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白皮書

產業發展白皮書

發布時間:2020-11-25 18:58:51

A. 農業產業發展白皮書怎麼寫

原標題:2019年中國農業產業市場分析:大數據技術催生精準農業,科技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傳統農業高速進行著數字化變革 精準農業開始興起

以數字化和智能化為先導,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農業從業者減少,中國農業正迅速告別「鋤禾日當午」的艱辛和粗放。藉助大數據技術,精準農業開始興起。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由於在農業領域應用尖端技術的「農業科技」開始在中國出現增長之勢,讓人不禁驚嘆:「中國下一個科技起爆點是農業?」

傳統農業正在悄然高速進行著數字化變革,成為各種新科技應用的藍海。

先正達(Syngenta)中國業務可持續發展總監朱慶華對記者表示,在全球數字化創新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科技釋放農業生產力的時代已經到來。「大數據、感測器系統、無人機等技術和新一代作物育種技術打出的一套組合拳,已經為下一次綠色革命做好了准備」。

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統計分析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化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1-4季度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呈增長趨勢,其中,2018年2季度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增幅最大,相比1季度增長11.45%。2019年1-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下降,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出口金額為3731.4百萬美元,同比增長34.3%。

在進口金額方面,2018年2-4季度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逐漸下降,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口金額為8509.2百萬美元,同比增長2.1%。

2018-2019年2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金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精準農業開始興起

眾所周知,作物產量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種質、種植環境(土壤情況、天氣情況)、農藝操作(肥料、作物保護產品使用、灌溉、耕作方式)及差異因素。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總裁黃偉東告訴記者,從選擇合適的種子、適宜的種植密度,到病蟲害防控、精準灌溉、高效施肥,再到收獲和倉儲,農民一年中需做出40~50項決定,這些決定都會影響最終收成。

正是因為流程復雜,業內稱,農業是最後一個需要被信息化和數字化的產業。過去,農民往往憑經驗作決策,如今,社會其他領域正在發生的數字革命正深刻地影響到農業的發展,為農民管理農田手段帶來變革。

藉助大數據技術,精準農業開始興起。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增長,可謂是最直觀的表現之一。

無人機的應用,主要在於應對農業勞動力不足的挑戰。在中國北方,無人機一天的施葯面積可達約800畝,而人工施葯一人一天最多在30畝左右。同時,作為數字化農場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無人機還能夠用於農場數據採集和精準施葯。

據統計,無人機在中國施葯覆蓋的面積已經達到2.67億畝。

此外,基因編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也值得關注,這一技術能夠讓傳統育種領域變得更精準、更有效率,幫助育種家實現精準設計育種,滿足人們對各種食品的需求。

近幾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台為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營造了非常積極的環境,高科技將在其落地實施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無人機的未來在農業

無人機,這一「酷炫」的前沿科技正在和農業牽手,使用無人機的農民數量正在穩步增加。在土壤分析、肥料農業的靶向施用、風暴追蹤、安全監測、污染控制以及空氣監測等領域,無人機均有用武之地。未來,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潛力十分巨大。

「無人機的未來在農業。」有人如此預言。的確,當人們試圖在城市裡將無人機用於航拍、物流、娛樂時,發現會受到空域管制、公共安全等多方面的限制。而在廣闊的田間地頭,無人機取得了廣泛應用。

事實上,英國的農業無人機,滲透率已達到18%,並正在改變農民種植作物和飼養牲畜的方式。在中國,隨著無人機技術的迅速提高,農業無人機也正在應用於作物健康、水分應用、土壤分析等土地實時信息的收集,幫助農戶更好地管理作物,實現「精準農業」。

目前,農業無人機最廣泛的應用之一,就是農葯噴灑。以棉田為例,實現機械采棉需要噴灑落葉劑,採用人工方式的成本較高,拖拉機開進棉田則會碾壓棉花、導致減產。而使用無人機噴灑,不僅可以節省人力、降低成本,還可以做到實時、均勻、准確噴灑,最大限度減少滲入地下水的劑量。如今,一些國內的無人機企業已經在新疆等地的農田開展作業,受到農民歡迎。

無人機更深入地介入農業領域,還將影響到農業全行業鏈條,推動農業技術革命。據了解,農業植保無人機背後是至少萬億級的農機和農葯市場,無人機的出現或將促進相關行業提高服務水準。不僅如此,「無人機+感應器+大數據」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能夠勾勒出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農業地圖」:土壤信息、作物信息、氣候信息,乃至農戶信息,都將得到匯總,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識臉辨聲」的高效養殖

