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世界產業發展

世界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5 22:22:31

A. 世界第一產業發展分布的條件和特徵是什麼

第一產業指的是農業。
不同的農業類型所需要的條件不同,特徵也就不同。內
如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容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條件是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勞動力數量大。特徵是精耕細作的勞動力密集型農業。

B. 社會發展動力是什麼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產業是什麼

社會發展的動力主要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有兩個,一個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一個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
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產業,主要是三次產業,就目前後工業化階段,主要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比較大。

C. 全球第一大產業

旅遊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
第一,旅遊產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經歷了長期歷史發展過程
現代旅遊產業產生於19世紀,在20世紀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產業獲得了相對和平與穩定的發展環境,迅速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在1950年,全世界旅遊人數僅有2520萬人,旅遊收入約21億美元。此後,世界旅遊產業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增值水平明顯高於其他產業。例如,1992年美國旅遊業增值為3300億美元,遠遠高於農業的900億美元、汽車工業的550億美元以及金屬工業的400億美元。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其他發達國家也與美國的情況類似。世界旅遊組織提供的資料表明,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旅遊收入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佔比重達到8.25%,超過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車出口收入的5.6%和機電出口收入的4.6%。自此,旅遊產業正式確立了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並保持至今。
第二,國際金融危機沒有改變旅遊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
旅遊產業具有抗沖擊、易恢復的產業韌性,對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擴大內需具有特殊作用。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報告,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歐美等成熟旅遊市場部分行業、領域造成了嚴重影響,但新興經濟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旅遊產業依然保持了總體增長。旅遊產業成為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恢復增長的產業之一,在減緩危機消極影響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全球經濟的復甦作出了新的貢獻。從長遠來看,旅遊產業在創造就業機會、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等方面將繼續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WTTC)預計,2010年旅遊產業將吸引1.8萬億美元的資本投資,佔全球總投資的12%;到2020年,全球國際旅遊消費收入將達到2萬億美元。另據世界旅遊協會預測,從2010年到2020年,全球旅遊經濟預期年增長率可達到4.4%,國際旅遊業人數和國際旅遊收入將分別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長,遠高於同期世界財富年均3%的增長率;到2020年,旅遊產業收入將增至16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10%;提供3億個工作崗位,佔全球就業總量的9.2%,從而進一步鞏固其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地位。
第三,旅遊產業作為世界第一大產業的基本特徵
一是旅遊產業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2009年旅遊產業收入佔全球GDP總量的9.3%;與旅遊產業相關的就業人數約有2億人,佔全球就業總量的8%。旅遊產業還是世界各國稅收的主要來源,2006年全球旅遊產業直接和間接產生稅收總額達1.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稅收的11%。無論是總收入、就業,還是投資、納稅,旅遊產業對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是旅遊已經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進一步上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又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使人們有更加充裕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旅遊成為人們使用閑暇時間的最佳選擇之一。近年來,國際旅遊在許多國家廣泛開展,並迅速形成一股新的時代潮流。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人們每年參與各種形式的旅遊活動達到40多億人次, 據預測, 2010年、2015年、2020年全球國際旅遊人次將分別達到10億、12億、16億人次。國際旅遊人口將佔世界總人口的3.5%,其中德國、日本、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俄羅斯、義大利等十大客源國出遊總人數將佔全球出遊人數的49.2%。
三是國際旅遊區域的重心正向東方轉移。上世紀80年代以前,西方發達國家幾乎壟斷了國際旅遊市場,接待人數和旅遊收入都佔到世界總量的90%左右。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世界上出現了由歐洲、美洲、亞太地區、非洲、中東、南亞組成的六大國際旅遊市場格局體系,這一市場格局體系的形成標志著旅遊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特別是東亞、太平洋地區的國際旅遊增長率年均達到7.5%,遠高於世界其他地區。隨著旅遊重心由傳統市場向新興市場轉移速度的加快,歐美地區國際旅遊市場份額不斷縮小,亞太地區成為國際旅遊的熱點區域。
四是旅遊消費需求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旅遊消費需求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受到社會形態、價值觀念、行為取向、政治、科學、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以及個人所處階層、教育、經歷、職業、性格、性別、興趣等的影響和制約。縱觀世界旅遊的發展,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模式經歷了一個從單一觀光型––觀光、度假型––需求多元化的發展過程。隨著旅遊方式朝個性化、自由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觀光旅遊、度假旅遊和商務旅遊已不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各種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旅遊方式和旅遊項目應運而生、層出不窮。目前,國際旅遊消費需求的基本態勢是:從人們出遊的組織方式來看,在追求個性化的浪潮下,散客旅遊特別是家庭旅遊成為全球流行趨勢;從旅遊動機和目的來看,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獎勵旅遊、探險旅遊、科考旅遊、潛海旅遊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主題旅遊,構成了人們外出旅遊的主旋律。
五是國際旅遊市場競爭與合作並存。國際旅遊市場蘊藏著無限商機,也成為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之一。一些國家和地區為了增強旅遊競爭力,與鄰國結成密切協作關系,相互借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對共同的客源市場開展聯合促銷,對人員進行統一培訓輪訓,旅遊區域合作、地區旅遊一體化的步伐加快。同時,鑒於旅遊產業的敏感性,世界各國與國際旅遊組織進一步建立健全旅遊合作和發展機制,共同應對自然災害、疾病疫情以及經濟危機等各種突發事件對旅遊產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

