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推進產業發展舉措

推進產業發展舉措

發布時間:2021-03-08 10:07:50

㈠ 如何發展第三產業,具體措施有哪些

具體可採取以下措施復:制

一、在確保優勢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快新興行業的趕超步伐,積極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擴大開放度,適應多元化供給市場。
三、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
四、推進城市化進程,改善城市規模結構。
五、加大第三產業企業改革力度。
六、積極培植第三產業名牌企業。
七、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行「退二進三」。
八、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第三產業的整體開發和管理水平。
九、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提升第三產業科技含量。
十、加快法制、規劃建設,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

㈡ 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戰略措施

在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總體評價和分類型旅遊資源評價的基礎上,結合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需求,對地區旅遊資源進行功能區劃,提出促進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相關戰略措施。

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

優化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布局,促進旅遊業在空間布局上的協調、有序發展。以喀納斯生態旅遊區和可可托海風景旅遊區兩個「龍頭」景區為重點,在阿勒泰地區構建三大旅遊環線、六條旅遊發展軸,劃定6大功能分區。此外,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

(一)三大旅遊環線

1.西環線: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環線

范圍:自北屯市(兵團)、福海縣至阿勒泰市,經喀納斯,沿西域邊陲風情旅遊景區軸,經217國道至布爾津縣,再至北屯市、福海縣。

旅遊特色:集綜合自然景觀、邊境風光、西域風情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環線。

功能定位:以喀納斯景區為龍頭,整合系統的以地貌景觀為主的旅遊資源,開展生態觀光旅遊。開展以邊境、口岸、邊防為基礎的邊境貿易旅遊活動。開展以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的西域風情旅遊活動。

2.東環線: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旅遊環線

范圍:自北屯市(兵團)至阿勒泰市,沿千里阿爾泰文化長廊至富蘊、青河、塔克什肯口岸,經青格里河沿線,沿324公路至福海,再到北屯市。

旅遊特色:以阿爾泰文化為主題的觀光休閑旅遊環線。

功能定位:以游牧文化、草原絲路、成吉思汗之路為主要內容的阿爾泰文化旅遊。以阿爾泰山地度假、烏倫古湖水上休閑、阿拉善溫泉療養、阿勒泰冬季旅遊及夜間旅遊為依託的休閑旅遊。以塔克什肯口岸、三道海子為依託的邊貿旅遊。

3.大環線: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環線

范圍:由西域邊陲綜合景觀西環線和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構成。

旅遊特色:阿勒泰旅遊的資源匯集環線、形象展示環線。

功能定位:串聯阿爾泰山、山前平原、額爾齊斯河自然風光及人文資源、烏倫古河流域及烏倫古湖、邊境口岸、阿勒泰地區主要城市,形成匯集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景區景點的大環線。阿勒泰地區旅遊形象展示的窗口。阿勒泰地區成為區域性旅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主體框架。

(二)六條旅遊發展軸

阿勒泰地區旅遊發展軸共包括兩條橫軸、四條縱軸。

1.擬建阿爾泰(金山)文化旅遊橫軸

范圍:東起塔克什肯口岸,沿阿爾泰山麓,西至阿黑吐別克口岸。

特色:融草原絲路、成吉思汗之路、游牧文化探秘於一體的阿爾泰文化旅遊長廊。

功能定位:以千里岩畫長廊為代表的游牧文化遺跡薈萃之路。草原絲路探秘之路。成吉思汗行蹤探索之路。貫通阿爾泰山幾大旅遊區、旅遊景區景點,壓縮旅遊交通時間、提高行游比的旅遊交通大動脈。連通青河縣、富蘊縣和阿勒泰市的快速通道。

2.提升額爾齊斯河(銀水)風光旅遊橫軸

范圍:東起青格里河,依託額爾齊斯河,西至額爾齊斯河南北灣。

特色:中國唯一一條流入北冰洋的國際河流——額河銀水風光帶。

功能定位:以額河沿岸、河谷風光、沿途景區(點)為主要內容的路上觀光。以水上漂流、遊船為主要形式的水上觀光。在額爾齊斯河南北灣附近,爭取開通中哈兩國出入境水上短距離觀光游。貫穿阿勒泰地區南部的吉木乃口岸旅遊區、烏倫古湖休閑旅遊區和五彩城風景旅遊區的交通大動脈。連通北屯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及中蒙、中哈口岸的快速通道。

3.擬建西域邊陲風情旅遊縱軸

范圍:北起那仁夏牧場,沿中哈國境,經阿黑吐別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南至黑山頭。

特色:游中哈俄三國邊境,賞西域風情。

功能定位:以額爾齊斯河南北灣、阿黑吐別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和規劃建設的喀納斯口岸委代表的中、哈、俄邊境觀光游及邊貿旅遊。以185團、186團為代表的軍墾文化旅遊和以白哈巴中國西北第一哨、北灣邊防站(額爾齊斯河出口)、西北邊境第一連、吉木乃邊防站、達爾罕邊防站為代表的邊防旅遊。集阿爾泰山、喀納斯湖、那仁草場、額爾齊斯河、白沙湖、鳴沙山、木斯套冰川為一體的系統地貌景觀觀光游。展示以沿線人文景觀及民俗文化活動為載體的西域風情。

4.提升喀納斯生態旅遊縱軸

范圍。自217國道,至布爾津,沿232省道,至喀納斯景區。

特色:人間仙境喀納斯的經典生態旅遊軸。

功能定位:連接布爾津與喀納斯景區的快速通道。遊客進入喀納斯景區的主要通道。阿爾泰文化軸和額爾齊斯河風光軸的主要連接線之一。

5.擬建阿爾泰山水休閑旅遊縱軸

范圍:自217國道至布爾津,沿232省道至喀納斯景區。

特色:阿勒泰山水夏季避暑度假之旅。「人類滑雪起源地」冬季滑雪度假之旅。

功能定位:為國際國內遊客進入阿勒泰地區的主要通道。連接北屯市、阿勒泰市及其周邊景區(點)的便捷通道。融合阿爾泰山地度假、烏倫古湖水上休閑、阿拉善溫泉療養、阿勒泰冬季旅遊及夜間旅遊,彰顯阿勒泰山水休閑度假的特色旅遊軸。

6.提升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縱軸

范圍:由216國道連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經五彩城、恰庫爾圖鎮,再經226省道至富蘊,再至可可托海景區。

