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瓶頸產業
瓶頸產復業是指在產業結制構體系中未得到應有發展而已嚴重製約其他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產業.瓶頸產業的存在,會使產業結構體系的綜合產出能力受到較大的制約.如果基礎產業未得到先行的,充分的發展,那末他就可能成為瓶頸產業.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綜合產出能力,就應該克服產業的瓶頸限制,優先發展瓶頸產業.
⑵ 中國發展遇到哪些瓶頸
01
發展勢頭迅猛,但是長不大
關注中國企業的成長規律,大家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為數不少的企業發展前景和增長勢頭都非常不錯,可是就在大家都翹首期待它有更好的表現,一舉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的時候,它卻在人們的視線中表演起了「高台跳水」:在飛速成長之後失去控制,最終分崩離析。大家回想一下當年的「旭日升」冰茶、「春都」火腿腸、「三株」口服液……現在基本上都成了歷史名詞。
為什麼中國的很多企業都長不大?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中國的企業為什麼能發展起來。中國的很多企業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往往是由於找到了一個好的切入點,找到了一個好的機會,在強大的市場需求面前,迅速發起來。但是由於管理者的悟性有限,管理水平相對欠缺,而且很多企業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只索取、不付出,所以,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難以為繼。
從總體上來說,與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優秀企業相比,中國企業的差距仍然是全方位的。我們的很多企業低水平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高水平生產能力又嚴重不足,同時技術創新能力也十分薄弱。而且中國企業的高速發展過於依賴國內巨大的需求市場及這一市場的高速增長,企業缺乏持續增長能力,所以很難做到世界水平。
其實,企業就好比一棵樹,就算它再長壽,終歸有一定的壽限。要想不斷延長企業的壽命,就必須通過積極變通使企業獲取新的生命,比如孕育新的企業,比如通過嫁接,進行基因轉換,避免企業的某些先天性的弱點和缺陷。當然,枝葉過於茂盛,有時候也是導致企業之樹死亡的一個原因。所以經營企業不能被表面的虛假繁榮所迷惑,該修枝剪葉,該打落過多的花朵、果實的時候要能狠得下心。
02
研發和市場後勁不足,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下游
分析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必須分析中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問題。「中國製造」一詞大家都不陌生,它奠定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所謂世界工廠,簡而言之,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有些人可能還為「世界工廠」這一名頭沾沾自喜,比如有富士康的員工拍了視頻發到網上說:「很多人賣腎、脫光想要的IPhone6就是我親手組裝起來的!」
這種榮譽感是否值得發揚,我們不予評判,我們先來看一個理論。產業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微笑曲線理論(Smiling Curve)。微笑曲線理論告訴我們,價值最豐厚的區域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研發和市場。沒有研發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賺一點辛苦錢;沒有市場能力,再好的產品,產品周期過了也只能作廢品處理。
中國是「世界的工廠」的說法,恰恰說明中國企業研發和品牌建設能力的薄弱,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企業只能以生產,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生產,立足於世界市場。這說明中國企業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上處於一個非常卑微的地位。
中國企業,乃至全世界的華人企業,在研發和市場兩個方面的實力都是相當薄弱的。 「微笑曲線」表明,加工製造位於產業鏈附加值曲線的最底端,利潤相對薄弱,企業如果要獲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須向兩端延伸——要麼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設備及科研延伸,要麼向下游營銷端的銷售、傳播、網路及品牌延伸。總體而言,愈向兩邊走,企業獲得的附加值就越多。
03
成也「關系」,敗也「關系」
2014年胡潤全球富豪榜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達到十億美元的富豪共有1867位,其中有245位富豪來自中國,位居世界各國之首。這說明咱們中國人的經商能力是不容小覷的。同時,仔細觀察上榜富豪們的財富來源你還會發現一個問題:經營地產業或以地產業為主多元化發展的富豪占據了中國富豪中的絕大多數,如李嘉誠(主營房地產、能源、投資)、王健林(主營房地產、文化)、呂志和(主營博彩業、房地產)、李兆基(主營房地產、投資)、鄭裕彤(主營房地產、珠寶、投資)等。無論是地產,還是圍繞地產開展的多元化產業,都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對「關系」的依賴性比較強。我們暫且稱其為「關系密集型產業」。
「關系密集型產業」在中國是比較普遍的。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曾表示,「關系」是當今企業最重要的生存要素。現代西方大學管理中有專門一門學問叫做「關系學」,正是因為西方人發現,如果不懂「關系」,就無法在中國做生意。
普遍並不表示值得推廣。經營關系密集型產業的企業,多依賴企業高層與政府高層的私人關系。政府高層一旦出現人事變動,對企業來說有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中國歷史上晉商的興衰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
當年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偕同光緒倉皇逃離北京。為了加快逃跑速度,既不能多帶東西,也不敢打出兩宮「出巡」的旗子,更沒有帶多少侍從和軍隊。逃亡過程中這些養尊處優的皇族親貴,沒少吃苦頭。隊伍到太原之後,手頭吃緊的慈禧想到了晉商。於是巡撫把太原的各家票號代表召集到一起,看誰家願意拿出20萬兩銀子資助太後。結果,一片沉默。就在眾票號猶豫的時候,「大德恆」票號的「跑街」(票號的駐外人員,有關鍵時候拍板的權利)賈繼英挺身而出——20萬,我們出!
