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各省的支柱產業分別是什麼
1、珠江三角洲一塊的省份以輕工業、服務業為主、農業。例如廣東,支柱產業是製造業(輕工業,來料加工);
2、長江三角洲一塊的省份以輕工業、進出口製造業、金融業為主。例如浙江,支柱產業是製造業(輕工業);
3、東北三省主要重工業、林業為主。例如吉林,支柱產業是汽車(工業製造)化工;
4、中南省份以運輸業、輕工製造業為主。河南,支柱產業是農業(糧食主產區)輕工業(食品加工業);
5、西北以服務業、農林牧業為主。陝西,支柱產業是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1)四川經濟發展產業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的主要特點:
1、強調大規模產出。支柱產業著重強調產業的凈產出占國民經濟或地區經濟的比重。
2、強調現在。現在比重大的產業就是支柱產業,即便其比重呈下降趨勢,只要比重還較大,仍可稱為支柱產業。
3、強調發展。支柱產業要求市場擴張能力強、需求彈性高,發展快於其他行業。要求生產率持續、迅速增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
4、強調擴大就業。
5、強調帶動作用。支柱產業要求產業關聯度高、長期預期效果好。
6、強調節約能源和資源。
參考資料
網路-支柱產業
2. 四川的經濟發展昨樣
四川這幾年都在地震,所以經濟都在重建,政府大力支持和補貼
3. 四川的經濟
四川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八,西部第一,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000美元。成都經濟總量過萬億元,進入「千億俱樂部」的市州14個,過百億元的縣(市、區)109個。其綜合實力高居西部地區首位。四川擁有各類產業園區200多個,283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四川,其中境外500強企業210家,在川直接投資總額過百億美元。
2014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8536.7億元,比上年增長8.5%。第一產業增加值3531.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4519.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486.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128元。全年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058.5億元,其中稅收收入2311.7億元;公共財政支出6784.3億元。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577.5億元。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1元,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40.1%;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803元,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43.2%。 四川農業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常年農作物種植面積14500—15000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0000萬畝左右,經濟作物2200—2500萬畝,其它作物2300—2500萬畝。糧食作物中水稻、小麥、玉米、紅苕、馬鈴薯、大豆等種植優勢明顯,尤以水稻最為突出,常年種植面積3000萬畝左右,占糧食麵積的30%左右,產量占糧食總產的40%以上;小麥、玉米種植面積均在2000萬畝左右,紅苕、馬鈴薯種植面積均在1000萬畝以上;大豆400萬畝以上。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
2014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46.7萬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28.5萬公頃;中草葯材播種面積10.8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131.5萬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374.9萬噸;油料產量300.8萬噸;煙葉產量22.5萬噸;蔬菜產量4069.3萬噸;茶葉產量23.4萬噸;園林水果產量759.7萬噸;中草葯材產量42.3萬噸。全年生豬出欄7445.0萬頭;牛出欄278.7萬頭;羊出欄1632.7萬只。全年水產養殖面積19.94萬公頃,水產品產量132.63萬噸。 工業
四川是中國西部工業門類最齊全,優勢產品最多實力最強的工業基地。機械、電子、冶金、化工、航空航天、核工業、建築材料、食品、絲綢、皮革等行業在西部地區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
2014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12409.0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5%。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974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559.7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897.2億元,實現凈利潤2046.3億元。
建築業
2014年,四川省完成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2225.4億元。擁有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3545個,實現利稅總額561.4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3362.6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9544.2萬平方米。 國內貿易
