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恩施州酒店行業的發展前景
酒店行業發展一直中規中矩,不會沒落,競爭也不會小
B. 湖北省恩施市的經濟環境怎麼樣酒店飲食業的發展狀況怎麼樣人文環境怎麼樣
1.城市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是20.13萬(市區),「十二五」期間突破50萬,實際應該沒那麼多,35萬左右吧。
2.城市面積:恩施市建成區面積為25平方公里,城市狹長,城市空間腹地狹小,且2011年城市建成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萬多人,雖人口容量尚有餘地,但空間不大。
恩施市土地總面積3900平方公里,2011年城市建設用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設用地81平方米。根據《恩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到2030年,全市建設用地總量將達到6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面積120平方公里。
3.經濟支柱:
A.旅遊(龍鱗宮、大峽谷、梭布埡石林、土司城、女兒會、清江漂流。)
B.葯材,有「華中葯庫」之稱(黃連、當歸、黨參、木瓜、湖北貝母、續斷等為主)
C.礦產,已探明的金屬或非金屬礦有75種,D級儲量以上的達31種。世界唯一獨立硒礦床,富硒碳質頁岩出露面積約850平方公里,儲量高達25億噸,最高含硒超過8000毫克/千克。(鐵礦、木材、寶石花、天然氣、石膏礦、磷礦、煤炭、石煤、高嶺土、耐火粘土、冶金用白雲岩、生物大理石、硅石等13種礦產居湖北省地市前列。)
D.物流,滬渝高速公路、宜萬鐵路建成通車,恩來高速、恩黔高速開工,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促進資源開發、商貿物流和特色產業發展。
E.特色農產品:富硒產品(鳳頭姜、富硒茶、松花蛋、大頭菜、古楊梅、桐油、獼猴桃、葡萄、魔芋等等。)
F.動植物資源:世界三大後花園之一,動植物天堂。(水杉、銀杏、大鯢等等。)
4.經濟產業:2011年恩施市三大產業構成比重依然保持了「二、三、一」的結構,較大比重發展規模的二、三產業為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口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創造了條件。
5.經濟發展方向:2011年恩施市GDP為105億元,產值超億元的工業企業不到20戶,經濟發展缺少大項目的支撐和帶動,若每年將以平均15%的速度線性增長,則2030年恩施市GDP總量為300億元。2009年恩施市人均GDP為1萬元,假定2009-2030年人均GDP平均每年將以12%的速度線性增長則2030年恩施市人均GDP為3萬元。
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風情、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沒有污染的環境,2011年接待遊客突破1400萬人,旅遊收入突破70億元。
《國務院武陵山區發展規劃綱要》把恩施建設成為武陵山區開發開放前沿功能區、武陵山區發展的重要經濟增長極、武陵山區宜居旅遊開放中心城市、武陵山區國際合作民俗文化中心。
「十二五」期間,恩施州將通過走綠色繁榮之路,打造全國先進自治州、建成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核心板塊的同時,順利實現建成武陵山區中心城市的目標。
6.酒店飲食業:
A.酒店,除了原有的幾家頗具規模的酒店外,近幾年本地商務酒店和外來連鎖商務酒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家已經落戶,七天、漢庭、青年、168等等也會望風而來。綜合式的商務酒店如大唐也開疆擴土。幾家大型五星級酒店也在趕工加點的建設。
B.飲食,發展很好,餐飲消費不比大城市低,特色小食繁多,早、中、晚、夜四時段吃什麼有什麼,多以本地特色飲食為主,川湘菜系為主。匯聚國內外各種吃法,西式快餐和中式快餐皆有。(通天遁地赴海跨河,山味、海味、河鮮、飛禽走獸統統有。一句話外面有的都有,外面沒的也有。)
7.人文環境:少數民族地區,但民族融合好,城市周邊漢化程度高。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得到傳承,具有民族特色。人友善好客,爽直大方,講西南官話,好酒嗜賭,認真工作之餘不忘休閑,追求生活質量。有省重點高中一所,普通全日制民族大學一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一所。
8.在湖北省算幾類城市:看你怎麼比,用什麼比。要比經濟物質發達程度的話下偏上。
好吧,大概整理這么多吧,還沒吃飯了。
C. 恩施的經濟
農業農村經濟方面,煙、茶、葯、菜、林、畜牧等六大特色農產品基地已具規模,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力增強,恩施市120個農產品獲得產品認證。
