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

發布時間:2021-03-06 00:32:14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就全世界范圍來看,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

答案C
材料的主旨很明確,就是強調文化在當前國際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性,②③與題干保持一致。①④都是錯誤觀點,國民經濟的基礎只能是農業,各國政治分歧依然存在,不可能消失。

⑵ 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被稱為21世紀最後一桶金。回答1—3題。1.人們視文化產業為朝陽產業,這從

1.B 2.B 3.A

⑶ 21世紀文化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國內來說就是積極發展健康的文化事業,全球就是大融合,大發展。

⑷ 什麼是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與文化研究聯姻是個全新的命題,新是新在文化產品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進入研究領域,促使書齋式的文化研究面向市場,這對傳統的研究格局是一大沖擊。
什麼是文化產業? 簡而言之,是以文化產品作為商品進行資產增殖。應該說,從有商品以來,就有經營文化產品的商人,但是君子恥言利的傳統使得文化研究者與商業行為自古就有一道鴻溝。現代經濟的發展驅使文化人紛紛下海,但多是科技人員,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改行的,仍然埋首書齋,日復一日的筆耕如故,對文化產業很少關注。
90年代以來,新的醞釀就在萌動,在展望21世紀的時候,有兩種看似相互背反的觀念在知識界中引起反響: 一種是要高揚「文化中國」的理想,這是中國文化建設最崇高的追求,對新世紀又寄予這樣的厚望;另一種是強調「知識致富」,認為21世紀最能盈利的是文化行業,人文社會科學也不例外。毫無疑問,從傳統觀念看來前者重視義,後者看重利,這兩者難得兼容。然而這最能賺錢的與最崇高的理念都以文化為支柱,是不爭的事實。隨著開放型經濟的迅速發展,全方位開放勢態的形成,文化產業洶涌而來並與文化研究聯袂,已經勢不可擋。曾兒何時,精神產品能不能商品化的爭論,言猶在耳,那文化產業已經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載入新一代的史冊,這預示在文化觀念、研究課題和研究體制上都面臨必要的調整。正是如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一成立,就以文化研究與文化產業為課題,拉開序幕。
這是對策,是權宜之計,還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大計? 從文化學科的發展來說,有沒有與文化產業聯手的內在趨勢? 是這一問題能不能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納入學科建設的重要問題。
不論是八十年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中國的傳播,還是九十年代「知識經濟」席捲全球的旋風,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已是人所共知的常理。那在知識系統中與科學技術並立的另一大類,人文社會科學呢? 能不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卻未必得到人們的認同,雖然介於科技與人文之間的經營管理一向受到重視,但是哲學、文學、史學等創造制度和文明而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的學科卻受到冷落,以至在「智力資本」的概念中幾乎沒有人文知識的地位,充其量也就是作為科技人員文化修養的一部分。伴隨人文價值觀的失落,人文知識分子走向邊緣化,因此在科學技術成果中要求突出人文精神的呼聲日益見高,其中尤以人文知識分子的反響最為強烈。對此,憤世嫉俗的,孤芳自賞的,無可奈何的都不乏其人,然而任何情緒化的感嘆都無助於理性的思考,重要的是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更新觀念,尤其是科學工作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亟需從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來把握文化研究的潮流,及時調整規劃和人才機制,才是人文社會科學改革之道。
