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機遇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機遇

發布時間:2021-03-15 09:34:29

㈠ 中國高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

1、高科技發展為我國提供了技術跨越的機遇。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優勢。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使我國能集中全國之力,以「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實現某些領域的技術跨越,並由此帶來經濟發展的跨越。從綜合情況分析,我國在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等領域具有技術跨越的可能性。

2、高科技發展為我國提供了縮小科技差距的機遇。

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將使全球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並產生關聯、輻射的現象。通過積極的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我國能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客觀存在的科技差距,提高創新能力,為新世紀的經濟騰飛和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3、高科技發展為我國提供了加快高新科技產業化的機遇。

在全球競相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背景下,我國能深入探討「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操作步驟,積極創造各方面的條件,加強硬環境和軟環境建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進程,不斷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

4、高科技發展為我國強化科技創新能力提供了機遇。

在高科技國際競爭白熱化以及知識產權約束的刺激下,我國必須努力提高創造科技知識和應用科技知識的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研究開發;否則,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較量中處於劣勢地位。

5、高科技發展為我國加快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機遇。

高科技的迅速發展以及產業的重要影響,使我國能盡可能利用高科技的推動作用,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加快西部大開發,加快城鎮化進程,加快扶貧攻堅進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的步伐。

二、挑戰:

1、高科技發展使我國面臨發展速度的挑戰。

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明顯存在的科技差距,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壓力,而且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我國與發達國家並不處在同一起跑線上。這就意味著,我國必須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指導思想,並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否則科技差距有可能拉大,進而導致發展差距拉大。

2、高科技發展使我國面臨科技創新的挑戰。

高科技的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前提、為源泉。目前,我國科技創新體制、環境、能力皆不能適應科技發展的要求,最終體現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發明創造很少,且缺乏國際競爭力。

3、高科技發展使我國面臨科技安全的挑戰。

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我國客觀存在的科技差距,加之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使我們不得不引進世界先進技術,用市場換技術,進而可能產生技術依賴性,使我國科技安全受到威脅。從我國20世紀90年代後期專利申請情況看,高科技領域的專利大部分由國外所申請。

4、高科技發展使我國面臨教育的挑戰。

高科技迅猛發展對我國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盡管我國在某些技術領域可以實現跨越,但在教育方面卻是無法跨越的,需要扎扎實實地加強素質教育、創造教育基礎。尤其是必須適應高科技的時代要求,在教育中增加現代科技的含量。

5、高科技發展使我國面臨科技投入的挑戰。

高科技具有高投入、高附加值的特點,只有高投入,才能有高回報。我國受國力所限,長期以來科技投入在世界上處於較低水平。從研究開發投入佔GDP的比例看,我國僅為發達國家的1/3~1/4,也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

(1)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機遇擴展閱讀:

中國高科技發展趨勢:

1、高科技的突飛猛進將大大深化人類的科學認識。

高科技不同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將產生系統大於部分之和的整體效應,使人類的科學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人類對物質結構、生命起源及進化、地球起源及演化、宇宙起源及演化等重大基本問題的科學認識,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2、高科技的迅速發展將有力推動知識經濟的發展。

按照OECD關於知識經濟的概念,知識經濟所涉及的知識是人類迄今創造的所有知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知識、管理知識和行為科學知識。不論是從知識的生產、分配來看,還是從知識的使用來看,高科技及其產業都是知識經濟的重要支撐,有助於確立知識經濟在21世紀作為主導經濟形態的地位。

3、高科技的加速發展將產生科學技術的連鎖反應。

高科技的重大突破將大大推進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同時也為科學技術的自身發展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使科學技術的所有學科領域都面臨創新的機遇。高科技的重大突破也勢必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對社會學、哲學、倫理學、法學等都提出迫切的需求,從而激發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創新。

4、高科技的急劇發展將對人類社會生產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

高科技作為現代社會的第一生產力,對人類社會生產的深刻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方興未艾的納米技術,是在0.1~100納米空間尺度內操縱原子和分子構造具有特定功能產品的高科技,其在社會生產中的用途之多令人難以置信。科學家認為:納米技術所帶來的技術革命,將遠遠超過電子技術對人類的影響。