D.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應該注重的產業,如今的產業以及未來對哪些產業的著重發展

現在第三產業發展比較快,但是支柱產業還是工業,達到工業的強大才能做好一系列的發展。
什麼都是有基礎支柱的,只要基礎打的牢固,上層產業的發展才會加快。

E. 世界煤炭產業的歷史發展

人類對煤炭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國、希臘、古羅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記錄。距今大約2000多年前,古希臘開始開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國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發現和利用作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但是,由於生產力的限制,此時對煤炭的認識尚處於早期,柴草是當時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紀後,隨著手工業的蓬勃發展,木柴作為燃料越來越滿足不了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廣泛利用,取代木柴成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紀開始,煤炭成為西方國家的主要工業和運輸能源。早期工業化國家發達的煤炭產業,為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為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蒸汽機的推廣旦喚,冶金工業的勃興及交通運輸的發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國幾乎都在產業革命的同時,迅速興起近代煤炭工業。18世紀中葉由於工業革命的進展,英國對煉鐵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煉焦爐應運而生。

隨著鋼鐵工業的興盛,西方工業國家,尤其是英國,迎來了「煤鋼時代」。此時英國的主要煤礦產區大都經歷了一個鋼鐵行業耗煤量占煤炭總產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時段,模罩凱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現在1870年之前。

伴隨著能源消耗和產業轉型,煤炭產業在20世紀初迎來了繁榮時期。二戰前,煤炭生產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蘇聯,合佔世界總產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產量13.20億t,佔世界一次能源總產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從而進入了能源「煤炭時代」。

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大批煤礦被關閉,眾多礦工被解僱,這又引發了不斷的煤礦工人罷工。與此同時石油的大量開發,又奪走了許多煤炭市場,迫使煤炭產量出現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紀30年代,煤炭產業進入了最暗淡、最困難的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加速了美國經濟的復興,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國煤炭產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國的戰爭和戰後歐洲的復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及大戰期間,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發展。1950年,世界煤炭產量比1913年增長39.8%,達18.18億t,佔世界能源消費的62.3%。

20世紀50年代開始,煤炭在工業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式微,煤鋼時代的幾個傳統大國在二戰後也都不復當年之輝煌。新興的美國和石油一起逐漸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天然氣與核能也在總的能源利用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總體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黃金時代,其間煤炭產業發展緩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產的蕭條時期,20多年間煤炭產量只增加12.2%。一些傳統煤炭生產國棄煤開油,西方國家的煤炭工業一度衰落。由於大量廉價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除煉焦工業隨鋼鐵工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外,工業上大規模由煤製取氣體燃料的生產暫時中止,不少工業化國家用天然氣代替了民用煤氣。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的石油化工飛速發展,致使以煤為基礎的乙炔化學工業的地位大大降低。

