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十大教育機構有哪些
很多學生選擇放假上輔導班,中國哪些教育機構更好呢?
很多學生選擇放假上輔導班,中國哪些教育機構更好呢,一般來說,現在有很多比較好的教育機構,輕輕教育就感覺還不錯了,盡管市面上有眾多小升初補習班,但是,如何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補習班又成為擺在家長面前的難題?按照教育人才培養的規律來說,因材施教是最好的補習方式。寒假時間短,且跨著春節,多數的課外補習機構只有兩周春節前補習班,少數機構春節後會有一周左右補習班。因此,家長應根據學生成績以及小升初升學意願進行有針對性的寒假補習了。
平時一定要記住,找一個有經驗的老師,會省很多勁,擇校不如擇師,找到一個有熱愛教育事業、有愛心、有能力、有責任心的老師,是家長和學生的福氣了。
Ⅱ 簡述民族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旅遊功能
民俗是一種民間傳承文化,屬於民族的傳統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變化。近年來民俗旅遊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因為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它能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俗是溝通傳統和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紐帶,它能反映民間地域或社區人群的共同意願,並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同和繼承的具有鮮明特點的文化現象,可以用「民俗文化」來概括。民俗文化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不是落後地區的奇風異俗,不是窮鄉僻壤的「專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產」。民俗文化是遍布於任何地區、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社區的文化現象。
Ⅲ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
歷史發展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一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級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後)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文學家王心鑒作《詠茶葉》一詩稱: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老君悟道養雅志,元亮清談祛俗喧。不經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鮮。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局限於四川一帶。
最古老的茶葉: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證實,從陝西漢陽陵出土的植物樣品為古代茶葉,這些茶葉距今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近日,漢陽陵出土的茶葉又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成為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茶葉。
茶葉對外傳播:
世界各國的制茶技術,均直接或間接地來自中國。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作品 《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805年,唐代時,日本和尚最澄大師及806年空海大師,留學中國研究佛學,歸國後,將中國茶葉蒸青綠茶的制茶技術傳入日本。
1811年,榮西和尚留學回歸日本,將鍋炒茶製法傳入日本。
1828至1833年,茶葉產制技術傳入印尼。荷屬某家公司派茶師傑哥遜前後六次來中國學習研究,每次均帶回茶種、制茶技術工人及器具。
1833年,沙俄來訪中國采購茶籽與茶苗,1848年開始採摘,依照中國茶葉製作方法開始生產。
1834年,印度成立植茶研究發展委員會,即派秘書哥登來中國學習茶葉產制技術。購買茶籽及茶苗,並尋找、招收四川省雅州及福建省武夷山等地茶師及工人,到大吉嶺等地發展茶業。
1835年,宇治山本氏,傳回中國覆蓋茶園「玉露茶」的製法。
1836年,哥登氏帶回中國茶工,在阿薩姆勃魯茶廠中,按照中國紅茶製法,試製成功,日後發展成今天的阿薩姆紅茶。
1866年,斯里蘭卡正式制茶始於特羅氏。學習中國武夷岩茶製法,試製成功。至1873年後才仿效印度的機械製法。
