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響鋰電池行業發展有哪些因素
1.
供應端,主要是成本。現在鋰電池的成本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比如在電動汽車中,電池回的成本佔到答來絕大部分。這個隨著產能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鋰電池的成本是逐漸下降的。另外影響供給的是可替代技術,比如石墨烯電池活著吹得神乎其神的釩電池,只要這些技術取得突破,成本已降下來,鋰電池就會成為歷史。
2.
需求端。目前需求是逐漸增加的。電子行業比如智能手機基本上增長已經到來極限,未來不大可能增長。但是電動汽車的增長迅猛,而且都是大容量的電池。未來電動汽車依然會保持100%的增長速度。
2. 百年電力發展史
百年電力發展史:
19世紀百年電力發展史1800年,伏打發明第一個化學電池1831年,人們開始獲得連續的電流法拉第製造了最早的發電機——法拉第盤1866年,西門子製成第一台使用電磁鐵的自激式發電機1870年,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自激發電機供工廠電弧燈用電1875年,巴黎北火車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火電廠。
用直流發電供附近照明1879年,舊金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業發電廠,兩台發電機共22盞電弧燈。同年先後在法國和美國裝設了試驗性電弧路燈1879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1881年,英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小型水電站1882年;
愛迪生在紐約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規發電廠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在慕尼黑博覽會上表演了電壓為1500~2000V的直流發電機組經57km線路驅動電動泵1884年英國人製造了第一台汽輪機1885年製成交流發電機和變壓器1886年3月在馬薩諸塞州的大巴林頓建立了第一個交流送電系統,電源側升壓至3000V,經1.2km到受端降壓至500V。
,顯示了交流輸電的優越性1891年德國在勞芬電廠安裝了第一台三相100kW交流發電機,通過第一條三相輸電線路送電至法蘭克福1894年建成利亞加拉大瀑布水電站。1896年採用三相交流輸電送至35km外的布法羅。結束了1880年來交、直流電優越性的爭論。
20世紀百年電力發展史1903年,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裝設了第一台5000kW汽輪發電機組,標志著通用汽輪機組的開始。1916年,美國建成第一條90km的132kV線路1922年,美國在加州建成第一條220kV線路。
二戰後,美國於1955、1960、1963、1970和1973等年份分別製成並投運30、50、100、115和13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1954年,瑞典首先建成了380kV線路,採用2分裂導線,距離960km,將北極圈內的Harspranget水電站電力送至瑞典南部。
1954年,前蘇聯建成第一座核電站,1973年法國製成120萬kW核反應堆1964年,美國建成第一條500kV交流輸電線路1965年,加拿大建成第一條765kV交流輸電線路1965年,蘇聯建成第一條±400kV的470km直流輸電線路,送電75萬千瓦1970年,美國建成±400kV的1330km直流輸電線路,送電144萬千瓦1989年,蘇聯建成第一條最高電壓1150kV的1900km交流輸電線路。
(2)產業發展電擴展閱讀:
百年電力的意義:
溶思想性、權威性、文獻性、可視性和科普性於一體,是一部反映中國百年電力發展歷史的文獻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的電視教材,同時又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的主旋律作品。同時該片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解中國電業及其發展歷史的一扇窗口,是對電力職工進行職業教育和傳統教育的理想教材;對電力企業文化建設,增強職工凝聚力、鼓舞士氣和激發職工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3. 中國太陽能電池產業有哪些發展
我國對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開發工作高度重視,早在七五期間,非晶硅半導體的研究工作已經列入國家重大課題;八五和九五期間,我國把研究開發的重點放在大面積太陽能電池等方面。2003年10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制定出未來5年太陽能資源開發計劃,發改委"光明工程"將籌資100億元用於推進太陽能發電技術的應用,計劃到2015年全國太陽能發電系統總裝機容量達到300兆瓦。
