中最有特色的產業之一,在體現北京文化中心地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2002年,北京市藝術業點的總資產為25.11億元,占整個文化產業的2.58%;經營收入4.01億元,佔0.79%;實現增加值3.77億元,佔2.3%。盡管在整個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較小,但與全國其它省市相比,北京演出業發展的優勢非常突出。
2. 古玩藝術品交易點
文物經營、舊貨市場、文物拍賣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全市共舉辦132場文物拍賣會,總成交額為9.53億元,總成交率為61%,各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
北京文物拍賣中年經營額超過億元的企業,排在前叄位的分別是中國嘉德(2.63億元)、北京瀚海(2.57億元)、中貿聖佳(1.78億元),它們同時也分別位居全國前叄位。
北京文物監管物品市場,2002年總經營額超過5億元,其中北京古玩城和潘家園舊貨市場,在規模、年經營額上均居全國同類首位。
3. 會展業
北京是全國主要的會展城市之一,會展業在全國起步最早。北京會展業的發展水平以及所辦展會的數量、規模和影響力均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年北京市會展業創造增加值將達到72億元,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2.3%。
目前,北京會展業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成熟階段,與高新技術產業和開放型市場體系互為依託,呈現出以經濟貿易和科技展覽為主,國際會展增幅較大的特徵。在2002年北京市接待的916個展覽中,排在前叄位的經濟貿易展覽、科學技術展覽、文教衛生展覽,分別占接待總數的33.2%、24.9%和21.1%。特別是科學技術展覽增幅較大,比2001年提高了12.6個百分點。按照《北京會展業發展規劃》,到2008年北京會展總收入將超過70億元,實現邁向亞洲會展中心城市的目標。
1. 互聯網信息服務業點
從網路資源看,北京發展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潛力巨大。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03年,北京上網用戶共398萬,佔全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的5%,佔北京市人口的28%,上網普及率居全國首位。北京市上網計算機數為198萬台,佔全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的比例為6.4%。北京地區共有WWW(包括.CN、.C0M、.NET、.0RG下的網站)站點12.3萬個,佔全國的21%,其中CN域名8.4萬個,佔全國的25%。
2. 以動漫遊戲為代表的內容產業
北京在發展動漫遊戲產業方面具有潛在優勢:一是動漫遊戲產業融合了叄維動畫製作技術、數碼錄音等高新技術,是文化產業中與現代科技融合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北京在高新技術方面優勢明顯。二是動漫遊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絕佳的創意和一流的製作水平,因此它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比較高,而這恰恰是北京的優勢。叄是動漫遊戲產業是一個帶動能力非常強的產業,如玩具、食品、音像製品等,這些產業的發展符合首都經濟的發展方向。

(一)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技術層面的,如文化產業統計變動較亂;也有體制層面的,如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企事業還未真正分離;還有操作層面的,如缺乏有針對性的文化產業支持手段等。除此而外,還有一些認識層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制約了北京市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1. 技術層面:文化產業統計變動較亂,數據可比性差

由於北京市文化產業統計年度較短,到目前為止,只有1998年到2003年共6年的數據。加之如上所述統計口徑的變化,造成部分主要指標,尤其是增加值年度之間不可比,而且無法進一步准確分析首都文化產業與北京文化產業的結構和關系。其結果是,如果採用《統計年鑒》的數據,即15個行業的分類,那麼完整的數據只能從1998年到2001年;如果採用市統計局《統計報告》的數據,即12個行業的分類,那麼完整的數據是從2000年到2002年。而對各行業中央與北京隸屬關系的分析,則只能取到2001年的數據。目前,考慮到時效性,廣泛採用的是後一種分類所得出的數據。也就是說,現在使用的「2002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63.5億元」,是12個行業的口徑。由此可見,統計數據的變動,給宏觀決策和研究工作都帶來了困難。
2. 體制層面: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尚未真正分離
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分離、文化管理體制的理順是兩個互相關聯的問題。在目前文化單位大多是部門歸口管理的格局下,文化企事業的分離依賴於文化管理體制的理順。而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深層次的原因正是由於沒有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職能真正分離。