四川是西部特別是西南地區各種生產、生活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2014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665.8億元。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348.8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17.0億元。全年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137.1億元,其中商品零售額5700.9億元。
對外經濟
四川利用外資、引進國內省外企業投資、外資金融機構數均居中西部前列。2014年實際利用外資106.5億美元。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280家,累計批准10472家。外商投資實際到位資金102.9億美元。落戶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299家。年末駐川外國領事機構12家。全年進出口總額702.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448.5億美元;進口額254.0億美元,居西部第二位。
金融業
四川是西部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最多、種類最齊全、開放程度最高的省份。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53家,證券、期貨、基金機構100家,保險機構73家。已入駐四川的外資銀行13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15家。有西南聯合產權交易所、四川金融資產交易所等。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部在四川建立客服中心、營運中心等各類後台服務中心20餘個,獨立第三方金融服務外包企業50餘家。
截至201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3282.0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3884.1億元。共有保險公司76家,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1060.6億元;全年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373.9億元。共有證券公司4家、期貨公司3家、證券投資咨詢公司3家、證券公司分公司19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2家、證券期貨營業部336家。年末有證券投資者賬戶800.3萬戶,全年累計實現證券交易額6.3萬億元。 綜述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萬所,在校生1512.0萬人,教職工99.7萬人,其中專任教師82.7萬人。
2014年末四川共有小學6959所,在校生531.3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2%;初中3901所,在校生258.3萬人;特殊教育122所,在校生1.1萬人;普通高中732所,在校生149.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568所,在校生119.5萬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4539個,職業技術培訓注冊學員234.4萬人次。
2014年末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32.8萬人;畢業生33.9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38個,在校生8.8萬人,畢業生2.5萬人。成人高等學校16所,成人本(專)科在校生40.3萬人;參加學歷教育自學考試66萬人次。截止2015年5月,在川普通高等學校數量達到109所,其中本科高校51所,高職高專58所。 四川省本科院校(全省覆蓋)地名名單成都市四川大學(211·985)、電子科技大學(211·985)、西南交通大學(211)、西南財經大學(211)、西南民族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南石油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成都中醫葯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西華大學、成都體育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成都學院、成都工業學院、成都醫學院、成都師范學院、四川旅遊學院、成都東軟學院、四川工商學院、四川傳媒學院、成都文理學院、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四川農業大學【成都】(211)、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成都】綿陽市西南科技大學、綿陽師范學院、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自貢市四川理工學院攀枝花市攀枝花學院瀘州市西南醫科大學、四川警察學院德陽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四川工業科技學院內江市內江師范學院樂山市樂山師范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峨眉】(211)宜賓市宜賓學院南充市西華師范大學、川北醫學院、西南石油大學【南充】、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南充】達州市四川文理學院雅安市四川農業大學(211)阿壩州阿壩師范學院甘孜州四川民族學院涼山州西昌學院眉山市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工商學院【眉山】註:「XX大學/學院【地名】」表示這所大學的某一校區,「XX大學/學院」表示這所大學的校本部。 