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使煤炭工業重現生機,產量加速增長,生產和利用都有很大發展。1980年煤炭產量達37.89億t,比1970年增長29.3%;1989年世界煤炭產量達48.8億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產量達47.167億t,為悶哪歷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長59.4%。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產發生戲劇性的變化,由20世紀80年代的高速增長變為負增長,1996年產量為46.3億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蘇聯經濟嚴重滑坡,煤產量陡降,從1990年的7.03億t降至1996的4.192億t,下降40.5%;西歐國家逐步取消煤炭生產補貼,導致產量大幅下降,英國從1990年的0.944億t降至1996年的0.505億t,下降46.5%,德國從3.975億t降至2.351億t,下降45.8%;全球環境浪潮的沖擊,使發達國家煤炭需求減少,OECD國家煤炭總需求量從1990年的13.552億t煤當量減至1996年的13.35億t煤當量,減少1.5%;世界第1和第3產煤國中國和印度煤產量增長速度趨緩。此外,曾是世界主要產煤國的法國和日本,煤炭工業即將消失,1996年產量已分別降到990萬t和650萬t。

進入21世紀,縱觀當今世界各主要產煤國的煤炭工業,煤炭企業的發展正逐步走向集團化、集約化、信息化和國際化。除中國外,目前世界主要產煤國家的前4家煤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均在40%以上(美國45.8%、南非62%、澳大利亞64%),單井平均生產規模200萬t左右(德國280萬t、波蘭200萬t、英國180萬t)。

EIA近期發布的一篇報道稱:作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產國,2010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幾乎佔了世界煤炭產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產國美國煤炭產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繼中國之後十大煤炭生產國的產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國、美國、印度、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煤炭生產佔了全球煤炭總產量的75%,總產量增長佔到了98%;而世界其他國家煤炭增長僅佔7%。2000~2010年間,全球煤炭產量上漲了66%,年產量一度超過80億t。

F. 世界醫葯產業發展有哪些階段和特點

世界醫葯發展史



制葯工業開始於19世紀中葉,從醫療事業的邊緣進入了醫療事業的核心,並成為全球的工業行業。制葯工業獲得了現今顯著的地位,政府一方面支持葯品的研究開發,以提高人類壽命,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預防疾病;同時,也強化了監管,包括其安全性和葯效。政府還要採取措施平息民眾對於制葯企業通過新葯產品和促銷得到高額回報的怨言。醫療體制改革在全球都在展開。

醫葯行業面臨的挑戰是科學家、工業界、政府相關部門、醫生、病人在新葯從實驗室走向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作為政府批准部門也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不批准,很多人的心血將白費,如果批准,可能在上市後帶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甚至訴訟。最近發生的COX-2抑制劑事件、抗抑鬱葯物自殺傾向不良反應等就是很好的例證。而對於FDA的職員審查近5萬頁的注冊資料又談何容易。

制葯界面臨同樣的困難,投資者需要及早的投資回報,高的投資回報率,希望制葯企業研製和上市所謂「重磅炸彈」葯品,但是,實際上,葯品開發難度越來越大,新葯往往後繼無產品,隨著FDA等葯品監管部門的謹慎態度和病人對於不良反應的自覺認識提高,對於制葯企業開發HIV/愛滋病、瘧疾等預防葯物,病人反應是不能治根,價格昂貴。Harris
Poll咨詢公司最近的民意調查發現人們對於制葯企業的滿意度從1997那的79%降到2004年的44%,下降幅度之大達到35%。其實中國的病人和消費者對於制葯企業和保健品行業,包括衛生部門的支持率可能也在下降。只是缺乏統計數據。這可能是公眾的道德標准和制葯企業作為企業要最大化盈利之間的矛盾。