1877至1887年,南非及東非洲茶葉的發展,已由中國輸入茶葉生產技術。
1893年,中國茶工、漢家劉氏茶坊29代傳人,將中國的種茶技術傳到俄羅斯和喬治亞。1900年劉茶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獎。
1898年,日本開始仿製中國紅茶、綠磚茶。
1926年,日本仿效中國珠茶製法。日本最普遍的煎茶,是仿自中國浙江龍井。
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茶業者等退出印度、錫蘭的茶葉經營,將技術與資本等,轉移投資於肯亞等新茶區的開闊,才大量生產紅茶。
(3)講好中國故事對文化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挑選茶葉,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也講究「望、聞、問、切」,需要一定的茶葉知識。以下給各位茶友介紹一下茶葉的鑒別方法,幫助你挑選到好茶。首先,要規避以下4點。
忌買「茶名」
有的茶葉市場上,到處有名優茶,凡烏龍類即「鐵觀音、或大紅袍」,凡扁炒青即「龍井」,其實就是利用茶小白對茶認識不夠全面,用一些出名的茶來吸引茶友,讓茶友覺得一定是好茶。之前小葉子就遇到過這種情況,包裝上寫的是小青柑,但打開卻是大紅柑。所以提醒各位茶友, 買茶要清醒。
忌買「包裝」
忌買「包裝」的意思是不要看包裝來買茶葉。很多茶友看到茶葉包裝顏值高,就忍不住想買。有的茶葉包裝很華麗,但品質並不好。所以要提醒各位茶友,如果想買到自己喜歡的好茶,茶質最重要,不要一味追求包裝漂亮。
忌買「大全」
有的商家會把各類茶葉整合包裝出售,讓茶友覺得一次性可以品這么多好茶,很劃算,但這時也需要提高警惕,因為有的是把品質不佳的茶也整合包裝,命名為「五大名茶或八大名茶」等。所以茶友若想品全各類名茶,得留心尋找。
忌買「地名」
到茶鄉,尤其是旅遊景點,會有很多賣茶葉的商鋪,這時也要仔細挑選,因為有的商家會利用「茶鄉」這個點來「炒作」,讓茶友誤認為,茶鄉的茶肯定都是好茶,可是好茶除了要有好的生態環境,還要有精細的製作工藝,所以買茶時,茶友們要學會辨別。避免挑到以次充好、或價格不實的茶葉。
Ⅳ 孫子到底是惠民人還是廣饒人
您好!首先感謝您對我縣孫子文化及孫子文化旅遊事業的關心。現就你在網上的提問答復如下: 一、廣饒縣是孫子的故里,對此沒有疑問。民國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樂安縣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續修廣饒縣志》上均載:「孫子,各書謂武,齊人,為田氏祖屬。書,以功賜姓,食采樂安。此地(指廣饒)以樂安名而見於載籍之最古者,事尤前於漢之以樂安名國名郡,則元之用以名今縣所屬,或亦有因,推是則武或邑人。」說明今廣饒在漢代以前就稱「樂安」,並由此推斷說:孫武可能是樂安(今廣饒)人。方誌乃一方信史。盡管結論是或然的,但查遍有關方誌,其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廣饒縣7次修志,博興縣5次修志,惠民縣5次修志,除廣饒縣志外,其他縣多次修志中均無此記載。故此說是最早的,也是唯一的。 二、廣饒縣在孫子故里的考證上進行了大量的工作,論據是充分的。1990年冬,廣饒縣成立了以縣委分管領導為首的孫子研究考證小組。考證小組一方面派人拜訪省內外知名的史、地學界的專家、教授,向他們請教,徵求他們的意見;一方面查閱歷史文獻、出土的有關墓誌碑銘和歷代所修的孫氏譜牒等史料,並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活動。在掌握其大量史料的基礎上,舉辦了「孫武故里考證研討會」、「全國孫子學術討論會」、「海峽兩岸孫子與齊文化學術討論會」等多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議。經過研討、論證及現場勘察,與會學者在孫子故里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即孫子故里在齊國樂安,古齊國樂安地面主體在今廣饒縣,故孫子故里在廣饒縣。這一結論已為《山東通史》和中學歷史教科書《山東歷史》所採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中國旅遊報》、《大眾日報》、《北京日報》、《經濟日報》、《文匯報》、《解放日報》、《人民權利報》、《聯合周報》、《農民日報》、《瞭望》、《當代中國》、以及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多家報社、刊物、媒體以《專家揭開千古之謎——孫武故里在今山東廣饒》為題作了廣泛報道。 三、在故里問題上尚存在惠民說、博興說、臨淄說、莒邑說等其它幾種觀點。由於歷史的久遠,以及直接能夠證明孫子故里的史料的缺乏,目前在孫子故里問題上除「廣饒說」之外,還存在「惠民說」、「博興說」、「臨淄說」、「莒邑說」等其它幾種觀點。「廣饒說」因為是上世紀90年代經過全國各地著名的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文獻學家和考古專家認真研討,並進行現場勘探、勘查得出的結論,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周維衍教授專門為我縣撰寫了《孫子故里考簡記》。可以說,「廣饒說」是這幾種學說中最具有信服度和最具有說服力。