截至2014年末,四川省醫療衛生機構80104個,其中醫院180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75137個;床位45.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5.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4.6萬人,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注冊護士16.9萬人。婦幼保健機構202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0.5萬人,注冊護士0.7萬人;鄉鎮衛生院4575個,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萬人,注冊護士2.0萬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部涉農縣(市、區),全年參合率99.3%。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提高到63.3%。基本葯物上網采購率99.2%。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連續8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持續下降,分別降至24.4/10萬、7.99‰和9.55‰。 古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經過不斷地建設,四川成為了西南的交通樞紐。鐵路是四川溝通省內外運輸的大動脈。四川鐵路已形成包括寶成鐵路等5條鐵路干線、8條鐵路支線和4條地方鐵路組成的鐵路網。
寶成鐵路連接隴海鐵路,是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達成鐵路東接襄渝鐵路,是四川與湖北間的重要通道。成渝鐵路溝通重慶和四川,是新中國自行修築的第一條鐵路,同時也是四川通往貴州及華南的重要通道。成昆鐵路南接南昆鐵路,是四川通往廣西的重要通道。內六鐵路南接滬昆鐵路、水紅鐵路,連通湘黔鐵路、南昆鐵路,是溝通雲、貴、川三省的又一條主要干線,成為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 四川公路里程居全國第一,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6000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三。
四川省公路以成都為中心,干、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同時,又輔以東西、南北線路的相互交織。主要的公路干線有:川藏公路、川青公路、川隴公路、川陝公路、川渝公路、川雲東路、川雲中路、川雲西路及川滇路等。成都汽車中心客運站是四川最大的公路客運樞紐站。四川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即今渝昆高速和廈蓉高速)是四川省與重慶直轄市之間的公路交通大動脈。它全長340.2公里,於1995年全線開通。此外,成都――綿陽、成都――樂山――峨眉山以及內江――自貢――宜賓、達州――重慶等高速公路也在四川的公路交通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四川擁有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和綿陽南郊機場、瀘州藍田機場、達州河市機場、九寨黃龍機場、宜賓菜壩機場等支線機場。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中西部地區最繁忙的民用樞紐機場,中國西南地區的航空樞紐和重要客貨集散地。使用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航空公司有16家,航線140多條,可以直飛國內外眾多城市。2011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907.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7.77萬噸,機場排名全國第五,城市排名全國第四。規劃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預計2018年建成後,將會是2013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2倍大。 四川境內民用機場一覽表成都市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綿陽市 綿陽南郊機場 瀘州市 瀘州藍田機場、瀘州雲龍機場 廣元市 廣元盤龍機場 攀枝花市 攀枝花保安營機場 南充市 南充高坪機場 達州市 河市機場 宜賓市宜賓五糧液機場、宜賓菜壩機場 巴中市巴中恩陽機場阿壩州 九寨黃龍機場、阿壩紅原機場 涼山州 西昌青山機場 甘孜州 康定機場、稻城亞丁機場、甘孜格薩爾機場
4. 四川省是如何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
一、四川簡介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美譽,是中國西部門戶,大熊貓故鄉。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工業、農業、軍事、旅遊、文化大省。省會成都在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中國第四大航空港。
二、發揮特色產業,助推經濟發展
四川將傳統農業轉型,發展成為特色農業,比如四川蒼溪縣瞄準“中國紅心獼猴桃第一縣”這一金字招牌,多措並舉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並將這一產業進行深加工,發展了獼猴桃罐頭、飲料、走出了‘大園區+小庭院’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以產業興旺引領鄉村振興,助推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在各級政府努力下,四川經濟不斷發展,我們相信“天府之國”會更加繁榮!
