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貿區和保稅區是如何拉動我國經濟增長
自貿區和保稅區都是國家為了吸引投資採取的降低稅收甚至免稅的措施,政府在這些區域內少收費,更利於企業和商家發展!
㈡ 張家港市保稅區發展前景
張家港保稅區於1992年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是我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和唯一的位於縣級口岸的保稅區,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主要功能為出口加工、保稅倉儲、國際貿易和商品展示。
2010年以來,保稅區(金港鎮)以實現「四個超歷史」為總目標(載體投入超歷史、項目落實超歷史、物流發展超歷史和面貌變優超歷史),集中力量引項目,一心一意抓開發,聚精會神謀發展,開發建設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前瞻網認為保稅區將堅持圍繞著國際物流、保稅物流、保稅貿易、保稅倉儲、保稅加工為主的產業導線,引進適合舟山發展的高端產業,包括海洋工業、精密製造、海洋食物加工以及海洋電子產業。
㈢ 大連保稅區的經濟發展
大連保稅區經濟發展己具規模,形成了以電子、機械、塑料、家用電器為主的加工產業,以汽車為主體的國際貿易大市場,進口汽車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信息服務不斷創新。 豪華、新潮、高檔、大排量的進口汽車已成為大連口岸進口汽車消費者的時尚追求。同時,形成了以其配套服務的倉儲物流體系。區域經濟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長。
大連保稅區經過多年建設,區內水、電、氣等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區內綠樹成蔭,道路整潔,環境優美,社會服務優良。
㈣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產業功能
依託浦東開發開放的優勢,堅持對外開放的宗旨,十六年來外高橋保稅區經濟 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國際貿易、現代物流、先進製造業等三大功能為主的口岸產業。 保稅區加工製造業最初的業態是簡單的來料、進料加工和輕紡家電產品加工。90年代中期,保稅區緊緊抓住世界製造業向中國快速轉移的機遇,積極優化產品結構,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了由英特爾、IBM、惠普、飛利浦、安靠等企業組成的微電子產業群,形成了由德爾福、伊頓、通用等企業組成的汽車零部件加工製造、研發及分撥產業群,先進製造業已成為保稅區出口加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2006年包括12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內的240多家出口加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19.59億元,佔全國保稅區的21.3%。保稅區加快了對長三角地區的功能輻射,形成了與長三角地區相配套的較為完整的加工製造鏈和產業體系。保稅區的現代加工製造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將符合跨國公司實現全球資源配置的運作模式的需求,實現從單純的加工製造向發展現代製造業和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並舉的轉變,形成高附加值的製造與服務相結合的產業,並成為跨國公司跨地區加工製造的訂單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和研發中心。
㈤ 哪些企業適合在保稅區發展
一、出口貿易企業。
二、進口物流分撥企業或者出口集拼物流企業。回
三、國際貿易企業。答
四、保稅區或港保稅物流園區配套服務類企業。這些企業多是為區內企業配套服務的,如報關代理公司、貨運代理公司、翻譯咨詢公司等。隨著保稅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內企業行業分工也越來越細,因此,這些屬第三產業的中小企業在保稅區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㈥ 保稅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作用保稅區的政策
一、關稅優惠政策
從境外進入保稅區的貨物,其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收,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1)區內生產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所需的機器、設備和其他基建物資,予以免稅;
(2)區內企業自用的生產、管理設備和自用合理數量的辦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維修零配件,生產用燃料,建設生產廠房、倉儲設施所需的物資、設備,予以免稅;
(3)保稅區行政管理機構自用合理數量的管理設備和辦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維修零配件,予以免稅;
(4)區內企業為加工出口產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件,予以保稅;
(5)轉口貿易和在保稅區儲存的貨物按照保稅貨物管理。
二、進出口(境)管理政策
(1)經批准設立的保稅區內企業具有在保稅區內開展進出口貿易經營權,可以開展國際貿易和轉口易;
(2)對保稅區與境外之間進出的貨物,除實行出口被動配額管理之外,不實行進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
(3)從保稅區進入非保稅區的貨物,按照進口貨物辦理手續,從非保稅區進入保稅區的貨物,按照出口貨物辦理手續;
(4)進出保稅區實行報關制的貨物在辦結海關手續後,企業可辦理結付匯、外匯核銷手續;
(5)海關對保稅區與非保稅區之間進出的貨物,按照國家有關進出口的管理規定實施監管;
(6)對保稅區與境外之間進出境的貨物實行備案制管理;
(7)區內企業與海關實行電子計算機聯網,進行電子數據交換。
三、功能性政策
