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是什麼
一、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
以1998年信息產業部成立為標志,信息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面對全球信息產業劇烈動盪、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了快速健康發展。過去的五年,是信息產業發展最快、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的五年。
信息產業一直保持2-3倍於GDP的速度發展。2002年,全國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5726億元,佔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2.3%提高到5.7%,通信業增加值達到2746億元,佔GDP比重為2.7%,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增加值達到2980億元,佔GDP比重為3% 。
電信業在發展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實現了向世界第一大電話網的跨越。電話用戶總數躍居世界第一位,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2億戶,是1997年的5.3倍,固定電話用戶2.18億戶, 行動電話用戶達2.12億戶。電話普及率由1997年的8.11%提高到33.74%。
覆蓋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通信網基本形成。局用交換機容量達到2.84億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2.71億戶,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776萬路端,光纜總長度達225萬公里,其中長途光纜47.3萬公里。與我國開通電信業務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00多個,實現行動電話漫遊的達到120個。
電信業在發展中加大改革力度。經過改革重組,電信領域實現由壟斷經營向競爭開放轉變。基礎電信領域已經有6家骨幹企業,增值電信領域已經有4400多家經營者。
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電信業穩步實施對外開放。
電信管理體制實現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開、依法管理的轉變。
產業規模取得新的突破。2002年銷售收入 1.4萬億元,比2001年增長20%,五年平均增長25.2%。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三,國內各工業部門首位。
外向型經濟發展取得新的突破。改革開放以來,全行業吸收外資超過700億美元。2002年出口925億美元,居我國外貿出口第一位,對外貿增長的貢獻率達46%。彩電出口1800萬台,為1997年的5倍。通信類產品進入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結構調整取得新的突破。投資類、消費類、基礎類三大類產品結構的比重進一步趨於合理。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大公司戰略成效顯著。產業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初步形成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聚集帶。
技術創新取得新的突破。軟體產業年均增長30%以上,2002年營業收入1100億元,經認定的軟體企業有6000多家,軟體產業基地11家,中文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集成電路產量由97年的13億塊提高到85億塊,技術上已具備0.18微米晶元設計開發、規模生產能力。
二、下一步發展思路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並明確提出國內生產總值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信息產業作為基礎性、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應爭取在國民經濟全局中有更大作為。
(一)2003年宏觀發展目標
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6320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5.9%,其中在電信業中,電信業務收入4510億元,發展固定電話用戶330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5200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9.4%、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20.1%。在電子信息產品製造領域,銷售收入1.64萬億元,增長19%,出口總額1000億美元,增長8%。
(二)發展機遇
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提出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路子,並強調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這將促進信息產業跨入新的發展階段。
存在的主要問題。電信領域:電信網間互聯不暢問題突出,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尚未建立,電信立法滯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領域:結構性矛盾突出,核心技術與國外的差距明顯 ,國際競爭壓力日益增大。
(三)政府將在以下方面加強工作。
1. 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加大監管力度,實現通信業有效益的快速增長。
加強對行業發展的規劃指導。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需要的關系,注重投資建設的綜合效益,防止過度投資;處理好發展新技術與業務更替的關系,使新業務漸進發展,平滑過渡;積極調控和引導市場,防範投資風險;加強規劃指導、整頓建設市場、引導企業聯合建設,防止不必要的重復建設。
加強對業務發展的政策引導。引導企業調整發展思路,將發展著力點轉變到提高效益與核心競爭力;引導企業積極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實現規模與效益、速度與質量統一;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引導企業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形成運營、製造、信息服務等多方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產業鏈;引導和推動運營企業開發國際市場。
發揮技術標准對通信發展的指導和支撐作用。加強通信技術標准工作,保證通信網的完整性、統一性、先進性;積極開展與下一代電信網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標準的研究工作;按照"積極跟進、先行試驗、培育市場、支持發展"的原則,繼續做好第三代移動通信相關技術試驗的組織工作。
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確保網間通信安全暢通。要從8個方面採取措施:技術方面,建設網間通信質量監控系統;管理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聯席會議;經濟方面,調整網間結算標准,理順結算關系;標准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標准考核體系;輿論方面,建立網間通信質量通報制度;教育方面,進行基本行規教育;政策方面,出台"硬措施";法律方面,對惡性互聯互通事件追究刑事責任。
