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城市發展歷程與產業發展形態有什麼關系
加快城市化發展是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大力發展文專化產業亦是屬文化界和經濟界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然而,長期以來,兩者往往被當作各自單行獨立的過程,文化產業發展與城市化發展之間密切的內在互動聯系沒有得到理論界應有的重視。從文化產業發展一端來說,文化產業化進程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化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與結果,或者被看成是政治文化意識形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產物。而城市的發展更多地只是被賦予經濟的內涵,在某種意義上被當作工商產業擴張的容器。這種二元分離的理論研究與現實發展傾向,有可能導致以下一些有害的結果:一是城市的文化產業功能被忽視,在城市規模擴張過程中,不能為文化產業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二是文化產業的經濟社會功能被減縮,文化產業發展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促動效應難以有效發揮。因此,有必要重新調整理論和發展視角,把文化產業和城市納入一個統一的發展框架中加以考察,了解它們的相關互動作用與相得益彰影響。
Ⅱ 城市規劃與產業規劃的關系
所謂來產業規劃,是指綜合運用各源種理論分析工具,從當地實際狀況出發,充分考慮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定位、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空間布局、經濟社會環境影響、實施方案等做出一年以上的科學計劃。城市規劃"是規范城市發展建設,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眼光、科學論證、專家決策為前提,對城市經濟結構、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發展進行規劃,常常包括城市片區規劃。具有指導和規范城市建設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綜合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龍頭。城市的復雜系統特性決定了城市規劃是隨城市發展與運行狀況長期調整、不斷修訂,持續改進和完善的復雜的連續決策過程。
Ⅲ 什麼是城市的基礎產業它與城市經濟增長有什麼關系
判斷城市的基礎產業,出發點不同,結果也不同。這看你重點關注是哪個方面了:
舉個例子來說,某城市由於大型企業的進駐,其財政收入70%來自於相關工業產業,但從該城市的居民就業情況來看,70%的人口都在從事農業或服務產業。以上的案例,從城市經濟增長的角度判斷,可以得出工業是該城市的基礎產業,但從城市居民生活角度考量,農業是基礎產業。
要想弄清基礎產業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需要綜合角度考量問題,要看城市的基礎產業能否成為主導產業,主導產業是否可以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不要為了單一的經濟利益,完全不顧環境資源和百姓生活於不顧,發展高收入的產業;也不能因為一味維護現階段的基礎產業而停滯不前,不思考轉型。
總之,很復雜。博士論文也不能說清的問題,這里僅提供一個思路。
Ⅳ 城市定位與產業發展關系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種資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靈魂,城市品牌存在的價值是它在市場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個性。因為定位的實質就是將城市放在目標受眾心目中給它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這個城市鮮明的品牌個性。大多數未能從戰略定位的角度來考慮城市的全盤發展,只是基於市容美化、地產規劃和招商引資等單一因素考慮,一窩蜂地搞城市綠化和所謂形象工程。
如:2006』首屆黃龍溪國際古鎮風情節。由【雨濃國際】策劃與執行這一次的國際古鎮風情借被稱為龍溪「第一次品牌革命」,形成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學習的「黃龍溪模式」。其成功原因就是抓住了黃龍溪「蜀漢第一古鎮」為城市制定系統、長期的發展戰略規劃。【雨濃國際】歷時三年,將一個曾每年僅30萬游的小鎮經過抓重點,突特色一躍在僅僅一個春節使旅遊遊客數量高達到80萬次。其在風情節期間遊客數量達到50萬人次以上。這還不包括周末等其它小節日的遊客數量。黃龍溪迎來了久違「旅遊年」,景區內的經營戶一個黃金周的收入比以往全年還要多。
其成功原因就在於【雨濃國際】經過科學,專業的策劃實力為黃龍溪制定系統,長期的發展規劃保證城市品牌推廣既吻合時代發展方向,又能根據實際情況做針對性的推廣。
Ⅳ 「會議產業」對「城市發展」有哪些積極意義
城市發展會議產業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主要有:
首先,發展會議產業與國家高度重視旅遊業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目前,國務院把旅遊業推到了「戰略性支柱產業」的高度,號召各界大力發展旅遊業,推動旅遊業向高端方向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作為旅遊業高端市場核心組成部分的商務旅遊(會議、展覽旅遊又是商務旅遊的主要組成部分),必然成了業界關注的重點。
