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0-11-26 00:59:36

㈠ 哪一年將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導產業

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而標准在推進智能製造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准化委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從生命周期、系統層級、智能功能3個維度建立了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參考模型,並由此提出了智能製造標准體系框架。

包括5類基礎共性標准和「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體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5類關鍵技術標准以及在不同行業的應用標准。本期刊發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對《建設指南》的解讀,以推動工信行業、企業與國標對標,形成各領域、各層次智能製造融合創新合力。

智能製造是《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落實製造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國製造業緊跟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智能製造具有較強綜合性,不僅僅是單一技術和裝備的突破與應用,而且還是製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集成,是生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的高速發展。

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感測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製造裝備實現突破,但製造環節互聯互通等制約智能製造發展的關鍵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對跨行業、跨領域的智能製造標准化需求日益迫切。

推進智能製造,標准化要先行。為指導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智能製造標准化工作,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根據《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部署,聯合發布了《國家智能製造標准體系建設指南(2015年版)》(以下簡稱《建設指南》)。

㈡ 3C智能製造未來發展趨勢

近年來,智能製造抄裝備行業增長勢頭迅襲猛,初步形成一定的規模。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智能製造裝備行業發展前景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年,智能製造裝備行業銷售產值約為3600億元,2010年智能製造裝備行業規模約為4000億元。2012年,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約11052.9億元,已提前完成「至2015年,產業銷售收入超過10000億元」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目標,發展非常迅速。
根據國家《中國製造2025》、《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最新政策,「十三五」期間智能設備將迎來黃金發展時期。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未來,我國智能製造裝備呈現出自動化、集成化、信息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
根據我國對智能製造裝備行業的發展規劃,十三五」期間,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銷售收入年復合增長率27.23%,年復合增長率24.58%。前瞻分析到2022年,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8000億元。

㈢ 廣東省發展智能製造裝備需要突破點有哪些

《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下簡稱《規劃》)已經發布。《規劃》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 目標,抓住全球新一輪製造業變革和我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的機遇,以國際智能製造先進水平為標桿,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智能製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全面提 升智能製造創新能力,推進製造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轉變。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廣東已成為國內製造大省和全球重要製造基地。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93萬億元,其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為1.41萬億元。雄厚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和較為 完善的工業體系為智能製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支撐和市場空間,國際上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帶來的製造業變革,以及中國「四化同步」發展帶來的需求擴展和消費層次的提升也為廣東省智 能製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與此同時,廣東省製造業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在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和品牌、產業結構、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對外 依存度高,自主品牌企業尚未形成規模、缺乏核心競爭力。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資源和環境要素約束加劇等因素迫使全省製造業必須加快向「創新驅動」轉型,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服 務化升級,由「製造」轉向「智造」。
《規劃》指出,未來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強化企業在推進智能製造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 並統籌信息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廣東省將選擇條件成熟、需求迫切的行業和領域,集中資源開展智能製造示範應用,以智能製造示範基地為載體,培育一批智能製造大 型骨幹企業,帶動一批配套的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形成一批產業鏈完善、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智能製造集聚區和產業園區,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市場競爭力與前景的產品和企業。同時, ,廣東省將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著力提高智能製造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支撐能力。
《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全省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其中,2017年,全省先進製造業增加值超1.8萬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0%左右,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4年的48.1%提高到50%以上,其中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 2020年,全省先進製造業增加值超2.4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以上,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面向工業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25年,全省制 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基本建成製造強省。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5萬元/人。
《規劃》認為,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的主要任務首先是構建智能製造自主創新體系——突破智能製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智能製造創新平台,推動兩化 融合標准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和管理,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其次,廣東省還要發展智能裝備與系統,如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智能化基礎製造與成套裝備、培育發展系統集成 及應用、加強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建設等。第三,廣東省將實施「互聯網+製造業」行動計劃,包括加快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互聯網+生產製造」發展、推進工業雲平台建設、促進工業大數據集 成應用。第四,廣東省要推進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包括實施「機器人應用」計劃、推動製造業新一輪智能化改造及推廣綠色製造。第五則是要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推動智能移動終端多樣化發展 ,提升家居產品智能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智能交通電子信息產品,培育發展智能醫療設備,推廣智能輕工消費品。最後則是完善智能製造服務支撐體系,包括加快發展工業設計、大力推進研發服務、 加快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和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等。
為保障《規劃》實施,廣東省將建立全省智能製造發展部門間聯席會議機制,全面推進體制機制深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並加強金融政策、財稅政策支持,推動智能製造集聚 發展。未來,廣東省還將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政策,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㈣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介紹