5. 四川經濟發展迅速,那麼各市的發展水平如何分別是幾線城市
四川發展迅速,各市的發展水平也是不錯的,可以說是個二線城市吧,它的小吃業和房產業都是比較發達的,為當地帶來了不少的收入。
6. 四川的經濟以什麼為主
全省釩鈦新材料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攀鋼集團加強釩鈦資源綜合利用關鍵技術攻關,成功研發釩氮合金,掌握了氯化法鈦白生產核心技術。2005年,全省生產鋼鐵1094.5萬噸、聚氯乙烯60.8萬噸、配套電石原料65.8萬噸、純鹼106.5萬噸、燒鹼75.5萬噸、聚酯18.2萬噸。宜賓天原、瀘天化、鴻鶴化工、川天華、金路集團、川化集團、樂山和邦集團等骨幹企業的聚氯乙烯、尿素、氯化氨、燒鹼等重點產品在西部地區有競爭優勢,中昊晨光和四川化工研究院的有機硅氟、華拓科技的聚苯硫醚等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 四川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省裝備製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87億元,增長33.5%;實現利潤68.5億元,增長57%。其中「1+8」工程34戶重點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31億元,增長62.9%;實現凈利潤34.8億元,增長 89.1%。四川省重大裝備製造業實現了「三大突破」:中國東方電器集團公司作為主承包商,奪得了總價41億元的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核島和常規島主設備供貨合同。發電設備生產量達到2300萬千瓦,穩居世界第一位;東方汽輪機廠與日本三菱公司合作研製的首台27萬千瓦「F」級重型燃氣輪機試車取得一次成功,國產化率達46.5%。重大裝備出口歐美市場取得重大突破,川油宏華公司首台ZJ40DBST數控變頻拖裝石油鑽機出口美國,中國二重集團出口波蘭米塔爾鋼廠的2250MM熱連軋機成套設備合同生效。 農產品加工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843戶,工業增加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0%。豬肉製品出口量佔全國的40%,白酒業銷售收入佔全國的1/3、利稅佔全國的3/4。四川高金食品公司通過「品牌連鎖」 經營模式,加大了對省內肉食品加工企業的整合力度,在全國的13個分公司中,僅四川就有10家。新希望、四海、全友傢具、竹葉青茶葉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快速發展。 三是重點工業城市支撐作用顯著。成都、德陽、攀枝花、綿陽、內江、樂山、宜賓、自貢等8個重點市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410億元,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69.3%。成都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559.2億元,增長24.12%,佔全省工業的27.5%;德陽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64.17億元,增長27.6%,佔全省工業的8.07%;攀枝花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48.5億元,增長18.2%,佔全省工業的7.3%。全省761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7%分布在成都、自貢、德陽、綿陽、樂山等五個市,五市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046.2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998.6億元、利潤總額173.2億元,分別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51.4%、50.6%、53.8%。 四是生產要素供需銜接良好。以電煤供應為重點,抓好枯水期前200萬噸電煤儲備,落實外購電,優化水位調節,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和綜合調度等工作,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省煤電運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全省產煤8092.6萬噸,發電1017億千瓦時,天然氣產量137.32億立方米,成品油銷量469.93萬噸,鐵路貨運量完成9275萬噸。推動金融機構和企業雙向交流,開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工業企業貸款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全年工、農、中、建四大銀行投放工業流動資金貸款438億元,增長23.4%,其他商業銀行累計投放240億元工業流動資金貸款。 養殖業較快發展。全年出欄肉豬8764.3萬頭,增加661萬頭,增8.2%,牛、羊、家禽和兔的增長幅度均達7%以上。主要畜產品產量繼續增加,結構有所調整。全年肉類總產量949.2萬噸,增加78.6萬噸,增9%。其中:豬肉652.4萬噸,增加51.1萬噸,增8.5%,豬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69.1%下降為68.7%;禽肉189萬噸,增加18.6萬噸,增10.9%,禽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由19.6%上升到19.9%;禽蛋156.1萬噸,增7.5%;牛奶57.5萬噸,增9.3%;蠶繭9.6萬噸,降1.6%。 基地建設加強。全省初步形成資陽、遂寧、南充、內江等丘陵地區的糧油、生豬、水果產業帶,樂山、宜賓、雅安的茶葉產業帶,成都、綿陽、眉山的奶牛、花卉苗木、蔬菜產業帶,攀枝花、涼山的熱帶水果、蔬菜、煙葉產業帶。 