(1)保稅區內可以設立「三資」企業或內資企業的貿易公司,可與境外直接開展國際貿易和與國內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開展貿易,也可以與保稅區內企業開展倉儲、展示商品及簡單加工等經營活動;
(2)區內加工企業開展加工貿易,生產除國家禁止進出口產品、有毒、污染環境、危害國家安全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以及歧視性的產品及需被動配額產品外,原則上不受加工品種和范圍以及產品和產業導向的限制;
(3)保稅區內開展加工貿易,實行全額保稅的辦法,可以不受內外銷比例的限制,不實行銀行保證金台帳制度,不收保證金、不核發登記手冊,加工時間及加工方式不受限制;
(4)鼓勵區內企業開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加工貿易,同時也允許區內企業加工成品銷往國內市場;
(5)允許加工企業開展工序中的委託加工;
(6)區內倉儲可以儲存除國家禁止進出口和明文規定不能在保稅區存儲之外的所有商品;
(7)轉口、倉儲貨物可以在區內倉庫進行分級、挑選、刷貼標志、改換包裝等簡單加工。
㈦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未來發展
隨著貿易模式的不斷創新提升,外高橋保稅區已體現出新的發展特點:貿易和物流、金融的產業融合日趨緊密;實體性運作的總部經濟特徵日益明顯;產業鏈的打造趨於完整;貿易便利化環境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與國際市場的結合度不斷提高。2010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被英國倫敦《金融時報》全球自由貿易區按八大要素綜合評比中獲得第一名。
下一步,外高橋保稅區將結合新的發展特點,著力推進以下幾項工作:
積極打造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使其成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進口貿易基地。在發揮外高橋保稅區進口貿易現有優勢的基礎上,以成為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為契機,通過借鑒國際自由貿易區的通行慣例,強化提升進口貿易功能,集聚高能級貿易主體,努力打造成為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國內最具競爭力的進口貿易和進口貿易服務基地,為我國降低國際貿易順差,優化外貿結構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加快推進離岸服務貿易功能創新。重點塑造以離岸服務為特點的國際服務貿易功能,圍繞產業融合和先行先試,打造跨國公司全球定價中心、訂單中心和結算服務中心,形成以國際產品第三方檢測維修服務為核心、以離岸金融、研發外包、數據外包等為重點的離岸服務貿易產業集聚區,從而進一步提高保稅區企業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市場佔有率和經營話語權;
探索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升級。外高橋保稅區將依託上海國際中心城市的有利條件,依託浦東開發開放的綜合優勢,立足於制度創新、功能開發和擴大開放,積極探索向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自由貿易園區發展,逐步建設成為功能創新領先、增值服務發達、國際貿易便利、外匯管理寬松、區港運作貫通、物流監管便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關特殊監管區。
從國際貿易、加工製造到現代物流,保稅區的三大產業走過了一條從先行先試的探索到成為區域核心功能的成功發展之路。依託貿易帶動物流、以物流促進貿易、貿易對先進製造業的促進,保稅區的三大功能相互支撐、融合,使保稅區的企業經營超越了傳統模式,走上復合型發展之路,最終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性保稅區。
㈧ 中國保稅區的發展因素
區域性質。保稅區是海關監管的特殊區域,不具備自由貿易區和自由港所擁有的海關治外法權。而享有海關治外法權是自由貿易區和自由港的最基本特徵。
海關監管。海關對保稅區沒有真正按「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來實施管理,而是把保稅區當作一個大保稅倉,以管理保稅倉的辦法來管理保稅區;海關沒有對保稅區進行區域管理,而是直接管理區內的每個企業。
貿易管理。中國對保稅區的貿易限制很多,商務部把保稅區企業視作境外企業,保稅區貿易企業沒有進出口經營權,無法開展國際貿易。國家稅務總局也規定,國內的貨物經保稅區出口,須實際離境,才能給予退稅。貨物從國內到保稅區,視同出口,但不給予退稅。
外匯管理。在國外自由貿易區,外匯可以自由兌換,資金出入與轉移自由、資金經營自由。而中國保稅區內企業在購匯和結匯上,比保稅區外企業限制要多。
物流服務業的可擴展性。國家在設立保稅區時並未建立統一的評價指針,具體運作與考核均由地方政府負責。地方政府在考核時側重於吸引外資、增加就業與稅收、以及GDP增長等直接效益指針,並將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和發展工業項目上。現有的大多數保稅區都發展成了加工製造型的特殊經濟區域,有些保稅區內幾乎已經沒有發展物流服務業的用地,物流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受到制約。
㈨ 保稅和非保稅有什麼區別
簡單點說,進入保稅區的或貨物就是保稅貨物,算是離境了。同樣,國外發到保稅區的貨物不算是進口,在沒有在保稅區海關通關進口前,可以不征稅存放,這些就是保稅貨物。最明顯的就是進口車幾乎都在保稅區內進行銷售,賣一輛報關進口一輛,這樣可以減少關稅對資金的佔用。當然,保稅區內也有非保稅貨物,比如日常辦公使用的消耗品等。具體的,你可以查看海關總署網站關於保稅和非保稅的相關法律法規。
㈩ 保稅區對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保稅區 就是 你進的所有的貨 進保稅區裡面都是免稅的 可以算為不在這個國家。。。 這樣就適合做轉口貿易 這樣經濟發展就奠定基礎了
比如貨從日本到美國的 然後轉口貿易國是中國 那如果沒有保稅區的話 貨到中國後還要收取很多稅收的 而有保稅區的話 轉口到中國 把貨運進保稅區 就 是 無任何稅收的 就等於 貨不在中國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