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中國有什麼日新月異的變化
1、新中國經濟實力大幅躍升。
經過70年的奮斗,我國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新中國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我國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跨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建設全面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重大成就。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大力弘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中國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創造力和活力競相迸發,「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景象成為新時代的社會標識。
3、新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分量越來越重,影響力越來越大。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0多個增加到現在的178個。中國堅持正確的對外方針和政策,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外交,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還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無論是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還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彰顯了中國外交的大國特色、大國風格、大國氣度,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1)文化產業化發展反思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新中國「新」的含義意思是現在的社會制度相對於之前的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
1、創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土地革命,是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滿足農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這條路線,調動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
3、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射,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
Ⅱ 李現呼籲理智追星:粉絲權力在崛起,深度攪動娛樂圈,我們應該反思什麼
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權力,防止被資本所利利用。
但不幸的一面是,資本幾乎將目光投向了流量,越來越多的粗製濫造代替了優秀的電視劇——選用演技不高但流量很高的「小鮮肉」,瞄準的正是他們背後狂熱的粉絲。這些問題反映粉絲文化有待凈化。粉絲文化如果發展得好,將會沉澱為一個時代文化經驗中的集體記憶和共同情感。如果我們真正希望今天的粉絲文化被歷史看見,粉絲就該正視自己的權力,善用自己的權力,反思自己的權力。
Ⅲ 動畫專業考研有哪些選擇呢
我覺得學動畫考研是還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想走偏學術方向,想從應用學科變成學術學科的同學。考研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考研後,繼續往上考、去教學或、者做相關動畫周邊公司的管理啊,跟著導師做項目,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覺得考研,必須先決定了你的方向。每個學校的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學著重點是不同的。大龍貓鎮樓。
Ⅳ 青年學生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青年學生如何堅定文化自信,那麼一定是從小培養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Ⅳ 城市病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1、人口膨脹:
特大型城市通常對人口具有強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為各大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過程中,一旦城市建設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長的需求,導致各類城市基礎設施的供給滯後於城市人口的增長,就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出現環境污染、就業困難、治安惡化等城市病。
2、交通擁堵:
交通問題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問題。迅速推進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使得城市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為交通擁擠以及由此帶來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問題。
3、環境惡化:
近百年來,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全球的氣候與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土壤侵環境的惡化蝕加劇、生物多樣化銳減、臭氧層耗損、大氣化學成分改變等。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預測,未來全球將以更快的速度持續變暖,未來100年還將升溫1.4℃~5.8℃,對全球環境帶來更嚴重的影響,比如農作物將減產、病蟲害發生頻率和危害速度將明顯增加、水資源短缺將惡化等。
4、資源短缺:
2002年在南非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上,一致通過將水資源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此外,土地資源緊缺問題也是國際大都市在城市化進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問題。
5、城市貧困;
貧民窟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的大中城市在加快城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特有現象,貧困人口多數集中於城市,而城市貧民又大部分住在貧民窟,如印度孟買、巴西聖保羅等。
(5)文化產業化發展反思擴展閱讀 :
解決城市病可以採取的措施:
第一、採取空間調整的策略。過去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單中心,攤大餅」,城市是發展中心,周邊是居住區,大家早晨往中間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擁堵,並產生熱島效應。
如果改變城市發展方式,如採取多中心組團式發展,在城市之外構建一個中心,建設城市新區,成為另外一個組團,這就和單中心分開並形成互補,熱島效應也能夠解決。所以,未來大城市發展應該採取多中心組團式。
第二、在發展中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比如,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擴大,應該把製造業、重化工業逐步轉移出去,重點發展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一般情況下,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城市病」也都會緩解。
第三、大城市的發展要和周邊城市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產轉移到小城鎮。大城市之所以膨脹就是因為人口密度過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傳統城市化走的是一條「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道路,隨之帶來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環境污染嚴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問題,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對傳統城市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糾偏,是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城市化發展道路。
Ⅵ 生態文明有什麼內涵
所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活動中,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規律、人自身發展規律,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是尊重自然,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其實現途徑是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其最終目標是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秩序。
生態文明的內涵十分豐富,主要包含了生態文化、生態產業、生態消費、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生態科技與生態制度等七個基本要素。這七個基本要素是生態文明的基本組成單元,又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
生態文化繁榮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支柱。生態文明意味著人類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生態文化的繁榮創新為先導,建構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論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在世界觀上,需要超越機械論,樹立有機論;在價值觀上,需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重建人與自然的價值平衡;在發展觀上,需要超越「不增長就死亡」的狹隘增長主義,建立「質量重於數量」的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的整體發展觀。
生態產業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生態產業作為發展與環境之間矛盾激化的產物,是人類對傳統生產方式反思的結果。生態文明要求生態經濟系統必須由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向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等綜合效益,以人類與生物圈的共存為價值取向來發展生產力。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生態消費模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基礎。生態消費模式是以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為前提,在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基礎上的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生態消費模式需要依賴消費教育來變革全社會的消費理念,進而轉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引導公眾從浪費型消費模式轉向適度型消費模式,從環境損害型消費模式轉向環境保護型消費模式,從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轉向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消費方式。
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生態環境問題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就難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實踐要求就是要統籌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消除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構成的威脅,有效控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生態資源節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沒有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經濟發展就無從談起,人類社會發展就會失去資源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通過保護、節約、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循環利用廢棄資源,積極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資源的可持續供給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時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生態科技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力量。生態科技用生態學整體觀點看待科學技術發展,把從世界整體分離出去的科學技術,重新放回「人—社會—自然」有機整體中,將生態學原則滲透到科技發展的目標、方法和性質中。堅持走生態科技的發展道路,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也是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力量。
生態制度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本源性動力在於制度創新。一方面要通過建立生態戰略規劃制度,著眼於長期而不是短期的發展,真正把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納入到國民經濟與宏觀決策中來;另一方面,要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安排,通過制度建設與創新,鼓勵更多主體的積極參與,創建更加公平的法制環境,建立更加靈活的政策工具,營造更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