而「惠民說」僅僅是因為1990年第一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在惠民縣召開,多年來得到了軍事科學院的支持,故在軍事界有較大的影響。但很明顯,故里問題是一個涉及到歷史、古地理、古文獻以及考古等領域的純學術問題,來自軍事界的觀點誠然不會令人信服,沒有多大的說服力。而其它幾種學說僅僅是一家之言,在學術界影響不大。而且,這其中的「莒邑說」也只不過是另一個形式的「廣饒說」罷了。 四、學術觀點的分歧不會妨礙文化旅遊的發展,相反卻能促進孫子文化旅遊的發展。發展文化旅遊的關鍵在於發展。目前各地都在藉助名人牌發展文化旅遊,以文化旅遊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有關名人故里、重大事件地址等的爭論比較普遍。那個地區先把文化旅遊做大了,做強了,那裡的文化旅遊就優先發展起來了。目前,惠民縣已經投資數億元,建成了孫子兵法城,在孫子文化旅遊方面走在了前面,我們只有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並爭取後來居上。目前我縣正在建設的孫子文化旅遊區就是加強孫子文化旅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經濟的關鍵一步和重大戰略部署。況且,我縣建設孫武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基於生態環境的考慮。主要是為了補給我縣的地下水源,防止海水入侵,解決工業及生活用水,改善氣候及生態環境等綜合性的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今、惠及子孫的長遠工程。 五、我縣已經成功打造了孫子文化品牌,孫子文化已經成為我縣重要的文化名片。進入新世紀以來,縣委提出我縣發展的五大戰略,其中之一是文化促動戰略。圍繞這一戰略的實施,我縣從2005年以來先後組織並成功舉辦了三屆孫子國際文化節和四屆孫子研究應用論壇。三屆文化節和四屆孫子研究應用論壇的舉辦,極大了擴大了廣饒縣的社會影響力,提高了廣饒縣的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孫子、孫子故里等孫子文化已經與廣饒縣結為一個不可分隔的整體。最近,著名導演、製片人張紀中擔任總製片人的電視劇《兵聖》新聞發布會在我縣孫武祠前廣場召開,張紀中偕電視劇《兵聖》劇組主要演員朱亞文、許還幻、何琢言等,與觀眾見面並接受了媒體記者的采訪。由山東省旅遊局和山東孫子研究會共同召開的「孫子兵學文化旅遊考察論證會暨2008』孫子兵法研究應用講壇廣饒講座」在我縣舉行,山東孫子研究會執行會長、原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趙承鳳少將,山東孫子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明友少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全新教授,省旅遊局副局長賴征宇,山東孫子研究會副會長薛寧東,省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陳國忠教授,山東孫子研究會秘書長荊強等出席了論證會及在我縣開展的相關活動。今後,全省的孫子兵學文化旅遊線路將以我縣為中心展開,這必將極大地促進我縣孫子文化旅遊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最後,對您對我縣孫子文化及孫子文化旅遊業的關心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希望您和通過您帶動更多的人關心、支持我縣孫子文化和孫子文化旅遊事業發展,為我縣孫子文化及旅遊業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謝謝! 廣饒縣旅遊局 二00八年六月十日
Ⅳ 微電影《交易》的背後故事或者結局
背後故事:雲南一10歲女孩在日記寫道:「媽媽,您賣了我吧。我可以去給人家當保姆,帶孩子,只要他們能出5萬治好您的病。」
結局:人販子被小女孩感動了,出錢給她媽媽治病,但媽媽最後還是走了,然後人販子收養了小女孩。
拓展資料
王崬鑒,青年導演,200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影視廣告導演專業。職業是廣告導演,2005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影視廣告、宣傳片、mv及微電影的拍攝工作,並得到業界廣泛好評。
獨立微電影:感人催淚微電影《生日》、《來信》;微電影《心中的山》、《交易》、《1221》。
Ⅵ 強大的工業對中國究竟有多重要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一舉完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中國由農業國發展為工業國的夙願。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提出要學習西方「先進經驗」,搞「去工業化」。
那麼,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么?