其次,能夠滿足會議產業鏈各方的實際需求:
1、會議組織者。各類會議組織者希望各個城市都能夠高度重視會議產業,能為他們在該城市舉辦國際、國內會議提供必要的協調、扶持。
2、會議中心、會議酒店及各類會議服務機構。政府部門加強會議接待場所、各類會議服務機構的管理、協調等,有利於其相互間展開良性競爭,進而促進區域會議產業健康發展。
其三,除了具有較高的利潤額之外,會議產業具有很強的經濟拉動性。會議產業與旅遊業、展覽業一樣,同樣具有很強的經濟拉動作用。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會議對區域經濟的拉動系數有所不同,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會議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一般可以達到1:5以上。
Ⅵ 城市定位與產業發展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種資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靈魂,城市品牌存在的價值是它在市場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個性。因為定位的實質就是將城市放在目標受眾心目中給它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這個城市鮮明的品牌個性。大多數未能從戰略定位的角度來考慮城市的全盤發展,只是基於市容美化、地產規劃和招商引資等單一因素考慮,一窩蜂地搞城市綠化和所謂形象工程。
如:2006』首屆黃龍溪國際古鎮風情節。由【雨濃國際】策劃與執行這一次的國際古鎮風情借被稱為龍溪「第一次品牌革命」,形成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學習的「黃龍溪模式」。其成功原因就是抓住了黃龍溪「蜀漢第一古鎮」為城市制定系統、長期的發展戰略規劃。【雨濃國際】歷時三年,將一個曾每年僅30萬游的小鎮經過抓重點,突特色一躍在僅僅一個春節使旅遊遊客數量高達到80萬次。其在風情節期間遊客數量達到50萬人次以上。這還不包括周末等其它小節日的遊客數量。黃龍溪迎來了久違「旅遊年」,景區內的經營戶一個黃金周的收入比以往全年還要多。
其成功原因就在於【雨濃國際】經過科學,專業的策劃實力為黃龍溪制定系統,長期的發展規劃保證城市品牌推廣既吻合時代發展方向,又能根據實際情況做針對性的推廣。
Ⅶ 產業和城市如何互動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以城市化研究為主題,以產業集聚為切入點,在吸收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及競爭力經濟學等各種經濟學研究理論的基礎上,採用鑽石理論、因子分析法、競爭力排序、產業關聯分析、區位、商等實證分析方法對城市化問題進行了創新性研究,這些實證研究視角獨特,特點突出。
本書共分八章,包括:緒論、城市化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城市化現狀及發展趨勢實證分析、制度變遷與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的機制——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產業集聚對城市化的作用機理、中心城市與產業集聚、小城鎮成長與非農產業集聚,另外附錄中對相關個案進行了分析。
本書可供經濟研究人員、分析人員、管理人員等經濟工作者閱讀,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Ⅷ 城市定位與產業發展的關系
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種資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權威性的原則,找到城市的個性、靈魂與理念。定位是建立品牌的靈魂,城市品牌存在的價值是它在市場上的定位和不可替代的個性。因為定位的實質就是將城市放在目標受眾心目中給它一個獨一無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這個城市鮮明的品牌個性。目前國內的城市之所以缺乏個性、雷同,大多數未能從戰略定位的角度來考慮城市的全盤發展,只是基於市容美化、地產規劃和招商引資等單一因素考慮,一窩蜂地搞城市綠化和所謂形象工程。在市場調研基礎上確定未來城市在目標受眾心目中的形象,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資源優勢,和其他相同性質的城市相比,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哪裡;另外,要考慮社會公眾對定位的認同;其次,要根據投資者甚至國際社會的認同來確定自己的發展定位,以使未來品牌形象能夠體現城市規劃和投資硬環境建設對投資者的影響。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城市形象的國際化取決於國際社會對你定位的認可,而不是主觀的硬性宣傳。 一個城市城市品牌只有傳承它所固有的特色,汲取其歷史和文化的營養不斷塑造和美化自己,才會具有真正的魅力。城市定位就是從功能和文化兩個方面融合起來,形成其特色和個性,這樣形成的定位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最終在市場上會轉化為對目標受眾的承諾。
雨濃智慧 編輯