傳統養殖業也開始為互聯網企業所青睞。阿里雲就通過ET大腦實現人工智慧養豬,提高豬的存活率和產崽率。這一套叫作ET農業大腦的系統,當中涉及視頻圖像分析、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物流演算法等人工智慧技術。

比如,阿里雲研發出一套「懷孕診斷演算法」來判斷母豬是否懷孕。養豬場內的多個巡邏攝像頭會自動搜集母豬的睡姿、站姿、進食等數據,再由人工智慧(AI)分析母豬是否配種成功,如果發現有母豬沒懷上,系統將提醒工作人員進行人工授精,從而提高母豬產崽量。

豬崽出生之後,為了讓它們健康成長,ET農業大腦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和紅外線測溫技術來監測每隻豬的健康狀況。由於豬在吃奶、睡覺和生病等不同狀態下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通過分析豬的咳嗽、叫聲、體溫等數據,一旦出現異常能夠第一時間發出預警。

與之對應的是,京東也推出了智能養殖技術,整套智能養殖計劃包括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三大模塊,可實現「養豬智能化」。其中,「豬臉識別」最受關注,養殖場可以通過這項技術來觀測與記錄每隻豬的體重、生長、健康情況。

雖然人臉識別已經在智能手機中普及,但用在動物上難度則要大得多。

而京東的智能養殖技術除了利用「豬臉識別」實現豬飼料的精準配置,豬舍內的溫度、濕度等也都完全由系統自動調節。去年底,在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表示,未來我們將以豬為開始,實現養殖過程無人、無線、無干擾、無接觸,實現真正的萬物互聯。

按照京東的測算,這套系統養殖人工成本減少30%~50%,降低飼料使用量8%~10%,並且出欄時間平均縮短5~8天。如果全中國所有豬場都用上這套系統,每年可降低500億元的成本。

中國農企需要長期耕耘

不過,黃偉東認為,就運用高科技推動農業的整體發展而言,中國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大型自動化農機的普遍應用和從業者對高科技的接受能力,但這也恰恰意味著巨大的潛力和機會。

當前,中國的數字化技術發展迅速,已具備了發展數字化農業的基礎。

與歐美的大農場不同,中國的小農戶居多。朱慶華表示,數字化農業在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

顯而易見的是,大農場在採用現代農業科技方面有一些優勢,比如更方便採用機械化操作,農場生產力提升更具規模效應。而實際上,小農戶採用農業科技也能夠大大提升生產力,但是仍需結合相應的培訓與服務。因此,中國需要針對用戶——大農場、小農戶以及農業的發展需求——進行技術平台和服務模式的開發。

黃偉東稱,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所有趨勢都是在探索方法,更有效地應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宏觀需求或面臨的挑戰。從糧食安全所要求的主糧自給自足,到人口老齡化而導致的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攀升,再到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品質的更高標准,還有生態環境修復的緊迫要求解決這一切問題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

他說,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幫助人類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應對這些宏觀需求和挑戰。因此,現代農業對高科技的應用和融合都是圍繞著提質增效、安全健康、綠色環保等共同目標,而這些高科技正在涉及越來越多的領域,比如化學科學、生物科學、數據科學等。

他認為,在信息時代,養殖耕種已不再是「看天吃飯」的粗放農業,而是逐步向「知天而作」的精準農業靠攏。

B. 求《2019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

你好,這個《2019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有點難找,不過,會盡力幫你找找,找到的話第一時間告訴你。