市區兩級文化管理體制銜接不暢。在市一級,現行文化管理部門分得過細。比如,音像出版物的製作權管理在廣電局,發行權管理歸新聞出版局,文化市場管理在文化局,3家都有音像市場執法權力。在區縣一級,建立了文化委員會,開始試行文化綜合執法。區縣文委在組成上,大部分是「四合一」,即由文化局、文物局、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局合並而來。在崇文區和宣武區甚至是「五合一」,即已將旅遊局並入文委或合署辦公。由於上下工作機構不能對接,區縣文委往往要接受上面4個甚至5個局、1個辦(「掃黃打非辦」)的指揮,精力不足,影響了工作效率。
叄是社會文化市場主體還沒有完全納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視野。目前的文化管理,實際上只局限於北京市屬文化部門,特別是市屬的國有文化單位,與中央部委及部隊所屬文化企業資源缺乏整合,對民營文化企業更是底數不清。

3. 操作層面:缺乏有針對性的產業支持手段
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是一個產業問題,是市場問題,不是傳統的事業問題。從1996年底北京市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把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產業來看待和發展,雖然僅僅8年左右的時問,但隨著文化企事業單位改制,卻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比如,人員的分流安置、資產的處置、財政稅收、土地政策的優惠、人力資本和無形資產的認定,等等。
4. 認識層面:處理好首都文化產業和北京文化產業的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講,北京的優勢不在於自身,不在於北京的地域和地緣特點,而在於承擔了首都的功能。北京文化資源密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首都的優勢。以出版業為例,2003年,全國共有書刊出版社570家,237家在北京,占總數的41.6%。其中,中央所屬220家,北京市屬僅17家。而這17家中,8家在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構成了北京市屬出版行業的主體。這種分布狀況至少可以說明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北京文化產業資源豐富,是針對於首都而言的,北京市屬可掌控的資源相對少得多。
(二)促進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1. 理順文化管理體制,使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真正分離
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和文化產業雙重屬性。原有的文化管理體制更多地是把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來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日益壯大的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因此,盡快理順北京市文化管理體制,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進北京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為此,我們建議採取以下措施:一是盡快分離現有各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職能,實行全行業統一管理,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的新型架構。
2. 制定、整合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北京市有關部門應在兩個《實施辦法》的基礎上,繼續研究解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加強北京市現已出台的各項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的整合力度,盡快制定統一的《北京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第二,借鑒中關村科技園區的管理模式和做法,成立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產業功能區。具體做法有3種:一是在原有科技園區內將文化產業納入,擴大產業優惠的范圍。
3. 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夯實基礎工作
把文化產業作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必須要有真實、可靠的相關統計數據和翔實的發展情況作支撐。只有情況明、數字准,才能為政府科學決策和宏觀管理提供依據。
針對目前北京市文化產業統計相對滯後的情況,建議:一是抓住全國經濟普查的有利時機,參照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結合北京實際,盡快明確北京市新的文化產業統計的范圍(行業)、統計對象(所有制)和統計內容(指標)。二是列出開展文化產業統計工作的時間安排,並對以前年度數據做適當調整,盡可能保持年度數據可比、相對穩定。叄是做好文化產業統計的組織實施工作。首都大文化的發展觀念
一是要將首都功能和文化產業發展統一起來,通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內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設國際性文化之都。二是打破行業、部門等所屬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資源,將民營文化企業、中央及部隊所屬文化企業資源納入文化服務和管理體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和企業集團。叄是要加快推進市屬文化行業的改革,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打破行業壟斷,吸引民間資本投入。

⑦ 中國的區域怎麼劃分的

一、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

1、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2、省、自治區分為市、自治州、縣、自治縣;

3、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

4、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市、縣、自治縣。

二、具體劃分如下:

1、華北地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

2、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3、華東地區: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

