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集成電路產業的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近幾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取得了飛速發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關注的焦點,即使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陷入有史以來程度最嚴重的低迷階段時,中國集成電路市場仍保持了兩位數的年增長率,憑借巨大的市場需求、較低的生產成本、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寬松的政策環境等眾多優勢條件,以京津唐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代表的產業基地迅速發展壯大,製造業、設計業和封裝業等集成電路產業各環節逐步完善。2006年中國集成電路市場銷售額為4862.5億元,同比增長27.8%。其中IC設計業年銷售額為186.2億元,比2005年增長49.8%。200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1251.3億元,同比增長24.3%,集成電路市場銷售額為5623.7億元,同比增長18.6%。而計算機類、消費類、網路通信類三大領域佔中國集成電路市場的88.1%。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形成了IC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業及支撐配套業共同發展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格局,隨著IC設計和晶元製造行業的迅猛發展,國內集成電路價值鏈格局繼續改變,其總體趨勢是設計業和晶元製造業所佔比例迅速上升。
國家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新潮也在新年賀詞中表示,展望2014年,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值得期待。隨著國家各項產業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環境趨向良好,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等需求不斷擴大。未來幾年,將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
根據《集成電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中國晶元設計業的銷售收入將達到1100億元左右,2013-2015年晶元設計業銷售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4.2%。
『貳』 未來集成電路的發展前景
集成電路是目前國家規劃的要大力發展的產業,因為我國的集成電路設計跟外國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集成電路方面的人才還是很缺的。我國目前的生產線好像又多開了幾條,今後一段時間內,集成電路的發展會很快,前景被普遍看好。
『叄』 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中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發展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專項的實施和順利進展,為我國在2010年由世界第二大集成電路消費國走向集成電路設計大國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是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國家「十五」863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專項負責人說過的一句話。
對集成電路的作用,行內有四句話形容的非常好,說是:電子信息產品和國防電子裝備的核心,是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體現,是信息技術與產業掌握發展主動權和實現跨越發展的基石,是自主發展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並提高其附加值所必備的技術保證。
「掌握集成電路和軟體的關鍵技術並實現產業化,對我國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確保國家信息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負責人說。
「集成電路和軟體重大專項」是我國「十五」計劃期間的十二項重大科技專項之一。科技部在863計劃集成電路方面,共設立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100nm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和集成電路配套材料三個專項,而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方面成果尤為顯著。
全面達到預期目標
據該負責人介紹,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專項自實施以來,在三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分別是在人才建設、微處理器、網路通信等方面。
「我們在7+1個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和9個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而在微處理器CPU和DSP設計方面,『眾志』、『C—Core』、『龍芯』和『漢芯』等都實現了由技術突破向重點推廣的縱深發展。最後一個是在網路通信、信息安全、信息家電等領域的SoC系統晶元開發和應用方面,「COMIP」、「華夏網芯」和「星光多媒體」等晶元取得開發和應用的重點突破。另外,在MPW、IP核聯盟、EDA工具、國際合作四項服務體系的建設也逐步完善。在實施效果中不但體現了立項的指導思想,而且除IP核應用推廣聯盟工作尚需進一步探索外,專項全面達到了立項的戰略目標和預期成果。」該負責人說。
作為知識高度密集產業,人才是發展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關鍵,專項大規模培養的人才對解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匱乏的瓶頸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晶元產品和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競爭力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先後出現,為集成電路的最終產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體現國家意志,集聚一流人才,發揮後發優勢,搶抓國際IT產業結構重組的難得機遇,高起點地推進具有戰略前瞻意義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及產業的自主創新與跨越。這是專項實施時的初衷,而現在,專項組的科研人員們幾近圓滿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為信息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十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保持高速持續發展,而集成電路設計是具有戰略性的關鍵核心技術。本專項的實施對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產值從1999年的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近150億元,為支撐我國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該負責人介紹道。
在專項實施過程中,建設了一大批的產業化基地,這些基地的建設有效地調動了中央和地方的資源對集成電路設計業的推動;營造了集成電路設計業在市場、政策、資金和人才等方面健康發展的氛圍;形成了人才、技術和企業的集聚,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肆』 如何促進集成電路產業更好發展
為推進《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綱要》落地,我國將針對集成電路先進工藝和智能感測器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出台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加速多個重點關鍵產品和技術的攻關,以此促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並縮小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隨著我國信息化發展進程加速,以及「互聯網+」、「智能製造」戰略的穩步推進,各界對集成電路產品和技術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一方面,我國對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從2014年開始,先後出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等一系列產業政策,同時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還將集成電路產業列入重點發展產業名單;另一方面,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和世界先進水平尚有差距,除了每年需要花巨額資金進口各類集成電路產品和技術外,集成電路產業的短板還極大制約了信息基礎、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的發展。來源:經濟參考報
『伍』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區域,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帶動作用和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珠江三角洲地區銳意改革,率先開放,開拓進取,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珠江三角洲地區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進一步的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也孕育著重大機遇。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從國家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出發,為促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進一步發揮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先行示範作用,特製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