1870-1930

在這個階段,早期的葯劑師在實驗室開始成批生產當時常用的葯品,如嗎啡、奎寧、馬錢子鹼等;同時在1880年,當時的染料企業和化工廠開始建立實驗室研究和開發新的葯物。例如,默克制葯公司開始時就是1668年在德國Darmstadt建立的一個小葯房,它開始批發葯品始於1840年代。在1830年代到1890年代從葯房成長為葯品批量生產商的類似的企業還有德國先令制葯公司、瑞士的霍夫曼-拉-羅氏制葯公司、英國的威康制葯公司(Burroughs
Wellcome)、法國的Etienne
Poulene制葯公司、美國的亞培制葯公司、史克制葯公司、禮來制葯公司、普強制葯公司和派德葯廠(Parke-Davis)等。有的現今的制葯企業過去是化工廠和染料廠,如德國的阿克發公司、拜爾公司、赫斯特公司;瑞士的汽巴制葯公司、嘉基制葯公司和山道士制葯公司;英國的卜內門公司,以及美國的輝瑞制葯公司。19世紀末,這些企業開始兼並成真正的制葯企業,其科學基礎是葯物化學和葯理學。合成化學和葯理學的應用,特別是對化合物適應症的研究,使得制葯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制葯行業應該說始於德國,但是,現在領先的是美國和英國。在19世紀末,有的染料工業和化學工業合並成為制葯工業,並有科學家開始研究葯物的構效理論,新生的制葯企業研究方向是鑒別和制備合成葯物,研究其在治療方面的作用。制葯企業在德國開始和學術界合作,如同現在在歐美一樣。當時的研究用染料、免疫抗體、及其他生理活性物質,以了解它們對於致病菌的作用,1906年Paul
Ehrlich發現有的合成化合物可以選擇性的殺死寄生蟲、病菌和其他致病菌,從而導致了大規模的工業研究,延續至今。19世紀初,化學家已經能夠從植物中提取和濃縮有效成分,用於治療目的。如嗎啡和奎寧,20世紀初則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從動物體內提取有效成分,如腎上腺素,應該說,這是第一個用於治療目的的激素。當時,人們已經學會從焦炭中提取染料,並且通過染色,殺死細菌,這已經可以從顯微鏡的觀察得到證實。化學家很快地對於這些染料進行了結構改進,包括其副產物,使新的化合物更有效果。合成化學在這時候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很多產品至今仍然得到廣泛的應用,如泰諾、百服寧、白加黑等葯品中使用的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它是N-乙醯苯胺和非那西丁的活性代謝產物。另一個例子是拜爾公司化學家Felix
Hoffmann從柳酸合成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仍然是產量最大的葯物之一。19世紀後期,疫苗也得到了應用,包括卡介苗疫苗和白喉疫苗。

構效理論開始研究時就使用了動物和人做疫苗、抗毒素、抗體試驗,試驗中利用了當時在染料方面的化學知識和分子結構方面的知識。構效理論使Ehrlich合成了梅毒治療葯物Salvarsan(灑爾弗散),它被認為是第一個通過系統方法合成的葯物。

1909年美國化學學會成立了制葯化學分會,反應了當時對於在制葯行業化學家和化學科學的重視。1906年公布的美國食品葯品法也促使制葯企業僱傭更多的化學家以精確的分析葯品。當時,美國的化學家沒有自由合成新的化合物,葯廠也僅僅生產簡單的化合物葯品。德國的化學家處於壟斷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的技術沒有辦法到達美國,促使美國開始重視自己開發生產阿司匹林、灑爾弗散、弗羅那(Veronal)等葯物,弗羅那可以在戰爭中用於治療受傷人員的傷痛。1920年該分會更名為葯物分會,1927年又更名為制葯分會,該名沿用至今。

過去,處方可以申請專利,但是實際上,處方沒有辦法保護,因為在法規中要求說明書和標簽中要有處方組份說明。根據法規,葯品管理部門有權要求產品退出市場和廣告限制。

在1930年代前,大部分葯品銷售不需要處方,一半的葯品是由葯劑師配製的,有時醫生自己也為病人配葯,制葯企業也提供醫生常用的一些處方葯物,處方由醫生提供。這和中國長期以來的情況一樣。由於當時在歐美醫生的力量很強,葯廠僅生產一些通用的葯品,如治療疼痛、感染、心臟病等的葯物。雖然,用化學合成研究得到的葯物治療疾病已經很令人鼓舞,但是,當時可以使用的僅僅是維生素和胰島素等少量化合物。葯物化學的發展是隨著醫葯科學、葯品市場的發展而壯大的。

