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展文化產業我國應採取那些政策
在以市場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基本途徑。
國際經驗借鑒:經濟發達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軟實力
從國際經驗看,經濟發達國家都重視把文化產業作為增強文化軟實力的最重要的途徑。通俗文化看起來不起眼,但它對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幫助巨大。特別是那些勵志類的影視、音樂,富於民族文化特色的通俗小說和創新的故事,乃至餐飲文化等等,都是友好型的,同時具有強大的文化滲透力。
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多個國家都通過政府的計劃以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文化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的美國,在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都具有全球領先地位。電影、圖書、音樂、動畫、游戲、體育、主題公園和其它衍生產品開發與銷售,成為美國力量的象徵,其影響力無遠弗屆,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展示了滲透力極強的軟實力。英國從1997年起把發展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法國和奧地利等都舉國之力做好重大文化產業品牌項目的扶持和經營。日本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十年持續經濟低迷時,唯獨文化產業取得了巨大的增長。特別是在以青少年和家庭為主要消費對象的動漫和游戲領域,取得了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日本政府的要員甚至提出了「動漫外交」的口號。親和力強的文化產品的海外銷售,極大地改善了日本國家的形象。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也都開始重視文化產業及其影響的軟實力,並且取得可喜的進展。韓國從政府作為服務者的立場出發,成立了專門性質的國家機構文化產業振興院,制定了文化產業的國家戰略,在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建設、企業孵化扶持、信息提供等方面積極引導企業創新,在短期內實現了文化產業從貿易逆差到順差的飛躍,尤其在內容出口、增強影響力和數字內容產業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甚至出現了部分領先優勢。新加坡為了發展文化旅遊,專門在旅遊局下面成立了會展署,支持企業發展會展和娛樂產業。
文化競爭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源泉
從對外文化軟實力的角度來說,文化競爭力是文化軟實力的源泉。文化軟實力體現在文化競爭中。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的格局中,文化企業的競爭力和文化產品的競爭力是文化競爭力的源泉。人們通過購買文化產品和服務來進行消費,誰的產品和服務能夠佔領市場,誰就有競爭力。有了競爭力,我們就不僅可以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還可以籍此推廣和塑造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通過文化影響創造國際化的對中國文化親近友好的環境。要想佔領文化市場和保持文化競爭力,一個國家和該國的企業必須擁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就此而言,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不夠的,還要通過提升當代的文化創造力來發展文化競爭力。
體現文化競爭力的戰場包括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目前,我國文化競爭力依然較弱,主要體現在文化貿易特別是文化內容產品和版權交易方面依然存在比較大的逆差,特別是在文化影響力較大的品牌內容產品方面如暢銷書、電影大片、重大體育賽事等方面的逆差更加突出。因此,從對外文化競爭的角度來思考,我們需要轉變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不能再把免費文化交流當作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主要途徑,而是要努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具有跨越本國市場的競爭力。人們不僅要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更要從文化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文化「越是超越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打造國家以文化競爭力為基本形態的軟實力,包含著促進文化走出去。例如,姚明通過NBA這個文化產業項目活動和明星經紀活動所展示的魅力,對於人們理解中國人起到很大的宣傳作用,對於文化交流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通過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走出去主要以企業為主體,通過發揮文化企業的主體作用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推動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應有之義。在近期,國家需要予以政策性的支持,在某些方面需要予以扶持,包括政府應當採取如以互換市場的方式來提升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等具體策略。
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因此,今後需要扶持具有市場領導地位的文化企業以及潛力型的企業,鼓勵這些企業不斷提升文化創造力,通過開發特色文化產品、特別是能夠走向國際市場的文化產品,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當積極鼓勵企業參與競爭,減少行業部門壟斷和行政性壟斷,擺脫各類國有和民營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同時,要求大型的國有企事業文化單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積極的貢獻。
注重文化創造力,特別是開發符合當代市場需求的文化娛樂精品,應當作為其中優先考慮的因素。它包括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挖掘,進行創造性轉化工作和創新,也包括發揮創意和創新的能力,不斷提升文化創造力。
要把握機遇,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牢牢把握互聯網和手機等媒體的發展和數字娛樂內容如游戲、動畫等領域的發展機遇和部分已有先發優勢,利用我國信息產業高速發展和市場規模逐步擴大的有利條件,做強做大數字娛樂產業,並且在今後開展適度的對外品牌並購。此外,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文化旅遊與會展業成長快速,可以強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化項目和特色城市文化產業。大力發展影視、出版、廣告等媒體產業,同時,利用不斷累積的資源和管理經驗,逐步走向國際化。
通過國家層次的文化產業的整體戰略規劃和政策完善,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並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說,既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善於借鑒和學習別國的經驗和能力。堅持在文化市場領域穩步推進改革開放,促進企業在競爭中學習與提高。
在堅持市場導向的同時,也需要合理的引導。不是所有有競爭力的文化內容產品都是好的,而是要優選,選擇那些又好又有競爭力的產品作為重點予以扶持,對於那些雖然具有民族特色但是屬於落後的內容產品,則要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合理地清除不良的產品及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⑵ 急求,求大神幫忙深層次分析一下,造成我國文化產業缺少品牌優勢和產權保護的原因,謝謝!挖得越深越好!