特色:奇特的西域景觀,多彩而神秘的國家地質公園。

功能定位:遊客自阿勒泰地區東部進入的通道。與阿爾泰文化軸、額爾齊斯河風光軸一起,構建可可托海作為阿勒泰地區的兩大龍頭景區之一、成為景區性旅遊目的地的旅遊交通框架。連接五彩城、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古恐龍化石區、可可托海、地質3號礦坑、神鍾山、額爾齊斯河河源,彰顯阿勒泰地區以沙漠、雅丹地貌、地質礦產等為特色的西域景觀的特色旅遊軸。

(三)六大旅遊資源功能區

依據旅遊資源評價基礎,結合國際國內旅遊市場需求、旅遊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旅遊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對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進行功能分區,共劃定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等6大功能區。

1.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大致包括:大喀納斯景區、布爾津縣和哈巴河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河流與冰川湖泊,如喀納斯湖、阿克庫勒湖、喀納斯河、禾木河等。山地和冰川地貌景觀,如友誼峰、山地冰川、第四紀冰川地貌。自然生態景觀,如西伯利亞泰加林景觀、高山草原牧場。喀納斯村、禾木村、白哈巴村等特色村寨。

功能定位:本功能區為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金牌」旅遊區,可拉動地區西域邊陲風情旅遊西環線旅遊業發展。以生態旅遊、度假旅遊、民俗文化旅遊、專項旅遊、特種旅遊、夜間旅遊和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喀納斯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

2.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富蘊縣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可可托海、三號礦坑、可可托海鎮、大東溝河段、野鴨湖、薩依恆布拉克夏牧場、唐巴拉岩畫、可可托海溫泉、額爾齊斯河河源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旅遊業發展的第二大旅遊區,地位僅次於喀納斯生態旅遊度假功能區。直接帶動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旅遊業發展。以觀光旅遊、度假旅遊、科普科考旅遊、金礦奇石旅遊、攝影繪畫旅遊、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國內知名可可托海觀光度假旅遊目的地。

3.阿勒泰市山水休閑度假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阿勒泰市、北屯市(兵團)、福海縣北部及中部地區、富蘊縣西北部地區。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包括:紅山嘴口岸、蝴蝶溝、淘金溝、阿拉善溫泉、五指泉、樺林公園(沙里福汗公園)、西域滑雪場、金山滑雪場、將軍山滑雪場、小東溝冰雪度假村、薩熱闊布、托勒海特景區、烏倫古湖和吉力湖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為阿勒泰地區以山水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的旅遊區,以休閑旅遊、度假旅遊、文化旅遊、特色旅遊、商務會議旅遊、都市旅遊、養生保健旅遊、專項旅遊、冬季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共同打造阿勒泰市這一國際化旅遊目的地城市、國際知名的冬季旅遊目的地。

4.西域邊陲風情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吉木乃縣和哈巴河縣的中部及南部地區。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吉木乃口岸、木斯套冰川、神石城、額爾齊斯河北灣、白沙湖、鳴沙山、阿黑吐別克口岸、樺林公園、哈龍溝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突出西域風情、西北邊境旅遊、中哈邊貿的旅遊區,是西域邊陲風情旅遊西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遊和邊境邊防邊貿旅遊、西域景觀觀光旅遊、民俗文化旅遊、特色商品購物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充分發揮喀納斯景區和吉木乃口岸輻射帶動作用,開拓國際旅遊市場,形成哈巴河縣和吉木乃縣域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實現該區域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

5.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青河縣。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三道海子、套查干郭勒湖、薩木特墓、塔克什肯口岸、河狸自然保護區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突出原生態草原游牧文化、成吉思汗之路尋蹤、中蒙邊貿旅遊特色的旅遊區,是阿爾泰文化觀光休閑東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遊、邊貿旅遊、特色商品旅遊、觀光旅遊、文化旅遊為主導旅遊產品,加強中蒙旅遊合作,打造草原生態的草原游牧文化旅遊品牌和亞歐草原民族祭拜中心,形成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合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壯大。

6.准噶爾盆地乾旱荒漠景觀旅遊功能區

功能區范圍:福海縣南部和富蘊縣南部。

區內主要旅遊資源:古恐龍化石、鳴沙山、卡拉麥里有蹄類自然保護區、五彩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等。

功能定位:本旅遊區是阿勒地區乾旱荒漠景觀集中、適合開發利用沙漠觀光和休閑的旅遊區,是阿勒泰地區綜合旅遊大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沙漠觀光、休閑和野生動物觀賞旅遊的主要景區。打造以沙漠觀光、沙漠攝影、地質礦產科普科考、野生動物觀賞和沙漠休閑旅遊為主導的旅遊產品,注重發揮旅遊資源整體合力,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打造遊客經216國道進出阿勒泰地區這一門戶旅遊區,使之成為北疆旅遊線上的亮點景區,中國最美麗的雅丹地貌景區之一。

(四)四大基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旅遊資源開發的功能區

根據國家、新疆主體功能區規劃、阿勒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等要求,結合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適宜性評價,阿勒泰地區劃分了旅遊禁止開發區等四大功能區,提出了功能區旅遊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其目的是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開合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引導與控制四大功能區內旅遊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1.旅遊禁止開發區

如下區域可劃定為旅遊禁止開發區:國家及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的核心區。冰川、重點保護河段、重點保護湖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景區一級生態保護區、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農田等為主體的區域。

禁止開發區管理政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2013年4月25日公布,同年10月1日施行)及相關規劃,對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區、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價值的自然遺跡所在和文化遺址等,實行強制性保護,保持其原生態、完整性,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干擾或破壞。區內嚴禁旅遊資源開發活動,有序引導人口逐步向區外轉移。區內禁止建設各項旅遊接待設施,嚴禁旅遊、生產等活動。禁止開發區內要依法關停、轉移破壞環境、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實現污染物零排放,避免礦山地質環境遭受破壞。

2.旅遊限制開發區

旅遊限制開發區是指生態環境系統脆弱、生態重要性程度高、自然災害風險大,開展大規模旅遊開發的條件較差,且關繫到較大范圍涉及生態安全的區域。此外,還包括以生態敏感區、文物保護單位等景區(點)為主題的區域。

旅遊限制開發區管理政策。對發揮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功能,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功能的區域,嚴格限制旅遊資源開發強度,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對較強的地區有限制的發展旅遊、農林牧產業生產和加工、觀光休閑農業等產業。區內在開展旅遊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嚴格限制旅遊接待設施建設,要對旅遊活動的類型、方式和強度要做出明確規定。限制開發區內要限制企業的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保證排污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水平下降,實現所有污染物的達標排放。