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葯行業的黃金時代

之所以說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制葯行業的黃金時代是因為在這段時間發明了大量的葯物,包括合成維生素,磺胺類葯物,抗生素,激素(甲狀腺素,催產素可的松類葯物等),抗精神病葯物,抗組胺葯物,新的疫苗等。其中,有很多是全新的葯物種類。在這期間,嬰兒的死亡率下降了50%以

上,兒童因為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下降了90%。很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如肺結核、白喉、肺炎都可以得到治癒,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當然,在另一方面,戰爭也加速了葯物的研究開發,有的與戰爭相關的項目得到了政府的資助,如抗瘧疾葯物治療,可的松(可以使飛機上的人員在高空時沒有暫時性眩暈現象),特別是青黴素。有11家美國葯廠參與了青黴素的開發工作,這項工作由戰時生產部直接領導。二次大戰後,美國成為了世界制葯工業的領導,到1940年代末,美國生產世界幾乎一半的葯品,在葯品國際貿易中佔1/3強。

由於在葯品研發、市場的投資增加,美國、歐洲、日本的制葯企業得到了迅速的壯大。研究開發和學術界的合作也加強了。葯物發明的方法也有很大的改變,如在抗生素開發中,制葯廠等篩選了成千上萬的土壤樣本,尋找抗菌劑。這個時期典型的化合物有:默克制葯公司的鏈黴素,力達制葯公司的金黴素,培達公司的氯黴素,亞培制葯公司和禮來制葯公司的紅黴素,輝瑞制葯公司的四環素等,從這些葯品市場的利潤回報,促使制葯企業更重視科研工作,並開始建立專門的科研園區。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制葯企業從研究天然物質發現新葯,轉向天然物質修飾,到合成化學合成全新化合物,從篩選化合物中得到新葯。順應這個歷程,分析化學和儀器分析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要測定化合物、甾體激素、抗生素的化學結構。其中包:X-衍射技術,紫外光譜技術和紅外光譜技術,從使用燒瓶、試管的濕法化學時代逐步向使用微量樣本和分子模型的干法化學時代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化學家可以更科學的解釋構效理論,了解化學結構和生物活性之間的關系。這導致了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葯物、催眠葯物、抗抑鬱葯物和抗組胺葯物的產生。

在這個時期,葯物安全性受到重視。1937年發生的磺胺葯導致100多人,多數是兒童死亡事件使美國葯品管理部門意識到葯品安全性在法規上的缺失。當時,S.E.Massengill公司的科學家使用帶一點甜味的二乙醇制備磺胺葯糖漿,盡管標准中有外觀、味道、氣味等指標,但是沒有經過動物試驗,也沒有對照已經發表的關於溶劑的文獻資料,結果導致慘劇發生。這也很快使得1938年的食品葯品化妝品法得到通過。其中主要的修改是葯品管理部門批准新葯的責任。要求官員審查臨床前試驗數據和臨床試驗數據,有權要求申請者增加試驗項目,有權拒絕批准上市。

美國當時在葯物安全性方面屬於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因為德國作為戰敗國,在1950年代仍然適用新葯戰時禁令,英國到1956年才有葯品法(TSA),政府才比較重視葯品管理,如測試和生產的標准。類似的OTC法規出台,使得病人比較容易得到一般性的治療葯物,即自我治療葯物,但是,也使得處方葯物的利潤增加。逐步出現所謂「研究開發型制葯企業」。

在臨床試驗中,開始要求雙方對照試驗,由於需要臨床試驗數據,葯物的使用范圍得到控制,防止了葯物的濫用,盡管葯物濫用問題至今在西方國家也沒有得到解決,美國每年的葯物濫用數量達到數千萬次。

盡管政府部門加強了葯物安全性監管,但是事實上,葯物的臨床試驗責任仍然由制葯企業負責,而不是政府或第三方。臨床試驗數據使得制葯企業了解市場的目標受眾,有利於葯品的銷售。由於制葯企業的目標受眾不是病人,而是醫生,醫生開處方,葯房發葯,所以病人仍然在盲目地吃葯。世界