1、中國現代文化建設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中國經歷了一段文化史上的災難——文化大革命,在這場運動中,出現張鐵生交白卷等鼓勵無文化的事跡,破壞了那段時間對文化的追求與探索。而文化的重新拾起,在於20世紀70年代末。
2、我國正處於法制建設中,相關的法律文獻還沒有達到完善的地步。知識產權等問題還待解決。
3、我國文化軟實力還不夠強,在對外輸出文化中,除了陶瓷、茶等古老技藝成為中國符號以外,現代的中國沒能給世界一個足夠強大作為特殊存在的符號象徵。
⑶ 我國文化產業的規則是什麼
要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結合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和文化領域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
規劃目標。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1、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原則,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 2、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行業和項目對文化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文化企業兼並重組取得重要進展,力爭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經營、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產值超百億的骨幹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3、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創能力進一步提高,數字化、網路化技術廣泛運用,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顯著提高。 4、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鄉文化市場進一步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逐步成為文化流通領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明顯增加。 5、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進一步擴大。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對外文化貿易渠道和網路進一步拓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大幅增長,文化貿易逆差明顯縮小,成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重要增長點。
⑷ 我國文化產業發達嗎
中國文化產業仍處於初始階段
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發展空間還很廣闊,發展環境亟須改善,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需要做出不懈努力
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100個最有價值的品牌,美國有68個,歐盟有25個,日本有6個,中國沒有。盡管我們國家有46個產品佔世界同類產品銷售的首位,但是還沒有一個產品具有世界影響力,像美國的好萊塢、迪斯尼、百老匯、時代華納,德國的貝泰斯邁,日本的索尼等世界一流的文化產品,我們仍然難以望其項背。「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沒有品牌,就難以在市場上居於高位,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回報。」歐陽堅說。
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高書生認為,作為新興產業,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剛剛起步,屬於典型意義上的弱質產業,特別是同製造業、信息產業等成熟產業相比,呈現出成長性好與體量較小並存、盈利空間較大與先天發育不良同在等方面的顯著特徵。
我國文化產業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差距。這些差距表現在:
我國文化產業總量水平不高,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作的貢獻,遠遠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美國的文化產業佔到整個GDP的25%,日本達到20%,而我國只佔到2.6%。
缺乏骨幹文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有待於進一步增強。由於文化產業起步晚,文化領域條塊分割和市場壁壘嚴重,我國文化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低,缺少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缺乏骨幹文化企業。據調查,在400家最富有的美國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在400家最富有的日本公司中,有81家是文化企業。但遺憾的是,中國企業500強中,至今尚無一家是文化企業。
文化產業人才短缺,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要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創意文化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術開發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經營的復合型高級人才。事實上,從事文化產業的相關人員的素質遠遠不夠,專業人才數量嚴重不足,結構嚴重失衡。
文化產業融資問題依然非常突出,保障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寬。目前,我國文化企業發展最大的困難是資金缺乏。企業發展主要依賴自身的積累,通過金融市場融資困難重重。特別是中小文化企業沒有多少固定資產進行抵押貸款,限制了文化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文化產業配套政策不夠完善,外部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配套政策不夠健全,需要重點扶持的文化產業門類還有待於進一步劃分,還需要在土地使用、稅收優惠、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不同程度的鼓勵和扶持。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⑸ 我國的文化產業有哪些
生產與銷售圖書、報刊、影視、音像製品等行業;戲劇舞蹈的演出、體育、娛樂、策劃、經紀業等;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遊等。
http://ke..com/view/40273.htm#2
⑹ 什麼是文化產業品牌
2004年,國家統計局在與中宣部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從國家有關政策方針和課題組的研究宗旨出發,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文化及相關產業概念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這一概念,文化產業的范圍為:
1、
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製作、發行等。
