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分析產業發展的因素

分析產業發展的因素

發布時間:2021-02-11 07:21:34

A. 產業結構的影響因素

一切決定和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會不同程度上對產業結構的變動產生直接的或間接地影響。知識與技術創新、人口規模與結構、經濟體制、自然資源稟賦、資本規模、需求結構、國際貿易等是一國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的基本制約因素,下面介紹幾個重要的因素。
知識與技術創新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產業結構變遷的動力。科學技術發展是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革命催生新產業
技術革命、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都對產業結構的升級產生影響,特別是技術革命,往往導致一些新的產業部門的誕生。按照一般的劃分,人類社會經歷了四次技術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的主要標志是紡織機器的發明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機器工業代替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工廠手工業,促進了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生產力發生了質的突破。紡織工業的興起、運輸業的躍進(輪船和火車)、鋼鐵和機械工業的崛起都是第一次技術革命的成果。在農業方面,人們開始用蒸汽泵大量地灌溉農田,並用它來推動石磨加工農產品,農業生產機械化開始起步。人類的能源結構從以木材為主的轉向以煤炭為主,工業動力由以人力、水力、風力為主演進到以蒸汽動力為主。第二次技術革命始於19世紀70年代,其主要標志是電力的廣泛使用,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使生產力再次躍升。在內燃機技術基礎上建立了汽車工業和航空工業;電力工業崛起(發電、輸電、配電系統),「弱電」工業產生(「弱電」技術出現,相應產生了電信業、廣播業等)。在第二次技術革命時期,工業生產進一步集中化,壟斷企業不斷涌現,企業內部管理出現了「泰勒制」,形成了生產流水線等。第三次技術革命始於20世紀50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高分子合成技術及空間技術等為標志。原子能技術出現,帶動一大批生產和應用原子能工業的崛起,其中有與原子能相關的機械設備、材料、燃料等工業。高分子合成技術引致塑料、橡膠、纖維、合成材料工業的發展。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眾所周知。人類擁有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嶄新的生產手段,大大節省了人的體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腦力,使人們能用「電腦」代替各種復雜的腦力勞動,這是革命性的變化,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計算機技術發展和計算機廣泛使用,使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的信息系統得以普遍建立,信息產業逐漸成為了主導產業。顯而易見,這次技術革命帶來了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升級。第四次技術革命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通常也稱為新技術革命,以生物工程技術、信息網路技術、軟體技術、新材料技術(如納米技術)等為主要標志,這次新技術革命仍在開展之中,對其具體內容目前仍然說法不一。近20年來,高新技術的涌現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網路技術和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生物技術、基因技術將對各次產業的發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技術革命促成產業由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第一次技術革命中的紡織工業基本上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而第二次技術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汽車、化工、鋼鐵等產業群則具有資本密集的特徵,在第三次技術革命和第四次技術革命中誕生的新產業,如計算機工業、宇航工業等屬於知識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型產業。新技術革命不僅促成了各個時期主導產業的變化,使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發生變動,而且促進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
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發展
科學技術要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必須從知識形態轉化為物質形態,從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這一轉化正是在技術創新這一環節實現的。技術創新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從動態角度看,技術創新過程是由科學研究形成新的發明,新產品開發、試制和生產,試產營銷等環節構成的。技術創新是產業成長和發展的推動力量。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發展的例子不勝枚舉,就農業而言,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其科技含量不可同日而語。現代農業科技在形成自己完整體系的同時,其他眾多門類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不斷向農業科學滲透、交融,從而形成許多新的交叉點,拓寬了農業生產領域,推動現代農業持續發展。
自然資源稟賦