建立電信普遍服務機制。一是要保證目前的普遍服務水平不下降。另一方面 是要不斷提高農村邊遠地區的通信服務水平。
加快制定《電信法》。信息產業部對《電信法》的起草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已經把這項工作作為了今年工作的重點。成立了起草領導小組、起草工作小組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在《電信法》的立法工作上,要立足國情,借鑒國外。目前我們也在對國外的電信法進行研究,但是也要考慮到中國的實際情況。
2.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加大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調整和發展力度
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努力擴大內需和出口。在保證大宗出口產品擴大的同時,抓好軟體與集成電路的出口;在保持傳統出口市場份額的同時,繼續大力開拓新興市場;在努力擴大產品出口的同時,鼓勵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擴大境外加工貿易,帶動國內產品出口。
加快建設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立足國內產業比較優勢,改善投資環境,加大引資力度。
加快軟體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全面落實18號文件規定的投融資、稅收、政府采購等政策。繼續加強軟體產業基地和軟體工程中心建設。加大對國內軟體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軟體產品和龍頭企業。提高集成電路加工製造能力、市場佔有率和設計水平。
加大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監管和行業調控力度。加強價格協調、知識產權保護和質量監督,打擊假冒偽劣、制止惡性競爭。加強指導和協調,支持企業主動應訴反傾銷調查,妥善解決專利糾紛。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研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產業損害預警系統。
以推廣應用為重點,積極務實地推進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電子政務發展,積極推動政府上網擴大范圍,建立高效的政府部門業務系統,提高工作效率。著力推進企業信息化,推動企業應用信息化建設進行生產管理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積極推進社會信息化,加強信息資源開放和利用,豐富網上應用,開放公用資料庫,推進社區信息化。(完)
㈡ 國家如何共同推動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
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26日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國家主席版向會議致賀信。
主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大數據發展。我們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全面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助力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希望各位代表和嘉賓圍繞「數化萬物·智在融合」的博覽會主題,深入交流,集思廣益,共同推動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共創智慧生活,造福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㈢ 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創新什麼要素供給
通信網路、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高端軟體.
㈣ 最新消息:電子信息產業如何突圍發展求解答
⒉到峁埂⒓際跛降玫醬蠓嶸2012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1.0萬億元,增幅超過15.0%,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2.1%,高於同期工業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行業增速堅持領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銷售產值85044億元,同比增長12.6%,製造大國地位日益穩固。
這是有利的一面。但不能忽視的是,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發展面臨的發展環境並不樂觀。從國際形勢看,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產業規模增長放緩,從而導致部分發達國家出現戰略性新興領域貿易保護主義,使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競爭陷入更加激烈的地步。這體現為國際貿易環境的日趨惡劣,大型跨國公司通過產業鏈整合進一步向中小企業施壓,整個行業內產業鏈一體化現象日趨明顯。這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面臨的國際形勢嚴峻。同時,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自身深層次問題仍很突出。舉個實例,這些年來,電子信息企業為獲得更多利潤,過度追求規模的大而全,只需復制本身或者別人走過的路,較少考慮標准、品牌、技術、人才和效益等領域的創造性,從而導致了我國電子信息企業產品競爭力偏弱、附加值偏低、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這些都給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敲響了警鍾。
一是切實深化信息化建設。要繼續推進信息化在鋼鐵、化工、汽車、船舶、航空等主要行業的數字化設計中的普及;集中力量,發展整機、光電及應用電子產品領域。同時,要充分發揮電子發展基金作用,管好用好基金,加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資金支持力度,著力重點支持平安可靠的信息技術及產品的行業應用。此外,建議將計算機等新興電子產品納入節能家電補貼政策范圍,這樣不僅可以帶動內需市場,還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推動行業技術進步。
二是推動融合發展,打造大產業鏈條。在集成電路、軟體、通信、新型顯示器件等重點領域,要鼓勵優勢企業整合國內資源,支持企業「走出去」兼並或參股信息技術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此外,還可積極引導並鼓勵在新興領域盡快成立產業聯盟,促進聯合協同創新。借鑒閃聯、太陽能光伏、LED等產業聯盟以往的經驗,圍繞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開展產業聯盟建設,挖掘產業新增長點。其中,既要推進整機、元器件、材料及設備企業的合作,加強產業鏈協同配合,又應組建新興領域關鍵技術專利池,實現專利共享,展開聯合攻關,提升技術水平。