「十五」期間,四川產業發展的重點是:「發展壯大六大支柱,建設八大基地,抓好一帶一區一城」。 ——發展壯大電子信息、水電、機械冶金、醫葯化工、飲料食品、旅遊6大支柱產業。 ——努力建設電子信息、水電、重大裝備、特種鋼、釩鈦新材料、現代化中醫葯、天然氣化工、飲料食品8大工業基地。 ——突出抓好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成都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綿陽科技城建設和發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根據資源條件、地理區位和發展潛力,在充分發揮各地區特色與優勢、保護好和引導好各地區加快發展積極性的前提下,通過發展經濟和人口轉移,逐步形成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成都、川南、攀西、川東北、川西北生態5大經濟區。 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化,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轉化,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三個轉變」。
7. 四川未來應該怎麼發展經濟
四川未來的發展應該向著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進行發展,四川本來是一個人口大省,豐富的勞動力能夠很快拉動其經濟發展。
至於你說的對未來的投資是否有影響,我想影響肯定是有的,但至於有多大的影響,目前來看還不清楚。不過,經歷這次的地震之後,國家將會以抓典型的方式大力扶持四川的企業。中國是一個喜歡搞典型的國家,深圳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國提出西部大開發已經有9年了,但是西部的發展仍然緩慢,此次算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一方面以成渝經濟特區為核心進行重點開發,一方面以四川作為典型以促進西部地區的發展。
8. 四川經濟如何
四川的經濟雖然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了嚴重的損失。但是在全國各省一對一幫扶的情況下使得四川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四川現在很需要的人才為新來的企業和原來的企業做事。我建議你先網上查查資料。
9. 四川經濟的基本格局、工業強省戰略的「7+3」產業發展規劃
★「7+3」產業規劃是四川為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打造「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而提出來的戰略規劃。
★加快發展「7+3」產業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施工業強省主導戰略的核心抓手。
★「7+3」產業規劃包括,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飲料食品和現代中葯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生物工程等有潛力的產業。
10. 四川省瓶頸產業有哪些
四川作為經濟大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還存在許多瓶頸甚至是隱患,將阻礙四川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結構不合理
1)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
四川十年來經濟獲得快速增長,除了消費得到一定增長外,主要還是靠投資拉動,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28065.3億元,其中第三產業投資19724.6億元。目前政府和民間債務不低,進入債券還本付息高峰期。剛性支出逐年增大,僅2018年前三季度,全省債務付息支出109.8億元。部分市縣財政吃緊、政府債務風險較高,部分城市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很高、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資本水平低於監管標准。政府存量債務償還壓力與平台公司融資難等問題疊加,故繼續進行投資刺激怕是不可持續;
2)實體結濟結構不合理,
四川實體經濟普遍存在「重量輕質」「重硬輕軟」的現象。產業分散,全同開花,除了將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產業作為支柱產業外,又提出了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新一代網路技術、大數據、軟體與信息服務、航空與燃機、智能裝備、軌道交通、新能源與智能汽車、農產品精深加工、優質白酒、精製川茶、醫葯健康、新材料、清潔能源、綠色化工、節能環保等16個重點產業培育方案,貪大求全,力量分散,發展無重點,無亮點。同時知名品牌也較少,以前聞名全國的長虹電視,逐漸衰落了,只留下幾瓶白酒還在掙扎,但在以茅台為首的貴州酒的進逼下,也是力不從心。
第二: 空間結構集中度過高
四川經濟集中度太高,成都一地超過15342億,佔全省比例接近40%,在主要經濟省份中(不計寧夏、青海、西藏等),成都佔全省的比例最高,而排名第二位的綿陽GDP僅2303億,只有成都市的七分之一,在全國城市中排在100位以後去了。與存在同樣問題的湖北相比,雖然武漢的佔比與成都差不多,但四川的人口和面積均大幅領先,同時襄陽與宜昌GDP均超過4000億,他們與武漢比例約三分之一多,故四川經濟集中度比湖北更嚴重,更加不平衡。四川作為一個大省,無論如何發展,僅靠成都是不能帶動全省的發展。
第三:新動能培育不足