㈡ 電子信息工程的中國信息產業

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走勢:
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泛北部灣經濟區、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構建,為中國加快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十一五」期間,廣西將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社會信息化建設步伐,建立電子政務、公共信息服務、企業基礎信息共享與交換平台,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發揮信息化對工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中國將把南寧、桂林、北海建設成為三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通過基地建設,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效應,引導廣西電子信息產業良性快速發展,引領傳統工業走上「高速路」,隨著廣州、上海、北京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建設,需要大量電子信息類專業的技術應用性人才。

㈢ 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是什麼

一、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

以1998年信息產業部成立為標志,信息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面對全球信息產業劇烈動盪、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過去的五年,是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年。

信息產業一直保持2-3倍於GDP的速度發展。2002年,全國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5726億元,佔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通信業增加值達到2746億元,佔GDP比重為2.7%,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增加值達到2980億元,佔GDP比重為3% 。

電信業在發展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實現了向世界第一大電話網的跨越。電話用戶總數躍居世界第一位,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2億戶,是1997年的5.3倍,固定電話用戶2.18億戶, 行動電話用戶達2.12億戶。電話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33.74%。

覆蓋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通信網基本形成。局用交換機容量達到2.84億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2.71億戶,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776萬路端,光纜總長度達225萬公里,其中長途光纜47.3萬公里。與我國開通電信業務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00多個,實現行動電話漫遊的達到120個。

電信業在發展中加大改革力度。經過改革重組,電信領域實現由壟斷經營向競爭開放轉變。基礎電信領域已經有6家骨幹企業,增值電信領域已經有4400多家經營者。

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電信業穩步實施對外開放。

電信管理體制實現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開、依法管理的轉變。

產業規模取得新的突破。2002年銷售收入 1.4萬億元,比2001年增長20%,五年平均增長25.2%。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三,國內各工業部門首位。

外向型經濟發展取得新的突破。改革開放以來,全行業吸收外資超過700億美元。2002年出口925億美元,居我國外貿出口第一位,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46%。彩電出口1800萬台,為1997年的5倍。通信類產品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結構調整取得新的突破。投資類、消費類、基礎類三大類產品結構的比重進一步趨於合理。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大公司戰略成效顯著。產業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初步形成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聚集帶。

技術創新取得新的突破。軟體產業年均增長30%以上,2002年營業收入1100億元,經認定的軟體企業有6000多家,軟體產業基地11家,中文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集成電路產量由97年的13億塊提高到85億塊,技術上已具備0.18微米晶元設計開發、規模生產能力。

二、下一步發展思路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並明確提出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信息產業作為基礎性、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應爭取在國民經濟全局中有更大作為。

(一)2003年宏觀發展目標

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6320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5.9%,其中在電信業中,電信業務收入4510億元,發展固定電話用戶330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200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9.4%、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20.1%。在電子信息產品製造領域,銷售收入1.64萬億元,增長19%,出口總額1000億美元,增長8%。

(二)發展機遇

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提出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路子,並強調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這將促進信息產業跨入新的發展階段。

存在的主要問題。電信領域:電信網間互聯不暢問題突出,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尚未建立,電信立法滯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領域:結構性矛盾突出,核心技術與國外的差距明顯 ,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增大。

(三)政府將在以下方面加強工作。

1. 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加大監管力度,實現通信業有效益的快速增長。

加強對行業發展的規劃指導。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需要的關系,注重投資建設的綜合效益,防止過度投資;處理好發展新技術與業務更替的關系,使新業務漸進發展,平滑過渡;積極調控和引導市場,防範投資風險;加強規劃指導、整頓建設市場、引導企業聯合建設,防止不必要的重復建設。

加強對業務發展的政策引導。引導企業調整發展思路,將發展著力點轉變到提高效益與核心競爭力;引導企業積極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實現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統一;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引導企業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形成運營、製造、信息服務等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產業鏈;引導和推動運營企業開發國際市場。

發揮技術標准對通信發展的指導和支撐作用。加強通信技術標准工作,保證通信網的完整性、統一性、先進性;積極開展與下一代電信網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標準的研究工作;按照"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支持發展"的原則,繼續做好第三代移動通信相關技術試驗的組織工作。

