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扶貧措施包含哪些
一是產業發展脫貧:
主要包括農林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科技扶貧等方面,提出了13項產業扶貧工程或具體措施;
二是轉移就業脫貧:
主要從組織開展職業培訓和促進轉移就業等方面,提出了6項就業扶貧行動;
三是易地搬遷脫貧
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四是教育扶貧:
主要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降低貧困家庭就學負擔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行動計劃和措施,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就業技能,逐步消除因學致貧問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五是健康扶貧:
主要從醫療衛生服務、醫療保障、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等方面,提出了6大健康扶貧工程,加快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有效緩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六是生態保護扶貧:
主要從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補償機制2個方面,提出了11項重大生態扶貧工程和4項生態保護補償方式,使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生態保護實現脫貧;
七是兜底保障:
主要從社會救助、基本養老保障、農村「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等方面,提出了社會保障兜底措施,通過築牢社會保障安全網,解決好特殊困難群體和弱勢群體的脫貧問題;
(1)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擴展閱讀
貧困戶認定的程序:
認定貧困戶需要經過5個步驟:農戶申請—村民主評議—村公示公告—鎮審核公示—縣審核公告。
1、農戶向村委會提交申請;
2、村委會收到農戶申請後,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評議,產生初選名單;
3、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對初選名單簽字後在村裡張榜公示;
4、鄉鎮對各村上報名單進行審核,將結果返回各村再公示;
5、再次公示無異議後,鄉鎮將名單報縣扶貧辦審核認定,並在全縣公告貧困戶名單)。
2. 為什麼要進行扶貧攻堅,怎麼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地扶貧開發以來,中國的扶貧開發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扶貧開發為促進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和社會和諧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全球的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是貧困地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貧困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一是貧困人口多,按照國家的標准,到2013年底還有8200多萬貧困人口,如果參考國際標准,還有兩億多人。
二是貧困程度還比較深,貧困人口不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還面臨著吃水、行路、用電、上學、就醫、貸款等諸多困難。三是扶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大部分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差、自然災害多、基礎設施落後的連片特困地區,這些地方的貧困問題是難啃的硬骨頭,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短板,所以必須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力量,齊心協力打一場新的扶貧攻堅戰。
1、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全面取消農業稅,實行多種農業補貼,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加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扶貧資金。中國減貧戰略的核心是對貧困人口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提高發展能力、擴大發展機會。
2、創新中國特色的反貧困機制:自力更生、地方為主、國家支持、社會捐贈、對口支援、市場驅動、國際援助,7個機制組成了政府主導、多元投資、相互補充、激勵相容、廣泛參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
1986年起,中國開始實施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設立了扶貧開發專門機構,評定國定貧困縣和省定貧困縣,制定與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扶貧開發方針,並於1994年、2001年、2011年分別制定了扶貧規劃綱要,明確了階段性扶貧開發目標。
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鼓勵和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問題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3. 軌道交通裝備將實現產業化發展了嗎
報道稱,為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突破製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發改委制定了《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動軌道交通裝備等實現產業化。
