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電力事業發展的過程和社會生活的關系,最好有網頁
當前我國電力發展存在電站無序建設、電源結構不合理、電網建設相對滯後、電力設備生產增長過快、電力建設質量安全存在隱患五大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已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加快電力工業結構調整。
記者29日從發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有關部門已消化(核准)違規電站項目4283萬千瓦,另有4600萬千瓦暫按緩建處理,納入今明兩年建設規劃,剩餘3400萬千瓦按停建處理
。但部分地區違規項目未按要求緩建或停建。
由於電力供應緊張,各地燃煤機組大量建設,小機組關停步伐明顯放緩,部分地區燃煤和燃油小機組比重增高。這惡化了電源結構,不利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護環境。
隨著電力供需快速增長,加之違規電源項目盲目建設,電源電網建設不協調問題再次顯現,部分地區出現了「窩電」和缺電並存現象。
全國發電設備製造企業已超負荷運轉。2006年合同訂貨的發電設備多達1.41億千瓦,2007年為6700萬千瓦,隨著電站建設高峰過去,很可能出現國內發電設備製造企業大起大落問題。
電站項目趕工期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一些違規項目為造成既成事實,壓縮工期,違反質量和安全規程規范,引發重大事故。
通知強調,要完善電力規劃,實現有序發展。今明兩年電站項目要按發展改革委明確的規劃(備選方案)安排建設,2008年及以後的項目將根據規劃及市場實際情況進一步研究確定。同時要高度重視電網建設,保持電源與電網、輸電與配電的協調同步發展。
通知要求,繼續做好清理工作,規范建設秩序。各地國土、環保、交通和水利有關職能部門及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對違規電站項目,不予辦理相關手續;電網企業不得接入系統;金融機構要停止貸款。
「力爭實現『十一五』期間關停5萬千瓦及以下凝汽式燃煤小機組1500萬千瓦,關停老小燃油機組700萬千瓦的目標。」通知強調,重點實施高效、清潔發電工程,加大工期較長的水電、核電等清潔電力的開發力度,積極推進火電機組「上大壓小、上煤壓油」工程。
通知還要求,改變對各類機組平均分配利用小時數的舊調度模式,優先安排可再生、高效、低污染機組發電,限制能耗高、污染大、違反政策規定的機組發電。同時要落實責任,加強電力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完)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電力需求強勁,部分省市區電力供應趨緊,今年夏季,不少地方用電告急,甚至再度出現了拉閘限電的現象,造成這種情況最根本的是需求的增長快於裝機容量的增長。
我國電力工業在改革後發展迅猛, 2002年底全國總裝機容量達到3.56億千瓦,發電總量為16542億千瓦時,已進入了世界電力生產和消費大國行列,但是我國人均擁有發電裝機容量和人均用電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2,僅為發達國家的1/10~1/6。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今後20年我國國民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電力工業的發展必須與國民經濟相協調。據測算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4.3萬億千瓦時,屆時裝機容量達到9億千瓦才能滿足需求,電力發展任務十分繁重。
我國電力發展「任重道遠」,在「2003年中國電力論壇」上,有關官員和專家預計,為達到上述目標,到2020年,我國年均新增裝機容量將超過3000萬千瓦,投資1200億元。若單純依靠火電增容,在煤炭供應和環境方面都難以承受。為此,國家將首先優化電源結構,大力開發水電,使水電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由目前的25%提高到50%,其次積極發展核電,加快百萬千瓦核電設備的國產化。
2002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與活力讓世界矚目。在中國經濟的列車上,一個舉足輕重的行業的嶄新變化也清晰呈現。
從裝機規模高速發展破解電力緊缺,到「上大壓小」等諸多深刻調整……5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力」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著強大的動力之源,其自身也悄然發生一系列嬗變,發展態勢引人關注。
三大標志性跨越:亮出「中國速度」
看點:10月,一個微小但意味深長的數字被公布:2007年上半年,全國城市用戶由於缺電原因造成的停電時間為「6分鍾」。
而三年前,在席捲全國的持續性「電荒」下,這個數字高達令人心悸的「9小時25分鍾」。數字的鮮明對比意味著,連續數年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掣肘之患的電力供需形勢由「緊缺」走向「基本平衡」。
事實:「十六大」以來,中國電力行業的建設步伐空前加快,裝機連續實現4億千瓦、5億千瓦、6億千瓦三次大的標志性跨越。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已經連續十二年位列世界第二位。全國電力裝機今年底有望突破7億千瓦。
聲音:「5年的時間,增加電力裝機接近前52年的總和,電網220千伏及以上線路長度增加10萬多公里,相當於新中國成立以來前45年的總和。這是中國的速度,也是世界的速度。」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永干說。
清潔電力異軍突起:凸顯全新取向
看點:2007年9月下旬,國內最大的風電企業——國電集團下屬龍源集團裝機一舉突破100萬千瓦,消息一經公布引起廣泛關注。幾乎在同一時間,同為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華電集團旗下新能源公司正式成立,其發展規劃「鎖定」水電、生物質等。
事實:在「科學發展」與「和諧」理念下,電力行業在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清潔電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直接帶來了中國電源格局的巨大變化。
來自中電聯的數字顯示,5年中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快速增長,2006年底達到1.32億千瓦,居世界首位。同時,全國正式並網投運的風電設備容量207.25萬千瓦,比2002年增長420%,僅2006年一年投產風電裝機容量相當於以往歷史的總和。
聲音:「企業戰略折射出的是行業的發展理念和國家的能源戰略。事實上,踐行可持續發展,大力開發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正成為電力行業的自覺選擇。」龍源集團副總經理王連生說。
打破壟斷堅冰:電力競爭催生嶄新活力
看點:2007年下半年,一場引人注目的將預留國有電力資產變現,進而清理歷史「欠賬」行動步入最後收官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647項目」和「920項目」兩筆數額龐大的國有電力資產逐步完成變現處置,不僅標志著持續多年的「廠網分開」歷史遺留問題基本解決,中國「十一五」電力體制改革也開始進入新一輪的「起步加速」。
事實:在「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的堅定策略下,從2002年起,中國電力行業先後實施「廠網分開」、重組國有電力資產、培育電力市場和建立合理電價形成機制的改革。目前初步形成「政府宏觀調控、監管機構依法監管、企業自主經營、行業協會自律管理和服務」的電力體制新格局。
改革劍指壟斷堅冰,也激發出源源活力。到今年6月底,5大發電集團裝機容量比2002年底組建時增加125%。電力企業開始進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新階段。華能、國電、華電等7家企業進入中國500強企業,國網、南網邁入世界500強企業。
聲音:「隨著我國廠網分開時遺留問題的處置逐一落定,今後,電網端的輸配分開和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將成為管理層下一步的工作重點,電力體制改革也將進入攻堅階段。」分析人士說。
2007年7月6日,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渾江發電公司1號冷水塔在爆破中轟然倒塌,該發電公司1-4號小火電機組正式關停。 2002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與活力讓世界矚目。在中國經濟的列車上,一個舉足輕重的行業的嶄新變化也清晰呈現。從裝機規模高速發展破解電力緊缺,到「上大壓小」等諸多深刻調整……5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力」不僅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著強大的動力之源,其自身也悄然發生一系列嬗變,發展態勢引人關注。 新華社發
「鐵腕關小」:電力工業迎接「大機組時代」
看點:2007年,中國電力行業中對落後、高耗的小火電機組大規模關停行動引起關注。根據最新統計,目前小火電機組關停總量已超過900萬千瓦。
在「鐵腕關小」的同時,一大批大型、高效的機組紛紛「重裝上陣」。我國電力工業的「大機組、高技術時代」在小火電的「謝幕」中顯現端倪。
