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2017年房地產業發展狀況

2017年房地產業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1-03-08 11:32:26

⑴ 中國房地產市場現狀

(一)全國房地產發展狀況
1、全國房地產市場行業發展情況分析
房地產投資增速將略有減緩。在政府控制房價、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加強土地控制、信貸控制等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陸續出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過度的投資沖動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對土地與房屋開發投資的增速也將相應減緩。與此同時,加息、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等措施所導致的房地產開發貸款與消費貸款增速的放緩將直接影響房地產開發的規模和施工、竣工速度。因此從整體上看,如果國家針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政策落實到位,未來2—3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速將略有減緩,但估計不會低於20%。
市場供求不平衡矛盾將繼續存在。近年來針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政策中影響需求變動的因素主要有:上調銀行存貸款利率、控制二次購房與投機性購房、控制拆遷規模等。但是,由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不斷刺激「熱錢」湧入我國,且大部分流入了房地產領域,未來2-3年我國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性需求仍將有所提高。
房地產價格將保持上升趨勢。從對供求關系的分析可以判斷,未來2—3年我國房地產價格仍將保持上升的趨勢,原因是:
第一 房地產市場供求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特別是需求將繼續迅速增長的趨勢)必然反映在房價的持續增長上;
第二 近年來地價、建築材料、商品房品質提高所帶來的開發成本增加將推動房價上漲;
第三 從經濟學理論來看,房價的運動趨勢和國民經濟增長率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正相關。目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收入持續增加、除非遭遇金融危機,經濟增長趨勢被迫中斷,否則房價的運行趨勢只會上升,而不可能下降。
普通住房供應量將上升,高檔住宅供應量將減少。為了合理引導住房建設與消費,國家在規劃審批、信貸、稅收等方面對中小套型、中低價位的普通住房給予了優惠的政策支持,並明文規定了享受優惠政策的普通住房的具體標准。未來2—3年,隨著各地房地產宏觀調控細則的相繼出台,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經濟適用房與廉租房的供應將有所增加。
東部地區仍將是投資的主要區域,中西部地區將保持較快投資增速。東部地區在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中的佔比將繼續下降,中、西部地區將繼續保持較快的投資增速,在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中的佔比將有所提高。
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產重組將向縱深推進。部分開發企業將轉移戰線,大力開拓東部二、三線城市市場,並逐漸向全國延伸,從而帶動這些城市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⑵ 中國房地產業現狀

混亂不堪。
未來幾年前景如何?從新洗牌,良性發展唄。

⑶ 2017年房地產企業增長了近19.8%嗎

據報道,日前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17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2017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內為169408萬平方米容,比上年增長7.7%,房地產企業利用外資增長19.8%。

在其他資金中,定金及預收款48694億元,增長16.1%;個人按揭貸款23906億元,下降2.0%,住宅待售面積減少670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增加118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減少215萬平方米。

希望房地產企業可以持續快速發展下去!

⑷ 2017中國房地產行業現狀是怎樣的

隨著政抄策逐步落地以及銷售增襲速進一步回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沖高動能不足,且在一二線土地市場降溫以及三四線土地難維持火熱的狀態下,對未來房產投資回升可持續性保持謹慎樂觀,預計二季度開發投資增速仍保持平穩,三季度繼續小幅回落。
據《中國房地產行業商業模式創新設計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3759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8%,增速比1-4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25423億元,增長10.0%,增速回落0.6個百分點。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7.6%。