2、
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
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
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
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文化產業是在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
,
是全球化的消費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產業。被公認為
「21
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的
「
朝陽產業
」
或
「
黃金產業」。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提出了文化產業(culture
instry)的概念。
幾年後,英國首相布萊爾又提出creative
instry的新概念。直譯為創造型產業,新加坡開始譯成創意產業,甚為確切。
英國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給「創意產業」(creative
instry)做出了如下定義:
「創意產業」就是源於個人創意、技巧和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而形成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
按照英國政府和專家的意見,「創意經濟」的范疇包括13個行業,即:廣告、建築、藝術和文物交易、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體、音樂、表演藝術、出版、軟體、電視廣播等等。
文化產業更為廣泛;文化創意產業又高於傳統文化產業。
創意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復制,而是依靠創意人才的智慧、靈感和想像力,藉助於高科技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再創造、再提高,它是文化產業中真正創造巨額價值的部分。
英國是最早提倡創意產業的,他們列出13個行業:廣告、建築藝術、藝術品與文物交易、工藝品製作、時尚設計、時裝設計、電影及影像製作、互動休閑軟體、音樂製作、表演藝術、出版業、軟體開發、電視廣播。
美國將創意產業分為6類:文化藝術、音樂唱片、出版業、影視業、傳媒業、網路服務業。
補充新加坡將創意產業分為3大類13個行業。第1類藝術與文化:攝影、表演及視覺藝術、藝術品與古董買賣、手工藝品;第2類設計:軟體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平面產品及服裝設計;第3類媒體:出版、廣播、數字媒體、電影。
⑺ 如何提升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品牌價值
(一)觀念要轉變
企業的總體戰略是各職能部門的指導大綱。提升品牌價值應該作為企業總體戰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市場營銷部門的具體策略。它應該作為企業所有職能部門從事各種經營活動的指導方向。所以要求企業各職能部門在此指導下保持策略的一致性。各職能部門在制定自己的具體行動方案時,要考慮到如何協調與其他部門的關系,尤其是營銷部門,從而將企業的整體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發揮企業的最大優勢,提升品牌形象,增加企業收益。
(二)要與消費者深度溝通
企業應該利用社交網路、獨特的促銷方式、良好的售前、售後服務,以獨到的服務帶給人驚喜,從而改善現在的銷售與購買關系,與消費者建立友誼,增加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也就是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偏好,成為企業品牌的忠實顧客。這要求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除了要信守一些基本的原則,如誠信原則,還需要在交易過程中注意提供一些額外的東西,如交易場所的舒適、交易人員的良好態度、售後服務的便利性、在消費者允許的情況下,經常與其進行感情聯絡,告知有價值的信息,組織會員活動等,讓與之接觸的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並且願意再次光顧。這些理念的貫徹,需要企業高層持續不斷的推動,並落到實處。
(三)要正視其他關系利益人的存在
企業在關注消費者的同時,還應重視與企業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的其他關系利益人(如新聞媒介、中間商、公眾、金融公司等)。搞好公共關系是企業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例如企業可以利用各種新聞媒介對企業進行新聞宣傳,和廣告相比,這既不付費,而且客觀,更能得到消費者及社會公眾的信任。對於每一種關系,企業都應該有相應的人負責處理,制定與之相對應的處理辦法與制度等。
⑻ 文化產業有哪些
文化產復業:為社會公眾提制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根據這一概念,文化產業的范圍為: 1、 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實物形態文化產品的娛樂產品的活動,如書籍、報紙的出版、製作、發行等。 2、 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等。 3、 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務,如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服務、文化社會團體活動等。 4、 提供文化、娛樂產品所必須的設備、材料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印刷設備、文具等生產經營活動。 5、 提供文化、娛樂服務所必須的設備、用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如廣播電視設備、電影設備等生產經營活動。 6、 與文化、娛樂相關的其他活動,如工藝美術、設計等活動。
⑼ 我國的文化產業該如何發展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三、重點行業
(一)演藝業
(二)娛樂業
(三)動漫業
(四)游戲業
(五)文化旅遊業
(六)藝術品業
(七)工藝美術業
(八)文化會展業
(九)創意設計業
(十)網路文化業
(十一)數字文化服務業
⑽ 文化產業的2013年文化產業十大品牌事件
2013年是中國文化品牌多元發展的一年,文化產業享受了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的改革紅利。在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後,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文化改革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提出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文化改革進入深水區。
中國文化產業在改革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新要求下,確立了新目標,採取了新措施,形成了改革發展的正能量。2013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1萬億元,約佔GDP比重的3.77%。我國文化產業進入到穩定發展時期,文化品牌呈現出多元化壯大發展態勢。
中國文化產業品牌報告已連續發布九年。過去的一年有哪些品牌事件和品牌亮點,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又進行了一次精心的梳理和總結。