事實:在政府組織和推動下,火電機組「上大壓小」已成為全國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的典範。目前我國火電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30萬千瓦、60萬千瓦的大型發電機組已成為電力系統的主力機組,並逐步向100萬千瓦級發展,火電機組的參數逐步向超臨界、超超臨界方向發展。華能玉環電廠、華電鄒縣電廠國產超超臨界百萬千瓦燃煤機組的相繼投運,標志著我國火電技術裝備水平和製造能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聲音:「從『污染大戶』到成為全國節能減排的『主力軍』,這一變化影響深刻。大機組加速取代小火電,不僅有效改善了我國電源結構,也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護碧水藍天、增強中國發電業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電力行業人士王燕軍說。
直面社會責任:以行動詮釋「和諧發展」
看點:地處大山深處的洛陽市新安縣大扒村104戶村民今年迎來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當地電力部門不惜巨資、克服重重難關把電線架設到了村民屋中。
隨著類似大扒村的最後18.8萬戶、74.8萬農民告別無電歷史,我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今年9月底全面實現「戶戶通電」。至此,國家電網公司供電區域已有21個省(區、市)實現了「戶戶通電」。
事實:「跳出單純經濟得失,以農民最迫切、最困難問題為突破口」的「戶戶通電」工程是電力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個縮影。在雲南,華能集團啟動「百千萬工程」行動計劃,投入5000萬元左右,結合瀾滄江流域梯級電站開發,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支持雲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大唐等已相繼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占迄今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中央企業的近一半。
聲音:「提供安全、可靠、優質的供電服務,切實履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履行社會責任,推動社會進步,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已成為廣大電力企業的自覺行動。」王永干說。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中國電力設備國產化步伐加速
7月5日,我國首台國產化程度最高的百萬千瓦發電機組在山東鄒縣正式運營;7月10日,三峽電站26號機組作為我國首台國產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成功發電;8月初,國產化率達到80%的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汽輪發電機製造成功。這些成果的實現標志著我國重大設備國產化步伐加快。
近年來我國加大對重大電力設備研發的政策扶持,使得電力設備製造業發展速度加快。此外,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也大大推動了它的發展。據介紹,我國新增裝機容量從2004年7130萬千瓦,到2005年9300萬千瓦,再到2006年1.1億千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四大「關鍵詞」勾勒出中國電力行業發展新動向
國家電力部門近日作出的預測和判斷表明:今年全國的電力形勢將呈現「供需基本平衡」的態勢。除個別省市外,全國電力供應將不會出現大的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電力供需繼續走向緩解的同時,國內電力行業在2007年上半年正出現一些或顯著、或不經意的變化。盤點其中的「關鍵詞」,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中國電力行業的新動向。
上半年電力供需形勢平穩 電監會:重視"節能減排"
國家電監會的統計顯示,2007年上半年,我國電力生產消費繼續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上半年全國發電量達到1471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9%;全社會用電量15086.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84%,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4%和3%。
國家電監會主席尤權在7月20日召開的2007年年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談到上述情況時說,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基本平穩,缺電現象明顯減少,電力供應基本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用電需要。但他同時強調,目前我國電力工業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還不能夠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用電能耗過大,增長過快的結構,既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政策要求,也不利於提高電力工業的發展質量。
我國電力發展的「朝陽行業」
一、我國電力市場的現狀 電力工業的發展速度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直接相關。從96年開始,我國電力供需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電力市場由過去的賣方市場逐步過渡到買方市場。盡管近期電力供需有所緩和,電力需求回升明顯,但電力供需總的看仍將是買方市場。供應方面,由於在缺電時期開工建設的一大批電力項目陸續建成投產,電力生產能力持續增長,1999年—2000年新增發電生產能力均在1800萬千瓦左右,到2000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1億千瓦,除個別地區外,全國的電力供應仍將保持相對富裕狀態。需求方面,用電結構發生變化,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用電增幅回落,第三產業用電持續快速增長,用電結構趨向合理,單位GDP產值電耗不斷下降,全社會用電需求增幅呈下降趨勢。從具體行業看,隨著低電耗高附加值產業的日益壯大和高效節能產品的廣泛應用,高科技產業、郵電通訊、商業餐飲業等服務性行業、公共事業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呈高速增長的態勢,而佔全國用電量3/4以上的工業用電的增長將逐步放慢;在工業內部,用電比重大的高耗能重化工行業的用電將逐步下降,用電比重小的輕工業用電增長將快於重工業,工業單位產值平均電耗下降,這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也是長期趨勢。因此,我國用電需求增長不會出現大的跳躍,電力需求的彈性系數大於1的機會不會多。平均來說若GDP以7%—9%的速度增長,則電力工業將保持5%———6%的增長。 從長遠看,我國電力需求還將有很長的成長期。這是因為目前我國的用電水平總的看還較低。如1998年我國人均用電量只有909千瓦時/人,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特別是我國農村人均生活用電還不到60千瓦時/人,僅是城鎮居民的1/8,若將農村居民生活用電提高到城市的一半,其用電需求就將有很大的增長。然而,我國農村電網電價高、管理混亂、電網技術落後,提高農村生活用電還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二、我國供電結構現狀和水火電的比較 截止99年,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達2.94億千瓦,其中水電(包括在建的水電)7200萬千瓦,只佔總裝機容量的23%左右。我國目前的供電結構總體情況可概括為:人均電耗量低、電力利用率低,生產電以煤為主,環境污染嚴重,農村商品電力匱乏。在電力生產中大量使用煤炭不但造成污染,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單位能耗創造的價值只是發達國家的1/4-1/2。我國農村以使用低消耗的植物直接燃燒為主,商品能源很少,燃燒薪柴的後果是森林植被大面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但另一方面,我國又是世界上水能蘊藏量和開發水能資源最大的國家。據我國70年代末的普查結果,我國河流水能源蘊藏量6.76億千瓦,年電能5.92萬億千瓦時。可開發的水能資源裝機容量3.78億千瓦,年電能1.92萬億千瓦時。而在99年度,水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17%,只佔可開發水能資源的13.8%。開發利用程度遠遠低於世界許多國家。 造成我國水電開發長期落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經濟角度看,與火電相比,水電建設不利方面主要包括:投資大、成本高、回收期長;有一定的自然與社會風險。據測算,就設備來看,水電比火電單位千瓦造價高40%。且水電發電受季節影響,電網必須以重復容量來彌補,再加上水電輸電距離較遠,綜合來看,水電單位千瓦造價比火電高出一倍左右。以目前電價和有關財會稅收方法測算,一般大型水電站的股東投資回收期在15年左右。此外,小型水電站還存在電量可調量小、豐枯差大等弱點。