3.旅遊優化開發區

優化開發區是指旅遊資源開發強度較高、資源開發利用、以及環境保護等問題突出的區域和以風景區(點)、特色古村落等為主體的區域。

旅遊優化開發區管理政策。在旅遊資源開發強度較大的地區,調整和優化旅遊產品結構和發展方向,切實提高旅遊業發展經濟和社會效益。在旅遊開發強度較低的地區,適量建設必要的旅遊服務設施,組織適宜的風景旅遊、休閑旅遊活動。旅遊優化開發區內要實現更高要求的減排目標,提高污染物排放標准,增加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的種類,實現旅遊效益增加。旅遊開發區內要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保護與治理。

4.旅遊重點開發區

重點開發區是指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旅遊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主要是指旅遊景區的中心區、特色旅遊城鎮等為主體的區域。

旅遊優化開發區管理政策。在提高旅遊產業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節約與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成為區域旅遊業發展的引擎地區。區內可開展旅遊服務設施的集中建設,組織和開展多樣化的觀光、休閑、度假和娛樂活動。旅遊重點開發區內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提高污染物排放標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總量。存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災害的旅遊區,要開展綜合治理。

二、戰略措施

(一)組織編制實施地區、市縣旅遊發展規劃

阿勒泰地區及6縣1市旅遊資源豐富。按照《旅遊法》等的要求,阿勒泰地區行署,按照地區、各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並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根據旅遊發展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編制重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專項規劃,對特定區域內的旅遊項目、設施和服務功能配套提出專門要求。建立旅遊規劃調整或修編程序,促進規劃編制實施機制動態化。

旅遊發展規劃內容有:旅遊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旅遊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遊產品開發、旅遊服務質量提升、旅遊文化建設、旅遊形象推廣、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要求和促進措施等。

旅遊發展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和文物等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相銜接。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應當充分考慮相關旅遊項目、設施的空間布局和建設用地要求。規劃和建設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兼顧旅遊業發展的需要。

阿勒泰地區行署、各縣市人民政府要組織對本級政府編制的旅遊發展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評估,並向社會公布。制定並組織實施有利於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政策,推進旅遊休閑體系建設,採取措施推動區域旅遊合作,鼓勵跨區域旅遊線路和產品開發,促進旅遊與工業、農業、商業、文化、衛生、體育、科教等領域的融合,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地區和貧困地區旅遊業發展。

(二)編制實施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發展規劃,注重環境保護,促進旅遊資源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要以全球化視野、市場與經營理念為指導,根據阿勒泰地區冰雪資源特徵、市場條件等,編制實施冬季旅遊發展規劃。規劃要凸顯當地文化,體現阿勒泰特色,注重旅遊區生態文明建設,逐步加強冬季旅遊產品開發,促進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統一規劃阿勒泰地區冰雪資源開發利用,如滑雪場、滑冰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冬季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基礎設施、旅遊服務水平等相關軟硬體配套建設作為重點,提高綜合服務水平,按照國際知名的滑雪場、滑冰館的標准進行建設。逐步建立與高水平冰雪旅遊相適應的標准、設施、服務,提高冬季旅遊的國際化水平。

規劃要對阿勒泰地區冬季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滑雪場、館等)的數量、布局、時序、投資、客源情況等予以明確。根據市場需求,要形成合理的滑雪場建設布局與密度,形成能夠滿足不同層次遊客需求、分工協作、相互補充的滑雪場體系結構。避免造成滑雪場、滑雪館等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造成資金浪費,設施閑置等問題。

滑雪場(館)的建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滑雪旅遊項目開發建設要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與項目一起同步建設相關環保設施,建立項目實施運行階段的環境監測評價體系。滑雪場(館)建設盡量要與現有設施及其他景區(點)設施相結合,盡量不佔用或少佔用植被,盡量減少項目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在滑雪場(館)建設施工過程中,在進行滑雪道的布局定位時,應順山坡就勢修建,盡量避開林地及大動土方工程;一定要進行的破土工程,必須在兩年內復墾綠化完成;需要砍伐的珍貴樹木,要盡量移植。旅遊禁止開發區內禁止亂采濫伐、亂采亂挖等破壞環境的行為,盡量保持原始的環境風貌。

(三)建立健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管理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阿勒泰地區行署相關職能部門間的協調機制。由於旅遊資源產業由多部門管理,造成政出多門、責任不明晰、執法不統一等問題,強化政府在旅遊資源產業發展中的綜合協調能力,對旅遊資源開發管理體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體制、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機制、體制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協調和解決方案。

建議成立由阿勒泰行署專員領導的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發展改革、規劃、建設、交通、財政、稅務、工商、國土、公安、環保、林業、漁業、畜牧業、水務等相關行業和部門的旅遊管理職能。上述部門要按照各部門職能分工,與旅遊管理部門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壯大地區旅遊資源產業。

阿勒泰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委員會主要職能為:①依據國家規律法規,制定阿勒泰地區旅遊資源產業發展政策,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加強旅遊資源產業宏觀調控。②統籌協調解決地區旅遊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如旅遊資源產業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③組織編制地區性的旅遊項目招商指南,促進和引導外商和社會資金向旅遊資源產業投入。④建立部門間定期或不定期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制定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年度計劃,對重大旅遊資源產業發展問題進行決策。

(四)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

綠色GD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考慮了自然資源(土地、礦產、森林、水資源等)與人文環境因素(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影響之後的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換句話說,也就是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改革現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環境資源進行核算,從現行的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的保護服務費用後,所得結果即為「綠色GDP」。建立旅遊區綠色GDP考核機制,對於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資源效益的各項行為將會產生抑製作用。阿勒泰地區應積極推行綠色GDP評估考核機制,以綠色GDP替代GDP作為旅遊區管理部門績效考核的指標之一。通過綠色GDP考核機制,促進旅遊區旅遊資源產業健康發展。

㈢ 我國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舉措有哪些

我國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舉措有:
1、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
2、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3、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對策措施分析
1、著力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我國應更多地從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角度考慮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在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揚長避短,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我國在區域甚至全球中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就業壓力大,工資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從近期來看,我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但從長期來看,隨著技術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國應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新興產業作為自身的優勢產業,並逐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從政策上講,在將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除少數重要產業外,應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我們應根據自身綜合實力和比較優勢,在產業全球化中,搶占某個產業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某些生產環節,佔領某些方面的技術和生產的制高點,並以此為基礎,通過前連鎖和後連鎖的作用,帶動其他產業的迅速發展。隨著世界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我國的比較優勢除了有一批具有整體比較優勢的產業外,相當一部分的比較優勢並不一定能完整地佔領某個產業,更為可能的是部分地佔據某些產業中的某些生產環節,我們可以根據產業內分工來開展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此外,要根據全球化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的變化,吸取國際經驗,及時調整產業政策。政府應按照競爭優勢理論,有針對性地制定戰略性產業的扶持政策。