三是加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這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從宏觀層面看,國家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特別要注重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逐步形成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和現實處境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電子信息行業從以加工組裝為主轉到以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標准、品牌為抓手的模式上來。
㈤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哪些問題和不足
前瞻網摘要: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影響,轉型升級逐漸成為當前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的主題。對於企業而言,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
我國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第一大國,但是行業規模與實力並不成正比。從國際產業價值鏈分工來看,我國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且以生產組裝為主。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長期存在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受制於人等問題。在我國國民經濟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尤其艱巨。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顯示,受全球產業調整及部分主要行業衰退的負面影響,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在增加值、銷售產值、出口、投資等關鍵指標方面均呈現小幅波動和不斷下調的情形,未能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此外,成本的壓力與盈利水平的降低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2013年1-8月,全行業實現利潤1914億元,增長25.0%;全行業實現利潤率3.3%,低於去年年底0.8個百分點,低於工業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企業經營成本方面,1-8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成本51684億元,增長10.2%,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9.7元,高出工業平均水平近4元。
預計2013年第四季度,在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同比增速還將下調至11%左右。
二、電子信息製造企業轉型的方向:產業鏈延伸
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新特點將倒逼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褪去「世界工廠」的外衣,我國勞動力以及土地等要素優勢加速消失,產業轉移出現新態勢。一方面,我國傳統代工製造業逐漸向要素更加廉價的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
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發展模式會轉變。對於企業而言,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認為,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向,具體來看,主要縱向內涵式延伸、橫向外延式延伸兩種模式。
縱向延伸:從縱向上來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鏈主要由五個環節構成:研發設計廠商、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信息設備製造商、營銷商和消費者。企業在發展本行業的基礎上開發上下游工業,通過產業鏈的深化提高附加值。目前,國內很多彩電企業都加快向模組、面板、晶元、操作系統等領域的延伸和拓展,這些都將成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橫向延伸:簡單地說,橫向延伸就是實現多元化發展,在現有生產過程和產品基礎上向以外其他產業延伸。海爾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多元化戰略成功的典型。集團從一個生產冰箱的小企業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具有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這與企業所制定的多元化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未來幾年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和企業發展又處在一個新階段的關口。能否成功轉型,實現產業升級,將決定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長遠發展及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㈥ 信息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是什麼
《建議》提出,信息產業要根據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總體趨勢,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體等核心產業,重點培育數字化音視頻、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及網路設備等信息產業群,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和共享,推進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同時要求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圍繞《建議》的要求,「十一五」信息產業的發展思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優化產業環境,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進一步擴張產業規模,逐步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提高產業的附加價值;建立和完善創新體系,努力增強創新能力,突破自主關鍵技術;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基礎性核心產業,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培育跨國型骨幹企業和民族知名品牌,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加快推進產用互動,促進產業融合,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軟體等核心基礎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實施核心基礎產業振興、技術創新、資源整合、產業聚集和應用促發展等發展戰略,做大做強信息產業。