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確保網間通信安全暢通。要從8個方面採取措施:技術方面,建設網間通信質量監控系統;管理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聯席會議;經濟方面,調整網間結算標准,理順結算關系;標准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標准考核體系;輿論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通報制度;教育方面,進行基本行規教育;政策方面,出台"硬措施";法律方面,對惡性互聯互通事件追究刑事責任。

建立電信普遍服務機制。一是要保證目前的普遍服務水平不下降。另一方面 是要不斷提高農村邊遠地區的通信服務水平。

加快制定《電信法》。信息產業部對《電信法》的起草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已經把這項工作作為了今年工作的重點。成立了起草領導小組、起草工作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在《電信法》的立法工作上,要立足國情,借鑒國外。目前我們也在對國外的電信法進行研究,但是也要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

2.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大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調整和發展力度

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努力擴大內需和出口。在保證大宗出口產品擴大的同時,抓好軟體與集成電路的出口;在保持傳統出口市場份額的同時,繼續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在努力擴大產品出口的同時,鼓勵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擴大境外加工貿易,帶動國內產品出口。

加快建設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立足國內產業比較優勢,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引資力度。

加快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全面落實18號文件規定的投融資、稅收、政府采購等政策。繼續加強軟體產業基地和軟體工程中心建設。加大對國內軟體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軟體產品和龍頭企業。提高集成電路加工製造能力、市場佔有率和設計水平。

加大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監管和行業調控力度。加強價格協調、知識產權保護和質量監督,打擊假冒偽劣、制止惡性競爭。加強指導和協調,支持企業主動應訴反傾銷調查,妥善解決專利糾紛。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產業損害預警系統。

以推廣應用為重點,積極務實地推進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電子政務發展,積極推動政府上網擴大范圍,建立高效的政府部門業務系統,提高工作效率。著力推進企業信息化,推動企業應用信息化建設進行生產管理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積極推進社會信息化,加強信息資源開放和利用,豐富網上應用,開放公用資料庫,推進社區信息化。(完)

㈣ 在工業化和信息化高速發展中,中國會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工業化和信息化高速發展當中,中國面臨了很多機遇與挑戰,在於外國的貿易戰當中

㈤ 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方針

1、集中統一管理
聯邦德國軍事電子技術的科研和電子設備的生產,其總的管理原則是統一領導、集中管理。聯邦德國的軍事裝備是在國防部裝備部的統一領導下,由聯邦德國國防技術與采辦總署具體負責組織、協調和管理。軍事電子技術的科研、電子設備的生產及采購均由該署的通信技術與電子部統一組織、協調管理,包括制訂具體科研、生產和采購計劃,並對總承包商的研製和生產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各軍種裝備部門密切配合聯邦德國國防技術與采辦總署工作,它們無權單獨組織軍用電子設備的研製與采購。
2、依靠民間企業發展軍用電子設備。寓軍於民
聯邦德國沒有獨立的軍事電子信息產業電子工業體系。軍用電子設備的科研和生產幾乎全部由民用企業和科研機構承擔。利用民間企業和科研機構從事軍事電子方面的科研和生產工作,避免了軍內建立龐大的科研和生產體系,減輕了國防部管理工作的負擔,並節省了財政開支。此外這種寓軍於民的科研和生產體系有利於軍事技術與民用技術的互相轉移和交流,有利於發揮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優勢,同時也便於平戰結合,一旦必要時可迅速動員私營企業生產更多的軍用設備。
3、重視國際合作和德國內合作
聯邦德國在發展軍事電子信息產業電子設備方面十分重視國際合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例如,與法國合作研製的拉塔克雷達,與美國合作研製LN3慣性導航設備,與加拿大合作研製CL-289無人偵察機。通過國際合作發展軍用電子設備不僅節約本國的研製費用,而且還能吸取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加速本國軍用電子技術的發展。同時,聯邦德國也重視同國內廠商的合作,一些重要產品都是由幾家大企業合作研製和生產的。例如軍級自動化通信干線網就是由電氣公司、西門子公司、標准電氣洛倫茨公司、特.卡德公司等合作研製的。通過國內各廠商的合作,可以發揮各家特長,提高產品質量。 一、整合市場和企業資源,建立關鍵領域的研發協作體系。
中國國內企業應抓住中國推動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數字電視和互聯網建設的時機,依託國內市場建立自主標准體系,推動企業加大對核心元器件和軟體、信息安全系統的開發力度,爭取在關鍵技術和重大標准方面實現突破。
二、推動融合發展,打造大產業鏈條。
中國應抓住技術進步和國際產業調整的新機遇,形成一批上千億的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產業單純靠規模擴張已經難以為繼,如:中國國的彩電行業,再擴大規模難度已經很大,今後應該轉向速度與效益並重,推動產業向創新型和效益型的轉變。
三、整合區域資源,高起點推動東中西部互動發展。
應該依託中西部資源優勢和信息化應用狀況,以軟體、新型元器件、電子材料等高技術、低污染行業為切入點。同時利用周邊國家資源,發展加工貿易,推動中國的國家出台扶持政策。
四、促進生態流程整合,建立產業生態設計、評估和管理體系。
建立產業生態參數資料庫,研究產業生態評估模型,開展重點產品生態參數課題研究。
五、建立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產業基地。
中國發改委與中國開發銀行和深圳市簽訂合作備忘錄,2009年的5年投入800億元,重點支持高技術產業發展和自主創新。中國2009年今後還將在條件成熟地區大力發展中國國家級產業基地支持企業技術創新。 一、技術和資金密集,創新和風險並存
二、固定成本高,可變成本低
三、研製開發投資高,生產製造成本相對低
四、用戶成本鎖定
五、對標準的高度依賴

