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國外文化產業

國外文化產業

發布時間:2020-11-26 04:56:12

㈠ 外國文化產業事例

美國百老匯2008年的票房收入幾乎未受影響、倫敦西區音樂劇的預售票房比2007年高了13.5%,以戲劇和劇院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對一個城市,尤其是國際化的大都市所帶來的經濟影響,究竟有多大?
吳丹
金融危機一周年之際,當人們在驚濤駭浪之後開始盤點時,驚訝地發現,美國百老匯在整個2008年的票房收入幾乎未受影響。跟過去一樣,百老匯的劇院產業依舊為紐約市帶來51億美元的經濟效益。而在倫敦西區,戲票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大賣,當地音樂劇的預售票房甚至比2007年還高13.5%。
在這場風暴面前,文化的重要性越發凸顯,並獨立堅挺地呈現出一種反周期態勢。這也使人們再次思考:以戲劇和劇院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對一個城市,尤其是國際化的大都市所帶來的經濟影響,究竟有多大?
今年,由上海靜安區政府主導的「靜安現代戲劇谷」正式啟動,這一野心勃勃的項目正是追著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輝煌而去。近日,國內外學術界、文化界和商界人士齊聚上海「2009福布斯•靜安南京路論壇」,試圖探討文化的商業價值,以及中國上海能否以「靜安現代戲劇谷」為坐標締造出下一個世界戲劇商業街區。
文化如何推動城市經濟
在現代戲劇史上,美國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堪稱無可挑剔的獨特樣本。戲劇文化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在這兩座大都市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早在1870年代,紐約市的劇院就紛紛聚集到時代廣場附近,這些劇院每晚燈火通明熠熠生輝,所謂「偉大的熒光帶」,就是指百老匯從那個年代開始的繁榮景象。這一景象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在黃金(228,-1.64,-0.72%)時期,百老匯的42街道布滿劇院,夜夜歌舞昇平。不幸的是,隨著經濟的蕭條,百老匯在20世紀60年代陷入低谷,許多劇院倒閉,色情場所和犯罪活動長驅直入,到了80年代,遊客和紐約市民都不敢再踏足時代廣場。
在百老匯,歷經百年滄桑的家族企業有不少,美國倪德倫環球娛樂公司是其中之一。倪德倫家族的年輕傳人小羅伯特•倪德倫曾多次來過上海,當他看到政府對「靜安現代戲劇谷」所投注的人力物力,立即聯想起紐約政府當年對百老匯的力挽狂瀾。
「紐約新政府上台後,意識到『一個充滿生機的時代廣場和百老匯產業將促進城市的發展』。於是,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干預,打擊犯罪、清理色情場所,讓人們恢復安全感。此外,政府收購了7家劇院,建立『時代廣場聯盟』的非營利機構,每年在時代廣場慶祝新年拉攏人氣。百老匯的戲劇慢慢回歸,時代廣場又成為紐約市的文化娛樂中心。」小羅伯特•倪德倫提供了一組數據,從1991年至1992年,百老匯有7159場演出,獲得740萬美元票房,時隔15年,2006年至2007年的演出達到11923場,票房收入達1230萬美元,增幅近60%。令人意外的是,83.5%的百老匯門票都是由非紐約的遊客購買的,這些專門沖著戲劇演出而來的遊客,僅在2006年就為紐約市帶來4.15億美元的消費額。
