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健康產業科技創新規劃

健康產業科技創新規劃

發布時間:2021-03-15 10:25:09

①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堅強保障,選擇題什麼科技事業健康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相互結合,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發展

② 為實現科技創新,我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 對科技創新的再定位

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將集中地體現在科技的創新上,一些重大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必然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當今世界,在某些發達國家中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70-80%,甚至更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21世紀誰擁有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誰就將牢牢地把握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主動權。

入世之後,我們固然可以利用wto所制定的對發展中國家有益的條款開展一些技術領域的交流和合作,但同時,wto規則對知識產權、科學技術項目的保護措施和有償使用條款,也給中國的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集中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入wto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使我國普遍存在的「盜版」現象、「假冒產品」現象受到空前的制止和打擊,這固然具有長遠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當前我國人口眾多、消費者購買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無疑將會使眾多的科技創新成果普及失去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企業而言,則意味著生產成本的空前增加,意味著產品競爭力的大大下降;二是加入wto後,我國產品的出口將受到大量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影響。這就意味著,今後我國的技術商品在進入發達國家時,將受到涉及電子貿易、網上招標、商品標識、計算單位、條形碼等領域的大量法律、法令、條例、規定、技術標准、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貿易壁壘的嚴格制約,凡不符合要求的,都將被限制進口和入關。這不但大大影響了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水平,而且也使出口企業面臨嚴重的市場銷售危機。

因此,無論是我們自身的發展需求,還是入世後外界對我們的壓力環境,都促使我們把科技創新放在一個事關存亡的戰略高度,也只有這樣的定位,才能促使我們充分發揮自身潛力,積極地為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創造一切有利條件。

2. 科技創新的發展潛力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們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指引下,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中,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同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按照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標准來衡量,我國的科技實力從總體上來看還是相當落後的。據統計,當前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有30%左右;中國企業中的生產設備僅有24.6%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卻有30%處於國際落後水平;中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5.3%,研究與發展人員投入佔全部職工的比重僅為1.09%;中國每萬人的授權專利僅為0.73項,等等。這些數字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有些甚至低於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就是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們推進科技創新的根本立足點。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樂觀地看到,在21世紀,在我國加入wto並進一步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大環境中,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認識:

2. 1 政局平穩、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創造了科技創新賴以發展的良好環境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和平與發展是人心所向,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成為老百姓最朴實的要求。在這樣的氛圍中,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無疑具有最廣大的群眾支持基礎,而有了最廣泛的群眾支持,科技創新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證。

2.2 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最廣大的需求空間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能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長,可以說科技創新功不可沒,而進入21世紀的中國經濟,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所提供的巨大支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包括農業、基礎產業、加工工業、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內的各主導產業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幾乎是全方位的、無止境的,這就為我國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提供了最大的市場需求。

2. 3 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資格局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

加入wto後,國際投資更容易、更多地進入中國,我國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資規模也日趨擴大,加之逾來逾多的大中型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具有了更大的投資能力和更多的投資選擇,中國科技創新所需要的風險投資資金已經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證。這種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資格局,不但提供了科技創新所必須的物質支持和資金保障,也為科技創新創造了一個資源流向更合理、競爭環境更激烈、科研成果轉化更有效的良性發展條件。

2.4 科技發展水平的落後使我們同時具有了「後發優勢」

加入wto,標志著我國在對外開放中與世界各國將進行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其它國家一些成熟的科學研究體系、科學研究方法,甚至一定范圍內的科技創新成果,都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對象,使我們在這些領域的探索中少走一些彎路,從而降低我們的研究成本,這種「後發優勢」在一定時期內對像我們這樣的落後國家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們一定要打破過去在姓「資」、姓「社」問題上的種種困惑,主動出擊、擴大交流與合作,盡快趕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

3. 科技創新與多種要素的良性互動

科技創新事業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社會發展總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促使其它要素變動的過程中,同時也受到其它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與多種要素的良性互動。

3.1 思想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前提

這里所說的思想,不僅僅包括一個自然人在進行科技創新過程中所必需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指一種觀念、一種意識。如,wto是以一整套國際貿易規則為基礎的世界貿易組織,因此,「規則意識」就需要我們在原有的意識體系中進行創新並樹立起來,從而適應一種全新的模式。思想創新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在當今世界,誰最先、最好地進行了思想創新,誰就掌握了包括科技在內的一切創新的先機。