2、不斷優化國有資產的配置。國有企業應該在我國發揮主導作用,但不一定要成為我國經濟組成中的主體。因此我們應通過國有資產的流動和重組,適當收縮國有經濟的戰線,集中力量發展國家的戰略性行業,改革國有資產配置結構,使國有資產投向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更好地發揮有國經濟在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一是對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領域,國有經濟要保持壟斷地位。主要是指重要的國防軍事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物資儲備部門及農業中的某些特殊部門等,對這些產業,國有經濟要始終保持絕對的壟斷地位,以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二是在重要的基礎設施和重要的基礎產業領域,國有經濟要保持優勢地位。如電力生產和運輸、郵政通訊、油氣開發及采礦等產業,在保持國有經濟占絕對優勢地位的前提下,也可以鼓勵非國有經濟逐步進入。三是在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集中發展一些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主要是指包括機械、電子、汽車製造、石油化工和重點工程建設等在內的一些產業,這些產業大多是資金、技術密集產業,對技術能力的要求很高,規模經濟效益比較顯著,在國內外市場上屬於競爭激烈的產業部門,國有經濟應當積極發展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從總體上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四是在高新技術產業,要加大國有資本的投資力度,推動其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早期投資大、風險高,目前僅僅依靠非國有經濟是難以達到全面快速發展的目的。但這些產業代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國有經濟要立足於社會整體利益和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應積極投資、開發、引導、帶動其他社會資本投入到該行業之中。五是對一般競爭性行業,國有經濟應與其他所有制經濟進行平等競爭。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大多數行業都屬於一般的競爭性行業,對這些行業,政府應對所有的經濟成份開放,並允許和鼓勵國有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進行平等競爭。
3、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所謂公共服務型的政府是指提供私人或者社會不願意提供,或者沒有能力提供的公共產品的組織。公民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力讓渡給政府,通過納稅將政府養起來,政府必須幫公民做一些公民做不了的事情。政府提供多少東西?怎麼提供?要由公民通過投票的方式解決。規模大小,幹得怎麼樣,也要通過民主的程序決定。入世後,我國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應轉變為提供經濟政策、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方面,要從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的外部環境入手,構建有利於產業、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4、積極合理地引導外資的流向。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也要通過有關政策措施的導向,使外商投資結構的變化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調要求基本上趨於一致,改變外商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傾斜。一是積極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同時相對減少外商對第二產業的投資力度。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力特別是要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第三產業的較快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以適應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二是在引導外商增加對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的同時,相應地減少對一般加工工業的投資。三是引導外商投資更多地流向一些基礎薄弱的第三產業部門。目前,外商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服務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部門和行業,對金融保險業、體育衛生事業、社會福利事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以及教育文化藝術業等部門和行業,外商投資很少,所佔的比重也很低。但是這些產業的發展既關繫到國內需求的擴大,也關繫到其他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
5、促進科技創新和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了加快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形成,政府應該從六個方面去努力:一是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二是積極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三是不斷加強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引導;四是促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戰略和機制的建立和形成;五是加大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國家風險投資擔保系統;六是促進知識產權和專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和專利所有者的合法權益。信息產業能憑借其廣泛性和強大滲透性,能從根本上提高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和能源的消耗,引起勞動力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並促進傳統產業的根本改造。很多經濟學家通過實證分析認為,當今時代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諸因素中,靠採用新技術成果的因素只佔到5%—20%左右,而依靠信息技術的因素所發揮的作用佔到了60%—80左右;如1979年到1990年的十年時間內,英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35%歸因於信息技術的運用,德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80%歸因於信息技術的運用。總之,信息技術和科技創新已成為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推動力。

㈣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打造產業集群的具體措施有什麼

(一)加強協調領導。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把推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切實抓緊抓好。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一系列鼓勵扶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創造良好環境,引導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科學發展。要建立和完善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切實加強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宏觀管理和協調服務。建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作為召集人,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辦公室設在市中小企業局,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研究解決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重大問題。要加強調查研究,及時了解和把握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動態,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宣傳報道,總結經驗,推廣典型,以點帶面。各區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要強化責任意識,結合本地實際,突出優勢和特色,採取有效措施,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又好又快發展。

(二)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山東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等有關規定,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與國家、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配套使用,形成共同扶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合力,重點對服務平台和龍頭企業進行扶持。各金融機構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關於促進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金融支持意見》精神,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大對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金融支持。做好對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的信用培植工作,以「金種子計劃」為依託,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優化信貸資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學高效的企業信用培植體系。進一步推進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大對擔保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支持獨資、股份制、會員制等各類形式的擔保機構發展,為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拓寬融資渠道。

(三)加強產業園區建設。充分利用現有各類工業園區的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提升,不斷提高投資強度和土地集約化程度,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通過關停或轉移資源消耗大、污染重、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發展潛力小的企業,改變傳統的原地 「騰籠換鳥」模式,將空閑土地置換到園區,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不斷加強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明確工業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配套,以龍頭企業、核心企業為主導,以產業合理布局和健全完善產業鏈為主線,實行產業鏈招商,多渠道吸引資金,形成在生產環節上下游連貫配套的成塊、成片、成區的集中投入,培育和建設一批以大企業、大集團為骨幹,以中小企業為配套,關聯企業高度集中的先進工業園區。

(四)培育特色產業鎮。實施特色產業提升計劃,培植「一鎮一品、一鎮多品」,提升特色產業的發展質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產業集聚能力,促其做大做強。引導經濟強鄉鎮和特色產業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軟硬環境和條件,提高吸引力和集聚力。通過對經濟強鄉鎮、特色產業鎮重點指導、扶持,建設一批產業聚集度高、產業特色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大、綜合經濟實力強的經濟強鄉鎮和特色產業鎮。

(五)提高協作配套水平。積極引導中小配套企業加入集群產業體系,與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分工合作關系,形成合理的產業構架。同時,鼓勵中小企業按專業化分工的要求,將配套產品做精、做大。圍繞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名優產品和大型項目,積極引導企業按產品上、下游進行縱向專業化分工,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生產效率提高,形成競爭優勢。積極推動企業進行橫向分工,帶動一批配套項目,提高綜合配套能力,拓展集群發展的空間。

(六)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實施龍頭企業帶動,引導中小企業集聚發展。積極引進和培育關聯性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輻射、示範、信息擴散和銷售網路的帶動作用。引導各種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提高核心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採用多種方式,對其上下游配套企業進行重組、改造,發揮龍頭企業的集聚帶動效應,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支持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具有相關配套條件的企業延伸產業鏈。