小羅伯特•倪德倫認為,百老匯對紐約經濟的影響不僅在於票房創造的價值,還包括解決無數就業機會,「百老匯為紐約人提供了4400個全職工作機會,14000人的工作和演出與百老匯直接相關。而其他輔助產業的工作崗位,有3萬多個。最重要的是,藝術提升了紐約市民的生活質量和文化水準,讓他們以生活在紐約而自豪。」
同樣,居住在倫敦的英國人也會以這座城市而倍感驕傲。大衛•萊特博帝是英國麥金托什公司全球商業負責人,在他看來,戲劇是倫敦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沒有西區,倫敦的經濟和文化都是面目全非的。沒有西區就沒有倫敦。如果倫敦只有銀行家,只有女王,就不會有遊客,倫敦就不是現在的倫敦。」
倫敦西區對城市的經濟影響,同樣是一組驚人的數據——2007年,這里的5家劇院一共上演了153部劇目,創造了4.69億英鎊的票房收入,對倫敦經濟的影響超過15億英鎊。
「倫敦西[FS:PAGE]區的戲院並沒有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很多英國人確實取消了歐洲旅行的計劃,但他們紛紛來到倫敦看戲。對他們來說,倫敦西區提供了很強的文化資源,一種巨大的吸引力。這也就是城市的性格,使得我們能在經濟衰退中得到一個抗衰退的保護。」大衛•萊特博帝說。
上海能否成功?
什麼是城市的文化性格?在余秋雨看來:「文化性格就是在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上的一個長久閱歷,時間比較長的閱歷就變成了性格。」
在美國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啟示下,上海能否形成自己的文化性格,創造自己的商業奇跡?
回顧中國歷史,余秋雨能看到許多文化與商業珠聯璧合的輝煌例子——公元8世紀,長安的西市是貿易集中地區,商業極其繁榮,甚至通用波斯金幣。東市裡一家最熱鬧的酒家叫胡姬,常聚集大量詩人吟詩作賦;公元13世紀至14世紀,開封的商業活動與民間藝術活動非常發達,宋朝的首都從開封搬到杭州以後,杭州的文化活動也大量存在;公元16世紀到17世紀,蘇州和南京因為崑曲的繁榮完全被文化的熱潮所包圍,甚至有幾萬人在山上唱歌的盛況。他認為,「靜安現代戲劇谷」一定是一個創新的產業:「我們一定在這會出現讓今天的80後、90後,而且是今天各種各樣階層的人能夠全身心投入的戲劇活動。」
「靜安現代戲劇谷」在台灣戲劇導演賴聲川看來,「是一張充滿潛力的圖像」。通過倫敦與紐約的經驗,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戲劇本身:「只要你有好戲,就有人來看戲。看戲的人多了,才可以養劇場。我們能不能享受到靜安區有10個劇場每天晚上爆滿的1萬多個觀眾?我當然說是有可能,但是關鍵是演什麼戲。」
大衛•萊特博帝提出疑問:為什麼那麼多年來,世界上只有百老匯和倫敦西區,沒有第三個城市照抄成功的案例?「任何戰略的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被模仿,但舞台藝術是一個例外,它的質量不是那麼好模仿的。倫敦戲劇區的繁榮,主要是由卓越的專業藝術家們所驅動的。」
當高檔商場、寫字樓、奢侈品牌旗艦店、五星級酒店不斷入駐上海市靜安區之後,如何在這塊繁華區域探尋更深層次的文化訴求,成為「靜安現代戲劇谷」的重任。上海能否成為下一個戲劇產業基地,這是尚難以回答的問題。
賴聲川解答得簡單而朴實:「必須要創造一個環境讓更多的藝術家有機會把他們最想寫的東西發揮出來,那麼市場自然就會產生。究竟是拿文化賺錢,還是把文化做出來?我覺得,把文化做好了,錢就來了。」