㈥ 如何發展東莞市的電子信息產業

(一)努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逐步實現了由基礎差、底子薄、規模小到「經濟大國」的跨越式發展,但是從技術水平、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分析,我國仍處於國際產業價值鏈低端,因此目前我國經濟迫切需要進行結構調整。為有效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經濟整體素質,東莞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推動信息化建設。

(二)把握發展機遇,持續做大電子信息產業。隨著我國產品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不斷進步,以新型顯示、新一代無線通信等為代表的新興電子信息產業快速興起,東莞市需要及時把握機遇,擴大產業規模,加快產業發展。

(六)提高技術創新水平,加大創新研發力度。科技創新是經濟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以技術創新為主要突破點,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加工貿易模式,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七)找准產業定位,進一步確立產業優勢。作為珠三角地區信息產業的核心城市之一的東莞,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優越的產業基礎環境、豐富的周邊產業資源、以及完善產業服務體系,更具備進一步提升其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的良好基礎。在這些優勢下,需找准產業定位,確立產業優勢。

㈦ 電子政務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機遇與挑戰 要求 簡明扼要 幾百字左右

由於人類活動始終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許多政治、經濟、社會現象都與地理位置有關。因此,在政府事務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大量地理空間信息。特別是管理和服務對象與地理分布密切相關的那些政府部門,如國土部門、建設部門、水利部門、農業部門、交通部門、鐵道部門、國防部門等。
電子政務的興起給地理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對地理空間信息產業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GIS在政府部門應用廣泛,電子政務是GIS融入主流信息技術非常好的切入點。空間信息產業界要抓住難得的機遇,努力提升技術水平、產品功能和工程質量,為電子政務建設服務。
《中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是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第一個綱領性文件。該文件指出我國電子政務的核心內容包括「一網、四庫、十二金」,即「一網」是指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四庫」是指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基礎信息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宏觀經濟資料庫4個基礎資料庫,「十二金」是指辦公業務資源系統、宏觀經濟管理系統、金稅、金關、金財、金融監管(含金卡)、金審、金盾、金保、金農、金水、金質12個業務系統。其中與地理空間信息有關的是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信息庫、金盾、金農和金水。GIS與GPS結合,在警力布置、警車導航等方面已經得到廣泛應用;GIS與遙感、GPS結合,在農作物長勢監測、估產等方面得到了應用,特別是在新疆建設兵團等國家大型農產品基地;GIS與遙感結合,在防汛抗旱、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等得到了應用,特別是陸續啟動數字長江、數字黃河、數字海河等「數字流域」工程建設。
由國土資源部申報的「金土工程」一期建設項目建議書於2005年5月31日得到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准。「金土工程」一期建設內容包括在國土資源部、31個省(市、區)和32個城市建立相關土地基礎資料庫和耕地保護業務管理應用系統以及重要礦產的礦產資源基礎資料庫和管理應用系統等,對國土領域的地理空間信息產生了巨大的需求。此外,建設部提出建立以「數字城市」為目標的適合我國城鎮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的數字化體系;鐵道部提出建設「數字鐵路」,對沿線地理空間信息也有很大的需求。
在電子政務的4個發展階段中,每個階段都用到地理空間信息。例如,用電子地圖表達某個政府部門的辦公地點,或一個城市工商局/所網點分布情況,或SARS等突發事件的確切地理位置;為老百姓提供出行交通線路、某個或一類地址查詢等各種基於位置的服務(LBS),為老百姓生活提供方便;在城市規劃引入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圖在網上公布,公眾針對城市規劃圖提出意見,與公務員進行在線交流;針對某個建設項目,來自多個政府部門的公務員圍繞含該項目地址的各種電子圖件(規劃圖、土地利用圖、環境狀況圖、道路交通圖等)在網上協同審批。
在IEE、G2G、G2B、G2C四種模式中,每個模式也需要空間信息的支持。電子政務一般都是從政府部門內部信息化開始的,如辦公自動化、政府上網等。今後,G2G、G2B、G2C電子政務是建設重點,即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體化政府,強化行政管理,更好地為更廣大的企業和普通老百姓服務,基於地理空間信息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是其中重要內容。