各國都有這種情況。最近的華盛頓郵報稱美國有1510萬人濫用葯物,醫生中有4%沒有受到葯物方面的培訓。

二次大戰以後的一段時間,歐洲社會民主黨的理念使歐洲的福利國家理念深入人心,醫療也成為一種福利,美國則實施醫療保險制度,從而使民眾對於葯品價格持莫不關心的態度,包括醫生和病人。

對制葯行業的重新評估,法規修正和制葯行業增長(1960-1980)

這個時期其實最重要的是葯品生產GMP的公布和將驗證放入GMP法規的要求中,使得葯品生產更加規范。

這個時期制葯工業受到科學、醫學、政治、市場等多方面的撞擊,新化合物的發現和早期試驗使得一批新產品問世,而且,在科學上已經有可能選擇性的阻滯生理過程,治療疾病。特別在心血管葯物方面出現了60年代以普奈洛爾為代表的倍他阻滯劑,70年代-80年代以卡托普利為代表的ACE抑制劑和以硝苯吡啶為代表的鈣拮抗劑,以及一些降脂葯物;不良反應比較少的新安眠葯、抗抑鬱葯物、抗組胺葯物;以布洛芬為代表的非甾體解熱鎮痛葯;口服避孕葯;抗癌葯物;以多巴胺為代表的治療帕金森氏症葯物;治療哮喘的葯物等。美國FDA強化了對於臨床試驗的管理,而相對美國,歐洲政府對於葯物臨床試驗的管理比較松,要求醫生監督病人用葯後不良反應的情況。所以,歐洲的新葯上市速度比美國快,但是,歐洲葯物不良反應的情況也比美國嚴重。如由於美國FDA沒有批准反應停,在美國就沒有造成嚴重不良反應。美國的制葯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多種經營,如涉足香料、化妝品及其他消費品行業。

這個時期,在科學上理論設計(rational
design)比較有所發展,因為和一些疾病相關的酶、激素、神經傳遞物質的受體和底物的知識已經成為研究人體生物化學過程和生理過程的基礎知識;同時期的科學發現還涉及阻滯目標分子的功能。天然資源的研究方麵包括微生物產生的具有生物化學作用的物質。分子結構改變,即所謂me-too化合物的合成成為這個時期的特點。分子結構修飾的典型是卡托普利,代謝產物的典型是抗組胺葯特非那定。

1960-1970時代在儀器分析方面的突破有核磁共振譜,高效液相色譜,它們對於葯物發明也有很大的貢獻。計算機的發明也使復雜計算變得簡單。例如,傅立葉變換的計算。資料庫的建立也使得生產、臨床試驗、分析等對照品數據貯存,並可以進行結果的比較和分析。

因為使用了新的儀器設備和計算機,葯品管理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法規。

在這個時期,葯品價格也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因為原料價格和成品葯品價格差距很大。這個提案是由參議員Estes
Kefauver提出的。幾乎在同時,1961年歐洲傳出了反應停(沙利度胺)事件,全球,包括歐洲、南美洲、亞洲有約10000兒童畸胎,原因是臨床試驗不適當及葯品審查不嚴。該產品是德國Gruenenthal制葯廠生產的。盡管1964年修改了1961年聯邦新葯審批辦法,最後的德國法規到1976年才實施,對新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加強了控制。英國為了應對類似危機,衛生部在1963年成立了葯物安全委員會(CSD)。它和政府密切配合,但是,不是一個立法機關,在臨床試驗前和臨床試驗中也不管理醫生和制葯界的行為。在1968年制定的葯品法中,規定了由葯品安全委員會控制

葯品新產品進入市場。

盡管沙利度胺沒有對美國造成傷害,但是,Kefauver等仍然提出提案,要求國會研究通過新法規,交叉批准葯品專利、葯品價格限制、葯品促銷等,以降低葯品價格;法規還應該涉及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標准。1962年國會通過了FDA食品葯品化妝品法的Kefauver-Harris補充法規。要求用定量的方法評價葯品的使用,FDA可以用新法規延期或不批准NDA新葯申請。制葯企業則因此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臨床前試驗和臨床試驗。試驗病例數從原來的10例-100例增加到上千例以上。大型制葯企業在此時,抱怨新葯上市數量快速減少。有的制葯企業改變業務領域,轉行到諸如醫療器械、診斷試劑、光學儀器、化妝品、食品,甚至家用日常用品領域。美國制葯企業開始強化海外葯品銷售以及國際間科研合作,如與歐洲、南美和亞洲的合作。