「十一五」信息產業的重要任務:一是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二是實現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三是拓展新業務,保持電信服務業持續、穩定增長;四是加快郵政體制改革和業務發展;五是大力推進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六是構築適應信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七是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地區信息產業發展;八是實現產業鏈的優化和升級,加快核心產業的發展;九是加快民營企業發展,推進中小企業專業化;十是振興電子裝備業,開拓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新局面。重點抓好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數字電視、集成電路、軟體、先進計算等重大工程。
信息產業要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必須採取相應的政策與措施。
㈦ 中國信息化融合發展創新,是什麼組織
信息化的重要性: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信息交流和知識共享,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不斷創新,信息產業持續發展,信息網路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徵,並逐步向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變革演進。進入21世紀,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應用、高度滲透的信息技術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資源日益成為重要生產要素、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信息網路更加普及並日趨融合。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相互交織,推動著全球產業分工深化和經濟結構調整,重塑著全球經濟競爭格局。互聯網加劇了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成為信息傳播和知識擴散的新載體。電子政務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效能、擴大民主參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
信息化使現代戰爭形態發生重大變化,是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核心內容。全球數字鴻溝呈現擴大趨勢,發展失衡現象日趨嚴重。發達國家信息化發展目標更加清晰,正在出現向信息社會轉型的趨向;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主動迎接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力爭跟上時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發當今世界的深刻變革,重塑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軍事發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選擇。
㈧ 我國信息產業與信息經濟的發展趨勢分析
2008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將呈六大新趨勢
「2008是奧運年,也將是我國物流業和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一年。」中國信息經濟學會電子商務專委會副主任王汝林27日在福州召開的首屆中國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研討會上表示,明年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將呈現六大新趨勢。
電子商務網站將呈國際化、主流化趨勢。中國電子商務在經歷了多年來由定性模式向創新模式的艱難探索中,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之路,而且開始邁向跨國電子商務大市場,11月6日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008是奧運年,大批跨國旅遊資源將進入。同時,2008年是申根擴容年,大批國內遊客將選擇出境游。電子商務將出現以展示旅遊資源為特徵的創新發展趨勢,展示旅遊資源的網站、移動電子導游等將快速發展。
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和農業電子商務將呈現多樣化快速發展態勢。王汝林認為,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的啟動,對現代物流提出了新增需求。目前,農村網民已超3700萬,涉農網站有17822個,特別是,農業結構調整和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我國農民對信息服務方式和需求內容發生了新的變化,農業電子商務具有潛在巨大的物流需求。
移動商務發展將呈現步入快車道趨勢。2007年6月,我國移動終端用戶6億,佔世界1/5,行動電話5.2億戶,手機網民4430萬;小靈通用戶8000萬戶。特別是價值鏈構建形式和操作模式有創新,應用驅動型、服務跟進型、技術引導型和資源擴散型等四種模式會有新增的物流需求。
此外,綠色商務和綠色營銷將成為新營銷趨勢。在王汝林看來,所謂綠色物流,是指在物流過程中,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同時,實現對物流環境的凈化,使物流環境得到最充分的保護,使物流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使物流企業實現資源增值和效益增量。根據中央的部署大力推進農村和農業信息化,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第二,全力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目前信息產業部已經聯合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等有關部門形成了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的聯合機制;第三,全力推進城市和社區信息化;第四,推進現代物流信息化。為把我國現代物流信息化推向一個新階段,目前我國有關部委已建立了聯合的運作機制。
近年來我國信息化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信息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2005年中國信息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8萬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二位。信息化產品出口額占外貿出口總量的30.4%,信息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2%。信息產業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我國也已成為一個信息產業的大國。
同時,我國還成為電話用戶總量第一的大國。目前我國電話用戶總數已突破了8億戶,而且每年還以5000萬戶左右的速度增長。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截止到2006年6月達到1.23億,其中寬頻用戶7700萬。徐耀明認為,電話用戶和互聯網用戶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這為我國信息化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這些數據也表明我國信息化水平正在快速發展。
目前,我國信息化建設為信息產業提供了廣泛的市場空間,同時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信息化的發展。產業要成長,信息化要發展,關鍵需要創新,因為創新是成長和發展的動力.