C. 求《2019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

上中國衛星導航應用管理中心網站上應該有。

D. 《2017年廣東產業地產發展白皮書》主要說了什麼內容

產業地產發展前景可期;物流板塊將由不同領域共同構成產業園;特別是科技類產業園呈蓬勃發展之勢差異化競爭優勢;可復制運營模式成主命題。

E. 求《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全文

8月26日,隨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戰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也為我國在未來15年的時間里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綱領。
「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也成為今後15年乃至更長時期「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重點,包含養老產業等在內的大健康產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按照會議關於「堅持問題導向,抓緊補齊短板」的要求,8月28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16健康中國養老產業高峰論壇」旋即落地上海灘,並首次向社會權威發布《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希望藉此為「健康中國」建設和養老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並積極建言獻策。
「2015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22億,佔到總人口的16.1%,老年人口已經接近印尼全國總人口。目前,我國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已經接近1億人,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亟待社會養老補位。」這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 (以下簡稱「白皮書」)中披露的一組數據。
8月28日,在《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16健康中國養老產業高峰論壇」上,《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首次對外發布。
根據預測,到21世紀50年代,我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4億人,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
「在老齡化進程中,高齡老年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數量的持續快速增長,對家庭和社會的養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根據白皮書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底,我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24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人;預計到2050年以後,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將會保持在1億人這個規模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少子化」危機迫在眉睫,老者增多,而青壯者漸減,養老問題愈發嚴峻。數據顯示,我國2010年家庭平均人數為3.1人,2030年將縮小至2.6人,2050年將進一步降至2.51人,這也將直接導致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從1995年的9.2%持續快速上升至2014年的13.7%。
「與龐大的養老護理人員需求相比,包括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的需求,養老護理人員缺口達到千萬數量級。」白皮書認為,我國高齡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佔比較高,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需求迫切,基於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的身體和健康狀況,需要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專業性的醫養結合的長期護理服務,才能夠讓老年人過上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在哪兒養老」是每個老年人需要面臨的現實選擇問題。我國「十三五」規劃結合國情提出,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在這一體系之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是我國亟待補充的短板。
白皮書指出,國內養老機構2014年收留撫養老年人口數量,僅相當於全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數的2.1%,僅相當於全國失能老人總數的8.5%。由此可見,我國在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短板,亟待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構建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
根據白皮書預測,「十三五」期間,國內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的養老床位數量計劃增至35~40張,擁有30%至50%的增長空間。
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房地產企業、保險機構和醫葯健康企業基於自身的資產優勢,以及產業關聯優勢,正積極布局養老服務機構,著力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養老產業鏈。
「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對養老產業鏈條和養老產品服務進行『互聯網+』改造的智慧養老產業也將迎來爆發增長期。」白皮書指出,在老年人口數量激增、勞動人員持續下降、人力成本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利用互聯網技術整合養老服務資源,創新養老服務模式,對於彌補養老服務短板、改善養老服務供給、提升老年人口生活品質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F. 求助電子版的《2016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

夏澤網好像有這年鑒的pdf版本,你可以在他們的留言本里申請。

G. 求《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的發布單位

東方網記者李佳敏8月28日報道:今天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導、《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16健康中國養老產業高峰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研究所所長金維剛,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培等參加了本次論壇。論壇上,由《中國經營報》社編寫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首次對外發布,該白皮書是我國目前最權威、數據最詳實的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

截至2015年末,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22億,占總人口比重的16.1%,空巢和獨居老年人接近1億人。2015年,我國人均GDP為8280美元,全球排名第73位,與美、日、德、英等發達國家3.7萬美元以上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和多數發達國家先富後老或富老同步不同,我國屬於未富先老,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步入老齡社會的。

「在哪兒養老?」是每個老年人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我國「十三五」規劃結合國情提出,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據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養老機構2014年收留撫養老年人口數量,僅相當於全國65歲及以老年人總數的2.1%和全國失能老人總數的8.5%。由此可見,我國在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短板,亟待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構建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

根據白皮書預測,「十三五」期間,國內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的養老床位數量計劃增至35-40張,就目前情況來看,擁有30%至50%的增長空間。

「隨著政府不斷釋放『健康中國』政策紅利,我國的養老產業,特別是高端養老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與會專家認為,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對養老產業鏈和養老產品服務進行「互聯網+」改造的智慧養老產業,將增長迅猛,基於互聯網的智能養老管理平台也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據了解,智能養老管理平台是以保障老年人生活為目的,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為支撐的,實現老年人與助老服務主體之間無縫連接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可以支撐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不同養老服務模式。

此前,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就曾引進5名機器人「保姆」用於「智慧養老」,這也是杭州市首批入駐養老機構的智能養老機器人,首批機器人「阿鐵」身高0.8米,重15公斤,充滿電後可待機72小時,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或機器人外殼的觸屏指揮機器人為老人提供服務。

『小能伴』老人平板,專註解決老人親情陪伴,身體健康和娛樂悠閑的養老需求,致力於為每一位中老年人提供幸福晚年為您解答。

H. 求助《2019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

方便的話發我一份可以嗎?跪求大佬,謝謝[email protected]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白皮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