4、華中地區: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華南地區: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6、西南地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7、西北地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

8、4個直轄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

(7)文化產業區域分布擴展閱讀

區劃體制

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是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的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4種。

1、省——是中國國家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始於元朝,已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2、自治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而建立的相當於省的行政區域。新中國成立後共建立了5個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3、直轄市——即中央直轄市,由國務院直接管轄。是人口比較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城市。至1997年3月設立重慶直轄市為止,中國共設有4個中央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4、特別行政區——為「一國兩制」的實施,憲法第三十一條專門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可以設立特別行政區。

特別行政區與省、自治區、直轄市同屬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至1999年12月澳門回歸為止,中國共設立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行政區劃

⑧ 中國各區域是如何劃分的

五)按經濟帶劃分

1.東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大連、寧波、廈門、青島、深圳(18個省、區、市)。

2.中部內陸地區: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

3.西部邊遠地區: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9個省、區)。

(六)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市、區)。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夏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個省、區)。

三、適用范圍

(一)國有資產年報數據,國有資產季度監測數據匯總、分析。

(二)清產核資數據匯總、分析。

(三)各省、區、市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根據國有資產年報數據測算評價指標標准值。

按行政區域劃分:
1、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個省、區、市)。
2、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大連(4個省、市)。
3、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寧波、廈門、青島(10個省、市)。
4、中南地區: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深圳(7個省、區、市)。
5、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5個省、區、市)。
6、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廈、新疆(5個省、區)。

中國經濟區域劃分
1 三大地帶

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

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

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

2 八區域

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鑒於目前關於中國區域的各種劃分方法存在眾多弊端,不便於深入分析地區差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的課題報告《中國(大陸)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徵分析》提出了劃分中國(大陸)區域的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把中國分為八大區域,即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區。報告指出,各地區在地域范圍、人口規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大西北地區地域最為寬闊,西南地區人口最為眾多,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富庶。綜合各特徵,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產業能力最強,市場前景最大,是中國21世紀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廣闊,陸上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千米,2001年,人口達12.8億。由於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達37382元,而貴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兩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國的區域問題,必須把中國分成若干不同的區域。
20世紀50年代,有關方面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沿海和內地;60年代,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區域經濟研究的活躍和深化,人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劃分方法。主要有:
(1)三大地帶。這一方法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但不同的時期,每個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不同。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三大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逐漸被確定了下來。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
(2)六大綜合經濟區。包括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西南地區、西北地區。
(3)七大經濟區。包括東北、西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
(4)九大經濟區。這里有兩種劃分方法。第一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環渤海地區、黃河中游流域、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中游地區、東南沿海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等。第二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北部內陸、東部沿海、東部內陸、中部內陸、南部沿海、西部內陸和西南內陸等。
(5)九個「大都市經濟圈」。包括沈大(沈陽、大連)、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石家莊)、濟青(濟南、青島、煙台)、大上海(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珠海、汕頭)、吉黑(長春、哈爾濱)、湘鄂贛(武漢、長沙、南昌)、成渝(成都、重慶)等。
總的來看,目前中國區域的劃分方法比較零亂。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較接受的是「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法。
區域劃分既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區域政策的分析。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我們認為,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要,中國區域的劃分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空間上相互毗鄰;(2)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結構相近;(3)經濟發展水平接近;(5)經濟上相互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5)社會結構相仿;(6)區塊規模適度;(7)適當考慮歷史延續性;(8)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型;(9)便於進行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對照以上原則,可以發現,前面提到的各種劃分方法均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的區塊過大,不便於深入分析區域差別;有的沒有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不便於搜集整理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數據;有的沒有考慮歷史延續性,提出的概念與常識不符;有的覆蓋的區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區域劃分。
根據以上原則,考慮到目前各種劃法的種種弊端,我們將中國大陸劃分為如下八大區域:
(1)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2)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兩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3)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源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4)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台,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5)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陝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6)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7)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8)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千米,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⑨ 銷售行業四大區域是如何劃分的分別包括了哪些城市