2013年實現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40.8億元,增長7%。落實糧食直補資金802萬元,農資綜合補貼資金4656萬元;落實中央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220萬元,補貼農機具22775台(套),受益農戶6139戶。全年糧油作物種植總面積114.9萬畝,總產量34.9萬噸,增收8.5%。煙葉、茶葉、商品蔬菜、畜牧養殖、林葯、果園等農業特色板塊基地規模擴大。「兩煙」種植面積達到11.2萬畝,收購值2.9億元;茶園面積達到30萬畝;新增茶葉加工企業7家,達到257家;商品蔬菜種植面積40萬畝,總產量45萬噸,產值5.8億元;生豬出欄105萬頭,增長5%,連續7年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和「全國生豬良種補貼縣市」;新增中葯材種植面積5萬畝;果園面積達到6萬畝,水果產量達1.7萬噸;新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5家,達到69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32家,達到476家。 恩施市年產值過500萬元的工業企業11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超過40家。化工、輕工、機械、建材、能源、煙草、紡織、葯品等已初具規模,尤其是富硒食品產業方興未艾,富硒小麥草片、富硒甜玉米爽、富硒魔芋精粉等多種產品遠銷歐美日等國和港澳台地區。
2013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4億元,落實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8億元,實施技改項目42個,完成技改投資8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2家,總數達到54家,其中產值過億元企業達到14家,實現總產值28.5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3.9%。 對外開方面,舉辦了「央視激情廣場———恩施篇」等大型推介宣傳活動,成功承辦了「第十四屆國際人與動物微量元素大會」。2013年新增「限上」商貿企業42家,達到127家;新增星級賓館4家,星級農家樂83家;新增賓館床位2300張,達到2.2萬張
旅遊產業方面,2013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010萬人次,增長40.3%。完成了旅遊宣傳性質的大型紀錄片《茶》的拍攝工作。
D. 恩施旅遊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近幾年來,恩施市十分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市第七次黨代會把旅遊產業專建設作為全市今屬後五年總體工作思路中的「四大重點」之一,全市各級各部門堅持把旅遊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這種發展現狀與省內外先進地區和周邊優秀旅遊城市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相對於恩施豐富的旅遊資源,旅遊業的發展存在一些現實的亟待改進的方面。一是低層次開發普遍,內涵品味有待提高。目前許多景區對旅遊資源的開發主要還是以原生態為主,旅遊以參觀游覽為主,參與性項目開發較少,旅遊開發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為主,展示內容單調、僵硬,缺少對遊客的吸引力,不能發揮旅遊資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動旅遊經濟的發展。二是開發缺乏整體性觀念,旅遊項目缺少特色,另一方面是產品單一,缺乏對資源的整合。三是吃、住、行、游、購、娛等綜合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的不完善等問題凸顯。
E. 恩施州短期內發展最快的產業是
「生態恩施州,土(家)苗風情園」、「中國健康旅遊基地」的提出,給我州旅遊業的發展定了調,這個調定位是准確的。位於大武陵地區的清江流域良好的生態日益受到外界關注,有專家把恩施稱為「中國的綠肺」,恩施發展生態旅遊的時機已經到來,隨著「兩路」的即將開通及航空線路的拓展,恩施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為時不遠,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旅遊經濟富州富民的目的將逐步實現。 一、恩施州具有良好的生態旅遊資源 1、自然資源 恩施州位於大武陵地區清江流域的湖北西南部,面積2.4萬平方公里。為湖北省主要林區,有水杉、珙桐、紅豆杉、鵝掌楸、銀花杜鵑、等多種珍貴動植物,土特產和葯材資源豐富。騰龍洞、坪壩營、蘇馬盪、神農溪、大峽谷、齊岳山等旅遊資源為我州發展生態旅遊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人文資源 我州人口380萬,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約佔一半。恩施春秋巴國地,這里有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美輪美奐的苗族服飾,肉連響、毛古斯是享譽世界獨領風騷的民族文化風情,展示了巴人的迷人風采和燦爛古文化的獨特魅力。 3、氣候資源 恩施氣候宜人,適宜人居,是天然避暑勝地而有「夏季涼都」之美譽;鄂西林海成為富氧的「綠肺」。全球氣候變暖使恩施的氣候成為旅遊的核心竟爭力 。二、發展生態旅遊可實現環保與富民雙贏 過去由於區位偏僻、交通不暢等因素,嚴重製約了恩施旅遊業的發展,隨著「鐵、公、機」條件的改善,恩施這塊旅遊的「處女地」,將徹底改變資源處於沉睡狀態,生態旅遊開發的前景十分看好。 