3.2 資源流動是科技創新的動力

「流動才有活力,流動才生效益」這是市場經濟的法則,也是科技創新的動力所在。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資金資源,只有通過流動,達到它所能發揮最大效力的最佳位置,才可能創造出最大的科技創新成果。因此,我們必須盡快建立健全一整套促進人才和資金充分流動的機制和途徑,最大限度地為科技創新提供有效的動力支持。

3.3 教育的發展進步是科技創新的基礎

沒有人才就沒有科技的創新,而沒有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就無從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因此,科技的創新必然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為基礎。當前,我國在教育投入、教學內容設置、在校師生比例、教師學歷、教師工資水平等各方面都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在這種條件下,要求我們的教育部門培養出像發達國家那麼大比例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幾乎是不可能的,又怎能要求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短時間內就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呢?因此,我們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盡可能地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為科技創新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3.4 制度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保證

這里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沒有制度創新,持續的科技創新規模幾乎是不可能出現的;二是沒有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即使已經完成,也不可能順利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生產力,從而使科技創新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反之,積極的制度創新,不但為科技創新的完成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制度保證和實現途徑,也為科技創新事業的健康、公平、有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③ 為什麼「健康中國」被上升為中國優先發展的國策

「健康中國2020戰略」的意義

第一,這個規劃的制定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人人享有基本衛生服務,提高全面健康水平作為加快發展衛生事業和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目標,著眼長遠,面向未來,應制定和實施健康中國2020的戰略規劃,也就是要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深入研究我國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和主要危險因素,確定切實可行的重大公共醫療衛生行動計劃,以健康促小康,以小康保健康,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同時,實施健康中國2020戰略有利於推動醫學科技進步,促進健康產業的發展。我們在講這句話的時候,還不知道我有這個機會能夠在健康產業這個論壇上講話,加快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步伐,因此,制定和實施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是貫徹落實全民建設小康社會新要求的重要舉措。

第二,制定這個中長遠規劃是解決我國當前和長遠健康問題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居民健康仍面臨嚴峻形勢,衛生發展社會問題仍然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和流行病仍比較嚴重。傳染病我只舉一個例子,結核病患者人數超過450萬,佔全世界患病人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傳染性肺結核病人有200萬。而且,特別令人擔憂的是,最近,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認為在中國耐葯的結核病甫頂顛雇郯概奠誰訂京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我想在座的很多肺科醫生、傳染科醫生一定是非常關心這件事情的。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病疾患患病人數持續上升。最近統計,清晰的表明慢性病致死的人數已經佔到全國因病死亡人數的80%以上,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們的宣傳有一點偏頗,特別是上市以後,講到公共衛生,講到疾病,講到防控,就是講傳染病,實際上慢性病更加重要。所以,這是疾病的威脅。第二是經濟社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人口總量持續增長,老齡化進行加快,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5.9%,這樣就對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發達國家出現過的很多問題,在我們國家也會出現,工業化、城鎮化和流動人口、環境污染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也對疾病防治提出了新要求。第三是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與群眾健康需求之間仍存在比較大的差距,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還不健全,難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影響,包括我們對食品、葯品安全的監管體系,包括誠信體系這個詞。形勢嚴峻,衛生資源不均衡,過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醫院,社區衛生資源不足,人才短缺,服務能力不強,醫療保障體系存在覆蓋面有限,保障水平低的問題,所以,我們認為,制定這個中長遠計劃還是我們國家長遠健康的必然要求。

第三,國內外經驗證明制定和實施國家衛生戰略是提高國民健康水平行之有效的辦法。實際上,在我們國家建國以後,在政府組織的全社會參與的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就取得過巨大成果,在不到20年時間里,使人均的壽命從原來的35歲達到60歲以上。在那個年代,我們的經濟水平和技術手段是遠遠不如今天的,但是,有一個好的國家衛生戰略。國際上,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均對國民健康的長期發展戰略的做了系統的研究,制定和實施了各自的國民健康戰略,這些戰略的實施,使這些國家國民健康不斷得到改善,美國的最近幾次評估的結果就是很好的證明。