一、列強崛起,皆因強大之工業
1、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
英倫三島孤懸海外,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英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處於邊緣化的地位——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咸魚翻身的機遇。
1733年,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織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師埃地蒙特?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
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僅僅用於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後被用於紡織業——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之後,蒸汽機又被應用於冶金工業、鐵路運輸、蒸汽船等領域。到1825年,英國已有蒸汽機1.5萬台(37.5萬馬力),從礦山到工廠,從陸地到海洋,到處是機器在轟鳴,到處是機器在轉動,到處是機器在賓士......
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實現機械化,還在交通、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貿易額佔世界總量的21%。
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業基礎,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
2、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國際秩序的能力
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國的工業人口佔比僅為不足3%,依舊是一個農業國,加上德意志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以至於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陸地屬於法國人和俄國人,海洋屬於英國人,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籲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至1846年,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 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擁有蒸汽機1139台(2.17萬馬力)。至1848年,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
隨後,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涌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
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依靠對國內廉價勞動力的剝削和法國、中國等國家的戰爭賠款,德國工業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至一戰前夕,德國城市化率達到60%,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5.7%,鋼產量是英國的2.26倍,發電量是英國的3.2倍,鐵路里程達60521公里,是英國的90%,煤炭產量為英國的95%,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
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於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
3、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後國際新秩序
1800-1850年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同時也出產木材、礦產等原材料;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農場蓄奴,種植棉花、茶葉、糧食。
在南北戰爭後,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資源,龐大的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從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至一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鋼、煤、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戰前夕,美國的工業產量佔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7%。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每年產4萬架飛機,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戰前夕,俄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2%,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本國重工業只佔全部工業的1/5,也正是因此,俄國被稱為「泥足巨人」。
在一戰中,俄軍裝備大幅遜色於德軍,局部甚至出現了3名士兵共用一隻步槍的情況。在蘇聯建立後,特別是在斯大林的鋼鐵工業化指導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下,迎來了高速工業化的時代,至二戰前夕,蘇聯工業產量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6%,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重工為主體。
正是依靠強大的重工業,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4.4萬架飛機,並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與盟軍在易北河會師,和美國一道重新劃定了戰後國際秩序。
二、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強大之工業
1、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