銷售區域經理的四大基礎能力

--------------------------------------------------------------------------------

中國營銷傳播網, 2007-02-12, 作者: 曾玉泉, 訪問人數: 4642

目 錄
第 1 頁
第 2 頁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營銷已深入社會各行各業,如今言必談「營銷」。越來越多的行業、組織在構建自己的營銷網路,越來越多的銷售區域經理加入到營銷人的行列。
從事營銷工作十餘年來,深深感到一個科學的營銷組織結構設置的重要性,而其中人的問題,高素質營銷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市場一線銷售區域經理的基礎素質,對完成公司銷售目標有直接的意義,對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一個優秀的區域銷售經理必須具備四大基礎能力,即:營銷策劃能力、渠道拓展能力、團隊領導能力、公共關系能力。

營銷策劃能力

作為一名優秀的銷售區域經理,首先要具備優秀的營銷策劃能力。

營銷是圍繞目標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的銷售服務體系。

銷售區域經理首先是一個宏觀構想者,一個戰略規劃者,其次是公司營銷戰略與區域特色結合的執行者,站在一個城市、省區、大區的戰略高度,「胸有成竹,運籌帷幄」。

中國市場之大、之復雜,不是一個公司市場戰略部門能面面俱到,銷售執行過程中,需要銷售區域經理結合本地特色科學處理相關的營銷問題,研究、調整營銷策略。銷售區域經理應該是一個民俗文化專家、商圈研究專家、地理通,了解行政區劃沿革,了解政經大事。

銷售區域經理是公司決策的前哨站,一個有思維的區域經理必須具備優秀的營銷策劃品質,而不是一個簡單的銷售執行者。從品牌戰略、產品研發、傳播手段等方面要有清醒的認識與了解,當年三株公司曾提出必須取得公司初級企劃員資格才能擔任營銷子公司經理職務,體現了營銷隊伍建設與營銷管理的遠見,高素質的營銷隊伍成就當年的營銷神話。

渠道拓展能力

銷售渠道的拓展能力是銷售區域經理必備的基礎能力。

銷售區域經理在市場一線的主要任務就是疏通渠道,把產品擺在消費者面前。中國市場的復雜性,各地市場發育的不平衡,決定了銷售渠道建設的本地化思考,而不是千篇一律。

無論大區代理制、小區域代理制、子公司直銷制、辦事處管理制、專賣店直營制等等,必須結合本地化恰如其分的理性思考,找到最恰當的渠道拓展機制,這樣才能把市場做深、做細、做透。

筆者認為,一個營銷公司的渠道拓展機制可以多種機制共存,關鍵是能否與本地市場的特點及市場發育階段的有效結合,必要的是加強有效價格規劃與管理,用價格的杠桿平衡市場、管理市場。

所以,銷售區域經理必須具備銷售渠道拓展的宏觀規劃能力與執行力。營銷是一門有藝術的科學,要學會「彈鋼琴」,渠道拓展的藝術性發揮顯得更為重要,結合本地特點,發揮階段優勢,層層推進,步步為營。