智能製造裝備是具有感知、決策、執行功能的各類製造裝備的統稱。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重要體現,大力培育和發展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對於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實現製造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規劃》,推進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的發展,依據《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規劃綱要》,重點圍繞智能基礎共性技術、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重大智能製造成套裝備等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核心環節,制定《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年。

㈤ 中商華研研究院的2014-2019年中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規劃研究報告

我有用前瞻產業研究院的 可以的話就發給你一份
2015-2020年 中國智能製造裝備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2015-2020年 中國智能製造裝備行業發展前景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
2014-2018年智能製造裝備項目商業計劃書

㈥ 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發展現狀與面臨形勢

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以新型感測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重大智能製造裝備實現突破,2010年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器儀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其系統等部分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領域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但是,作為一個正在培育和成長的新興產業,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仍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新型感測、先進控制等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產業基礎薄弱,高檔和特種感測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
當今,工業發達國家始終致力於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更加註重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智能化、綠色化已成為製造業必然發展趨勢,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將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能源資源環境的約束,對智能製造裝備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未來5-10年,我國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㈦ 智能製造裝備的發展概況

根據《中國智能製造裝備行業價值鏈與市場前瞻分析報告》 分析,重點推進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自動化成套生產線,智能控制系統,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專用裝備的發展,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帶動工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與試驗設備領域,要針對生物、節能環保、石油化工等產業發展需要,重點發展智能化壓力、流量、物位、成分、材料、力學性能等精密儀器儀表和科學儀器及環境、安全和國防特種檢測儀器。
在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及通用部件領域,要重點發展高參數、高精密和高可靠性軸承、液壓/氣動/密封元件、齒輪傳動裝置及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等。
在智能專用裝備領域,要重點發展新一代大型電力和電網裝備,機器人產業,全斷面掘進機、快速集成柔性施工裝備等智能化大型施工機械,以及大型先進高效智能化農業機械等。
此外,還要以大飛機、支線飛機及通用飛機為應用對象,採用飛機製造、機床製造和材料生產企業相結合,重點發展復合材料制備裝備、自動輔帶/輔絲設備、構件加工機床、超聲加工/高壓水切割設備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18日在2011年國際現代工廠/過程自動化技術與裝備展覽會上表示,高端裝備製造業是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七大領域之一,其中智能製造裝備是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方向之一。
李東說,改造提升製造業、加快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的重要任務。實現由主要依靠規模增長的傳統工業化道路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調整優化技術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成為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核心工作。
面向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推進智能儀表裝備、智能裝備等四大類產品,其中智能專用裝備主要包括大型智能工程機械、高效農業機械、智能印刷機械、自動化紡織機械、環保機械、煤炭機械、冶金機械等各類專用裝備,實現各種製造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義化,帶動整體智能裝備水平的提升。

㈧ 什麼是裝備製造產業規劃

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各種技術裝備的製造業總稱,是製造類產內品的「工作母機」。高端裝容備製造業是裝備製造業的高端環節,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是衡量一個國家製造業發展水平和整體經濟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標志,也承擔了「替代進口」的使命。對中國而言,加快裝備製造化的高端化、現代化是推動工業現代化的關鍵,也是實現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戰略轉變的重要途徑。
高端裝備製造業主要包括航空裝備、衛星製造與應用、軌道交通設備製造、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和智能裝備製造五個細分領域。其中,航空裝備主要分布在北京、東北、江蘇、陝西、江西、四川等工業基礎較好的地區;衛星與火箭研發與製造由於其特殊性,目前主要依靠國家航天院所;海洋工程裝備研發主要集中於京滬,製造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南車集團和北車集團是國內最主要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企業;智能製造裝備主要分布在工業基礎發達的東北和長三角地區。

㈨ 分析國家為什麼要發布《智能製造發展規劃》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簡稱:《規劃》),作為指導「十三五」時期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到,要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對智能製造予以支持,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企業購置並實際使用的重大技術裝備符合規定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或產品,確有必要進口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可按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規定,享受進口稅收優惠。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能源局關於調整重大技術裝備進口稅收政策有關目錄及規定的通知(財關稅〔2015〕51號)

閱讀全文

與智能製造裝備產業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