2018年,四川高新技術企業4200家,排名約第10位,只有廣東省的十分之一,甚至落後於安徽、湖北、天津等省市。四川數字經濟規模1.09萬億元,居全國第10名,與浙江、江蘇、廣東等沿海省份比較還存在不少差距。深圳建立起了「官、產、學、研、資、介」六大維度結合的協同創新模式,培育了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四川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創新合作的比重僅為10.5%,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而在資本的強大作用下,省內高校部分專利被沿海地區收購,存在「牆內開花、牆外香」問題。不少地方在新動能培育上存在局限,將其簡單等同於部分新興產業的規模擴張,更是採取傳統抓產業的辦法,給政策、給資金、給要素等,造成了部分新興產業因過量扶植而出現產能過剩和過度競爭。
第四:經濟基礎不強
1)地方國有經濟不強
四川國有經濟競爭力不強,60%地方國有資產集中在交通、能源、建築等基礎產業,增量布局集中向旅遊、金融、康養等領域扎堆。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對滯後,國有企業還沒有實現從經營產業到資本運營的轉變,集團層面國有獨資公司佔比達75%,國有資本放大功能未充分體現,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低。
2)民營企業不活
四川民營企業不轉型升級較慢、創新能力不強。從領軍企業數量上看,四川入圍全國500強的民營領軍企業不斷減少,從2011年的18家減少到2017年的10家,在全國排位從第6位下降到第13位。民營經濟仍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佔比較低且主要集中於低端的生活性服務業。在新經濟領域,四川民營經濟僅有一家獨角獸企業。企業知名品牌數量缺乏,根據《2017年胡潤品牌榜》排名,上榜的107個最具價值中國民營品牌中,四川無一家企業上榜。
六:四川經濟發展建議
第一:明確重點發展產業
四川一直走大而全的產業道路,看看以下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2018〕92號)節選:
第三條: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發展壯大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葯、軌道交通、動力及儲能電池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數字產業,構建特色鮮明、布局集中、配套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四條:著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優質白酒、釩鈦新材料四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清潔發電設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軌道交通、生物醫葯、綠色食品等產業集群,
第五條:支持核能裝備與核技術應用、航空整機、航空發動機、航天及衛星應用、軍工電子裝備、信息安全、集成電路、高端材料、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無人機等優勢領域;支持發展各具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優先發展名優白酒、肉食品、糧油、紡織服裝、煙草、茶葉、中葯材等千億級產業等。
以上所謂的產業規劃我看是幾乎將能想到的產業都羅列了一遍,毫無重點所言,也就談不上產業指導。結合四川現有的優勢產業基礎和資源,四川是農業大省,但全省多高原、山地和丘陵,但畜牧業發達,水果/特產/中葯材等豐富,故農業大有可為,建議四川重點發展的產業為農業和食品工業(包括糧食、肉製品、水果加工、酒、醋、油),其次依託川西南和川東北的水電、天燃氣和礦產等,發展新材料和化工,再次是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等不宜作為重點行業;
第二:明確重點發展區域
在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關於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2018〕92號)明確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一干是指成都,多支指除成都以外的城市,五區是成都周邊區、川東北、川西南、川東南、川西等,說到底這還是毫無新意的全面開花,有等於無。在投資受限、債務高企的情況下,全面建設是不可能的,必須擇其它重點區域發展。
介於四川及中國西南的形勢,及打造成渝城市群的需要,必須在突出成都這個『干』以外,建議自貢和內江組成江貢經濟區,南充和遂寧組成南遂經濟區,組成兩『支』(一干兩支),江貢經濟區主要發展機械設備、材料加工、醫葯化工等產業,而南遂經濟區主要發展食品加工、紡織(綢、麻等)、特色產業等,而成都(包括德陽、綿陽)主要發展電子信息、軟體和互聯網、金融、旅遊等產業。
第三:注重統籌,協調發展
前面提到的產業規劃,名義上統籌,實際分散,必須從全省的高度,甚至是西南或全國的高度進行整體考量和策劃,比如隨著四川交通的改善,旅遊業發展不錯,但是與其它地方(如貴州)相比,則速度太慢,去年貴州的旅遊人數和收入相比四川雖然還有差距,但差距相當小,考慮到兩省的人口、面積、旅遊景點數量和GDP收入,四川旅遊發展簡直不值一提。四川應該統籌發展以川西(亞丁、貢嘎山、九寨溝、黃龍等)、川北(米倉山、唐家河、白龍湖、光霧山等)的自然旅遊資源,打造以成都-江油-劍門關-閬中-廣元(昭化)-漢中一線的歷史旅遊資源,發展成都和廣元兩個旅遊節點,四川旅遊可以上幾個台階。
第四:軍民融合
在早期的三線建設中,四川遷入大批的軍工企業,軍工企業和民用企業的融合是四川產業發展的思考點,如果良好融合,將可能產生一批新興企業和產品,而在過去發展中,已經取得不錯成績,如航空航天、軌道交通、人工智慧、無人機等行業已有很好基礎,政府應進一步探索軍民融合道路,消除障礙。
第五:提高新動能、挖掘新機會
1)充分利用智力資源
四川是教育大省,高校眾多,人才資源豐富,故四川應加大創新,加強校企結合,尋找新動能和新機會,推行互聯網+、物聯網、智能製造政策;
2)加大招商力度
結合四川經濟基礎和產業優勢,加大招商力度。其實成都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招商能力強,在和重慶、武漢的招商競爭中絲毫不落下風。但除了成都以外的市州,很難聽到招商聲音。
如果能充分利用四川的人口優勢、能源優勢、資源優勢、教育優勢,加上經濟基礎、旅遊資源,統籌協調、加大創新,四川經濟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