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過程所依賴的外界自然條件。一國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包括地理位置、土地狀況、礦藏總量及分布、水資源、氣候等)對一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經濟最早在寒帶地區和沿海地區得到發展,當今許多發達國家的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印證了自然資源的重要性。自然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一國農業的發展。而地下資源狀況,直接影響採掘工業、燃料動力工業的結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的產業結構與澳大利亞、紐西蘭、韓國等國家在產業結構轉換的過程中,確實受惠於其國內的自然資源稟賦。但自然資源稟賦絕不是決定性因素,自然資源條件好的國家可能經濟發展差別很大。因而,自然資源的擁有狀況往往並不被一些經濟學家視作為一國工業化發展與結構轉換的道路,如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特別是日本這樣自然資源奇缺的國家卻在30年時間里躋身於世界經濟強國前列。20世紀初開始,阿根廷躋身於高收入國家,其生活水平當時遠遠高於義大利,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如此。盡管阿根廷擁有世界上最高產的土地和大量礦產,但近年來阿根廷的危機導致經濟衰退,從一個側面說明擁有大量自然資源並不能保證持續發展。自然資源狀況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是相對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將使許多原來難以採掘的資源得到開發,並能開展綜合利用和節約代用天然原料;通過國際貿易可以彌補國內資源的短缺,緩解自然資源對一國或一地區產業結構的制約。從縱向發展過程看,對於大部分國家而言,作為工業化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初始條件或先決條件,自然資源稟賦在一國產業結構轉換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其作用與影響是不同的。越是在初、中期階段,其影響與作用可能越大。當初級產品生產的比較優勢被製造業所取代,從而完成了起飛與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過渡時,它的作用與影響會趨於減小。
需求結構
需求是在某一時期內每一種價格時消費者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某種商品量或勞動量或勞務,需求是購買慾望和購買能力的統一,缺少哪一個都不能成為需求。而總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中各部門所願意支出的總量,包括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支出的總和,也可以分解為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出口減進口)。在凱爾斯(John Maynard Keynes)之前,經濟學家所信奉的是「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理,但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的現實徹底否定了薩伊定理,經濟學中發生了以需求為分析中心的凱恩斯革命。人們對需求總量和需求結構對一國經濟增長、供給結構、產業結構影響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從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角度看,個人消費結構、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的比例、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投資結構、凈出口等因素的變動均對產業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值得指出的是,在短缺經濟條件下與過剩經濟條件下,需求結構對產業結構和供給結構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居民收入水平與收入分配決定消費規模和消費結構層次,決定是否會產生排浪式消費,進而影響產業結構。
人口規模與結構
人口規模具有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的規定。人口數量是指一國某一時點上人口總量,質量指的是在既定的人口總量中不同的構成。在自然資源、資本數量與可利用技術既定的條件下,經濟增長的速度或一定時期國民產出的增加取決於可資利用的勞動數量。勞動力數量增加來源於人口自然增長、勞動參工率提高(尤其是婦女勞動參工率提高)、移民和勞動時間延長。在經濟發展初期,人口增長迅速,經濟中勞動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勞動力數量的增加。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初期推動其產業結構轉換的起始階段,曾經受到了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制約。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勞動力質量(勞動者身體與文化素質)起主要作用,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主要源於人力資本投資。現實經濟生活中,產業結構的變動或某個地區的興衰都會迫使勞動力流動,引起摩擦性事業,一方面衰退行業勞動力需求減少引起大量失業(充分就業並不等於工作年齡人口中人人都有工作,一般認為自然失業率就是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另一方面,一些新興行業由於缺乏合格的勞動力而存在崗位空缺。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在開放條件下來自外部的影響產業結構變動的因素,它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國際比較利益機制實現的。一般來說,各國間產品生產的相對優勢的變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引起進出口結構的變動,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變動。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促進了產業的國際轉移。在封閉經濟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並不伴隨著對外產業轉移,而是在一國范圍內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國際產業轉移是開放經濟的產物,也是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必然結果。
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一國資本的積累程度、國際投資規模(包括本國資金的流出和國外資金的流入)、經濟體制(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計劃命令型的產業發展模式與市場競爭型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產業政策、歷史條件、戰爭與和平環境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一國的產業結構。
總之,上述種種決定和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這些因素可能互相促進、互相制約,以致互相抵觸,綜合地影響和決定著現有產業結構及它的變化規律。