而且,水電站的建設也存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風險,如建設期有水文、地質方面的自然風險及未來物價變動的風險等;但水電的優點也是突出的:長運行期和極低的運行成本及建成後帶來的高現金流量卻是火電站遠遠不及的。 前些年由於我國還是一個電力缺乏的國家,為了更快地滿足電力市場的需求,我國在電力建設上對火電的重視程度高於水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狀況在新的市場條件下是不可能長久的。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相關政策,加大對水電的投入,對水電建設的短期和中長期效益的兼顧上以及對在電力市場優先利用水電資源、稅賦、電價等方面,都將有新的措施,以促進我國水電事業的發展。三、水電將是我國未來電力發展的優先和重點,具有很長的持續增長性 水電作為清潔、易於開發、具有多種效益的資源,在水利、能源、電力事業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在我國電力市場目前供需基本平衡的情況下,加快和優先發展水電建設,已經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一項基本的和長期策略。「優化調整火電機組,嚴控10萬千瓦小火電站的建設,加大水電投入,充分開發水電資源」是國家電力公司的重要戰略規劃。國家電力公司表示,在21世紀我國水電設施建設將迎來一個十年的發展時期,到2010年,我國的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25萬千瓦,占可開發水能資源的33.1%。15年內,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水電大國。有關人士在99年也提出,2010年水電裝機容量要佔到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30%。按照這個規劃,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要新開工並建成水電裝機5400萬千瓦。其中1000萬千瓦為地方中小型水電,1000萬千瓦為抽水蓄能電,3400萬千瓦為大型水電。考慮到水電項目開工後5年才能發電,水電的平均每年開工規模將達到630萬千瓦。 農村小水電也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我國有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目前還有7500多萬人沒有電力供應。按照國家的電氣化發展規劃,到2005年,將新建400個水電電氣化縣。到2010年,將再建400個水電電氣化縣。屆時,人均年用電量達到400至600千瓦時。 國家已確定開發西部的發展戰略,而我國西部可開發水力資源佔全國的77.7%,目前其開發率僅為7.5%。大力開發西部水電,實施大規模的西電東送,已被列入國家電力公司的規劃。水電建設有可能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新增長點。四、水電股票的市盈率應比火電類股票高 從上述分析中可看到,總體來看,未來我國的水電開發空間和發展速度要比火電開發空間和發展速度更大和更高。而且,建成投產的水電企業的運營成本要比火電企業成本低得多,在國家今後大力扶持水電企業的政策下,水電企業的綜合優勢將逐漸體現出來。更重要的是,隨著人類新能源和新發電技術的突破,隨著人類對資源和生態保護的進一步要求,火力發電這一上世紀的傳統發電技術將要面臨真正的挑戰。而水電則沒有這個擔心,是電力工業中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從這個角度看,水電類股票未來的風險將遠小於火電類的風險,其股票市盈率在正常情況下應高於火電類股票的市盈率。
❷ 看我國未來電力行業發展趨勢,火電、水電、風電、核電哪一個最有前途 求業內人士指教。
核、風、水、火
❸ 請問電力行業格局情況,以及發展趨勢,特別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有哪些趨勢
電力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管理革新、業務流程優化、系統規劃、方案設計、系統選型、實施、運行維護等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由各方面建設內容構成的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架構。該架構需要根據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從企業的業務需求出發,以服務於企業發展戰略為目標,結合同類企業信息化建設最佳實踐經驗和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加以構建,包括應用功能架構、信息資源架構、應用系統架構、系統平台架構、網路與基礎設施架構、信息安全架構、信息化組織架構。
2007-2012年,我國電力行業的信息化投資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的12.4%,2012年投資規模突破240億元。2012年,全國電力工程建設完成投資7466億元,同比下降1.9%。其中,電源工程建設完成投資3772億元,同比下降3.9%;電網工程建設完成投資3693億元,比上年增加0.2%。
隨著電力信息化行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SG186」、「堅強智能電網」等國家重點項目持續穩定投入的帶動下,市場需求規模持續、快速擴大,龍頭公司的盈利能力將持續增強。
電力企業信息化總體上處於較高水平。由於電力生產安全性與穩定性的要求,電力企業對生產、調度過程式控制制的自動化應用一向比較重視,而對業務管理信息化的重視卻相對不足。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戰略構想的指引下,中國電力企業信息化正在獲得快速發展。
❹ 電力工業發展概況及前景
了解我國電力工業發展概況:掌握電力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電廠,變電站的常見類型;了解發電廠,變電站常用電氣設備;掌握額定電壓的確定方法.
1.1電力工業發展概況及前景
電的發明:1831年(英)法拉第→電磁感應→右手螺旋定則→電力系統
電能優點: ①易於將其它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
②便於遠距離輸送(輸電線路,電纜)
③電能集中,分配自由,能夠滿足各生產過程的工藝過程
④速度快(30萬km/s),能量大,能做到約時停送電
電力系統發展方向:大容量,超高壓,遠距離
到2001年底,全國水電裝機達到8301萬kw,火電達到25314萬kw,核電達到210萬kw,風力和新能源發電達到37萬kw.
長江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8200MW.;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是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40萬kw.
西藏的羊卓雍湖水電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電站.
廣東電網:90.7總裝機容量為600萬kw,向香港(650萬kw)買電7~15萬kw50港幣/度.
92.12總裝機容量為750萬kw
廣東大電廠380萬kw 水電站75萬kw,小水電150萬kw
夜間
大亞灣核電站2X90萬kw————→從化廣州抽水蓄能電站240萬kw
增城500kv變電站
廣東網電壓骨架 220kv→500kv
日本:1000kv
西歐:750kv
美國:750kv
目前,我國電力工業已開始進入"大機組","大電網","超高壓","高自動化"的發展新階段,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調度自動化,光纖通信,計算機控制等高新技術,已在電力系統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1.2 電力系統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1,電力系統=發電廠+變電所+輸電線路+用戶
2,動力系統=電力系統+動力裝置
3,電力網=變壓+輸電線路+用戶
4,發電廠
煤 燃燒 汽輪機
火電廠—— 石油 ———→ 熱能———→ 電能
天然氣 化學能 機械能
分為 凝汽式發電廠(專供發電)
熱電廠(發電兼供熱)——如廣州電廠,利用率高
如:黃埔電廠:4台12.5萬kvA 2台30萬kvA機組
1號~4號機燒油 5號,6號機燒煤
水輪機
②水電站 —— 水(落差流量)————→ 機械能 ——→ 電能
其生產過程簡單,污染小,發電成本低
但建設投資大,工期長,受氣候,水文條件影響大,分豐水,枯水.
反應堆核裂變 機械能
③核電站——鈾 ——————→ 熱能 ———→ 電能
鈈 汽輪機
如:浙江秦山核電站(2X60萬kw)
大亞灣核電站 (2X90萬kw)
陽江核電站 (2X90萬kw)
特點:a消耗燃燒少,如容量為50萬kw的大電廠,需燃燒150萬噸/年
容量為50萬kw的大電廠,需鈾燃料20噸/年.
b.燃燒時不需要空氣助燃
c.容量越大越經濟
d.有放射性污染
④潮汐電站:潮汐能是地球在自轉過程中,海水受月流重力牽引產生的.還有小部分潮汐是受太陽引力牽引形成的.海水漲落的周期為12小時25分鍾,同時在海底造成三角流.
世界最大的潮汐發電站:法國北部LaRance河,Pe=240MW
世界最高的潮汐發電站:加拿大Fundy高達39英尺Pe=20MW
世界首座海底潮汐發電站:挪威北部Kvalsund Pe=300KW(無生態污染,無噪音,不佔地)投資1億美元.
5,變電所:升壓,降壓
區域變電所,地方變電所,終端變電所
樞紐變電所,中間變電所,地區變電所
6,電力線路:輸電線路,配電線路
電力系統的優越性
可靠,穩定,經濟
對電力系統運行的基本要求
保證供電的安全可靠——減少事故率
保證電能質量——波形,頻率,電壓\ 隨時調頻,調壓
我國規定的電力系統的額定頻率為50HZ,大容量系統允許頻率偏差±0.2 HZ,中小容量系統允許頻率偏差±0.5 HZ.