2002年,國家有關部委啟動了"西部省區無電鄉通電計劃",通過太陽能和小型風力發電解決西部七省區無電鄉的用電問題。這一項目的啟動大大刺激了太陽能發電產業,國內建起了幾條太陽能電池的封裝線,使太陽能電池的年生產量迅速增加。我國目前已有10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年生產能力約為4.5MW,其中8條生產線是從國外引進的,在這8條生產線當中,有6條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2條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據專家預測,目前我國光伏市場需求量為每年5MW,2001~2010年,年需求量將達10MW,從2011年開始,我國光伏市場年需求量將大於20MW。
目前國內太陽能硅生產企業主要有洛陽單晶硅廠、河北寧晉單晶硅基地和四川峨眉半導體材料廠等廠商,其中河北寧晉單晶硅基地是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生產基地,佔世界太陽能單晶硅市場份額的25%左右。
在太陽能電池材料下游市場,目前國內生產太陽能電池的企業主要有宏威集團、無錫尚德、南京中電、保定英利、河北晶澳、林洋新能源、蘇州阿特斯、常州天合、拓日新能、雲南天達光伏科技、寧波太陽能電源、京瓷(天津)太陽能等公司,總計年產能在800MW以上。
2009年,國務院根據工信提供的報告指出多晶硅產能過剩,實際業界人並不認可,科技部已經表態,多晶硅產能並不過剩。
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發電前景簡析。
目前,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已從軍事領域、航天領域進入工業、商業、農業、通信、家用電器以及公用設施等部門,尤其可以分散地在邊遠地區、高山、沙漠、海島和農村使用,以節省造價很貴的輸電線路。但是在目前階段,它的成本還很高,發出1kW電需要投資上萬美元,因此大規模使用仍然受到經濟上的限制。
但是,從長遠來看,隨著太陽能電池製造技術的改進以及新的光—電轉換裝置的發明,各國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再生清潔能源的巨大需求,太陽能電池仍將是利用太陽輻射能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可為人類未來大規模地利用太陽能開辟廣闊的前景。
4. 你覺得搜電在市場上發展怎麼樣
疫情導致行業短期業務量大幅下降
線下服務行業關閉以及居民消費、出行等需求下降,使得版共享充電權寶行業也受到一定的沖擊,行業的業務量有所下滑,根據iiMedia
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共享充電寶用戶數量達3.07億人,2020年預計用戶數量將下降至2.29億人。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5. 為什麼說「電採暖是未來採暖行業發展的趨勢」
北方供暖的煙囪污染造成了環境的污染。以前發電主要是靠煤、油、氣,現在國家倡導清潔用電,由此出現了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水電站、潮汐、核電站、沼氣發電等,這些是清潔能源。涓涓溪水入長江,條條大河歸入大海,最後大海就是清潔能源的電力來源,未來的發展和趨勢是清潔電力發展。所以首先談談電是如何環保的。其次是電採暖,最後來談低溫電採暖,它是由國外先發展起來的,從歐洲、美國傳到了我們國家。
電採暖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紅外輻射開始的,以前工業、農業發展依靠熱能就是靠煤、氣、油產生的熱能,使用電輻射不光是取暖,工業上也可以應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開始研究電輻射採暖,但是受到的阻力太大,並且在學術上也經歷了風風雨雨,可見電輻射行業的企業家們經歷了風風雨雨。
電採暖行業發展趨勢以及原因是什麼?由於環境污使得我們必須要使用電。作為取暖的方式,就是電採暖,電採暖取暖方式有以下幾種,電暖氣、電鍋爐、還有熱泵以及空調,還有新型的就是電熱膜,這是新的發展。此外還有儲熱的電熱膜,後兩種是新型用電採暖。
電暖氣主要的形式和特點就是零排放零污染,因為電可以通過溫控器控制,實現分室分戶分區域控制。操作起來方便。另外舍棄了那些管道,靠集中管暖那些管道溝壑,還有散熱器投資,也提高了房間使用面積。另外一個特點是不用水,也不怕凍。用就開,不用就關,非常方便。
地板採暖,它舒適衛生,最大的優點是面積大,溫差小。同樣的一個熱量,用電熱片,暖氣片供給相同的熱量,一定是大溫差小面積,達到的這個熱量。現在是我們採用這么大一個面積,自然的溫差就下來了,溫差人體是37度,越接近人體溫度人是越舒適,所以地板採暖就是採用了小面積,大溫差的優勢。為什麼不選在上面,而選下面,就是從人體醫學的角度,就是腳暖頭涼。還有一個特點是無細菌、無灰塵,通過測試中惠材料,最高溫度恆定在20度、50度,平均溫度在42度,人體非常舒適。如果溫度高會產生細菌、灰塵,會吸附在這種高溫氣的表面,或者是熱流上升,使灰塵在空氣中懸浮,低溫空氣就像沒有溫度一樣,自然就落陳在地板上,還有無雜訊,無風氣,和空調相比,室內清新,人體健康。