B. 什麼模型能分析出一個行業或產業的發展影響因素

兄弟,我也想找,但在這里看到的都是基礎知識,根本不實用,所以,還是放棄在這里找吧,

C. 如何有效的分析一種行業的市場前景因素有哪些涉及哪些方面

要分析一個行業的前景,首先就要判別他是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凡是在回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答的那都是朝陽產業,那就勢必會有一個好的前景,其實很好判斷的,像能源、娛樂···越來越重要的行業,前景必然會很好,像mp3、蟲蟲機···越來越不必要的行業,前景必然會很慘淡,還有些行業一直都很重要,前景也都一直很好,像大米、肉類···你說大米天天吃,頓頓吃,為什麼都吃不煩呀,呵呵呵,另外還有一些一直都很悲劇的行業,像豆腐···你說你一個月吃過幾回豆腐,注意,我說的不是那種豆腐哦,嘿嘿嘿···

D. 產業分析要分析哪些內容

行業的確定行業歷史與發展趨勢分析行業結構分析行業內企業行為分析行業關鍵成功因素分析

E. 產業的五種競爭力並分析每種競爭力的大小取決於哪些因素

1.五種競爭力分析
(1)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威脅。
潛在進入者將在從兩個方面減少產業內現有企業的利潤:第一,進入者瓜分原有的市場份額獲得一些業務;第二,進入者減少了市場集中,從而激發現有企業間的競爭,減少價格-成本差。
對於一個產業來說,進入威脅的大小取決於呈現的進入障礙與准備進入者可能遇到的現有在位者的反擊。他們統統稱為進入障礙,前者稱為「結構性障礙」,後者稱為「行為性障礙」。
①結構性障礙。波特指出存在七種主要障礙: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資金需求、轉換成本、分銷渠道、其它優勢及政府政策。這七種主要障礙又可歸納為三種主要進入障礙:規模經濟、現有企業對關鍵資源的控制以及現有企業的市場優勢。
1)規模經濟。規模經濟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或勞務的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趨於下降。當產業規模經濟很顯著時,處於最小有效規模或者超過最小有效規模經營的老企業對於較小的新進入者就有成本優勢,從而構成進入障礙。
2)現有企業對於關鍵資源的控制。現有企業對於關鍵資源的控制一般表現為對資金、專利或專有技術、原材料供應,分銷渠道,學習曲線等資源及資源使用方法的積累與控制。如果現有企業控制了生產經營所必須的某種資源,那麼它就會受到保護而不被進入者所侵犯。
3)現有企業的市場優勢。現有企業的市場優勢主要表現在品牌優勢上。這是產品差異化的結果,產品差異化是指由於顧客或用戶對企業產品的質量或商標信譽的忠實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產品之間的差別。
②行為性障礙(戰略性障礙)。行為性障礙是指現有企業對進入者實施報復手段所形成的進入障礙。報復手段主要有兩類:
1)限制進入定價。限制進入定價往往是在位的大企業報復進入者的一個重要武器,特別是在那些技術優勢正在削弱、而投資正在增加的市場上,情況更是如此。在限制價格的背後包含有一種假定,即從長期看,在一種足以阻止進入的較低價格條件下所取得的收益,將比一種會吸引進入的較高價格條件的收益最大。在位企業企圖通過低價來告訴進入者自己是低成本的,進入將是無利可圖的。
2)進入對方領域。進入對方領域是寡頭壟斷市場常見的一種報復行為,其目的在於抵消進入者首先採取行動可能帶來的優勢,避免對方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風險。
(2)替代品的替代威脅。
研究替代品的替代威脅,首先需要澄清「產品替代」的兩種概念。產品替代有兩類,一類是直接產品替代,另一類是間接產品替代。
①直接產品替代。即某一種產品直接取代另一種產品。如蘋果計算機取代王安計算機。前面所引用的波特關於產業的定義中的替代品,是直接替代品。
②間接替代品。即能起到相同作用的產品非直接地取代另外一些產品。波特在這里所提及的對某一產業而言的替代品的威脅,是指間接替代品。
替代品往往是新技術與社會需求的產物。老產品能否被新產品替代,主要取決於兩種產品的「性能-價格」比的比較。如果新產品的「性能-價格」比高於老產品,新產品對老產品的替代就具有必然性,如果新產品的「性能-價格」比低於老產品的「性能-價格」比,那麼,新產品還不具備足夠的實力與老產品競爭。