未來國家將推動農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重點支持PET-MRI、超聲內窺鏡、手術機器人、全實驗室自動化檢驗分析流水線(TLA)等創新醫療(002173)器械產業化。
4. 想像中的未來智能生活是怎麼樣的
1、面部識別
火眼金睛,不再只是孫悟空的專利。未來的攝像頭再也不是呆板的「攝像機」,而是能根據人的面部自主識別主人、陌生人,甚至是寵物的「智慧」產品。科學家利用Nest恆溫器的學習演算法和傳統網路攝像頭的功能,通過技術手段輕松實現這一應用。
2、超強夜視
記得二郎神的眼睛嗎?那是第三隻眼,可以洞察三界生靈。隨著科技的提升,人們將數字寬動態技術應用在攝像頭上,即便是逆光的暗環境也能自如應對。
3、高清遠程直播
就像上帝造人一般神奇,互聯網也可以賦予萬物以「靈魂」,使它們具備智慧!智能時代的核心便是互聯網與物品的結合,也叫做物聯網。
攝像頭接入物聯網,擁有像人腦一樣聰明智慧,能夠記錄高清視頻,與手機端或者電腦端結合,讓人們隨時隨地都能觀看監控視頻。螢石的C2攝像頭在這方面的應用已經有了重大突破,連接網路雲端,支持手機WiFi,隨時隨地觀看高清監控視頻,手機報警提醒,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一隻手機隨時隨地都能觀看遠在異地的監控視頻,高清傳播,沒有什麼不可能!與其說這是安防的「智慧」,不如說是科技造就的傳奇。
4、辨音監控
「順風耳」大神來了。它可以將裝備語音系統和動作標記系統。一旦發現異常聲音,就會自動報警,同時利用語音系統,甚至可以跟千里之外的家人零距離溝通,或者跟闖入者對話。
5、無極限存儲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進步,攝像頭的存儲煩惱,將不再是問題。本地存儲將被擴容,不再是16g。如果覺得本地存儲還遠遠無法滿足你的話,可以將視頻直接存儲到雲端服務,利用數據化存儲,實現無極限擴容。
6、溫度調控
沒錯,溫度也是萬物的基本屬性,任何物體都擁有自己精確的溫度,溫度檢測技術的應用,智能攝像頭就可以感應室內的溫度、濕度,並根據個人習慣自動調整房間內的環境,一旦發現異常就會發出報警,為主人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7、可穿戴、可植入
可穿戴、可植入設備是智能時代暢想之一,而智能攝像頭將是這一領域的率先突破點。
它可以穿戴在自行車、沖浪板、滑雪板等處讓你記錄運動數據。還可以是眼鏡、手錶、頭盔等細節,它們將大量地被植入到大門、汽車、家庭、工廠、電視、冰箱等硬體上,感知這個世界。
5. 安徽4105行動計劃什麼意思4、1、0、5分別指什麼》
【安徽發布調轉促「4105」行動計劃】安徽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行動計劃》。其核心內容就是「四大發展目標、十大重點工程、五大保障措施」,簡稱「調轉促」的「4105」行動計劃。
即產業結構優化、質量效益提升、經濟總量擴大、人均指標前移,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施十大重點工程
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工程,攥緊拳頭、集中資源,力爭到2020年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
二是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工程,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服務業加快發展工程,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集聚化發展,大力推進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精細化發展。
四是農業現代化推進工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五是創新驅動發展工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六是民營經濟提升工程,放寬市場准入,破解發展難題,加快轉型升級,推動民營經濟規模壯大、素質提升。
七是園區轉型升級工程,突出集群集聚,注重節約集約,創新體制機制,推動開發區發展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
八是縣域經濟振興工程,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做好特色、配套、統籌的文章,打造一批工業強縣、經濟強縣。
九是質量品牌升級工程,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持續推進質量安徽建設,推動「安徽製造」向「安徽創造」轉變、「安徽品牌」向「中國品牌」升級。
十是人才高地建設工程,以更大的力度招引創新創業人才,激發企業家精神,打造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
強化五大保障措施
即強化項目帶動、強化改革創新、強化開放合作、強化環境營造、強化政策支持。
這「四大發展目標、十大重點工程、五大保障措施」,概括起來就是「調轉促」的「4105」行動計劃,是我省新形勢下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總體要求和系統部署,是推動「十三五」發展的前奏和先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和總抓手。
6.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近日我國發布了一個教育相關的重大政策,那就是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可能大多數人還對這個計劃不怎麼了解,簡單來說這個政策就是允許了大型企業舉辦職業教育,而這些企業中不僅包含私營企業,還有著不少國企。以如今中國的國情來看,各個產業步入飛速發展的狀況,這固然是好事,但同時也導致了產業對於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大,人才市場的匱乏也讓這些產業面臨著困境,這次我國所下發的這個政策便是以解決這個問題為主要目的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此次計劃的出台也表示我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而各行各業也在洗牌重組,相信在不久之後這個計劃便可以看到肉眼可見的成效,到時候中國的大部分產業也會迎來更加迅速的發展。
7. 人工智慧將作為中國經濟動力變革新引擎