本規劃綱要的規劃范圍是,以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為主體,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並將與港澳緊密合作的相關內容納入規劃。規劃期至2020年。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珠江三角洲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30年改革發展的成就。
改革開放30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改革「試驗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國推行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較早地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成為全國市場化程度最高、市場體系最完備的地區;依託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的歷史機遇,率先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成為我國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帶動廣東省由落後的農業大省轉變為我國位列第一的經濟大省,經濟總量先後超過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奠定了建立世界製造業基地的雄厚基礎,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人口和經濟要素高度聚集,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礎設施比較完備,形成了一批富有時代氣息又具嶺南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成為我國三大城鎮密集地區之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雄辯地證明,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二)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尤其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不斷擴散蔓延和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受到嚴重沖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與尚未解決的結構性矛盾交織在一起,外需急劇減少與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交織在一起,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與較高的國際市場依存度交織在一起,經濟運行困難加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顯現。主要是: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貿易結構不夠合理,創新能力不足,整體競爭力不強;土地開發強度過高,能源資源保障能力較弱,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資源環境約束凸顯,傳統發展模式難以持續;城鄉和區域發展仍不平衡,生產力布局不盡合理,空間利用效率不高;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公共服務水平和文化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行政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務仍然繁重,改革攻堅難度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區也面臨著重大機遇:國際產業向亞太地區轉移的趨勢不會改變,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與交流方興未艾,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加快;我國仍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粵港澳三地經濟加快融合,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後勁;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30年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這些都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三)重要意義。
在新形勢下,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快改革發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著力解決突出問題,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把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加快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既是該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當前保持經濟增長的迫切要求和實現科學發展的戰略需要。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改革發展,有利於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抵禦國際風險的能力,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有利於輻射和帶動環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的經濟發展,促進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有利於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保持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建立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探索新路徑、提供新經驗。
二、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努力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率先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推進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率先建立創新型區域;著力解決民生突出問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著力深化體制改革,勇於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率先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著力加強與港澳合作,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率先建立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要把解決當前問題與謀劃長遠發展結合起來,保持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保持港澳地區長期繁榮穩定提供有力支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戰略定位。
——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賦予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更大的自主權,支持率先探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的新途徑、新舉措,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全國科學發展提供示範。
——深化改革先行區。繼續承擔全國改革「試驗田」的歷史使命,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新鮮經驗。
——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推進與港澳緊密合作、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創新國際區域合作機制,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堅持高端發展的戰略取向,建設自主創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製造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遊和創新中心。
——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綜合實力居全國經濟區前列,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形成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的資源互補、產業關聯、梯度發展的多層次產業圈,建設成為帶動環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龍頭,成為帶動全國發展更為強大的引擎。
(三)發展目標。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必須充分估計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抓緊落實中央關於擴大內需的各項部署。要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實際,大力改善民生和啟動最終消費需求,大力拉動民間投資,大力促進外貿出口,形成促進經濟增長的合力。