⑩ 簡述中國大陸主導產業的分布

全國產業分布
1.ICT產業製造業集群點評
ICT製造業包括除家用視聽設備以外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灣地區和以四川、陝西為主的西部地區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也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主要聚集地。這些地區的集群都具有關聯企業集中、生產規模大和配套能力強的特點。典型的產業集群有天津的移動通信產業集群、上海的計算機及配件產業集群等。其中,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區,利用本地的要素稟賦和歷史文化優勢,積極地引進外部資源,發展外向型經濟,具有鮮明的外部嵌入型產業集群的特點,該地區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和比重與產品出口所佔比重都長期大於全國其他地區。而部分中西部地區電子信息產業則主要以軍工電子產業為主,具有自主研發、自成體系的特點,屬於內生發展型的產業集群。
2.傳媒業集群點評
傳媒業包括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電影及音像業。我國的傳媒業集群都分布在經濟文化發展程度比較高的省會大城市。根據其發展特點分為:一是信息中心型。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座城市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前沿城市,各地海量的信息都聚集於此。因此,吸引了大批傳媒企業進駐。二是歷史傳統型。沈陽、杭州、武漢、南京、西安,這幾座城
市都是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歷史名城,是傳統與時尚激烈碰撞的匯聚點。三是電視影視中心型。隨著近幾年來影視、電視劇市場的繁榮,長春、無錫等這幾座城市以影視公司和影視基地為依託,形成了影視產業集群。
3.紡織服裝及毛皮製造業集群點評
紡織服裝及毛皮製造產業包含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紡織業、服裝製造業、皮革羽毛絨製品業。
我國的紡織服裝及毛皮製造產業集群絕大部分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主要是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山東五省,其他零星分布在中部和東北部。特別是長江三角洲環太湖區、杭嘉湖地區、寧波、溫州,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個別縣、鎮或村為范圍,集中某種產品的社會化生產形成紡織服裝企業集群。
現在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重心已經從上海、青島、天津等大城市的傳統基地轉移到如星星之火般出現在廣大小城鎮、農村的產業集群。其主要原因:一是紡織服裝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村廣大的勞動力,加之東部沿海這些城市經濟開放程度較高,有著現代化的產業技術與專業服務,使得勞動力、資本、專業技術能夠有效組合,大大降低了生產開支成本;二是東部沿海優越的區位優勢,使得原材料和產成品能方便的運輸,還能大量的出口;三是當地政府提供了土地、工商管理、引導服務等支持政策,促進了集群地產業鏈的完善與升級。
皮革羽毛絨製品行業屬於產業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其集群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中部的河北、河南,西部的重慶、寧夏。
4.非金屬製造業集群點評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主要包含非金屬建築材料業、陶瓷及其製品業、玻璃及其製品業。
非金屬礦物製品產業集群屬於資源稟賦型,雖然在全國范圍內分布比較廣泛,但是也有一定的特點:一是東部沿海地區非金屬礦物製品產業集群集中度最高,特別是山東、浙江、福建和廣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受當地工商業傳統的影響,形成專業化分工,勞動力密集的專業鎮、專業村;當地開放活躍的經濟環境和政府寬松的產業政策,促使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和迅速集中。二是中部地區集中在河北、山西、內蒙古、河南、湖南、湖北和四川境內。從城市分布構成來看,也集中靠近材料消費需求較大的城市。盡管這些區域資源豐富,但是集群發展緩慢。有以下原因:缺乏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場指導;當地配套產業發展滯後,難以形成專業化分工,更難以進行技術創新。
由於建材、陶瓷、玻璃產業集群對資源的依賴較強,因此有從東部轉向中西部的趨勢,但是需要中西部城市要不斷完善自己城市配套設施的建設,建立起活躍有序的市場環境,吸引資金和相關產業的進入,快速提升非金屬礦物製品產業集群的競爭力。
5.機械製造業集群點評
機械製造業包括通用設備製造業、專業設備製造業、電氣及器材製造業(除家電製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
我國機械製造業分布廣泛,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東北、山西、湖南、湖北這類重工業基礎雄厚的地區有國家重點投資建設的大中型國有企業,在大中型企業周圍聚集了一批