市場競爭和企業兼並及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時期,1980-現在

過去20年,制葯工業又有一系列新產品帶給市場,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葯物,抗病毒和逆轉錄病毒感染的葯物(特別是治療HIV和愛滋病的葯物),治療癌症的葯物等,在這個時期,生物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如干擾素、白間素、促紅細胞生長素、單克隆抗體葯物等,可以模擬或支持人體免疫系統,過去從動物身體提取的胰島素已經可以用基因修飾的微生物中獲得高純度產品。

在科研方面有很多新方法產生,如計算機化學,組合化學,用生物技術高速化合物篩選方法等,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葯物研究,很多制葯企業都有自己的化合物資料庫。由於新葯物預測很困難,政府也通過法規控制進入制葯行業,所以新的制葯企業很少,而生物技術,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已經成為制葯行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致力於結合生物學、遺傳學、基因組等新技術,根據最近的統計資料,近年上市的新葯中超過30%是生物技術產品,在開發中的新葯項目有50%是生物技術產品,而且,經過1999-2002年的新經濟浪潮低谷後,生物技術企業已經進行了重新洗牌,有的生物技術企業已經成為新的巨人,如安進公司,Genentech公司等。在生物技術領域美國仍然處於領先地位,歐洲正在計劃增加研究開發投資。一些歐洲企業和美國制葯企業建立合資企業,或者在北美成立研究開發機構。新葯的開發盡管有很多手段,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運氣,所以可以說,新產品的產生是理論研究和運氣的結合,現今仍然沒有改變。

很多化合物的發現是先合成一系列可能有用的化合物,然後進行快速篩選,如物理分析,生物分析方法等,快速分析在體內的代謝過程,是否和標的物結合和反應,毒性反應等。在這方面,制葯企業已經投資了很多錢,但是其功效仍然眾說紛紜。

另一個很大的發現是遺傳工程師已經可以用DNA重組的方法制備目標微生物,可以產生所需要的化合物分子。這個方法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今後的發展方向可能包括用工程細胞進行基因修復。
在政策面上,1980年美國高等法院裁定遺傳技術得到的微生物可以申請專利;國會通過了Bayh-Dole法案,允許聯邦資金資助的受益人也可以得到專利保護;同時,允許生物技術企業融資,典型的例子是第一家上市的生物技術企業Genentech公司在上市2分鍾,股票就從35美元彪升到89元,可見當時市場對於生物技術企業的期望。
在這期間,有數以千計的生物技術企業獲得融資,包括上市、風險基金,歷史上從來沒有的現象包括終生科學家進入董事會,投資者深信生物技術企業承諾的將來的銷售和利潤,一些沒有經過測試的化合物都申請了專利。生物技術企業聲稱其產品可以治療現在的技術無法治療的諸如癌症、糖尿病、愛滋病等疾病。生物技術企業不斷有關閉,又有新企業誕生,2005年的今天,美國仍然有生物技術企業1500家。

歐洲在這方面仍然比較保守,生物技術企業誕生主要在1990年代中葉,至今歐洲仍然落後於美國,但是,在努力之中。

這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2000年起,很多所謂重磅炸彈式的產品專利到期,仿製葯制葯企業開始乘機發展,其中包括跨國制葯企業,如諾華制葯公司,它在大規模收購仿製葯企業;包括印度的制葯企業,已經走向世界,雖然道路並不平坦。2005-2008年還有350億美元商品名市場將換手,因為專利到期。美國2004年版桔皮書中收載的醫葯產品有10375個,其中7602個有仿製葯。