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初步形成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產業結構明顯升級,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環境明顯優化,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區域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區域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粵港澳經濟進一步融合發展。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00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顯著增長,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8歲,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城鄉,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化水平達到80%以上;每新增億元地區生產總值所需新增建設用地量下降,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
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和諧相處的局面,形成粵港澳三地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000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0%;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0歲,實現全社會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環境質量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三、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建設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
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深度合作,重點發展金融業、會展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外包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總部經濟和旅遊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支持廣州市、深圳市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和多樣化、比較完善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優質企業上市融資,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控股集團,盡快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出創業板、完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支持建設廣東金融高新技術服務區。大力發展金融後台服務產業,建設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產業後援服務基地。發展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專業會展,擴大中國(廣州)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深圳)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中國(珠海)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中國(廣州)中小企業博覽會、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國際影響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會展品牌。推進白雲空港、寶安空港、廣州港、深圳港等一批樞紐型現代物流園區建設,完善與現代物流業相匹配的基礎設施,帶動廣東建設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建設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中心的南方物流信息交換中樞,進一步確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地位。著力發展外包服務業,到2012年,培育2-3個國家級國際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形成較為完整的國際服務業外包產業鏈。支持發展研究設計、營銷策劃、工程咨詢、中介服務等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促進科技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發展。加快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扶持一批立足本地、輻射全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促進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培育一批創意產業集群,加快建設珠江三角洲國家級軟體和動漫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鼓勵國內外大型企業以及有影響力的中介服務機構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建設全國旅遊綜合改革示範區,建成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和遊客集散地。到2020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60%.
(二)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
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和港口條件,重點發展資金技術密集、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現代裝備、汽車、鋼鐵、石化、船舶製造等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在核電設備、風電設備、輸變電重大裝備、數控機床及系統、海洋工程設備5個關鍵領域實現突破,形成世界級重大成套和技術裝備製造產業基地。加快發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術為主的汽車產業集群,打造2-3家產值超千億元的特大型汽車製造企業,建設國際汽車製造基地。發展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機等船舶關鍵配套裝備,打造產能千萬噸級的世界級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具有現代化技術水平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以寶鋼重組韶鋼、廣鋼為契機,建設現代化的千萬噸級湛江鋼鐵基地。集約發展石化產業,集中力量在深水港口條件好、環境承載能力相對較大的沿海地區,依託條件較好的現有企業,高標准建設2-3個千萬噸級煉油、百萬噸級乙烯煉化一體化工程,力爭形成世界先進水平的特大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支持發展通用飛機製造產業,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大力培育精細化工、醫葯等產業,提升規模和水平,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到2020年,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近期,要適度控制新增產能,加快結構調整,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三)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
堅持全面提升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突出自主創新和產業集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術產業帶。著力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鏈高端環節,加快提升高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地區、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集聚,促進形成產業特色鮮明、配套體系完備的高技術產業群。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環保、新能源、海洋等產業。電子信息領域重點發展軟體及集成電路設計、新型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家庭等產業,促進數字視聽產品轉型升級,提升通信設備在全球的競爭優勢,建設現代信息產業基地。生物領域重點加強幹細胞、轉基因、生物信息等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製,大力發展生物醫學、生物育種等產業。新材料領域重點發展新型電子材料、特種功能材料、環境友好材料和高性能結構材料等。環保領域著力發展環保技術與裝備、環境服務產業等。新能源領域重點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海洋領域重點發展海洋生物、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等。圍繞重點領域實施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加大對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次創業」,重點加快廣州科學城(北區)和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加快科研、標准化與科技成果產業化三同步步伐,把廣州、深圳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成為全國領先的科技園區。到2012年,培育形成3-5個產值規模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群,重點打造3-5家銷售收入達千億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跨國企業。到2020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0%.