賈繼英拍完胸脯,趕緊給總部打招呼,結果無論是老闆喬致庸,還是掌櫃閻維藩,都對他的決定大加稱贊。商人素來不做虧本的買賣,晉商贊助兩宮贏取了聲譽。慈禧也將沿路搜刮的銀錢陸續存入喬家的票號,使之獲利頗多。
1904年(光緒三十年),也就是慈禧、光緒回鑾後的第三年,清政府決定試辦銀行。慈禧特詔賈繼英進京,籌辦戶部銀行,後改名為「大清銀行」。賈繼英也成為中國的第一任銀行行長。
晉商曾在明清商界馳騁長達5個多世紀,足跡不僅遍布我國大陸地區,而且遠涉蒙古、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地,甚至壟斷了對這些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他們經營項目廣泛,尤以金融業名震海內外,幾乎壟斷了全國的金融匯兌,山西票號被稱為「匯通天下」,山西票商被譽為「第一商人」。
然而,由於晉商本身寄生於封建社會的衰弱病體之上,加之自身的軟弱性、保守性、落後性等特徵,結果在本國封建統治者的壓榨,西方工商業者的不平等競爭以及自然災害、社會暴動的多重沖擊下,清末民初晉商最終無法適應形式的劇變,整體性地衰落了。
由於缺乏大規模的品牌建設和研究開發能力,致使中國企業願意選擇關系密集型產業。換句話說就是,中國企業普遍講求關系,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個人關系總是有限的,選擇關系密集型產業不僅會限制企業成長的空間,而且會導致額外的經營風險。
總的來說,我們的企業若想長遠發展必須擺脫關系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實現從經營機會到經營企業的轉變;從機會主義的碰運氣,到穩扎穩打、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的轉變;從盲目多元化到相關多元化,再到專業化的轉變。
⑶ 瓶頸產業的介紹
瓶頸產業又稱短線產業,是指在產業結構體系中未得到應有發展而已嚴重製約內其他產業和國民經容濟發展的產業。瓶頸產業的存在,會使產業結構體系的綜合產出能力受到較大的限制。如果基礎產業未得到先行的充分發展,那麼它就可能成為瓶頸產業。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綜合產出能力,就應該克服產業的瓶頸限制,優先發展瓶頸產業。
⑷ 瓶頸是什麼意思
瓶頸的意思是:比喻易生阻礙的部分。
1、拼音:píng jǐng
2、近義詞:阻礙、束縛、妨礙
3、反義詞:助力、暢通、幫助
4、例句:我想需要找到適合的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我要打破富不過三代的瓶頸
(4)產業發展瓶頸擴展閱讀
一、近義詞:阻礙
1、拼音:zǔ ài
2、釋義:指在生活或者做事情當中遇到人為或者自然阻擋的事情。
3、引證解釋:
(1)現代·茅盾《大鼻子的故事》:這當兒,隊伍的頭陣似乎碰了阻礙。
(2)現代·茅盾《曇》:父親不是不鍾愛她,但父親薄待她的母親,而況又阻礙了她的光明熱烈的前程。
二、反義詞:助力
1、拼音:zhù lì
2、釋義:指幫助;援助。
3、引證解釋:現代·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聰明的孫中山看到了這一點,得了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助力,把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
⑸ 產能瓶頸指的是什麼
產業發展的瓶頸,是指在構成產業關聯的產業系統中,那些不能適應其他產業發展的產業。
生產中的瓶頸是指那些限制工作流整體水平(包括工作流完成時間,工作流的質量等)的單個因素或少數幾個因素。對個人發展來說,「瓶頸」一般用來形容事業發展中遇到的停滯不前的狀態。這個階段就像瓶子的頸部一樣是一個關口,再往上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頸處。不管對國家、企業還是個人,尋求更大的發展的關鍵就是集中資源首先突破瓶頸因素。
⑹ 瓶頸產業的瓶頸產業的解析
瓶頸產業由於供給能力過弱,成為產業結構合理化及國民經濟增長的瓶頸。瓶頸的存在說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為伴隨著瓶頸必然有其他產業部門生產能力的閑置和浪費。瓶頸產業並不一定是主導產業,但卻是國民經濟結構中發展跟不上的產業,因而也是關鍵的產業。
從這個角度來說,瓶頸產業存在越嚴重,說明產業結構越不合理,產業結構處於失衡狀態。因此,頸瓶產業是否存在可看作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標,瓶頸產業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而言。譬如,在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中,能源、交通、運輸等產業是瓶頸部門;而相對於工業來說,農業是瓶頸;在工業中,原材料工業是瓶頸;在農業中,糧食生產是瓶頸。
瓶頸產業的存在,會使產業結構體系的綜合產出能力受到較大的限制。如果基礎產業未得到先行的充分發展,那麼它就可能成為瓶頸產業。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綜合產出能力,就應該克服產業的瓶頸限制,優先發展瓶頸產業。