近兩年來,我國信息業的建設處在一個相對穩定時期。中央的信息化戰略為我國信息產業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3G的發展給信息產業增加了亮點,FTTH/FTTB將逐步在我國各地興起,漸成氣候,再加上今年IPTV的發展和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的到來,可以預計,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和國際電信業復甦的大背景下,我國信息產業今後若干年將會處於一個更高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發展周期。必將給光纖光纜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多數專家提出「光通信和光纖光纜市場將保持8%~10%的年均增長率」的產業預測應是基本符合我國發展現狀的。
為了滿足和適應信息產業的發展形勢和要求,現對光纖光纜產業提出如下幾點發展建議,供業界和同行參考。
(1)光纖光纜產業無疑仍然是「朝陽」產業,重視和發展光纖光纜產業並培育健康有序的供求市場對我國今後的信息化戰略和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改變光纖光纜產業目前面臨的困境是政府機關、行業組織、生產企業、運營商和社會各界共同的任務,缺了哪一個環節都難以奏效。
(2)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產業發展的生命源和原動力。光纖光纜產業發展到今天,特別是光纜產業和世界的差距已經很小,但新品的開發投入和研發水平的差距還是存在的。最大的差距是光纖預制棒在生產規模、光纖品種、製造工藝等諸多方面除長飛等少數廠家外,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存在缺口,沒有構成均衡的產業鏈,仍受國外的制約。氣吹微型光纜、馬路開槽光纜等品種處於市場起步階段,標准制訂、生產品種、用戶認可、施工維護等方面都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海底光纜只有少數廠家可提供沿海短距離的淺海光纜,長距離跨洋光纜則為空白。原材料方面,光纖套管內乾式阻水材料、芳綸等高附加值材料國內尚無此類產品供應,供貨期和價格均受制於國外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光纜新產品的開發工作。光纖光纜產業在創新和新品開發方面仍有很多題目可作。同質化產品的價格競爭已轉變為品種和產品性能的差異化競爭。例如長飛的光纖和中天、通光的特種光纜給這些廠家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就是證明。
(3)光纖光纜生產企業的整合和聯合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實際上,從世界范圍來看,這一過程一直伴隨著全球光纖光纜產業興衰變化的歷史進程。我國目前的光纖光纜廠家也已由前幾年的200多家通過聯合、關閉、轉讓、拍賣等多種整合方式減少到50~60家,而且這一過程還將繼續下去,市場將逐步集中到少數規模、技術、資金等實力強的企業或企業集團。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的含金量將越來越高,企業決策者和經營者如能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內部改造、整合並採取對外聯合、並購等方式形成強勢企業集團就可以發揮規模、品牌、產品特色等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勝出,市場杠桿向強勢企業集團傾斜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產能和市場需求將逐漸趨於平衡或接近於平衡。
(4)政府和行業協會應重視和加強對專用通信網的指導和管理。電力、鐵道、公路、廣電、軍用、石油化工、煤炭等行業及大型企業的專用通信網大約佔光纖光纜市場的10%~15%的份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專用網的光纜用量增速一定時期內大於公用網用量的增速,這部分光纜的應用環境和結構要求又各有其特殊性。信息產業部對光纖光纜市場的管理范圍並不包括這一市場群體,因此從全國范圍來看,如何科學而有效地管理和指導全國的生產企業為專用網市場做好市場預測、開發新品、生產、施工等全程服務,似感需要進一步加強。因此,建議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將各類專用網的規劃、統計、指導、部門協調等管理工作進一步予以重視和規范,使各類專用網線纜市場更加健康發展。
(5)加強原材料和光纖光纜生產設備的行業管理。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都是光纖光纜產業鏈上影響其品種、性能及開發能力的重要因素。美日等國的光纖光纜企業大都自行設計主要生產設備,交由委託的廠商加工;主要原材料也提出性能和結構組成等要求交由材料廠商製造。這種方式對保證光纖光纜企業的產品設計、品牌特色、新品開發等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國企業大多採取批量采購別人設計製造的設備和材料生產產品,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難以體現本企業產品特色,開發新品受設備和材料牽制明顯。我國的生產設備和材料過去主要依靠進口解決,近年來國產化成效顯著,但企業采購模式基本不變。設備和材料這兩類產業的生產企業也大致處於自生自滅狀態,而且產業規模大多較小,開發能力不強,產業水平和過去比雖有很大進步,但和國外比仍有較大差距。建議大型企業(集團)借鑒美日等國經驗,在提升設備和材料整體水平上強化投入。近兩年來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電線電纜分會涉足材料行業,每年召開一次材料研討會,應是促進材料性能提高和行業發展的有益嘗試。如果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加強材料和設備的行業管理和指導,將會促進光纖光纜產業的進步。