(七)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進一步確立企業研發活動的主體地位,完善企業創新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有潛力企業在關鍵技術、關鍵工藝上進行技術改造與創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企業集團。堅持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加強重點領域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與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建設一批高水平開放式的公共實驗室和區域性、行業性的產業集群創新平台,加快完善科技和產業服務支撐體系,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富有活力、開放競爭的區域自主創新體系。

(八)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提升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內企業品牌意識,推動生產要素向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流動。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質監局省中小企業辦關於創建優質產品生產基地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9〕22號),積極爭創一批省級優質產品生產基地、促進品牌企業聚集發展。通過品牌企業聚集效應,培養區域品牌。加強企業自主創新和標准、計量、質量等內部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鼓勵企業建立綜合品牌,開展企業形象和品牌標識的策劃與宣傳活動,促進名牌產品企業開展多層次、全方位聯合協作,實現優勢共享。深入開展質量論證工作,不斷完善標准體系,全面提升產品質量。積極培育國家、省名牌產品,對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予大力宣傳和重點扶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產品為依託,著力提升企業、產品的國內外知名度、美譽度,打造一批產業名區、名縣、名鎮,實現由產品名牌向區域性品牌的轉變。

(九)加快市場開拓步伐。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鼓勵支持集群內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各類展銷會和促銷會;支持企業組建產業銷售聯盟,鼓勵企業開設產品專賣場所,加強與各類專業市場的合作;推進電子商務進企業,支持企業發展虛擬經營,提高中小企業特別是企業經營者應用電子商務開拓市場的能力和水平。堅持「同等優先」政策,加大政府和企業優先採購本市產品力度。充分發揮專業市場在集群發展中的推動作用,不斷健全完善已有的專業市場,規劃建設一批新興專業化市場,形成專業化市場體系。

(十)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原則,引導和推動產業集群建立行業協會、同業商會、信息網站和電子商務、金融和物流市場、校企合作培訓中心、技術研發中心、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等中小企業社會化服務平台,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為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㈤ 如何藉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業發展措施

在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調節供給結構方面的決定性作用,以改善和提高民生為出發點,圍繞未來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趨勢變化,藉助於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市場開放等相關措施,淘汰落後產能,構建能夠滿足新消費結構的產品和現代服務供給體系,形成有效供給。要從產業供給側發力,突出「因企施策」優化產能結構,全面降低供給側綜合成本,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實施「一業一策」補產業短板,圍繞產業定位,加大產業鏈招商,提升區域競爭力,支持企業適應消費升級趨勢,提高供給質量。
要發揮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核心作用,以「新產業、新技術、新平台、新業態、新模式」為抓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建立開放式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創新要素開放共享和雙創資源在更大范圍的部署,提升創新活動效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創新和市場競爭環境。企業要從供給端入手打造支撐發展的新機制,加強需求側管理,實現適銷對路和供需平衡,通過創新帶動工藝和技術不斷升級。新聞媒體要創新宣傳,創新運用供給側改革的理念,發揮供給端必須具備的引領力和影響力,來宣傳社會經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堅持內容制勝,增強宣傳的針對性,提升引導新聞輿論工作的能力。要加快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媒體融合,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構建新的輿論引導格局,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㈥ 如何推進產業聚集與升級

產業成本低才會有市場,成本低需要規模,產業需要利潤就需要技術差異,技術差異需要產業的整體升級
正確研判當前形勢,才能推進產業集聚區持續科學發展。一方面,外部需求依然不足,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落後產能消化和企業轉型尚未完成到位,產業結構調整中新舊交替、優劣轉換正在進行中,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綳緊「調結構、促轉型」這根弦,否則好的趨勢一松勁就容易逆轉。另一方面,國際國內產業布局和分工體系加快調整帶來存量區域布局調整,承接產業轉移方興未艾;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搶占發展新的制高點成為可能。大力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不僅是實現崛起振興的長遠戰略舉措,也是當前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途徑。我們要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在變革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產業集聚區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三個體系建設實現了跨越式飛躍,現在到了提質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爭取更大成效的時候。我們要深刻認識「一個載體三個體系」在促進四化協調同步科學發展中的戰略基礎地位和綜合帶動作用,進一步堅持把產業集聚區建設作為全面實施三大國家戰略規劃的有效抓手,注重「一個載體三個體系」綜合協調發展,努力以產業集聚升級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支撐現代城鎮體系、科技創新體系發展,以現代城鎮體系、科技創新體系支持促進產業集聚。要堅定不移走產業集群發展之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定不移推動產城互動,加快構建現代城鎮體系;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堅定不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招商,增創發展新優勢,形成支撐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強大物質力量。
抓好產業集聚區建設意義重大。當前,要堅持調中求進、變中取勝、轉中促好、改中激活,突出凝神聚力、狠抓落實,切實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為推動全省改革發展和完成中央交給的各項任務創造好的條件和環境。當前,全省各地產業集聚區建設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呈現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讓我們繼續開拓奮進,扎實工作,努力推動產業集聚區發展上規模、上水平、上層次,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為加快中國夢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㈦ 我國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舉措有哪些

我國調整產業結構的主要舉措有:

  1. 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

  2. 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3. 加快發展服務業、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對策措施分析:

  1. 著力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我國應更多地從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角度考慮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在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揚長避短,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我國在區域甚至全球中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就業壓力大,工資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從近期來看,我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但從長期來看,隨著技術水平及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國應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新興產業作為自身的優勢產業,並逐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從政策上講,在將來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除少數重要產業外,應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我們應根據自身綜合實力和比較優勢,在產業全球化中,搶占某個產業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某些生產環節,佔領某些方面的技術和生產的制高點,並以此為基礎,通過前連鎖和後連鎖的作用,帶動其他產業的迅速發展。隨著世界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我國的比較優勢除了有一批具有整體比較優勢的產業外,相當一部分的比較優勢並不一定能完整地佔領某個產業,更為可能的是部分地佔據某些產業中的某些生產環節,我們可以根據產業內分工來開展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此外,要根據全球化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的變化,吸取國際經驗,及時調整產業政策。政府應按照競爭優勢理論,有針對性地制定戰略性產業的扶持政策。

  2. 不斷優化國有資產的配置。國有企業應該在我國發揮主導作用,但不一定要成為我國經濟組成中的主體。因此我們應通過國有資產的流動和重組,適當收縮國有經濟的戰線,集中力量發展國家的戰略性行業,改革國有資產配置結構,使國有資產投向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更好地發揮有國經濟在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