這個時期也是企業兼並的時代,1994年美國家用產品公司加入惠氏制葯公司;1995年葛蘭素制葯公司收購威康制葯公司,法瑪西亞制葯公司和普強制葯公司合並;1996年諾華制葯公司成立,原來是汽巴制葯公司和山道士制葯公司;1999年成立安萬特製葯公司,由赫斯特製葯公司和羅納普朗制葯公司組成;2000年,輝瑞制葯公司收購瓦納蘭百特製葯公司,2003年又收購法瑪西亞制葯公司;2004年安萬特製葯公司和賽諾菲制葯公司合並。世界前10位制葯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47%,而輝瑞制葯公司接近10%。說明制葯行業的壟斷性。但是,大企業也面臨很大的挑戰,可能,傳統制葯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不會再來了。

制葯行業的將來

制葯企業和生物技術企業將加強合作和並購。

社會效益和企業利益仍然會有沖突,政府將協調這些問題。包括葯價控制,鼓勵使用仿製葯,加強葯物不良反應監管,防止葯品濫用等。醫療體制改革仍然將繼續進行。

生物技術企業逐漸成熟,有的生物技術企業已經具備自我融資能力,以後部分生物技術企業將和跨國制葯企業在同樣的起跑線上競爭。

制葯企業將更加專業化,致力於專門的治療領域或適應症。

研究開發的難度增加,臨床試驗的可靠性和准確性將顯得尤為重要,不然將遭遇訴訟。GMP和財務管理的法規符合性將受到企業的重視,管理部門如FDA、EMEA及SEC(美國證券委員會)將強化監管和管理,處罰力度也會加強。

G. 世界各國在美業行業的發展與走向。

「芙蓉不及美人妝」,中國醫美市場規模穩步增長,增長率亦逐年提升。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美容機構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正規醫美市場規模已達3088元,2018年中國正規醫美市場規模達4953億元,2016年、2017年、2018年,增長率均維持在20%~30%。醫美消費者達2200萬,中國的醫美滲透率低只有2%,遠低於發達國家的10%,有著5倍的發展空間。

2016-2018年中國正規醫美市場規模統計情況

H. 世界的葡萄產業是怎樣發展的

葡萄的栽培面積遍及世界五大洲。以40℃的熱帶到-40℃的寒帶,到處都有栽培葡萄的蹤跡,但多數葡萄園分布在北緯20~52之間及南緯30~45之間。大約95%的葡萄集中在北半球。

世界葡萄栽培面積與產量過去一直保持在世界果品生產的首位。近年來,柑橘的面積和產量超過了葡萄,但葡萄仍穩居第二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00年統計,1999年世界葡萄栽培面積為742.6萬公頃,佔世界水果總面積的15.2%,世界葡萄產量6068萬噸,佔世界水果總產量的13.6%。

歐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栽培區,面積最大的國家有西班牙、前蘇聯、法國和義大利,各有葡萄面積100萬~150萬公頃,其面積和產量佔世界總面積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此外,歐洲的葡萄牙、羅馬尼亞、希臘、保加利亞等國家的葡萄栽培也很發達。

亞洲栽培面積最多的國家是土耳其,其次是伊朗、印度、敘利亞等國家,主要是以鮮食品種和制干品種為主。

北美洲最大的無核葡萄乾生產基地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南美洲的葡萄生產國在阿根廷、智利和巴西;大洋洲的葡萄生產地是澳大利亞。以栽培目的來說,歐洲的法國、義大利、前蘇聯、西班牙和南美洲的阿根廷等國家,主要是釀造品種,每年用於釀酒的葡萄約3000萬噸,上述5國的葡萄酒的產量佔世界葡萄酒總產量的70%左右。

近年來世界葡萄平均單產為每公頃6500~7400千克。單產水平較高的國家有美國(15860千克/公頃)、澳大利亞(13950千克/公頃),每公頃產量達10000千克的國家有德國、義大利、南非、法國等。其他國家平均單產都較低,這與氣候有關,也與社會經濟狀況、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

I. 從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看,第三產業有什麼重要性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101教育PPT的資源庫有這個問題的回答,可選擇PPT背景的軟體。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在生產領域的比重逐漸加大,成為勞動生產率提高和增長的源泉。人們的需求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提供服務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必將大幅度上升。同時,第三產業自身也在發生變化,其范圍在不斷擴大,增加了與信息產業相關的部門。原因: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可以促進經濟競爭力的提高,有利於拓展經濟活動領域,增加就業,擴大市場,改善資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閱讀全文

與世界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