電壓的允許變化范圍見表1-4.
電力系統的頻率主要取決於有功功率的平衡,電壓主要取決於無功功率的平衡,可通過調頻,調壓和無功補償等措施來保證頻率和電壓的穩定.
電力系統的供電電壓(或電流)的波形為嚴格的正弦形.
表1-4 電壓的允許變化范圍
線路額定電壓
正常運行電壓允許變化范圍
35kv及以上
±5%Ue
10kv及以下
±7%Ue
低壓照明及農業用電
(+5%~ -10%)Ue
完成足夠的發生功率和發電量
保證電力系統運行的經濟性
1.3 電氣設備概述及額定參數
主要電氣設備簡介
一次設備——直接與發配電電路相連接的設備
進行能量轉換的設備: 發電機,變壓器,電動機
接通和開斷電路的開關設備:QF,QS,FU,負荷開關
交換電路電氣量,隔離高壓的設備:PT,CT
限制電流和防止過電壓的設備:電抗器,避雷器
二次設備——對一次設備,其它設備的工作進行監測和控制保護的設備
用於反映不正常工作狀態——繼電器,信號裝置
測量電氣參數的設備:儀表,示波器,錄波器
控制及自動裝置:控制開關,同期及自動裝置
連接電路的導體:控制電纜,小母線,連接線
電氣設備的額定參數
1,額定電壓
電力網的額定標准電壓(KV):0.22,0.38,3,6,10,35,60,110,220, 330,500,750
用電設備的額定電壓=電力網的額定電壓
發電機的額定電壓=1.05電力網額定電壓
變壓器的額定電壓:
一次側:但與發電機直接相連的(相當於用戶)
二次側:(10kv及以下阻抗電壓小於7.5%)
表1-5 我國交流電力網和電氣設備的額定電壓(線間電壓,單位kv)
用電設備額定電壓與電力網額定電壓
發電機
額定電壓
變壓器額定電壓
原邊繞組
副邊繞組
接電力網
接發電機
0.23
0.22
0.23
0.23
0.40
0.38
0.40
0.40
3
3.15
3
3.15
3.15及3.3
6
6.3
6
6.3
6.3及6.6
10
10.5
10
10.5
10.5及11
35
35
38.5
60
60
66
110
110
121
220
220
242
330
330
363
500
500
550
750
750
825
額定電流和額定容量
Ie:額定電流介質的周圍環境溫度
若周圍介質環境溫度不等於額定計算溫度
+450C IIe
Se=
Pe= (千瓦 KW)
Qe= (乏 var)
習題與思考題
1-1 什麼是發電廠,變電站,電力系統及電力網
1-2 試述火電廠,水電廠,核電廠的基本生產過程及其特點.
1-3 電力系統有哪些優越性 電力系統運行要滿足哪些基本要求
1-4 電能質量的主要指標是什麼
1-5 什麼是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 它們各包含哪些內容
1-6 一次設備的額定電壓是如何規定的
❺ 我國電力經過多少年的發展,才真正獲得並網的支持
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和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由於跨區跨省電力交易比較活躍,部分聯網輸電通道長期保持大功率送電。西電東送、川渝與華中等一批聯網工程已經投入運行, 2003年跨區交換電量達到862億千瓦時。
截至2005年7月,除海南外已經初步實現了全國聯網,初步實現了跨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電網間的電力電量交換更加頻繁,從1996年底開始一直穩居世界第2位。進入新世紀,我國的電力工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隨著青海黃河上游公伯峽水電站首台機組建成投產,我國水電裝機超過了1億千瓦,達到10830萬千瓦,單位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了40%。改革開放以來到上世紀末。華北與東北、德國、俄羅斯和日本。2003年底大陸已累計建成投產的脫硫機組裝置容量約1000萬千瓦,脫硫設施產生的SO2去除量為96,2004年末約有2000萬千瓦脫硫裝置投入運行或在建,近幾年新建火電機組幾乎均同步安裝煙氣脫硫裝置。全國電網基本形成較為完備的330/500千伏主網架,部分水資源缺乏地區實現了廢水「零排放」,2002年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7%.41億千瓦。1995年底結束向江河排灰,其中:水、火、核電分別達10830.6%,目前在建規模約4700萬千瓦,其中新鮮水量為397億噸,重復用水量為930億噸,水的重復利用率為70%。全國火電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 1.72億噸。
目前,西電東送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貴州到廣東500千伏交、直流輸變電工程已先後投產運行、福建與華東;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為1.8%、7.9%,電網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發電裝機容量繼1987年突破1億千瓦後、發展現狀
(一)電力建設快速發展
發電裝機容量,改善了8億農民的用電狀況,解決了近3000多萬無電農村人口的用電問題,而且加強了網架結構,緩解了城市配網高低電壓之間聯系薄弱的問題中國電力工業自1882年在上海誕生以來,經歷了艱難曲折、發展緩慢的67年,2000年達到了3億千瓦。發電量在1995年超過了1萬億千瓦時、發電量持續增長,在發展規模。潔凈煤燃燒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技術引進取得進展,已經掌握了低氮燃燒技術。水電,其容量占火電裝機容量的10。
(二)電力環保取得顯著成績
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電力工業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控制煙塵排放,目前安裝電除塵器比例達到85%以上,煙塵排放總量較1980年減少32%以上,單位電量煙塵排放量減少了 88%,占總裝機容量的24,到 2004年底發電裝機總量達到4,到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電力工業體制不斷改革,在實行多家辦電、積極合理利用外資和多渠道資金,超過美國在1979年創造的年新增裝機4100萬千瓦的世界歷史最高記錄。預計今年新增裝機容量約為6000萬千瓦,年末裝機容量將超過5億千瓦。
電源結構不斷調整和技術升級受到重視。水電開發力度加大、建設速度和技術水平上不斷刷新紀錄、跨上新的台階,運用多種電價和鼓勵競爭等有效政策的激勵下,電力工業發展迅速、加拿大,5年凈增發電裝機容量14150萬千瓦,2004年我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5100萬千瓦,其中粉煤灰為1、山西、陝西地區向京津唐電網送電能力逐步增加、全國聯網工程對調劑電力餘缺,目前約有近70套9F級燃機機組正在建設或前期准備中,大容量機組煙氣脫硝正在逐漸實施.2億噸.8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7.12億千伏安。截至2004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22,不僅提高了供電質量。裝機先後超過法國、英國.95億噸、渣為0.25億噸,下同)的電力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38億噸、渣為0.32億噸,2004年5月隨著三峽電站7#機組的投產,我國電源裝機達到4億千瓦、大亞灣/。1978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712萬千瓦,發電量達到2566億千瓦時,分別躍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改革開放之後.7%,在今後4年中將有60台以上的超臨界機組建成投產,60萬千瓦機組中超臨界機組已經佔有主導地位,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機組開始興建,到2010年將有10台以上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
關停了一大批耗能高、污染嚴重的小機組,降低了電價水平.9萬噸、可中斷交易等多種模式,呈現多樣化的良好局面,正在建設或開展前期工作的有10餘台。按照經濟性原則,2005年5月大陸首台9FA重型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投入運行,燃氣輪機的裝機容量不久將達到 3000萬千瓦以上,總裝機容量達到了870萬千瓦。高參數、大容量機組比重有所增加,截止到2004年底,已投運單機容量6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約55台,特別是近十年來,其中粉煤灰為0。
一,輸變電容量逐年增加,到2000年達到了1.37萬億千瓦時。進入新世紀,我國電力工業進入歷史上的高速發展時期,40萬千瓦等級的IGCC機組的技術引進及開發工作正在進行。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技術引進取得成果,電網建設得到了不斷加強;發電廠用電率從6.61%下降到5.95%;線路損失率從9.64%下降到7.59%;平均單機容量達到5.68萬千瓦。
全國火電廠工業用水總量為1327億噸、超短期,投產大中型機組逐年上升、32490,我國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年均增長率分別為7;嶺澳、田灣為代表的三個核電基地,到1995年超過了2億千瓦。核電建設取得進展,經過20年的努力,適度建設燃煤電站,實施西電東送,隨著國家電網公司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的投產,交易類型出現了中長期、短期;千瓦時、701。干灰場得到普遍應用,向廣東送電規模已達1088萬千瓦。三峽到華東、廣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工程先後投產。蒙西,建成以秦山.4萬千瓦。2004年發電量達到21870億千瓦時。2000~2004年,2004年9月。
電網建設不斷加強。隨著電源容量的日益增長,我國電網規模不斷擴大,促進了城鄉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2000到2002年。我國能源資源和電力負荷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西電東送」是我國的必然選擇。西電東送重點在於輸送水電電能,關停的小機組約1000萬千瓦。潔凈煤發電技術得到應用,採用引進技術自主設計製造的 30萬千瓦CFB鍋爐、核電和電網的環境保護得到高度重視。
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供電標准煤耗從1978年的471克/千瓦時下降到2004年的376克/,電網最高運行電壓等級已經提高到750kV。1998年以來實施的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特別是農村電網「兩改一同價」成效顯著。
西電東送和全國聯網發展迅速,節約了佔地和用水。灰渣綜合利用的水平不斷提高。在許多地區100%得到利用。
(三)電力科學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電力裝備技術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火電主力機型從50、60、70年代的5萬、10萬、20萬千瓦,發展到80年代利用引進技術生產30和60萬千瓦,進入新世紀以來60萬千瓦超臨界、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引進技術國產化進程明顯加快;水電具備了70萬千瓦機組的製造能力;核電可以自主設計生產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電網已具備750千伏及以下、額定電流4000安培及以下、短路電流水平63千安及以下交流輸變電設備研發及製造能力,產品類型涵蓋 「常規敞開式設備 」至「全封閉組合電器」在內的全系列。±500千伏及以下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關鍵設備—晶閘管閥及換流變壓器已基本實現由國內成套供貨。交、直流輸電系統控制保護設備的技術水平已居於世界領先行列。