    一是對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領域,國有經濟要保持壟斷地位。主要是指重要的國防軍事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物資儲備部門及農業中的某些特殊部門等,對這些產業,國有經濟要始終保持絕對的壟斷地位,以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二是在重要的基礎設施和重要的基礎產業領域,國有經濟要保持優勢地位。如電力生產和運輸、郵政通訊、油氣開發及采礦等產業,在保持國有經濟占絕對優勢地位的前提下,也可以鼓勵非國有經濟逐步進入。

    三是在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集中發展一些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主要是指包括機械、電子、汽車製造、石油化工和重點工程建設等在內的一些產業,這些產業大多是資金、技術密集產業,對技術能力的要求很高,規模經濟效益比較顯著,在國內外市場上屬於競爭激烈的產業部門,國有經濟應當積極發展一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從總體上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四是在高新技術產業,要加大國有資本的投資力度,推動其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早期投資大、風險高,目前僅僅依靠非國有經濟是難以達到全面快速發展的目的。但這些產業代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國有經濟要立足於社會整體利益和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應積極投資、開發、引導、帶動其他社會資本投入到該行業之中。

    五是對一般競爭性行業,國有經濟應與其他所有制經濟進行平等競爭。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大多數行業都屬於一般的競爭性行業,對這些行業,政府應對所有的經濟成份開放,並允許和鼓勵國有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進行平等競爭。

  3. 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所謂公共服務型的政府是指提供私人或者社會不願意提供,或者沒有能力提供的公共產品的組織。

    公民把自己的一部分權力讓渡給政府,通過納稅將政府養起來,政府必須幫公民做一些公民做不了的事情。政府提供多少東西?怎麼提供?要由公民通過投票的方式解決。規模大小,幹得怎麼樣,也要通過民主的程序決定。入世後,我國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應轉變為提供經濟政策、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方面,要從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的外部環境入手,構建有利於產業、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4. 積極合理地引導外資的流向。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也要通過有關政策措施的導向,使外商投資結構的變化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調要求基本上趨於一致,改變外商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傾斜。

    一是積極引導外商加大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力度,同時相對減少外商對第二產業的投資力度。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力特別是要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促進第三產業的較快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以適應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是在引導外商增加對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的同時,相應地減少對一般加工工業的投資。三是引導外商投資更多地流向一些基礎薄弱的第三產業部門。目前,外商對我國第三產業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服務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部門和行業,對金融保險業、體育衛生事業、社會福利事業、科研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以及教育文化藝術業等部門和行業,外商投資很少,所佔的比重也很低。但是這些產業的發展既關繫到國內需求的擴大,也關繫到其他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

  5. 促進科技創新和信息產業的發展。為了加快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形成,政府應該從六個方面去努力:

    一是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力度;

    二是積極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

    三是不斷加強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引導;

    四是促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戰略和機制的建立和形成;、

    五是加大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國家風險投資擔保系統;

    六是促進知識產權和專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護知識產權所有者和專利所有者的合法權益。

    信息產業能憑借其廣泛性和強大滲透性,能從根本上提高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和能源的消耗,引起勞動力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並促進傳統產業的根本改造。很多經濟學家通過實證分析認為,當今時代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諸因素中,靠採用新技術成果的因素只佔到5%—20%左右,而依靠信息技術的因素所發揮的作用佔到了60%—80左右;如1979年到1990年的十年時間內,英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35%歸因於信息技術的運用,德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80%歸因於信息技術的運用。

總之,信息技術和科技創新已成為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推動力。

㈧ 如何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措施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㈨ 廣西加快發展工業支柱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措施有哪些