④ 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形勢與需求

「十一五」是我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進展的五年。自2006年全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會議以來,我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按照《科技規劃綱要》的部署,組織實施了「現代服務業科技行動」,加強了現代服務業共性關鍵技術支撐體系、標准規范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開展了現代服務業科技應用示範,優化了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環境,提高了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水平,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創新發展。
——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進展。「十一五」期間,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重點項目,在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數字醫療、數字內容、數字社區、數字教育、數字旅遊、電子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多個重要領域和方向,突破了一批現代服務業共性關鍵和系統集成技術,制定了一批現代服務業標准規范,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
——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態勢初步顯現。通過應用示範,創新了一批服務模式和服務業態,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現代服務企業。截止2010年底,全國已有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18家,一批現代服務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相繼成立。信息網路等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在服務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環境明顯優化。頒布了《現代服務業科技行動綱要》,舉辦了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系列論壇。在現代服務業相關領域支持建設了若乾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綜合研究機構,加大了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等政策的實施力度。提高了有關各方對現代服務業的認識,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
21世紀以來,全球產業結構進入由「工業經濟」主導向「服務經濟」主導轉變的新階段。特別是自金融危機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為重塑國際競爭優勢,不斷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在繼續將加工製造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積極搶占後危機時代經濟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基於信息網路的現代服務業成為國際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呈現出細分化、國際化、數字化的發展趨勢。
服務業的快速細分不斷催生出新的服務業態,推動新興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不斷涌現,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國際金融危機並沒有改變全球服務業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服務國際化的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支撐,數字化、信息化成為服務業提高能力和發展水平的共同選擇。
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及其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科技支撐和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出了明確的需求。科技進步與創新成為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科技與產業的融合使科技在現代服務業中的作用日趨顯著。模式創新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核心,以應用性、系統性、集成性為主要特徵的支撐技術成為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的主要方向。
「十二五」時期,我國仍將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應對國際產業科技競爭,保證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明顯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都對現代服務業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型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製造大國」,但離「製造強國」還有很大的距離,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還處於低端位置。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業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有效推動我國製造業向產業鏈高端轉移,大大提高產品附加值,有效帶動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改善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發展新興服務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演變,以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人力資源密集、高成長性為特徵的現代服務業新業態,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也迫切需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數字文化、數字旅遊、數字醫療與健康、數字社區等依託信息與網路技術,從傳統公共服務業衍生出來的新業態。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迫切需要發展科技服務業。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不但通過其創新支持產業的發展,其本身也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依靠市場機制,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促進研發設計、技術轉移轉化、創新創業服務、科技金融、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做大做強,培育科技服務產業新模式,壯大科技服務產業規模,可以有效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優勢。
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我國現代服務業及其科技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偏小、新興服務業引領作用不強、科技服務業支撐能力薄弱、創新政策體系有待完善等。
未來五年,為應對國內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巨大挑戰,我國現代服務業科技工作必須迎難而上,突破制約,准確把握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方向,緊緊抓住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強化部署,進一步提升科技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和引領能力。