(四)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
實施改造提升、名牌帶動、以質取勝、轉型升級戰略,做優家用電器、紡織服裝、輕工食品、建材、造紙、中葯等優勢傳統產業,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產品質量,增強整體競爭力。積極採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管理技術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推動產業鏈條向高附加值的兩端延伸。以提高產業鏈配套能力、增加產品附加值為重點,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工藝設計,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大力發展環保、節能、高附加值產品,推動優勢傳統產業向品牌效益型轉變。加快優勢傳統產業組織結構調整,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的帶動作用,打造佛山家電和建材、東莞服裝、中山燈飾、江門造紙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提高優勢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產品比重。提高產業准入門檻,促進資源型低端產業逐步退出,淘汰落後產業和落後生產能力。
(五)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建立具有嶺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穩定糧食麵積,建設標准農田,實施優質稻產業工程,確保現有糧食生產能力不下降、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降低。加強蔬菜、水產和畜禽等鮮活農產品基地建設,突破農產品保鮮加工和流通瓶頸,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園藝產業帶和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改造水利灌溉設施,加強良種繁育和動植物防疫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農業設施裝備結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高標准建成若干個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完善農村集體土地股份合作制,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全力推進農業標准化,建立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產品及食品良好生產規范、質量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及產品可追溯制度。強化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拓展珠江三角洲外向型農業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
通過淘汰一批落後企業,轉移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提升一批優勢企業,培育一批潛力企業,推動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切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當前,要綜合運用各種有效手段,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同時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圍繞主業實施行業並購和重組,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級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發揮大企業在產業鏈中的核心作用,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形成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專業化配套的協作體系。到2012年,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達到100家以上,其中超千億元企業8家左右,世界名牌產品數量翻一番。到2020年,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企業達到20家左右,世界名牌產品達到20個左右。
。。。。。。
『陸』 珠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園區建設
高新區主園區已形成了以名牌大學為依託,以軟體研發企業為主體,集產學研於一體的高科技產業走廊。主園區有科技創新海岸、南方軟體園、清華(珠海)科技園、國家軟體基地、主導產業有計算機軟體、集成電路設計、生物制葯工程等高科技產業;金鼎科技工業片區佔地面積2.37平方公里,主導產業有醫葯、電子、五金、電器設備、休閑器材等技術產業。軟體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達到280家,其中被認定的軟體企業171家,軟體產品680件,軟體從業人員13000人,軟體產值達25億元;孵化基地佔地面積254100平方米,孵化企業258家,員工7769人。主要大學校區有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等5所國內著名大學,在校大學生約4萬人。
高新區各科技工業園作為珠海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勢頭良好。南屏科技工業園佔地3平方公里,主要產業有醫葯、食品、機械、電子等行業,是珠海新建立的重要經濟功能區之一;新青科技工業園佔地面積6平方公里,主要企業有世界500強之一偉創力集團,主要產業有電子產業等;白蕉科技工業園佔地面積2.86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型材料、機電一體化、精細化工、新能源技術及環保技術等產業;三灶科技工業園工業發展用地6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面積4平方公里,已有近200家企業落戶園區,是珠海大辦工業的主戰場。
高新區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唐家灣鎮被評為「廣東省模範鄉鎮黨委」、「廣東省文明鎮」、榮獲「全國環境優美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生態示範鎮」,2007年6月,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民就業充分,農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0%以上,社區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95%以上,社會治安穩定,社會和諧。
『柒』 關於鼓勵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0] 25號中提到: 自 2000年6月24日起
應交增值稅(A)=銷項稅-進項稅
稅負=A/收入
再簡單點說你的稅率是17%,你實際繳納的增值稅超過收入*3%的部分都會即征即退的
這樣說不知道你能明白不?
『捌』 近20年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及cpu進展3000字論文
一看同學就是東北大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