回溯歷史,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徒有戰勝國之名,卻無有戰勝國之實——一戰結束後,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二戰後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工業實力不如人、綜合國力不如人,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有限的工廠大多數紡織工業,而重工業幾乎為零,從小到鐵釘,大到飛機、坦克、戰艦基本依賴進口。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法則下,自然飽受欺凌,即便是中國的國家主權也被列強視為可以隨意處分的對象。
正是因為自1840年以來,因工業實力不如人而備受欺凌的百年國恥,促使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重工業有著近乎宗教般的熱忱,即便是節衣縮食,忍飢挨餓也必須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建立強大的國防工業——1949年,中國是一個滿目瘡痍、貧窮弱後的農業國,1976年,中國成為了擁有齊全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的世界第六工業國。中國藉此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印象,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獲得了與美國、蘇聯、英國、法國這些老牌國際強權平等對話的地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近幾十年來西方大張旗鼓的「去工業化」,以及東亞國家竭盡所能發展工業,使全球出現了「北美——西歐——東亞」三大工業中心,這導致過去白人獨霸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全球政治舞台上,東亞國家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際政治格局也發生了從冷戰期間的「兩極對抗」,到後冷戰時代的「一超多強」,再到如今的「北美——西歐——東亞」三足鼎立時代——各個國家國際地位的變遷,說到底還是由工業實力所決定的。
2、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由於農業受制於相對有限的產出,在三個產業中,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美經濟一落千丈,中國經濟異軍突起,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其根本就在於中國高速增長的工業實力。德國之所以能夠取得歐洲的領導權,特別是在歐債危機後,掌握了處分他國國家主權的權力,完成了希特勒也未盡全功的事業,也是源於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若沒有強大的工業,雖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資源,可風光一時,但卻無法風光一世。
依靠出售本國資源,阿根廷在20世紀初就是比較富裕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又得益於日本經濟崛起,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鐵礦石、石油、大豆的價格飛漲,支撐起了阿根廷的經濟繁榮,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發達國家門檻,但隨著日本對原材料需求的飽和以及日本「失落的二十年」,阿根廷的經濟隨之遭受重創,加上民粹主義和國內政客的短視,使阿根廷成為全球唯二的,從發達國家「轉型」為發展中國家的笑柄(另一個是南非)。
巴西對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難兄難弟,一方面因為資源出口受日本經濟發展形勢而跌宕起伏;另一方面開放市場化改革,使本國工業受到國外產品的嚴重沖擊,製造業在巴西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由上世紀80年代的29%,萎縮至現在的10%左右,使巴西永遠的喪失了搭載工業化末班車的機遇。
3、西方衰弱在於「去工業化」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發達國家逐步將淘汰產能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一方面鑄就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跡,同時降低了本國因工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失業人口則向服務業轉移,並大力發展「錢生錢」的金融業,創造了近乎於天文數字的虛擬經濟。
西方國家的這些舉措曾經一度被視為明智之舉,甚至是很多國內經濟學者所無比推崇的,有的學者還獻計獻策要求中國效法。
但事到如今,「去工業化」危害盡顯。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曾經的全球霸主給予子孫們留下了異常雄厚的家底,雖然在數次敗家之後,依舊有羅爾斯羅伊斯等一批技術底蘊深厚的老牌企業。
但在倫敦金融城的燈紅酒綠之下,難掩英國工業衰敗的現實——作為建設全世界第一條鐵路的國家,居然無力更新自己的鐵路網路,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幫助建設高鐵;作為老牌工業強國,本國相當一部分通信網路建設居然由中國的華為、中興等通信公司包辦,甚至連英國議會都采購華為的產品;作為曾經的世界霸主,居然在民用核電技術方面缺乏建樹,不得不求助於中國和法國的技術支持......
當英國遭受金融危機和歐債風暴影響之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詢問經濟成功的秘訣,默克爾悠悠地回答:「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
作為曾經的世界工廠,美國也飽嘗「去工業化」的苦果,國民經濟在錢生錢的金融游戲下,越玩越虛弱——在低端工業轉移到第三世界後,造血能力日益匱乏,完全是依靠美元霸權全球吸血和一些高端工業在支撐。
從工業從轉移出來的人口則進入服務業,而作為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服務業,也是分為高端服務業和低端服務業,前者主要包括金融、會計、法律、醫療、教育等需要專業知識的服務業崗位,收入較高,門檻也高,而且就業崗位較少;而低端服務業則大多不需要多高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門檻低,但收入偏低。而社會的中間階層——藍領工人則在去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消亡,這一方面加速了美國社會貧富兩級分化,在社會各階級之間築起藩籬,激化了階級矛盾;另一方面導致美國精神淪喪。
曾幾何時,勤勞、勇敢、自信、自強等中國人擁有的優異品質,美國人同樣擁有——今天西方人感慨於中國高效率的基建能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和100年前歐洲人感慨美國用一年多時間就建成了帝國大廈如出一轍,正是這種精神使原本落後的美國成為世紀頭號工業強國。
而隨著「去工業化」,大批工人階級失業,而美國金融業者、會計師、律師、醫師的教育成本和門檻異常高昂,這些崗位的稀缺性和專業性造成子承父業內循環的情況異常普遍,階層流動趨於停滯。
教育不再能改變普羅大眾的命運,對家庭而言也成為負投資,這直接導致反智主義盛行,人口素質下滑,犯罪率飆升(美國人口佔全世界5%,監獄中囚犯數量卻佔全球囚犯總量的25% ),進而又激化了國內種族問題、非法移民問題等潛藏的矛盾......