⑸ 我國房地產發展狀況

第一階段:理論突破與試點起步階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論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產權等觀點。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統建辦公室率先掛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開發總公司,拉開了房地產綜合開發的序幕。1982年國務院在四個城市進行售房試點。1984年廣東、重慶開始徵收土地使用費。1987至1991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起步階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開招標出讓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開始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1991年開始,國務院先後批復了24個省市的房改總體方案。
第二階段:非理性炒作與調整推進階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啟動,住房公積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開始啟動。1992年後,房地產業急劇快速增長,月投資最高增幅曾高達146.9%。房地產市場在局部地區一度呈現混亂局面,在個別地區出現較為明顯的房地產泡沫。1993年底宏觀經濟調控後,房地產業投資增長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產市場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低迷之後開始復甦。
第三階段:相對穩定協調發展階段(1995至2002年)
隨著住房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為新的消費熱點。1998以後,隨著住房實物分配製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實施,房地產投資進入平穩快速發展時期,房地產業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第四階段:價格持續上揚,多項調控措施出台的新階段(2003年以來)
2003年以來,房屋價格持續上揚,大部分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明顯。隨之而來出台了多項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
詳細: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歷史大致這樣:首先從1981年開始,在深圳和廣州開始搞商品房開發的試點,在這以前,國內只有房地產開發,沒有商品房開發,事業單位或者企業單位造房子主要是用於內部職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於福利分配,沒有房地產市場。由於當時搞試點比較成功,後來就小范圍的開始試點開發。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視察後發現特區搞市場經濟建設之後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房地產開發非常成功,認為開發區的經驗值得向全國推廣,於是他就吹響了中國房地產開發的號角,由沿海城市一帶開始展開,特別是在海南、北海、廣州、深圳等這些大城市,但時間不長,由於海南的房地產市場形成了嚴重的泡沫。
1993年朱鎔基總理到海南視察,發現海南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場迅速形成了非常嚴重的泡沫。於是朱鎔基總理一聲令下:停止銀行貸款。銀根收緊後使剛剛起來的房地產市場立馬遭到重創,造成的結果是從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始終波瀾不興。
1998年對中國房地產業來說是關鍵之年,分水嶺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開發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紛紛賣掉退出市場。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開始發生變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產發展的政策,主要一個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著所人們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場上去買房,通過市場來解決住房問題,這種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內爆發,並大幅快速上升。這政策的第一效應就是「趕末班車」——凡是有錢的單位紛紛購買現房,把當時市場上所有當時賣不掉的現房一掃而空。這時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稅收政策又創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斷地降低利率,還有按揭門檻降低,當時首付只要30%、20%,有的銀行甚至提出零首付。還有價格政策,在這之前商品房的價格受到物價局的管制,不能隨便漲價,是限價的。但是在這時候取消了這些管制,為後來開發商漲價提供可能,這以後開發商自己喜歡怎麼定就怎麼定,開始亂漲價。於是1999年至2003年為中國房地產業高速增長期。2003年到達高峰,暴露出房價過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導致嚴重的社會矛盾,房地產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2004年開始實施宏觀調控,主要特徵是收緊土地與信貸兩個閘門,以調控供給為主。
2005年中央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主要特徵是供給與需求雙向調控,以調控需求為主。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2006年,成交量開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長,因為當長三角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在下雪的時候,北京、深圳、廣州這些城市卻是一片艷陽天,房價漲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長三角,結果導致3月份調控的政策又進一步加強。
2006年的宏觀調控主要特徵是以調整房地產產品結構為主。目前的房地產正在發生一系列的轉變: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由以投資主導向以消費主導轉變、由短期投資向中長期投資轉變、由以土地為中心向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由以增量市場為主向以存量市場為主轉變、由普漲普跌現象向有漲有跌現象轉變、由籠統市場向細分市場轉變。
中國房地產價格的走勢,1998年開始起到的房地產市場到2003年,這一輪的上揚達到高峰,然後從2003年到2007年都在頭部橫盤整理,2004年調控供給、2005年調控需求、2006年調控結構、2007年繼續調整,估計到2007年底差不多調整完畢,然後,隨著2008年奧運會這個東風的作用,中國新的一輪房地產,在把頭部轉化為底部以後,又有一波上揚。這個過程當中所有的風險被釋放、泡沫被消減、結構被調整,不合理的狀況被緩解,積壓的房子被消化,這就為下一輪發展夯實了基礎,從2008年開始新的一輪平穩增長,這是一個台階式的上揚,這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特徵。

⑹ 房地產業經濟的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經濟全球化 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為此,研究和了解這一問題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的提出與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經濟全球化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認可,但目前沒有統一概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99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徵,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為此,可從三方面理解經濟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加強和相互依賴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國國內經濟規則不斷趨於一致;三是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強化,即各種多邊或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越來越強。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二)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4.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據說最早是由特·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有人從生產力運動的發展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也有人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利用科技進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經濟之實,使發達國家越來越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窮的歷史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不僅沖破了國界,而且縮小了各國和各地的距離,使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整體。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推動了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少數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與此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增多了國際投機,增加了國際風險,並對國家主權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工業造成了嚴重沖擊。更為嚴重的是,在經濟全球化中,由於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將得利最多,而發展中國家所得甚少。因此,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一些最不發達國家將被排除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⑺ 中國房地產業的現狀