⑺ 基因產業的發展究竟面臨怎樣的風險或瓶頸
轉基因食用油是使用轉基因原料來生產出來的油脂。比如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就用了轉基因大豆和轉基因菜籽作為生產原料。 轉基因作物以改變作物基因(DNA)為前提出現在現在整個地球生物體中,改變了地球幾億年來的生物群體,作為食物鏈最高的人類適應了非轉基因食物,對轉基因作物作為人類食物對人類有沒有害處現在是科學家爭議最大的話題。這種害處不會立即出現,可能會在幾十年之後或百年之後.........早前新聞報道某機關飯堂禁止使用 轉基因食用油。 常規大豆(非轉基因)不抗蟲害,科學家把另一種抗蟲作物的抗蟲基因轉接到大豆基因(DNA)上再把大豆培育出來即為轉基因大豆。
⑻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瓶頸有哪些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期。經過6年的努力,美日歐經濟正在緩慢走向復甦或走出衰退。同時,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放緩。在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新技術革命孕育突破的新形勢下,亞洲與世界經濟互動呈現新態勢。
東亞和歐洲、北美經濟呈現不同走勢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3—2019年,東亞經濟增速將由5.9%降至5.3%,而北美和歐洲的經濟增速將分別由2.1%和0.4%上升到2.7%和2%。但東亞仍是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特別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對世界經濟具有重要影響。
亞洲與北美和歐洲之間的貨物貿易失衡狀況正在改善,但服務貿易失衡格局進一步擴大。亞洲是國際服務貿易的凈輸入國,歐洲和北美國際服務貿易凈輸出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強化。
2015年亞洲有望成為資本凈輸出地區。根據權威預測,歐洲有望於2017年成為資本凈流入地區,北美也有望於2019年成為資本凈流入地區。屆時,全球對外投資格局將發生逆轉,亞洲成為資本凈輸出地區,歐洲和北美成為資本凈輸入地區。
東亞地區就業形勢基本穩定,但發展中國家失業率有所上升。東亞經濟仍具有較強活力,失業率普遍在5%以下。
中國對亞洲和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增大
巨大的經濟規模決定了中國對亞洲和世界經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2014年,中國經濟規模按匯率計算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但仍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隨著中國放眼全球實施擴大內需、「一帶一路」等戰略,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將進一步增大。如,擴大內需不僅促進中國的消費和投資增長,而且擴大進口需求和對外投資,進而帶動亞洲以至世界經濟增長。據估計,2014—2020年,中國進口累計將達1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將突破1.2萬億美元,將為世界其他地區貢獻70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有關調查顯示,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最有利於拉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經濟貿易機制。「一帶一路」戰略貫穿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希望通過推動沿線國家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動商品、服務、資金、產能和技術跨境流動,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增進沿線國家經濟福利和人民福祉。
影響亞洲和世界經濟的主要因素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是影響亞洲和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新興經濟體對能源需求放緩的大背景下,國際油價重現大幅上漲的可能性很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稱,2015年原油價格低於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過70%。這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趨勢?從現有條件看,國際油價長期在較低價位波動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一是油價長期高企必然導致化石能源的節約、替代技術進步和投資,從而產生化石能源需求減少和供給增加的長期效應。二是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和預期加息導致美元大幅升值,將引致油價進入下跌通道,並將對世界經濟波動產生中長期影響。三是新能源開發利用快速增長將持續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進而對油價產生長期抑製作用。所以,除非出現重大非經濟因素,國際油價不太可能出現2009—2011年那樣脫離基本面高位震盪的情況。