由於老產品和新產品處於不同的產品生命周期,所以提高新老產品價值的途徑不同。當替代產品的威脅日益嚴重時,老產品往往處於成熟期或衰退期,此時,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標准化程度較高,技術已相當成熟。因此,老產品提高產品價值的主要途徑是降低價格與成本。
當然,替代品的替代威脅並不一定意味著新產品對於老產品最終的取代。幾種替代品長期共存也是很常見的情況。但是,替代品間的競爭規律仍然是不變的,即價值高的產品獲得競爭優勢。
(3)供應者、購買者討價還價的能力。作為產業價值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具有雙重身份,對其上游單位,他是購買者,對其下游單位,他是供應者。購買者和供應者討價還價的主要內容圍繞價值增值的兩個方面——功能與成本。討價還價的雙方都力求在交易中使自己獲得更多的價值增值,因此,對購買者來說,希望購買到產品物美而價廉;而對供應者來說,則希望提供的產品質次而價高。購買者和供應者討價還價的能力,取決於它各自以下幾個方面的實力。
①買方(或賣方)的集中程度或業務量的大小。
②產品差異化程度與資產專用性程度。
③縱向一體化程度。
④信息掌握的程度。
(4)產業內現有企業的競爭。
產業內現有企業的競爭是指一個產業內的企業為市場佔有率而進行的競爭。產業內現有企業的競爭是通常意義上的競爭,這種競爭通常是以價格競爭、廣告戰、產品引進以及增加對消費者的服務等方式表現出來。
產業內現有企業的競爭在下面幾種情況下可能是很激烈的:①產業內有眾多的或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②產業發展緩慢;③顧客認為所有的商品都是同質的;④產業中存在過剩的生產能力;⑤產業進入障礙低而退出障礙高
2.對付五種競爭力的戰略
五種競爭力分析表明了產業中的所有公司都必須面對產業利潤的威脅力量。公司必須尋求幾種戰略來對抗這些競爭力量。
首先,公司必須自我定位,通過利用成本優勢或差異優勢把公司與五種競爭力相隔離,從而能夠超過它們的競爭對手。
其次,公司必須識別在產業中哪一個細分市場中,五種競爭力的影響更少一點,這就是波特提出的「集中戰略」。
最後,公司必須努力去改變這五種競爭力。公司可以通過與供應者或購買者建立長期戰略聯盟,以減少相互之間的討價還價;公司還必須尋求進入阻絕戰略來減少潛在進入者的威脅,等等。
3.第六個要素——互動互補作用力
哈佛商學院教授大衛•亞非在波特教授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企業全球化經營的特點,提出了第六個要素,即互動互補作用力,進一步豐富了五種競爭力理論框架。
亞非認為,任何一個產業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互補互動(指相互配合一起使用)的產品或服務業務。企業認真識別具有戰略意義的互補互動品,並採取適當的戰略會使企業獲得重要的競爭優勢。互補互動可以使產品或服務增值,擴大市場需求。
根據亞非教授提出的互補互動作用力理論,在產業發展初期階段,企業在其經營戰略定位時,可以考慮控制部分互補品的供應,這樣有助於改善整個行業結構,包括提髙行業、企業、產品、服務的整體形象,提高行業進入壁壘,降低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隨著行業的發展,企業應有意識地幫助和促進互補行業的健康發展,如為中介代理行業提供培訓、共享信息等,還可考慮採用捆綁式經營或交叉補貼銷售等策略。
4.五力模型的局限性
波特的五力模型在分析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時是有效的,但它也存在著局限性,具體包括:
(1)該分析模型基本上是靜態的。然而,在現實中競爭環境始終在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從高變低,也可能從低變高,其變化速度比模型所顯示的要快得多。
(2)該模型能夠確定行業的盈利能力,但是對於非營利機構,有關獲利能力的假設可能是錯誤的。
(3)該模型基於這樣的假設:即一旦進行了這種分析,企業就可以制定企業戰略來處理分析結果,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的方式。
(4)該模型假設戰略制定者可以了解整個行業(包括所有潛在的進入者和替代產品)的信息,但這一假設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對於任何企業來講,在制定戰略時掌握整個行業的信息既不可能也無必要。
(5)該模型低估了企業與供應商、客戶或分銷商、合資企業之間可能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減輕相互之間威脅的可能性。