2010年1月27日,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在南寧開幕。自治區主席馬飈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從廣西實際出發,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做優工業。從廣西實際出發,要把做大做強做優工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戰略和主攻方向,全力貫徹實施做大做強做優工業的決定及40個配套文件,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打造14個千億元產業 培育和發展4個新興產業。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加快「14+4」產業體系建設,堅持產業優先發展。為此,將全力打造食品、汽車、石化、電力、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建材、造紙與木材加工、電子信息、醫葯製造、紡織服裝與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14個千億元產業,培育和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與環保、海洋等4個新興產業。
多舉措推動技術改造工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區政府將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總投資4290億元的2093個新建、續建工業項目建設。比如,組織實施150萬輛汽車、200萬台發動機、1600萬噸煉油、100萬噸燒鹼、1萬台挖掘機、「兩化融合」示範等18個技術改造工程。
此外,自治區層面將重點抓好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轎車、東風柳汽景逸轎車、柳工工程機械液壓元件研發製造基地、中化橡膠桂林公司高級子午胎產業化、玉柴鑄造中心等一批投資額10億元以上的項目,促進企業改造升級。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振興柳州、桂林、南寧、梧州、玉林等老工業基地。
推進廣西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一)深化思想認識,轉變觀念
各級各地區要形成以下共識:各產業集群不僅構成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還常常是一國或一地競爭力之所在。培育和發展產業集群是提高國家和地區競爭力以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重要政策措施。從發達地區發展產業集群的成功實踐來看,各級政府及部門應把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程序倒過來,即從支持「企業一產業」,變為支持「集群一產業一企業」。實際經驗也反復證明,產業不興旺,單個企業也不會有什麼像樣的發展前途。廣西產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問題已引起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但有的地方重視程度不夠,亟待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要求。
1.充分認識到發展優勢產業集群是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的重大舉措。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今後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區的奮斗目標是加快富民興桂新跨越步伐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須加快振興產業,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壯大經濟綜合實力,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
2.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工業化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和必由之路,是我區加快發展的主導方向和核心戰略。必須堅持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以城鎮化促動工業化,相互支撐,聯動推進,走適合廣西區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由工業化初級階段向中期階段邁進。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壯大優勢產業,是實施工業化城鎮化核心戰略的應有之義。
3.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落實科學發展觀、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舉措。大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唯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核心競爭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才能延長產業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培育形成優勢產業集群。
4.是擴大開放與合作的重要平台。擴大開放與合作的基礎在於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不斷提升經濟實力,擴張市場規模,才能進一步促進開放與合作。當前,廣西正面臨國內外多區域合作新興機遇,抓住機遇,獲取資源,發展自我,既是發展優勢產業群的客觀需要,也是進一步擴大開放與合作的內在要求,只有發展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壯大經濟實力,才能進一步夯實開放與合作的基礎。
5.是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載體。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的基本國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據棄過去自我發展、自成一體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形成產業整體優勢,降低產業發展的經濟成本和環境成本,構建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局面。
6.是加快建設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支撐。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是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站在歷史的新起點.立足廣西,放眼泛北部灣,把廣西置於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戰略性決策。加快北部灣經濟區開發,走出一條不同於我國一些地區以往的發展路子,最重要的就是要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地發展現代產業,發展優勢產業集群,以支撐北部灣經濟區打造成為我國沿海發展新一極的宏偉目標。
7.是實現和提高我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當前,廣西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實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是產業不大,優勢產業不強,產業集群遠沒有形成。壯大廣西經濟實力,必須著力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大力培育各行業的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圍繞龍頭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加快形成各類優勢產業集群,以增強優勢產業的國內外競爭力,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提供強大的產業基礎。
8.有利於縣域經濟及農村城鎮化建設。中小企業集群是農村城鎮化的基礎,在中小企業集中發展的區域,由於企業問的互動及資源的共享,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增長極的極化效應,源源不斷吸引周邊區域的各種要素,從而使這一區域形成一個人口密集區。有利於加快農民身份的市民化,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和就業方式的非農化。
9.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一是中小企業集群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效載體。二是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從總體上看,農村中小企業集群發展較好的縣域,有著較高的農民人均純收入,一般都要高出當地的平均水平。
(二)加強組織協調,強化公共服務
1.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在自治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由自治區發改委、經委、農業、科技、財政、國土資源、國資、金融、稅收、工商、商務、環保、統計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主席由自治區政府主要領導或常務副主席擔任。研究制定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的長遠規劃和政策措施,協調、解決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困難、問題和政策,並加強督查。
2.編制發展規劃。由自治區發改委牽頭,會同自治區經委等相關部門編制全區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重點、措施和重點項目等。要強化規劃的指導作用,使產業集群規劃與當地建設規劃相銜接,並服從區域建設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為切人點,指導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及區域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引導相關聯行業企業向專業園區聚集,在全區形成較為合理的產業布局。
3.強化責任制。自治區發改委、經委等有關部門要嚴格落實相關責任,包括具體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實施、政策的制定,財稅優惠政策的落實、投資項目的落實、土地、工商登記等。減少行政審批程序,實行政務一站式服務,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同時加強有關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等,切實做好各項服務工作,提高行政效能。
4.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減少集群發展的束縛,激發產業集群發展的活力。如創新財稅體制,激勵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發展「飛地」經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實行稅收分享,市場一體化,土地管理,投融資體制等。
5.構建公共服務平台。建立健全中介服務體系,積極發展信息、技術、金融、法律、設計、策劃、研發、咨詢、審計、會計、價格認證、專利認證,為企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和規范化的服務。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統籌規劃,圍繞優勢產業集群建立區域性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結合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推進專業市場的建設和升級,培育形成一批國際性、全國性的產品市場中心。推進質量監管、誠信監督、知識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加強價格協調,構建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
(三)積極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拉延產業鏈和拉近產業群
1.實施龍頭企業和名牌帶動戰略。支持龍頭企業重組、兼並、引進、收購,建立龍頭企業的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龍頭企業以及優秀企業家給予獎勵。制定龍頭企業的認定標准,重點支持一批產值高,帶動作用突出的龍頭企業發展,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給予傾斜,使之成為優勢產業集群的核心主體,發揮其在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作用,充分發揮集聚帶動效應,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不斷通過創新立群、質量立群、信用立群和整體傳播,主動培育、優化和提升優勢產業集群整體形象,塑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與地區品牌相互輝映、互相促進。據分析,創出一個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地區品牌,是一個現代產業集群成功的重要標志。一個知名的地區品牌能創造出驚人的綜合價值,可以進一步促進行業企業的集聚,促進地方的招商引資,促進國內外采購者的進入。各級政府應利用業已形成的集群發展優勢和較高的知名度,通過加強區域經濟形象推廣,組織企業參加各種重要會展,為企業拓展商機的同時,打造自己的區域品牌。在產業集群發育較好的地方,要通過原產業集群中產業鏈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環節上培育新的產業集群,增大產業集群之間的關聯性,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網路。各優勢產業也需要行業范圍內、產業集群范圍內的這種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
2.整合龍頭企業,強化產業鏈建設。加速龍頭企業強強聯合與重組,打造產業集群的內核,充分發揮其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將配套件及特定的生產工藝分離出來,在集群內培育一批專業化配套企業,進而提高省內配套率。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的作用,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企改革與重組,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培育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微觀主體。依靠市場的力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通過產業鏈直接為投資者提供市場,提供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降低企業交易成本,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資金回報率,吸引企業聚集形成產業集群。發育較好的產業集群,要通過原產業集群中產業鏈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環節上培育出新的產業集群,增大產業集群之間的關聯性,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網路。貸款在產業鏈內循環可有效降低金融風險,因此打造產業鏈,會有效促進金融機構與產業集群的對接,使鏈上企業優先獲得信貸支持,有助於推動集群內中小企業的發展。
3.建立優勢產業下游產業發展鼓勵和補貼機制。廣西應積極爭取試行鋁土礦、水電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補償機制,政府對高額利潤的優勢產業資源初級加工徵收水資源費,按不少於30%的比例安排用於優勢產業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對高額利潤的優勢產業資源初級加工企業規定一定比例的利潤必須用於投資下游產業。承接優勢產業轉移項目所繳納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自治區內各級所留成部分返還園區用於土地開發整治。對符合國家相關減免政策的可按規定辦理。