從現代科學的走向來看,自然科學的發展愈來愈離開人們的生活經驗,17世紀牛頓從蘋果掉在地上發現萬有引力,18世紀瓦特從水壺蓋被蒸汽掀起發明蒸汽機,這都是從生活經驗的啟示中引發的科學創造。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愈來愈加遠離日常生活,原子能、基因與太空探測,靠人的肉體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卻愈來愈貼近人們的生活經驗,這在中國表現最為明顯。哲學工作者中出現詩人哲學家、散文哲學家,讀者給哲學研究者冠以這樣的稱號,反映了哲學平民化的要求。
突破政治經濟學的范疇,向消費、流通領域深入,愈來愈重視對策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歷史學也失去代聖人立言的神聖光環,從治國理政的高閣,下移到平民百姓的書桌。各類社會生活叢書的出版,將芸芸眾生的穿衣吃飯,婚喪嫁娶,休閑娛樂,推上大雅之堂,這對專事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王朝興亡盛衰,那種大事變、大業績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論自然科學的遠離生活經驗和社會科學向生活經驗的靠攏,這兩極背反的發展趨勢,都同樣表現了人類對大自然和對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化,分別從不同的方位體現對人類力量的進一步開發。因此一切有助於表現人類思維、情緒和情感的藝術形式也必將獲得充分的發展,包括目前尚不能為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某些前衛性的文學藝術,在21世紀的中國也必將擁有一席之地。
隨著民眾生活的提高,精神需求日益豐富,文化產品成為人人可以享受的消費,潛移默化地影響國民素質,因此人人可感知的生活經驗應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是21世紀文化產業崛起的社會文化基礎,也是人文社會科學在當代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
然而遺憾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現狀,卻遠遠不能適應已經發展的形勢。以史學讀物來說,已出版的有關社會生活著作,大都停留在淺層次的描述,在時間上多局限在古代,與現實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近代中國社會風尚和生活方式的研究,甚為稀缺,理論研究更為滯後,許多缺門無人問津,最近出版的一套休閑專著,全部譯自外文,有的如《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等選題,在國內聞所未聞。
經典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論述, 有許多精闢的見解。馬克思視「生活」為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並進而指出:「現代歷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進步,都是當歷史學家從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會生活深處時才取得的。」馬克思對論述社會生活的歷史著作給予這樣高的評價,是因為他一貫強調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變化,歸根結底表現為生活方式的改變。人是生活方式的主體,人的解放離不開生活方式的變革,這是生產力發展的最終目的,所以對社會生活的研究是史學著作走向深化的表現。
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在中國學術界卻姍姍來遲,首先是領導者和組織者,沒有及時跟上這日益變化的學術趨勢。試看當今的社會科學規劃中又有多少與生活方式、社會風尚有關的課題? 社科基金又有多少資助這類項目? 課題的選擇又有多少與民眾的需求接軌? 就如社會風尚史的研究自古以來佳作迭出,建國後史學界卻沒有一部專著問世,研究這類問題的往往被視為旁門左道。缺少研究的積累,而又急功近利的出版,又怎能不使此類成果淪為粗糙膚淺、簡單重復。
為什麼學科需要的、民眾熱衷的在這邊受到冷落? 按照既往的習慣,規劃的制定和資金的投入都以政治和經濟為重點,為政治服務是社會主義學術倡導的方向,但不能因此眼睛只向上看而不向下看! 這種只為上層參考服務而不為讀者服務幾乎成為學術組織者的思維定勢。文化產業浪潮的到來,預示文化研究成果必定要走出「資治通鑒」的老路,回歸百姓的案頭,這是文化研究發展的戰略,而不是策略,怎樣化被動為主動,是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了。