一 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水平
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做出了貢獻。據有關部門的統計,2003年直接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間接拉動0.6~1.2個百分點。2003年中國房地產業在開發投資高速增長中,供銷兩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供應結構漸趨合理,價格走勢平穩的良好勢頭。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從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11.4平方米。2003年1~9月份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6495億元,同比增長32.8%,高於固定資產投資增幅(31.4%)1.4個百分點,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25.1%。商品房施工面積增長27.8%,其中,新開工面積增長30.4%。購置土地面積2308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4.7%,增幅平穩下降。土地開發面積1136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8.9%,與前兩年增幅持平。商品房竣工面積增長34.9%,銷售面積增長35.9%。銷售面積增幅大於同期竣工面積增幅1個百分點。通過2003年12月「國房景氣指數」所屬的八個分類指數的走勢與10月相較,房地產市場呈現2升6降的格局。其中,竣工面積、土地開發面積、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土地轉讓收入、商品房空置面積和資金來源分類指數呈現下降趨勢;房地產開發投資、新開工面積分類指數繼續保持上揚勢頭。可以說,中國房地產市場總體上是健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房地產業發展中仍然還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二 中國房地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資源的浪費與流失。由於開發失控和無序發展,導致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和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1992~1993年的「開發區熱」和「房地產熱」高潮時全國形形色色的開發區達上萬個,規劃佔地1.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國當時的城市建成區總面積,而真正實現有效開發利用的僅為2%左右。

②商品房空置量增加,而且正在進一步擴大。僅199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積達到5000萬平方米,此後這一指標持續上升,2000年達9000萬平方米。截止到2003年11月底商品房空置面積已突破1億平方米,同比增長6.5%,其中,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積為4220萬平方米。國際慣例商品房的空置率一般是控制在10%左右,而中國房地產開發的空置房已超過了這個指標。雖然建設部領導多次強調消化空置房,許多地區空置房也有些下降,但總的情況來看,中國的空置商品房仍然繼續上升,現已接近20%。

③房地產開發中的短期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開發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致使建築密度過高、容積率過高,缺少綠色空間,一些房地產開發建設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

④房地產業發展與金融業關系尚未理順,房地產開發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房地產金融基礎體系欠完備,國外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住房消費信貸一般佔到整個房地產信貸總額的70%左右,而我國消費信貸占房地產信貸的比例不到10%,僅占銀行全部貸款總量的1%。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房產業面臨的一項戰略任務。

三 中國房地產業的可持續性分析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資源在當代人群之間及代與代人群之間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滿足當代人對房地產的各種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後代人的生產生活創造必要的空間發展條件。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應把房屋、業主和環境三要素作為一個整體,重視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保護,爭取實現向自然的索取與對自然的回報之間的平衡。其目標包括:房地產業的發展既要與整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相協調,也要與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相協調;房地產業的發展要與人口發展、環境發展、資源利用相協調;房地產業的發展既要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還要考慮後人開發的餘地,決不能進行掠奪性開發;房地產業的發展要使開發效益與資金效益得到較好的協調。從而實現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住宅業的穩定協調發展、房地產市場完善與人居環境的改善等多方面目標和要求。從而,推進中國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

①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浪費。土地資源是房地產業發展的命脈。但土地資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實現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房地產市場發展與人居環境改善的基本前提,對於有限的土地資源,要按照可持續原則開發利用。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房地產開發通常是對城市邊緣土地進行開發,因此要注意保護好這一地區的農用地,防止過多的農用地成為城市建設用地。農地轉變為非農用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規劃的規定,有關的政府部門應該嚴格把關。對於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用地的農用地,要提高其使用效率。嚴格執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有關規定,即對未投資開發或投資未達到一定比例的土地,嚴禁轉讓;在一定時間內不進行投資的,政府應無償收回,從根本上抑制炒地皮、哄抬地價現象的發生。要根據城市規劃,對各類用地及郊區新入市的農用地合理配置,以實現土地資源高效配置。

②重視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房地產業發展要與人口發展、環境發展、資源利用相協調。生態保護水平的差異,將會極大地影響房地產的價值,房地產生態價值的實現是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開發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使房地產業成為城市生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開發的過程中要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塑造環境優美、和諧的社區。在2003年9月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城市開發專業委員會在北京珠江國際城舉辦的「房地產文化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一直認為,21世紀的房地產競爭已經逐漸上升到文化競爭,在知識經濟條件下,文化力比政治力和技術力對房地產業的作用更持久,更廣泛,更深遠。

③完善房地產金融體系,建立和發展房地產金融二級市場。長期以來金融信貸一直是制約房地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房地產業進一步發展一直面臨資金來源、期限錯配、資金流動性等的約束。為實現房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完善房地產金融體系,著手研究建立住房抵押貸款二級市場,實現抵押貸款的證券化,將一、二級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納入金融大循環,打通房地產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聯系。根據統計,世界個人住房貸款佔全社會貸款比為20%,但我國卻只有1.6%。鑒於我國房地產業有效需求不足的現狀,房地產金融信貸應更多地向消費信貸轉移,實現房地產業的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

