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帶一路發展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⑵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對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主要有以下影響:
1一帶一路,首先是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正好可以轉移國內建設領域過剩產能。
房地產下滑後,國內有龐大的建設隊伍,關聯產業,比如鋼鐵,工程機械,建材,設計咨詢等,這些都有失業風險。
2一帶一路,可以加強中國同這些國家的經濟聯系,而這些地區其實也是我們加工出口業相關的地區,包括原料產地,某些商品的銷售地,加工鏈條的上下游產業,加工業轉移的備胎地區等,出口加工行業肯定要關心這些變化。
3一帶一路,大大提高了中國的主導作用,給了服務業空間,也需要服務業提升。
希望能幫到你。
⑶ 談談你對"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解。。急!!謝謝啦!
一帶一路戰略有三大目的:一是應對國內產能過剩問題,讓中國製造業走出去;二是應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問題,騰籠換鳥發展更先進的製造業和服務業;三是應對中國威脅論,幫助沿途國家發展,創造中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應積極做好沿路國家地理產業風俗宗教等方面的調研工作,妥善節約用好一帶一路基金,把握產業升級趨勢,調整內部產業結構,尋求產業發展突破口,主動尋求出口機遇,
⑷ 一帶一路建設對當地的哪些產業影響最先獲益
「一路一帶」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在經濟層面上,「一帶一路」的戰略目的有兩大層次:近期著眼於「基建產能輸出+資源輸入」,遠期著眼於「商貿文化互通,區域共同繁榮」。基於以上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梳理出國內產業發展的五大主題機遇:一、「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將率先直接受益於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將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吞吐量將明顯提升。連雲港至鹿特丹港聯通的新歐亞大陸橋,將強化其在國際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中國也將全力打造與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東盟地區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方式:海上——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連起來;內河——中國出資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打造黃金水道;公路——南(寧)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經開通,東南亞正在形成兩橫兩縱的公路通道;鐵路——中國計劃以昆明和南寧為起點,建設泛東南亞鐵路聯系東南亞陸路國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走出去」,也將帶動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及整機生產等產業增長。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運營、設備製造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標准、技術、裝備、服務和交通運輸企業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走出去」。中國的港口有用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經驗,鐵路建設「走出去」給其他基礎設施類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樣板。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存在強烈的建設大港口的需求,我們認為這些領域的優質企業存在建設和運營「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鐵路建設方面,突破國家界限的「歐亞鐵路網計劃」,也會刺激鐵路建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有意向的鐵路工程已達到0.5萬公里,和歐亞鐵路網的8.1萬公里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巨大的空間。而且中國依靠壓倒性技術和成本優勢,將成為鐵路建設的最大受益方。
⑸ 「一帶一路」促進海洋等八大產業發展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⑹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1、「一帶一路」有利於構築對外開放新格局
我國對外開放歷經由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江沿邊開放、最後走向全面開放等幾個階段。受地理區位、資源條件、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發展不均衡,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
受這種對外開放格局的影響,國內經濟發展也逐漸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城鄉市場互補問題、東西部區域市場發展不平衡問題、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問題、沿海發達城市與內陸欠發達地區差距問題、市場中的就業問題等。
2、「一帶一路」有利於優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一帶一路」計劃有利於我國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由要素引入為主轉化為要素輸出與輸入平衡發展,即在加大資本、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相關產業「走出去」力度的同時,也加強資源、能源和高新技術引入。
3、「一帶一路」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提高本國商品質量和完善服務體系,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能夠有效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具體來說,「一帶一路」為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化解過剩產能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推動低端製造業的區域轉移;拉動中西部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帶動沿海地區優化外貿結構;擴大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增強電力、高鐵、工程、機械、汽車產業等相對成熟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最終在與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與經濟交流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穩步促進我國經濟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4、「一帶一路」有利於創新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合作的方式
「一帶一路」通過漸進式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全方位貿易服務往來等合作方式,為我國資本市場帶來多產業鏈、多行業投資機會。
通過建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投行及絲路基金,可以進一步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推動亞洲乃至世界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提高我國金融業務國際參與度和話語權。
這樣既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拓展空間、擴大迴旋餘地,也減少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摩擦,更有利於沿線各國在互利共贏理念下的優勢互補,最終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穩步發展。
(6)一帶一路發展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有利於「一帶一路」倡議東部地區開放發展。
進入21世紀之後,我國東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為10%左右,投資對於經濟增長所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漸降低。東盟一直是我國重點合作的對象,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關系自然也是一大飛躍。
而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談判也正在進行當中。中國積極推動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和政治互信。這毫無疑問為我國的東部地區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東部地區也應該藉此機會,進一步開放地區體制,積極進行相關的改革,為東部地區下一步的發展掃清障礙。
2、有利於「一帶一路」倡議中部崛起。
自從「十二五」以來,伴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推行,我國的中部地區經濟增速明顯提高,地區生產總值同比明顯增長。中部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因而第二產業佔比提高,投資金額也有顯著提高。
但是考慮到中部地區本身具有的資源優勢,目前的發展趨勢還不能說完全盡如人意,中部地區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一帶一路」倡議為西部發展提供重要推動力。
我國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帶動西部地區的崛起。經過多年的發展,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有明顯的提高,增速較為平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行能夠對西部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日趨緊密,中國與東亞地區的重要資源往來,產品運輸等都必將經由西部地區進出,國家將會在西部構建起一張由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共同組成的運輸網路,以支撐多方的經濟合作,這也將成為西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4、「一帶一路」倡議將為東北地區提供發展的新機遇。
東北地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中國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開放以後,東北地區卻失去了曾經的發展勢頭。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東北經濟雖然有所回暖,但經濟增長依舊不容樂觀,固定資產投資不足,通過「新絲綢之路」的建設,東北將與歐亞大陸完成緊密的對接,東北對外的經濟合作將日趨繁榮,東北也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⑺ 一帶一路會帶動中國哪些產業的發展