恩施旅遊在外有很高的知名度,旅遊市場開發空間很大,是我州今後經濟發展的一個增長極,把旅遊作為我州的支柱產業來抓,進行發展規劃研究,對合理保護和建設我州的生態環境,促進恩施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無需大規模的旅遊設施建設,保持生態環境的原汁原味,是生態旅遊的最大特點。在恩施發展生態旅遊,可以使遊客走向自然,學習自然,充分認識自然的價值。 同時,生態旅遊作為旅遊業的新開發項目,具有旅遊業本身所具備的一些優勢。首先,旅遊業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其次,旅遊業關聯帶動性很強,能帶動建築、金融、通信、娛樂飲食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顯著的乘數效應。對恩施來說,保護工程的實施產生了一大批生態移民,發展生態旅遊可以解決部分移民就業,實現產業轉移。再次,旅遊業的「財富轉移效應」即財富從旅遊客源地向目的地轉移,可以使財富在地區間進行再分配,促進三江源地恩施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增收。第四,隨著旅遊這種跨越空間的文化交流與嫁接方式的長期進行,有助於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促進恩施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目前制約恩施生態旅遊業發展因素 1、基礎設施薄弱。恩施州地理環境復雜,交通線路密度低,公路等級低、路況差,通信落後,造成旅遊者出入不便,嚴重製約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 2、缺乏總體規劃,粗放性經營方式造成對旅遊資源的低層次開發。一方面恩施州以及各縣、市缺乏整體生態旅遊開發規劃,又沒有合理的市場機制引導,導致旅遊開發趨同性強、效益低下;另一方面,由於恩施州的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強烈的利益動機驅使人們為了自己獲取好處,而不惜給人和社會帶來災難(大量砍伐林木)。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的整體美感。 3、是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發展生態旅遊要求必須把旅遊資源尤其是環境資源的消耗納入旅遊成本之中,但這需要大量資金,我州經濟欠發達,資金問題尤為突出。同時,生態旅遊業是一個科技含量很高的行業,需要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4、缺乏與旅遊業配套的相關產業的發展,恩施州第三產業發展普遍落後,旅遊的八大環節「吃、住、行、游、購、娛、康、教」,存在著「小、散、弱、差」的狀況,產業鏈條不完整,難以形成產業優勢,更難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以新理念推動恩施生態旅遊走向世界 生態旅遊已成為當今世界旅遊發展的潮流,每年給全球帶來至少200億美元的產值。從擁有的生態旅遊資源優勢及發展條件出發,恩施州生態旅遊完全有望培育成中西結合部新的亮點。應該在其初生期和成長期主動把握趨勢,發揮後發優勢,積極介入管理,利用互聯網上多媒體互動系統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銷生態旅遊產品,抓緊制定有關管理規則,使這些管理和促銷的新理念成為推動恩施生態旅遊走向世界的積極力量。 1、規劃先行,制定恩施生態旅遊規劃 通過制訂生態旅遊區建設的法規,使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管理軌道,約束生態旅遊開發中的不良行為。參考借鑒我國其他地方自然保護區數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教訓,制定出有利於恩施資源環境的科學管理規劃,促進多部門包括政府、企業、保護管理機構、科教單位以及投資方之間的協作。 2、抓住國家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及資金扶持,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從吃、住、行、游、購、娛康、教八個方面整體推進旅遊業的發展。 3、廣開渠道,多方籌措開發資金。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投入,確保重點項目的需要;建立生態旅遊專項發展資金,集中財力解決目前旅遊開發中的重點和突出問題;積極爭取國內外資金的投入,做好聯合開發,共同受益;對於有條件的項目可以採取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籌集社會閑散資金。 4、嚴格生態旅遊景觀的現場管理,提高管理的科技含量,促進生態旅遊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良性循環,確保生態旅遊景觀地區環境和居民的利益。 5、大力開發生態旅遊產品,採取國際先進的經營方式。把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和生態文化的融合提到重要位置,增強生態旅遊消費的文化魅力,促進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