Ⅸ 產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的關鍵是什麼
最近,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新的投資擴張戰略時有了「產業化與城市化相互促進」這一新提法。對此,我舉雙手贊成。
應當說,產業化與城市化原本就是相互促進的。或許有人會因此譏笑這算不上是「新提法」。其實不然。首先,過去廿年國內非農產業的發展與城市化在進程上是極不對稱的,其中非農產業GDP由1990年的1.36萬億增長到42.39萬億,累計增幅為30倍,但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累計增幅不到1倍,而按照國際經驗,工業化進程中二者的正常數據關系應當是15:1,這也就是說到2011年國內城市人口比重應當達到65%,但公布數據僅為50%。其次,嚴格地講,所謂城市化,不僅是指城市人口比重,更重要的是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人口比重。然而,國內城市建成區面積僅占城市面積的10%(北京市不到8%),生活在建成區的人口不到城市總人口的30%。這意味著公布數據當中的50%城市人口比重不能作為單一的衡量城市化的指標,實際情況是仍有65%左右國內人口的生活尚未真正達到城市化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國內城市人口比重不能與非農產業協同發展的原因是過小的建成區面積嚴重製約了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的能力,並形成越來越嚴重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雜訊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房價上漲,大大提升了城市運行成本,尤其是外來人口的城市生活成本,其中部分外來低收入人口的生活水平已低於人道水平,當然也大大降低了城市效率。說到底,就是城市建設發展過於緩慢。
第一,要解放思想,反對保守主義。毋庸諱言,當今國內的主流經濟思潮是保守主義,認為解決各種結構性問題的關鍵在於把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諸如抑制通脹必須抑制增長,降低污染必須約束投資擴張,降低房價必須限購限貸,緩解交通擁堵必須限制私車增長,以及諸如此類的政策。這就好比說,要想迴避成年人的煩惱,最好別長大。老年人可以通過減少食量防止疾病,但人還年輕,吃少了生的病更多。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收入排在世界120位之後,絕對貧困人口還有1.5億人(按收入計算)到2.3億人(按消費支出計算)。想想看,既然通脹所反映的是供不應求的經濟總量關系,那麼,抑制通脹的根本出路當然是增加供給,也就是促進經濟增長。要想治理工業污染同時又要滿足不斷增長的人民生活需求,不加快投資擴大先進產能怎麼行。要想抑制房價(包括房租)又不錯傷剛性的有效需求,不增加樓市供給如何見效。要想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不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增加道路總里程,不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所有的努力都是暫時的,最終是無效的。
第二,要將持久地大幅提升非農就業比例作為基本國策。世界上衡量國富國窮的最基本指標是非農就業比例,即第二、三產業就業佔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發達國家的農業就業比重在2%左右,許多中等收入國家也在5%左右,而中國目前的水平高達35%。中國為什麼嚴格地講還是一個窮國,原因就在於35%的就業人口從事著世界上效率最低的農業生產勞動。只有將中國的農業就業比例降到10%以內,也就是將非農就業比例提升到90%以上,中國才能真正變得強大起來,包括國防、環境、人口老化等難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僅從這一點看,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還很大。
第三,要徹底消除出身歧視,真正實現城市的公平正義。提高非農就業比例與加快城市化可以是兩張皮,過去廿年國內工業化與城市化不匹配的標志性問題之一就在於非農就業增加速度遠快於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不僅僅是戶籍制度,而是出身歧視。只要你出身於農民,就算實現了非農就業,你還是農民,頂多是「農民工」,城市生活基本上與你沒關系。這毫無公平正義可言,也是中國當今社會進步的恥辱。政府當局必須明白,只有平等地對待農業轉移人口,所謂產業化與城市化才可能是相互促進的。
第四,要敢於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綠色高效非農產業。這方面的道理毋庸多言,既然建成區面積過少嚴重阻礙了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甚至連首善之區的北京都無法從容應對暴雨災害,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就是促進產業化與城市化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
Ⅹ 什麼產業既是城市發展的新增長點又是推動轉型發展的新動力
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佔比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