從深度和廣度來說,電子政務的應用會越來越深、越來越廣。例如,從電子公文這種簡單的應用發展到協同政務這種復雜的應用,從省部級行政部門擴展到市縣級行政部門。一方面,這種趨勢要求GIS性能更高、功能更強;另一方面,地理空間信息產業的市場規模會更大,商業機會更多。
以GIS、GPS、遙感為代表的空間信息技術已經在電子政務各個領域得到應用。在服務國務院宏觀決策方面,國務院秘書局先後建成了「國務院綜合國情GIS」、「國務院防汛氣象信息系統」、「國務院西部大開發空間輔助決策信息系統」、「國務院電子地圖系統」、「電子政務空間輔助決策示範工程」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信息系統」等;在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方面,空間信息技術在西部大開發、可持續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西電東送工程、青藏鐵路工程等都得到了廣泛應用。
歸納起來,GIS融入電子政務有如下幾種方式:
(1)獨立應用。GIS是個獨立的專業應用系統,它們與其他電子政務系統是分離的。由於專業性太強,往往限制在具體業務部門。
(2)松耦合。這種類型利用GIS的空間可視化優點和一定的空間分析功能,使政府管理和服務工作更加形象、直觀。雖然從軟體角度來說只有一個,但是地理空間信息平台與其他電子政務模塊是分離的,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分開存儲。例如,用電子地圖展示某個區域宏觀經濟空間布局、城市某個地方的環境污染程度等。
(3)緊耦合。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存儲在一起,GIS與其他電子政務模塊關聯比較緊密。系統不只是具有距離量算、土方計算等通用的空間分析功能,而是與專業數學模型結合起來提供非常專業的空間分析功能。例如,系統能夠根據模型計算拆遷過程中涉及多少棟建築、多少居民、需要賠償多少錢、要准備多少量推土機或貨車、能夠在多少天內完成等等。
(4)無縫集成。即GIS不再是一個功能模塊,而是完全融入電子政務系統。這種方式改變了以圖層為基礎的數據組織方式,地理空間信息直接嵌入到電子政務系統當中。
盡管空間信息技術已經在許多政府部門得到應用,但由於思想觀念沒有及時轉變、空間信息技術還不完善、電子政務還不深入等原因,在電子政務建設工程中地理空間信息產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下面以GIS為例來闡述中國地理空間信息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我國地理空間信息產業本身還比較弱
據中國GIS協會市場工作委員會發布的2002-2003年統計數據,全國GIS軟體年銷售額約為2億元人民幣,其中ESRI的產品約占國內GIS軟體銷售總額的30%,再加上國外其它GIS軟體在國內的銷售額約超過一億多人民幣,國產GIS達不到一半的市場份額。據統計,全國從事GIS業務的企業有1500多家,但是大型GIS企業少,中小型GIS企業居多。GIS企業的資本規模也偏小,國內GIS企業注冊資金最大的為數千萬元,大多數公司注冊資金在50-200萬元。GIS企業的人員規模也比較小。100-200人以上規模的GIS公司才佔1/4左右,大部分GIS公司的員工數目在50人以下。國內GIS企業「小、散、弱」的特點要求必須走「抱團」發展的道路,各自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從而建立完善的GIS產業鏈。
目前,不少GIS企業都在依託一定的科研背景開發自己的平台產品,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GIS平台產品多,市場很難做大,投資-收益比就大,企業資金實力就不強,市場推廣難度肯定大,並影響產品技術研發投入,削弱GIS平台的功能升級,容易使其變成「大而無當」的東西。實際上,國內就那麼兩三家左右達到ESRI產品的高度就夠了,其他公司圍繞GIS平台進行二次開發,並逐漸形成一套工程方法體系。
國內GIS企業同質化、跟風現象嚴重。例如近年來我國出現的「電子政務」熱,許多公司紛紛提供所謂的「電子政務解決方案」,在原先產品基礎上包裝「電子政務」概念。同一個需求可以找到一大堆GIS公司,這些公司的產品大體差不多,使客戶很難選擇。因此,GIS企業要「分工協作、各得其所」,形成產業集群,共同做大電子政務市場。
(2)地理空間信息產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有人往往想當然地認為,技術發展了,開發的產品多了,產業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這種「唯技術和產品論」是片面的。技術研究的確很重要,產品開發也很重要,但這些還不夠,還需要良好的產業服務體系。
俗話說:信息化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數據」。數據是應用的基礎,沒有數據,應用系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基礎地理數據獲取途徑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空間信息產業的發展,有關政府部門公布這些數據會減少大量的重復採集工作,也可以提高數據的質量和權威性;對高解析度空間數據過於保密,促使國內GIS廠商去購買國外的產品,因為國外1米解析度的遙感影像已經商業化;由於部門之間各自為戰,缺乏數據共享體系,也沒有一套部門利益協調方案,導致數據重復採集。除了IT製造業、軟體產業、信息服務業,數據產業同樣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前國內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數據產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目前,我國GIS工程管理水平已有了可喜的提升,但我國不少GIS企業,特別是中小型GIS企業仍然缺少高水平的GIS工程設計與管理人才,項目規劃、需求分析、系統設計、工程驗收與維護等都還沒有具體的規范可供參照,造成GIS項目失敗率高居不下。咨詢公司可以幫助GIS用戶理清需求,選擇合理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包括產品選型;也可以通過發布行業發展報告等形式,幫助GIS廠商把握行業發展現狀和趨勢,指導產品研發、市場推廣和業務調整。此外,還可以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產業分析報告、幫助制定產業政策,以及其他咨詢服務。