F. 恩施水資源現狀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北省的西南部,國土面積2139×104hm2 ,轄6 縣2市,即巴東、咸豐、建始、來鳳、宣恩、鶴峰6縣和恩施、利川2市,其中巴東縣地處三峽水庫的庫區,屬水庫移民區。這里經濟落後,交通不便,信息封閉,是湖北省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水、礦產、旅遊和生物資源豐富。
1 恩施州的資源優勢
1. 1 氣候資源優勢
恩施地區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高低懸殊,使全州的氣候及植被類型呈現明顯的垂直變化。由於地處我國東部亞熱帶季風區,氣候特點是冬暖夏涼,霧多濕重, 雨量充沛, 年平均溫度15 ~17℃,高山氣溫較低,而盆地氣溫較高,這樣就形成了氣候的復雜性,為眾多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許多耐寒、耐熱生物在本區都有分布。
1. 2 農業資源優勢
恩施少數民族地區的氣候資源優勢,為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山腳下水源豐富的地方可以種植水稻,稻米質量優良,可與東北大米媲美;山上可種植土豆和玉米,因為霧多濕度大,氣候冷涼,土豆的干物質積累多,品質較好。由於該地區經濟落後,有些地方仍處於原始狀態,所以保存有豐富的野生種質資源。
1. 3 旅遊資源優勢
恩施州溝壑縱橫,山巒起伏,旅遊資源豐富。現有的旅遊資源主要有恩施市七里坪的落仙洞、龍鱗宮溶洞等,利川市有亞洲最大的溶洞騰龍洞,其中巴東旅遊資源最為豐富,有小三峽、神農溪等景點。由於巴東地處長江三峽,有巴東港等碼頭,交通比較便利,對外交流相對其它縣市多,因此可以開發恩施景點、三峽水利工程、神農溪、神農架旅遊線,把恩施景點納入"大三峽"旅遊區。
1. 4 文化資源優勢
這里聚居了土家族、苗族、侗族和白族等28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地區有他們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我們要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研究,把這種民族文化轉變成精神財富,建立恩施生態旅遊和民族風情旅遊區。
1. 5 礦產資源優勢
恩施是我國著名的高硒區,是國家的"天然硒庫",有"中國硒都"之稱,境內的硒礦床形成了獨特的硒資源圈。西部大開發的熱潮已經興起,恩施地區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地區之一,這給恩施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為適應西部大開發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恩施地區的相關產業紛紛打出"富硒牌",把開發硒資源作為當地的優勢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恩施州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開發富硒農產品、富硒保健食品和富硒中葯材的企業已取得了較好的成就。
1. 6 生物資源優勢
由於氣候獨特,恩施地區生物資源和物種豐富,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其中野菜資源豐富,天然富硒,無污染,營養價值高,有一定產業規模的有:富硒葛仙米、蒓萊、魚腥草、魔芋、蕨菜、薇菜等。此外,還有富硒綠茶、來鳳縣的富硒生薑、利川的山葯、宣恩的富硒火腿和巴東的臍橙等特產。由於生物資源豐富,該區野菜眾多,而且葯食兼用。恩施州是湖北省和全國重要的中葯材生產基地,素有"華中葯庫"之美稱。
2 恩施州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2. 1 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據了解,恩施的旅遊景點不存在環境容納量的問題。由於遊客相對較少,造成旺季不旺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交通不便,外地遊客稀少;二是旅遊點分散,許多景點的景觀較少。
2. 2 自然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恩施地區的資源雖然豐富,但地處山區,許多田地的坡度較大,耕作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於人多地少,開荒種植較普遍,已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恩施境內森林資源較多,但由於土家族有住吊腳樓的習慣,需要的木材也較多。恩施野生資源較多,但毀林種葯、濫采亂挖比較嚴重,破壞了植被。
2. 3 農產品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農產品開發中主要有以下問題:
①信息不靈,交通不暢。恩施地區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基本上無工業污染,所以為綠色農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許多高山農民很少或根本沒有施用過化肥和農葯,作物品種也是當地的農家品種,雖然產量低,但營養價值高,保健功能強。要把劣勢轉變為優勢,關鍵是要解決交通運輸問題。
②中葯材生產不規范。中葯材栽培基本上以農戶為單位進行,葯材種源質量差、栽培方式落後。農葯、化肥的使用不規范,嚴重影響了中葯材的產量和品質。