④加快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第一,長期以來,中國過分注重對增量房地產征稅,而忽視了對存量房地產征稅。優化稅收結構是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源泉。第二,企業在觀念、產品方面的創新。不能片面追求環境、降低容積率、人均居住用地超過規范要求。房地產業必須進行環境成本核算。由於中國執行的是土地資源無價或低價、產品高價的價格政策,壓制了資源再生產活動的積極性,刺激了人們對土地的消費需要,乃至浪費。因此,實現房地產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第三,是消費觀念的創新。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住房消費往往有梯度消費意識和借貸消費意識,導致中國房地產市場潛在需求大,有效需求相對不足。因此,更新消費觀念促進潛在需求的轉化,是保證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第四,要注意在市場服務領域的創新。實現中介(經紀)、物業管理有新的形式和內容,住房貸款等繁瑣的手續要簡化、科學、利於操作。第五,中國房地產業目前已處於數量和質量並重的時代,而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要生存並壯大,惟一的出路是創新。

⑤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督,健全房地產相關的法律法規。在促進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有兩件必須要做的事情。一是減少房地產開發過程中的政府行為,根除腐敗,杜絕暗箱操作,嚴格執法,取消不合理收費。二是逐漸完善房地產相關的法律法規。目前,雖然中國已經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法》,實踐證明這兩部法律對於1990年代的房地產市場的規范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現在房地產已步入較為理性發展的階段,已購土地是否能在兩年內開發應當由企業根據市場狀況自己決定。有些企業擔心管理部門收回,而不顧市場需求強制性進行開發投資,把上一輪的過量批地變為新一輪的過量開發,這種做法勢必帶來不良後果。這就要求政府要盡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此外,還要保證房地產法規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協調配合,要在其他法律法規中充實有關房地產的內容。

四 中國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是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很多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探討。評價指標體系大都從人民生活、經濟、環境三個方面進行綜合。根據胡學鋒(2000)提出的評價指標,人民生活方面主要反映收入增長及人口的增長與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包括人均居住面積、居民住房成套率、居民居住面積、住房價格收入比、房地產業從業人員增長率、銀行住房消費貸款增長率、城鎮人口增長率等7項指標。經濟方面反映的是房地產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性和相互影響,有房地產業增加值、人均房地產業環保增加值、房地產企業環保總資產貢獻率、房地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房地產企業環保全員勞動生產率、房地產企業環保成本費用利潤率、房地產價格指數、房地產銀行貸款償還率等8項指標。環境反映房地產業的生態效益,包括全社會房屋使用效率、房地產開發小區綠化覆蓋率、建築垃圾及污水排放量、土地有效利用率、土地開發面積增長率、農業用地被徵用面積增長率等6項指標。

⑻ 2017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如何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還公布了2017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2017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有所回落,不過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均刷新紀錄。

從房地產開發投資情況看,2017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0979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7.0%,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75148億元,增長9.4%,增速回落0.3個百分點。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8.4%。2017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25508萬平米,同比增長15.8%,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12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均價同環比都出現回升,算術平均價格環比、同比增速分別為0.48%和5.76%,較上月分別擴大0.06和0.22個百分點,側面反映樓市供需雙方動能仍在,並非一蹶不振。

交通銀行研究中心預測,政策可能從全面打擊向保證合理需求方向修正,預售證嚴格管控在今年有邊際放鬆的市場預期,重點地區也可能在嚴控大局下進行一些局部的、「有條件」的適度修正。

⑼ 2017年中國房地產的走勢將是怎樣

穩中有降。
由於16年房價暴漲,且從第三季度開始,調控政策加碼,因此,17年房價應該會小有下浮。

⑽ 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百強房企各梯隊銷售金額入榜門檻均同比降低

2020年1-4月,百強房企各梯隊銷售金額入榜門檻均同比降低。截至4月末,TOP10和TOP20房企銷售操盤金額的入榜門檻為466億元和273.1億元,分別同比降低10.2%和28.8%。銷售操盤榜TOP100房企入榜門檻則為36.1億元,同比下降31%。



目前,雖然我國新冠疫情已基本被遏制,但房地產市場還是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房企們要達成之前的銷售目標尚需努力。中房研協日前發布的報告指出,二季度房地產行業仍然承壓,短期政策主要在企業端支持恢復行業平穩發展、穩定市場預期方面。多數房企資金主要來源銷售回款和市場融資,疫情對房企資金鏈產生沖擊,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房企加速退出市場,頭部房企並購增加,推動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高層近期重申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明確了不會改變房地產調控的基本方向,不會因為疫情導致的經濟增長壓力下,把鼓勵房地產投資投機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

本次疫情考驗了房企營銷能力、融資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也使得居民更加註重居住品質,而產品類型、配套設施、建築質量、物業服務將成為未來房企的核心競爭力。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閱讀全文

與2017年房地產業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