1交通運輸業2建築業。3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電站建設、電力設備等。4商貿與文化旅遊產業5信息產業6自貿區建設
⑻ 一帶一路建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新機遇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偉的戰略構想,它的建設過程不僅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涉及眾多產業和巨量的要素調動,這其間產生的各種機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產業創新帶來的機遇。產業創新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等帶來的紅利。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的一些優質過剩產業將會轉移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因為市場供求變化,一些過剩的產業,也許在其他國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國內,因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產業、產品失去了價格競爭力,也許在其他國家,較低的要素成本會使這些產業重現生機。在國內,因為產品出口一些發達國家受限而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也許在其他國家就能繞開這些壁壘,等等。此外,由於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轉型升級更是機遇無限,比如技術改造、研發投入、品牌樹造等等都會給投資者帶來無限機遇。
第二,金融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巨量的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我們已經發起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這也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一定會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包括發行各種類型的證券、設立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創新金融機制等等,這其間的紅利和機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像的。
第三,區域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區域經濟的范疇,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產業戰略選擇、區域經濟的技術路徑、區域間的合作方式等等,這其間的每個創新都蘊涵著無限的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
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采項目上。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為引人矚目的項目上。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著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蘊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們要看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大有可為。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⑼ 一帶一路戰略的主要內容和發展進程
主要內容:
第一節健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
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健全「一帶一路」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推動與沿線國家發展規劃、技術標准體系對接,推進沿線國家間的運輸便利化安排,開展沿線大通關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基礎、各類基金引導、企業和機構參與的多元化融資模式。加強同國際組織和金融組織機構合作,積極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吸引國際資金共建開放多元共贏的金融合作平台。充分發揮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橋梁紐帶作用
第二節暢通「一帶一路」經濟走廊
推動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推進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構建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路。加強能源資源和產業鏈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支持中歐等國際集裝箱運輸和郵政班列發展。建設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和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積極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參與沿線重要港口建設與經營,推動共建臨港產業集聚區,暢通海上貿易通道。推進公鐵水及航空多式聯運,構建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強重要通道、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打造具有國際航運影響力的海上絲綢之路指數。
第三節共創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辦好「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發揮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作用。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遊、環保、衛生及中醫葯等領域合作。構建官民並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機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博覽會等活動,鼓勵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聯合開發特色旅遊產品,提高旅遊便利化。加強衛生防疫領域交流合作,提高合作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推動建立智庫聯盟。
進程: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據「一帶一路」走向,陸上依託國際大通道,以沿線中心城市為支撐,以重點經貿產業園區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亞歐大陸橋、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緬兩個經濟走廊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關聯緊密,要進一步推動合作,取得更大進展。
「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願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路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基本形成,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簡介:
「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高層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於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是國際合作的新平台。「一帶一路」戰略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
意義:
多邊合作的契機: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合作的整合升級,也是我國發揮地緣政治優勢,推進多邊跨境貿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2014年4月10日下午博鰲亞洲論壇「絲綢之路的復興:對話亞洲領導人」分論壇開啟了「一路一帶」戰略。 構想提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力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描繪出一幅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從中亞到印度洋和波斯灣的交通運輸經濟大走廊,其東西貫穿歐亞大陸,南北與中巴經濟走廊、中印孟緬經濟走廊相連接的新藍圖。
我國對外開放戰略2.0版本: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受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一帶一路」將構築新一輪對外開放的「一體兩翼」,在提升向東開放水平的同時加快向西開放步伐,助推內陸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邁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深度合作。
我國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路徑: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構築國土安全發展屏障,擺脫以美國為首國家的不平等國際貿易談判,尋求更大范圍資源和市場合作的重大戰略,被稱作世紀大戰略。這是中國在近200年來首次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洲際開發合作框架,將徹底擺脫原來依附大國,被動挨打的地緣政治局面。
「一帶一路」有望構築全球經濟貿易新的大循環,成為繼大西洋、太平洋之後的第三大經濟發展空間。「一帶一路」地區覆蓋總人口約46 億(超過世界人口60%),GDP 總量達20 萬億美元(約佔全球1/3)。區域國家經濟增長對跨境貿易的依賴程度較高,2000年各國平均外貿依存度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達到34.5%,遠高於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根據世界銀行數據計算,1990-2013年期間,全球貿易、跨境直接投資年均增長速度為7.8%和9.7%,而「一帶一路」相關65個國家同期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3.1%和16.5%;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後的2010-2013年期間,「一帶一路」對外貿易、外資凈流入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個百分點和3.4個百分點。2015年,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額近1萬億美元,我國同沿線65個國家中投資49個國家,共計150億美元,同比增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