㈨ 信息技術發展現狀
編者按在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舉行的學術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先後作了學術報告。圍繞世界工程科技發展的前沿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是中國工程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學術交流,可以促進我國廣大科技人員迅速把握當前世界的工程科技現狀及水平,推動我國工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今天,我們選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的報告《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現狀和創新》,同時,我們還摘登了三位新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報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長威廉•沃爾夫的報告《21世紀國際工程面臨的挑戰》、英國皇家工程院院長亞歷克•布魯斯的報告《培養未來技術專家的大學課程》和日本北里大學教授大村智的報告《來自微觀世界的神奇禮物———阿維菌素》。
進入新世紀,世界上創新型國家幾乎都將發展信息技術作為國家戰略重點。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的普及,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產業大而不強,需盡快改變我國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受控於人的局面。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目標,我國把掌握裝備製造業和信息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提高國家競爭力的突破口。雖然我國信息技術的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不少差距,但近年來我國在一些有較大影響的關鍵信息技術領域有了可喜的突破。本報告分別就先進集成電路晶元與光電子器件、高性能計算機與軟體、下一代互聯網與信息安全、第三代移動通信與無線通信、數字電視與音視頻編碼,信息技術在產業中應用等六方面介紹中國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進展和創新。
在微電子技術方面,幾十年來其發展一直遵循摩爾定律,即集成度平均每18個月翻一番,30年時間內尺寸減小1000倍,性能提高1萬倍。由於CMOS(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技術極限被不斷突破,在可預見的十多年內,摩爾定律仍將持續起作用。我國經濟長時間高速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集成電路(IC)市場,但目前國內市場自給率不到25%%,尤其是在代表IC水平的計算機中央處理器(CPU)方面,國內的技術差距就更大。近年來我國微電子取得關鍵技術的突破,成功開發出863眾志、龍芯等CPU。可喜的是以64位通用高性能CPU為代表,以龍芯(Goodson)為例,相同主頻下Goodson-2的性能已經明顯超過PII,Goodson-2E則相當於P4水平,但在自主產權的核心技術方面仍然落後國際先進水平幾年。目前,微電子技術進入納米尺寸和System-on-Chip時代,CPU時鍾進入GHz。中國具有較強整機系統設計能力,SOC時代的到來是我國IC產業跨越發展的機遇。
我國在光電子技術方面也有所突破,在國際上獨立提出並實現了優於現有其它結構性能的40Gb/sDFB+EA(帶電吸收的分布反饋激光器)和SOA+EA(帶電吸收的半導體光放大器)。研製出國際領先的可調諧長波長探測器,包括Si基和GaAs基垂直腔RCE(共振腔增強型)和WDM(波分復用)光纖通信系統用的OMITMiC(一鏡斜置三鏡腔)探測器。在全固態激光器技術方面,我國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深紫外六倍頻全固態激光器和寬調諧全固態激光器。
計算機模型/模擬與理論研究和實驗並列為分析復雜系統的三大支柱,高性能計算越來越受到重視。其技術發展呈現四大趨勢,大量採用商業現貨供應(COTS)技術同時發展定製技術,高性能計算機與網格計算共存,從「高性能」走向「高效能」,從高性能計算(HPC)走向高性能服務(HPS)。目前代表國際水平的是2005年IBM研製的367萬億次/秒大規模並行機「藍色基因」。我國近年來在高端計算機的研製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出現了神威、銀河、曙光、深騰等知名產品。在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的排名中,2004年曙光4000A排名第10,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