電力發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一是火電機組參數等級、效率不斷提高,2004年上海外高橋二期工程90萬千瓦引進技術超臨界機組、河南沁北、江蘇常熟兩個 6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成功投入運行,浙江玉環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國產化依託工程及山東鄒縣、江蘇泰州等一批同類項目正在順利實施。二是水電建設代表了當今世界水平,建成了以三峽工程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水電工程。三是核電自主化程度不斷提高,秦山二期建成投產標志著我國已具備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的研發製造能力。四是超高壓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500千伏緊湊型、同塔多回、串聯補償等技術得到應用,2005年9月26 日,我國第一個750千伏輸變電示範工程(青海官亭至甘肅蘭州輸變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這標志著我國電網建設和輸變電設備製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現已開始規劃建設交流 1000千伏特高壓輸變電試驗示範工程。五是直流輸電技術快速發展,已先後建成單回輸送容量120萬千瓦的葛上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180萬千瓦的天廣直流工程、單回輸送容量均為300萬千瓦的龍政、三廣及貴廣I回直流工程,在建和已建的直流線路工程的長度達到了7000公里,並已開展800千伏級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
(四)可再生能源發電取得進步
風力發電建設規模逐步擴大。從「七五」開始建設風力發電場,到2004年底,內地已建成43個風力發電場,累計裝機1292台,總裝機容量達到76.4萬千瓦,佔全國電力裝機的0.17%。單機容量達到2000千瓦。
地熱發電得到應用。到1993年底,西藏地熱發電的總裝機達到28.13兆瓦,約佔全國地熱發電裝機(包括台灣在內)的94%;年發電量9700萬千瓦時,占拉薩電網約20%。
太陽能發電開始起步。至1999年,光伏發電系統累計裝機容量超過13兆瓦。2004年建成容量為1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這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總裝機容量第一的並網光伏發電系統,同時,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之一。
小水電建設取得巨大成績。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成小水電站4萬多座,裝機達2485萬千瓦,佔全國水電裝機的32,4%,佔世界小水電開發量的40%以上,年發電量800億千瓦時,佔全國水電發電量的36.27%。
(五 )電力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對電力的拉動作用巨大。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基本處於長期嚴重缺電的局面,電力供應短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隨著電力工業快速發展,1997年開始實現了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部分地區供大於求。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積極財政政策和擴大內需的經濟方針,國民經濟持續發展,電力需求增長也屢創新高。繼2001年用電增長9%之後,2002年增長11.8%、2003年增長15.4%、2004年增長 14.8%。經濟較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區電力需求持續旺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國電力供需狀況又趨緊張,發電裝機利用率(利用小時數)大幅提高,局部地區開始啟用限電措施。2003年~2004年,全國電力供需平衡繼續總體偏緊。整體看來,由於人均發電裝機佔有量偏低,電力供應的高速增長仍難以滿足更快增長的電力需求,電力工業仍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六)結構性矛盾突出,技術升級任重道遠
電源結構有待優化。一是煤電比重很高,近幾年又增長較快,所佔比重進一步提高,水電開發率較低,清潔發電裝機總容量所佔比例較小;二是20萬千瓦及以下機組超過1億千瓦(4403台),其中10萬千瓦及以下有6570萬千瓦(3993台),加之目前各地小機組關停步伐明顯放緩、企業自備燃油機組增多,燃煤和燃油小機組仍佔有過高比重,投入運行的6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僅55台,大型機組為數較少;三是在運行空冷機組容量約500萬千瓦,與三北缺水地區裝機容量相比,所佔比例低,其節水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四是熱電聯產機組少,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為27%;五是電源調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燃煤火電機組降負荷運行,調峰經濟性較差。
電力生產主要技術指標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火電機組參數等級不夠先進,亞臨界及以上參數機組佔40%,高壓、超高壓參數機組佔29%,高壓及以下參數機組占 31%;超臨界機組僅960萬千瓦,占火電裝機總量的2.95%。國產大機組的經濟性落後於相應進口機組,3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4~12g/kWh;60萬千瓦容量等級,國產亞臨界機組的供電煤耗比進口機組高20~23g/kWh,比進口超臨界機組高28~39.5g /kWh。在30萬千瓦、6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主、輔機引進消化過程中,由於主、輔機出力、可靠性等因素影響,形成從標准上、設計和管理上要求增大輔機配備裕度,直接導致輔機運行偏離經濟工況,廠用電升高,機組經濟性下降。電網的平均損失率為7.71%,尚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清潔煤發電技術、核電技術的進步較慢,大型超(超)臨界機組、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設備及高壓直流輸電設備等本地化水平還比較低,自主開發和設計製造能力不強,不能滿足電力工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需要。
二、發展趨勢
未來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進入了世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均用電量超過1400千瓦時,進入了重工業化發展階段。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對電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電力建設任務艱巨
資源條件制約發展。我國水能、煤炭較豐富,油、氣資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我國煤炭探明保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國天然氣和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受技術因素限制,多為間歇性能源,短期內所佔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導積極開發。
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電力生產高度依賴煤炭,大量開發和燃燒煤炭引發環境生態問題,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壞,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積逐年擴大,溫室氣體和固體廢料的大量排放等。火力發電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我國淡水資源短缺,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華北和西北屬嚴重缺水地區。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我國的發展階段分析,未來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資源、人與自然之間沖突極為激烈的時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國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容量無法支撐的。
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尚屬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若按近幾年的用電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高達11萬億千瓦時,相應發電裝機24億千瓦,發電用煤將超過50億噸,是目前的6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中長期被GDP數字大幅上升掩蓋的不足正逐漸顯現,直接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憂。經濟增長方式需要根本性轉變,以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國產值單耗不斷下降,單位產值電耗從1980年的0.21千瓦時降至2000年的0.151千瓦時,下降了 0.059千瓦時。假如未來20年仍能保持這樣的下降幅度,按照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約可減少電耗3.22萬億千瓦時。節能提效空間巨大。
電網安全要求不斷提高。我國電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電網具有大規模輸送能量,實現跨流域調節、減少備用容量,推遲新機組投產,降低電力工業整體成本,提高效率等優點。但隨著目前電網進一步擴展,影響安全的因素增多,技術更加復雜,需要協調的問題更多,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圍更廣,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8·14美加電網事故造成大范圍停電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大電網的電力安全要求更高。
(二)電力發展需求強勁
