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發展特色農業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做得更實、做得更細。各地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不能停留在層層傳達、層層表態上,關鍵是要層層抓好落實。要把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目標明確到年、安排到月,任務具體到縣到鄉到村、落實到戶到人。要把工作舉措落到實處,細化量化幫扶措施,切實抓好「五個一批」和「十項重點工作」落實。要把支持政策落到實處,整合各方資源,發揮政策疊加效應,強化資金使用監督管理。要把工作責任落到實處,健全完善各級領導幹部聯系制度和駐村幫扶機制,實現貧困村駐村幫扶全覆蓋。
二要把穩增長擺在突出位置,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要把困難估計得更足一些,採取有針對性措施穩定經濟增長。要搶抓國家建設「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機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精心謀劃和加快建設一批重大項目,保持投資穩定增長,不斷擴大消費需求,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強傳統產業技術改造,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三要努力在農業農村改革方面走在前列,取得突破性進展。要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現代化水平。要加快推進土地確權頒證,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總結推廣土地託管、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機制。要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培育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在金融服務「三農」方面探索新路。
『貳』 脫貧攻堅中,各地應該如何發展特色產業
脫貧攻堅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任務,我國對於脫貧攻堅已經持續很多年了。在各單位各群眾的不斷努力下,脫貧攻堅,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的美食特色,以及每個地區的民族文化。以及每個地區特有的地質特徵。在當今互聯網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形式,通過一些社交平台。專門組織一些人員發布當地的美食以及民族文化。或者是當地的地質特徵。
現如今大棚產業發展的比較好,有的地區土質特別的優良。種出來的蔬菜水果特別的香甜。因此當地政府應該配合土管局的人,一起調查當地土地資源,看看當地的土質如何,適合種什麼樣的水果,或者是蔬菜。有的地區做得比較好,在政府的鼓勵下,農民種起了草莓,櫻桃,獼猴桃等多種水果。這些水果都是人們愛吃的。所以當這些水果成熟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慕名而去。這些都是能給當地帶來很好的發展。
『叄』 如何發展好特色產業,實現精準扶貧
一、充分認識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的重要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扶貧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貧開發任務和措施逐項落到實處。
二、緊緊扣住做好提高扶貧精準度工作的三個環節
1、是把扶貧對象弄准確。
2、其次是採取公開、公平、公正的程序和步驟,把各地扶貧對象戶和農村低保戶平穩、准確地識別出來。
3、識建立規范的檔案,做到戶有卡、村有簿、縣鄉有電子檔案,同時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動態管理制度,使貧困對象進退有章可循。
三、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項目扶持為主要手段,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人制宜、因戶施法,是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最有力的抓手。
四、產業是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是區域經濟的「發動機」,是增收致富的「搖錢樹」,是提振能力的「試金石」,是扶貧開發的「生命線」。產業扶貧是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重點,是貧困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路徑。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產業扶貧是落實精準扶貧和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關鍵措施。
五、實施特色產業精準扶貧,推行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產業、區位與貧困人口現狀,找准特色產業發展突破口;構建「市級統籌、區市負責、鎮村落實、扶持到戶」的扶貧格局,形成推動精準扶貧的整體合力;落實扶貧主體責任,簽訂扶貧責任狀,確保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落到實處;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的幫扶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部門幫扶、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持貧困戶跨入特色產業發展門檻;堅持幹部幫包到戶到人、跟蹤服務,幫助解決發展困難。
『肆』 修改病句:發展並構想好特色產業讓南疆以最快速度脫貧並實現同步全面小康
這個病句可以修改:構想並發展好特色產業,讓南疆最快度脫貧,並實現同步全面小康。
也就是要先構想才能發展,,語序有錯誤
『伍』 我省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什麼的脫貧產業格局
我想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因例句你發展措施產業深圳了什麼都脫貧產業歌曲。這個身高這種東西產業部部彭富文工作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地。神經的各種脫貧產業閣足浴。
『陸』 赤水市如何發展特色農業助村民脫貧致富
貴州省赤水市積極響應號召,圍繞生態產業化,大力發展鄉村農業、旅遊業,在2017年11月成為貴州省第一個脫貧摘帽的縣級市。
據介紹,在土地結轉集約化管理之後,凱旋村引進了公司進駐凱旋村來進行石斛產業的發展。當地扶貧辦副主任姜維介紹,在赤水市境內很多村也都採用了村民土地結轉的方式,村民將自己的土地以每畝四五百元(每公頃約30元)的價格結轉出去,一部分作為直接流轉金,而另一部分則作為入股合作受益金,讓村民都成為石斛產業的股東。姜維舉例說:「在我們這個點凱旋村有個貧困戶,他們本來只有兩畝地(約0.13公頃),按照流轉的話他一年只有八百塊錢,但是他在這裡面(合作社)務工,他一年務工的收入能有一萬多塊錢。再加上他是村級集體經濟的收益,我們也有分紅,他就有一兩千塊錢的收入。所以他在石斛這個項目可以達到一萬五千塊錢以上這樣一個收益。以前一兩畝地在這個地方,全部都是亂石,他可能一年下來一百塊錢兩百塊錢的收益。所以他增收的效益是非常高的。」
姜維還表示,當地根據竹林資源以同樣的方式發展了竹林產業。集體經濟經營的竹子加工成為竹板,食品加工竹筍進行銷售,收益可觀。除此之外,凱旋村還依託當地磚石奇觀的景點,將園區與景區深度融合,發展了自己獨有的旅遊項目。姜維介紹說,很多村民在石林景點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而凱旋村也有越來越多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返鄉,自己創業或加入集體經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