我國大部分用戶單位對空間信息技術及其應用缺乏了解,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項目立項比較盲目,「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屢見不鮮;缺少「最佳實踐」之類的參考系統和建設經驗。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單位的利益很難得到保障,GIS開發商也容易存在投機心理。由於沒有第三方的工程監理機構作為紐帶,用戶與廠商的扯皮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獨立的第三方GIS工程監理體系。
(3)應用不深入、利用率低。
在國內,大多GIS應用集中在水利、交通、建設、國土、環境等明顯帶有空間特徵的領域。在財政、稅務、金融、工商等這類領域,應用還很少。在解決當前政府面臨的許多難題中,還沒有充分發揮地理空間信息的作用。例如,城市化過程中的資源支持問題,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市政設施資源等。目前許多政府GIS還停留在地理可視化、空間查詢、簡單空間分析等層面,專業分析功能通常比較欠缺,無法很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這是由於GIS平台本身的空間分析功能還比較弱,與專業數學模型缺乏結合。只能告訴用戶「哪裡有什麼、什麼東西在哪裡」等淺層次的現象,無法說明「為什麼會這樣、以後會怎麼樣、如何利用GIS進行優化等」。 因此,要提高政府GIS的模型集成能力,方便用戶在政府GIS中定製或輸入專業數學模型。同時,還要對GIS應用進行創新,更好地服務於電子政務。
由於缺乏數據,數據陳舊,許多政府GIS閑置率很高。有的系統甚至就是試運行時候熱鬧一陣子或領導視察時候供參觀一下,之後就無人問津了。即便是有數據,但如果質量差,「垃圾進、垃圾出」,處理結果不可信,同樣是白費。要不斷採集、獲取地理空間數據,並做好整理、入庫工作。要建立一套持久是數據維護、更新機制,保持數據新鮮度。要協調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地理空間數據政策。
(4)在人才儲備、界面設計、領導意識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國內GIS存在專業設置較為單一,主要是培養技術和應用人才,缺乏針對不同目標和社會需求的GIS人才培養方式。與國外GIS教育相比,國內跨學科GIS教育和GIS輔修教育較少,導致跨學科GIS人才匱乏。要使空間信息技術在電子政務建設過程中很好地發揮作用,必須培養一批既懂電子政務、又懂空間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例如,開展公共管理專業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交叉培養,建議在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開設電子政務課程或開設政府地理信息系統方向,在公共管理專業開設「空間信息技術及應用」之類的課程,。
目前,GIS用戶界面復雜、術語多,對於各級領導幹部和普通公務員等非專業人員操作起來難度較大。GIS使用往往局限於特定部門,信息開放度不夠,地理空間信息公共服務不到位。為此,一定要簡化GIS的使用。GIS用戶界面應做得「傻瓜化」,操作手冊語句要通俗化。要開發各種簡便的無線終端設備,實現地理空間信息「落地」。
此外,領導缺乏「空間意識」,重視程度不夠。不少領導長期接觸的是公文等非空間信息,沒有地學知識背景,習慣於模糊思維(如「大概在什麼地方」等)。他們沒有認識到許多經濟、社會現象都與地理因素(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有關,沒有意識到「空間思維」能夠發現和認識很多問題。因此,要在公務員中宣傳、普及空間信息技術知識,讓他們知道空間信息技術可以應用到哪些方面。要讓領導,特別是地方領導,認識到通過GIS能夠精確把握本地區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情況。這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領導樹立「空間意識」,講國內外其他地方GIS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成功案例。實際上,GIS在區域規劃、招商引資、城市減災、市政管理等方面都已經有成功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信息技術在政府部門應用的不斷深入,電子政務正在不斷從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對地理空間信息的需求也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地理空間信息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這個過程中,地理空間信息產業界一定要適應電子政務的發展要求,逐漸彌補自身的一些不足,利用地理空間信息為政府各項工作服務、為企事業單位和普通老百姓服務。
快給分吧?