當人類嘗試把部分思維活動委託給機器時,指示世界經濟發展方向的羅盤就指向了人工智慧。尤其是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機器人、共享經濟等要素相互疊加後,世界上出現了創造新型生活方式的機會。毋庸諱言,這也是新的經濟增長機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專家表示,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必須主動尋找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場景,積極構建以技術為紐帶的產業價值鏈。
考慮到傳統企業獨立開發和應用人工智慧所需的投入很大,而且有失敗的風險。業內人士建議,傳統行業應依託各類平台型企業作為應用建設的龍頭,推動其共性技術、資源和服務的開放共享,以促進人工智慧技術在傳統行業的落地。
當然,在政府、科研機構和平台型企業共同主導的人工智慧產業應用中,還要善於借用市場手段平衡社會和企業間關系,防止平台型企業利用技術優勢進行壟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人工智慧動力變革的引擎優勢,實現我國經濟發展奇跡的新超越。
8. 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出爐提出哪些主要任務
12月14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提出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產業化和集成應用為重點,推進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
業界普遍認為,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計劃》出台後將進一步促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目前,網路、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已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而聯想、華為、京東等企業也已開始在人工智慧領域展開積極布局。產業界認為,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並不大,在不少細分領域還處在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開始,相應的人工智慧應用在我國已開始涌現,隨著《計劃》的逐步落實,將大大促進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水平。
9. 5省市「互聯網+」行動計劃曝光,看看有何新動作
今年
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
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互聯網+」已成為地方政府關注的重點。現綜合整理福建、湖南、天津、廣東、河南等地在「互聯網+」領域工作重
點,以饗讀者。
福建:工業互聯網是發展重點
福建省政府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十條措施的通知》,提出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設立自貿區的重大機遇,依託
數字福建總體戰略,科學編制互聯網經濟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區位、產業、平台、政策等綜合優勢,把發展互聯網經濟作為實施創新驅動和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支
撐。該政策明確2015—2017年每年統籌不少於5億元的省級互聯網經濟引導資金。爭取到2020年,福建省互聯網經濟總規模超過4000億元。
需要強調的是,工業互聯網是福建加快互聯網經濟發展的重點。針對工業互聯網,福建將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推動基於互聯網的全流程生產協同和綜合集成,建設
一批工業互聯網行業協同平台,基本覆蓋各工業領域的企業。推進「機聯網」「廠聯網」,發展智能製造,加快數控一代、工業自動化通用技術、信息物理融合系統
等平台建設,打造工業4.0。
另外,福建還將重點發展電子商務和物聯網產業。重點發展跨境電商,健全跨境電商公共平台和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閩貨網上專業市場,重點培育、整合
一批面向全國、覆蓋全產業鏈的行業垂直電商平台。加強射頻識別、感測元器件、北斗終端、基帶晶元、無線感測器網路等技術攻關,加快物聯網產業園建設,提升
智能終端產業水平和規模。優先發展車聯網、船聯網、智能家居、人體感知、智慧城市等集成應用,深度推進環境監測、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應用。
湖南:五大舉措推動「互聯網+」
在近日召開的「湖南省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新聞發布會」上,湖南省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2015年是湖南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承前啟後的關鍵之年,湖南將大
力推動「互聯網+」行動計劃,力爭實現全省移動互聯網相關業務收入增長100%以上,移動互聯網企業數量增長100%以上的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包括:
一是立足本省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產業互聯網。大力支持智能製造企業依託移動互聯網,積極發展工業物聯網和(服)務聯網新業態,組織開展工業電子商務試點,推動工業物流與製造業融合發展,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繼續做大做強移動支付產業,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
二是促進移動互聯網與特色產業融合。面向瀏陽煙花、醴陵陶瓷、蘆淞服裝等特色產業區域,扶持區域特色產業研發設計、銷售推廣、專業物流等網路平台服務。推動移動互聯網與特色農業產業化融合,形成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農業新型經營體系。
三是培育移動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扶持三、四線城市發展線上與線下結合(O2O模式)的本地生活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大力發展移動醫療、移動健康、移動教育等新型服務業。