地板採暖,的另一大特點是節省空間和節能,暖之洲產品電熱輻射轉換率是70%,熱量不外乎就這兩點,一個是輻射,另外一個就是對流,輻射佔了70%以上,剩下那部分就是對流了,不到30%。人體感覺跟曬太陽是一樣。地板採暖也是這個感覺。
新型供熱方式就是電熱膜,電熱膜底下鋪上一層絕熱層,把熱量單方向傳導,所以說新型的供暖方式,電熱膜採暖。它優點和地板採暖也有重復,優點是隨意可以調節,按溫度器可以調節,方便經濟,節約能源,不佔室內空間。基本不屬於維修行列。並且綠色環保,不污染環境。有陽光般的溫暖,低溫運行,安全可靠。可分戶計費。
電熱膜適用范圍很廣泛,各種類型的建築都適用。這是別墅,由於別墅不是長期居住,要是集中供暖就浪費了,所以說往往別墅是不集中供暖的,其次是學校,大城市的學校集中供暖是浪費,採用電熱膜,放學放假就關了。還有打烊的超市商店、寫字樓,下班之後可以關掉。電熱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未來的發展應該是很廣闊。現在趕上大好時光,不像從90年代各個企業走過那種艱難的路程。首先政府主管部門主持,行業迎來了真正的地板採暖,低溫地板採暖的春天。未來還需要發揮行業優勢,引領電行業健康發展,而且有序的發展。電採暖的未來大有前途。
6. 電源行業發展前景怎樣
近年來,中國電源復行制業利潤總額呈現波動態勢,經歷了2013年下降之後,2014-2016年連續三年增長,2016年達到102.40億元。近三年來,受新能源汽車和分布式電站的發展,行業盈利能力不斷提升。
我國電源市場產品種類繁多,近年來產品的標准和質量管理較為分散,部分電源產品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部分產品出現漲價現象。綜合來看,賦予產品更多的附加值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
長遠來看,我國電源行業發展向好。根據電源行業歷史數據,以及相關因素影響分析,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2年,我國電源行業需求規模將達到3145億元。
7. 如何推動鋰電產業的發展
我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手機、電動車、電動工具、數碼相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快速發展,需要使用鋰離子電池的產品和場景也越來越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鋰電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對應的動力電池市場規模為820億元,同比增長13%,增速遠小於出貨量增速,主要系2014年以來動力電池價格保持年均20%左右的下滑速度,2018年底容量型動力電池均價為1.15~1.3元/Wh,較2017年底降幅超過20%。出貨量為65GWh,同比增長46%。由於鋰電池生產廠家在技術上的革新,性能和安全性的提升,人們對鋰電池的需求仍會不斷增長,預計到2024年,我國鋰電池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
2016-2024年我國鋰離子電池行業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當前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承接了全球市場的轉移,發展迅速;總體規模持續擴大,目前上下游聯動,產業鏈逐漸成熟;產業結構調整助推各地積極布局,國內龍頭企業加速崛起,「強者恆強」。
目前我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已成為鋰離子電池產業的集聚區,由於高端鋰離子電池技術壁壘較高,未來以北京、江蘇、上海等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區域將在現有技術領先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著高端電池材料的壟斷地位,並隨著新能源汽車對動力電池性能要求的提升,優勢將更加明顯。
盡管鋰離子電池行業發展前景較好,制約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的瓶頸不容忽視。如在安全技術瓶頸方面,忽視安全結構設計,熱失控現象頻發;製造工藝達不到高質量產品要求,電池組一致性問題需完善;成本居高不下,材料核心技術待突破;標准體系缺失,亟待加快制修訂工作;市場秩序混亂,企業無序競爭嚴重;安全監管職責不到位,行業管理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綠色製造,智能製造剛剛起步,需要加快引導。
兩大規範文件亮點分析——重技術創新和智能、綠色製造
此前的《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於2015年由工信部發布。本次修訂是在我國鋰電行業經過3年多時間發展和實踐的基礎上,兩個規範文件的首次修正。那麼,修訂有哪些亮點?