產業配套的企業。如今問題是這類政府主導型集群核心企業組織結構復雜,產品沒有競爭力,導致整個集群發展緩慢。二是東部沿海城市經濟開放程度較高,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優惠的政策吸引了一批港台企業,並刺激了當地民營機械企業的發展,由於當地各種配套產業發展也較快,因此機械製造產業鏈還延伸到商業、維修服務業、運輸業和公路建築等諸多行業,其集群層次也較高,正處於集群發展的高端。但是,沿海城市重工業基礎普遍薄弱,加之競爭激烈,勞動力成本也不再具優勢,因此我國機械製造產業集群正有向中部和東北地區轉移的趨勢。
6.家電製造業集群點評
各類家用電器製造業,包括家用電力器具、照明器具、家用視聽設備的產業集群。 我國家電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膠東半島,其中以廣東、浙江、山東幾省最為明顯。除此之外,在中西部的部分地區也有零星分布。這些地區的家電行業中不僅有著較大的生產規模,而且集中了大量的相關企業,業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福建、浙江等省抓住機遇,以優惠政策、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在發展「三來一補」經濟的基礎上形成了家電產業集群。而膠東半島的產業集群形成則屬於內源型品牌企業帶動型。在政府的適當引導下,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大企業為核心,建立了一批相關行業企業,進而促進了配套產業的發展,最終形成能在競爭中不斷創新和升級的產業集群。與此類似的還有西部綿陽地區的以長虹集團為核心的家電產業集群。
7.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集群點評
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包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鐵路運輸設備製造、汽車製造、摩托車自行車製造、船舶製造、航空航天器製造。
鐵路機車製造產業集群屬於輪軸式的產業集群,是依靠大型企業配套形成的產業集群。其分布地也是重工業較發達的東北和中西部城市,依託當地在國內電力機車、城市軌道交通設備製造領域有先進研製能力的骨幹企業,吸引聚集了大量的相關配套企業,已逐步形成「眾星拱月」之勢。
摩托車及自行車產業集群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的江蘇、浙江、廣東、西部的重慶。其集群主要是建立在農村、鄉鎮工業基礎上。
我國的船舶製造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區,由於這些地區沿海的優勢並且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航空航天製造產業集群屬於高技術產業集群,其分布集中在科技研究能力較強的沈陽、成都、西安等。
我國的汽車產業集群分布在五大區域:長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區、東北地區、津京地區和華中地區。長江三角洲區以上海為龍頭,無論是整車還是零部件公司,均數量多、實力強,整車產量、零部件產值、成本控制、新產品推出、吸引外資各方面均在國內汽車產業集群中遙遙領先。珠三角經濟相對發達,地處沿海,改革開放早,市場發育程度高,市場化意識強,引進了本田、豐田、日產,形成了各自配套的整車製造產業鏈。津京地區,依靠北京巨大的消費市場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國際跨國汽車公司,加上天津的港口優勢,其集群優勢相當明顯。東北地區是國家最早發展汽車工業的地
區,汽車產品的上游產業重工業基礎雄厚,其集群發展有一定空間。華中地區也是重工業基地,工業基礎較好,圍繞東風雪鐵龍公司,汽車零部件等上游產業具有一定競爭力。
我國的交通運輸設備製造產業集群剛呈雛形,有待於產品國產化率的不斷提高,實現產業鏈的不斷完善,促進集群的不斷發展。
8.金屬製品業集群點評
我國的金屬製品產業集群集中於沿海地區的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在河北、湖南也有零星分布。按照各集群的發展模式,把金屬製品產業集群劃分為:一是歷史傳統型。河北衡水市安平縣絲網業已有500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樣的基地還有永康五金、水口龍頭等。二是市場主導型。金屬製品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一些農民通過模仿與學習,以2~3人組成的家庭工廠就開始了產品的生產,形成了金屬製品的專業鎮、專業村,隨著發展形成了上下游產品及各類配件齊全的產業集群,也帶動了一批品牌企業的崛起。但是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由於金屬製品產業集群內生產企業數量大幅度攀升,造成產品生產的飽和現象,加上土地、原料的稀缺,必定造成集群內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從而會削減集群競爭力,最後導致集群的消亡。因此如何進行集群內部制度創新,已經成為金屬製品產業集群的首要問題。
9.木材加工及傢具製造業集群點評
木材加工及傢具製造業包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和傢具製造業。
