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在產業鏈上建黨支部
今年以來,思南縣緊緊圍繞「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的產業黨建思路,創新組織設置、創新活動方式,充分發揮產業黨組織及黨員隊伍的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發展優勢產業促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背景】
近年來,隨著農村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呈現出了主體多元化、結構多樣化,經營逐步產業化的特點,生產要素流動加快,黨員單一的按行政地域設置村黨支部的形式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客觀上造成了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發揮不到位,不能對黨員實行真正的有效管理,出現了黨建工作「空白點」。針對農村基層黨建實際,找准了一個「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 的活動載體,適應了農村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有效拓展基層黨建領域,延伸黨建工作觸角,消除黨建工作「空白點」,使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在產業發展第一線得到有效發揮,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得到充分體現,實現了全覆蓋。
【基本做法】
一、分門別類設組織 ,實現黨員管理全覆蓋。該縣為了加強黨員的教育管理,充分發揮黨員的作用,綜合黨員的居住地域、從業性質、能力特長、興趣愛好等因素,把有條件的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結合黨建工作實際,按照「產業發展到哪裡,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就延伸到哪裡;專業合作組織(協會)延伸到哪裡,黨組織的服務就跟蹤到哪裡」的思路,把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崗設在創業上,從而使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產業發展第一線得到了有效發揮,黨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塘頭鎮將唐喬社區設立唐喬村黨總支,下設農業、商貿和綜合三個黨支部。打破地域界限,將一、二、三街組中從事商業貿易、農產品加工業、運輸業等行業的黨員編入商貿支部。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塘頭鎮芭蕉村設立芭蕉村黨總支,將青杠壩組從事經果林種植和管護、大蒜辣椒種植及江口組全部黨員編入新農村建設支部;將芭蕉村老年協會、青杠壩鄉村文化宣傳隊中的黨員編入文化支部;將芭蕉組、上寨組黨員全部編入種養支部,理順組織關系,設崗定責管理。
二、專業合作組織建支部,助農興業奔富路。把黨支部建在專業合作組織(協會)上,就是在協會黨支部的領導和指導下,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託,以產業合作組織(協會)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通過抓合作組織(協會),合作組織(協會)帶農戶,把黨支部的政治優勢與專業合作組織(協會)的群眾化、市場化等經濟優勢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合作組織(協會)黨支部的組織引導,協調服務、監督管理和宣傳發動作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塘頭鎮堯民村農戶張紹軍興高采烈扳著指頭算賬:「我家4畝地租賃給華豐果疏專業合作社獲1200元租金,我在合作社的基地打工又有1萬多元的工資,同一片土地兩項收入加起來比原來強多了」 。
三、優惠政策作保障,協會撐起一片天。一是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縣委、政府研究出台《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該縣認真兌現國家強農惠農政策, 縣財政每年預算300萬元用於農業產業化發展,積極推廣一批起步高、規模大、機制活、技術新、效益好、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經濟協會的示範經驗,引導和帶動不同行業的專業協會組織同向發展。二是保證技術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強了產業鏈黨支部書記、產業黨員幹部、科技致富帶頭人、經紀人和黨建指導員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組織推廣 「訂單」生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生產模式,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生產,引領農民致富。縣遠教辦為華豐、何野鶴等果蔬合作社配置設備。縣農業局派農藝師到合作社專職從事技術幫扶。縣畜牧獸醫局技術幹部與養殖場、養殖協會和養殖大戶結對子,形成「一幫一,一助一」技術服務。共產黨員、蔬菜大戶張運學說「去年種植0.9畝露地茄子,畝產量達14000多斤,收入0.9萬元。今年有李教授(李桂蓮)作技術指導,露地茄子畝產量達16000多斤,畝產值超1.1萬元」。
【探索與成效】
一、創新組織設置,開展產業黨建工作。在開展黨建工作中,以改進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為切入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既有利於龍頭企業與相關產業發展,有兼顧能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理念,先後組建了華豐果疏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5個黨支部,注冊資金3272萬元,從業黨員6207人。其中,社員達到100戶以上合作社8個,目前,2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資產總額3500萬元,社員戶12800戶,帶動農戶8100戶。將黨支部、專業合作社(協會)、產業、基地、農戶串聯起來,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和產業協會紐帶作用,實現農業產業專業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向集約化、產業化發展。
二、建制度促規范,豐富工作內容。推進產業黨建,不斷鞏固黨在產業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制度規范是前提,功能職責是基礎,工作內容是載體。我縣在產業鏈上建立黨支部後,明確了產業黨支部的職責和任務。各鄉鎮黨委採取「參與而不幹預、引導而不主導、協辦而不包辦」的方針,指導產業黨組織建立信息交流、情況通報、黨內生活、聯系群眾等工作制度。建立由民政、農辦、農業等部門、鄉鎮黨委和各產業鏈黨支部書記參加的產業黨組織聯席研討制度,明確研討重點,實行季初點題、季中破題、季末研討,積極尋求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新方法,逐步形成主導產業、優勢項目,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長壩鄉石林茶業合作社在雞公嶺茶園基地套種100畝珠子辣,總出售珠子辣5萬斤以上,收入7萬元左右,純收入4萬余元。目前,該社已與鳳岡縣果蔬合作社簽定2000斤辣椒種子購銷合同,計劃2010年在推廣珠子辣種植1000畝,帶動全體社員增收致富。
三、理順組織關系,設崗定責管理。強化組織管理,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是提升產業黨組織駕馭市場、發展經濟、服務群眾的本領,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的重要舉措。一是理順組織關系。在組織管理上,產業鏈黨組織由鄉鎮黨委管理。在黨員管理上,鼓勵產業鏈黨員將組織關系轉入產業鏈黨組織,參加產業鏈的黨組織生活,以產業黨支部管理為主,不願轉入的可將黨組織關系保留在原行政村黨支部,同時參加行政村和產業鏈的黨組織生活。二是設崗定責管理。按照「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小組建在致富項目上,黨員示範崗設在創業崗位上」的思路,按照每個黨員的特長和愛好,根據產業實際,設置了市場信息、技術服務、銷售運輸、財務經紀等崗位,並制定崗位職責和目標,開展「科技產業示範園區、高效種植產業基地、黨群共建致富鏈」等創先評優活動,擴大了產業規模、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群眾共同致富目的。在專業合作社(協會)黨支部的帶領下,目前,該縣集優質高效型種植業、規模集約型養殖業、綜合開發型林果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於一體的生態茶葉、烤煙、經果林、生態畜牧業、無公害蔬菜為主要產品的「烏江特色產業經濟帶」已初見成效。
四、創新產業發展方式。激活農村經濟。我們從推進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立足於提高黨員素質,提高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同時,在產業黨支部中,集中開展了「學政策理論、學實用技術、學經營管理、爭做群眾貼心人,爭做致富帶頭人,爭做產業領銜人」為主要內容的「三學三爭」活動,充分發揮了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了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2008年,該縣合作社總產值1981萬元,合作社利潤519萬元;農民直接從土地流轉獲得收入811萬元,在合作社務工8個月以上的農村勞動力630人,務工收入403.75萬元。經過土地流轉合作社擁有種(養)殖面積28550畝。同時,全縣已發展農業生產經營大戶1714戶,其中,5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980戶,養殖大戶334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