其中,新文件的一大亮點是由原先的重產能轉向重技術創新,刪減了2015年版本中對產能的要求,如電池年產能不低於1億瓦時,正、負極材料年產能均不低於2000噸等;新增了多條對技術創新的要求,如研發經費不低於當年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3%,鼓勵企業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或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技術中心等。
新文件不但對企業的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進行了重新規范,用詞也更科學准確。如「電池正負極材料中磁性異物及鋅、銅等金屬雜質的檢測能力」,用「磁性異物」替換了2015年版本中的「鐵」,符合行業對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的研發和利用。
第二大亮點是對生產企業檢測能力和質量管理要求的提高。「在檢測方面,新文件增加了企業應具有產品質量檢測能力,並對應達到的要求進行了明確規定。」孫偉說,如規定鋰離子電池製造企業應具有符合標准規定的電池循環壽命、高低溫放電等電性能檢測能力等,並對材料企業的檢測能力進行了規范。
如文件中,對電池正負極材料中磁性異物及鋅、銅等金屬雜質的檢測精度由「不低於1ppm」 升級為「不低於10ppb」,要求提高了上百倍。這不但是對檢測的要求,也強調了質量管理體系,比如要能識別生產過程中「磁性異物和金屬雜質超標」等。
第三大亮點是,新文件內容更科學、具體,特別是刪除了細枝末節的技術指標,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製造、綠色製造的內容。
新文件鼓勵企業「促進自動化裝備升級」,打造綠色供應鏈,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促進供應鏈中的利益相關方遵守行業標准與規范,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立廢棄鋰離子電池回收處理體系;並鼓勵企業參照《綠色工廠評價通則》(GB/T 36132)等要求,建設綠色工廠。特別對環境保護方面進行了重新規范,強化了先進設備對節能環保的作用。如不得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的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後用能的設備;強調社會責任,鼓勵「履行社會責任,到貧困地區投資興」,這與國家的扶貧政策緊密相聯系。
規範文件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我國鋰離子電池行業一直處於「優質產能不足」的狀態,如在動力電池領域,前十強之外的動力電池企業共計擁有約13%的市場需求量,但卻占據行業總產能的約55%,其中大部分屬於低端產能,其產能利用率僅約為10%,拉低了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指標。盡管本次出台的《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中,適用企業從事范圍中刨除了「新能源汽車用動力電池」,但是在2016年,動力電池在鋰離子電池產量中佔比為45.08%。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認為,繼鉛酸、鎳氫等技術更迭之後,目前鋰離子電池正在蓬勃發展,但我國近200家的動力電池企業規模也太過龐大,非常需要並購和整合。
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報顯示,我國中小電池企業出現了大幅度的虧損。新文件盡管沒有把新能源汽車使用的動力電池包括在內,但業內人士均認為,這必將會對車用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和規范產生影響。
「對於鋰離子電池行業來說,新文件對安全、智能製造等問題做了明確規范,這有助於鋰電池企業從無序競爭到有序競爭,健康發展。」孫偉說,由於規定的內容更具體,更具有可操作性,智能、綠色製造的概念更明確,這也明確了企業的發展方向,並在發展過程中「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