隨著計算機的發展,軟體變得越來越復雜,如果說在1971年軟體為10萬行代碼,2001年為700萬行,軟體的高可信已成為新環境下軟體系統開發和運行的關鍵和著眼點。2002年全球軟體產業為7000億美元,中國僅佔1.91%%,在中國市場的系統軟體中,國外品牌佔95.3%%。這一狀況目前有所改變,中文處理軟體保持國際領先,我們自行開發了伺服器操作系統,實現了桌面Linux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國產Office辦公軟體產品取得進步,但應用軟體的開發和移植不足。今後電子政務的推開和開放源代碼將為我國軟體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互聯網從數據業務進入到承載如電話等實時業務,面對業務質量保證(QOS)和可擴展性、安全性等挑戰,傳統電信網也承受來自寬頻業務的壓力,網路技術處在換代的前夜。在最近幾年,下一代互聯網(NGI)和下一代網(NGN)成為網路發展的熱點。中國也開展了NGI和NGN的研究和試驗,其中最重要的是CNGI項目(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該項目已建成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IPv6試驗網。與國外進行的NGI試驗不同,由於我國電信運營商的積極參與,CN鄄GI重視支持QOS的體系和技術的研究;在意對無線和移動業務的支持;以走向商業應用為目標關注網路和業務的可控可管。CNGI項目在國際上第一次提出鼓勵開展旨在促進NGI與NGN在技術發展方向上協調的研究試驗,開發支持NGI並有可能向NGN發展的網路軟、硬體和應用,CNGI在探索NGI與NGN融合之路。
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及人們生活對網路的依賴越來越大,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密碼理論、密碼演算法、安全協議、網路安全和信息隱藏等技術發展很快。我國專家在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創新成果。如被國際同行稱之為「肖-Massey定理」的相關免疫布爾函數的頻譜特徵。又如環導出二元偽隨機序列,揭示了密碼設計一類新的非線性資源的密碼學性質。我國學者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Hash函數的方法———比特跟蹤方法,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國內電子政務市場,國產PKI系統已佔主流。
中國有用戶規模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網,目前普及率也僅是世界平均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現有網上使用的移動通信設備和終端的關鍵技術基本依賴國外。第三代移動通信(3G)時代的到來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由中國提議並得到國際電信聯盟(ITU)和3G標准化組織3GPP通過的TD-SCDMA(時分—同步碼分多址)成為國際3G三大主流標准之一,它採用時分雙工(TDD)模式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天線技術,目前正在進行的規模應用技術試驗已表明,其頻譜效率優於採用頻分雙工(FDD)的另外兩個3G標准(WCDMA和CD鄄MA2000)。
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普及應用推動了無線技術的發展,從無線區域網(WLAN)擴展到無線城域網(WMAN),而WLAN/WMAN應用的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認證與安全。我國提出的WAPI(無線區域網鑒別和保密基礎結構)標准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性能上優於802.11i國際標准。此外,我國提出的SCDMA技術以其優良的性能價格比領先於其他無線接入技術,成為我國農村「村通工程」的首選方式。
在新世紀,廣播電視數字化興起,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地面無線廣播電視的數字化都發展很快,有線數字電視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利用IP技術的IPTV,數字電視地面無線廣播技術新的應用領域是手機電視。我國數字電視地面無線廣播系統技術研究較早,提出了多種方案,其中採用偽隨機序列(PN)的時域同步頻域處理技術等構成了基礎性發明專利,所實現的性能優於按照ITU已有的三項國際標准實現的系統。不僅在信道處理技術上而且在信源編碼技術上我國也有可喜的創新,我國發布了AVS音視頻編碼標准,它的壓縮效率與國際標准MPEG4/AVC相當,但復雜度低,AVS的部分技術已被吸納進相應的國際標准。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我國在CIMS(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技術的推廣獲得了國際大學獎和企業獎,農業信息化示範系統及其應用獲得了聯合國的獎勵。我國開發了「用於測量與控制系統的EPA系統結構和通信規范」,被列入國際標准,標志著我國在工業自動化的現場匯流排領域有了國際認可的核心技術。信息技術在產業的應用能夠滲透到從設備控制、過程管理、生產製造到企業資源優化和決策支撐的各個環節,有很大的開發和應用空間,在這方面,鞍鋼是一個應用信息技術改造老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很好的例子。
作為近代科技革命重要標志的信息技術發展方興未艾,正在滲透到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成為新一輪競爭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對我國來說也是難得的機遇,正視在信息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差距,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並重視推動信息技術在產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