⑤ 怎樣 建設"三大體系"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1.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著眼於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對科技進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在我國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戰略性高技術領域,超前謀劃、突出重點、整合資源,高起點、高水平地建設12項戰略性、標志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創新性成果、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突破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科技「瓶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要探索和創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機制、管理機制和使用機制,保證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實發揮科技基礎設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航空遙感系統、結冰風洞、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子午工程、地下資源與地震預測極低頻電磁探測網、農業生物安全研究設施等12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工程。
構建布局合理、開放高效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以改革為動力,以資源共享為核心,積極探索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打破資源分散、封閉和壟斷的狀況,不斷提高我國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統籌規劃,在國家層面上做好科技資源共享的頂層設計。結合我國各類科技資源的特點,借鑒國際相關標准和規范,制訂法規規章、技術標准和管理制度,確保在不同部門、地方和單位間實現共享科技條件資源。充分運用信息、網路等現代技術,對科技資源進行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國性的共享網路;改善現有的野外觀測台站觀測環境和科研條件,形成一批聯網運行和資源共享的綜合性、專業性野外觀測實驗基地。整合和完善國家種質資源庫、國家實驗材料和標准物質資源庫、國家岩礦化石標本和生物標本資源庫(館)。構建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國家科學數據中心群,推動面向各類創新主體的共享服務網建設,形成國家科學數據分級分類共享服務體系。建設數字化的科技文獻資源庫,促進相關部門、地方科技文獻網路系統的對接和共享,構建種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國家科技文獻資源保障和服務體系。選擇若乾重大科學領域構建網路實驗環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公共網路基礎設施,營造服務於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動的跨地域、實時的網路協同環境。
3.知識創新工程。
建設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發揮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創新源頭作用,加強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設施建設,促進科研機構和大學的聯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研究基地。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將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構築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
全面推進中科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提高保障國家安全、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能力為目標,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並進行系統集成創新,進一步推進新興、交叉學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合理流動、人盡其才的機制與環境。面向基礎研究,建設依託大科學裝置的綜合研究基地。面向戰略高技術開發,建設信息、空間、先進能源、先進製造與新材料等科技創新基地。面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建設人口健康與醫葯、先進工業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科技、生態與環境科技、資源與海洋科技等科技創新基地。
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工程,加強高校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的緊密互動與結合。發揮高校在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學術思想活躍以及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等方面的優勢,實施學科交叉、綜合集成戰略,建設若干跨高校的科學研究中心,促進高校間的優勢集成,強化高校創新基地的綜合性、交叉性,提高國際化水平。組建一批科研設施精良,創新人才匯聚、學術氛圍寬松的綜合性、開放式、國際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創新基地。注意發揮行業、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結合。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完善人才培養設施,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優秀創新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體系。
4.技術創新工程。
建立產業自主創新的基礎支撐平台。以建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目標,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圍繞《科技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和重大科技專項,在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節約資源能源及提高開發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提升裝備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四個重點領域,從產業技術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層面,加強技術創新設施建設,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新建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提升我國產業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國戰略產業和主導產業技術集成創新能力;支持建設和加強一批企業技術中心,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術產業發展,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在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元、集成電路和軟體、下一代網路、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先進計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現代中葯等領域,建設若干支撐產業核心技術研發的設施。

以緩解資源、能源瓶頸制約及減少環境污染,保障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油氣及礦產資源勘探與採收、煤炭高效安全開采與潔凈轉化、特高壓輸變電與電力系統安全、可再生能源、先進冶金工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建設若干共性、關鍵性技術開發、試驗的設施。
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目標,在農業優良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深加工與食品安全等領域,建設若干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試驗設施。

以振興裝備製造業,推進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改造,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為目標,在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大型清潔火電與核電、大型飛機、新材料等領域,建設若乾重要裝備設計、系統集成和先進製造工藝開發、試驗設施。

⑥ 大健康產業有哪些

我國依託健康管理四大產業(健康管理、醫療醫葯、康復智能、養老養生)層級,形成了囊括醫療產品、服務、健康管理、環境、康體養生、智慧養老、商業配套、產業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健康產業譜系。

⑦ 大健康產業如何讓地區更有活力

在美國,大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託科技創新的力量,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成為健康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以波士頓為例,波士頓目前已經擁有實現數字醫療目標的眾多關鍵要素,包括頂尖的大學和醫院、風險投資,以及蓬勃發展的創業氛圍。政府的呼籲、學院的人才輸出和各醫療系統的協助更是振興了數字醫療生態系統。2016年11月,波士頓市政府創建了一個由33個成員組成的數字醫療委員會,以確保數字醫療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平穩發展。波士頓蓬勃發展的另一個重要驅動力是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頂尖人才,他們也積極參與到數字醫療生態系統的建設中。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到2020年時,中國大健康產業總規模預計將達到GDP的8%,總規模將是現在的2.5倍,有望達到8萬億元。從近5年國家層面的大健康產業政策數量可以看出,國家對大健康產業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整個外界環境為大健康產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礎。再聚焦行業方面,基礎醫療服務依然是國家支持重點,其次是健康管理與健康消費品行業。

⑧ 2019年醫療行業發展前景不錯的項目有啥

把高血壓(心臟病)與低血壓(心臟病)治療痊癒!

閱讀全文

與健康產業科技創新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