4.促進產業集群專業化分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自願的原則,引導集群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和同行業分工發展。在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內設立園中園(配套中心)。凡優勢產業集群配套中心年配套產值達到5億元以上,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年配套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鼓勵產業集群核心企業將核心業務以外的業務剝離,衍生一批配套企業。凡我區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集群中配套企業(由核心企業業務剝離形成的配套企業)連續三年在國內同行業中綜合實力進入前十位或單個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進入前三位的,自治區財政可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提升重點園區
1.改善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快交通、通信、倉儲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產業集群的物流成本;提高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能源保障程度,完善優勢產業集群集聚區的供水條件和環保、排水、排污、垃圾處理、綠化、生活設施配套等;優化綜合運輸網路布局,提高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設施的通行速度和運能,創造更優的投資硬環境,從而提高優勢產業集群聚集區承接產業的承載力和吸引力,把優勢產業集群打造成為我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和平台。
2.發展提升重點園區。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整合、優化、提升現有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使園區發展規劃與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相銜接,合理確定園區主導產業定位,大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企業知名產品品牌和區域品牌,發展提升一批產業集聚發展的重點園區和產業帶。
3.加強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建設。支持產業集群集聚區的項目前期工作,建立項目庫;加快產業集群集聚區的重大項目建設,把集群的項目納入自治區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范圍;大力支持承接產業轉移的項目,支持產業集群的協作配套類項目。對投資超過3000萬元以上的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經自治區政府批准後統一納入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管理,簡化審批手續並享受有關項目建設費用減免優惠待遇,保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用地需要。優先保證產業集群重點企業煤、電、油、運等重要生產要素的供給。
4.建設專業市場。專業市場與產業發展有著內在的共生關系,專業市場的興旺能夠帶動產業的發展。各地要創造條件,圍繞特色產業辦市場,強化專業市場與特色產業的配套,通過市場建設加速產業集中,為產業發展提供穩定的市場空間。市場的建設與發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進手段,不斷完善市場功能,擴大市場交易規模和輻射半徑,建立虛擬信息市場,發揮信息傳播作用,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五)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是壯大我區優勢產業集群的有效途徑。當前,國際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的速度不斷加快,特別是我國東部地區受勞動力、土地、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等因素制約,部分產業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轉移趨勢,這為我區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必須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意義,順應趨勢,搶抓機遇,以更積極的姿態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的各項工作,促進我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緊緊圍繞推進我區新型工業化,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承接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我區經濟發展需要的產業為目標,以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為重點,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政務環境、政策環境建設為保障,創造良好投資環境,積極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就業,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緊緊圍繞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目標,以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為目標,注重產業鏈配套,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國內外知名企業的招商引資活動,重視技術、資金密集型重大項目的引進,引導集群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整合和同行業分工發展,促進新興產業集群的形成。一是努力拉長優勢產業的產業鏈,積極引進優勢產業上下游產品相關聯企業和項目,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二是拉近與優勢產業相配套的相關產業鏈,支持產業集群的協作配套類項目,大力延伸和拉長產業鏈。促使集群內各產品實現互補,資源實現綜合利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實現優秀人才的合理流動。三是提高招商引資的廣度和深度。要發揮已引進集群企業的帶動作用,組建引進企業協會、同鄉會,與發達省市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拉動對發達省市的招商引資;要重點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知名品牌和成長性好的企業;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利用本地的優勢條件有選擇性吸引關鍵性企業在本地落戶;要緊盯國內知名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採取風險投資、財政補貼等方式,引進技術、產品、項目和人才,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努力形成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3.積極開拓以東盟市場為重點的國際化經營。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應適應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需要,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著眼於泛北部灣區域國際經濟合作和全球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樹立以東盟市場為重點的國際化經營總體思路。積極引導優勢產業集群內企業積極融入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大企業發展產品互補,中小企業發展配套加工,構築優勢產業集群內企業與全球生產體系的有機聯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集聚能力
1.產業政策支持。一是將重點產業集群列為優先發展目錄,明確布局。切實做到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前期工作支持優先、投資項目審批優先、政府資金扶持優先、基礎設施配套優先、土地使用指標優先安排。二是規劃建設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作用,按區域協調發展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要求,推動現有產業集群向創新型產業集群轉化。主要扶持建設包括支柱產業在內的若干個產業升級示範區.打造區域品牌,使產業升級示範區成為支柱產業的基地、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大發展的舞台、縣域經濟的主體、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力,從而帶動產業集群更快更好地發展。
2.財稅政策支持。設立自治區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專項資金,自治區時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採取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優勢產業集群重點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項目建設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自治區財政安排的基本建設資金、技術改造資金和科技資金,要重點支持優勢產業集群的項目前期工作、技術改造和技術研發。各市、縣政府也要結合實際,安排資金支持培育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的項目建設。對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地方可以將已收取的土地使用費等部分或全部返回,對產業集群項目徵收經營性收費適當減免。切實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優勢產業集群企業加快發展。
3.金融政策支持。建立銀企合作機制。積極運用授信、上市、發債、基金、融資租賃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建設和企業生「經營。積極推進中小企業信用與擔保體系建設,做好對產業集群內企業的融資擔保服務工作,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積極協調各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對國家和自治區立項的產業集群發展項目,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對有效益、有還貸能力的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貸款要優先安排、重點支持,對資信好的企業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及時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加強對企業上市工作的協調服務,推進優勢產業集群內重點企業的培育、自導、推薦等上市工作。
4.土地政策支持。國土部門對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項目,在項目土地使用指標上給予優先安排和保證,並優先辦理相關審批手續。
5.其他政策支持。對於優勢產業集群項目,在項目的工商登記程序、通關包括檢驗檢疫邊檢等程序上提供便利。
(七)強化人才支撐,提高集群自主創新能力
1.加快人才隊伍培養和人力資源開發。人才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關鍵。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要有一大批有膽識、有才華的人才,這既包括管理團隊,又包括技術研發團隊,還包括營銷團隊,同時要有一支熟練的技師技工隊伍。根據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劃和目標,充分利用我區的教育資源,培養適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所需要的管理、科研、財經、技工等各類人員,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創造條件。
2.建設優勢產業集群人才小高地。通過建設優勢產業集群人才小高地,加快產業集群集聚區人才引進、培育和開發利用工作力度,創新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的市場機制,創造人盡其才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環境。要大力加強基礎性人才的培養和培訓工作,為優勢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3.加快產學研相結合,鼓勵企業與院校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和進行技術、產品創新。加強政府引導,緊緊依靠區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科技成果和科研設備,共同攻關,加強企業創新和攻關能力,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力度,為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提升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4.促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培育和發展技術研發中心,扶持集群企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產業化,提升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加強對企業具有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的支持,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支持和鼓勵企業創建國際、國家以及自治區級知名產品品牌。
5.設立產業集群技術交流平台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和鼓勵龍頭企業牽頭,建立集群內企業聯合建設集群技術交流平台,避免各自為戰的浪費與集群內的同業內耗,形成良好健康的集群創新環境。企業問通過技術交流平台合作開發的關鍵性生產技術,經自治區科技部門鑒定後,可享受自治區級獎勵政策。
(八)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優勢產業集群
1.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降低物質消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實現資源利用的再循環,從而實現資源合理高效利用。支持和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示範園區,降低經濟發展帶給環境的危害。
2.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科技攻關力度,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將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支持和引導財政、信貸資金投向節能減排、技術進步等有利於增長方式轉變的領域,大力實施一批節能減排工程。
3.促進產業集群內三廢的綜合利用。把安全生產、文明生產和環境保護作為集群企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堅持「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依靠科技進步,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產業集群內「三廢」綜合利用,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九)改善軟硬環境,降低創業門檻
1.構築服務體系。2.拓寬信息通道。3.降低創業門檻。 4.轉變作風加強行政效能建設。
註:因為容量有限,最後一部分有刪減。希望對君有幫助!!!另外,廣西政府網站上還可以查到最原始的資料。

閱讀全文

與推進產業發展舉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