㈧ 中國發展電子商務中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機遇
1 廣大民眾對網路及高新技術的熱情,網民的數量大幅度地增加。中國發展電子商務的信息基礎設施現已初具規模。
2 政府對發展電子商務的熱心,鼓勵發展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
3 大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希望加入電子商務的行列,使中國發展電子商務不會碰到大企業和傳統行業的對抗。
4 中國已經有一些網站較成功地進行了電子商務,例如阿里巴巴網站、上海的「企業上網」(7135.com)等等。
5 有許多國外已經成功的電子商務服務方式可供借鑒、嘗試等。

挑戰
1 基礎設施的滯後,即金融網路化、企業信息化等各方面的薄弱,缺乏龐大的消費群和全國系統的貨物配送體系,以及合適的網上支付手段,是公認的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三大障礙。
2 觀念的差異,中國「眼見為實」的傳統消費觀念及不完善的售後服務,限制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目前中國互聯網是一個極其幼稚的階段,1000多萬網民里有70%是30歲以下的人,是購買力較小的大學生、中學生、信息產業的年輕人,他們大部分都只不過上網看新聞和收發電子郵件,而沒有用網站實行電子商務,裡面的現金流量非常少。
3 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及市場營銷人才。此外,一般國民的網路素質、企業管理者的網路素質及政府官員的網路素質都還較低。
4 大多數中小企業還沒有建立完整的、適合電子商務的企業內部網和企業資料庫。
5 國際融資大環境惡化。

閱讀全文

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機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