㈡ 為什麼有些歐美國家的文化產業沒有走向世界

一是人家的文化產業比較小眾,國家地域化風格比較大,或者領域比較小,二是你咋知道人家沒走向世界,我記得丹麥有好幾個著名插畫家漫畫家來著,~~國家外來文化的接受能力和宣傳也有一定關系……你看中國某某游戲也特別流行,但在國外人家不知道,有沒宣傳出去,人家外面就以為你沒有

㈢ 文化產業的國外文化產業

美國文化產業概況文化產業頭號強國,擁有1500多家日報,8000多家周報,1.22萬種雜志,1965家電台,1440家電視台,美國廣播公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三大電視網,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生產基地,號稱「三片」文化(薯片,大片,晶元)。文化產業大概佔全國GDP的10%,擁有全世界56%的廣播和有線電視收入,85%收費電視收入,55%的票房收入。以其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實力為背景,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文化產業的發展和走向。美國不設文化部,採用間接管理的方式。設立國家藝術基金會,人文基金會用以扶持公益性文化發展。對非盈利性的文化產業免稅。
美國文化產業特點市場化程度高。因為美國本身歷史較短,自身沒有文化傳統和文化習慣,所以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創造新事物,美國文化產業一開始走的就是市場化的道路,文化產業產品都是商品。
實用主義傾向明顯。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國家,文化產業重實用性,以娛樂和服務大眾為主,受眾接觸文化產品以獲得娛樂為主。「對大多數公眾而言,看電影不是一種定期習慣,只有當影片是場面宏大的巨片時他們才會觀看」。
以強大的科技為後盾。文化產品科技含量高。以電影為例,美國人將電影從戲劇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以自覺使用大量的科技特效為特點。的電影也大多受美國模式影響。
多樣化傳播手段。將生產出的文化產品數字化,通過美國強大的傳媒機構,瞬間滲透到世界各地。
外向型。瞄準世界市場製作文化產品,不具有太多本地特色,產品可以迎合世界各地的大眾。
美國文化產業分類採用「北美產業分類體系(NAICS)」,主要有三個大類
娛樂與電子傳媒業
電影,電視劇,光碟,有線電視,廣播印刷與出版業。
報紙,雜志,書籍的出版印刷,以及其他商業品的印刷旅行與旅遊產業。
包括30個和旅遊有關的部門,如住宿等。 英國文化產業概況最早提出「創意產業」並以此為理論進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的國家。2001年文化產業產值為1125億英鎊,年增長率9%。由布萊爾倡議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
英國文化產業特點重視創意,舉辦「世界創意產業論壇」,02年舉辦「倫敦設計節」。
英國文化產業分類
表演藝術產業
音樂產業
文化藝術產業
彩票業 日本文化產業概況日本文化產業統稱娛樂觀光業,強調文化的內容屬性。02年產值11萬億日元,是日本汽車業的一半。以音樂,動漫,廣告,設計為主的「酷文化」市值1300億美元。以音樂,游戲和信息出版為主的數字內容產業,2000年產值2.0573萬億日元。
日本文化產業特點擁有成熟的文化企業隊伍。如,演藝界有四級劇團,寶冢歌劇團;影界有松竹公司,東映公司;出版業有大日本印刷等。這些大型產業大多歷史悠久,實力雄厚,保證了日本文化產業的運作。
多種文化產業綜合經營。一種文化產品取得成功後,立即就會被製作成其他類型的文化產品或是文化服務,創造綜合的經濟效益。例如一部輕小說成功出版後,短時間之內就會被動畫化,隨後搬上熒幕,製作出大量的周邊。
成熟完善的文化中介組織和管理制度。幾乎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行業協會,這些組織可以制訂行業規則,審查文化產品,維護成員利益,發揮政府無法提供的作用。同時,演員,歌手,畫家都有自己的經濟人,簽約和相關法律問題都由經濟人代理。
日本文化產業分類 產業 內容製造產業 休閑產業 時尚產業 分類 一、工作站、網路
二、電視
三、多媒體系統建構
四、數字影像處理
五、數字影像發送
六、錄像軟體
七、音樂錄制
八、書籍雜志
九、新聞
十、汽車導航 一、學習休閑
二、鑒賞休閑
三、運動設施、學校
四、體育比賽售票
五、國內旅遊
六、電子游戲
七、音樂伴唱 一、時尚設
二、化妝

㈣ 什麼是文化產業業態目前國外最新的文化產業業態有哪些

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製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的行業。

國家統計局將以下8類列為「文化產業」的范圍:(1)新聞服務;(2)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3)廣播、電視、電影服務;(4)文化藝術服務;(5)網路文化服務;(6)文化休閑娛樂服務;(7)其他文化服務;(8)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服務。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2003年,文化部先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設立「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2004年初,教育部首次在高校中設立「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學制四年,學生畢業後頒發管理學學士學位。2005年4月,教育部論證確定了全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的本科自學考試。

文化產業的業態包括:
1.書報刊出版、印刷和發行業;2.文化藝術業;3.文物保護業;4.廣播電影、電視業;5.文化娛樂業;6.體育;7.攝影及擴印業;8.園林業(包括公園、動植物園和自然保護區);9.廣告業。

㈤ 什麼是跨國文化創意產業

1、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國際文化戰略全面競爭的時代。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形成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世界進程的重要力量,已被世界各國高度重視。
2、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愈演愈烈,一些全球性的文化產業集團正在尋求從「規模優勢」向「范圍優勢」的轉化。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出現跨國文化企業,文化產品的生產、製作和消費也出現了跨地區、跨國界的合作,一個全新的全球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生產力時代正在到來。
3、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的發展特徵

(一)國際文化創意產業輸出模式正在由單一輸出向多元化輸出轉變

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初期,世界文化創意產業國際貿易以產品輸出為主。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深,國際合作范圍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也正在向多元化模式轉變。特別是一些大型跨國企業集團,在不斷將其文化創意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的同時,為節約生產經營費用,降低國際交易成本,突破產品打入國外市場過程中所遇到的國家保護主義等各種障礙,企業開始關注資本的擴展、品牌的推廣以及管理模式的輸出等國際化發展模式。