在勤勞無法致富,在教育無法改變人生命運的情況下,原本充滿正能量的美國精神,必然被奢靡主義、享樂文化、嘻哈文化所取代,使美國的精英階層可以世襲罔替,永遠高高在上,而平民階層只能隨波逐流,逐漸沉淪。
正是「去工業化」對美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為挽救美國的頹勢,奧巴馬著手大張旗鼓的搞「再工業化」——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提出「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製造業的磁場」,鼓勵製造業迴流,其目的就在於力爭用強大的工業振興美國。
三、以史為鑒,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
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是美國的120%,是德國的346%,是日本的235%。讓西方政客更加心驚膽顫的是,2007年的時候中國工業產值才僅僅是美國工業產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國哪怕不顧自己在中東還沒填平的大坑,也要堅定不移的重返亞太,在經濟上試圖和美國在亞太的馬仔達成TPP,力圖孤立中國;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賓等馬前卒與中國製造摩擦;在軍事上將F22、F35、薩德系統等先進裝備和精銳部隊部署到亞太,並頻頻與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舉行軍演......
相對於美國曾經的三個對手——德國、日本、蘇聯,三國的工業巔峰實力也就只有美國的70%,美國從來未面對過中國這樣的對手——兼具人口龐大、國土廣闊、教育發達、工業體系完備、文明底蘊深厚等特點於一身,確切的說,中國的工業潛力遠勝於美國!
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越來越多的高科技產品會被做成「白菜價」,中國「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謂將實至名歸,美國高端製造業的造血能力會日益貧乏。
而「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則直指美國的政治影響力和美元霸權——實事求是的說,中國工業轉型升級、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完全瞄準了美國的軟肋,一旦美國的政治影響力被削弱、高端製造業被中國沖擊、美元霸權被人民幣國際化影響,美國軍事力量全球回縮將不可避免。而中國完全沒有必要與美國爭一時之長短,只需發展工業,苦練內功,就有不戰而屈人之兵,將美國勢力逐出亞太的可能性。
如果國人在某些經濟學家的忽悠下,搞「去工業化」,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則完全是自廢武功——當年南非的工業不可謂不強,不僅一隻腳跨進核門檻,還能生產號角mk2坦克、蜜獾戰車、石茶隼、G5等先進裝備,但在曼德拉上台後,遵循西方的價值觀,自覺或不自覺的「去工業化」,使南非從發達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
而蘇聯的教訓則更為深刻,蘇聯解體後,原本完備的工業體系支離破碎,在解體後的二十多年裡,俄羅斯已從昔日蘇聯時期的工業帝國,淪落為以出售石油、天然氣和蘇聯時期遺留的家底為生的資源型國家,被譽為「擁有核武的沙特」,即便是烏克蘭、敘利亞這種低烈度的沖突,俄羅斯的干涉和介入不僅造成了本國經濟的嚴重內傷,實際干涉、介入能力相較於蘇聯時期可謂天上地下。
縱覽列強興衰成敗,可謂成於工業化,敗於「去工業化」。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希望國人引以為鑒,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