③山野菜開發不合理。恩施地區的山野菜較豐富,但濫采亂挖現象嚴重,造成了對資源的浪費,許多資源已面臨瀕危和枯竭;;採收技術不合理,造成商品價值不高;加工工藝落後,保鮮技術差;信息不靈,市場不暢;對野菜的營養價值、保健價值和葯用價值認識不足。
3 恩施州的資源開發對策
3. 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生態旅遊業恩施州交通不便的問題可在滬蓉高速公路、枝萬鐵路、清江高壩洲水庫建成後得到解決。此外,恩施州要加強州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到達旅遊景點的交通,提高旅遊景點的旅遊質量;加強各旅遊點的聯系,統一管理,解決旅遊點分散問題;發展區域網路,把恩施的景點、三峽景點、張家界景點及神農架景點連成一體;把山區田園風光觀賞與民族文化旅遊結合起來,將民族文化風情旅遊和風景旅遊融為一體。
3. 2 建立現代化的中葯材生產基地
恩施州必須對中葯材栽培進行規范化管理,制定中葯材生產管理條例,以保障中葯材質量,因此必須建立現代化的中葯材生產基地。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葯材的質量,從而提高優勢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3. 3 發展綠色農產品
首先,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產業。恩施地處亞熱帶,但冬暖夏涼,可以在華中、華南夏季蔬菜淡季提供新鮮的反季節蔬菜。目前已經有小規模的生產,政府應加強引導,避免盲目性,改變品種單一的局面;增強綠色產品意識,提高產品附加值;改善高山的交通,便於運輸蔬菜。
其次,開發山野菜資源。恩施山野菜資源豐富,要提高對山野菜價值的認識。這里的山野菜既沒有污染,又天然富硒,天然純凈、保健功能強、營養價值高、風味獨特,且許多野菜葯食兼用,可製成天然保健食品和旅遊食品,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山野菜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應加大出口力度。
G. 湖北恩施在1978年改革開放前後的人口、經濟、社會狀況等方面的資料
說起家鄉,總是遊子最快樂的事情,因為那裡有我們熟悉的面孔,有溫暖的鄉情厚土,更有大腦中最鮮活的記憶,近年來,我的家鄉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指引下,發生很多變化,但是不論怎麼變化,不變的是一種濃濃的血肉相連的親情。我愛她,不僅僅是現在的蓬勃發展所昭示的勃勃生機,更愛她曾經的貧窮、愚昧,因為這些賦予了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創新和拼搏的精神,是這些成就了今天的輝煌,也是這些,向全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想起介紹她來,由於別離甚久,千頭萬緒,好像無從說起,記憶的鏈條被喜悅打碎了,在竭力的搜索下那記憶中的廊橋浮現在我的面前。
記憶中的廊橋,凌淵而建,橫貫東西,全木質結構,主粱由八根一米直徑的實木構成,外設欄桿,內設美人靠、人行道、主幹道等,上採取的江南常見的分水式屋頂。全橋主幹寬約五米左右,由木板鋪設而成,廊橋底部至河水面,有300米左右的高度,依欄桿觀望,常令人為之目眩。據說先祖當年在建橋之時,為將長達十數米,直徑在一米以上的橫梁架在兩岸上,採用繩索牽引法,由曾祖父一人橫騎樑上,負責繩索固定並觀察其變化。在快要到達比彼岸的時候,突然繩索斷裂,橋梁墜落,正在這時,原本晴朗明凈的河面,突然升起朵朵白雲,和一條身軀壯碩的傳說中的龍。將橋梁隨同曾祖父緩緩托起,穩穩的將橋梁架在兩岸後,盤旋一周後飛走了。為了紀念雲龍搭橋,故將該橋命名為:雲龍橋。後因這里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故由混凝土橋所替代。
雲龍橋,位於恩施自治州內的恩施市沐撫鎮境內。橫跨在清江上游的支流大峽谷上,位置於整個大峽谷的最高點之一上,根據地質學家考證,這里是亞洲第一大裂縫河流。景色迷人,水質清澈,富含多種稀有元素,其中硒元素遠近聞名,素有硒都之稱。這里森林覆蓋面積達百分之75,又被稱之為「天然氧吧」。該地區,屬於少數民族自治區,主要以土家族,苗族為主,其中漢族也佔有一定比例。是一個大雜居,而又保留了少數民族特色的大家庭。兩岸居民大多依山而居,山泉在這里非常豐富,有人家的地方幾乎都可以找道她的蹤影,四季不枯,滋養著這里的每個居民。這條河的源頭,也在其境內,世界上第一大暗河就是這條河水的主要來源,也是這里大多山泉的來源之一。
由於該地區河流縱橫交錯、落差極大、水流四季變化小等因素,水利資源利用價值極高。在沐撫這個小鎮就布滿了雪照河、小河、流脲河、以及正在興建的大峽谷等水電站。為葛洲壩電網、華東電網等輸送了大量的能量,未來也必然發揮著她重要的能量生成作用。
該地區由於地理落差大,地質結構復雜。下有深不見底的峽谷河流,上有聳立如雲的高山奇峰,中有神奇的溶洞、石林等自然景觀,極具旅遊開發價值,吸引了很多旅遊公司前來考察。但是由於極富挑戰性和極大開發價值,許多中、小公司只好望洋興嘆,徒為這肥肉而苦惱。近年來,西部大開發為這里的建設鋪平了發展道路,一系列優惠政策和交通運輸的便利條件為投資商節省了很多項目,先後數家公司與該市就這里的旅遊事業進行了實質性協商和考察。
同時,由於這里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山區溫度落差大,污染少,植被非常豐富,素有華東葯庫之稱。是天然的植物園。為此國家專門指定了相關的文件,對這里的自然環境和植被進行了保護,肯定和確立了該地區的自然資源的重要地位。同時,當地相關部門積極響應號召,落實各項自然資源保護政策,並依據實際情況對當地特有植被進行了保護!