F. 產業發展理論的幾個因素

在產業發展中,傳統產業理論不失為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但在新時期產業發展有了新的規律:

從傳統產業布局理論中「變(自然)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是一個振興地方經濟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後地區的人們的普遍思路,但實際中一般是一條很難走的路,自然資源的豐與貧不是經濟發展的真正出發點,也不是合理區位格局的正確出發點,真正的出發點是投資環境和如何有利可圖(如稅收、廉價勞動力、規模效益)來吸引盡可能多的(經濟)資源。

傳統生產布局中,強調生產建設項目,地方政府千方百計引進大項目作為本地經濟的骨架來帶動配套項目和配套設施的發展,現代經濟區位理論強調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基礎結構是骨架,而產業項目是基礎結構下的產物。

在產業選擇、產業演進方面,傳統產業區位理論遵循一、二、三產業的演化順序,而現代經濟則需要第三產業的發展來帶動一、二產業的發展。

現代產業區位形成的動力機制是「資源趨向效益,效益吸引資源」,造成資源在區位間不均衡配置。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在區位之間移動有2個具體的動力:一是區位問比較效益的梯度,二是區位間要素比較優勢的差異。

G. 試分析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都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但由於經濟發展的內涵要比經濟增長的內涵寬得多,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多而復雜.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對一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自然因素
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構成及其分布狀況,對經濟發展關系極大.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或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自然資源是影響勞動生產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下,自然資源數量的多少、質量的優劣不同,勞動生產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資源是形成產品實體的物質源泉,其質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效用,數量決定著社會產出品的規模.
第三,自然資源是制約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一國自然資源的構成不同,會由此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產業部門.
第四,自然資源制約著生產力布局.
2、人口數量
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適當的人口增長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為消費者又是無條件的,從生到死整個周期都要消費.人口的過快增長對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還引發了各種社會問題,有的甚至直接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對經濟發展的其他方面也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大武器.
第二,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變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勞動力的構成,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
第四,它是促進生產關系變革和制度創新的有力杠桿.
第五,它是促進文化教育知識的不斷更新,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的強有力的手段.
第六,為領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礎.
第七,能促進人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使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日趨國際化.
第九,它還是一國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強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對人力資源的開發是通過人力投資實現的,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力投資,一是智力投資.教育是對人的智力投資,是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各種途徑中最重要的途徑.教育雖然不能直接提供產品,但能提高生產產品的勞動者的智力素質和思想素質,從而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當代,如果說科學技術是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那麼,教育則是推動這個火車頭的動力源.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1985年的統計,文盲數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相反方向變化.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2.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8324美元;發展中國家平均文盲率為38.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則下降為656美元;最不發達國家平均文盲率為67.6%,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195美元.
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育能夠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素質.經過教育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越大,越來越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現代經濟增長有兩個趨勢,一是從資本——收入比率的長期變動來看,資金相對於收入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二是國民收入相對於國民資源(用於生產收入的土地、實際勞動量和再生產性基金的數量)而言增長得越來越快.產生這兩個趨勢的根源是人力資源的增長,人的能力的改進,這最終是教育的作用.據世界銀行1980年的報告,44個發展中國家教育投資的所有收益率超過世界銀行標準的可接受的最低比率10%以上,其中初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平均為22%;中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17%和14%;高等教育投資的收益率分別為13%和12%.
第二,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徑.為加強綜合國力,世界各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發展高新技術的競爭,其實質是知識和人才的競爭,是人們掌握和運用最新技術能力的競爭.在這場世界空前的、全球規模的經濟和科技激烈競爭中,競爭的焦點是科技競爭,而科技競爭的核心則是人才競爭.為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發達國家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資,大力培養年輕科技人才.
在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不只缺物質資本(機器設備),更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不能與物質資本保持齊頭並進,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極大限制因素.造成這種後果的根源是教育投資不足和投資效率低下.因此,必須增加教育投資,並通過制定正確的教育發展戰略提高教育投資效率,使人力資源發展與經濟發展協調一致.

閱讀全文

與分析產業發展的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