⑸ 有人說,文化產業是21世紀最後一桶金,是無污染產業,你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文化產業不會是21世紀最後一桶金,文化正在大發展,其他定會隨之而上,文化產業化就不可能是無污染產業,至少污染心靈。至於為什麼,你學習了社會學,經濟學,哲學,就知道了。也就會少問很多問題

⑹ 21世紀文化的發展趨勢

黨的十六大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為我國在21世紀初文化的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文化產業是反映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一種文化生存形態,它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切原創性精神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的重要手段和載體,而且也是現代社會物質財富創造的重要來源,是現代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美國,文化產業的核心版權佔GDP的3.7%。據統計,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業,美國的音像業僅次於航天工業居於出口貿易的第二位;藝術品經營業在英國的產業規模,與汽車工業並駕齊驅,英國旅遊業收入的27%來自藝術,在英國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日本的娛樂業產值僅次於汽車工業。加拿大的文化產業的產值一般都超過了一些傳統行業,如農業、交通、通訊及信息技術等。這表明,文化產業是發展潛力巨大、發展速度很快的優質產業。
據有關部門預測,2005年,我國文化的潛在消費能力是5500億元。對此,跨國公司對中國文化市場志在必得,而我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對文化的意識形態性有清醒的認識,但對文化的產業屬性了解不多,鑒於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們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主場作戰的優勢,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在競爭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最終佔領國內文化市場,是我國文化經營企業當前面臨的新挑戰。
一、文化產業緣何在我國蓬勃發展
1、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恩格爾系數降到了50%以下,說明我國居民從總體上告別了溫飽,進入了小康。其中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到20世紀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開始走進了富裕時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物質生活的逐步富裕,人們的閑暇時間將比過去大大增加,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增加,人們退休後的時間也在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將大大增加文化消費,精神消費的需求。
2、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據統計,人類的科技知識,19世紀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葉是每10年增加一倍,當前則是每3年至5年增加一倍。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領域方面,新技術的創新是遵循「摩爾法則」,每隔18個月微處理機的能力就翻一番,而其價格卻不變。科技知識更新速度在加快,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20世紀以來,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路傳輸、數字化等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文化藝術品可以批量生產,這使得文化有可能成為產業。現代科技在文化藝術領域——從內容到形式,從生產方式到傳播方式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創新,也對文化產業的產生和發展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文化產業發展的歷程表明,藝術藉助科技的發展才能高飛。現代科技文化使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以出版為例,根據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在著作《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中的分析「在所有發達國家裡,圖書的出版與銷售,至少與新的電子業增長得一樣快。全球頂尖出版公司的增長,或許比不上頂尖電子公司如英特爾、微軟或德國的思愛普。但是以整個產業而言,出版比電子資訊增長得更快,而且可能獲利更豐。」科技發展表明,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有兩個,一個是高新技術產業,一個是文化產業。
3、經濟全球化拉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當今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滲透最深、最突出的全球趨勢。全球化是人類不斷地跨越空間障礙和制度、文化等社會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溝通和達成更多共識與共同行動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既包括經濟的全球化,也包括文化的全球化。一方面,在經濟不斷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隨著世界性生產、市場的形成,隨著物品、人群和信息的世界性流動,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文化也隨著擴散到世界各地,推動了文化的全球化。譬如,當「麥當勞」、「肯德基」進入中國的消費市場時,也帶來了美國人的快餐文化和飲食觀。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隨著和平與發展時代的到來,隨著電信技術的發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直接地推動了文化全球化的進程。在全球化過程中,文化的民族性在削弱,世界性在加強。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也日益增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要面向全國,而且必須面向世界,我們要把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包裝,使之轉化為全世界億萬人都能享受的文化商品。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以防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出現發達國家特別是以美國為文化代表的西方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出現文化單一化的局面,這是一種現實的危險。發展文化產業乃是構築國家文化安全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
4、體制改革啟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制度創新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從而啟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新的世界性發展趨勢。中國的改革開放深刻而廣泛,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化為導向的轉變勢必要擴展、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放開文化市場,減少國家的財政補貼,改善文化事業單位的條件,豐富和活躍人民群眾的生活,增加國家的稅收,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波瀾壯闊,蔚為壯觀。國家已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允許民間資本和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產業,不久的將來,中國文化產業將會有一個大的飛躍,從而在國民經濟中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所面臨的挑戰
中國文化產業正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比之泱泱大國的需要,比起發達國家的水平,比之人民群眾的願望和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今後乃至很長一個時期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從目前情況來看,發展文化產業工作有一些不利因素。
1、觀念滯後。在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一部分人的認識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時期,強調文化的特殊性多,講文化的產業性少,沒有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特有的社會經濟效應,往往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二者混為一談,與此同時,一部分人對加大改革力度,迎接入世後的挑戰的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認識上的混亂會導致運作上的阻力,這也是目前文化產業化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
2、規模弱小,質量偏低。我國文化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低,機構性、功能性缺陷突出,產業各領域關聯度低,缺乏真正有競爭力的、上規模、上水平的大型文化企業。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政府已經開始考慮允許一些國際知名傳媒集團進入我國媒體市場。這是一個重大的信號,說明文化產業國際化的進程可能出人意料地加速,我國文化市場已經暴露在國際文化資本的強大壓力之下,為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應當穩步地加快文化產業化步伐,在國外跨國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之前加快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形成產業規模。
3、缺乏一大批善於經營管理的人才。文化產業的日益發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場經濟又懂文化教育的經營者。目前,在一部分文化工作者中缺乏企業戰略眼光和規劃能力,缺乏財務、營銷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資和風險管理的能力,而缺乏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是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中最突出的問題。