記得年幼的時候,我曾這樣描繪過我們的家鄉一角——我的小學校園:「站在高高的林場邊緣,俯視下面,周圍碧綠的麥浪,簇擁著我們可愛的校園,而校園就像是一座小島,迎來送往無數求學的夥伴。」那是第一次受到老師的表揚,對靦腆的小男孩來說,是人生中第一次受到的肯定。是風景如畫的家鄉賦予了優美的語言,盡管那時還時常為了貧窮的生活而苦惱,但一說到家鄉,就快樂起來。因為這里的青翠山林,芬芳的花朵,晶瑩的露珠,包含了童年的全部樂趣。
或許無論記憶多麼甘美,無論景象多麼生動,你都無法准確的領會我家鄉的美麗來,更無從關注它在祖國的那個角落,還是看看下面這些介紹吧(以下摘自恩施公安信息網路):
恩施市地處長江三峽南側,武陵山區腹地,是武陵山區重要物資集散地和商業經濟中心。國土面積3967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76.84萬人。其中市區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人口21萬,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1991年7月22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稱號,2002年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湖北省文明城市」,2003年12月被命名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恩施市擁有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唯一獨立硒礦床,出露面積850平方公里,硒礦儲量巨大,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富硒生物圈,被譽為「中國硒都」。這里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中有省級以上保護動物40多種,有各種葯用植物2000多種,享有「天然植物園」、「華中葯庫」美稱。境內河流縱橫,水能資源富集,開發潛力巨大。風景名勝眾多,「清江漂流」被譽為「神州第一漂」,「梭布埡石林」已成為省級重點旅遊景點,土家「女兒會」被稱為「東方情人節」,「撒爾嗬」、「儺戲」等被視為民族文化的珍寶。城中有山,山水環繞,四季多綠,森林覆蓋率達75%,被譽為「天然氧吧」。
恩施市交通便利,「318」、「209」國道在境內交匯;新建的許家坪機場已開通武漢、重慶、宜昌等航線;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
改革開放使恩施市的國民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尤其是2001年,恩施市被國家納入西部大開發范疇以來,做大做強富硒食品、能源、醫葯化工、建材等四大支柱產業,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市域經濟格局。全州唯一省級開發區---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初具規模。
我為家鄉而自豪,也為家鄉而驕傲。相信在西部大開發的政策指引下,我的家鄉必然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富有。
H. 恩施州旅遊發展前景淺析
二流子太多!窮!沒發展前途!
、
I. 恩施州哪個縣發展前景最好
,,,,,,,,,,
恩施市是資本,最好的和快速的發展,在近幾年的發展
你想從專事>利川有許多有趣的屬地方
建設只有一條街
鶴峰發現許多特色菜以及像長友公司很簡單,遠
然後開始但是太遠太遠,巴東,從未
宣恩縣苞谷粑粑,火腿和香腸稱為
咸豐糍粑和生薑精
J. 城市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迅速 主要以智慧物流為主
智慧城市起源於傳媒領域,是指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或創新概念,將城市的系統和服務打通、集成,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智慧城市有兩大發展驅動力,一是以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二是知識社會環境下逐步孕育的開放的城市創新生態。前者是技術創新層面的技術因素,後者是社會創新層面的社會經濟因素,由此可以看出創新在智慧城市發展中的驅動作用。
全球都在緊鑼密鼓的布局智慧城市建設,歐洲、北美、日韓等地區處於技術領先地位,而中國因為也在積極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形成了多個智慧城市群,中國的智慧城市試點項目超過歐州、印度和美國之和。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支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