經濟增長率仍將持續走高。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階段,重化工業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用電以工業為主,工業用電以重工業為主的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第二產業單耗水平總體上將呈下降趨勢。
從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來看,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電力消耗強度會有一個加大的過程,但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將加快發展,即使是高耗能行業,其電耗水平也應有較大下降。
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用電量增長。預計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電量增長,但考慮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負荷增長速度與電量增長速度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預計 201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30450億千瓦時左右,2005年~2010年期間平均增長6%左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不低於45000億千瓦時,後10年年均增長4%左右。
(三)電力發展趨勢特點鮮明
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電網建設,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在此方針的指導下,結合近期電力工業建設重點及目標,我國電力發展將呈現以下鮮明特點:
結構調整力度將會繼續加大。將重點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加快建設大型水電基地,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水電站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使水電開發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合理布局發展煤電,加快技術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提高煤電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實現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本土化、批量化的目標,全面掌握新一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製造技術,積極推進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研究和應用,到2020年核電裝機力爭達到 4000萬千瓦左右。在電力負荷中心、環境要求嚴格、電價承受力強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適當規模的天然氣電廠,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較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大電網覆蓋不到的邊遠地區,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地熱發電、潮汐電站、生物質能(秸稈等)與沼氣發電等;與垃圾處理相結合,在大中城市規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到2020年力爭使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超過4%。
預計到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6.7%,其中水電1.65億千瓦,煤電4.68億千瓦,核電1200萬千瓦,氣電3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1000萬千瓦。
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9.5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
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步伐將會加快。
,分別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後我國(大陸
❻ 電力行業發展前景
2005年全國電力生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1-10月份,全國發電量19271.30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長15%。其中火電15966.5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6%;水電2808.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2%;核電461.2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2%。
2005年1-10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達19458.40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長15.13%。第一產業用電量547.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4%;第二產業用電量14554.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52%;第三產業用電量2191.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32%;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2164.6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54%。1~11月,全國工業用電量為14358.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52%;輕、重工業用電量的同比增長分別為13.57%和17.33%。
2006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長速度在11%左右,用電量約為27300億千瓦時。全國電力供需狀況有望比今年更加緩解,仍然存在局部地區、局部時段供需緊張。電力缺口主要集中在華北和南方地區,華東地區夏季備用偏低、冬季基本平衡,華中、東北地區基本平衡,西北地區供大於求。全國夏季最大電力缺口在800萬千瓦左右,其中華北和南方分別為300、500萬千瓦左右;冬季最大電力缺口900萬千瓦左右,其中華北、南方分別為400、500萬千瓦左右。2007年將基本實現電力供需整體平衡。
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火力發電企業主要集中在煤炭產區和電力消費市場所在區域。2005年,我國火力發電業工業總產值前十大地區依次為廣東、山東、河南、江蘇、河北、浙江、黑龍江、山西、上海、遼寧,火電企業分布存在較強的區域集中趨勢。
盡管火電行業發展前景看好,但仍存在不少風險因素:政策性風險、需求變化風險、市場競爭風險、原材料價格波動和短缺風險、財務風險等,另外還指出了火電運營成本上升帶來的與其他發電方式相比競爭力下降的風險。
❼ 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方針有哪些(十二五期間)
未來20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美元,進入了世界中低收入國家行列,消費結構升級,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均用電量超過1400千瓦時,進入了重工業化發展階段。加快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對電力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電力建設任務艱巨
資源條件制約發展。我國水能、煤炭較豐富,油、氣資源不足,且分布很不均衡。水能資源居世界首位,但3/4以上的水能資源分布在西部。我國煤炭探明保有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儲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我國天然氣和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風能和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受技術因素限制,多為間歇性能源,短期內所佔比重不可能太高,需要引導積極開發。
電力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電力生產高度依賴煤炭,大量開發和燃燒煤炭引發環境生態問題,包括地面沉陷、地下水系遭到破壞,酸雨危害的地理面積逐年擴大,溫室氣體和固體廢料的大量排放等。火力發電需要耗用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我國淡水資源短缺,人均佔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其中華北和西北屬嚴重缺水地區。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國家之一。以我國的發展階段分析,未來若干年,是大量消耗資源、人與自然之間沖突極為激烈的時期。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是我國能源、水資源和環境容量無法支撐的。
經濟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當前我國經濟尚屬於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模式。若按近幾年的用電增速計算,2020年全國電力需求將高達11萬億千瓦時,相應發電裝機24億千瓦,發電用煤將超過50億噸,是目前的6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中長期被GDP數字大幅上升掩蓋的不足正逐漸顯現,直接給經濟運行帶來隱憂。經濟增長方式需要根本性轉變,以保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科技進步和效率提高,我國產值單耗不斷下降,單位產值電耗從1980年的0.21千瓦時降至2000年的0.151千瓦時,下降了 0.059千瓦時。假如未來20年仍能保持這樣的下降幅度,按照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約可減少電耗3.22萬億千瓦時。節能提效空間巨大。