我國的竹木加工產業集群集中於浙江、福建、廣東三省,其他分散於中部的河北、湖北等。傢具製造產業集群集中在廣東、福建,其他分散在中部的河北、遼寧、浙江。其主要原因: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房地產業和裝修業的飛速成長激活了我國傢具市場,東南沿海是我國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地區,因此吸引了台灣、香港傢具製造商和配套企業大量設廠。二是傢具製造業需要相關的配套產業形成低成本的產業鏈。廣東、福建有相當的紡織、木材加工、小五金製造業基礎,並且有著當地活躍、成熟的銷售市場為依託,使得該地的傢具產業都已形成上百億元產值,上中下游產業鏈銜接,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集群形態。
10.軟體及計算機服務業集群點評
我國的軟體和計算機產業集群多依託於城市,主要分布在各省會城市和各省內的一些大型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濟南等地的集群規模較大,發展較快。這種分布特點是與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相適應的。軟體與計算機服務業屬於高新技術行業,對於人才、技術和資本的要求都較高。大型城市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眾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在知識儲備和人才培養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大城市還有著良好的信息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基礎,便利的信息交流和融資條件,在地理人文環境方面也更勝一籌。除此之外,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視,以及國家信息產業的發展規劃,也對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11.石化產業集群點評
我國石油加工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分布廣泛,東北地區依託本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國家重點扶持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發展了以重化工業為基礎的產業集群,其產業區產生於計劃
經濟體制下,集聚的政府規劃特色明顯。中部的山西和湖北利用本地煤炭資源,在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產業及開發區、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支撐體系下形成了煤化工產業集群。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地區開采海洋原油,以生產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和化纖的下游石化產品為主,形成了技術含量高、產業關聯度高、產品鏈條長、帶動能力強的石化產業鏈。西部的內蒙古、甘肅、寧夏、新疆,由於工業基礎、科技能力薄弱,以單一、初級的石油天然氣加工形成產業集群,下游產品較少。
12.食品飲料製造業集群點評
我國食品行業產業集群在全國范圍內的分布較為廣泛,東部沿海地區的遼寧、山東、江蘇、廣東、福建和中西部的內蒙古、河北、河南、兩湖地區都有集群出現。從分布圖上可以看出,食品行業的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重要的農業糧食產區或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這些地區由於位於或靠近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便於企業實行集中采購,有利於降低原料和運輸成本;同時,位於人口密集地區大中型城市,既可以滿足食品行業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又能接近消費市場,便於企業直接掌握市場的狀況,快速地應對市場的變化。再者,利用大中城市較完善的物流條件,可以較好地解決食品行業對地區物流的依賴。
13.文教體育用品及工藝品製造業集群點評
文教體育用品及工藝品製造業包括文化用品製造、體育用品製造、樂器製造、玩具製造和工藝品製造。
我國的文教體育用品製造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小城市,其原因:一是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屬於勞動密集、低技術產業,東南沿海地區經濟開放較早,農村、小城鎮依靠當地的工商傳統,發揮勞動力優勢,形成了一定規模;二是東南沿海紡織、五金產業發達,為文教體育用品產品提供了上游的原料支持;三是東南沿海特有的交通區位優勢,有利於產品的內銷和出口。工藝美術品製造業屬於我國的傳統行業,以手工製造為主。其分布集中在傳統手工藝較發達的浙江、福建、廣東和湖北。
14.現代服務業集群點評
現代服務業指的是金融業、商務會展業、物流業。我國的現代金融業集群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金融是政策性很強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在國家宏觀經濟決策中心的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以及三大金融監管委員會周圍聚集了一大批金融機構的總部,金融機構空間上的集聚,促使信息鏈的形成。上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積淀了深厚的經濟基礎,作為金融發展的開拓者,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就落戶上海,加上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外資金融機構的進駐,形成以陸家嘴為中心的金融產業集群。深圳是南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其開放的經濟政策,毗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區位優勢,也迅速成為一個金融集群地。