(二)國際合作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國際合作是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合作中處於不同的分工地位。發達國家處於產業鏈高端環節,掌握著產業關鍵技術和核心創意,而發展中國家則處於產業鏈低端環節,主要以加工生產以及部分非關鍵技術研發為主,大多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另外,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合作中所採用的合作方式也不同。合作開發是跨國公司廣泛採取的一種戰略聯盟方式,充分利用兩個企業的資源優勢,共同開發產品,從而實現雙贏。產品外包、引進專利生產、品牌代理等方式是發展中國家企業參與國際合作的主要模式,也是跨國公司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主要途徑。

(三)跨國公司是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跨國公司更加重視整合國際資源,加快並購重組,利用其技術先發優勢和全球經營優勢,加強世界范圍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占據了世界文化創意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的重要力量。如德國的貝塔斯曼集團是全球媒體業排行第三的超級集團,在全世界擁有數百萬會員,通過收購、兼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英語商業圖書出版集團。2003年,貝塔斯曼並購北京21世紀錦綉圖書連鎖有限公司,這是我國圖書業第一起外資並購案,2005年又與遼寧出版集團合資成立遼寧貝塔斯曼圖書發行有限公司,其業務開始全面進入中國出版物分銷市場,給國內出版業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4、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戰略轉型

面對全球化的文化創意產業分工格局,我國應積極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研究,找准戰略地位,以最適合的方式參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的建構。

(一)制定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目標,豐富文化「走出去」戰略內涵

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是一個在發展中不斷變動的體系,具有不斷增值性特徵。因此,在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目標時,要建立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的這一坐標,也就是說,應把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這一命題放到整個世界的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中來考察,建構與現代世界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相和諧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分工體系,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與發展。同時,要以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為目標,不斷豐富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內涵。文化產品的「走出去」,只是整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國際文化戰略競爭時代的到來,我國要想在未來的國際文化戰略競爭中真正獲得文化戰略競爭優勢,就應在文化制度設計上獲得戰略性創新,這也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核心與根本。

(二)發揮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比較優勢,確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地位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許多資源條件,不是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適合發展任何形態的文化創意產業,也不是任何一種文化創意產業形態都適合參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的建構。只有那些影響當前國際文化秩序的文化創意產業,才構成當下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的重要內容,才是具有戰略價值的。這就要求我們把著眼點放在全球,尋找和利用自身的國際比較優勢,開發研製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產品,以謀求產業鏈的高端位置。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為我們在國際上成功營銷自己的創意產品打下了基礎,提供了可能性。把中國的優秀創意產品推廣到國外去,不僅能夠滿足國外消費者的精神需求,推動文化產業額的大幅增長,更重要的是,國際文化貿易的繁榮對於傳播我國的精神文化內涵進而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有重大意義。除了傳統優勢文化產業外,我國還應高度重視現代傳媒業的發展。傳媒業是最能深刻影響世界運動行為的文化產業,當單一的傳媒產業還構不成參與新一輪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重建所需要的力量的時候,通過建立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機制,以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的綜合力量參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那就有可能藉助於國際政治或地緣政治的力量,游戲規則,演繹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重建所需要的力量形態,獲得在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新一輪的建構過程中的話語權,從而使得新的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和國際文化新秩序朝著有利於本國、本地區文化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

參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分工體系的建構,還要進行制度輸出,要想辦法建立起國際文化市場規則的中國標准,確立自己的產業標准國際地位。我國擁有參與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競爭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但在許多方面還沒有形成可供其他國家認可的國際標准,並且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產權制度和市場准入制度等方面還沒有取得創造性成果。因此,應組織力量對其中涉及國家文化戰略競爭性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確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標准。

㈥ 求推薦國內外文化產業領域 權威期刊

中國期刊網有許多高質量的論文 推薦你看看 有一套書叫中國文化產業評論 也很好 是胡慧林和李康化主編的 挺不錯的

㈦ 國內外有哪些比較專業的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資訊平台最好有案例分析、商業模式之類的。

中國文化產業網
藝恩咨詢——娛樂產業網
雅昌藝術網
全球藝術網
文化產業——中國經濟網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
閱覽天下——哈佛HBR案例
中國企業家網 等等等等 網上的資源太多了

㈧ 國外哪些大學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這個專業的就業前景怎麼樣

第三卷第二百五十九章 風動

閱讀全文

與國外文化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