四是促進移動智能終端與應用服務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智能手機、穿戴式智能終端等新型終端產品,積極支持基於移動互聯網各種智能應用的開發和推廣,促進移動智能終端與應用服務相融合、數字產品與內容服務相結合,推動產品創新,服務創新。
五是持續推進寬頻建設優化信息基礎設施。加快產業園區、酒店等城市重要公共區域無線區域網(WLAN)熱點覆蓋,確保移動互聯網產業園區免費Wifi全覆蓋、寬頻快速通暢,擴大特色農業集聚區移動互聯網的覆蓋率。
廣東:物聯網成核心
廣東省經信委有關負責人日前在「2015物聯網推進大會暨廣東省物聯網產業聯盟年會」上向媒體透露,廣東正在研究制定有關「互聯網+」發展的指導意見。可以把「互聯網+」理解為傳統產業用上互聯網,在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均給廣東帶來了很好的機遇。
以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為例,廣東將用3年左右時間,使廣東省50%以上的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從今年開始到2017年,省財政還將安排7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技改。而不論是引入自動化生產線還是機器換人,都與物聯網密切相關。
產業推動和發展與政府支持緊密相關。2014年,廣東省相繼印發公布《廣東省雲計算發展規劃(2014-2020年)》、《寬頻廣東發展規劃
(2014-2020年)》、《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智慧城市群建設和信息化一體化行動計劃(2014-2020年)》,全力推動物聯網發展。廣東省經信委
和省財政廳組織申報2014年物聯網專項,扶持資金近1億元,重點資助30個項目。
據悉,2015年,面對廣東物聯網應用和發展中企業數量多但龍頭骨幹少等不足,廣東省還將繼續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力爭2015年培育物聯
網技術研發及產品設備製造優勢企業50家和100家物聯網示範企業,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物聯網企業1200家。廣東省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平均增長超過
30%,達到2800億元的預期目標。
河南:瞄準智慧城市
近日,河南省政府宣布騰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互聯網+」達成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將共同探索和推進「互聯網+」在各個城市領域的
應用。根據協議,雙方將依託於騰訊的數據基礎、雲計算能力、以及微信、QQ等社交平台產品,充分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以「互聯網+」解決方案為具體結合
點,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其中,鄭州將作為樣板城市,在「互聯網+城市」、「互聯網+民生」、「互聯網+產業」等領域全面探索,並逐步向濟源、洛陽、開封、焦作、鶴壁等城市乃至省級平台擴展。
在「互聯網+」智慧城市的建設上,河南將會在微信接入電網、高速公路服務區、燃氣和城市入口等領域實現多個全國第一:在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的支持下,河
南會成為全國第一個省級電網接入微信支付的省份;河南省交通廳也已與騰訊達成初步協議,將全面開展上下高速微信支付、全省高速服務區微信支付等全國首創的
合作。此外,鄭州華潤燃氣股份有限公司也將啟動鄭州范圍的微信智慧解決方案。
根據協議,河南省各政府機構的政務微信公眾帳號將統一整合入微信「城市服務」入口,包括交通出行、醫療、社保、交警、戶政、出入境、旅遊等多種政府事務
類型公眾帳號,共同搭建微信智慧河南平台。市民只要打開微信,就相當於走進了一部手機上的政府服務大廳,不但將給百姓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也會為政府探索社
會治理新模式起到試點和示範作用。
河南省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互聯網+」是河南未來的新增長點。河南擁有發達的物流交通網路、龐大的消費市場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依託「互聯網+」所帶來的產業模式的革新,能搶占更多的發展先機,政府將全力支持。
天津:重點推動「互聯網+城市交通」模式
天津市工信委相關負責人日前向媒體表示,智慧出行是通過構建在數字化的交通運輸系統、大數據分析平台以及移動互聯網的高效適配,將人和各種交通工具、信
息源連接在一起,實現高效匹配和人性化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系統范疇除了航空、鐵路之外,還包括計程車、商務租車、商務專車和公共交通為一體的綜合化體
系。「互聯網+城市交通」的模式,將盤活現有的公共資源,構建新的商業模式,塑造新的生態體系,並且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將大大便利市民群眾的出行。
天津市工信委去年擬定的《天津市新一代信息服務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4—2016年)》對「互聯網+城市交通」模式給出了「頂層設計」方案,這份已
經市政府批復的「方案」指出,天津在啟動「智能交通」升級工程方面,將推廣電子站牌、移動支付和統一結算平台,建設智能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智能交通引導系
統,開展智能泊車、公共交通行駛信息引導試點應用,實現交通運輸要素的智能識別、指揮調度和應急響應;並在公共交通和貨運交通中推廣車聯網、車輛智能終端
等智能化應用。
目前,天津市正通過搭建「兩個系統、兩個平台」來促進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建設。據介紹,「兩個系統、兩個平台」即交通指揮調度系統、交通信息服務系
統,大數據處理平台、設備運行維護管理平台。交通指揮調度系統能夠實現基於警力和智能交通設備的應急指揮調度;交通信息服務系統能夠實現對社會公眾的有效
信息服務和政府部門的信息共享,兩個平台能夠為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發揮功能提供後台數據支撐和運行管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