4、政府管理職能和管理方式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市場准入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如何熟悉運用世貿規則去規范市場,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引導外國資本和民營資本的投向;如何管理外國文化產品和文化經營活動等,對各級政府來說,這些都是全新的課題。如果管理和引導得好,對廣大文化消費者,對從事文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投資者,對國家經濟建設,都會帶來很大的好處。否則,會帶來文化市場的混亂。
三、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
中國文化產業已經出現了較好的發展勢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1、資源豐富,潛力巨大。我國文化資源極為豐厚,五千年的文明史為我們累積了難以估計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創造出優秀的文化藝術產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從而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佔有比較優勢。現在的問題是,我國的文化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是經營管理水平不高,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很低,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緻程度很低,不僅沒有深度開發國內市場需求,而且也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市場競爭。
2、人口眾多,市場空間大。我國作為世界上的大國之一,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其消費市場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隨著社會成員人均佔有財富逐步增多,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多,社會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開始向精神——文化消費轉型。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由它帶動的需求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的空間。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極其重要的動力。因而發展文化產業就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的必然需求。
四、發展我國文化產業應注意解決的幾個問題
1、要牢牢樹立起文化產業新觀念。樹立起文化產業新觀念,提高對文化產業的思想認識刻不容緩。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一種世界潮流。當然,文化行業中有一部分屬於公益性文化或准公益性文化,這部分文化必須依靠國家支持和投入。但文化行業中還有一大部分是經營性文化。這種經營性文化應該實行產業化。在發達國家,其文化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文化產業已成為它們的重要的支柱產業。國外許多家企業如:索尼、迪斯尼、時代華納、貝塔斯曼、維亞康姆、新聞集團等公司都把文化、媒體作為主要經營業務。這些公司控制了全球一些最重要的電視、報刊、出版集團等。因此,有經濟學家主張把文化產業列為第四產業,並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占據極大優勢的主導產業。
2、制定積極的文化產業政策。黨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勢力和競爭力。」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制定積極的、既與世貿組織原則相適應,又符合中國文化發展要求的文化產業政策。鼓勵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同時加大文化產業管理力度,堅決清除腐朽的、有害的「文化毒品」和「文化垃圾」。加快研究制定國際競爭導向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調整文化產業的稅收政策和投融資政策,金融機構適當向文化產業傾斜、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貸款用於發展基礎性和與科技、信息產業相結合的新興文化產業。廣開發展文化產業的籌資渠道,鼓勵和放寬各種社會資金投入國家鼓勵發展的文化行業或產品,推動文化產業的戰略性調整和重組。運用聯合、重組、兼並等形式、組織一批主業突出、品牌名優、綜合能力強的大型集團,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地區結構調整,實現跨地區發展和多媒體經營,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應變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3、放寬市場准入,以市場機制為基礎調整和重組文化經濟利益關系。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國家採取更加積極的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創辦和經營文化企業,鼓勵個人和社會機構對文化企業進行經濟投資。國家可以通過各類法規和政策,對民間創辦的文化企業進行政治和社會方面的規范與調控。健全文化產業的組織,轉變文化企業的運行機制,培育強大的文化企業集團。鼓勵文化產業單位面向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外向型文化產業,以利於引進世界一流的文化藝術產品,出口優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產品。
4、實施人才工程。文化產業是高技術與高文化高度關聯的領域,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的構成有著特殊的要求。這是一種戰略需求,這種需求能否得到滿足已成為奪取文化產業未來制高點的制勝因素。因此,人力資本在文化產業領域內的流動,將隨著這種需求的日益迫切而加速。尤其是能適應數字技術環境等多種產業需求的文化資本人才、數字藝術軟體開發人才和媒體經營管理人才,將成為各類文化產業集團、文化投資集團爭奪的熱門,在加入世貿組織後,更成為國際文化傳媒集團的爭奪目標。因此,當務之急是改進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規范的人才流動管理機制,單位自主用人,人員自主擇業,政府依法管理。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收入分配機制,把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允許和鼓勵一些擁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人才佔有企業股份參與利潤分配。
5、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既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德,也有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既有濃厚的人倫道德觀,也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既有孔子的學、問、思、辨、行結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學民主精神,等等。毋庸置疑,中華文化中也有守舊落後的一面,諸如「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重人治輕法治以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權思想等。但中華文化的主流是培育人的創造性和對人進行教育、引導、陶冶和塑造,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這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唯獨中華民族長久不衰的真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國文化產品要進入我國文化市場,這是無法阻擋的潮流。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堅持發展先進文化,在學習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迎來一個中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⑺ 文化產業——21世紀最後一桶金。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高屋建瓴的政策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引領時代

(1)①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我國根據文化建設實際,解放思想,不斷實現文化建設構想的發展。②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把握規律。我國在文化建設實踐中不斷深入認識和把握文化建設規律,從而推動文化建設構想的發展。③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發展的動力。不同時期文化建設有不同特點,從而形成了相應的指導思想,推動了文化建設戰略構想的發展。④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實踐的基礎上追求和發展真理,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我國在文化建設的實踐中不斷探索新思路,實現了文化建設構想的發展。從十六大到十七屆六中全會「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是逐步積累發展的過程。
(2)①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這就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樹立創新意識,積極促使新事物的成長。喬布斯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創新,它在電腦、手機通信等領域開創了先河。②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喬布斯敢於打破常規,尋找新思路,在個人PC上使用圖形用戶界面,iPhone在外觀、手感和功能上有很大創新,ipad產品則是結合了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功能。③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iPhone對觸摸屏技術給予肯定和吸取,同時在使用方面大膽革新,創造了全新的界面,方便了用戶的使用。④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喬布斯領導的蘋果公司通過創新推動了電腦行業、通信行業的發展,也帶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是21世紀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