我國的商務會展集群分布在經濟文化基礎較好的省會大城市。京津地區依靠北京政治中心的優勢,上海、杭州依託長江三角洲地區雄厚的工業基礎,廣州、深圳毗鄰港澳,經濟開放程度較高,成都依靠中西部豐富的資源和文化淵源構成了我國商務會展的四大集群區。
15.冶金製造業集群點評
冶金製造業包括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黑色金屬及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及壓延加工業。
我國的冶金製造產業集群分布在以幾大冶金基地為中心的區域范圍內。京津唐地區地處煤、鐵資源之間的交通樞紐,運輸方便,又靠近巨大的消費市場,是以國有大型企業首鋼帶動起來的冶金產業集群。東北地區有豐富的煤、鐵等資源和相對完整的材料產業門類,較強的工業配套能力,其冶金製造產業集群屬於資源稟賦型和政府主導型的。但由於國有經濟比重較高,歷史包袱沉重,集群競爭力較低。長江三角洲地區擁有完整的產業鏈,雄厚的技術力量,以上海為中心的冶金產業集群帶動了下游產業迅速的發展,同時也提升了集群的競爭力。中南地區、西南地區都是以政府牽頭建立的大型國有冶金企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區。我國的冶金製造產業集群都屬政府主導型,其內部組織結構繁雜、效率低下,如何提升集群競爭力成為當務之急。
16.醫葯製造業集群點評
醫葯製造業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包含化學葯品製造業、中成葯製造業、生物生化葯品製造業和衛生材料及醫葯用品製造業。
醫葯製造產業集群分布比較廣泛,根據集群產生的特點分為:一是外商直接投資帶動的外向型加工業集群。以天津、西安為代表。二是利用本地豐富的葯材資源優勢建立起來的醫葯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葯為主,東北地區中西醫葯結合,沿海東部地區的海洋葯品。三是依託密集的國家高科技資源形成的高科技醫葯產業工業園。主要分布在科技基礎雄厚,有眾多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大城市及省會城市。以上海市浦東醫葯工業園、北京海淀投資近2億元建立的中關村生物醫葯園為代表。
17.造紙印刷業集群點評
造紙印刷業對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造紙及紙製品業、印刷業及記錄媒介的復制。 我國造紙印刷工業形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產業集群,並已成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福建的支柱產業。其他零星分布於中部的河北和西部的重慶。造成這種分布格局主要原因:一是造紙印刷業屬於政府主導型產業,由於造紙能形成大量水源的污染,造紙印刷廠的建造需要當地政府的審批,而東部沿海地區處於我國河流下游,自然成了造紙印刷產業發展的最佳地點;二是東部沿海是經濟開放程度比較高的地區,其良好的區位優勢,寬松的政策吸引大量外資的進入,發展了一批骨乾的合資造紙企業,帶動了造紙印刷配套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群規模。
由於造紙印刷業屬於高污染產業,其行業的特殊性規定了企業應具有相當規模和相對集中,但是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原料的枯竭和水資源的緊張,因此產業集群內部如何做好技術升級改造,做好資源的生態循環利用,使造紙印刷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問題已迫在眉睫了。
18.專業化商品市場(10億元規模以上)集群點評
我國上規模的專業化商品市場(包括工業品綜合市場、農副食品市場、小商品市場)主要集中分布在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區域內,其他分散在東北、中部省會城市。
專業化商品交易市場主要是靠近商品特色產地和大規模的消費地,但是作為流通體系的一部分,其不僅需要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零售市場,還需要一個溝通內外、連接東西、四通八達的現代批發體系和分銷通路。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區域正是我國商品消費最活躍的地區,並且有著便利的交通體系,代理制、拍賣、網上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已在部分市場試行,一些市場還向生產、加工、配送、連鎖超市、進出口貿易等多元化經營以及橫向兼並擴張聯合發展,同時市場內水電、道路、倉儲、運輸、加工、包裝、治安、消防、衛生、檢測、結算、信息和生活服務等設施不斷完善,商品集散、價格形成、信息發布、資金結算和綜合服務等功能也在日益增強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區域分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