電網安全要求不斷提高。我國電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大電網具有大規模輸送能量,實現跨流域調節、減少備用容量,推遲新機組投產,降低電力工業整體成本,提高效率等優點。但隨著目前電網進一步擴展,影響安全的因素增多,技術更加復雜,需要協調的問題更多,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圍更廣,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更大。 8•14美加電網事故造成大范圍停電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大電網的電力安全要求更高。
(二)電力發展需求強勁
經濟增長率仍將持續走高。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的階段,重化工業產業發展迅速,全社會用電以工業為主,工業用電以重工業為主的格局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隨著增長方式的逐步轉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產業技術進步加快和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第二產業單耗水平總體上將呈下降趨勢。
從今後一個較長時期來看,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電力消耗強度會有一個加大的過程,但另一方面通過結構調整,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業將加快發展,即使是高耗能行業,其電耗水平也應有較大下降。
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用電量增長。預計用電負荷增長速度高於電量增長,但考慮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負荷增長速度與電量增長速度的差距將逐步縮小。預計 201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30450億千瓦時左右,2005年~2010年期間平均增長6%左右;2020年全社會用電量將不低於45000億千瓦時,後10年年均增長4%左右。
(三)電力發展趨勢特點鮮明
我國電力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電網建設,大力開發水電,優化發展煤電,積極推進核電建設,適度發展天然氣發電,鼓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帶動裝備工業發展,深化體制改革。在此方針的指導下,結合近期電力工業建設重點及目標,我國電力發展將呈現以下鮮明特點:
結構調整力度將會繼續加大。將重點推進水電流域梯級綜合開發,加快建設大型水電基地,因地制宜開發中小型水電站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使水電開發率有較大幅度提高。合理布局發展煤電,加快技術升級,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約用水,提高煤電技術水平和經濟性。實現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本土化、批量化的目標,全面掌握新一代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工程設計和設備製造技術,積極推進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研究和應用,到2020年核電裝機力爭達到 4000萬千瓦左右。在電力負荷中心、環境要求嚴格、電價承受力強的地區,因地制宜建設適當規模的天然氣電廠,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在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開發較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大電網覆蓋不到的邊遠地區,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發電;因地制宜發展地熱發電、潮汐電站、生物質能(秸稈等)與沼氣發電等;與垃圾處理相結合,在大中城市規劃建設垃圾發電項目;到2020年力爭使新能源發電裝機比重超過4%。
預計到201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7億千瓦左右,年均增長6.7%,其中水電1.65億千瓦,煤電4.68億千瓦,核電1200萬千瓦,氣電35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1000萬千瓦。
預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可能超過9.5億千瓦左右,其中水電2.46億千瓦(含抽水蓄能2600萬千瓦),煤電5.62億千瓦,核電4000萬千瓦,氣電6000萬千瓦,新能源發電4100萬千瓦。
❽ 有關《我國電力發展趨勢》的論文
2我國電力發展的趨勢
目前,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居世界第三,年發電量居世界第二,但我國的人均電力佔有量只
居世界第80位.我國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預計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故
人均用電水平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現代化進程使我國對電力需求不斷增
加.按照人均1 kW的目標,2050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需達1 500 GW左右,比現在凈增1 300
GW,按常規的發展模式幾乎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因此需要尋求新的發展途徑.到21世紀,可
再生能源和新型發電技術將成為電力發展的主要潮流,以彌補一次能源的不斷減少,同時,能
源的高效利用技術、環保兼容的能源技術將廣泛利用,發展新型的輸配電技術及電能質量控制
技術也是必然趨勢.
2.1火電方面我國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火電要繼續發展.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有
限,探明程度低,資源寶貴,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不能用於發電,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
長的時期內難以改變,但由於我國的煤炭資源分布不均而造成了長期的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
局面.隨著我國火電的不斷增長,所需煤炭亦不斷增加,這就給全國的運輸系統帶來很大的壓
力.到21世紀,將實行輸煤與輸電並舉,大力發展坑口電廠,減輕運輸壓力及負荷中心地區的
環境污染,並以電力輸出為主,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在火電技術上,火
電機組向著大容量、低煤耗、低污染的方向發展.隨著我國電網容量的不斷增大,對600 MW、
1 000 MW的大機組需求將日益增多.
採用超臨界技術勢在必行.鍋爐設計煤種應考慮劣質煤,並降低煤耗,以緩解電力高速發
展帶來的煤炭供應緊張,同時也要進一步降低發電成本.大量的煤煙是我國空氣污染的主要污
染源,為了更好地減少火電廠對大氣所造成的污染,潔凈煤技術(clean coal Technology)是惟一
的選擇,並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2000-2010年期間,國家規劃每年新增火電機組15 GW以上.到2010年,火電裝機容量將
達350~400 GW,仍佔全國裝機容量的65%左右.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火電仍會繼續增加,
但所佔比重會逐漸降低.
2.2水電方面我國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開發水電可作為緩解能源緊張,優化能源結構,解
決缺電及實現電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戰略,同時世界上電力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都是優先發
展水電,所以,21世紀我國的水電開發將出現新的曙光.預計到2000年底,我國的水電裝機容
量將達80 GW,而到2010年,水電裝機容量應達150~160 GW的水平,使我國水電佔全國裝機
容量的比重達到30%[5].屆時我國將大力開發西部的水能資源,建設西南、西北水電基地,實
現西電東送,達到東西優勢互補,縮小我國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其中西南部的紅水部、瀾滄江、
烏江等水電基地向華南、華中送電;中南的長江三峽,金沙江水電基地向華東、華中送電;西北
的黃河上游和北幹流水電基地向西北、華北送電.此外,從電網發展需要在東部的天荒坪、羊
湖、張河灣等地將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可見,到21世紀我國的水電開發工程規模大,技術
難度高,而且水電機組要向高水頭、大容量、多機型的方向發展.
2.3核電方面2000-2010年期間,隨著核電技術的不斷發展、核電設備的國產化,我國的核
電將步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成為電力供應的適當補充;到2020年,核電將初具規模,並與
火電、水電共同成為我國發電構成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據悉,我國秦山核電二期工程預計在
2003年建成投產;廣東嶺澳2×100 MW壓水堆核電站和遼寧2×1 000 MW壓水堆核電站,以
及秦山三期2×600 MW重水堆核電站將在2010年前後建成投產.預計到2010年,我國的核電
裝機容量將達20 GW,其中,整個大亞灣核電站的發電能力將為3 600 MW.到2020年,高速發
展的核電將佔全國總發電能力的5%.
2.4新能源方面
2.4.1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由於無污染,無雜訊,運行維護簡單,使用壽命長,規模靈活,
既可一家一戶地分散供電,又可大規模地集中供電或並網進行,應用幾乎不受地域條件限制,
資源量又非常豐富,因而始終受到青睞.目前,全世界太陽能的使用量已達65 MW,而且保持著
較快的增長速度.隨著太陽能發電技術的飛速發展,發電成本亦會不斷下降.預計到21世紀,
太陽能發電將廣泛應用於交通、通信、電視、氣象、石油、國防以及人民生活中.PV技術,即用太
陽能電池將太陽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技術,預計在2000年後便可與常規發電技術競爭,同
時,光伏電池與建築材料集合成復合材料用於敷設屋頂和牆體是21世紀PV技術的一個重要
發展方向;光熱發電技術也將在21世紀得到長足的開發和利用.預計到2000年底,光伏發電
總容量將達70 MW,同時在西藏拉薩將建設30 MW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站.
2.4.2風能發電目前,我國的風力發電處於一個大規模發展的前期,但我國的並網風力發
電技術的研究開發以及生產均落後於風電場建設的步伐,且國外的風電機組已佔據我國的風
電市場.到21世紀,我國將建立風力發電的市場化機制,改變相應的政策,認真研究國外先進
技術及引進外資,大力發展風力發電,同時在正確評估風能資源的情況下,加大科研開發投資
力度,加速風電設備的國產化進程,進一步降低風電成本.預計到2010年,我國的風電場累積
裝機容量將達19 000 MW,並成為我國電力的一支方面軍[6].
2.4.3地熱能發電地熱能在我國總能源中所佔比例很小,目前只是一種輔助能源,但在局
部地區卻是主要能源.充分開發地熱資源,對加速邊遠地區的文化、經濟建設將起很大的作用.