新能源將改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國際能源署的一份最新報告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已接近世界能源需求總量的20%,並預測2035年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量的比重將達到24.53%。如果未來核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就將大幅度降低能源生產成本,從而影響亞洲乃至全球製造業布局。
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繼續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體現為不斷出現新的信息技術產品;另一方面體現為信息技術與其他產業的有機結合,促進新業態形成,推動國際分工新格局和經濟全球化新趨勢深入發展。近年來,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正在興起。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推動互聯網金融、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一批新興產業出現,3D列印、智能機器人等在製造業的應用前景日益廣闊。這將對全球供應鏈管理和綜合物流革命產生顛覆性影響。去中心化、網路化和智能化生產方式正在替代傳統工序分工和規模化生產,開放式創新正在取代傳統創新模式,這是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
此外,生物技術發展正在影響亞洲乃至全球產業轉型發展。生物農業、生物能源和生物醫葯是目前發展較為迅速的領域,也是未來生物產業發展的重點。
(作者:國家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⑼ 行業瓶頸期如何應對
看了之前永恆情書弈心導師關於「婚姻經營之道」的專訪,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淺。多年來,對於來訪者所面對的各種情感問題,弈心導師輔導起來可謂是揮灑自如。但是,行業瓶頸是許多情感咨詢師不可避免的問題,弈心導師也不破例。走進接下來的采訪,聽他傳授打破職業瓶頸的秘訣。
提高綜合素質是應對職業瓶頸期的關鍵
記者:首要,想請您先聊聊情感咨詢師需要具有哪些專業素質?
弈心導師:優秀情感咨詢師需具有穩定的情緒、敏銳的洞察力,而且可靠負責,心態要擺正以及樂於分享的能力本質。
扎實的專業知識是從事情感咨詢行業的根底,情感咨詢師要做的是用心理剖析與方案設計等專業技能,為受情感問題困擾的來訪者提寶貴的相關咨詢建議。
所以情感咨詢師要懂心理、拿手溝通、會剖析。
-
記者:您覺得情感咨詢師應該怎麼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弈心導師:一方面,銖積寸累,加強學習。學習是一輩子的事,要提高自己的歸納本質就必須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學習今世情感咨詢范疇的最新技能,緊跟年代的開展需求。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長於考慮,許多問題,不去考慮就不會發現。
另一方面,要仔細做總結,總結是推動一項作業的重要平台,總結有時候能為情感問題供給更優的解決方案。
行業瓶頸期怎麼應對?
記者:您怎麼看待情感咨詢行業的瓶頸期?
弈心導師:其實瓶頸期就是我們常說的蒼茫期、厭倦期,一般作業3-5年會呈現瓶頸期。不單單是情感咨詢行業,其他行業也會面對這個問題。到了這個時期,你會覺得作業難以開展,有心無力。如果不想方法戰勝,對本職工作將形成晦氣影響。
-
記者:您覺得情感咨詢師應該怎麼應對行業發展瓶頸?
弈心導師: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找回工作熱情,堅持嘗鮮的心態。
情感咨詢師要打破行業瓶頸,就要重新找回工作熱情,拿出剛入行的新鮮勁,帶入到現在工作中,你就會發現那些難題、瓶頸都不是問題。所以我們咨詢師做好工作總結,隨時承受新鮮技能和事物的心態。
此外,當意識到自己遇到行業瓶頸之後,要堅持平穩的心態和情緒。恰當「充電」填補自身短處,改善知識結構的老化,提高行業競爭力,也是打破職業瓶頸的一種有效手法。
⑽ 上海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其原因是。解決措施有。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