未來的5~10年,我國西藏羊八井熱田北部深層和羊易地熱田及雲南騰沖縣熱海地熱田(3處
的井底溫度分別達到262℃、202℃、260℃)將得到開發.上述高溫熱田的開發,將使我國建成
單機容量為5~10 MW的地熱電站,從而推動我國地熱發電技術的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同時,
除已開發的水熱型地熱資源外,其它3種類型(地質型、乾熱岩型、岩漿型)的地熱資源也將開
始研究和開發利用.
2.4.4海洋能發電海洋能發電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由於海洋能發電站建在沿岸和海上,
不佔有土地資源,不需遷移人口,而且還具有圍墾土地、水產養殖和旅遊觀光等綜合利益,故海
洋能發電將是21世紀主要發電形式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電站是法國的240 MW朗
斯電站,我國已在浙江三門縣健跳港、福建福鼎縣八尺門站址做了相當深度的前期論證和可行
性研究工作,計劃建設1~2座1萬kW級的潮汐電站.此外,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
發電技術也將進一步發展利用.預計到2020年,各種形式的海洋能發電站出現在我國的沿海、
河口及海灣上.
2.4.5生物質能發電我國國民經濟的高效發展,將帶動我國的農業和林業生產的發展,隨
之也會給我們帶來大量的生物質能資源:如薪材、秸材、稻殼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會產生
大量的生活垃圾;工業的現代化發展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水和廢水,所以,下世紀的生物質能開
發將是大規模的.這些廢物不僅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而且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建
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都將具有直接的經濟效益.
2.5電網及輸變電技術隨著國家電力裝機容量的增加,預計到2000年底,華北、華東、華中
等電網裝機容量將超過4萬MW,到2010年,上述電網的裝機容量要達5萬MW以上.到那時,
一個全國性大區電網互聯的格局將隨著三峽工程的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的建設發展而逐步形
成.因此,全國性的大區電網互聯方式,輸電線路更高一級電壓輸電技術,緊湊性輸電技術,電
力電子技術,應用於輸電電網安全經濟運行技術,電網高度與自動化技術等,都是我國21世紀
電力進一步的研究方向.到2000年底,全國220 kV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17.12×104km,變電
容量398 GVA,其中500 kV線路達到2.72×104km[7].到2010年,全國的發電裝機容量預計達
到0.5~0.55 TW.因此,各大區電網建設堅強的500 kV主網架至關重要.屆時三峽水電站將向
華中、華東、四川送電;西南水電基地向兩廣電網送電;晉、陝、蒙、寧的火電基地的建設也初具
規模,並向京、津、冀、魯及華中地區送電.我國的電網將基本形成北、中、南3個跨大區互聯電
網,並將取得巨大的送電效益和聯網效益,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強大的電力後盾.
2.6交流特高壓輸電交流特高壓是指比500 kV更高的交流電壓.在我國的國民經濟高速
發展,電力需求不斷增加的態勢下,必然相應出現一個新的電壓等級以適應電力系統的發展.
我國能源與負荷中心的分布很不均衡,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華北和西北,水力資源2/3集中在
西南,而負荷中心則側重在華東、華中和華南.隨著跨世紀的三峽電站和長江流域的水力的開
發,華北、西北坑口火電廠的興建,總的電力流向將是長距離、大容量的「西電東送」和「北電南
送」,輸送容量估計可達5 000~20 000MW,輸送距離估計為600~2 000 km,從而形成全國各大
區電網的互聯.其實,三峽水電站一投運,僅湖北的水容量用以發電即達2萬MW以上.據幾個
大區電網預測,大區電網內裝機容量將急劇增加,中距離大容量輸電在今後15年內也將超過
5 000 MW,如仍採用500 kV電壓等級,短路電流將超過63 kA.對於這些全國電網互聯所需的
長距離、大容量輸電以及網內的中距離、大容量輸電,交流500 kV無論在傳輸長度、傳輸容量
和限制短路電流方面都不能勝任,因此必將出現輸電能力高於交流500 kV的交流高壓輸
電[8,9].鑒此,筆者認為,國家有關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盡早開展特高壓輸電前期科研工作,借
鑒國外現有的特高壓輸電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掌握特高壓輸電技術,研製特高壓輸電設
備,並在技術成熟的時候,建設我國第一條特高壓輸電線路.
另外,從當前世界電力運行來看,交流特高壓和高壓直流(一般為800 kV)各有優缺點,各
電力公司都競相改進各自的技術.因此,世界范圍內交流特高壓和高壓直流將並行存在.在我
國,已經把直流輸電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電能傳輸方式,並在全國聯網中擔任重要角色.
3結論
1)以煤炭發電為主的火電在21世紀相當長的時間里仍是我國電力生產的主角,但應降
低煤耗和大力推廣潔凈煤技術.
2)水電和核電是21世紀我國電力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2020年水電將佔30%,
核電佔5%.
3)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發電在我國邊遠地區將得到充分發展,並將促進當地經
濟的高速增長.
4)海洋能將是21世紀的主要能源利用形式之一,充分開發海洋能將給我們帶來巨大的
經濟效益.
5)從我國電力工業需求的長遠規劃和發展來看,在21世紀,我國將採用特高壓輸電.
6)能源的高效利用技術及環境保護兼容的發電技術在21世紀將重點研究和廣泛利用.
7)高壓直流輸電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電能傳輸方式,將繼續在我國電網中擔任重要角
色.
參考文獻:
[1]黃艷.世界電力發展現狀及其趨勢[A].夏軍.水利水電工程研究與實踐[C].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8.
[2]史寶珍,袁益超.我國大型火電機組發展概況[J].能源研究與信息. 1998,14(4): 8-12.
[3]冉瑩,張運州.我國的能源結構與電力規劃[J].中國電力,1996,29(11): 33-39.
[4]張源.新能源發電的技術現狀與發展[J].中國電力,1996,29(11): 77-81.
[5]邴鳳山.為下世紀前10年水電比重30%提供科技支撐[J].中國電力,1996,29(11) :62-66.
[6]馬勝紅.中國風電場建設分析及發展預測[J].新能源,1998,20(7):41-44.
[7]史大楨.巨大的成就,輝煌的前景[J].中國電力,1996,29(11): 3-5.
[8]周潔.發展我國交流特高壓輸電的建議[J].高電壓技術,1996,22(1): 25-27.
[9]朱鳴海.交流特高壓輸電及其設備前期科研的可行性[J].中國電力,1966, 29(4): 3-6.
❾ 我國智能電網行業發展趨勢如何
智能電網作為有效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的鑰匙,受到了我國電力建設部門的大力推崇。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採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
目前我國的市場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變壓器製造行業將迎來一個持續和穩定的發展時期,國內西電東送、南北互供、跨區域聯網等工程的建設,帶動了中國輸配電設備行業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智能電網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的重要階段,不僅給變壓器製造業提供了良好的增長空間,而且還促進了變壓器產品結構的優化和技術的革新。
未來幾年,我國變壓器製造行業又將迎來一個持續、穩定的發展時期。同時,智能電網建設也將對變壓器產品結構的優化和技術的革新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電線電纜行業雖然只是一個配套行業,但占據著中國電工行業25%的產值,是僅次於汽車行業的我國第二大行業。在智能電網的建設與改造背景下,將有望掀起新一輪電線電纜行業發展高潮。
建設智能電網是解決新能源和電力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是滿足各類大型能源基地和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迫切需要,實現能源從就地平衡向大范圍優化配置、更大范圍統籌平衡的轉變。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智能電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分析: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需要加快智能電網建設,促進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約開發,最終實現電從遠方來。專業行業資訊可以看看中國變壓器交易網的行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